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看新加坡 » 新加坡出血热是什么原因

新加坡出血热是什么原因

发布时间: 2022-05-01 14:49:56

1.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流行性出血热是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种最常见类型,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一组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病最早见于1913年前苏联海参崴地区。我国于1935年在黑龙江省孙吴县首次发现本病,当时称为“虎林热”、“孙吴热”、“三道岗热”等。1942年定名为流行性出血热,1982年由世界上卫生组织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我国现在也改用此名。

本病病原为汉坦病毒。此病毒为1976年韩国高丽大学李镐汪教授等首先从三八线附近的汉坦河边捕获的黑线姬鼠肺组织分离,并由此得名。

2. 对嘴和罐装饮料感染出血热,普通人应该如何避免相似情况

根据新闻报道可知,感染出血热的原因是因为其口对口的饮用了沾染病毒的罐装饮料。因此预防这种情况的再次发生有两种办法,第一:超市加强卫生管理;第二:买家采取适当手段避免沾染病毒。很明显,普通人若想避免相似情况只能采取第二种方法。

因出血热病毒传播途径有限,病毒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且体外生存时间相对较短,普通人可以采用避免触碰和人为消毒的方式来防止感染病毒。

如何避免接触出血热病毒?

可以考虑使用吸管饮用罐装饮料,因出血热病毒只有在接触到皮肤中破损部位才可通过接触传播,使用吸管可以有效避免不慎触碰到沾有病毒的包装。

就我个人而言,相较于上面几种比较麻烦的消毒方法,我还是倾向于使用吸管饮用罐装饮料,并在喝完后认真清洗双手,以防不慎感染病毒。

3. 什么是出血热可能和鼠疫有关

近日在西安是出现多利出血热病例,因为它早期的 症状和普通感冒非常相似,很容易被忽略掉。每年十月开始,就会进入到出血热的高发季节。各个省份也会在高发季节做预防出血热的防疫宣传。

首先说出血热和鼠疫是来两码事。两者并不是同一个疾病,虽然两者的传染源均是鼠类。

出血热又叫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传染源主要是鼠类和鼠类接触过的物品,通常称之为自然疫源性疾病。汉坦病毒只要寄主是啮齿类动物。特别是褐家鼠还有黑线姬鼠,它们接触的物品传染性特别强。另外出血热病人极少具有传染性。这个也是和鼠疫不同的地方。

怎么判断是否得了出血热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近期是否接触过鼠类或者鼠类的排泄物,或者说你所居住的区域内有没有出现过出血热的情况。再就是,出血热患者的症状会有一些不同于感冒的表现,通过“三痛三红一出血”,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是得了出血热。三痛指的是头痛、眼眶痛和腰痛;三红指的是脸红、脖子红、胸部皮肤红,严重的就像喝醉酒一样,一出血指的是皮肤黏膜的出血,表现在口腔黏膜、眼结膜、胸前皮肤或者脖子出现一些斑块。发病之后的4--6天可能会出现血压下降,重症患者可能会表现为休克、脑水肿、呼吸窘迫等症状。此外它还会引起呕吐,浑身乏力、腹泻,心力衰竭等。如果出现了这些症状再加上接触过鼠类,那么就要考虑是否是出血热了。

一旦发现有上述症状,一定要尽早去传染病医院,不要自行吃药,严重的会危及生命的。

出血热是有疫苗的,可以通过打疫苗来预防。如果长期在户外劳作的尽量做好防护,比如穿长裤长衫,不露脚趾的鞋子,以防被鼠类咬伤。避免和鼠类有直接的接触或者避免接触鼠类的排泄物以及污染物,专家建议要避免在水边特别是杂草多的地方就餐,必须户外就餐的一定要记得洗手消毒,避免接触到鼠类的接触物。特别是要注意,一旦发现物品有被动物啃咬的痕迹,一定不要直接接触,直接销毁才是正确的做法。

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是抵抗出血热的最有效办法。大家平时生活中防鼠灭鼠工作不能松懈。

4. 流行性出血热,是鼠类传播的吗

流行性出血热,是鼠类传播。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死亡率高,主要通过接触被毒鼠排泄物和由排泄物污染的水和食物而感染,咬老鼠的螨虫也会感染这种疾病。

出血热是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简称,本病潜伏期一般为4-46天,多为7-14天,尤其是两周最多见,这种疾病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但有一个明显的高峰期,人群普遍易感,发生率与接近传染源的机会密切相关,尤其是年轻男性发病率最高。

5. 出血热的源头,到底是因为草莓,还是因为老鼠

引言:根据西安市疾控中心报道,自从入冬以来已经相继出现过很多例的出血热患者。大家有可能对出血热比较陌生,但这并不是一个新病,因为每年来都会有几千人感染发病,但是网上有流传出血热是因为吃草莓而引起的疾病,因此很多人都比较惶恐,今天小编就跟大家聊一聊出血热的源头到底是因为草莓,还是因为老鼠。

