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有哪些儒家文化
㈠ 新加坡也同样学习孔子的儒家学说吗还有中国与新加坡的关系怎样
新加坡人蛮重视汉语学习的呢!语言的学习肯定会涉及文化,所以,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璀璨夺目,不会不学习的~至于关系,新加坡人中很多都是祖籍福建,但是由于两国国民收入的差距与生活水平的不同,对于中国大陆来的人,多少肯定是有一些歧视的,也很正常。不过时间长了,融入新加坡文化后,其实也就没什么了~
㈡ 新加坡如何用儒家思想治国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理财之道,一贯提倡“节用”、“惠而不费”、量入为出。新加坡政府多年来一直保持经常性的财政平衡和财政盈余,维持物价的稳定和低通货膨胀水平,完全不受在西方各国一度流行的“赤字财政”理论的影响。对于民众的消费方式也注意适当引导。当“举债消费”的奢糜之风在社会上愈刮愈烈时,当局及时采取措施紧缩银行和金融机构对个人消费的贷款条件,以避免重演泡沫经济的悲剧。
发展全民教育事业是儒家所鼓吹的“仁政”理念的重要基石。新加坡继承了孔夫子“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思想,十分重视各项教育事业,并将教育作为整个经济战略的组成部分来开发规划,教育开支将近政府预算的百分之二十。同时,注重教育资源的有效使用,实行分流教育、精英主义,可以说是对孔夫子“因材施教”论的进一步实践。
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价值观是儒家传统的重要内容。“治国”,必须以人们的“修身”和“齐家”为基础。新加坡小心注意避免西方福利国家的陷阱,防止由于不恰当的社会福利政策和错误的伦理观念流行所造成的普遍性家庭危机。为此,除了宣扬东方传统的家庭道德观以外,政府发展了一整套以公积金制度为基础、以家庭为核心的具有本地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着重帮助低收入家庭自我提升素质、根除穷根,避免治标不治本的纯粹救济。并以政府“一元对一元赞助”的方式鼓励民间自发的慈善事业和族群自助组织,还在税收回扣、公共住屋的配售等方面优惠完整的核心家庭和赡养老年父母的夫妻。
儒家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之论,主张社会分配的公平,避免贫富悬殊。新加坡政府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相当重视财富分配的均等程度。每年,由政府组织的全国工资理事会集合工商界、劳工界、学术界的代表协商指导性的工资增加幅度,供企业参考执行,以确保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公平地分配给工薪阶层,同时保持本地劳工的竞争力。新加坡独立以来,当局还大力推动公共住屋的兴建,使九成以上的新加坡人居住在自己拥有的住房里,连收入最低的阶层也能拥有体面的居住条件,成功地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蓝图,做到了连众多发达国家的名城都会都做不到的事情。另外,政府对低收入民众的医疗保健提供补助,在将财政盈余回归于民时实行有利于低收入家庭的政策倾斜。
儒家治国理念强调和谐的社会秩序:君臣父子,天人和一,四海之内皆兄弟。为此,为政者必须遵循“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协调照顾各方利益。新加坡政府不仅注意协调劳资双方的利益,也大力维护民族和谐,提倡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并存共荣。尽管华人占总人口将近八成,政府仍十分注意维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从不在公共政策上给予华人不应有的优待。当局对于有损社会族群和谐的极端思想和言论总是小心坚决的阻止流传,防止祸起萧樯。这些政策对于维护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小国家的繁荣稳定,是十分明智的。
新加坡的公共政策所体现的儒家治国之道,是中华古代文明精华在现代社会的发扬光大。其成功之处,是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参考借鉴的。
㈢ 新加坡今天之成就,不是靠什么儒家文化,而是英国殖民者带来的现代文明
一名中国学者形象的描绘李光耀:‘儒家经典描状的“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圣贤风貌,中华先人推崇的“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的君子风度,正是眼前这位老人的仪容气象’。如此的歌颂,对能够看懂这几个中文字的部分新加坡华人而言会特别的刺耳。新加坡华文知识分子即便是李光耀的信徒,在见证了 华校灭亡的历史过程是应该会有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其次,新近出版的人民行动党历史故事书的出版者前言对新加坡大时代背景的一个历史论述就是一个典型的失真例子;新加坡人口虽然是以华人为主,但并不是以受华文教育者为主。这两者似是而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㈣ 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影响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在新加坡的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儒学对新加坡现代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儒家文化对新加坡政治文化的影响。