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看新加坡 » 新加坡贫民窟住哪里

新加坡贫民窟住哪里

发布时间: 2022-05-02 14:26:33

㈠ 世界最大贫民窟是哪里

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在孟买,1400万人口中,55%的人生活在贫民窟里。经过孟买机场,你会发现机场设施不见得好,但人的气质却很特别。亲友相见的,拥抱接吻,一派英国绅士风度;举牌候客的,彬彬有礼,绝无喧哗失态之举。因为,乘飞机的都不会是穷人,穷人绝不会出现在机场上。但从机场乘车进入市区,你就会看到一排排的贫民窟和三五成群的乞丐。

㈡ 亚洲最大贫民窟,这里住着的人都是来自哪里

在这里住的都低种族印度人,这里生活水平特别低,一个月房租只有30元,1500人共用一个公共厕所,地方面到处都是垃圾,臭味熏天。

㈢ 新加坡的住房模式是什么这种住房模式好在哪里

新加坡在建国之初,全国大概有40%的人还居住在贫民窟或者是搭建的窝棚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成立了建屋发展局,开始实行居者有其屋的政策,新加坡公民可以用非常低廉的价格向政府购买组屋,再通过卖掉就组屋换新房。

新加坡对居民财产的掌控性强,居民财产是获得购房资格的重要因素,财产高的家庭不能购买组屋房,严格按照限定户均一套,有房家庭要想组屋,需要卖掉现有房屋,避免有房有钱家庭资产而买安排更多房的情况。这有效控制了新加坡房屋市场,避免了一家几户房子的情况

㈣ 香港和新加坡哪一个更繁华

香港和新加坡都是属于发达经济体,在上世纪90年代与韩国,中国台湾并列为亚洲四小龙。两个城市的经济结构类似,香港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新加坡位于世界第四,2018年,得益于美团,小米等内地互联网公司纷纷赴港上市,香港证券交易所的IPO金额超越纽交所位于世界第一.

香港和新加坡都是航运中心和着名港口。新加坡还是一个工业强国,区域的工业产品远销海内外,由于内地的改革开放,香港的制造业几乎都搬迁到了内地,本土只保留了第三产业。

财政收入香港高于新加坡,香港为 590.9亿美元,新加坡为 468.6亿美元,外汇储备香港依然高于新加坡,香港为3915亿美元(全球第五),新加坡为2553亿美元(全球第十),第一是中国内地,巅峰时期高达4万亿美元。

㈤ 什么是新加坡组屋

什么是新加坡组屋?

新加坡组屋建设是从1961年就开始了,其间就土地征用、购买人资格、再上市及出租管理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对我国的经济适用房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比如我们现在实行的公积金制度与新加坡就十分相似。但是,对于国内来讲,在建设和管理经济适用房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从去年年末到现在,北京市建委、房地局、发改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规定总价不超过32万,户型面积不超过80平方米;购买人除了提供收入证明还需要将其申请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新出台的《关于已购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1.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未住满5年,不允许按市场价格出售。确需出售的,可以不高于购买时的单价出售给符合经济适用住房购买条件的家庭或由政府相关部门收购。出售家庭如符合条件可再购买经济适用住房。2.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住满5年的,可以按市场价格出售,出售人须按成交额的10%补交综合地价款,出售后不得再购买政策性保障住房。从这些举措我们看出政府希望通过政策的调整,进一步规范经济适用房管理、实现公平、有序的市场分配原则的决心。

新加坡规定组屋居民在获得组屋后5年之内不可以出租,5年之后允许腾出半套出租,但房主必须与房客合住。2003年开始没有向建屋发展局贷款,也没有领取公积金购屋津贴的屋主,可在住满一年后出售在公开市场上购买的组屋。他们也可在住满10年后,出租整套组屋。