三、小结

出血热一般有两个高发期,一个是4月至6月,一个是10月至第2年的1月份,尤其是在冬季的时候患病率非常的高,而且有很多发病者都是农民,因此在秋冬季节的时候如果要进行田间劳作,人们一定要注意做好防护,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佩戴好手套,口罩等也要穿一些鞋套,避免被老鼠咬伤,而且去建筑工地或者是河边等地方,也需要穿好长袖长裤,不要穿拖鞋,在家中也要做好清洁工作,不要随意的将食物放在桌子上。

6.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怎样防治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病原体未解决前,在我国称流行性出血热(EHF);在朝鲜称朝鲜出血热(KHF);在俄罗斯称出血性肾病肾炎(HNN);由于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的确立及病原学的解决,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现我国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名。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本病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但HFRS病毒的传播几乎遍及世界各大洲。在我国已有半个世纪的流行史,全国除青海、台湾省外均有疫情发生。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本病年发病数逾已10万,已成为除病毒性肝炎外,危害最大的一种病毒性疾病。 【疾病病原】 本病的病原为病毒。1976年南朝鲜李镐汪报告在黑线姬鼠趄鲜亚种的肺和肾组织中发现了朝鲜出血热抗原的存在,并用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查,证实其具有特异性。1978年用非疫区黑线姬鼠首次分离到可以传代的朝鲜出血热病毒,此病毒已分别在A-549(人肺癌)传代细胞及大白鼠传代,定名为“朝鲜出血热病毒”或称“汉坦病毒”。并证实苏联、日本、瑞典、芬兰和我国发生的有肾综合征出血热为同一种病原所致。我国对本病病原学和血清学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1981年我国也用同样方法分离到EHF病毒。还从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疫区的褐家鼠肺组织及绿猴肾(Vero-E6)细胞中分离到病毒,并从早期患者的血液及单核白细胞、骨髓细胞、淋巴结、肝、肺、肾等组织中直接分离到病毒,在短时间内本病病毒抗原体检测方法已经较广泛地应用于特异性诊断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并阐述了病毒生物学性状,理化特性;对于病毒的形态和形态发生过程、病毒株的抗原性以及生物性状和分子结构等也有了初步了解。 本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的一个新属,称为汉坦病毒属。电镜可见病毒为圆形中等大小的颗粒,平均直径约120nm(90~160nm),有双层包膜,表面有微突,包膜内为颗粒线状结构,感染细胞的胞质内常见较多的包涵体。病毒的核酸为单链、负性RNA型,分大(L)、中(M)、小(S)三不同片段。病毒蛋白由四个结构蛋白组成,即G1、G2为为包膜糖蛋白,NP为核蛋白,L蛋白可能为多聚酶。G1、G2蛋白上存在中和抗原和血凝素抗原,并能诱导中和抗体。病毒对脂溶剂很敏感,易被紫外线及γ射线灭活,一般消毒剂(碘酒、酒精、福尔马林等)均可将病毒杀灭。自然情况下,本病毒仅对人引起疾病。在宿主动物中表现为隐性持续感染,无症状及明显病变。现有两种动物模型:一为感染模型,供分离和培养病毒及感染试验用,如长瓜沙鼠,家兔人工感染后可产生一种短程和自限性感染。另为致病模型,供发病机理及研制疫苗用。如将本病毒接种于2--4日乳龄小白鼠脑内,能产生全身弥漫性感染,并发病致死。人肺癌传代细胞(A549)、绿猴肾传代细胞(Vero-E6)及大白鼠肺原代细胞,人胚肺二倍体细胞(2BS)株对病毒繁殖敏感,可用于病毒分离、增毒、诊断抗原的制备及研究特效药物等。此外,敏感的正常的二倍体细胞还可以用于疫苗研制。美国、日本和我国均已研制出抗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其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在血清学诊断、病毒鉴定、抗原分型以及疫苗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疾病病因】 (一)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姬鼠属(主要为黑线姬鼠)、大鼠属(主要为褐家鼠、大白鼠)、鼠(棕背、红背)、田鼠属(主要为东方田鼠)、仓鼠属(主要为黑线仓鼠)和小鼠属(小家鼠,小白鼠)。我国已查出30种以上动物可自然携带本病毒,除啮齿动物外,一些家畜也携带EHFV,包括家猫、家兔、狗、猪等,证明有多宿主性。这些动物多属偶然性携带,只有少数几个鼠种从流行病学证明为本病的传染源,其中在我国黑线姬鼠为野鼠型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褐家鼠为城市型(日本、朝鲜)和我国家鼠型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我国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至于其它携带本病毒的鼠类在流行病学上的作用,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二)传播途径: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目前认为有以下途径可引起出血热传播: ⒈呼吸道。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⒉消化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⒊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 ⒋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⒌虫媒传播。老鼠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可引起本病的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低,在野鼠型多为3~4%以下;但家鼠型疫区隐性感染率较高,有报告为15%以上,一般青壮年发病率高,二次感染发病罕见。病后在发热期即可检出血清特异性抗体,1--2周可达很高水平,抗体持续时间长。 (四)流行特征 1.