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公民没收入怎么办
‘壹’ 新加坡wP五千月薪能去银行贷款吗
可以的
近些年来新加坡政府为了防止新加坡房产市场过热和稳定金融市场,出台了几轮调控措施,其中就包括了更为严格的贷款管理条例,例如调低LTV顶限和设定总偿债比率(TDSR)。最新一轮降温措施是2018年7月6号开始施行的调控政策(见下图)。
根据2018年7月6号开始施行的最新贷款政策,个人第一个房贷的LTV顶限是75%,也就是说第一个房贷最多可以贷款到银行估价或买价的75%,两者取低值为准。例如,一个公寓的估价是180万,买价是160万,最多贷款是120万。
第二个房贷 LTV顶限则是45%,第三个房贷最高可申请到35%。具体贷款额度也会受到贷款人年龄和借贷期限的影响,例如,第一套房贷如果借贷年限超过30年或还贷到超过65岁,LTV顶限是55%。举个例子,王先生今年将满33岁,他第一次买房申请房贷,他选择30年还贷年限,他适用的LTV顶限为75%。如果他选择35年还贷年限,他适用的LTV顶限则为55%。
房屋贷款年限
在新加坡,组屋的贷款年限最多30年,私宅则是35年。年纪越轻贷款期限就能越长。较长的贷款期通常意味着每月还贷额较小,反之亦然。不过,如上所述,如果借贷期限超过30年,房贷顶限会降至物业估价或买价的55%。
个人房贷额度
除了房贷顶限,个人贷款额度也会受到总偿债率(Total Debt Servicing Ratio 简称TDSR)的限制。
为了确保购屋者能合理贷款并减少过度举债的系统性风险,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2013年引入总偿债率(TDSR)框架。目前总偿债率(TDSR)上限为 60%,即借贷者每月还款总额(包括正在申请的这套房贷以及信用卡、车贷等其他各类个人贷款在内的所有贷款)不得超过每月总收入的60%。
银行会根据贷款人总偿债率TDSR,贷款年限和3.5%的预设利率(金管局规定)来计算贷款人的最高房贷额度。可变动收入如奖金、租金、佣金等在计入每月总收入时须打30%的折扣。
举个简单的例子,张先生今年40岁,第一次买房,固定月薪为新币 $10000, 年终奖(Bonus)为新币$30000,目前每月车贷新币 $1000,无其它贷款。
计算:
合格的每月收入:
$10000 + ($30000 x70%)/12 = $ 11750
总偿债率( TDSR)框架下他每月可用来支付房贷的最高金额为:
$11750新币 x 60% - $ 1000 = $6050
按最高贷款LTV顶限 75% ,张先生的最高贷款年限是25年,以3.5% 年利率计算,每月还贷 $6050新币。我们可以推算出张先生最高房贷额度约为 $1,208,493万新币,可以买161万新币左右的房子(75% LTV)。
外国人可以申请房贷吗
外国人可以在新加坡申请房贷,而且跟新加坡本地人享受一样的利率。在本地工作的外国人可以用本地收入申请贷款,和新加坡人一样最高可以贷到75%。
至于在新加坡没有收入或者收入不够的外国买家,还是可以申请贷款。外国人贷款最常用也是目前最简单的的贷款方式是pledge loan 和 unpledged loan。贷款人只需要将贷款总额所需要的最低月收入为基础的4年总收入存在银行4年就可以了,凭借这一定期存款来贷款,这叫Pledge Loan。这个定期存款必须以新币的形式存在新加坡的银行,通常也就是买家申请贷款的银行。
如果觉得4年太久,另一种选择就是申请unpledged loan。贷款人在银行存一笔钱,只需要在申请贷款时及贷款发放时,提供存款证明给贷款银行看。Unpledged loan的存款额要求是pledge loan的3. 33倍。通常银行要求提供新加坡银行的新币存款证明,个别银行也接受国外大银行的存款证明,例如在中国的工商银行人民币存款证明或者新加坡银行在中国的分行的存款证明。
Pledge loan 和 unpledged loan也适用于没有收入或者收入不够新加坡公民与永久居民。有些银行要求pledge loan 和 unpledged loan同时使用。
IPA(In-principle Approve 原则批准)
以上所举的例子只是粗略的计算,通常会建议有意购房者在开始看房的同时,到银行先做一个IPA(In-principle Approve 原则批准)。IPA是银行对贷款申请人进行的贷款预评估,银行会根据申请人提交的资料来评估个人最高贷款年限和最高可贷款金额。当然,IPA不是一份具有约束力的文件,它的有效期一般为30天。IPA能让有意购房者知道他最高可以贷到多少,以便更精准的预算出所购房需要的现金流量。
申请房屋贷款所需资料
房者在下了定金取得选购权书(Option to Purchase)后正式向银行申请贷款。做过IPA的在其有效期之内大大缩短了贷款批准过程,实际贷款金额可能与IPA的金额不同,基本上都是IPA批的额度内。
申请贷款需要提交给银行的资料包括:
1. 贷款申请表格
2. 身份证或护照复印件
3. 选购权书(Option to Purchase)
4. 3-6个月薪水单
5. 1-2年个人所得税单
6. 过去12个月的公积金单
7. 银行信用卡/车贷信息
8. 其他债务信息
选择房贷配套
在正式申请购房贷款时,买家也需决定拿什么房贷配套,锁定几年。新加坡现有住房贷款利息配套主要分为两大类:固定利率 (Fixed Rate) 和浮动利率(Variable Rate)
固定利率 (Fixed Rate)
固定利率配套,银行承诺将会在一定年限内按照合约中规定的固定利率来收取,一般上是首两年或三年的利率固定不变,之后会和SIBOR、定期存款利率或银行现行利率(Board Rate)挂钩。
如上图中的例子,如果银行承诺固定年利率1.8% (三年),那么在合约内的前三年,不管大环境利率如何升降,银行都得遵守这个承诺的年利率1.8%。
