新加坡文化场所有哪些
❶ 在你印象里新加坡有什么娱乐项目
1.旅游景点优美,数量众多 1)鱼尾狮 从国名由来看: 国名: 新加坡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国名来由: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原意为狮城。据马来史籍记载,公元1150年左右,苏 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王子(般+木)那乘船到达此岛,看见一头黑兽,当地人告知为狮子,遂有“狮城”之称。新加坡是梵语“狮城”之谐音,由于当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响较深,喜欢用梵语作为地名。而狮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征,故以此作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过去华侨多称其为“息辣”,即马来语“海峡”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将之称为星洲、星岛的。 2)植物园 从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以及国花来看: 新加坡地处热带 植被多样 物种丰富 国花:以一种名为卓锦·万代兰的胡姬花为国花。东南亚通称兰花为胡姬花。卓锦·万代兰是由卓锦女士培植而成,花朵清丽端庄、生命力特强,它象征新加坡人的气质和刻苦耐劳、果敢奋斗的精神。 3)圣淘沙 岛上青葱翠绿,有引人入胜的探险乐园、天然幽径、博物馆和历史遗迹等等,让人远离城市城嚣。爱海的人,可以沿着沙滩享受轻松的水上活动。而热爱自然的人,圣淘沙也有天然人行道──龙道、海底世界、胡姬花园、蝴蝶园、世界昆虫博物馆。在历史景点方面,则有西乐索炮台、海事博物馆和新加坡万象馆。 在主题公园方面,计有梦幻岛、火焰山和高尔夫乐园。而高37公尺的鱼尾狮塔,可让游人从圣淘沙远眺市区的高楼大厦及环绕四周小岛的景色。入夜后的音乐喷泉,随着交响乐的节奏而翩翩起舞。 还有很多 不一一列举 2.各民族的节庆游览以及民俗参观: 新加坡是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因此包含多元文化,各民族风格的庆典也较多,例如华人新年:每年1月或2月的农历新年;中秋节:农历8月15;开斋节:回历10月新月出现之时;泰米尔新年:4、5月间;大宝森节:泰米尔历的1、2月间;蹈火节:10、11月间。卫塞节:5月的月圆日;圣诞节:12月25日;复活节:3月21日月圆后的周日等等。 3.购物 酒吧 迪厅等娱乐场所 新加坡经济发达,拥有很多的购物区 是着名的购物城 并且第三产业发达 服务业较多 4.新加坡的历史宗教游览 新加坡的发展中融合多民族宗教信仰 古迹较多
❷ 新加坡都有哪些传统艺术
——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汇粹了东西方民族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因此新
加坡的节日庆典也是渗透了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风俗习惯,异彩纷呈。新加坡目前大约有 400 万人口,其中 77% 是华人, 14% 是马来人, 8% 是印度人, 1% 是欧亚混血人种和其他民族。各个种族在融入新加坡这个整体的同时也保持了自己的文化,其传统艺术也即这三大民族的传统艺术。
中国文化精髓深深地影响着新加坡独特的生活形态。其中最富饶的遗传莫过于传统艺术,如精致细腻的景泰蓝磁器和高雅脱俗的书法。这些民族特色也反映在各种不同的节日庆典上,如欢欣多彩的农历新年,或慎终追远的清明节。
马来人受到早期阿拉伯商旅的影响,改信伊斯兰教,最为人称道的民族特性是坚强的团结族性、乐于助人的心胸和对宗教信仰与传统的坚定不移。
印度人在新加坡草创初期时扮演着契约劳工的角色,参与各项建设工程,更参与许多新加坡着名的公共建筑物的兴建,印度族裔也在饮食、艺术、宗教方面保留其特色,更突显新加坡文化的多元性特质。
鱼尾狮是新加坡的代表物之一;
