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怎么加入
㈠ 新加坡的执政党叫什么名字
新加坡的执政党现是人民行动党,
人民行动党是新加坡的政党,从新加坡于1959年的第一届选举开始就组织政府,是由由从英国归来、受英语教育的中产阶级于1954年成立。
新加坡,全称为新加坡共和国旧称新嘉坡、星洲或星岛,别称为狮城,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政治体制实行议会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国土除新加坡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
㈡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概况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成立于1954年,是在英殖民地时期的立法议会选举之前的半年。自1958年新加坡取得英联邦内的自治以后,从1959年一直执政至今。该党是世界上多党制国家中对国家控制力强、执政时间长的政党之一。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该党在治党治国方面 积累了许多经验,其强化党内建设、巩固社会基础、加强执政地位的一些做法,值得研究。 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党的纲领和方针政策,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
1959年新加坡独立后,人民行动党就成为组织、领导并推动本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独立之初,许多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都预言,没有资源和市场的新加坡很难生存下去。人民行动党根据新加坡地小国贫的实际国情,提出了“生存第一、经济立国”的基本国策,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施政导向。人民行动党先后拟定了四五个经济发展的五年、十年计划,包括以出口替代为主的五年计划、以高科技为导向的十年计划、以公积金为基础的国民福利计划等。40多年来,该党在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适时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将发展计划稳步向前推进,将经济一步步推向新的台阶。经济发展为政治稳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和拓宽党的社会基础和成员构成,加强社会整合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1954年成立之初是以一个讲华语的工人党的姿态出现的,它的创始人中就有7个杰出的工会会员。近年来,在全球化和新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演进,新加坡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工业化造就了一个人数约占新加坡全体就业人口一半以上的中产阶级,他们不仅在经济活动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政治生活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政党主要的选票来源。新加坡的中产阶级受西方教育的影响,比较赞成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希望有强大的反对党制约和监督执政党。为了赢得中产阶级的支持,避免党的社会基础萎缩,人民行动党推行一系列措施照顾中产阶级的政治要求。随着执政地位的稳固,人民行动党广泛从社会各阶层中吸纳新生力量,力图使该党成为代表各种族、各阶层的“全国性运动”。这些社会阶层和集团的人员主要包括手工业者、工人、店员、政府职员、教师以及工商企业界人士等。人民行动党之所以能长期保持旺盛生命力,就在于其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能够吸纳包括中产阶级在内的各阶层的新生力量和精英入党,努力塑造大众政党的形象以寻求跨阶级的支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 注意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规范党的组织体系,加强党的制度化建设,使党内做到思想和步调一致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对党的自身建设比较重视。该党党员分预备群众党员、普通群众党员、预备干部党员、正式干部党员四类。成为群众党员有严格条件,群众党员只有经过考验、真正对党做过贡献才能被委任为干部党员,干部党员约占党员总数的1%。只有干部党员才能被提名竞选议员,这些公开竞选议员的干部党员代表着人民行动党的形象,他们进入议会后,成为人民行动党领导国家的政治核心。为密切党与选民的关系,人民行动党在执政初期就制定了党的议员定期访问选民的制度并坚持至今。人民行动党的议员均为该党高层党员,由他们出面接待选民,可以直接倾听选民意见,缩短该党高层与民众的距离。该党组织结构比较严密,中央执行委员会是最高决策机构,掌管党的一切事务。下设总执行委员会,负责管理各级组织。总执行委员会下设九个不同职能的分委员会。人民行动党在每个国会选区设有党支部,一些大的选区还设有区域分部。该党还在党内设立青年团和妇女组织,吸引大批青年和妇女作为党的储备力量。该党实行领导人核心小组会议机制,由党内议员和政府要员参加,每月举行例会,讨论党和政府近期政策,反复听取议员们的意见,确保决策的科学性。