以华人移民为主的初期新加坡社会,在民间传承了其“人道主义”思想。鉴于儒家思想终极关怀是“人”,两千年以来儒家思想的立国、立人、处事的价值观已深入人心,深入到新加坡社会生活的不同角度成为人们行动指南。新加坡实行精英政府、威权政府的同时,积极开展民本思想的政治实践,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熟练运用。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碰撞,新加坡领导人坚持和继承了儒家文化中久经考验和洗礼的核心价值观,并把它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和“国家意识”之一,从而将东方文明的优秀积淀与其他文明的积极成果,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突发性成就。
二、儒家文化对新加坡经济腾飞的影响。新加坡是一个有着浓厚儒家文化氛围的国家。在独立后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新加坡从一个动乱频繁、经济落后、疾病肆虐、乞丐遍布的穷乡僻壤,一跃而进入新兴工业国行列,成为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现代化典范,究其原因,儒家文化是造成新加坡和其他“新月地带”国家和地区现代化道路独异特质的重要文化因素,也是以新加坡为首的亚洲“四小龙”实现经济腾飞的不竭动力。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坚强不屈、谦和通达、自力更生的精神,促成了上下合作,体现出现代国家治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先进性。
三、儒家文化对新加坡社会治理的影响。在新加坡现代化过程中,新加坡政府努力以儒家思想融入德育和德治的领域中,推崇修己爱人,使儒家美德体现在新加坡现代社会,达到民间化的“修己安人”的目标。 经过改造和创新的儒家文化,在新加坡现代化进程中,对于维系民族团结、促进多元文化和谐、调和劳资关系、维持家庭和睦、保持社会安定、推动教育发展、塑造国民品性,有着积极作用。
㈤ 新加坡精神是什么
原文出处】浙江学刊
【 作 者 】朱春珠
【 年 份 】200203
【分 类 号】G2
【分 类 名】思想政治教育
【原刊地名】杭州
【原刊期号】200203
【原刊页号】183~185
【作者简介】朱春珠,女,1970年生,浙江财经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杭州 310012
【内容提要】分析和借鉴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关于德治与法治相结合,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相结合,主体性、独立性和稳定性以及包容性、层次性、递进性等特点,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 要 题】海外纵览
【 正 文 】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蕞尔岛国。几十年来,她不仅创造出了一个令世人惊羡的经济奇迹,而且还创造出令世人起而效仿的“新加坡精神文明”。它的鲜明特色体现在:
一、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是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所奉行的一贯政策和主张。其中,德治是基础。“德”治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德”育人,即通过对国民进行以儒家伦理为主的东方价值观的教育,使广大人民具有爱国、敬业的优良品格,使国家公职人员树立起勤政廉能的优秀品质。概括地体现为“十六字”的新加坡精神,即敬业乐群、勤劳进取、廉洁奉公、讲求效率。二是选“德”人治国,国家公职人员提倡应由有道德的精英人物担任,这样的政府才能成为廉能政府,才有感召力。
在德治的过程中,通常贯彻的是以“教育”为主的方针。但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再加上人们的道德修养不可能一般齐,思想觉悟不可能一般高,通过教育不可能取得成效的情况下,必然要求实行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新加坡将思想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两者紧密结合,运用法制手段对各种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以此来约束人们的社会规范和行为。
为此,新加坡建立了一整套健全和完备的法律。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据不完全统计,新加坡现有各种法律和法规达383种。其中,罚款在新加坡最为着名,其名目之多,数额之大,执行之坚决,恐怕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比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以及过马路闯红灯,上厕所未冲水等等,都要受到数额不等的罚款,少则20新元(如过马路闯红灯),多则高达1000新元(如随地吐痰、上厕所未冲水都要罚1000新元);使新加坡成为名副其实的“罚款国”,难怪有人惊呼:“新加坡是个不自由的国家!”