固定利率取决于银行对接下来2-3年利率走势的预期,一旦分析错误利率走势,便会亏损,所以与浮动利率配套相比,固定配套的利率往往比较高,因为它含有一些利率成本未知数的风险。固定利率配套提供一定的稳定性,坏处是若利率开始走低时,贷款人可能会被比较高的利率“锁”住。
浮动利率(Variable Rate)
浮动利率配套有好几种,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是新元银行同业拆息率SIBOR配套、新元掉期利率SOR配套和银行现行利率(Board Rate)配套。
和SIBOR 或 SOR 挂钩的配套
新元银行同业拆息率SIBOR(Singapore Interbank Offered Rate)是指银行之间互相借贷的利率,每天更新,只要上网搜索,就能知道目前的SIBOR是多少。和三个月SIBOR 挂钩配套的利率,每三个月会根据市场利率调整,若三个月SIBOR下跌0.1个百分点,贷款利率便会自动降低0.1 个百分点。与一个月SIBOR挂钩的,则是每个月调整
‘贰’ 移民新加坡享受哪些福利
1、养老金保障
新加坡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公积金计划。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CentralProvidentFund,CPF)最开始是由英国殖民政府创立的,虽然英国本身有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因为新加坡非常特殊,所以在殖民地采取了一种不同的替代政策,即雇主和雇员都需要交费。
随着保障功能的扩展和工资水平的提高,公积金的缴费率也不断提高。1955年,缴费率只有雇员工资的10%,其中雇员和雇主各出5%;后来曾经一度高达40%,雇员和雇主各出20%,现在的缴费率又降到了33%,雇主出13%,雇员出20%,每月的最高缴费基数有封顶线。由于这个制度是完全积累制的,所以雇主和雇员的缴费必须按月上交。雇员的缴费要由雇主从其每月的工资当中预扣,而雇主如果没有按时缴费的话,则必须向中央公积金局提出正当的理由。
虽然CPF最初只是一个养老计划,后来它的作用也延伸到允许提取存款用于其他目的。其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还是购买房子(拥有一个家)。后来,公积金存款也被允许用于高等教育,医疗以及健康保险。现在还能在股票投资市场上进行投资。此外,购买房屋也被很多新加坡人看作是老年时期的一种有效的收入保护手段。因此,在新加坡的社会政策当中,住房和社会保障就不可避免的被连在了一起。其他国家类似的积累基金一般只用于提供退休收入,新加坡的CPF推动了一个庞大的住房计划,从而推动了新加坡物质和社会上的变革。
退休养老是中央公积金制度设立的最先动因,也是这一制度最基本的功能。早在1955年7月,中央公积金局便推出了养老储蓄计划。新加坡的养老保险采取全部缴纳的制度,即雇主和雇员分别按一定比例为雇员存储退休金。当公积金会员年龄达到55岁并且退休账户达到最低存款额这两个要求后,可一次性提取公积金。若最低存款未达到规定数额,可选择推迟退休以继续增加公积金账户积累,或用现金填补差额,或由其配偶、子女从各自的公积金账户中转拨填补。政府鼓励已达退休年龄但身体健康的会员继续工作,以使他们积蓄更多的公积金存款。
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看到公积金账户是一个综合账户,覆盖居民很多方面,政府其实是在帮助居民进行一种类似于金融理财的工作。随着中央公积金使用范围的逐步放宽,为避免公积金过多用于住房、医疗、教育等其他项目支付而影响养老金的积累,确保会员有足够的存款保障晚年生活,1987年中央公积金局推出"最低存款计划"。规定公积金会员在年满55岁提取公积金存款时,必须在其退休账户中保留一笔存款作为最低存款。此外,新加坡政府还利用东方人孝文化的传统道德,在养老保险上注重家庭养老保险。1987年中央公积金局同时推出了"最低存款填补计划",规定公积金会员可在父母年龄超过55岁而公积金存款少于最低存款额的情况下自愿填补父母的退休户头,填补金额是最低存款额和他的父母年龄达55岁时退休账户结存额之差。从1995年7月起,会员也可以为配偶填补以保障其晚年生活。
2、医疗保障政策
在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世界上非常有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公积金局制定了多项医疗保健计划,主要包括"保健储蓄计划"(Medisave)、"健保双全计划"(Medisheild)和"保健基金计划"(Medifund),简称为"3M"计划。
(1)"保健储蓄计划"。1984年4月,公积金局推出"保健储蓄计划"。在该计划下,公积金会员每月须把部分公积金存进保健储蓄账户。缴费比例因投保年龄不同而不同,年龄越大,相应缴费比例越高。公积金会员可以动用保健储蓄账户的存款,为本人或是任何一个直系亲属如配偶、子女、父母和祖父母支付在当地的医疗费用,主要支付公立医院和获准私人医院的住院费和某些门诊费。1992年7月,公积金局还推出自雇人士保健储蓄计划,以保障自雇人士在急需时有能力支付其医疗费用。
(2)"健保双全计划"。"保健储蓄计划"对发生一般医疗费用的居民来说已经能保障,但对因患重病和慢性病等花费多的国民来说,账户资金可能不够。为此从1990年7月开始,公积金局又实施了"健保双全计划"。这是一项大病医疗保险计划。它允许会员以公积金保健储蓄账户的存款投保,确保会员有能力支付重病治疗和长期住院而保健储蓄不足的费用。自1990年开始,所有75岁以下的保健储蓄储户除非选择不参加这项医疗保险,否则都被自动纳入该保险计划内。