人民行动党尤其注重接班人的培养和选拔。该党不仅从党内选拔人才,还积极物色党外各领域精英,游说其入党从政。新加坡的政治自我更新程序是独有的,在接班人的选择上,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新加坡政治领导人的挑选程序是相当严格的,要经过公共事务委员会的审查考试、参加党选、接受群众评判后才能担当一定职务。人民行动党先从5万名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中挑选出1000名优秀分子,又从这1000名优秀分子中筛选出50名进行长期锻炼和考察,最后从中选出30名分任政府或其他组织重要职务。新加坡领导层过渡和交接平稳顺利,这在发展中国家是比较少见的。 采取多种措施约束党员行为,保持执政党的自身廉洁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成立时,提出“打倒贪污”的口号,把党旗的基本色调定为白色,象征廉洁。该党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新加坡还成立了由总理直接领导的贪污调查局,政府赋予反贪局广泛权利,该局可以在没有逮捕证的情况下,拘捕涉嫌贪污受贿的嫌疑犯,有权没收贪污犯罪的全部贿赃。新加坡执法严格,任何人,不论职位多高,一旦违法,就严惩不贷。新加坡还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公务员进行有效监督。《公务员指导手册》明确规定:公务员每年必须向有关部门申报自己和配偶的财产状况,包括动产、不动产、贵重首饰、银行存款、股票、证券等。公务员每天必须写工作日记,记录本人的各项活动,主管单位的常任秘书定期检查其记录内容,发现问题立即送贪污调查局核实。公务员不能接受礼品馈赠,不许接受宴请,不能向下属借款。为了使公务员减少贪污受贿的诱惑,新加坡还推行“高薪养廉”政策,使他们过上体面的生活。 构建符合本国国情和政情的政治体制和执政方式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认为,实行民主政治必须结合本国国情,树立与本国文化传统相适应的民主观。新加坡种族、宗教和文化差异很大,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易产生民族分裂和社会动荡。人民行动党还认为,一党执政有利于最大限度网罗人才,如果两党或多党执政,有限的人才就会分散在众多政治派别里,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因此新加坡没有照搬西方式的多党制,而实行人民行动党“一党优势制”。新加坡法律虽然规定5个公民就可组织一个政党,但李光耀及其他领袖并不主张实行反对党制度。针对青年人对西方多党民主政治的崇拜,李指出,那种反对党政治是“为反对而反对”,并无实质意义。人民行动党表面承认多党民主政治,但却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以及运用司法手段挤压反对党的活动空间。由于政府对反对党采取了较严格的控制措施,例如除大选的10天之外,不允许反对党举行公开集会和发表反政府言论,议会中仅有的几名反对党议员虽可以在议会中自由发表言论,但因传媒受到控制,其作用十分有限。相反,执政党却可以从反对党的政见和群众对反对党的支持中了解民情,调整政策。
新加坡政治发展模式是一种东西交融的改良型模式。新加坡实行议会共和制,行政、立法和司法机构都由成文宪法规定,各负其责。总统为国家元首,议会实行一院制,议会与总统共同行使立法权。总统委任议会多数党领袖为总理,并依据总理的提名任命内阁成员,内阁集体向议会负责。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其下属法院。由于人民行动党长期占据议会中绝大多数席位,因而形成了内阁由党的第一把手主持,议长由党内其他领袖担任的格局。宪法规定,总理只能从当选的议员中提名各部部长、政务长、政务次长组成内阁,因而事实上内阁与议会几乎由同一班人马组成。通过这种方式,人民行动党同时控制了内阁和议会,政府的提案在议会中很容易就能得到通过。人民行动党通过法律程序,把党的思想路线变为国家意志,通过政府贯彻执行。该党不以政党名义发布号召、文件和命令。李光耀、李显龙发表讲话,也是以资政和总理名义。他们强调,公务员“忠于政府,不等于忠于执政党”。表面上看不到以执政党名义发布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淡化政党,强化政府。但对人民行动党党员来说,忠于政府与忠于执政党是一回事。对非执政党来讲,不管是否拥护人民行动党,都必须执行政府决定,因为政府是人民选举的,不是一党一派的政府。这样会减少推行人民行动党的思想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阻力,把非执政党的行为纳入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在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通过政府牢牢控制领导权。 提倡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融合,主张宗教间的和谐与容忍