病型及地区分布 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北部和中部地区,包括日本(城市型及实验动物型均为大鼠型EHFV引起)、朝鲜(城市型、野鼠型、实验动物型)、苏联远东滨海区(野鼠型)及我国(野鼠型、家鼠型、实验动物型),正常人群血清中发现EHF血清型病毒抗体的地区遍及世界各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沿海港口城市的大鼠(多为褐家鼠)自然携带EHFV抗原及/或抗体,表明它们具有世界性分布,特别是在沿海城市大鼠中扩散传播,因此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在我国经病原学或血清学证实26个省市自治区,近年来伴随家鼠型的出现,疫区也迅速蔓延,并向在大、中城市、沿海港口扩散已成为一个严重而急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在东欧巴尔干半岛各国发生一种类似亚洲的野鼠型EHF重型HFRS,病死率高达19~30%。重型HFRS先发现于保加利亚,近年在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和希腊相继经血清学证实有重型的发生或流行。在欧洲的比、荷、英、法还发生由大白鼠引起的实验动物型HFRS,其病原属家鼠型EHFV。 HFRS流行病学分型与前述病原学分型密切相关。由于几种宿主携带的病毒抗原性不同,而将HFRS分为不同血清型,而不同宿主鼠种由于习惯不同又构成不同的流行型。区分为野鼠型、家鼠型及实验动物型。欧洲重型HFRS由黄颈姬鼠传播,也是野鼠型,病原为V型病毒。 2.季节性 全年散发,野鼠型发病高峰多在秋季,从10月到次年1月,少数地区春夏间有一发病小高峰。家鼠型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初,从3月到6月。其季节性表现为与鼠类繁殖、活动及与人的活动接触有关。 【发病机理】 由于免疫学、免疫病理及病原学研究的进展,认为病毒感染是引起发病的始动环节。主要理由:①由于病毒本身的作用可直接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造成广泛性的小血管损害,进而导致各脏器的病理损害和功能障碍。②由于病毒在体内复制,病毒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引起免疫损伤所致。③此外,由于多器官的病理损害和功能障碍,又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使本病的病理过程更加复杂化,因而目前尚不能用一种学说解释全部发病机理。 1.病毒感染是引起发病的始动环节 本病的主要病理生理过程,起因于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损伤,造成这种血管系统改变的直接因素,迄今尚未完全阐明。早年多认为病毒直接损害小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扩张、变性、脆性和通透性增强,由此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当时由于病毒分离尚未成功,缺乏病原学的定位证据。又由于本病免疫功能异常,故又认为在发病机理中可能免疫反应起主导作用。近年来由于病毒分离成功,证明在发热期患者血中可分离出病毒,病程早期有病毒血症存在。在乳小白鼠感染后病毒可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中并造成损害。通过对人体和胎作多种组织器官病毒抗原的定位研究和体外实验。证明本病毒抗原可在人体全身器官的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分布;人体肝、肺、肾、骨髓及淋巴结等可能为本病毒感染的重要靶器官;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可能为重要的感染靶细胞。说明本病患者早期脏器内即有病毒增殖,且对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直接损害,导致免疫功能失调,因而病毒的直接作用起着先导作用,是造成组织细胞损伤的始动原因。 2.免疫病理反应 病毒作用重要的始动因素,一方面可能导致感染细胞功能及结构的损害,另一方面是激发了机体免疫应答,而后者既有清除感染病毒、保护机体的有利作用,又有引起免疫病理反应(如Ⅲ、Ⅰ型)造成机体组织损伤的不利作用。患者普遍存在免疫功能异常,表现为体液免疫亢进,非特异性细胞免疫抑制和补体水平迅速下降,其动态变化与病情,病程密切相关,特异性抗体在病程早期即已出现。易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并沉积与附着到小血管壁、肾小球、肾小管基底膜以及红细胞和血小板表面,引起免疫病理反应,从而引起器官组织的病损和功能改变,主要表现为Ⅲ型变态反应,另外病程早期可能有Ⅰ型变态反应参与,表现为血清中IgE抗体增高,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病毒抗原诱导下,释放组织胺,由此引起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形成早期充血、水肿等症状。最近又发现细胞毒性T细胞可能参与发病机理,机体免疫机制的失衡在造成或加重免疫病理反应起了一定作用。 发病机理尚有很多问题不清,例如病毒作用与免疫病理损伤之间的关系,病毒感染与免疫调节机制失衡的因果关系,病毒直接作用与免疫病理损伤在不同病程所处的地位等,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3.休克、出血、肾衰的发生原理 病程在4~6日,体温下降前后,常发生原发性休克。以后在肾功能衰竭期间,因水盐平衡失调,继发感染和内脏大出血等可引起继发性休克。原发性休克主要发生原因是由于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管容量骤减所致,故称“感染中毒性失血浆性休克”。小动脉扩张、间质性心肌炎、DIC的发生亦可能加重休克。 本病出血原因可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因素,发热期出血是由于血管壁受损和血小板减少所致,后者可能与修补血管的消耗及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有关。休克期以后的出血加重,主要由于DIC所导致的消耗性凝血障碍,继发性纤溶亢进和内脏微血栓形成等。发病早期血中游离肝素增加,急性肾衰时尿毒症影响血小板功能也是出血的重要原因。 本病的肾脏损害与一般急性肾小管坏死相同,主要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受损,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可能与肾内肾素增加有关。DIC或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等导致肾小球中微血栓形成亦为少尿的原因。由于缺血、肾小管变性、坏死、间质水肿,致使肾小管被压及受阻,也为导致少尿原因之一。 【病理改变】 皮肤、粘膜和各系统和组织器官有广泛充血、出血和水肿,严重者伴坏死灶形成。其中以肾髓质、右心房内膜、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最明显,表现为: 1.