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企什么模式
‘壹’ 新加坡的国企改革经验对中国有用吗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新一轮顶层设计即将出台。当前坊间流行的猜测是,政府将以新加坡淡马锡模式对国企进行改革,于是国内舆论对淡马锡模式的关注再次升温。
其实淡马锡模式进入学界与决策界视野久矣,但如何正确理解却是问题所在,这需要回溯淡马锡模式诞生的历史条件、该模式的当前特征,以及它所折射的新加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模式的大环境与大背景。
一
新加坡从1965年独立之初就走上了国家主导经济发展的道路。在独立后初期,政府主导的侧重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模式,一直是主要的经济战略。这项战略为新加坡提供了亟需的就业机会。政府创办的国有企业,也一度成为新加坡的核心国际竞争力所在。国有产业不断经历转型,从最初的造船业、交通运输业,发展到后来的石油化工与高科技产业,一直是新加坡经济的中流砥柱。
到了197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的数量日益增多,对其进行管理的任务也变得愈加复杂繁重。于是在1974年,新加坡决定由财政部组建一家专门经营管理各类国有资本的资产运营与管理公司,淡马锡控股公司因而成立(“淡马锡”一词是新加坡的古称)。后来,淡马锡成为新加坡最大的国有投资控股公司。
淡马锡持有并管理旗下企业的投资,为新加坡政府的长远利益服务。新加坡政府对其赋予的职责是:“通过有效监督和商业性战略投资来培育世界级公司,从而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它旗下是一个巨大的企业联合体,涉及各种产业领域,其中大多数是新加坡的核心企业,主导着该国的经济命脉。据报道,目前淡马锡以控股方式管理着23家国联企业(政府控股公司控股、参股的企业),包括14家独资公司、7家上市公司和两家有限责任公司,下属各类大小企业约2000多家,总资产超过420亿美元,占新加坡GDP的8%左右。
必须非常明确的是,淡马锡在法律上是一个企业,而不是政府机构,是私人领域的法人,而不是公共领域的管理者。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正是淡马锡模式的精髓所在。新加坡财政部持有淡马锡100%的股权,财政部投资司负责监督淡马锡的运营,对于一些重大的决策,淡马锡必须听取新加坡财政部的意见。淡马锡每年在从下属公司获得红利的同时,也将50%的利润上缴给财政部。但是在通常情况下,淡马锡拥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
二
在内部公司治理方面,淡马锡也反映了新加坡国有企业的典型样态。财政部是国有资产的最高所有者,其内部的董事任命委员会掌握淡马锡的人事权。但财政部对淡马锡公司治理的干预非常有限,只是任命公司主席和董事,审阅每年的财务报告,在必要的时候召集会议讨论公司绩效和重大计划,并在淡马锡并购或出售在国联公司中的股份时参与,以这些途径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除此之外,淡马锡的日常经营完全由其自主。
与此类似,淡马锡与其旗下企业的关系也是如此,不直接介入其经营决策,只是通过董事会来对其进行管理。旗下企业的日常投资经营活动由其自身的团队负责,淡马锡只对旗下企业通过商业化运作和价值化管理两大标准进行控制。
在国有资产经营方面,淡马锡遵循市场化原则和股东收益最大化目标,投资风格积极而稳健,确保了新加坡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淡马锡在新加坡国内和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投资地域和投资行业都遵循风险分散原则,以确保合理的利润。
就公司内部机构设置而言,淡马锡董事会下设常务委员会、审核委员会及领导力发展和薪酬委员会三个专门委员会,其中独立董事占绝大多数,以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会与经营层分设,高级经理层由董事会聘任,对董事会负责,董事会对其进行考核和监督,股东委派的董事履行监督作用。政府任命的董事、独立董事、经理人之间分工明确,职权清晰,确保董事会的公正与效率。很明显,董事会的设立使国家作为所有者的地位清晰化,从而避免了角色虚化所可能导致的过度干预问题,起到了阻断政府不当介入的作用。
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淡马锡是新加坡实现国家战略的一个工具,但是公司并不完全是政府的附属物,并未因承担政府职能与意图而失去灵活性。投资主体与决策主体分离,使淡马锡在承担国家赋予使命的同时,不像有的国家的国有企业那样陷入僵化低效的泥潭。