1994年7月,公积金局又推出了"增值健保双全"计划。与"健保双全计划"相比,"增值健保双全计划"须缴付的保费稍高,相应的支付待遇也较高。
(3)"保健基金计划"。尽管"保健储蓄计划"和"健保双全计划"覆盖了绝大多数新加坡人口,但仍有少部分贫困国民无力支付医疗费。为此1991年新加坡提出了由政府拨款建立专项基金的设想。1992年1月《医疗基金法案》获议会批准。1993年4月医疗保健基金正式设立以援助在"保健储蓄计划"和"健保双全计划"外仍无法支付医药费用的贫病者,实际上是对他们实施医疗救济。
上述三重医疗保障安全网确保了新加坡国民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
3、住房保障计划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国土面积狭小而人口密度很大。1959年自治时面临着严重的"屋荒",当时200万人口中有40%的人居住在贫民窟和窝棚内,恶劣的住房条件导致公共卫生状况恶化和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为解决居住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1960年新加坡政府宣布成立建屋发展局。1964年又推出"居者有其屋"的政府组屋计划。
首先,新加坡政府主导组屋的开发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土地和资金保障。新加坡是市场经济国家,但住房的建设与分配并不完全通过市场来实现,而是由政府主导。新加坡政府十分明确自身在解决住房问题上的责任,制定了符合其国情特点的住房政策和分阶段建房计划,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法律、金融和财政手段,大规模兴建公共住房。
土地是国家财富之源,也是组屋建设的基础和命脉所在。1966年新加坡政府颁布了《土地征用法令》,规定政府有权征用私人土地用于国家建设,可在任何地方征用土地建造公共组屋;政府有权调整被征用土地的价格。根据该项法令,新加坡政府协助建屋发展局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获得土地开发权。
在资金方面,新加坡政府以提供低息贷款的形式给予建屋发展局资金支持,支付大笔财政预算以维持组屋顺畅运作。此外,为保障普通老百姓能够买得起组屋,其售价是由政府根据中低收入阶层的承受能力来确定,而不是靠成本来定价的,因此远远低于市场价格,并造成建屋发展局的收支亏损。这部分损失政府核准后每年都从财政预算中给予补贴。据统计从政府开始拨款计算,累积的政府补助金总额已达159亿新元。政府财政支撑是新加坡组屋政策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2)实行"公共住屋计划"。为解决低收入者无力购房的难题,1968年9月中央公积金局推出了"公共住屋计划"。在这一计划下低收入会员可以动用其公积金普通账户的存款作为首期付款之用,不足之数由每月交纳的公积金分期支付。如果普通账户的存款不足支付,可向建屋发展局贷款,用将来的公积金来偿还。
(3)以家庭收入水平为依据,实行公有住宅的合理配售政策。自1968年新加坡大力推行政府组屋出售政策以来,购房者日益增多,如何搞好公房合理配售,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合法权益,为此,新加坡政府制定了缜密而严格的法律法规,对购房人条件、购买程序、住宅补贴等均作出严格规定,按照公平原则进行合理分配。政府制定了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购屋准入政策,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调整收入上限。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规定只有月收入在1500新元以下者才可申请购买组屋;80年代提高到2500新元,随后到3500新元,目前放宽至8000新元,以接纳更多人购买。这样基本保证了80%以上中等收入的家庭能够购买到廉价的组屋。
出台法律严格限制炒卖组屋,确保组屋政策顺利实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格限制炒卖组屋的行为。建屋发展局的政策定位是"以自住为主",限制居民购买组屋的次数。规定新的组屋在购买五年之内不得转售,也不能用于商业性经营。如果确实需要在五年内出售,必须到政府机构登记,不得自行在市场上出售。一个家庭同时只能拥有一套组屋,如果要再购买新组屋,旧组屋必须退出来,以防投机多占,更不允许以投资为目的买房等等。由于严格执行了上述一系列措施,新加坡政府有效地抑制了"炒房"行为,确保了组屋建设健康、有序地进行。
据建屋发展局的最新统计自1960年以来,建屋发展局共兴建组屋990320套,目前约有82%的新加坡人口居住在政府组屋中,组屋政策真正成为"普惠性的政策"。
4、教育福利
1989年6月,中央公积金局推出教育计划。会员可动用其公积金户头里的存款,为自己或子女支付全日制大学学位或专业文凭课程的学费。可动用的款项是扣除最低存款额之后总公积金存款的80%。学习毕业后一年需还本付息,分期付款的最长年限为十年。这项计划使公积金功能扩大到教育保障,有利于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新加坡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们总结新加坡法定福利,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