胡姬花 ( 兰花 ) 是新加坡的国花,以她的外貌制成的各种首饰,非常受欢迎。另外新鲜的胡姬花也可在花瓶里保持鲜艳达两个星期左右。
新加坡节日里与艺术相关的事物:
1、牛车水农历新春亮灯(Lunar New Year):农历新年来临之际,牛车水(Chinatown
)沿街彩灯高悬,一派繁荣景象,新加坡河畔则举行春到河畔迎新年 (Singapore
river Hong Bao)。
2、时大宝森节(Thaipusam):是新加坡兴都教教徒答谢神恩的日子。每年的游行都有
多名男女信徒自愿以苦行僧的方式抬杠针座(Kavadi)、头顶奶壶,赤脚完成四公里
的艰苦路程。
3、妆艺大游行(Chingay Singapore):每逢农历新年,新加坡的多所学校和民间团体
联合呈献街头游行活动,如大头娃娃、踩高跷等,本地三大族也会呈献传统艺术表演。
4、新加坡美食节(Singapore Food Festival):每年四月举办的美食节(FoodFestival)并不仅仅吸引新加坡人,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游人都会乘此机会品尝风味独特的新加坡美食。您既能享受到国际风味的烹饪,也能享受到当地的佳肴。特别推销活动、展览会和提供精美菜肴的旅游机会是这个活动的最大特色。汇聚东西方一流烹饪技术的这个节日,将持续一个月左右。
5、九宵节(Navarathiri Festival):这是兴都教教徒对三位一体的女神表示敬意的日子。一连九个晚上7:30至10:00,兴都庙都有祷告会与印度古典歌舞表演。到了第十夜,登路(Tank Road)的丹达乌他帕尼兴都庙,将九宵节的庆祝活动带至高潮,还可看到银马神像领导信徒进行游行活动。
❸ 新加坡的传统文化
1、节日
节庆活动:新加坡日历上印有公历、中国农历、印历和马来历4种历法,依各种历法有许多节日。在保留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新加坡政府鼓励人们向新加坡统一民族文化习俗演变。
主要节庆有新年、印度族丰收节、新加坡河木筏大赛、印度族大宝森节、伊斯兰教斋月及开斋节、耶稣受难日、哈芝节、卫塞节、端午节、新加坡美食节、国庆节、中秋节、齐天大圣诞辰、中秋赏灯会、印度族屠妖节、印度族九宵节、九皇爷庆典、印度族盗火节、印度族万灯节、圣诞节等。
2、宗教
新加坡华人多信奉佛教和道教,注重伦理道德,保留着过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中华传统节日的习惯。马来族多信仰伊斯兰教,作为宗教禁忌不吃猪肉,不喝含酒精饮料,待人接物多用右手。小孩的头被视为神圣,除长辈和父母外,他人不可触摸。
穆斯林妇女多带头巾。印度族多信仰印度教,许多人是素食者,生活简朴,但对庙宇建筑十分讲究,大部分印度族家庭设有祭坛或祷告室。视牛为神的动物,不吃牛肉,不能赠送以牛皮革制成的礼品。
早期离乡背井到新加坡再创家园的移民者将各自的传统文化带入新加坡,各种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仅创造了今日多民族的和谐社会,也留下了丰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华人,刻苦耐劳的精神底蕴,勤奋实干的创业精神。他们与各族和平相处,积极融入、反馈于当地社会。
(3)新加坡文化场所有哪些扩展阅读:
新加坡禁忌事项
1、不能吃口香糖
因为口香糖特别难清理,新加坡禁售、禁食口香糖,甚至禁止携带口香糖,违者会被罚款,严重的可能会被逮捕。
2、严禁在公共场所吸烟
有用黄色油漆划分出来的特定的吸烟区,在禁烟区吸烟是会被罚款的,第一次被发现最高可罚1000。酒吧、舞厅、卡拉OK和夜间场所除外。
3、地铁禁忌
严禁在地铁站和车厢内喝水或吃东西,会被罚款。因为榴莲味道太重,所以严禁携带榴莲进入地铁或者公交车。
4、禁止在机场付小费
新加坡不鼓励小费,机场是完全禁止的,酒店和餐馆的帐单会列出服务费(10%)。
5、不要当面拆礼物
这在新加坡,是不礼貌的行为。
❹ 新加坡的文化及特色