新加坡是多元种族和宗教的社会,其中华人占总人口的77%,马来人占15%,印度人占7%。华人大多信仰佛教、道教,少数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马来人信仰伊斯兰教;印度人信仰印度教。独立前的新加坡种族仇恨极深,但自1969年以来该国从未发生民族动乱。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新加坡选择了多元一体化这一独特的处理民族关系的道路。所谓多元化,是指尊重各民族特性和文化,让各民族按照自己的习俗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所谓一体化,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达成认识一致,从而使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重合,进而形成一个民族——新加坡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命运”是新加坡政府在实现国民一体化的过程中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在政治上,政府反复宣传祖国感情,要求人人认识到自己是新加坡人,而不是某一种族集团成员,号召“不分种族,都要在国旗下效忠”。在经济上,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各民族提供均等的参与经济建设和享受经济成果的机会。为促进民族和睦,新还实施了组屋计划,变种族聚居为种族混居。这种住房分配政策,便于不同种族的居民相互了解。
㈢ 新加坡政党叫什么
新加坡执政党为人民行动党。
新加坡实行“一党长期执政、多党并存”的政党制度。在新加坡,除人民行动党外,还有多个政党合法存在,但人民行动党一直是国会中最大的和单独组阁的政党。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人民行动党一党长期执政的格局定型。在此后的连续四届大选中,其得票率保持在70%左右,且囊括了全部议席。
进入80年代后,新加坡法律承认反对党的合法地位,允许反对党进入国会。但人民行动行碧没党的得票率仍保持在60%以上,而且稳固地占有国会中绝大多数议席。90年代至本世纪进行的四次大选,人民行动党的得票率也仍维持在60%以上,2001年更达到75%。
(3)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怎么加入扩展阅读:
多党并存
新加坡法律规定,5人以上可以组成政党。目前登记的政党有21个,除人民行动党外,其他政党主要包括:民主联盟、民主党、工人党、民主进步党等。上世纪70年代以来,每次大选都有6个以上政党参加竞选。
新加坡多党并存的政党制度,给予了非执政党生存的空间,满足了民众要求对执政党的权力有所监督的愿望。国会的非执政党议员使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有了宣泄的渠道,有助于减轻对执政党的怨气,避免了因对政府某一具体政策的不满引发的感情因素转化为不支持执政党的理性因素。
非执政党以弱势群体代言档纳人的面目出现,从而督促执政党照顾社会底层民众的利益。执政党也从非执政党的政见和民众对非执政党的支持中了解民情,调整政策,获益匪浅。同慧乎时,非执党扮演着执政党监督者的角色,特别是公共政策的监督。
非执党的存在使人民行动党更加谨慎地执政,更注意自我约束,更注重全面照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这又反过来巩固了人民行动党的执政地位。
㈣ 新加坡的权力机构及其运作方式
没有军队!只有政府和人民
㈤ 新加坡的政党是什么
新加坡已注册的政党有24个。主要有: (1)人民行动党(The Peoples Action Party):执政党。1954年11月由现任内阁资政李光耀等人发起成立,奉行既非资本主义、又非共产主义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想路线。人民行动党纲领是维护种族和谐,树立国民归属感;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确保国会拥有多元种族代表,努力建立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社会。人民行动党自1959年至今一直保持执政党地位。李光耀长期任该党秘书长,1991年吴作栋总理接任秘书长至今。 (2)工人党(The Workers Party):1957年11月创立。主张和平、非暴力的议会斗争。1971年重新建立领导机构,提出废除雇佣制,修改国内治安法,恢复言论和结社自由。近年来在群众中影响有所扩大。在1991年、1997年和2001年大选中各获1席。秘书长惹耶勒南(Jeyarepnan)。 (3)新加坡民主党(Singapore Democratic Party):1980年7月成立。主张反对党联合起来,打破人民行动党的一党统治,积极争取工人支持。在中、上层知识界有一定影响。在1991年大选中获3个席位,在1997年大选中未获席位。秘书长徐顺全(Chee Soon Juan)。2001年大选中,民主党和新加坡人民党、国民团结党和工人党结成新加坡民主联盟,人民党秘书长詹时中和工人党助理秘书长徐程强各获1个席位。在过去的40多年中,人民行动党一直是唯一的执政党,在议会中也鲜少有能够形成监督力量的反对党。外界普遍认为,人民行动党对反对党以及异议分子的打击是毫不留情的,包括在选举前重新划分选区、运用行政资源以及诉诸法律行动等。但同时不容否认的是,人民行动党确实在新加坡民众中拥有很高威望,在建国后的历次选举中该党的总得票率从未低于65%。
㈥ 新加坡的政体是怎样的
议会制共和制
根据宪法,新加坡是一个类似于英国的单一制、议会民主制国家.