新加坡能有今日之清洁、干净及花园城市之美誉,确实是以剥夺少数人的自由为代价,而换来的则是大多数人的舒适和幸福!
法律,也是促进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之一。“法治”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社会要具有健全完备的法律;另一方面,要求制定出来的法律能够得到彻底的执行。执行法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这是法治的根本目的。新加坡的法律之所以能得到很好的实行,一是公民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靠了一大批公正廉明、铁面无私,素质好的政府官员。他们一改过去习以为常的“情、理、法”的行为逻辑而为“法、理、情”,从而维护了法律的尊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制化也成为新加坡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相结合
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相结合,使理论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是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加坡在关于国民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形成了以国家意识为主线,以儒家伦理为核心,以培养共同价值观为目的的理论体系,脉络十分清晰。在贯彻以学校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渠道的同时,又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系统功能,并辅之以各种群众性运动,来推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新加坡十分重视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把学校看作是青少年思想建设的主战场,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称他们是“道德精神和社会精神的支撑人”,他们应当受到社会的尊敬,并把知识与道德作为选择教师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其次,新加坡贯彻“以德育人”,必须从小抓起,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四年级必须开设思想品德课。在教育部开设的《儒家伦理》课中,明确提出了开设《儒家伦理》课的目的:
1.培养学生具有儒家伦理的价值观念,成为有理想而又有道德修养的人;
2.使学生认识华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和文化,认识自己的根源;
3.培养学生积极的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将来能过有意义的生活;
4.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应地,还编写了《儒家伦理》教材,同时增进了一些中国古代着名的典故和道德故事,如“孔融让梨”、“愚公移山”、《劝学》等等,把一些深奥、艰涩难懂的伦理道德化为通俗易懂的读物,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向学生灌输各种必要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观念。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1994年开始,《儒家伦理》被《好公民》课所取代,由此不断充实和提高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在重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学校要求小学生参加每天的升旗仪式,并唱国歌;平时,要求学生自己打扫卫生,中学生必须负责清扫自己学校的厕所等等。另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开展的“忠诚周”、“礼貌月”、“敬老周”等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在道德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不仅如此,新加坡还十分强调加强全民的思想道德品质,实现道德教育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举,通过开展各种群众性的创建活动,进行社会总动员,在社会上形成自觉加强道德建设的良好的风气,促进国民思想道德建设,增强社会凝聚力和责任感,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据新加坡国会交通与新闻委员会黄海博士的统计,新加坡每年开展的全国性运动约有20多个,最常见的有:礼貌运动、推广华语运动、生产力运动、国民意识周、敬老周、劳动力周、华族文化月、马来族文化月等等。在开展各种活动的过程中,李光耀及新加坡政府力戒哗众取宠,讲求实际效果,注重形式与内容相结合,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和文明礼貌程度。结果不仅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而且奠定了新加坡社会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投资环境,也促进新加坡经济的稳定发展,使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共同向前发展。
三、主体性、独立性、稳定性相结合
儒家伦理是新加坡精神文明理论形成的思想基础,在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如果说李光耀及其政府从建国初就开始提倡“生存之本”——东方价值观,在大力弘扬东方各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是以不自觉的形式倾向于对华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保持和弘扬的话,那么从八十年代末开始的那场“文化再生运动”则真正是以主观、自觉的形式,把儒家伦理推向整个新加坡社会,推向整个新加坡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使之能够统摄人心,抵御西方腐朽价值观的侵蚀,使新加坡政府如愿以偿,度过了那场“西化”危机。九十年代,共同价值观的确立,则表明儒家伦理在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同时,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设又进一步独立、稳定地向前发展了。