淡马锡虽然是国企,但不享受特殊保护和优待,而是必须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也是它区别于有些国家国企的重要特征。同时,高效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保证了它所管理的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淡马锡作为国有公司,实现了非凡的经营业绩,在全球享有盛名,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框架,这的确是值得其他国家学习的。
三
从大的角度看,淡马锡只是新加坡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制度最成功的样本之一。一直以来,国有经济在新加坡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新加坡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国有资产监督与管理制度。
当前的新加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政府部门、法定机构和政府控股公司,以及国联企业。
法定机构和政府控股公司按照政府经济战略,具体实施经营活动,指导国联公司的经营。政府主要以股份形式对国有资产进行经营管理,以各种方式保持在国联公司中的控股地位。国家以股东身份行使国有资产的所有权,通过任免董事长、董事以及同企业签订计划合同等方式来主导企业发展方向。
显然,国有企业如果采取政企合一的方式,由政府部门直接运营,则政府行政职能与企业功能通常难以界分清楚,政府是制定法律与政策的“裁判员”,又直接是负责企业运营的“运动员”,显然会产生各种寻租腐败问题。因此,势必要把两种职能分开。政府控股公司是作为独立法人出现的,拥有投资经营决策的完全的自主权。也只有在把两种职能分开之后,企业才能不再依赖政府,直接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发展壮大自身,这正是新加坡国资管理模式的核心所在。
新加坡财政部门设有董事咨询与委任会议,由其任命和罢免控股公司的董事会成员。董事会成员并不直接参与国联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而是由专门聘请的职业经理人负责。政府控股公司是国家作为资产所有者的代理人,通过控股权管理国有企业,但具体的国有资本运营完全以市场化方式进行。与私人企业相比,政府控股公司不享受任何特殊待遇或保护,必须在市场和法治环境中与其他企业平等竞争,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专业方式经营管理。在另一层面,政府控股公司对于旗下企业的日常运营也不过度干涉,下属企业是拥有自主经营权的市场化主体。
在新加坡,政府与市场职能得到了充分的厘清,政府对控股公司的管理主要在人事权和收益分配权上。政府派出的代表担任政府控股公司董事会的董事,代表政府行使资产管理职能,重大的经营活动要受到政府的掌控,但是监督权和管理权是分离的,政府并不直接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鼓励企业采取市场化的冒险性经营行动。
同时,新加坡对国资管理的外部监督机制非常强大高效。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方面,既有行政主管部门监管、审计监管和议会监管,也有完善的企业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在惩治腐败方面,新加坡的法治非常严格,在国企管理领域也不例外。在政府控股公司中工作的公务人员的活动要受到反贪机构的严格监控。
另外,政府鼓励新闻媒体对侵吞国有资产等贪污腐败嫌疑进行严格的监督。报纸、电视台等机构会频繁报道国联企业的日常经营与动向,使其一切行为都暴露在阳光之下。新加坡政府还规定,任何机构和个人只需花费5新元,就可以在注册局调阅任何一家国企的资产管理信息资料。这正是发挥政府和公民社会两方面的作用来保证国有资产管理者的清廉。正是在这些制度的保障下,几十年来,淡马锡等新加坡政府控股公司所经营的国有资产没有流失,而是不断增长,与此同时还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性企业。
总体上看,新加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层级性强,相互制衡色彩明显,整个国资管理运行过程都在严格的法治轨道上运行,遵循明确的规则,同时受到来自政府、行业内部、媒体和社会公众的严格监督管理。新加坡的国有企业遵循现代企业制度,内部治理机制完善。经理人在聘任机制和薪酬待遇等方面实行市场化安排,但同时受到法治的制约以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实现了激励与约束的统一。股东、管理层、职工、独立董事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形成了合理的权力安排架构,企业既对股东负责,也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这对许多承载着大众期待和公共利益的国有企业来说尤其重要。正是这些制度的结合确保了新加坡国有资产管理的成功。