新加坡规定组屋只有本国居民才能购买新房,国内规定只有本市居民可以购买。

新加坡规定永久居民(外来人口、无国籍)只能购买二手组屋,而且对其收入没有限制;同样,在北京,外地人购买二手经济适用房是不受限制的,也没有购买者收入的限制。

新加坡居住在建屋局组屋的人口,2001年为83%(屋主自住组屋81%,租赁2%),直接购买条件:1、新加坡公民;2、至少21岁;3、必须组成一核心家庭单位或符合其中一项特别合格计划;4、每月家庭总收入不超过8000新币(申请四房式或更大的单位),5、不得拥有四人产业;6、曾经直接购买或用“房屋津贴”购买转售组屋的家庭必须在该组屋住满5年才能再申请第二间组屋。
组屋完全以人民的购买力为标准,实行的是“居者有其屋计划”。希望中国能够成功借鉴。

㈥ 新加坡繁华吗

新加坡繁华的地方,和一般城市一样,主要集中在商旅中心,orchard road传统上是新加坡最为繁华,旅馆林立,购物中心分布,外籍旅客和本地青少年游玩场所。
偏僻地区位于岛国西北部,为军事训练地,农业种植,还有土葬地方。

㈦ 请问新加坡刚建国那会儿是怎么处理贫民窟的

60年代初,新加坡大火,烧掉了大片贫民区,近十万人无家可归。
新加坡在一年时间里让灾民住进了组屋,安抚了民心,更重要的是为组屋计划建立了信誉

㈧ 描述下贫民窟的情况,人们的日常生活,居住环境等

从19世纪20年代首次出现开始,贫民窟(slumdog)一词一直用来指最恶劣的住房条件、最不卫生的环境。贫民窟是包括犯罪、卖淫和吸毒在内的边际活动的避难所,是有可能造成多种传染病肆虐城市地区的传染源,是一个和正直、健康毫不相干的地方。今天,"贫民窟"这个统称词所指不明确,带有贬义。这个词有多层意思。在指更敏感的、政治上正确、学术上严格的意义时,很少用这个词。但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个词不再像最初时那样具有贬义,而仅仅是指状况比较差的或是非正式的住房。
在报告中,"贫民窟"一词指各种低收入住区和糟糕的人类居住条件。贫民窟的定义简单讲就是"以低于标准的住房和贫穷为特征的人口稠密的城市区域。"这样直截了当地描述反映了贫民窟的主要的实体和社会特征,但在这个骨架之上还需要添些内容。
传统意义上讲,贫民窟曾经是高尚的住宅区,甚至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但是,在原来的住户搬到城市里的新区和条件更好的地区后,贫民窟就江河日下了。渐渐地,房子在细分后租给了低收入的人,原来的房子的状况也越来越差了。
现在,贫民窟里的非正式建筑非常多。贫民窟也迅速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贫困的最显着表现。贫民窟有许多不同的称谓,住房所有权的安排也各有不同。在所有的贫民窟,建筑从最简易的窝棚到永久性的建筑一应俱全,有的房子的状况甚至好到让人惊奇。但是,大多数贫民窟都是缺少净水、缺电、卫生设施和其他基本服务。
目前,贫民窟可以分为两大类--"希望的贫民窟"和"绝望的贫民窟"。第一类指有上升势头的居住区,大体上房子都较新,通常还是自建的。这类贫民窟近来或目前在开发中,进行了改造和修护。第二类指"走下坡路"的社区,环境状况和服务水平都似乎不可避免地恶化。糟糕的是,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的贫民窟的历史证明,缺少了适当的政府干预,希望的贫民窟会轻易地堕落成绝望的贫民窟。这种不断自我强化的堕落过程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近来,一个联合国专家组向决策者和各国际机构推荐了专家们认为对贫民窟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定义"。这个定义旨在使主要针对贫民窟居民面对的物质和法律问题的改善计划定位更加准确。这些专家认为,贫民窟是一个在不同程度上显现以下特征的地区:
·安全用水不足
·卫生设施和其它基础设施不足
·住房建筑结构差
·人口过密
·居住权没有保障 提出以上特征,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这些特征是可以计量的,可以用来评测到2020年显着改善至少一亿贫民窟居民的生活这一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进度。 贫民窟为什么存在?
虽然给贫民窟下了定义,"贫民窟为什么存在?"的问题依然存在。贫民窟产生是因为许多因素的作用。贫民窟永久存在也是因为大量因素的作用。在这些因素中,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迁移、城市贫困和不平等加剧、居住权没有保障、全球化都导致贫民窟产生并继续存在。
