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为什么爱拍中国戏
⑴ 新加坡华族舞蹈有哪些特色
新加坡近一半是华人,华族舞蹈从中国漂洋过海来到新加坡并在这块新的土地上形成了独具新加坡特色的华族舞蹈。
华族的民间舞蹈种类多种多样。舞狮、舞龙、红绸舞等众多经过改编的民间舞蹈都是由华人传播到新加坡的。例如中国福建流传至新加坡的歌舞“采茶灯”,又称“采茶扑蝶”,深受广大新加坡群众的喜爱。相传,“昔时,每逢采茶季节,茶女们上山摘新茶,休息时,常聚于山上的‘茶寮’,演唱茶歌,配以采茶劳动、扑蝶的舞蹈动作,久而久之,动作渐渐趋于多样,队形变换丰富,并被用于喜庆场合,成为年节喜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采茶灯”的舞蹈动作优美,灵活多变,节奏感强。除此之外,汉族的胶州秧歌也受到新加坡人民的欢迎,它是在演唱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形式而成为舞、戏结合的表演形式。海南黎族的打鼓舞也叫“锣鼓舞”,原是为驱鬼、除病、求平安,人们请道公表演的舞蹈。开始前,先把一面木鼓置于鼓架上,两旁站着数名敲击铜锣相配合的助手。表演者(道公)身穿长袍,头缠红巾,并插上几根山鸡羽毛,两手各执鼓槌边击鼓边舞,鼓声或轻或重,鼓点时疏时密,舞步、舞姿随之变化,锣声与之配合,舞者神情肃穆,舞姿威武粗犷。另外,跳钱铃双刀舞时,舞者两人,一人持长约60厘米的竹制“钱铃棍”(竹子两端挖空,装上铜钱),另一人两手执锋利的“五寸尖刀”,持刀者围绕持棍者挥刀刺击。持棍者边敲打出声,边上下左右挥棍防御,表演格斗场面。惊险中,突出了他们的灵巧、机智。黎族男子喜欢弄刀棍,此舞表现出了黎族男子坚强勇敢的性格。此外,荷花舞、剑舞等,都在不同时期传入了新加坡。1947年8月,中国歌舞剧艺社受邀到新加坡访问演出,举行了巡演并组织了培训活动,指导新加坡的舞蹈爱好者学习、排练中国的舞蹈节目,对华族舞蹈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新加坡的舞蹈家积极响应“新文化”的号召,开始寻求新的角度来编排新加坡题材的舞蹈。此后,新加坡的舞蹈家将华族的民间舞蹈与其他种族的民间舞蹈加以整合,融入民族友好的题材,象征民族大团结。
新加坡华族的舞蹈服饰与中国的服饰相差无几,既有体现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服饰,也有热情奔放的少数民族服饰。虽然经过时间的洗礼和不同文化的撞击,但在它们身上还是可以看到中国元素的影子,同时也可见在新加坡生活的华族人民对家乡的眷念之情。
⑵ 为什么中国的许多神话电视剧中有新加坡演员
1. 新加坡的市场有限,很多新加坡的演员都在外地发展,以前都在香港,台湾等地。
2. 中国的市场很大,现在市场放开了,,所以很多人都到中国来演戏,当然也包括新加坡演员
3. 导演不是白痴,有这么多的演员可以挑选,适合角色,价格合适,又是其他国家的演员来参与,怎么也炒个收视率吧。
⑶ 新加坡舞蹈有哪些特点
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多种文化交织融合的国家,它的舞蹈就如同其多元化文化一样,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新加坡的舞蹈大致分为三种:宫廷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
一、宫廷舞蹈
新加坡对外来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从其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中可以窥见其他国家舞蹈的影子。新加坡的宫廷舞蹈受中国戏曲的影响较深,不管是精神文化还是具象动作都具有明显的中国色彩。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融会了文学、音乐、舞蹈、朗诵、武术、杂技、美术、幻术等多种艺术成分,将它们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丰富的表现形式来展现复杂的社会生活以及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戏曲有固定的程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自己最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戏曲产生以来,舞蹈就不断被吸收进去,戏曲舞蹈在戏曲的“唱、念、坐、打”四种艺术手段中,占据“坐、打”两项。