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表现内脏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腔内可见血栓形成。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重者血管壁变成网状或纤维蛋白样坏死,内皮细胞可与基底膜分离或坏死脱落。 2.多灶性出血 全身皮肤粘膜和器官组织广泛性出血,以肾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右心房内膜下,胃粘膜和脑垂体前叶最明显,发热期即可见到,少尿期最明显。 3.严重的渗出和水肿 病程早期有球结膜和眼睑水肿,各器官、体腔都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积液,以腹膜后、纵隔障、肺及其他组织疏松部最严重,少尿期可并发肺水肿和脑水肿。 4.灶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 多数器官组织和实质细胞有凝固性坏死灶,以肾髓质、脑垂体前叶、肝小叶中间带和肾上腺皮质最常见。在病变处可见到单核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疾病症状】 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本病典型表现有 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粘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瘀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人退烧,但症状反而加重,继而出现低血压、休克、少尿、无尿及严重出血等症状。典型的出血热一般有发热、低血压、少尿、多尿及恢复五期经过。如处理不当,病死率很高。因此,对病人应实行“四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减少搬运。 出血热早期症状主要是发热、头痛、腰痛、咽痛、咳嗽、流涕等,极易与感冒混淆,造成误诊而延误病情;不少患者由于出现发热、头痛、尿少、水肿等症状而被误诊为急性肾炎或泌尿系统感染;部分患者可有恶心、呕吐或腹泻等症状而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少数患者有发热、畏寒、头痛、乏力症状,皮肤粘膜有出血点,或白细胞数增高,与败血症非常相似。 (一)发热期: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 大多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2日内可达39~40℃,热型以弛张热及稽留热为多,一般持续3~7日。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高度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和剧烈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 (二)低血压期: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一般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三)少尿期: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四)多尿期: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着增多。 (五)恢复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液稀释与浓缩功能逐渐恢复,精神及食欲逐渐好转,体力逐渐恢复。 【临床表现】 少尿期常与低血压休克期重叠而无明显界限。在低血压中、后期即可出现少尿,也有人从发热期直接进入少尿期,而表现发热。低血压和少尿期重叠常为重型病例。 1、少尿期的出现及持续时间:一般在病程的第5-8病日,早者第3病日,晚者第10病日,持续2-5天。 2、少尿强度:24h尿量<1000ml者为少尿倾向,<500ml者为少尿,<50ml者为无尿,有些病例少尿不明显,但存在氮质血症,称之为“无少尿型肾功衰竭”。 3、少尿期的临床表现:由于肾功衰竭,肾脏排泄功能障碍,体内大量代谢物及液体潴留,电解质平衡紊乱,出现氮质血症和/或尿毒症,酸中毒,高血容量综合征,如厌食恶心,腹胀,头晕头痛,皮肤大片淤斑,呼吸深快,心肌收缩无力,血压下降,高血容量时出现头胀痛,体毒V充盈,脉洪大,血压上升,心率上升,红细胞,血红蛋白,压积下降。 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本病典型表现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类主要症状,以及发热、低压,少尿、多尿与恢复期等五期临床过程。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并不典型,或某期表现突出,或某期不明显而呈“越期”现象,或前两、三期重叠。 (一)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 大多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2日内可达39~40℃,热型以弛张及稽留为多,一般持续3~7日。出现全身中毒症状,高度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和剧烈腰痛、眼眶痛,称为“三痛”。头痛可能与脑血管扩张充血有关;腰痛与肾周围充血、水肿有关;眼眶痛可能为眼球周围组织水肿所致。胃肠道症状也较为突出,常有食欲有振、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重者可有嗜睡、烦躁及谵语等。但热度下降后全身中毒症状并未减轻或反而加重,是不同于其他热性病的临床特点。 颜面、颈部及上胸部呈弥漫性潮红,颜面和眼睑略浮肿,眼结膜充血,可有出血点或瘀斑和球结合膜水肿,似酒醉貌。在起病后2~3日软腭充血明显,有多数细小出血点。两腋下、上胸部、颈部、肩部等处皮肤有散在、簇状或搔抓状、索条样的瘀点或瘀斑。重者的瘀点、瘀斑可遍及全身,且可发生鼻衄、咯血或腔道出血,表示病情较重,多由DIC所致。 (二)低血压期 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 一般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可全并DIC、心力衰竭、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临床表现心率加快,肢端发凉,尿量减少,烦躁不安,意识不清,口唇及四肢末端发绀,呼吸短促,出血加重。本期一般持续1~3日,重症可达6日以上。且常因心肾功能衰竭造成死亡,此期也可不明显而迅速进入少尿或多尿期。 (三)少尿期 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二者经常重叠或接踵而来,也有无低血压休克,由发热期直接进入少尿期者。