早期离乡背井到新加坡再创家园的移民者将各自的传统文化带入新加坡,留下了丰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 中华文化精髓深深影响着新加坡独特的生活型态。如农历新年、清明节,以及传统艺术,如景泰蓝、瓷器和书法等,还有风行于华人文化的风水之说,也可反映在新加坡的多项建筑设计里。 马来人,以自身丰富的文化遗产,使新加坡更为多彩多姿。马来人受到早期阿拉伯商旅的影响,改信伊斯兰教,最为人称道的民族特性是坚强和团结,乐于助人的心胸和对宗教信仰与传统的坚定不移。印度人,在许多方面,被冠以“新加坡建设者”的美誉。新加坡草创初期,印度人扮演着契约劳工的角色,参与各项建设工程,例如沼泽疏浚和道路建筑等。他们更参与许多新加坡着名公共建筑物的兴建,其中包括圣安德烈大教堂。除劳工外,学有专精的人士接踵而至,其中不乏具有教育、农业和商业等素养的专业人才。一如华裔和马来裔民族,印度族裔也在饮食、艺术、宗教方面尽力保留其特色,更突显新加坡文化的多元性特质。 除上述三大民族外,新加坡人口另有约1.4%的其它少数民族,包括欧亚通婚的后代,例如来自马来西亚马六甲的葡萄牙裔后代和来自印度的戈亚族。此外尚有少数阿拉伯、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后裔。这些民族在新加坡历史中,曾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地位。例如举世闻名的莱佛士酒店是由亚美尼亚裔的沙克士兄弟出资兴建;新加坡的国花─卓锦万黛兰,是为纪念一个受人敬仰的亚美尼亚裔家族的女儿而命名;座落于禧街的亚美尼亚教堂,兴建于公元1835年,至今仍保存完好。犹太人在1830年来到新加坡,并且在法律、医学、商业和教育领域有杰出的表现;阿拉伯人则以商旅身份出现于新加坡历史,人数并由1834年的66人,成长至1947年的二千人,着名的阿拉伯裔家族有阿沙可夫、阿裕尼与阿卡夫家族。 欧洲族裔包括新加坡殖民时期开拓先驱的后裔和近代视新加坡为祖国的开创者。新加坡名副其实是外国专业人才荟萃的理想家园。 如今的新加坡,社会治安良好,市民居住环境整洁。不同民族的人,不同国家的文化交融在一起,包括宗教信仰、饮食、服饰等等,形成了新加坡与众不同、包容万象又独具特色的文化。 宗教信仰方面,华人一般信仰佛教,马来人信仰伊斯兰教,印度人信仰印度教……在新加坡,几乎可以找到世界上所有宗教的信仰者。这些人信奉着自己的神灵,尊重着别人的信仰,所以他们在同一个国度里融洽和平的相处,一派祥和。 饮食方面,新加坡的习惯里更是有着东南亚各个国家饮食文化的影子。走在新加坡的大街上,随处可以见到中餐厅、马来餐厅和印度餐厅等,人们不但能很容易在新加坡找到正宗的东南亚国家的口味,也能很容易在新加坡的特色菜里吃到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口味。 总而言之,新加坡文化就是一种高度融合了其他国家文化的精髓,兼收并蓄并在此基础上有很好发展的一种文化形态。
❺ 新加坡三大民族的主要文化活动中心是什么
新加坡三大民族的主要文化活动中心是:牛水车、小印度和苏丹回教堂。
牛车水是自1821年逐渐形成的。当时,从中国夏门、福建南下的第一艘平底中国帆船抵达新加坡。船上青一色是男性。他们就在新加坡河以南一带(也就是现在的直落亚逸街)定居。当时,在那儿的每家每户都得拉牛车到安祥山的史必灵路取水。久而久之,该地方就被称为牛车水了。
小印度是新加坡的印度族群的聚集地,就仿佛是一个印度的缩影,所以被称为是小印度。特别是在一些节日的时候来临,印度风情更加的显着,这里就像是一个金碧辉煌的童话世界。五彩的灯光和装饰在街上到处都是。为什么在新加坡会有这么一个小印度呢?是因为在1819年,莱佛士爵士的船航行到了新加坡,在随行的队伍中有很多印度的助手以及士兵等等。他们就成了新加坡的土地上第一批的印度移民。再加上后来的移民以及繁殖等等,这里的印度人越来越多,就成了这样小聚居地。
苏丹回教堂是新加坡最大也最壮观的宗教建筑的主祈祷堂,可容纳多达五千名教徒同时进行礼拜。回教堂拥有两座金黄色的大圆顶,此外,有4个对称的宣礼塔,以及许多小亭和小塔。 千万别忘了仔细看看穹顶底座,其周边围绕了一圈由信徒献上的玻璃瓶底,散发着耀目的光芒,也为这里增添了更多神圣的气息。
❻ 新加坡的文化产业有哪些
新加坡主要文化产业概况
(一)演出展览业