戏曲舞蹈在戏曲中以表现各种人物、情节情景、舞蹈化的生活动作和优美的舞蹈段落及精彩的武术杂技等成分为主。新加坡的宫廷舞蹈吸收了部分中国戏曲中的元素,舞蹈中的手、眼、身、法、步及形、神、劲、律都继承了戏曲的精髓。新加坡的宫廷舞蹈中经常出现云手、风火轮、双晃手、圆场、小射燕、兰花指、山膀等戏曲中常用的动作,亦有戏曲中眼、板、身、法的影子,京剧中亮相和旋转则成为华彩之处。华人将中国的戏曲舞蹈带到了新加坡并逐渐发展起来。据文献记载,从1887年开始,新加坡有供戏曲表演的戏园,许多中国的传统戏曲舞蹈在新加坡得以保存。新加坡的华人将中国的戏曲舞蹈和新加坡其他种族的舞蹈结合起来,创造出既有中国文化精髓又能代表新加坡的舞蹈作品。
除此之外,新加坡的宫廷舞蹈还受到了东南亚其他国家文化艺术的影响,宫廷舞蹈又带有一定的东南亚特色,舞蹈造型多以“三道弯”为主,膝部外开,做半蹲状。东南亚其他国家舞蹈的加入使其宫廷舞蹈变得庄严而又活泼、古拙却不失轻盈,舞姿婀娜流畅,富有雕塑感。由于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关系,新加坡的很多舞蹈中往往会涉及马来西亚舞蹈。马来西亚的宫廷舞蹈是在马来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吸收了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舞蹈艺术的精华而逐渐完善的,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宫廷舞蹈艺术家。至今保留下来的有:受泰国宫廷舞影响的阿昔舞,受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宫廷舞影响的蜡烛舞,带着长甲的依奈舞以及加美兰朱吉舞等。马来族流传至新加坡的宫廷舞蹈里最着名的要数朱吉舞了,一般在庆典上和社交场合中演出。这种舞蹈无论是舞步还是音乐都和恰恰舞非常相似,舞蹈节奏较为舒缓,动作优雅大方,但其风格却是活泼、欢快且具有娱乐性的,来宾或游客通常都会受邀加入和舞者一起跳朱吉舞。新加坡的宫廷舞蹈同时也受到了印度教的影响,新加坡人民高度重视印度的宫廷古典舞蹈,这种舞蹈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较着名的印度古典宫廷舞蹈有克塔克舞、曼尼普利舞、婆罗多舞、格塔克里舞。尽管印度人口占新加坡总人口的比例不到8%,但他们在新加坡的舞坛上却占有重要位置。多才多艺的巴斯卡先生在1952年来到新加坡,为印度舞的普及作出了卓绝的贡献。他最重要的功绩是推广了印度古典舞和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卡塔卡里(Kathakali)舞,后者是典型风格化的印度古典舞蹈剧,不同行当的化妆与表演各具特色,表演形式很特殊。在他将近六十年的教学生涯里,他与夫人孜孜不倦地以高质量的教学培养新舞者,并一直用传统舞蹈创作新作品。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将印度舞介绍给了新加坡其他种族的人。1958年,他大胆地用印度古典舞表现了中国着名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吸引了大批华人舞蹈爱好者学习印度古典舞和欣赏印度表演艺术。直到今日,年近九十的他依然致力于将马来文化与中国的故事、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改编成卡塔卡里舞剧。他成功地将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盘丝洞》和马来民间传说《红山的故事》搬上舞台,不断地为新加坡多元文化建设添砖加瓦。新加坡将不同种族的宫廷舞蹈文化吸收、发展,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为新加坡的宫廷舞蹈增添了无限魅力。
新加坡的宫廷舞蹈服装延续了东南亚人民对艺术的细心和对服饰、首饰制作华丽的传统,非常精致华贵。服饰、首饰风格各异,融入了中国元素、泰国元素、印度元素等,极具特色。头饰、首饰上的一朵朵花雕刻得栩栩如生,随着演员头部的活动还会自然地颤动,其精细、精致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舞蹈演员的服装都是短小的上装和长过膝盖的、具有一定蓬度的中长裙,这样除了舞蹈演员的上下身看起来比例协调以外,还能突出地体现出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