首先,新加坡的制度很适合也只能适合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政府所谓的保障更多的是帮助公民进行金融理财,所以弹性特别大,细节特别多,差异性和个性化也很强。
其次,新加坡的意识形态还是偏向于自由主义,国民社会保障水平取决于个人的工作收入而非社会的再分配,也就是在以政府责任为主的传统社会保障中强调更多的个人责任,新加坡政府主张"人民的事由人民自己掏钱",从保障资金的来源上强调个人对自己的福利保障承担足够的责任。这一点与西方国家盛行的福利型社会保障,即政府每年要提供大量补贴和拨款相比截然不同。
另外,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按照"效率优先,机会平等"的价值理念而设计的,在以关注公平为主的传统社会保障模式中加入更多的效率机制。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协调社会发展的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李光耀强调指出:"如果从工作和进步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利益,没有公平地让全体人民分享,我们就不会得到他们全心全意的合作和参与。""不能听任自由竞争造成社会不公引致局势紧张",但同时又谨记效率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重新分配不能过头,以致造成浪费和滥用,卓越者不再奋发图强"。正是抱着这一理念,新加坡政府虽然主张通过国家的力量给予低收入阶层一些照顾,扶弱济困,以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但却反对实行欧洲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以避免"泛福利"现象的发生。
这一价值理念在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和住房保障制度中得到了鲜明的印证和体现。医疗保障制度通过实施"3M"计划,不论公务员或私人企业雇员,不论富有者还是贫困者都有能力负担自己和家庭的医疗保健费用,从而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保证了社会公平。同时划入个人医疗保健储蓄账户的资金以会员的工资为基数,这使得医疗保健储蓄与个人工作收入紧密相联,会员越是努力工作,医疗保健储蓄存款就越多,他所享受的医疗服务就更好,这又体现了效率原则。而住房保障制度在对社会较脆弱阶层给予补贴、满足了中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居住需求、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同时,也不是人人享受同样的福利、买到同样的房子,而是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购买大小、档次、舒适程度不同因而造价也不同的住房。
最后我们要说,新加坡的制度特别强调家庭本位--强调家庭互助共济,具有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由于历史原因,新加坡深受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儒家文化中的"孝悌"观念在这里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因此新加坡十分注重发挥家的社会功能,强调以家庭为中心维护社会稳定,要求国民充分履行对家庭和社会应尽的义务,鼓励家庭成员互助共济。这一理念充分反映在中央公积金制度中。多数公积金计划都涉及到一家三代人,鼓励全家人守望相助、互相支持。其中,"保健储蓄计划"是指会员储蓄以保障个人、配偶、子女以及父母的医疗费用。会员不但可以保障自己,,而且惠及配偶、父母和子女,尽到孝道与责任。"最低存款填补计划"和"家庭保障计划"、"家属保障计划"的推行强化了家庭保障功能,使家庭成员之间的社会障利益相联,增强了子女对父母、国民对家庭及社会的责任意识,从而密切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家庭凝聚力,提高了社会稳定性。
‘叁’ 无工作申请新加坡签证需要提供什么财产证明
由于没有工作者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移民或者在国外打黑工的情况要高一些,所以在办理签证的时候新加坡使馆对财产方面的要求也相对高一些,他们要知道你的收入是否能支付你本次出国的费用。
无工作者需要提供:本人名下近半年交易记录的工资卡或储蓄卡对帐单(盖银行公章) 余额:建议5万元以上,行程越长建议余额额度相对高,能支付此次旅游所用费用,如余额不足且之前没有大金额的进出帐记录,可提供多张银行卡证明,不建议最后一笔大金额存入,最后一笔交易日期在送签日期前30天内。
无工作申请新加坡签证主要就是要证明自己的收入问题,你的收入达到新加坡使馆的要求的话基本出签就没有什么问题了。但如果你的财产方面没有达到要求那么想要申请下来就比较困难了
‘肆’ 新加坡有哪些税收政策