所以,深入研究新加坡模式,的确有助于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创新。但前提是中国从新加坡经历中提取和吸收正确的教训,比如尊重市场、厘清政府与企业角色等等,同时应充分考虑到两国整体环境的巨大不同和制度移植的困难性,认识到成功的借鉴不仅是借鉴技术化的机制设计,更重要的是学习新加坡系统性的市场经济与法治制度。
‘贰’ 新加坡国企模式被中国复制 什么是淡马锡模式
淡马锡模式
淡马锡模式就是淡马锡控股公司的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是以客户为导向,批量处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申请、审批、放贷及风险控制,即建立“信贷工厂”提供中小企业融资。淡马锡公司有着优质的治理模式,拥有淡马锡100%所有权的新加坡在公司内部起的作用很小,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公司特殊的董事会构成,分层递进的控制方式和有效的约束机制。
‘叁’ 国外国有资产几种典型的管理模式
这里所说的国有资产管理,主要是指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亦包括存在于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的管理。世界各国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因国情不同,存在着许多差异,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的管理模式:
第一,以控股机构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其基本特点是,政府主管部门通过设置大型控股公司来实现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在大型控股公司之下一般还设有专业控股公司,具体管理和经营所属企业,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控股公司体系。
意大利是实行这种管理模式的代表。其他西欧国家如奥地利、瑞典等,某些发展中国家如新加坡、赞比亚等也采取了这种管理模式。在这些国家,往往设置若干个大型综合控股公司,由一个政府主管部门专门负责管理这些综合控股公司。
第二,以财政部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其基本特点是,由财政部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对各行各业的国有企业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德国是以财政部为核心的管理模式的代表,类似的还有英、法、美、日等国。
在德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财政部处于核心地位。财政部负责审批国有企业的成立、解散、合并、股份购买与出售等重大资产经营决策措施,规定国有企业必须向政府提交的资产经营计划,如销售、投资、财务、人事计划等、并以股东身份负责选聘联邦一级主要国有企业监事会成员,以及管理有关企业资金供给方面的事务。政府每年由财政部长主持召开一次联邦一级的国有企业管理部门会议,就国内经济状况、目标、存在的问题和财政政策进行总结报告,并就国有企业发展问题进行讨论。财政部主要通过监事会控制国有企业,虽然财政部不直接给企业下达指令,但通过对监事会成员的任免、控制资金的投入以及对企业财务进行检查,对企业发展施加的影响是巨大的。
德国国有企业的最高领导和决策者不是董事会,而是监事会。监事会的成员包括股东代表和职工工会代表,两方人数相等。股东代表由财政部长选定,但主要来自私人公司的董事或经理、银行家和经济专家,政府官员很少。监事会主席由财政部长推荐,副主席由员工代表担任。监事会中所有员工代表由企业协商推选,但需报财政部审核。监事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组建公司的董事会;讨论和审校董事会的重大决策,如企业的设立和关闭、购买或出售,100万马克以上的投资决策,500万马克以上的贷款决定,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等;审核企业的中长期计划,包括销售计划、投资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等;听取和讨论董事会的报告,审核公司的经营状况,包括经营活动的财务结果、销售状况、生产状况、各种经营方针和政策等。总之,公司活动的重大问题只有取得监事会的同意,董事会才能作出最终决定。