国家元首
新加坡的政治体制追随的是英国的威斯敏斯特体系,因此总统是国家元首,只拥有象征性的权力。在1991年以前,总统由议会任命。1991年宪法修改后,总统由民选产生,任期6年。修正后的宪法也赋予总统更多的权限,包括否决所有可能危及国家安全或种族和谐的政府法案,在总理的推荐下任命内阁官员和部门首长,以及启动腐败调查程序。但是总统在采取这些行动前必须首先咨询总统顾问理事会(Council of Presidential Advisers)的意见。
新加坡历史上的首次总统民主直选于1993年8月28日举行,当选者为王鼎昌。现任总统塞拉潘·纳丹是于1999年经选举上台的第六任总统。
总统顾问理事会是1991年宪法修正案所建立的机构,宪法明确规定,总统在动用任何权力之前必须首先咨询该理事会的意见。该理事会由6名成员组成,其中2名由总统本人任命,2人由总理推荐任命,1名由最高大法官推荐任命,还有一人由主管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委员会主席推荐任命。现任总统顾问理事会主席沈基文是淡马锡控股的董事,他在总统无法行使元首职责时代理元首行使职责。在总统顾问理事会主席也不能代理元首职责时,由国会议长代理行使。
议会
新加坡拥有一个一院制的议会,其中大多数成员由平均5年一次的民主直接选举产生。议会与总统构成了完整的新加坡立法机构。议会中的多数党党魁将获总统任命为政府总理,然后再由总理推荐内阁部长和部门首长,经总统任命后组成内阁与政府。政府对议会负责,并接受议会的监督与质询。一届议会(以及政府)的任期最长为5年,但是总理可决定提前解散议会,举行大选。大选必须在议会解散后的3个月内举行。
议会议长在议会首次召集开会后选举产生,当总统和总统顾问理事会主席均因故无法行使国家元首职责时,将由议会议长代为行使职责。
现有的议会共有94名议员,其中包括84名选区议员(Constituency Member of Parliament)、1名非选区议员(Non-Constituency Member of Parliament)以及9名官委议员(Nominated Member of Parliament)。由于长期以来人民行动党主宰了议会,1991年修正后的宪法规定,议会内必须有至少3名反对党议员,如反对党议员未达法定人数,必须由政府委任得票最高的反对党议员进入议会(见下)。
目前在94名议员中,只有3名反对党议员,其中2人是单一选区议员,另一人则是政府根据选举法律所委任的得票第三高的反对党候选人。批评者认为人民行动党拥有了议会的绝对主导权,使得权力制衡受到破坏,反对党根本无法发挥监督作用。但是新加坡政府则指出,绝大多数的人民行动党议员都是直选产生,而且法律已经努力保障议会中有反对党的声音存在。
内阁
内阁成员由总理从政府部门首长中选出,内阁由总理负责,设2名副总理。1991年李光耀下台后设内阁资政,由李光耀担任;2004年吴作栋下台后,李光耀继续留在内阁内担任内阁资政,而吴作栋则出任国务资政。国务资政与内阁资政的位阶高于副总理。由于现任总理李显龙是内阁资政、前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之长子,两人同在内阁中工作也引起许多人的批评。
内阁成员同时也是议会议员,其中多名内阁成员兼任多职(如李显龙担任总理,兼任财政部长)。
㈦ 新加坡这个华人为主的国家,当初到底是怎么成立的呢
新加坡,可以算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东南亚我国了,她是世界除中国外唯一一个以中国人为主的我国,也是我们能想到的除欧美国家外为数不多资本主义国家之一。而这个总面积都还没香港大一点的东南亚弱国,之所以能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世界领先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国家,国父李光耀自始至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角色。
客观的说,新加坡会有李光耀这样一个国父,是幸运的,同时又是不幸运。并没有李光耀就没有新加坡现今光彩照人,可也正因为李光耀,新加坡变成“李家坡”。可是却2020年新加坡总统大选的情况来看,人民行动党的优点在变弱,毕竟在21新世纪,并没有人会容许一个家族操纵一个国家的状况长时间存在。
㈧ 新加坡语言政策
新加坡语言教育政策之转变
李懿芳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在众多亚洲国家中,新加坡为少数以英语作为主要沟通语言的国家,然而就
一个由多种种族组合而成的国家而言,这样的决定并非一蹴可成,为顾及各种族
的利益,其间经历许多沟通与协调,均反应在一连串的语言教育政策上面。正由
于新加坡具有多种种族的特征,为了避免引起种族间的冲突,教育一向被政府列
为敏感的话题,因此我国国内有关新加坡语言教育政策的资料,也相形鲜少,仅
片面了解其实施双语政策,并有显着的英语教育成果。我国的语言教育政策自光