在过去的 10 年里,新加坡的艺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00 年政府《文艺复兴城市报告》提出将新加坡建设成世界级文化城市,决定在未来 5 年内增拨 5000 万新币,使艺术团体和公司有更多的资源发展艺术精品,提高艺术专业水平。 1993 年与表演艺术有关的演出总数为 1915 场, 2003 年增加到 4654 场,增长 143 %。售票演出由 1993 年的 1609 场增加到 2003 年的 2437 场,增长 52 %。视觉艺术展览由 1993 年的 150 起增加到 2003 年的 537 起,增长 258 %,累计展览天数由 1441 天增加到 11380 天。据 2003 年统计,新加坡共有 247 个艺术团体、 302 个艺术公司。
(二)媒体业
新加坡政府希望把新加坡发展成为亚太地区主要媒体中心之一,在媒体发展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近几年,新加坡在媒体发展方面采取了几个重大的措施,进一步推动媒体业的发展。 1995 年引进付费电视。 2000 年,政府通过政策允许两大媒体集团———新加坡报业控股和新传媒集团互相进入对方的业务领域,同时进军互联网业务,新加坡媒体开始进入全面竞争阶段。在此之前,新加坡报业和广播电视业分别由新加坡报业控股和新传媒集团控制。 2002 年,新加坡政府推出“媒体 21 ”计划,进入全面打造世界媒体城阶段。 2003 年 7 月,新加坡政府在“媒体 21 ”论坛上宣布将在未来 5 年内投资 1 亿新元,致力于出口新加坡制造的媒体产品,培养高素质媒体人才,发展数字媒体及扩展海外市场。 2004 年 7 月,新加坡争取到美国卢卡斯电影公司 (LUCASFILM) 在新加坡成立数码动画工作室。这将推动新加坡媒体业的发展,为新加坡创意人才走向国际舞台提供新的平台,有助于新加坡从信息经济转型为创新经济。
从 1990 年至 2000 年,新加坡媒体业年增长率为 7.7 %。新加坡政府计划媒体业产值到 2012 年能够占到 GDP 的 3 %,从业人员增加到 5 万人。
电视广播方面:新加坡拥有 2 家免费电视公司,提供 7 个电视频道; 5 个免费广播电台,提供 18 个电台频道。免费广播机构包括:新传媒电视私人有限公司、新加坡报业控股报业传讯、新传媒广播、新加坡联盟传讯私人有限公司、新加坡武装部队电台、国家艺术理事会、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服务 (BBC WORLD) 。在新加坡经营的国际卫星广播公司有 AXN 、 BBC 、 CNBC 亚洲、亚洲探索频道、 ESPN 体育台、 HBO 亚洲电影、亚洲 MTV 和迪斯尼国际电视。付费电视由新加坡星和电视电缆公司独家经营。截止到 2003 年,新加坡付费电视用户为 38 万户。
报纸方面:新加坡有 10 份日报,其中英文报纸 5 份,华文报 3 份及马来文报纸《每日新闻》和淡米尔文报纸《淡米尔日报》。 10 份报纸中除《今日报》是由新传媒报业出版,其他报纸都属于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 2002 年日报发行量 153 万份,英文报发行量最大约 103 万份,华文报约 43 万份,马来文报约 6 万份、淡米尔文报约 1 万份。
电影方面: 1998 年新加坡电影委员会成立,以种子基金扶持新加坡电影业发展,培养新加坡在电影制作、生产方面的人才。新加坡的电影主要靠进口。 2000 年至 2002 年,新加坡每年进口的影片数量分别为 950 部、 832 部和 928 部。新加坡本地制作的电影数量极少, 1995 年新加坡本地仅生产出 l 部影片, 2002 年生产 5 部电影,根本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本地影片制作成本不高,最高达 250 万美元,最低的一部只有 3 万美元。本地最卖座的影片是新加坡导演梁志强执导的《小孩不笨》。该片制作成本只有 100 万新元,票房达 380 万新元。目前新加坡共有 5 个主要院线,共 147 家电影院,可容纳 3.8 万人。 2003 年电影观众上座率达 1460 万人次。
(三)艺术培训
新加坡政府认为创意产业将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使新加坡在未来经济中更具竞争力,新加坡政府认为有必要培养具有技术技能和创新思维的人才。 2002 年,初级学院 ( 相当于我国的高中 ) 和初中教育审查委员会建议政府有必要建立体育、数学、科学和艺术专科学校。随后,“再造新加坡委员会”也建议政府设立中等教育水平的艺术学校。