新加坡的税收制度是使这个国家吸引众多外国投资者和知名企业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除了诱人的企业税率之外,还有许多更有利的税收计划和激励措施。新加坡的企业所得税
新加坡采用属地税制。具体来说,在这个国家成立的公司只对以下收入征税
以新加坡为基础的收入来源(产生于新加坡境内)
汇往新加坡的外国收入来源
企业税率方面,1997年为26%,之后逐年下降,2010年达到17%,之后17%的统一税率一直保持到现在。与其他国家相比,新加坡目前的税率相对较低,是世界上最优惠的税收制度之一。
此外,新加坡的税收制度是单层的。特别是,公司的营业利润只征收一次税,常驻公司向股东支付的股息不需要再缴纳任何税。新加坡还取消了资本利得税。
新加坡的个人所得税
任何在新加坡境内赚取收入的个人都要在这个国家缴纳个人税。个人税可能因人而异,取决于他们的居住身份。
新加坡纳税居民的个人所得税
符合以下条件的个人即为新加坡税务居民:
新加坡公民
新加坡永久居民
在新加坡居住不少于183天的外国人
新加坡对纳税居民的个人所得税实行累进税率,从0%到22%。
新加坡非税收居民的个耐并人所得税
如果一个人在新加坡停昌行迹留的时间少于183天,则被视为非税收居民,适用于非税居民的税率。
停留不超过60天,税率为0%。但以下情况除外:
董事、非住宅专业人士和公共演艺人员,以及
在新加坡缺勤是新加坡工作要求的一部分的情况。
停留61-182天,税率为15%或累进税率(0%-22%),以税收较高的结果为准。
至于董事、非住宅专业人士及非住宅公共演艺人员,税率由15%至22%不等。个人也可以合法地利用税收减免(减免、退税、开支和捐赠)来降低应付税款。
新加坡的商品和服务税
商品和服务税(GST),又称增值税(VAT),是对进口商品征收的消费税(由新加坡海关征收),并对新加坡境内提供的几乎所有商品和服务征收。目前,商品及服务税的税率为7%,但预计未来几年将升至9%。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商品和服务是不需要缴纳消费税的,具体如下:
商品
1.零税率供应品
出口货物
2.豁免供应品
住宅物业买卖及出租
投资贵金属的进口和本地供应
3.消费税范围之外的供应
将货物从海外销售到另一个海外目的地
私人交易
在自由贸易区和零 GST 仓库内销售货物
服务
1.零税率供应品
国际服务(根据 GST 法案第 21(3) 条)
2.豁免供应品
GST 法案第四附表中的金融服务
数字支付令牌
3.消费税范围之外的供应
将货物从海外销售到另一个海外目的地
私人交易
在自由贸易区和零 GST 仓库内销售货物
GST 要求
有两种情况:
如果企业在一个公历年度的最后12个月的应税营业额超过100万美元,或在未来的任何时候,公司预计其未来12个月的收入将超过100万美元,则必须注册商品及服务税。
如应税营业额不超过100万元,商户可自愿登记参加商品及服务税。
新加坡预扣税
预扣税是指从新加坡来源方支付给新加坡非税收居民的款项中预扣的百分比。预扣的金额将被汇给政府用于纳税。对于新加坡的预扣税,非居民包括个人和公司。
非居民个人(在新加坡停留时间少于183天)被分为三类,征收不同的税率。
非居民董事:薪酬的22%
非居民的公共演艺人员:收入的15%
非居民专业人员:总收入的15%,或净收入的22%
非居民公司(在新加坡控制和管理的公司)将根据不同的收入类型征收不同的预扣税税率:
与贷款和债务有关的利息、佣金或其他付款——15%
使用动产的特许权使用费或其他付款——10%
使用动产的租金或其他付款——15%
使用科学、技术、工业或商业知识或信息付费——10%
技术援助和服务费——17%
管理费——17%
双重征税协议
新加坡认为,双重征税对新加坡自身的经济地位和世界贸易构成了巨大的障碍。这导致新加坡与80多个国家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DTA)协议。
其主要目的是防止收入来源从新加坡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时被征收两次税。此外,这些双重税收条约还为两个签署国提供适用于某些特定类型收入的减税和优惠税率。
至于范围,双重征税协定适用于两个签署国(称为缔约国)的居民,其中有新加坡。以下是一个典型的DTA协议所涵盖的主要收入类型:
不动带备产的收入
商业利润
海运及空运
关联企业
股息
感兴趣
技术服务的版税和费用
资本利得
独立的个人服务
依赖个人服务
养老金
政府服务
其他收入
缔约国双方居民均有资格享受《双重避税协定》规定的所有有利条款。
以上就是新加坡税收的相关介绍,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详情,欢迎一起沟通和交流。
‘伍’ 有谁知道作为新加坡的公民,政府究竟有没有补助发给不工作的人
新加坡没有直接颁发发补助给不工作的人。
无工作者某种程度上可以向政府的一些救助基金申请救助金(如Public Assistance Scheme, Interim (Short Term) Financial Assistance, Rent and Utilities Assistance
Scheme and Medifund)。但这些救助金主要是要协助”不幸“(比如家庭成员遇到意外而丧失工作能力等)的一群,而不是去给无工作者发钱。
‘陆’ 无业怎么办新加坡签证
新加坡签证申请人若无工作,则必须提供证明其个人经济状况的文件,如银行存款证明 (原件及复印件)。银行存款证明的金额没有具体要求但银行签发日期必须是签证申请递交日期的1个月内。此证明应能够如实的反映经济能力。
申请新加坡签证所需资料:
1、护照:护照原件及护照照片页复印件。护照有效期应在六个月以上(从入境日期开始计算),并至少有一张空白签证页。