然而,德国的国有企业仍拥有相当大的经营自主权,无论是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其政策都是对其参股企业实施间接管理。企业的经营绩效主要是用市场指标来评价,而不是以实现政府政策目标所作出的贡献来评价。同时,政府也不绝对要求企业按照政府制定的目标组织经营,而是希望国有企业在与私营企业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第三,以综合协调机构为中心的多部门管理模式。印度是这种管理模式的代表。 印度政府设置了一个具有咨询、服务和监督性质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机构公营企业局。这个局并不独立行使国家所有者职能,只是一个为政府各部门更好地行使所有者管理职能提供服务的综合协调机构。
从整体上看,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各主管部门实现的。主管部门通过下达计划指令对所属国有企业进行全面控制,负责任命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议会、总审计长以及其他政府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对话一般也是由主管部门安排。当国有企业经营中需要追加资金和涉及外汇交易时,财政部便出面参与管理。该部在国有企业董事会中的代表负责监督企业的财经纪律。政府其他部门也试图在国有企业经营决策中坚持本部门的利益,并宣称有权干预企业事务。如能源部和交通部在很多情况下为国有企业提供动力、燃料及其他生产所需物资,它们便需要在这些或那些事务上对企业提供咨询和建议。此外,计委也对企业投资项目进行监督,并定期收集企业经营信息。
(权锡鉴 曹洪军/中国国资网)
‘肆’ 新加坡有哪些国企
新加坡没有中国概念的国企。新加坡是有很多GLC (GOVERNMENT LINKED COMPANY), 如 DBS GROUP, KEPPEL GROUP, SEMCORP, CAPITAL LAND。。。。。。
这些企业是由TEMASEK HOLDING 控股。而TEMASEK HOLDING是国家的投资机构。新加坡的大企业,如以上的企业,每年都会固定分红,而国家是大股东,当然就有钱拿。而且所有企业都需要缴税,因此国家有税收。
‘伍’ 什么是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模式,又称为新加坡经验,是指新加坡建国后几十年里建立起了一个政治民主、政府清廉、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人民幸福和谐、环境优美国度的治国方略和模式。是让新加坡社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功,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学习的样板和追求的模式。
新加坡于1959年成立自治政府,1963年并入马来西亚,1965年被迫独立建国,经过短短40年的发展,从贫穷落后发展到和谐繁荣,这一切都与其所走过的发展道路、采用的经济模式以及所制定的政策密切相关。
(5)新加坡国企什么模式扩展阅读:
新加坡模式的好处
1、从纯粹经济方面来看,新加坡的发展依赖的是开放的市场和有力的人力资源战略,秉承开放的原则建立资本市场的。一方面利用外部资金的流动弥补本国资金的短缺;另一方面其税收为公共财政提供了税源,也为制造业建立了融资平台。
2、在人力资源方面,新加坡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在国内实行义务教育为主导和职业技术教育为辅助的普通劳动者的培养体制;另一方面大量引进最优秀的人才到新加坡工作,甚至不惜代价帮助年轻人进入新加坡接受教育。
3、建立了普惠的社会保障体制,使每一个公民享有尽可能高的社会保障。政治上的专制、家天下的管理模式与开放的经济环境相结合,加上以儒家文化的价值理念为基础,以吸引精英治理为手段,也许就构成了新加坡经济增长之谜的谜底。
‘陆’ 新加坡六大保险公司
当前位置:
首页
>
保险资讯
>
行业新闻
>
正文
新加坡保险公司排名!哪几家公司的实力强?新加坡买注意事项
沃保整理
2020-11-19
2573
新加坡保险作为中国人海外保险配置的新兴之地,越来越受到内地客户的关注和认可。那么,目前新加坡哪些保险公司比较好呢?排名情况如何?我们一起来看下~
新加坡作为一个保险业很成熟的地方,有众多保险公司。那么哪几家保险公司比较好呢?我们一起来看下目前新加坡保险公司寿险公司市场份额占比的排名情况。
数据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新加坡目前有22家寿险公司。大多数全球性的保险公司在新加坡均设有分公司或者子公司。大东方、保诚,友邦和NTUC Incomme,前四市场份额占比超过70%。
1) 大东方:新加坡国企,拥有全牌照。
2) 保诚:外资跨国险企,保诚在新加坡的寿险代理人队伍十分庞大,银保条线为渣打银行。
3) 友邦:外资跨国险企,银保条线为花旗银行。