目前,新加坡高等教育中设有艺术及与艺术有关的课程。新加坡国立大学设有杨秀桃音乐学院并设置戏剧、建筑和工业设计等学位课程;南洋理工大学设有大众传媒学位课程。此外,一些理工学院和艺术学院也设有与艺术、设计和媒体有关的文凭课程。私立的南洋艺术学院和拉萨尔——新航艺术学院也设有与艺术有关的课程。对比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似乎并没有为那些早期对艺术感兴趣或显露艺术天分的孩子提供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对艺术感兴趣的孩子可以在初中和高中阶段选择学习艺术课程并作为会考科目,但大多数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艺术与音乐精选课程”也仅限于特选中学和几所初级学院。因此,一些有天分的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发展受到影响。
❼ 新加坡的风俗文化有哪些
1、语言
新加坡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拥有4种官方语言,即英语,马来语,华语和泰米尔语。基于和马来西亚的历史渊源,《新加坡宪法》明定马来语为新加坡的国语,主要是尊重新加坡原住民所使用的语言。
2、文字
新加坡官方使用与中国大陆一致的简体汉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间曾短暂拥有自己的汉字简化标准,民间以简体字为主但偶尔也会出现繁体字与简体字混用的现象。新加坡的官方文字为英文。
3、传承
早期离乡背井到新加坡再创家园的移民者将各自的传统文化带入新加坡,各种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仅创造了今日多民族的和谐社会,也留下了丰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中华文化精髓也深深影响着新加坡的生活形态。
(7)新加坡文化场所有哪些扩展阅读:
新加坡的佛教与道教
新加坡佛教是全国第一大宗教,约占人口的33%。新加坡境内寺庙林立,属于北传佛教的寺院超过一百五十所,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约有二十余所,当中新加坡双林寺既是新加坡第一座寺。
新加坡道教占了人口的11%,境内合共有大小庙宇300余间。早年南来谋生的华人移民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习俗,潮侨和闽帮所创建的粤海清庙和天福宫还收藏有光绪帝御赐的墨宝。
他们也获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存奖状。 此外四马路观音堂也是新加坡香火最鼎盛的庙宇之一。
❽ 新加坡有哪些风情
新加坡的人文地理和风土人情
人文
尽管地理位置是新加坡成功的因素之一,但人民却是其成功的支柱。这个国家缺乏自然资源,但她勤劳、乐观、开朗的人民造就了她今天的繁荣。
新加坡有400万人口,其中77%是华人,14%是马来人,8%是印度人,1%是欧亚混血人种和其他民族。马来渔民是当地的土着居民,但自从史丹福莱佛士(Stamford Raffles)爵士来到并建立英国贸易中转站后,新加坡逐渐成为一块吸铁石,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移民和商人。为了给他们自己和家人寻觅更好的生活,许多人从中国南方省份、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锡兰和中东来到这里。尽管异族通婚早就开始了,但各个种族在融入新加坡这个整体的同时保持了自己的文化。
语言
新加坡有四种官方语言:马来语、华语、淡米尔语和英语。英语是商务和官方语言,使用最为广泛。大多数新加坡人都会讲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
民族风情
华 族