24小时尿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50ml者为无尿。本期主要临床表现为氮质血症,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也可因蓄积于组织间隙的液体大量回入血循环,以致发生高血容量综合征。 本期多始于6~8病日,血压上升,尿量锐减甚至发生尿闭。重者尿内出现膜状物或血尿,此期常有不同程度的尿毒症、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高钾、低钠及低钙血症等)的表现。伴有高血容量综合征者,脉搏充实有力,静脉怒张,有进行性高血压及血液稀释等。重者可伴发心衰、肺水肿及脑水肿。同时出血倾向加重,常见皮肤大片瘀斑及腔道出血等。本期一般持续2--5日,重者无尿长逾1周,本期轻重与少尿和氮质血症相平行。 (四)多尿期 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着增多,24小时尿量达3000ml为多尿,多尿达4000~10,000ml以上。 多尿初期,氮质血症、高血压和高血容量仍可继续存在,甚至加重。至尿量大量增加后,症状逐渐消失,血压逐渐回降。若尿量多而未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亦可发生电解平衡失调(低钾、低钠等)及第二次休克。本期易发生各种继发感染,大多持续1~2周,少数长达数月。 (五)恢复期 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液稀释与浓缩功能逐渐恢复,精神及食欲逐渐好转,体力逐渐恢复。一般需经1~3月恢复正常。 (六)临床分型 按病情轻重可分为四型: 1.轻型 ①体温39℃下,中毒症状轻;②血压基本正常;③出血现象少;④肾损害较轻,尿蛋白在“+~++”,无明显少尿期。 2.中型 ①体温在39~40℃,中毒症状较重,外渗现象明显;②收缩压低于12.0Kpa(90mmHg),或脉压小于3.5Kpa(26mmHg);③皮肤、粘膜出血现象明显;④肾损明显,尿蛋白可达“卅”,有明显少尿期。 3.重型 ①体温≥40℃,全身中毒症状及外渗现象严重,或出现中毒性精神症状;②收缩压低于9.3Kpa(70mmHg)或脉压小于3.5Kpa(26mmHg);③皮肤、粘膜出血现象较重。如皮肤瘀斑、腔道出血;④肾损严重,少尿期持续在5日以内或尿闭2日以内者。 4.危重型 在重型基础上,出现以下任何严重症候群者。①难治性休克;②出血现象严重,有重要脏器出血;③肾损极为严重,少尿超过5于以上,或尿闭2天以上,或尿素氮超过120mg/dl以上;④心力衰竭、肺水肿;⑤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⑥严重继发感染。 (七)家鼠型出血热的临床特点 与野鼠型相比,家鼠型轻型较多,五期经过多不全。发热期较短,热退多数病情减轻,困倦衰竭少见,腰痛及眼眶痛不显着,消化道症状较轻;低血压期与少尿期轻或无;多尿期与恢复期亦较短;出血、肾损与渗出水肿均较轻;合并症少,但肝脏受损较野鼠型明显,病死率低。 【疾病检查】 (一)常规检查。 1.血象:不同病期中变化不同,对诊断、预后判定均重要。 2.尿常规:显着的尿蛋白是本病的重要特点,也是肾损害的最早表现。其主要特征为:出现早、进展快、时间长。 (二)血液生化检查。 (三)凝血功能检查。 (四)免疫功能检查:普遍有免疫功能异常。 (五)特异性血清学检查。 1.免疫荧光技术为常规方法之一。可检出白细胞及尿沉渣细胞内病毒抗原,用于早期诊断。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并发症状】 (一)腔道大出血及颅内出血 大量胃肠道出血可导致休克,预后严重;大咯血可导致窒息;颅内出血可产生突然抽搐、昏迷。 (二)心功能不全,肺水肿 多见于休克及少尿期,多在短期内突然发作,病情严重,有明显高血容量征象。 (三)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多见于低血压休克期及少尿期,由于休克被纠正后肺循环高压有肺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或由于补液过量,肺间质水肿所致。患者胸闷、呼吸极度窘迫,两肺有干湿性罗音,血气分析可有动脉血氧分压显着降低,预后严重,病死率高。 (四)继发感染 少尿期至多尿期易并发肺炎、尿路感染、败血症及真菌感染等。 【疾病治疗】 (一)发热治疗。 1.一般治疗:早期应严格卧床休息,避免搬运,以防休克,给予高营养、高维生素及易消化的饮食。 2.液体疗法:发热期由于特有的血管系统损伤,血浆大量渗出及出血;高热,进食量减少,或伴有呕吐或腹泻,使大量体液丧失,血容量急剧减少及内环境严重紊乱,是发生低血压休克及肾损的主要原因。 3.皮质激素疗法:中毒症状重可选用氢化考地松每日100~200mg或地塞米松5~10mg加入液体稀释后缓慢分次静滴。 4.止血抗凝疗法:根据出血情况,酌情选用止血敏、安络血及白药,但早期应避免用抗纤溶药物。 5.抗病毒疗法。 (1)病毒唑。 (2)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3)免疫血清治疗。 6.免疫疗法。 (二)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应针对休克发生的病理生理变化,补充血容量,纠正胶体渗透压和酸碱平衡,调整血管舒缩功能,消除红细胞、血小板聚集,防止DIC形成和微循环淤滞,维护重要脏器功能等。 (三)少尿期治疗:包括移行阶段及多尿早期,治疗原则应是保持内环境平衡,促进利尿,防治尿毒症、酸中毒、高血容量、出血、肺水肿等并发症以继发感染。 (四)多尿期治疗:治疗原则是及时补足液体及电解质,防止失水、低钾与低钠,防止继发感染。补充原则为量出为入,以口服为主,注意钠、钾的补充。 (五)恢复期治疗。 (六 )并发症治疗。 【疾病预防】 出血热尚无特异性病原疗法,发病后只能对症治疗,因此,预防尤为重要。 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是灭鼠。据调查,鼠密度在5%以下,可控制出血热流行;鼠密度在1%左右,就能控制出血热发病。因此,在疫区应大面积投放鼠药,采取各种办法开展灭鼠活动;搞好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清除垃圾,消灭老鼠的栖息场所;做好食品保管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做好个人防护,切忌玩鼠,被打死的老鼠要烧掉或埋掉;不要在野外草地睡觉。 应在疫区反复深入开展以灭鼠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将鼠的密度控制在1~2%以下。 (一)监测 是卫生部门防治疾病的耳目,本病流行病学监测包括: 1.人间疫情监测 包括及时掌握疫情,分析疫情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依据,疫情登记要详细,必要时应进行个案调查和采血检查抗体,以核实疫情。 2.鼠间疫情监测 逐渐查清疫区和非疫区宿主动物的种类、分布、密度和带毒率。并进行宿主动物带毒率的动态调查,监测地区:重要城市、港口和交通要道等。监测时间:在本病高峰前进行。监测对象和数量:家鼠、野鼠各100只以上,实验用大白鼠等也要定期检查。