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迁移--从20世纪50年代起,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的比例已下降了20%到30%。贫困的城市外来人口大都是从农村自愿来到城市的,目的是为了发掘真实存在的或是设想存在的经济机会。一部分经济机会是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发展带来的。市中心许多大型非正规和非法居住区的增长就显着地体现了非正规部门的发展。在许多城市中,非正规部门就业人口占到全市就业人口的60%之多,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非正规部门会很好地满足同样多的公民的需求。
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非农业就业人口的78%从业于非正规部门,创造占42%的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地区90%以上的额外就业机会在今后10年将产生于非正规部门的小型企业中。同时期,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城市正规部门的就业市场鲜有增长,甚至是在萎缩。结果,非正规部门呈爆炸性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贫困和贫民窟的迅速发展。
政治冲突也会推动城市移民,不仅是在国内,还会跨越国界。在安哥拉和莫桑比克,内战迫使许多农村居民逃向相对安全的地方,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城市化。在20世纪80年代,约450万莫桑比克人迁到城市地区。
联合国人居署预计,到2030年,非洲将不再是一个遍布农村的大洲,因为半数以上的人口将是在城镇中--这一切转变不过是用了一代人的时间。
但是,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迁移,不仅限于非洲。在过去40年,拉美经历了迅速城市化的进程,目前,75%的人口住在城市地区。亚洲人口占全球人口的80%,也在经历城市化。目前36%的亚洲人住在城市。世界上某些最大的城市,例如孟买、加尔各答、曼谷,人口超过1000万,其中1/3到1/2人口住在贫民窟。
大量农村人口迅速向城市迁移加速了贫民窟的形成。城市规划和管理体系难以应付大量人口涌入。
贫困和不平等--目前,全球约50%人口住在城市地区,32%住在贫民窟,43%住在发展中国家的贫民窟。重要的是要记住,虽然这些人不是都住在城市贫民窟里,但是,目前全球50%的人,每天生活费不足两美元。联合国人居署报告发现,"扶贫的效率让人失望,有两大原因。许多最贫穷的国家经济增长极小;不平等状况持续不断,阻碍穷人参与促进经济增长。
虽然对全球城市贫困问题没有可靠的评测,普遍认为目前城市地区的贫困状况少于农村地区。但是,现在全球城市贫困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农村。在实施结构性调整计划的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国家的城市贫困一直在加剧,结构性调整计划经常对城市经济增长、正式就业机会造成不利影响。城市地区贫困和营养不足的绝对人口正在增长。同样,城市地区贫困和营养不良的人口在全局中所占比例也在增长。总之,贫困正在向城市发展,这一过程现在称之为"贫困城市化"。
居住权没有保障--居住权缺乏保障是贫民窟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居住权没有保障,贫民窟居民没有办法,也没有动力去改善居住环境。居住权有保障经常是获得包括信托、公共服务和就业机会在内的其他经济和社会机会的前提条件。研究反复证明,在居民土地权、居住权有保障的贫民窟,不管是正式还是非正式的保障,社区发起的贫民窟改善项目有更大的可能得以实施,并且在实际上取得成功。
全球化--贫民窟的产生与经济周期、国民收入分配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近年来,贫民窟产生也与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密切相关。报告发现,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相对低技术劳动力而言对高技术劳动力需求增长,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经济繁荣与萧条的交替使不平等加剧,新增财富的分配也越来越不均--都造成贫民窟的显着增长。
报告指出,过去,全球经济体系在今日发达世界中的大城市制造了着名的贫民窟。现在,这一体系很有可能在发展中国家故伎重演。