2、Form14A签证申请表格(原件):一份用英文填写完整,并有申请者亲笔签名的申请表格。
3、彩色照片:二张(一张贴在表格上,另一张供扫描用)。
4、中国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5、签证费:签证费为每人30元新币,签证费一概不退。
6、申请签证需提供其他材料如下:
a、在职证明:申请人若为在职员工,必须提供由就职公司出具的在职证明信原件一份。证明信中需注明公司同意其休假,并详细注明申请者在该公司任职时间、职务及工资。在职证明信必须列有公司及有关联系人的地址、电话和传真号码。信函必须加盖公章。
申请人若无工作,则必须提供证明其个人经济状况的文件,如银行存款证明(原件及复印件)。银行存款证明的金额没有具体要求但银行签发日期必须是签证申请递交日期的1个月内。此证明应能够如实的反映您的经济能力。
b、户口簿:申请者户口簿(全本,每页:原件及复印件)。如为集体户口,可提供原件及复印件或在警察局办理户籍证明。
(6)新加坡公民没收入怎么办扩展阅读
新加坡入境注意事项:
新加坡入境检查站设有红色与绿色两种通道。新加坡关税局规定,赴新者若携带超出规定消费税或关税免税优惠数额及其它须缴税的物品、管制性或限制性物品、禁运物品,须使用红色通道,管制性物品须有入口准证或有关管制机构签发的授权书方可入新;若未携带上述三种物品,则使用绿色通道。
关卡人员有权在绿色通道进行选择性检查。若有任何疑问,可到红色通道寻求协助。应完整并准确无误申报,错误申报是犯法行为,违例者可被判罚款最高1万新元或监禁。
贩毒在新加坡属于严重罪行,贩毒者在新加坡法律下可被判处死刑。切勿替他人携带物品,若所携带物品为(或者包括)禁运、受管制、限制性或需缴税物品,携带者必须为这些物品负责。
‘柒’ 养老难题,新加坡是如何做的
养老是当今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加速并逐渐走向峰值。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面对如此庞大的老龄化人口,养老如何从机制上做好应对?
纵观全球,西方社会国家大多选择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由政府统一保障养老问题,但结果不尽如人意。而作为老龄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新加坡在美世和CFA发布的全球养老金指数报告中已经连续13年亚洲排名第一。
养老是当今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
人老以后,失去了生产能力,没有了收入,如何能保证一个基本、体面的生活?
答案无外乎三个:
自己年轻时候储蓄,老了自给自足;
简轿禅养儿防老,老了由子女赡养;
社会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由政府统一保障养老问题。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福利社会的兴起,西方社会越来越多地采用了第三种方式。
但结果往往是入不敷出,老人的期望值很高,而社会根本没有——或者是没有能力——拿出足够的资源供养日渐壮大的老年人人群。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的一项分析,全球8个主要经济体2015年养老金储蓄缺口已经超过70万亿美元,是这些国家当年GDP总和的1.7倍。
新加坡的养老金问题则要小得多。据新加坡统计局披露,截至2020年底,新加坡住户部门总资产约2.5万亿新元,总负债只有3184亿,平均每个新加坡居民(只包括公民和永久居民)的净资产约53万新元。
总资产中拦尘,公积金储蓄4621亿新元,平均每个账户余额10.7万新元,其中,65岁以上老人平均每个账户约7万新元,80岁以上老人约2.2万新元。
形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新加坡在养老问题上没有陷入政治正确,而是运用了其“超级理性主义”,从本质上认识养老问题的症结所在,通过政府政策激励社会和个人发动积极能动性,系统性地解决养老和储蓄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新加坡的判断有以下几个要点:
1. 西方的福利社会制度不可持续,只有老百姓及家庭自己担负起养老储蓄的基本责任,才不至于入不敷出。
2. 人们大多是短视的,往往由于现实生活的压力,不会自觉自愿地为养老储蓄到足够的金额,从而带来老年时期的贫穷。所以养老储蓄必须有政府强制的成分。
3. 大多数老百姓没有足够的知识做好储蓄的投资判断,所以政府可以代为管理,但管理过程透明。
4. 对于真正没有能力的社会底层人群,政府应该通过转移支付保障基本的生活标准。
西方福利社会制度或不可持续
在社会保险的养老储蓄上,欧美国家大多选择的是现收现付制,即以当前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同一时期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生活开支。
出于政治正确,西方社会一方面在增加对老年人群的福利承诺,而另一方面却因为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使这种制度面临严重帆指挑战。
新加坡养老金实行的是个人基金制,由个人每月将自己一部分工资收入存入公积金局的个人账户,退休后依靠所积累的缴费金额和投资收益安排老年生活。