7. 新加坡登革热是什么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此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故多发生在交通沿线及对外开放的城镇。病死率0.016%~0.13%,但有报告,严重且致命
的登革出血热(denguehemorrhagicfever;DHF)或登革休克综合症(dengueshocksyndrome;DSS),其病死率
可达12%至44%,是一种具有严重危害性的传染病。

没有什么“新加坡登革热”,之所以新加坡比较强调这个是因为东南亚一带蚊虫多,而登革热容易由伊蚊传播。就是说被蚊子咬了就可能得登革热,其实概率非常低。另外东南亚原住民一般都有抗体,不怕这个的。

希望对楼主有帮助,望采纳~~

8. 病毒性出血热是怎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组虫媒病毒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和休克为主要临床特征。
(二)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病毒的直接损害作用是主要的。病毒进入人体后,经复制增生产生病毒血症,引起全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使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引起出血、水肿和休克等一系列的临床表现。病毒血症亦可引起各个脏器实质细胞的变性与坏死,并导致功能障碍。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各重要脏器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出血,管腔内纤维蛋白或血小板血栓形成。实质器官细胞出现变性和坏死:肝小叶中心坏死,亦可见灶状或点状坏死。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和充血,肺泡内有蛋白渗出液,肺毛细血管可有纤维蛋白血栓。肾脏体积增大,镜检可见肾小球血管壁及肾小囊基底增厚,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除自溶现象外,尚可见浊肿和管内少量红细胞。肾髓质内间质水肿,血管扩张,因而挤压周围肾小管,使管腔变狭窄甚至闭塞。肾小管上皮有节段性变性坏死。此外,心肌、肾上腺、胰腺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坏死区炎性细胞浸润不明显。脑膜呈非化脓性脑膜炎变化,脑实质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周围出血及淋巴细胞浸润。皮质及脑干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细胞变性、噬神经细胞现象和小胶质细胞增生。