中华文化最能表现在伦理道德观念上,这种观念在新加坡的华人社会中继续保存。家祖宗舍的创立,可以维持乡党友爱的互助精神。 华人结婚要选黄道吉日,时髦的华裔新娘在婚礼中端出一只小小的瓷制茶杯给她的父母,当公婆从新娘手中接下茶杯的时候,就表示新娘已被接纳到这个家庭。
马来族
马来文化表现在宗教思想上,他们的风俗习惯与宗教息息相关。回教法律和苏丹制度则维系着他们生活的安分与团结。 马来人的婚礼几乎邀请全村人前来参加,来宾们酒足饭饱离去时,手上都握着一个煮熟的蛋,表示多子多孙的意思。
印度族
印度的文化与他们的宗教思想关系密切,无论文学、艺术、舞蹈,都含有极浓厚的宗教色彩。印度人的生活很俭朴,但对于庙宇的建筑则非常讲究,各种的雕塑都精致无比。
印度人的婚礼在庙里伴着宗教的圣歌和祷告举行,显得十分肃穆。新娘身上包裹着一件挂满珠宝的丝绸,丈夫则跪在她面前悄悄地在她的脚趾上套一枚戒指。婚礼的高潮是新娘戴上用茉莉花和兰花编成的沉重的花环时,宾客们向新人身上抛洒花瓣,在芬芳的花香中,完成了隆重的结婚仪式。宗教概况新加坡的多民族决定了其宗教也多元化。新加坡的宗教建筑各式各样,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回教堂圆顶、哥特式教堂尖顶、带有神秘神像的兴都教寺庙以及中国寺庙。新加坡的主要宗教有回教、佛教、基督教、兴都教、锡克教、犹太教以及拜火教。
佛教与道教
早期的华人移民,如同其他种族的移民一样,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习俗。不同籍贯的华人,各自兴建庙宇,让善男信女参拜。其中有一些庙宇,已成为国家古迹,如天福官、双林寺和凤山寺等。
佛教有“三宝”——一佛、法(佛所说的教义)、僧(指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以引导信徒奉行他们的礼仪。
在新加坡,绝大多数的佛教徒,是属于大乘(Mahayana)学派,其次是小乘(Theravada)、金刚乘(Vajrayana)和其他学派。不同的学派,经由新加坡佛教总会、新加坡僧伽联合会,和世界佛教联谊会新加坡分会联合主办的宗教、文化、教育与社会福利计划等活动,有更密切的接触与合作。
兴都教
前来新加坡的印度人,也把他们的宗教、文化和艺术带来新加坡。他们早期的宗教事迹,是在新加坡不同地区兴建兴都庙,其中大部分是以南印度的风格为主。
兴都庙成为许多印度节日与庆典的焦点。印度人的生活,深受宗教的影响;而他们的生活中的不同阶段,也要进行各种宗教仪式,大部分的印度家庭都设有祭坛或祷告室。
今天,在新加坡约有24间主要的兴都庙,其中在桥南路的马里安曼兴都庙(Sri Mariamman Temple)和在实龙岗路的实里尼维沙伯鲁玛兴都庙(Sri Srinivasa Perumal Temple),已被列为国家古迹。
在印度基金法令下,于1967年成立的印度基金会,专门负责马里安曼、实里尼维沙伯鲁玛、西凡和维拉米玛达拉曼等兴都庙的行政与管理工作。这些兴都庙都属于基金会的。基金会也主办一些大节日庆祝活动,如大宝森节、蹈火节和九夜祈祷节。
印度族也设有印度人咨询委员会,对有关印度宗教和习俗,以及影响印度族社区的一般福利问题,向政府提供意见。
天主教会
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会历史,可以追溯到1819年莱佛士发现新加坡的日子。在1821年,一名过境的传教士通过宣教吸收了12名天主教徒。到了1829年,天主教徒的人数增至200名。天主教社群稳健成长并开办了数间学校。早在1832年,天主教会就开办了第一间男校,这间学校后来成为着名的圣约瑟书院。圣约瑟书院建于1852年,由拉萨尔修士主理。两年后,修女会在维多利亚街开办了一所女子小学——圣婴女校。
1972年12月22日,已故教宗保禄六世颁令新加坡成为另一个主教区,不再隶属以前的马六甲一柔佛主教区。在1977年7月26日签署的协议下,澳门主教把他在新加坡的教会管辖权移交给新加坡主教。这项协议于1981年5月27日获得罗马教廷的批准。当这道教令于1981年6月26日颁布后,就在7月1日生效,此后在新加坡的天主教教会,就直接由罗马教廷管辖。
新加坡共有30间天主教教堂。天主教教会管理20所小学、17所中学、一所大学先修班和一所初级学院。
新加坡的天主教教会也开办安微尼亚山医院、雅西西慈怀病院、5间老人院和一间儿童收容所。