这一制度源于李光耀对人性的洞察以及“政府不搞施舍”的政治主张。
他认为人的产权意识是天生的,强制每个人为自己储蓄,个人不仅会珍惜自己的财产,还会因拥有产权而产生归属感。
由政府包揽的养老制度必然懒汉滋生、资源浪费,没有哪个政府可以在不提高税收的情况下承担如此庞大的责任。
李光耀认为大多数人缺乏良好的自我约束力,很难主动储蓄,也不具备投资能力。因此,新加坡政府强制要求每个人自工作之日起就为自己的住房、医疗、退休生活而储蓄,所有账户存款由中央公积金局统一管理。
李光耀回忆道“一个国家不论多么富有,也不可能挑起保健、失业和养老福利的重担而不必大量抽税.......60年代和70年代,欧洲福利国家的失败还不是不言自明的,它的害处需要两代人的时间才会显现,包括个人表现差、增长率停滞不前和预算赤字提高”。
“社会上总有一些不负责任或能力不足的人......我们应尽量设法让他们能够独立生活,更重要的是拯救这些人的子女,使他们不再重复上一代的生活方式。我们做出适当安排,以确保那些十分需要援助的人获得福利照顾”。
为了减小养老压力,新加坡自1999起将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至62岁,并延续至今。
2012年,新加坡发布《退休与重新雇佣法令》,规定凡是年满62岁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员工,只要健康状况和工作表现良好,雇主都有法律义务为他们提供重新受雇的选择,直到他们65岁。
2017年又将新受雇年龄从65岁延长至67岁。据新加坡人力资源部统计,2019年,新加坡65~69岁老人中46%仍在工作,70岁及以上老人中17.6%仍在工作。
2019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国庆演讲时宣布,政府将在未来10年内将法定退休年龄和重新雇佣年龄再分别延长3年:
从2022年7月1日起,退休年龄从62岁延长至63岁、重新雇佣年龄从67岁延长至68岁;
到2030年,退休年龄逐步延长至65岁、重新雇佣年龄逐步延长至70岁。
政府还宣布从2021年开始上调年满55岁和60岁者的公积金缴存比例,上调后的比例与未满55岁人群一致。
受儒家家庭伦理观的影响,公积金局允许会员为配偶或父母等直系亲属填补公积金存款。
公积金局规定,会员可以将自己公积金储蓄中的余额转给配偶、父母、祖父母以及兄弟姐妹等其他亲人。
许多新加坡退休老人都拥有组屋,公积金局为此设计了三种计划帮助退休老人提高退休收入。
第一种是乐龄安居花红(Silver Housing Bonus),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可以出售现在居住的组屋,购买户型更小的组屋,用售卖组屋的净得填充退休账户。
第二种是屋契回购计划(LBS),对那些希望继续居住在现有组屋的年长家庭,可以把部分屋契售卖给政府,自己只保留30年,售卖所得净额补充公积金账户。
第三种是将组屋整间出租或只出租空余房间。
政府强制储蓄
新加坡公积金制度由英国殖民政府于1955年创立,当时只是个简单的养老计划,新马分家后,新加坡政府开始扩大这一计划。
一方面,它为公积金设立不同账户,严格规定每个账户的提取和使用范围。
另一方面,它不断提高公积金缴存率,从最初的10%一路上升,峰值时曾达到50%(1985年),目前最高一档的缴存率为37%。
目前,每个在职的新加坡公民或者永久居民,在55岁之前都拥有三个公积金账户:用于购买住房的普通账户(OA),为老年生活储备现金的特别账户(SA),以及用于支付医疗费用的保健储蓄账户(MA)。
年满55岁时,会员还会增加一个退休账户(RA),该账户的用途是购买一份由政府背书的年金计划。
公积金局为不同年龄段设置不同的缴费率,不同年龄段所缴纳的公积金在不同账户间的分配比例也不同。
总体而言,年龄越轻,公积金缴存率越高,存入普通账户的比例也较多,随着年龄增长,公积金缴存率下降,存入特殊和医保账户的比例逐渐提高。
这样的设计符合人一生的收入和消费规律,一个人的劳动收入主要形成于20至60岁之间,这段时间住房支出是主要花费,医疗支出相对较少;60岁以后收入锐减,但仍然要负担日常生活开支以及大笔医疗支出,自年轻时积累的储蓄变得十分重要。
新加坡公积金不同年龄段公积金缴存率及在不同账户间的分配(单位:%)
出于对个人自我约束能力的怀疑以及长寿风险的挑战,长期以来,中央公积金局不断调整政策,竭力避免会员出现“账户提早花光”的情况。
早年新加坡允许会员于年满55岁时全额提取公积金。随着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公积金局开始担心储蓄会被提前花光。
1984年公积金局曾提议,将提取公积金的年纪从55岁提推迟至65岁,结果引发社会骚乱。
权衡之下,CPF于1987年出台“最低存款额计划”(MS),保留会员于55岁领取公积金的权利,但是必须在账户上保留最低存款额。最低存款额逐年提高,1987年为3万新元,2015年已经提高至16万。
然而,经过多年观察,公积金局发现,能够达到最低存款额标准的会员比例经常不到一半,最低时(2008年)只有34%的会员达标。
2014年约6000新加人举行集会,抗议养老金制度。2016年,中央公积金局做出改革,年金计划不再对保留金额作出硬性规定,会员只需用保留的金额购买政府提供的年金产品。
政府用透明的方式做资产管理
个人储蓄的养老金由个人投资管理是大多数国家的选择。
例如美国的401K计划就是将投资的主动权交予员工,员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定投资方式,企业按照员工的选择将资金委托金融机构代为运作。
但是,新加坡的公积金则由中央公积金局统一管理和投资。