9. 我得了出血热,已经治愈,但现在脸有点肿,请告诉我是什么原因

出血热,会有大量蛋白从尿中流失,导致低蛋白血症,会有水肿,如果治愈时间已经较长了或蛋白不低,在去医院查找别的原因

10.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1.四季均可散发,冬春两季每易流行。青壮年男性多见。有与鼠类接触或野外作业史。
2.起病急骤,高热恶寒,有“五痛”(头痛、目眶痛、腰痛、腹痛、身体肌肉关节痛)、“五红”(目红、咽红、面红、颊红、上胸部红)及口渴,呕吐,皮肤粘膜有斑疹等特征。
3.典型病例有五期经过,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但各期的轻重和持续时间有所差异,有些期可以重叠或不出现。
4.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示白细胞总数增高,异常淋巴细胞增多;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免疫检查IgM,抗体早期阳性或IgG抗体效价递增4倍以上;血、尿沉渣特异性抗原检测阳性。
折叠编辑本段用药治疗
[辨证论治]
1.风热犯表证:发热较高,恶寒,无汗,头痛,眼眶痛,身体骨节烦痛,面红,颊红如酒醉状,口渴欲饮,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解肌清热。
2.气分热盛证:壮热不恶寒,汗出而热不退,面赤气粗,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洪数。辛寒清热(气)。
3.气血两燔证:壮热烦渴,斑疹,吐衄或便血,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细数。清热凉血、解毒化斑。
4.热毒内陷证:手足逆冷,胸腹灼热,面赤心烦,斑疹衄血,渴欲饮冷,血压下降,舌红有瘀点,苔黄燥,脉沉数。清热解毒、滋阴化瘀。
5.阳虚血瘀证:形寒肢厥,神疲气微,倦卧不渴,面白唇青,斑疹青紫,血压下降,舌淡苔白,脉微细欲绝或沉伏。回阳救逆、活血化瘀。
6.湿热蕴肾证:神疲嗜睡,腰酸,小便涩滞量少,欲解不得,甚至尿闭不通,或尿中带血,尿中夹膜,恶心欲呕,烦躁不安,舌胖大,苔黄腻,脉滑数或细数。清热利湿。
7.阴虚水停证:唇焦齿枯,皮肤干燥,烦渴欲饮,尿少尿闭,烦躁不安,神识恍惚,舌红而肿,苔薄黄燥,脉沉细数。滋阴利水
8.肾阳虚水停证:形寒蜷卧,腰膝无力,四肢逆冷,尿少或滴沥不畅,舌淡而胖,苔白腻,脉沉无力。温肾利水。
9.肝风内动证:尿少尿闭,头痛呕吐,神昏谵语,惊厥搐搦,舌绛苔干,脉细数。凉肝熄风
10.膀胱蓄水兼蓄血证:尿少尿闭,或尿中有膜状物,面浮肢肿,口渴多饮,面唇暗晦,少腹刺痛,或肌肤瘀斑,舌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化瘀利水。
11.肾气不固证:尿频量多,甚或遗尿,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口干欲饮,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弱。温补肾气、固脬止遗。
12.肺胃火热证:小便频多,烦渴引饮,干咳少痰,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清泻肺胃、生津润燥。
13.余热未清证:低热不退,少气多汗,心胸烦闷,干咳欲呕,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数。清热生津、和胃降逆。
14.脾肺两虚(气虚)证:纳呆便溏,身困乏力,短气懒言,面部浮肿,胸脘痞闷,舌淡苔白腻,脉缓无力。补脾益肺。
15.肾水亏虚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腰酸膝软,手足心热,咽干口燥,小便短涩,舌红少苔,脉细数。滋补肾阴。
[其他治疗]
1.卧床休息,给高热量、高维生素、半流质饮食,多饮水。
2.发热期,可针刺曲池、合谷,或刺少商出血,并补液,纠正电解质失衡,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氢化考的松治疗,并酌情运用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或免疫增强剂植物血凝素。
3.低血压期,应补充血容量,调整血浆胶体渗透压,纠正酸中毒,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与强心药等,防止休克形成。
4.少尿期,如确定为肾性少尿后,则按急性肾衰处理,可予利尿剂、透析疗法等。亦可用大黄30g、芒硝15g(前者水煎液冲服后者),以泻后阴、去浊毒。
5.多尿期,应注意补充足量的液体和钾盐,并可用菟丝子30~50g,水煎代茶饮。
折叠编辑本段饮食保健
遵循医嘱。
折叠编辑本段预防护理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折叠编辑本段病理病因
疫斑热是温热疫毒之邪入侵血脉,伤及心肾所致。
折叠编辑本段疾病诊断
1.温[瘟]毒发斑:好发于我国北方省份,常可找到衣虱,发热时间较长,头痛较剧,斑疹多而明显、压之退色,周围血象中早期白细胞多正常或减少,嗜酸性白细胞往往消失,外裴氏凝集反应效价递增。