㈨ 外国各大城市的贫民窟是怎样的

在中国没有出现大量的贫民窟,原因是我们限制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然而,中国有没有大量“贫民窟”?专家指,中国当然有真正意义的“贫民窟”,只是透过有特色的管理手段隐身起来了。李铁对外国宾客好奇为什么在中国的城市里没有看到贫民窟回答说︰在中国没有出现大量的贫民窟,原因是我们限制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当然这种限制政策也抑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妨碍了中国农村的发展。此话一出,在贫富差距悬殊不断加大的中国,马上引起热烈讨论。时评作者王学进在博客中分析,如果以印度孟买的贫民窟规模做参照,中国肯定没有贫民窟;但假如将由外来人员住着的出租屋、车棚、工棚、地下室、城乡结合部的各类棚户屋集中一起,则难说没有。如果再加上大量散落在穷乡僻壤里的破败民居,中国的贫民窟不在少数。 “往实里说,政府不允许贫民窟的存在,不仅影响农村的发展,还瓦解了中国农村道统的家庭架构,如夫妻分离,子女留守农村,老人无人赡养,由此造成的种种社会问题严重冲击了中国的道统衣冠文物与道德伦理,其产生的历史性的消极影响正日益显现。而生活在孟买贫民窟里的平民虽然居住条件很差,但至少过着全家团聚的日子,不必如中国的农民工那样承受妻离子散还遭歧视的孤独、痛苦。由此不难理解,印度人为何常常自豪地说,我们有贫民窟,而中国没有。事实是,中国不允许有,这说明中国穷人没有权力决定自己的生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马庆斌博士表示,中国城市里看不见贫民窟,与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有关系,“中国城市的土地是国有的,基本上是通过拆迁或其他手段,将贫民窟存在的基础消除了。”他进一步分析,上个世纪80年代,如果没放开农民走出农村,中国不会有最近30多年的高速发展。他认为,从工业发展历史来看,都是依靠大量的一线的工人长期琢磨、积淀的基础上而逐步推进的,如果这些产业工人,仅是将一生的10几年留在产业线上,然后回去继续做农业,不仅会将大量的经验和知识流失掉,而关键在于这样的模式销蚀了中国工业坚实而庞大的产业工人的基础。“因此,消灭贫民窟关键不在于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而在于建立让农村人口在城市稳定就业的机会和机制。”在日渐庞大的“蚁族蜗居”的中国,“贫民窟”话题也引起网络上网民们的热烈讨论。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网民表示︰我就住在深圳最大的贫民窟--梅林关外龙华片区,我估计这片应该不下300万人口吧﹗;“草民晋岩”则说︰中国虽无“贫民窟”,但不缺“蚁族蜗居”村﹗不用说,中国当然有“贫民窟”,这是有常识的中国人都知道的,只是透过有特色的管理手段隐身起来了。“贫民窟”的话题,也激起了政府管理能力的讨论。网民“都是过客”认为,限制进城的户籍制度,造就了歧视,恰恰造就了城市贫民区。“去那些城中村看看,不是贫民区是什么?仅仅广州市在脏乱的城中村栖身的外来者至少一百万。”;“猫地湾”则说︰不想方设法让农民脱贫致富,用限制农民进城消除城市贫民窟?如此治国理政,良心能过?深圳市网民分析,如果没有贫民窟的标准是︰1强拆民房修大楼;2蜗居在外表很漂亮的楼里;3铁皮房一定要在工地围墙里面;4深圳大运会沿线楼房全部刷一遍劣质的油漆。那么中国人可以相信发改委说的话。对此,许多人直批政府除了无能还“嫌贫爱富”。网民“草民晋岩”认为︰不限进城务工,只限户口入驻︰这是缺少人文关怀的“按需所限”﹗;“仁文主意”质问︰觉得“贫民窟”有碍观瞻,不是积极地对它进行改造,而是消极地予以驱赶,执政为民的政府为什么这般势利,这般嫌贫爱富?