很长一段时间,公积金局都不允许会员自行投资,直至1978年才首次允许会员用不超过5000元的公积金来购买新加坡巴士服务公司的股票,而后投资条件逐渐放开。
目前,公积金局允许会员将普通账户和特别账户的资金,在留出规定的金额后(普通账户为4万新元,特别账户为2万新元),取出剩余的购买200多种经核准的金融产品(公积金投资计划,CPFIS)。
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只有约25%的会员选择自己投资,大部分会员选择将资金留在公积金局由政府代为投资。
公积金局将公积金存款以特别存款的形式存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由MAS去购买新加坡政府特别债券(SSGS),政府再将这些钱转交给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进行长期投资。
GIC是除淡马锡外新加坡第二家政府性投资机构,主要任务是管理新加坡外汇储备,实现高于全球通胀的长期良好回报。
相比淡马锡,GIC投资偏保守, 固定收益类资产占65%,权益类只占35%。从GIC披露的年报看,GIC的投资回报率远远高于公积金存款利率。
从1999年至2019年,GIC 20年年均投资回报率5.5%,扣除全球通胀后的实际回报率为3.4%,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GIC投资回报率有所下滑,名义和实际回报率分别为4.6%和2.7%。
公积金局为不同公积金账户提供不同水平的利息收入,普通账户的利息率为2.5%,特别账户、医保账户以及退休账户的利率均为4%。这一利率水平自1999年实施以来从未变更。
不过,从2016年开始,公积金局针对每个会员公积金总存款,提高了前6万新元的利率水平:前3万新元享受6%的利率,接下来的3万享有5%的利率,剩余存款仍遵循各自账户规定的利率。
对社会底层的经济救助
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个人或家庭真正没有足够的能力自助,需要政府在社会保障中承担最后一道防线。新加坡政府为贫困人群提供了各种救助计划。
如就业补助计划、乐龄补贴计划、社区援助计划等,这些计划适应不同年龄段的低收入者,包括老年人。
这些计划同样遵循以个人自力更生为前提的原则,在新加坡只要就业,就能同时获得雇主为其缴纳的公积金以及政府的补贴。
新加坡规定,对于有工作但月收入低于750新元的雇员,雇主必须为其缴纳公积金,缴纳的比例与其他收入水平的员工一致,但是雇员自身不需要缴纳公积金,或者只需缴纳很少的比例,这相当于帮助低薪工人获得更高的实得工资。
举例来说,一个年纪超过65岁、月收入700新元的老人,每月雇主需要为其缴纳52.5新元的公积金(缴存率7.5%),他自己只需缴纳30新元;
对月收入低于500新元的雇员,无论年纪多大,每月都能得到雇主为其缴纳的公积金,自己无需缴纳。
新加坡于2007年推出了就业补助计划(WIS),为那些年满35岁、含奖金津贴在内的平均月总收入不超过2300新元的低收入者提供政府补贴。
年纪越大,获得的补贴金额越高,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可获得4000新元,如果是自雇人士,每年可获得2667新元。发放的WIS补贴中只有40%以现金的形式发放,剩下的60%存入CPF。
2016年新加坡针对老年人推出乐龄补贴计划(SS),为那些年满65岁、终身工资低、从工作直至年满55岁公积金总缴款额不足14万新元、又缺乏家庭支持的老年人提供现金补贴。
该补贴不需要申请,由公积金局审查会员资格后对符合条件者自动按季度发放。补贴金额根据家庭平均每人每月收入情况以及居住的房屋类型而不同,最高每年可获得3600新元。
对于那些因生病、老龄或残障而永久失去工作能力,没有固定收入,又缺乏家人的支持和照顾的人,新加坡政府提供了不同类型的社区援助计划,包括社区关怀紧急援助基金、社区关怀中短期援助计划、社区关怀长期援助计划,资助金额视家庭状况而定。
小结
养老和储蓄之所以是个全球性的问题是因为它牵扯到人性的两个薄弱点:
由于人的短视,人们往往只顾现在的享乐或生活压力,而忘记了要为越来越长的老年生活储蓄足够的资产;
而看到没有足够储蓄老人的贫穷生活,出于同情心和政治压力,社会又往往走上福利社会状态通过对年轻人的税收来补贴老人。
越理想化的社会,这种补贴的强度就越大,直到人们意识到这种挖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实际无法持续——等年轻人老了,将来的年轻人又不多,谁来补贴将来的老人呢?
新加坡之所以能很好地解决养老储蓄的问题是因为它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些人性的弱点,像一个医生一样,用手术刀把这些社会痼疾不带感情色彩地——处理掉。
有人把新加坡政府看成是一个极其理性的严父,其实不无道理。但反过来我们可以问:除了用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难道还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吗?
本文是系列研究“新加坡模式”之一。“新加坡模式”是在长江商学院与新加坡管理大学东盟研究中心的资助下完成的对新加坡经济、商业中独特管理模式的系统性研究,旨在总结经验,为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开放提供借鉴。
(刘劲为长江商学院会计与金融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