复以来多有变化,国语与母语之间的关系从对立演变至共存、第一外国语(英语
)教育在八十六学年度起,开始延伸至小学阶段……,这些种种的变革值得我们
加以深思与关注。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错,新加坡在语言教育上的努力与经验
,值得我们进一步的了解。本文拟先从新加坡语文环境着手,探讨其种族、文化
、历史等社会背景与语言政策发展的关系,再探究自一九六○年代以来,新加坡
所实施主要的语言教育政策内容,以期了解新加坡整体语言教育政策发展与转变
,做为我国未来语言教育政策发展的参考资料。
新加坡的语言环境
新加坡为一蕞尔小国,位于东南亚中心,总面积约为633平方公里。分析新
加坡的地理要素,其中影响语言发展者主要有二:第一、位于太平洋与印度洋的
航运要道上,又有天然良港的条件,成为水路交通的重要枢纽,由于邻近各地的
人种往来频繁,使其形成一多种种族、多种语言的社群;第二、在地形上与马来
半岛连成一体,二者之间密不可分,举凡政治、文化、语言、生活、历史发展等
方面,均深受其影响。
新加坡的历史尚短,原为一人口稀少的渔村。一八一九年元月二十九日,英
人莱佛士登陆新加坡,把新加坡开辟为一自由港,成为英国殖民地,为新加坡历
史的起源。新加坡成为一贸易自由港之后,吸引外地劳工前来,主要以中国、印
尼、印度三地居多。其中印尼与马来人本属同种,因此新加坡居民以华人、马来
人、及印度人为主,号称三大民族。根据一九九七年统计,新加坡人口中以华人
比例最大,占77.4%,马来人次之占14.2%,印度人占7.2%,其他种族占1.2%
。
新加坡多种种族的背景,是构成语言多样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新加坡的
人口以华、巫、印三族为主,但是各族内又存在许多小族群,根据一九五七年人
口普查,新加坡华、巫、印内部大大小小的种族共有二十五个之多,而且无论种
族的大小,都有自己的语言,其间语言之复杂由此可见。
由于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的考量,英语在新加坡社会越形重要。就内在因素
而言:一、新加坡种族多、语言杂,三大族群中,没有一种语言有近半数的他族
人懂得,选择任一族语言做为主要语言,均会引起他族的不满。英语虽本为殖民
地的语言,但有过半数的各族人懂得,较易为各族人所接受;二、新加坡政治权
力与英语关系密切,统治阶级的语言、法律的规定系以英语为主,也奠定了英语
不可动摇的社会地位。就外在因素而言:第一、英语为商业及国际贸易用语,此
为新加坡的经济命脉;第二、英语也是现代科技的主要用语,对追求最新科技不
遗余力的新加坡而言,是不可缺少的能力。
新加坡的语言教育政策
根据学者W.Stewart的分析,多元民族的社会在建国过程中,对语言计划所
采取的政策,可归纳为两大类:第一、独尊一种语言:利用教育及法律等手段消
除其他语言,而独尊一语作为国语;第二、多种语言并存,而择一或若干种做为
官方语言,及不同族群间沟通的语言(郭振羽,1995:57)。新加坡的语言教育
政府基本上是采取第二种策略。以下即自新加坡独立以前为起点,探讨一九九七
年以前重要的语言政策,以期获得整体的概念。
一、一九五六年“各党派教育报告书”强调平等对待所有语言
一九五○年代,基于社会文化及政治因素的导向,新加坡众多语言已经发展
成为四个主流-英语、华语、马来语及淡米尔语。根据一九五○年各种语言源流
学校学生注册人数统计,当时华语学校为72,951人、英语学校为49,690人、马来
语学校为8,579人、淡米尔语学校为1,205人(Dudley, 1980:204)。在教育系
统中,华语使用比例虽高居第一,然而若以就业机会来计算,英语则位居首位,
使得越来越多华语学校的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尤其在一九五四至一九五六年间
更形严重。因此“各党派委员会”(All Party Committee)于一九五五年开始
着手调查华语学校的情况,其报告书为新加坡第一个国家语言教育计划,主导新
加坡日后语言政策发展的方向。
“各党派教育报告书”最重要的建议之一:不论各学校所使用的语言为何,
一律平等对待。为确保本土语言面临英语的冲击不致消失,并增加对本国语学校
的经费补助。虽然各党派报告书对华语学校情况进行深入调查,但其主要目标是
在打破英语被其他本国语言学校排挤的障碍,并建立一个能对新加坡忠诚、且具
有马来亚意识的教育制度。委员会认为新加坡的发展,必然走向与马来西亚联邦
合并的结果。对日后人民行动党(People's Action Party)在语言与教育方面
的宣示,产生极大的影响,如平等对待英语、华语、马来语及淡米尔语,尊重各
种语言源流学校并存发展的形态,指定上述四种语言为官方语言,并规定马来语
为国语等措施。
二、因政治考量,采取以马来语为主的多语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各地纷纷兴起了独立自主的运动,新加坡于一