2.稻瘟病:好发于夏季,以发热,全身酸痛,小腿肌肉痛尤甚为特征,血象检查白细胞呈低中等度增多,无异常淋巴细胞,血清学检查可资鉴别。
3.流注:常见呼吸、消化、泌尿道及皮肤等处有感染病灶,高热恶寒,汗出,血中白细胞总数增高,尤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且有进行性贫血,多形性皮疹,血培养阳性。
4.肝热病:胁痛,黄疸,肝肿大压痛,肝功能异常,有关血清学检查可资鉴别。
折叠编辑本段并发症
1.腔道出血 呕血、便血最为常见,可引起继发性休克。腹腔出血、鼻腔和阴道出血等均较常见。
2.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包括发病早期因病毒侵犯中枢神经而引起脑炎和脑膜炎,休克期和少尿期因休克、凝血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和高血容量综合征等引起的脑水肿,高血压脑病和颅内出血等,可出现头痛、呕吐、神志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节律改变或偏瘫等。CT检查有助于以上诊断。
3.肺水肿 是本病常见的合并症,临床上有两种情况。
(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这是肺毛细血管损伤,通透性增高使肺间质大量渗液,此外肺内微小血管的血栓形成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减少均能促成ARDS。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30~40次/min。早期没有明显发绀和肺部音,中期可出现发绀,肺都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和干湿?音。X线胸片,可见双侧斑点状或片状阴影,肺野外带阴影浓,而边缘薄,呈毛玻璃样。血气分析动脉氧分压(Pa02)降低至8.0kPa(60mmHg)以下,并进行性降低。肺泡动脉分压明显增高,达4.0kPa(30mmHg)以上。常见于休克期和少尿期。新近美国报告发生在新墨西哥州等地的汉坦病毒肺综合征,以ARDS为主要表现。常于发病第2~6天内因呼吸窘迫导致急性呼吸衰竭而死亡。
(2)心力衰竭:可以由肺毛细血管受损,肺泡内大量渗液所致,亦可由高容量或心肌受损所引起,主要表现为呼吸增快,咳泡沫样粉红色痰,发绀和满肺?音。
4.胸腔积液和肺不张 普马拉病毒引起的出血热多见,Kanerva对125例PUUV引起的HFRS患者进行检查,发现28%的患者存在胸膜积液或肺不张,而肺水肿罕见。这些患者均有较明显的低蛋白血症,因而认为毛细血管漏出及炎症可能是肺部异常的原因。
5.继发感染 多见于少尿期和多尿早期,以肺部和泌尿系感染以及败血症多见,为免疫功能下降和导尿等操作所致,易引起继发性休克而使病情加重。
6.自发性肾破裂 多发生于少尿期,由于严重肾髓质出血所致。常因恶心、呕吐或咳嗽等,使腹腔或胸腔压力突然升高,引起肾血管内压力升高而促进出血。突然坐起或翻身,使腰大肌急剧收缩,肾脏受挤压亦易引起肾破裂。临床表现为患者突感腰部或腹部剧痛,严重者血压下降,冷汗淋漓。若血液渗入腹腔,可出现腹膜刺激征,腹穿有鲜血。B超检查能发现肾周围及腹腔包块中有液平段。如能及时手术能降低病死率。
7.心脏损害和心力衰竭 汉坦病毒能侵犯心肌,而引起心肌损害,临床上常见为心动过缓和心律失常。由于高血容量综合征、肺水肿等使心肌负担过重,因而可出现心力衰竭。
8.肝损害 4%~60%患者ALT升高,少数患者出现黄疸或明显肝功能损害,肝损害以SEOV感染多见。是病毒损害肝脏所致。
9.高渗性非酮症昏迷 极少数HFRS患者在少尿期或多尿期出现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检查血糖明显升高,常大于22.9~33.6mmol/L,血钠>145mmol/L,尿酮阴性,血浆渗透压>350mmol/L。这是HFRS患者胰腺β细胞受病毒侵犯使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过量使用糖皮质激素、静脉补糖、补钠过多和过度利尿导致脱水所致。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282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624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748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195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253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906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862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554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881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