﹗还有网民讽刺道︰大部分农村不就是贫民窟?按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就是一个大贫民窟。在印度,高级住宅区的房价和中国的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也不相上下,网络介绍,在印度孟买像样点的高档公寓楼平均得4千美金一平米。能在孟买买一套体面公寓的,在印度社会中绝对属于上层社会。这样的公寓,和中国权贵阶层所居住的豪华社区一样,通常有不错的社区环境,穿着制服的保安,小区里甚至有网球场和游泳池。要买这样一套公寓即使对于政府公务员或者教师一类的中产阶级工薪阶层来说,也是极为吃力的。而且印度不像中国一样有房价双轨制,一些干部可以买到远低于市场价格的房子。但虽然印度的军人、公务员、大学教授很多可以享受不错的住房,不过一旦离职,就要搬出去。在孟买贫富差距是如此明显。然而,由于法律对迁徙权和乞讨权的保护,大量寻求生计的人涌入了孟买,让很多中国人会感到得意的是,孟买和上海相比从外观看一点都不像国际化大都市,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乞讨者随处可见,高楼大厦边上紧挨着贫民窟。不知道这些住在贫民窟里的人看着高楼大厦会是什么心情,他们大概一辈子买不起这样的公寓。在中国房价的上升已经给大量尚未买房的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唯恐以后再无立锥之地,所以哪怕背上巨额贷款也要买房,没有房子的人和咬紧牙关买了房子的人转而成为“房奴”的人与地产开发商之间几乎已经产生了阶级对立;那么在印度这种矛盾岂不是更加尖锐?!和那些公寓相比,贫民窟简直是地狱,成片低矮的小房子和二十年前上海的棚户区差不多,拥挤不堪,一个不到十平米的小屋子,可以住上一家五口人,甚至更多。环境也杂乱无章,没有绿化,没有运动场所,孩子们只有在街道上打板球。但是奇怪的是,这些住在贫民窟里的人似乎很有些悠然自得,大概这也和印度人乐天知命的民族性格有关系。作为路过的外国人,如果你表示出一点点好奇,他们就会主动邀请你进他们的 “寒舍”坐坐。这些住在贫民窟中的人没有丝毫扭捏和不好意思的表示,他们会给你端上特别甜腻的印度茶,大方地给你展示他们在哪里睡觉,哪里洗衣裳,哪里做饭,还会给你打开家里的电视机,指给你看他养了一缸金鱼……。尽管这些住在贫民窟里的人通常教育程度不高,还会主动用口音很重的英语有一句没一句地和你聊天,“你是日本人吗?”;“噢,中国,太好了,我喜欢中国。”无论大人孩子眼中都分明有一种自豪感,既有为自己的房子的自豪,也有在邻里面前为家里来了一个外国客人而感到的自豪。这些住在贫民窟里的人被称作“贫民窟主”。这个词简直充满了幽默感——我们是住在贫民窟里,但我们是业主。他们怎么能叫业主呢?这些房子按照中国的标准都是不折不扣的违章建筑,十几年前由一些无家可归者和外来移民选择在一些没有人关注的铁道边、垃圾场边搭建而成。印度的宪法规定:印度公民有迁徙的自由,你愿意在哪里登记,就可以在哪里投票;同时宪法还规定“印度公民有选择在哪里居住的权利”。这条规定看上去有点滑稽,比如,难道想在哪里住都可以,那跑到新德里在总理府门前搭个帐篷,跟总理作邻居行不行?或者把帐篷扎在人家私人花园里行不行?印度人说,这在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不过操作上比较难,因为主人会把你赶走,这是人家的地盘。不过,如果你成功地在一块地上住了一段时间,比如一年,别人没有赶你,以后就再也不能赶你了。这倒挺符合卢梭的契约理论,默认也可以视为一种契约。所以,印度很多富人的宅第和花园都会树一块牌子“私人财产,禁搭帐篷”。住在孟买贫民窟里的几百万人就是这样获得产权的。他们的理由是当年这块地儿没人要,我们才住在这里;今天土地升值了就想把我们赶走,没门儿!今天大片的贫民窟占据了孟买市区的黄金地段,孟买的地价比上海和北京要高出很多,前面提到4千美金一平米的房价中往往超过80