九五○年代开始,在人民行动党的领导之下,争取独立。当时由于政治策略上的
考量,领导阶层以谋求与马来亚联邦合并为最终目标,在语言政策上也采取相对
应的措施-即以马来语为主的多语政策。
新加坡政府于一九五九年成为一自由邦,人民行动党在普选后得到多数支持
,成为执政党。同年,自治邦宪法宣布马来语为“国语”,政府并继续以各种措
施,推广及提高马来语的地位,为“合并”做准备。其中较为重要的措施如下(
郭振羽,1995:60):
1.成立“马来语语言及文化协会”。
2.教育部成立“马来语教育谘询委员会”。
3.规定在政府学校任教的教师,须具有第一级马来语程度:公务员程度则须
有第二级马来语程度。
4.开办中学程度马来语课程,并成立马来文中学。
一九六三年新加坡如愿地加入新成立的“马来西亚联邦”,更加积极推广国
语(马来语),例如成立国语行动理事会、推行“国语月”和“国语周”运动、
增加媒体播放马来语的时间、政府公告及公文,开始使用马来文等。
虽然积极地加强马来语的教育,但事实上新加坡政府在教育上仍然坚持四种
语文源流学校平等并重的多语政策。所以尽管在政策上新加坡力求与马来西亚联
邦一致,但在基本语言政策上,二者之间仍存在无法弥补的鸿沟。由于马来西亚
只承认一个国语(马来语),因此星马之间语言和教育政策的分歧,以及二者在
文化和民族政策上的差异,造成了一九六五年新加坡被迫脱离马来西亚联邦而完
全独立。
三、星马分离,语言政策再次调整
表面上,脱离马来西亚联邦对新加坡语言政策没有很大的影响,依旧维持双
语政策、国语仍为马来语,并和英语、华语及淡米尔语共列为官方语言。然而,
当新加坡确定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时,语言政策也产生了些许改变。
首先,一九六六年起,马来语不再被视为国家学制中主要的教学语言,也失
去做为主要工作语言的功能;其次,媒体转移焦点到其他语言上。例如:一九七
七年二份主要的英语日报定期刊载学习华语的方法、发行量最大的二份中文报,
在每日的双语版中刊载华语及英语的教学内容、广播媒体也经常性的播出英语课
程等,这些种种措施与一九六○年代早期倡导马来语为国语时有明显的不同。这
时,马来语的国语地位只是象征性的地位。
此时期有二方面的改变值得注意:英语成为主要工作语言,以及对母语保存
的重视。由于英语在新加坡为一中立语言,没有偏袒任何一个族群,并对新加坡
成为国际商业中心、地区金融中心等角色提供相当大的助力,因此渐渐成为当地
主要的工作语言。另一方面,新加坡人意识到母语的保存,不但能发展文化的根
源、提供次国家层次的统整,并能培养“情感上的归属感”。
四、双语政策的评鉴与改革
一九七○年代影响新加坡语言教育政策最主要的文献,即为“一九七八年教
育部报告书”(the Report on the Ministry of Ecation 1978)。一九七八
年八月,新加坡副总理Goh Keng Swee博士领导的教育研究小组针对新加坡的教
育制度及语言政策进行检讨与评鉴。研究小组提出了“一九七八年教育部报告”
,对新加坡有关教育方面的语言政策,提出详细及权威的评论。其中重要的发现
如下:
1.读写能力低:至少有25%的小学六年级学生未能达到最低的读写能力标准
。
2.一九七五至一九七七年间,参加小学离校考试的学生,62%未能通过第一
或第二语言考试。
3.学校于各种测量能力表现的途径-测验、报纸及书本阅读中,表现不佳。
4.几项提升语言程度的策略,经评估后成效不佳。
简而言之,这份报告发现由于对语言能力要求过高,使得双语政策未能普遍
有效的实施。新加坡政府认为有必要为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及学习兴趣的学
生,安排不同学习课程,因此着手实施学制的改革,亦即于小学及中学阶段实施
分流制度。
依照新教育制度,小学前三年的课程主要以语言学习为主,使学生在此阶段
能为将来学好数学、科学和其他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小学三年级结束后,
学生依分流考试成绩及双语能力分配至“正常双语课程”(normal)、“扩大双
语课程”(extended)、“单语课程”(monolingual)。中学阶段则依小学离
校考试,将学生分流进入“特别”(special)、“快捷”(express)及“普通
”(normal)课程,特别及快捷课程学生学习两种语言,四年级结束时参加GCE
'O' level考试,通过者可进入大学预备学校学习;能力较差的普通课程学生,
四年级末接受GCE 'N' level考试,通过考试者可以再学习一年后参加'O' level
考试,未通过者则参加职业训练或就业。
五、语言标准化问题-语言本文的转变
学者Kloss将语言计划分为两类:一是“语言本文计划”(language corpus
planning),指针对语言的设计和处理,包括新字汇和术语的厘定、字典的编撰
、新拼音方式或书写方式的设计等;一是“语言地位计划”(language status
planning),针对语言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功能,做适当的处理和调整,以达到某