这种相对独立和稳定的特点,使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独树一帜。在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交流、冲击和碰撞的过程中,不被别人所同化,而是使国内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融汇。这种同化,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同化。
总之,在这种富有激烈的竞争性,又间杂着进攻性或渗透性的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保持了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这不能不说是新加坡精神文明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
四、包容性、层次性、递进性
吸收一切东西方文明的精华,是新加坡精神文明理论的精髓。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新加坡以宽阔的胸怀,接受、容纳东西方各类文化,使东西方文明在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取长补短,形成独特的新加坡精神文明。
包容性是其最显着的特征,具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西方现代科学技术与东方传统文化、价值观并行不悖。当今新加坡社会广泛流行的东西方文化或价值观有以下三种:(1)华人价值观(即儒家价值观)。这是新加坡社会占主流的东方传统文化或价值观,占新加坡人口77%的华人,他们所拥有的华族价值观,一方面是自小在家庭由父母灌输而形成的;另一方面是在60年代以后,在学校受华文教育熏陶的结果。(2)英国社会价值观。新加坡受英国统治大约150年,承袭了英国政治制度和社会价值观。(3)以美国人、欧洲人和日本人为主的外国投资者的工作作风和价值观。这是1959年人民行动党执政后,为迅速实现工业化而积极鼓励并接受投资的结果。第二、宗教、种族之间互相宽容、和平共处。以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为主的东方人和西方人居住在一个密集的城市里,长期生活在一个国家中,相安无事,各自保留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谁也不吃掉谁,谁也不融化谁。第三、多元语言、多元文化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人们称新加坡社会是一个“兼存东西方、汇合百家文、流传万国语、容纳各宗教”的社会,这样说确实不过分。在这种民族文化大荟萃的有利环境中,新加坡的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地可以广征博引,吸取各类文明的营养和精华,从而丰富和升华本民族的文明,使新加坡精神文明既显民族性,又不失世界性。
层次性和递进性的特点,则体现了新加坡精神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从新加坡精神文明发展的历程来看,不同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各不相同:
20世纪五十年代,新加坡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政府的目标是要改变贫穷的政治面貌。六十年代,在克服失业和捉摸不定的情况下,目标是建立一个刚强勇猛的社会。七十年代,目标是要创造一个舒适的自然环境和一个清洁翠绿的城市。八十年代的目标是要创造一个新加坡人相互关心、彼此照顾的愉快社会。九十年代,要使新加坡成为一个“经济发达而且又有文化素养”的卓越社会。
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的轨迹。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设仅仅局限于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而且还致力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改造和建设。让国民生活在一个清结优美的环境中,并以此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准的一个标志,这也是新加坡政府顺乎民情,合乎民意的一个政策目标。可见,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始终与社会政治、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与社会的发展协调一致。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并非完美无缺,有待我们作进一步研究。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的突出成就就在于她较为成功地运用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说,正像许多学者所说的是“儒教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进行文化改良的一种形式和结果。新加坡吸取了儒家伦理中的一些合理内核,对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些消极后果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再者,从儒家思想在新加坡复兴和发展的过程上来看,人们的认识也并非完全一致。另外,对于李光耀的治国之道,也并不是人人称道的。有人批评他是个“孔子”式的统治人物,搞“家长式”的专制。“新加坡推崇和复兴儒家思想的原因——实在于觉得儒家文化有利于‘国家霸权’的家长式控制以至专制,以及反对和抑制人民的民主要求”等等。也有的人说,如果长此下去,新加坡就会变成一个僵化的国家。目前,新加坡的一些青年也强烈要求发扬民主,现任总理吴作栋表示要进一步开放民主。可见,新加坡在民主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做得还是很不够的。
总之,探讨和研究新加坡精神文明的特点,吸取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成果,对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够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㈥ 新加坡是提倡儒家文化的国家吗
(一)儒家文化对在廉政建设中具有规范性意义的中央公积金制度的影响.
孔子说:“藏富于民.”而孟子更直接地指出要“置民之产”,“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中国古代儒家文化认为让人民钱物富足,生活稳定,民心就易平定,就不会谋求利用不正当的渠道去获取不义之财,这样社会就易安定.新加坡政府正是吸取了这种思想,建立了有其特色的中央公积金制度.
(二)儒家文化对在廉政建设中具有相对主动性的以俸养廉工薪制度的影响.
如果说中央公积金制度是经济制度上较为被动的防范性措施,那么,以俸养廉的工薪制度则可以说是相对较为主动的一种手段.
(三)儒家文化对与廉政建设相配合的“精英主义”人事政策的影响.
以俸养廉说明新加坡并不是单纯地用高薪来制止贪污腐败.它还有一套人事约束机制相配合,即“精英主义”的人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