㈩ 移民新加坡享受哪些福利

1、养老金保障

新加坡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公积金计划。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CentralProvidentFund,CPF)最开始是由英国殖民政府创立的,虽然英国本身有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因为新加坡非常特殊,所以在殖民地采取了一种不同的替代政策,即雇主和雇员都需要交费。

随着保障功能的扩展和工资水平的提高,公积金的缴费率也不断提高。1955年,缴费率只有雇员工资的10%,其中雇员和雇主各出5%;后来曾经一度高达40%,雇员和雇主各出20%,现在的缴费率又降到了33%,雇主出13%,雇员出20%,每月的最高缴费基数有封顶线。由于这个制度是完全积累制的,所以雇主和雇员的缴费必须按月上交。雇员的缴费要由雇主从其每月的工资当中预扣,而雇主如果没有按时缴费的话,则必须向中央公积金局提出正当的理由。

虽然CPF最初只是一个养老计划,后来它的作用也延伸到允许提取存款用于其他目的。其中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还是购买房子(拥有一个家)。后来,公积金存款也被允许用于高等教育,医疗以及健康保险。现在还能在股票投资市场上进行投资。此外,购买房屋也被很多新加坡人看作是老年时期的一种有效的收入保护手段。因此,在新加坡的社会政策当中,住房和社会保障就不可避免的被连在了一起。其他国家类似的积累基金一般只用于提供退休收入,新加坡的CPF推动了一个庞大的住房计划,从而推动了新加坡物质和社会上的变革。

退休养老是中央公积金制度设立的最先动因,也是这一制度最基本的功能。早在1955年7月,中央公积金局便推出了养老储蓄计划。新加坡的养老保险采取全部缴纳的制度,即雇主和雇员分别按一定比例为雇员存储退休金。当公积金会员年龄达到55岁并且退休账户达到最低存款额这两个要求后,可一次性提取公积金。若最低存款未达到规定数额,可选择推迟退休以继续增加公积金账户积累,或用现金填补差额,或由其配偶、子女从各自的公积金账户中转拨填补。政府鼓励已达退休年龄但身体健康的会员继续工作,以使他们积蓄更多的公积金存款。

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看到公积金账户是一个综合账户,覆盖居民很多方面,政府其实是在帮助居民进行一种类似于金融理财的工作。随着中央公积金使用范围的逐步放宽,为避免公积金过多用于住房、医疗、教育等其他项目支付而影响养老金的积累,确保会员有足够的存款保障晚年生活,1987年中央公积金局推出"最低存款计划"。规定公积金会员在年满55岁提取公积金存款时,必须在其退休账户中保留一笔存款作为最低存款。此外,新加坡政府还利用东方人孝文化的传统道德,在养老保险上注重家庭养老保险。1987年中央公积金局同时推出了"最低存款填补计划",规定公积金会员可在父母年龄超过55岁而公积金存款少于最低存款额的情况下自愿填补父母的退休户头,填补金额是最低存款额和他的父母年龄达55岁时退休账户结存额之差。从1995年7月起,会员也可以为配偶填补以保障其晚年生活。

2、医疗保障政策

在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世界上非常有特色的医疗保障制度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公积金局制定了多项医疗保健计划,主要包括"保健储蓄计划"(Medisave)、"健保双全计划"(Medisheild)和"保健基金计划"(Medifund),简称为"3M"计划。

(1)"保健储蓄计划"。1984年4月,公积金局推出"保健储蓄计划"。在该计划下,公积金会员每月须把部分公积金存进保健储蓄账户。缴费比例因投保年龄不同而不同,年龄越大,相应缴费比例越高。公积金会员可以动用保健储蓄账户的存款,为本人或是任何一个直系亲属如配偶、子女、父母和祖父母支付在当地的医疗费用,主要支付公立医院和获准私人医院的住院费和某些门诊费。1992年7月,公积金局还推出自雇人士保健储蓄计划,以保障自雇人士在急需时有能力支付其医疗费用。