些既定的目标(郭振羽,1995:67-68)。
语言本文计划涉及语言标准化的问题,由于新加坡早期系由外来移民所组成
,使用的语言均为“外来语”,这些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自然与他种语言相互“干
扰”及“借用”,出现与原来语言有异的本土化特色,因此乃有“新加坡华语”
、“新加坡英语”的出现(郭振羽,1995:68)。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开放的国际
都市,若坚持以本地特色的语言做为标准,会造成语言上与外界隔绝的情形,因
此语言标准必须遵循外来(原来)的规范,亦即不涉及主动设计或文字的改革,
而只是在政策上决定采用何种外来规范,或外来的文字改革,以做为本地的标准
。以下分别介绍四种官方语言所涉及的语言标准问题。
华语所涉及的“本文计划”引起的问题最多,影响也最大,其中特别值得注
意的是“简体字”的使用及“汉语拼音”的推行。新加坡一九六○年代开始使用
简体字,为符应政策实施双语政策的一项改革。由于华语最困难的就是书写能力
的学习,简体字可节省书写及学习的时间,因此以简体字取代繁体字,可简化华
语的学习(Dudley, 1980:217-218)。
在拼音方面,早年新加坡华语教学系以“注意符号”为准,自一九七○年代
中期开始,随着中国“汉语拼音”办法的公布实施,新加坡教育当局也决定全盘
采用,规定华族学生必须用华语姓名的汉语拼音,做为学校使用的英文姓名,以
减少方言的影响。但此措施带来极大的反弹,对于不少华人而言,华语姓名惯以
方言发音,因此不论姓Tan(陈)或姓Teo(张),他们的姓氏已成为身份认同的
一部分。由Tan改为汉语拼音的Chen,或由Teo改为Zhang,虽然都是华文“陈”
或“张”,但对他们而言乃是强制改变世代沿用的姓氏,侵犯其基本人权。然而
尽管面临舆论的反对,新加坡政府仍坚持于一九八○年开始在小学实施,并扩及
全国中小学(郭振羽,1995:70)。
马来语本文的转变主要依循马来西亚及印尼二国。印马两国均使用马来语为
国语,并各有其语言策划机构,负责马来语标准化和现代化的工作,在印尼的机
构称为“语言与文学机构”(Institute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在马
来西亚的机构称为“国立语言发展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Language
Development)。为协调双方关于马来语的语言计划,印马政府组织一个“马印
语言理事会”(Majlis Bahasa Malaysia/ Indonesia),负责协调两国语言发
展的决策。新加坡原则上全盘接受语言理事会的决定,将其实施于学校、大众传
播及政府相关公告文书等。
淡米尔语由于使用人口少,政治及经济效益低,在新加坡一直未受到政府的
重视。印度马德拉斯(Madras)为淡米尔语的中心,对语言计划议题有很大影响
,例如过去直接借用英语的情况相当频繁,未来将逐渐以翻译的方式取代。在马
德拉斯开展的文字改革,经由期刊、杂志等影响新加坡的淡米尔语;本地的淡米
尔报纸在传播上也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英语涉及的语言标准问题,主要是英语方言-“新加坡英语”。政府当局主
张必须推行国际标准的英语,亦即以英国广播公司所代表的BBC English为准,
文法和拼音也以英国本土的标准及规范。然而一些语言学家Tongue(1974)、
Platt(1975)等的研究,发现新马地区的英语虽非标准,但有其特色及社会功
能,不必完全否定本土英语的地位,甚至可适当承认其存在。尽管如此新加坡政
府仍积极推动标准化英语,如招募讲道地英语者任职中小学及训练本地教师、经
常性的举办在职课程及座谈会提升英语水准、教育部也透过语言计划中心提供学
校教师有关提升英语使用的课程等。
六、全国性学制的公告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登记华语源流学校的小学新生,自一九五九年的46%降
至一九八四年的0.7%。一九八三年十二月教育部提出,由于少于1%的小学新生
登记华语源流学校,而且已经没有学生登记就读马来语及淡米尔语学校,因此公
告所有学生在一九八七年将以英语做为第一语言,为全国性学制的实施。此措施
引起相当程度的争论,其中主要是来自受华语教育者的抨击,认为华语程度将为
此下降。政府则声称若有足够的家长要求学童进入华语源流学校,则会重新开办
以华语为第一语言、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学校;并增加以华语及英语为第一语言的
小学。
七、改进小学教育报告书
一九九一年三月,教育部发表“改进小学教育报告书”(Improving
Primary School Ecation Report)对中小学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根据调查