4) NTUC Income:归属于新加坡国家职工总会的相互保险。采取“阿姨销售”模式,销售队伍年龄比较大,由于销售队伍的迭代和战略调整,近年销售业绩下降。
5) AVIVA和宏利差不多8%。星展银行与宏利金融亚洲有限公司宣布自2016年起正式启动长达15年的区域合作协议之后,宏利的市场份额大幅提高并与英杰华基本相同。
‘柒’ 国有企业与国家或政府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首先讲一讲社会主义
1.1西方主流认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现代西方的主流观点)。当资本高度发达了就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经典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正统观点,)当社会主义高度发达了就进入共产主义阶段。
1.2
世界主流社会认为:社会主义是北欧的经济模式。
在国外主流观点把原苏东国家叫共产国家(没有主义二字)。不叫社会主义国家。
1.3
只要敞开思想,放弃冷战思维,把这两条珠链连接起来,即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而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2 社会主义的经济体表现形式,正统认为是国有企业。苏东体系包括中国改开前都是这种体制。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也是国有企业(见我前两篇博文),但他们被称为“国家资本主义“。实际上列宁也认为苏联的模式是“国家资本主义”。
“新科学社会主义认为“全民企业是社会主义的经济主体。因此他也叫社会主义全民企业。他不同于国有企业。尽管中国以前的国有企业也叫全民企业,但那种企业是没有股份的,也即是说,它是一本糊涂账,谁多谁少,是赚是陪都不是很清楚。
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就是因为资本实现了社会化。
依据新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经过了如下几个阶段:
个人资本-----家族资本-------财团资本-----社会资本-----共有资本-----资本无意义(社会主义)。或
资本个体化---资本家族化--资本财团化---资本社会化--资本平均化---资本无意义(社会主义)。
当资本实现了社会化,社会主义时代就到来了。
先进的政党应该代表广大劳动群众,现在发达国家
虽然社会资本结构中产化,但劳动的中产阶级还没有受到公平待遇,特别是在法律上。富人可以用钱打出理(请好律师)。穷人可以靠穷闹出理(免费法律服务)。
在发达国家,对于穷人,一般的民事纠纷也没有人告他们,因为即使他们败诉了,也拿不出钱来赔偿。。只有中产阶级,他们即不可以靠钱打出理,又不能靠穷闹出
理。现阶段如果说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最怕的是有病。那么发达国家的劳动者最怕的就是打官司,一次官司失败就可能赔光一生的积蓄。
所谓全民企业就是全国和地方组成不同层次的由公民以股份制形式组成的企业。将土地、养老保险等各项基金投入到全民企业,其中土地是全民企业的最大财富,随 着经济的发展土地价值会越来越高。如何合理地处理和分配卖地收益是现在急需研究的问题。依据宪法,土地归人民所有,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理 应归人民所有,用于覆盖养老保险和全民义务教育等。而不是放任各种私人利益集团炒作谋利(土地的使用和开发另有专文)。
首 先以
占有土地和资源为基础,使全体劳动者成为有产者。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通过共同拥有的财产,劳动者集合组成经济上的利益共同体。共存、共荣。这样,损
害共同体的利益就是损害每一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如果这种损害来自于外部,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就会同仇敌忾,给予他们迎头痛击。如果来至于内部的极少数
人,也必然会受到绝大多数人的孤立和反对。
全民企业投入到国计民生的核心产业部门,为公民谋利。它的特点是:
1公民在全民企业中的财产是实际的,有明确份额的。
2 财产投到国计民生的关键产业部门,如中石油,中石化等, 禁止投到海外。
2全民企业对有卓越贡献的人给予奖励,以股份体现。
3收益和亏损都在经济体内,不存在外流的问题。
4 全民企业最终过渡到不是以“投资”---“利润”模式运作而是“投入”---“产出”模式运作。
5 全民企业实行民主管理,根据份额的比例组成董事会,聘请经营团队具体运作。
6 全民企业在高度发达后可以在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似的区域间通过合作的方式,组成如欧盟,亚盟等地区同盟。使社会主义由国家为依托发展到区域,大区,甚至全球。社会主义在更大的范围甚至全球实现了。