(2)"健保双全计划"。"保健储蓄计划"对发生一般医疗费用的居民来说已经能保障,但对因患重病和慢性病等花费多的国民来说,账户资金可能不够。为此从1990年7月开始,公积金局又实施了"健保双全计划"。这是一项大病医疗保险计划。它允许会员以公积金保健储蓄账户的存款投保,确保会员有能力支付重病治疗和长期住院而保健储蓄不足的费用。自1990年开始,所有75岁以下的保健储蓄储户除非选择不参加这项医疗保险,否则都被自动纳入该保险计划内。

1994年7月,公积金局又推出了"增值健保双全"计划。与"健保双全计划"相比,"增值健保双全计划"须缴付的保费稍高,相应的支付待遇也较高。

(3)"保健基金计划"。尽管"保健储蓄计划"和"健保双全计划"覆盖了绝大多数新加坡人口,但仍有少部分贫困国民无力支付医疗费。为此1991年新加坡提出了由政府拨款建立专项基金的设想。1992年1月《医疗基金法案》获议会批准。1993年4月医疗保健基金正式设立以援助在"保健储蓄计划"和"健保双全计划"外仍无法支付医药费用的贫病者,实际上是对他们实施医疗救济。

上述三重医疗保障安全网确保了新加坡国民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

3、住房保障计划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国土面积狭小而人口密度很大。1959年自治时面临着严重的"屋荒",当时200万人口中有40%的人居住在贫民窟和窝棚内,恶劣的住房条件导致公共卫生状况恶化和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为解决居住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1960年新加坡政府宣布成立建屋发展局。1964年又推出"居者有其屋"的政府组屋计划。

首先,新加坡政府主导组屋的开发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土地和资金保障。新加坡是市场经济国家,但住房的建设与分配并不完全通过市场来实现,而是由政府主导。新加坡政府十分明确自身在解决住房问题上的责任,制定了符合其国情特点的住房政策和分阶段建房计划,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法律、金融和财政手段,大规模兴建公共住房。

土地是国家财富之源,也是组屋建设的基础和命脉所在。1966年新加坡政府颁布了《土地征用法令》,规定政府有权征用私人土地用于国家建设,可在任何地方征用土地建造公共组屋;政府有权调整被征用土地的价格。根据该项法令,新加坡政府协助建屋发展局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获得土地开发权。

在资金方面,新加坡政府以提供低息贷款的形式给予建屋发展局资金支持,支付大笔财政预算以维持组屋顺畅运作。此外,为保障普通老百姓能够买得起组屋,其售价是由政府根据中低收入阶层的承受能力来确定,而不是靠成本来定价的,因此远远低于市场价格,并造成建屋发展局的收支亏损。这部分损失政府核准后每年都从财政预算中给予补贴。据统计从政府开始拨款计算,累积的政府补助金总额已达159亿新元。政府财政支撑是新加坡组屋政策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2)实行"公共住屋计划"。为解决低收入者无力购房的难题,1968年9月中央公积金局推出了"公共住屋计划"。在这一计划下低收入会员可以动用其公积金普通账户的存款作为首期付款之用,不足之数由每月交纳的公积金分期支付。如果普通账户的存款不足支付,可向建屋发展局贷款,用将来的公积金来偿还。

(3)以家庭收入水平为依据,实行公有住宅的合理配售政策。自1968年新加坡大力推行政府组屋出售政策以来,购房者日益增多,如何搞好公房合理配售,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合法权益,为此,新加坡政府制定了缜密而严格的法律法规,对购房人条件、购买程序、住宅补贴等均作出严格规定,按照公平原则进行合理分配。政府制定了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购屋准入政策,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调整收入上限。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规定只有月收入在1500新元以下者才可申请购买组屋;80年代提高到2500新元,随后到3500新元,目前放宽至8000新元,以接纳更多人购买。这样基本保证了80%以上中等收入的家庭能够购买到廉价的组屋。