当时的教育制度存在几项缺失,急待改进:1.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需要更多时间
学习双语;2.小学生转到不同分流课程的比率持续偏高,有延缓一年分流的必要
;3.进入职业暨工业训练局的单语分流学生未具充份准备,且中辍者多。有鉴于
此,改进小学教育报告书主要建议如下:
1.提供三阶段、七年的小学教育(包括一年学前教育,小一至小四基础阶段
,小五至小六定向阶段)。
2.重新修订小一至小四课程分配时间:英语占33%、母语及道德教育占27%
、数学及其他课程各占20%。
3.调整小学离校考试,以“安置性测验”取代“失败-通过性测验”。
4.小三分流延至小四结束时举行,并在小五及小六时提供三种语言分流课程
,分别为EM1(英语和母语均为第一语言程度)、EM2(母语为第二语言程度)、
EMO(母语以口语型式学习)。
结语
由上述可知,新加坡语言教育计划受政治、族群、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深
远。综合分析,今日新加坡的语言政策,系以下列几点为主轴:1.华语、英语、
马来语及淡米尔语四种官方语言并存;2.坚持双语政策,英语为各民族学生必须
学习的共同语言;3.英语为工作语言,并具有国语的实际地位(de facto
national language);4.各族学生均需学习母语,做为保留传统文化的媒介。
新加坡经历三十多年的变革,突破种族间的藩篱,在语言政策上找到了一个平衡
点,虽然无法满足所有种族的需求,但多数均能接受这样的安排。新加坡多年来
处理语言政策的经验,值得做为我国思考这类问题的参考。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云惟利(1995)。语言环境。载于云惟利编:新加坡社会和语言。新加坡:中华
语言文化中心。
郭振羽(1995)。语言政策和语言计划。载于云惟利编:新加坡社会和语言。新
加坡: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英文部分
Dudley De souza (1980).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Language planning in
singapore. In Evangelous A. (Ed.), Diachronic perspectives
(pp.203-232).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Gopinathan S. (1994). Language policy changes 1979-1992: Politics and
pedagogy. In Gopinathan S. (Ed), Langauge, society and ecation in
Singapore: Issues and Trends. Singapore: South East.
Singapore Legislative Assembly Debates (1956-58). Official Report,
(Vol. 2,) 1st Series, p.71.
㈨ 新加坡模式的简要介绍
新加坡于1959年成立自治政府,1963年并入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被迫独立建国,经过短短40年的发展,从贫穷落后发展到和谐繁荣,这一切都与其所走过的发展道路、采用的经济模式以及所制定的政策密切相关。
2004年,新加坡执政党人民行动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一项决议: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长子李显龙被推选为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的接班人,出任新一届政府总理。 作为新加坡历史上第三任总理,李显龙上任之初就因其父亲的特殊身份而备受关注。尽管是精心挑选的接班人,但在当时就有分析认为,他将继续低调地延续父辈的政策,而不是激进地改革。 新加坡已经建立一套精英治国机制,拥有一支具有多领域专业技术的行政队伍,行政决策过程已经有一定的轨道和程序;再加上李显龙担任副总理已经14年,是行政决策中心的一员;因此,一般预料李显龙或许会作出政策调整,但会基本延续现有政策。
据了解,新加坡国会实行一院制,议员由公民投票选举产生,任期5年,占国会议席多数的政党组成政府。现任总理李显龙领导下的人民行动党自新加坡1965年独立以来一直是执政党,在新加坡的政治生态中稳如泰山。不仅如此,从得票率来看,行动党一直代表主流民意,与主流媒体也关系融洽,象征着整个国家权力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