基督教教会
在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后4个月,他把一块土地赠送给伦敦宣教会。5个月后,第一位传教士抵达新加坡。在最初的数十年里,一些不同的团体,对新加坡的基督教教会的发展作出独特贡献;它们包括西方商人族群、马六甲的海峡华人族群、海外传教士,以及印度与中国的基督徒移民。神学院与圣经学院也随着成立。
明饰礼仪
新加坡不同民族的人在穿着上有自己的特点。马来人男子头戴一顶叫"宋谷"的无边帽,上身穿一种无领,袖子宽大的衣服,下身穿长及足踝的纱笼;女子上衣宽大如袍,下穿纱笼。华人妇女多爱穿旗袍。政府部门对其职员的穿着要求较严格,在工作时间不准穿奇装异服。
仪态礼仪
新加坡人举止文明,处处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他们坐着时,端正规矩,不将双脚分开,如果交叉双脚,只是把一只腿的膝盖直接叠在另一只腿的膝盖上。他们站立时,体态端正,而不把双手放在臀部,因为那是发怒的表现。
相见礼仪
在社交场合,新加坡人与客人相见时,一般都施握手礼。男女之间可以握手,但对男子来说,比较恰当的方式是等妇女先伸出手来,再行握手。马来人则是先用双手互相接触,再把手收回放到自己胸部。
餐饮礼仪
新加坡人的主食多是米饭,有时也吃包子等,但不喜食馒头。 马来人用餐一般用手抓取食物,他们在用餐前有洗手的习惯,进餐时必须使用右手。饮茶是当地人的普遍爱好,客人来时,他们常以茶水招待,华人喜欢饮元宝茶,意为财运亨通。
喜丧礼仪
在新加坡人眼中,男婚女嫁是件大事,不论华人还是马来人都很重视。马来人的婚事要经过求亲,送订婚礼物,订立婚约等程序。新加坡的华人讲求孝道,如有老人行将去世,其子孙必须回家中守在床前。丧礼一般都很隆重。
旅游礼仪
新加坡公共交通事业较为发达,在旅游期间坐公车十分方便,每个车站都标有明显记号。新加坡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商店的分布也有民族特点。如东部地区有个"马来市场",主要出售马来服装食品。 新加坡政府极力阻止付小费,即便是对服务员的额外服务付小费,对方也有可能拒收。
商务礼仪
到新加坡从事商务活动的最佳月份是3月到10月,以避开圣诞节及华人的新年。当地工商界人士多讲英语,见面时要交换名片,名片可以用英文印刷。在会谈中尽可能不要吸烟。 新加坡人不喜欢挥霍浪费,宴请对方不要过于讲排场,尤其是在商务活动中,答谢宴会不宜超过主人宴请的水平,以免对方产生其它想法。
主要禁忌
新加坡各族人民的信仰分别为:华人大都信仰佛教或道教;马来人基本信仰伊斯兰教;印度人信印度教;巴基斯坦人也大都信伊斯兰教;西方人一般信基督教。 新加坡人忌7字,不喜欢乌龟。严禁放烟花鞭炮。
❾ 新加坡有什么风俗习惯
1、娘惹文化
娘惹是数百年前中国移民和马来女性所生的女性后代,主要在槟城、马六甲、新加坡和爪哇一带。娘惹保存的中国传统习俗加入了马来文化习俗的影响,所以不等同于中土文化。
2、宗教文化
新加坡的宗教文化种类众多,实行宗教自由政策,新加坡为多宗教国,有宗教信仰的新加坡人占了人口的83%。新加坡的宗教包括佛教与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锡克教等等,其中新加坡佛教是全国第一大宗教,约占人口的33%。
3、脱鞋习惯
很多新加坡人在家里都不穿鞋,如果你有要去拜访新加坡人家里的话,若是看到他们的家门口放着脚垫,四周还有几双人字拖,则需要入乡随俗脱掉鞋子。在新加坡,有些寺庙与清真寺也会有脱鞋才能进入的规定。
4、“安哥”与“安娣”
在新加坡,老年人统称为“乐龄人士”,你在街上总会听到有人在称呼他们“安哥”与“安娣”,这种叫法来自于英文单词“uncle”和“auntie”。
5、香烟的管制
新加坡对于香烟的管制十分严格,日渐扩大的禁烟区域、越来越复杂的法律法规,甚至连本地人有时候都不太确定到底能不能抽烟。所以新加坡大多数的公共场合、桥上、医院外甚至巴士站5米范围内,都不允许吸烟。
6、消费税
在餐厅或咖啡店消费过后,你会发现账单上有两个数字,7%和10%。其中“GST 7%”表示7%的消费税,而“SVC 10%”则表示10%的服务费。所以,所谓的小费就以服务费的形式,已经被计算在你的账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