出台法律严格限制炒卖组屋,确保组屋政策顺利实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格限制炒卖组屋的行为。建屋发展局的政策定位是"以自住为主",限制居民购买组屋的次数。规定新的组屋在购买五年之内不得转售,也不能用于商业性经营。如果确实需要在五年内出售,必须到政府机构登记,不得自行在市场上出售。一个家庭同时只能拥有一套组屋,如果要再购买新组屋,旧组屋必须退出来,以防投机多占,更不允许以投资为目的买房等等。由于严格执行了上述一系列措施,新加坡政府有效地抑制了"炒房"行为,确保了组屋建设健康、有序地进行。

据建屋发展局的最新统计自1960年以来,建屋发展局共兴建组屋990320套,目前约有82%的新加坡人口居住在政府组屋中,组屋政策真正成为"普惠性的政策"。

4、教育福利

1989年6月,中央公积金局推出教育计划。会员可动用其公积金户头里的存款,为自己或子女支付全日制大学学位或专业文凭课程的学费。可动用的款项是扣除最低存款额之后总公积金存款的80%。学习毕业后一年需还本付息,分期付款的最长年限为十年。这项计划使公积金功能扩大到教育保障,有利于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新加坡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们总结新加坡法定福利,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

首先,新加坡的制度很适合也只能适合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政府所谓的保障更多的是帮助公民进行金融理财,所以弹性特别大,细节特别多,差异性和个性化也很强。
其次,新加坡的意识形态还是偏向于自由主义,国民社会保障水平取决于个人的工作收入而非社会的再分配,也就是在以政府责任为主的传统社会保障中强调更多的个人责任,新加坡政府主张"人民的事由人民自己掏钱",从保障资金的来源上强调个人对自己的福利保障承担足够的责任。这一点与西方国家盛行的福利型社会保障,即政府每年要提供大量补贴和拨款相比截然不同。

另外,新加坡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按照"效率优先,机会平等"的价值理念而设计的,在以关注公平为主的传统社会保障模式中加入更多的效率机制。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协调社会发展的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李光耀强调指出:"如果从工作和进步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利益,没有公平地让全体人民分享,我们就不会得到他们全心全意的合作和参与。""不能听任自由竞争造成社会不公引致局势紧张",但同时又谨记效率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重新分配不能过头,以致造成浪费和滥用,卓越者不再奋发图强"。正是抱着这一理念,新加坡政府虽然主张通过国家的力量给予低收入阶层一些照顾,扶弱济困,以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但却反对实行欧洲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以避免"泛福利"现象的发生。

这一价值理念在新加坡的医疗保障和住房保障制度中得到了鲜明的印证和体现。医疗保障制度通过实施"3M"计划,不论公务员或私人企业雇员,不论富有者还是贫困者都有能力负担自己和家庭的医疗保健费用,从而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保证了社会公平。同时划入个人医疗保健储蓄账户的资金以会员的工资为基数,这使得医疗保健储蓄与个人工作收入紧密相联,会员越是努力工作,医疗保健储蓄存款就越多,他所享受的医疗服务就更好,这又体现了效率原则。而住房保障制度在对社会较脆弱阶层给予补贴、满足了中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居住需求、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同时,也不是人人享受同样的福利、买到同样的房子,而是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购买大小、档次、舒适程度不同因而造价也不同的住房。

最后我们要说,新加坡的制度特别强调家庭本位--强调家庭互助共济,具有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由于历史原因,新加坡深受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儒家文化中的"孝悌"观念在这里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因此新加坡十分注重发挥家的社会功能,强调以家庭为中心维护社会稳定,要求国民充分履行对家庭和社会应尽的义务,鼓励家庭成员互助共济。这一理念充分反映在中央公积金制度中。多数公积金计划都涉及到一家三代人,鼓励全家人守望相助、互相支持。其中,"保健储蓄计划"是指会员储蓄以保障个人、配偶、子女以及父母的医疗费用。会员不但可以保障自己,,而且惠及配偶、父母和子女,尽到孝道与责任。"最低存款填补计划"和"家庭保障计划"、"家属保障计划"的推行强化了家庭保障功能,使家庭成员之间的社会障利益相联,增强了子女对父母、国民对家庭及社会的责任意识,从而密切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家庭凝聚力,提高了社会稳定性。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280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622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747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193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252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905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860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551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880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