政府不再管理企业,截断了官员成为官僚资本家的路,国家的运作靠税收,全民企业是纳税最大户(依新加坡的经验,淡马锡已经占新加坡GDP的百分之四十七)。国家政府和公务员就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民养的公仆,他们只有为人民做事的义务,而没有当官做老爷的权利。
整个国家由经济民主过渡到政治民主是世界上一条民主的新路。它比较目前直接争取政治民主更现实,更有可操作性,可以避免大规模的,全面的社会群体的对抗和可能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
现在的大型国有企业为中国建立全民企业提供了现
实的基础。现有的国企和土地是中国未来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因此保住他们不被私有化也就是保住了中国未来的民主之路,共同富裕之路,社会主义之路。如果说以
上的话太空、太大,那么对于每一个中国公民,就是保住了老有所养,少有所学,病有所医的来源。
全民企业过渡到不是以投资为手段,以获利为目的,而是以投入为手段以产出为目的,社会主义就真正的实现了(不是初级阶段)。
社会上一些产业部门不能用利润来计算,如教育,如育托。
资本主义是为了利润而投资。社会主义是因为社会需要而投入。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因为需求是无穷的,因此生产的深度和广度也是无穷的。资本主义企业是为获取利润而投资的,因此当利润小于期望值时,投资就减缓甚至停止,资本寻利的空间是有限的,因此资本的市场也是有限的。
3 全民企业是不存在所有者缺位的问题。所有者把自己的财富看得比谁都紧,因此不会出现这个问题。国有企业就有这个问题。
在全民企业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市场经济和其他私有企业,有多开就放多开,有多活就搞多活。
新中国建国起,由新民主主义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没有计算机网络化的时代,依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一体制是超前了。因此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总体的发展速度还是比同条件的国家,比如印度好得多。
现阶段中国是一种半资本主义半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是过渡阶段的主要经济形式。它优于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在现阶段过分强调自由经济或过分强调计划经济,否定自由经济的灵活性 或计划经济的指导性都必将受到经济的报复(参见我点评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所写的《新自由主义败因 社会民主主义处方》。在计算机网络上运作自由经济而刻意否定计划经济,把计算机网络仅仅作为一种手段而忽视它对经济活动的革命性意义是一种落伍的观念。
新
科学共产主义认为:计划经济必须在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之上才能充分的显示出其优越性。在没有计算机做技术保证的时代,市场的自由调节既自由经济是
有利的选择。在自由
的市场经济下参与经济活动的人每个人都只想自己的事,尽管他们互相竞争,互相消耗但也互相促进,大家的脑袋想各自的事总比一个脑袋想大家的事要周全的多,
即使是天 才的头脑。
信息化社会使计划经济成为可能。现在全世界都在检讨自由经济的危害(也见我点评的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的文章《点评“新自由主义败因 社会民主主义处方”》一文)。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自由经济的优势必将逐步减弱。发展是一个现代化的观点,进步是后现代化的观点。
由
于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我们始终在摇摆。我们曾经在条件不具备的时候,跑步进入了社会主义,现在我们又在社会主义的生产工具越来越成熟的情况下,有人提出
了回头走上资本主义的路。这种摇摆必然出现灾难性的后果。“未来世界没有中国”并非危言耸听。那时大家就会后悔:“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们”。
详见天涯博客
guaerjiakang佳康
‘捌’ 国企改革采取新加坡模式适合中国吗
不适合。新加坡是小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许多情况下都不适用。况且完全的资本主义制度也使得没法使用照搬他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