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盟对新加坡很重要
⑴ 现在的东盟10国里,哪国的经济发展的比较好
东盟10国里,目前经济发展的最好的应该是新加坡,它是现在东盟10国里唯一一个被世界银行承认为发达国家,虽然新加坡国土面积不大,只有719平方公里,是东南亚面积最小的国家,但是,在2017年,新加坡的经济总量却达到了3239亿美元,人均GDP达到5.7万美元,这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数一数二的,高出了其他东盟国家一大截。目前在全球十大经济体中,如果把东盟十国看成一个整体,他们的经济总量就可以排在了第五名,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而作为东盟的成员国之一的新加坡,一直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还是世界着名的金融和贸易中心,这也让近年来的东盟的地位不断上升。
⑵ 如何认识和理解东盟
一、如何认识“东盟方式”
1961年,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作为发起国成立了“东南亚联盟”,这被认为是东南亚区域合作的开始。1967年,东南亚推动区域合作的动力再现,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和印尼五国外长签署了《曼谷宣言》,成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取代原来的“东南亚联盟”。此后,东盟不断扩大,到20世纪末,东盟已有10个成员国,实现了整个东南亚地区的联合。
东盟学习欧洲联合的经验,但并未照抄欧洲的做法和模式,而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创建了独特的“东盟方式”。东盟成立依据的是一份宣言(《曼谷宣言》),其内容只有一页纸的篇幅,它不是宪章,也不是条约,只是共识,是共同的承诺。“东盟方式”的内涵被称之为“不写下来的规范,非正式的理解”;所依托的是“六大原则”,即尊重主权和相互依存,不干涉内政,不使用武力,避免使双边问题在地区层面对抗,协商一致的决策过程和谨慎处理敏感问题。概括而言,“东盟方式”的内涵主要包括:
其一,渐进推动东盟的扩大与提升,坚持将东盟事务放在东盟框架之下解决,以增强本地区内部的凝聚力。东盟的价值不在于实现地区的高度一体性(或者单一性),而在于在保持多样性的前提下,推进协商与合作。“东盟方式”的贡献在于:以合作为出发点,创建“协商与一致的文化”;通过每年组织上千次各种各样的会议,构建广泛和多层次的“沟通渠道与网络”;通过坚守不干涉原则,创建“安静外交与冲突管理机制”。东南亚是世界上差异化最大的地区之一,区内各国在政治体制、发展水平、种族和宗教等诸多方面存在多样性。东盟的作用不是要把它们统一起来,而是在合作框架下实现和谐共处。维护多样性是东盟开展合作的基础,而通过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则是各成员国一致的追求。因此,东盟的发展进程被认为是亚洲包容性文化的具体体现。
其二,坚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通过东盟机制逐步推进区域内的市场开放,改善发展的综合环境。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东盟开始把推动内部市场开放、优化内部发展环境作为合作的重点。一方面,东盟内部差别大,有些成员国经济欠发达,必须走一步看一步,根据情况和需要制定加速计划;另一方面,内部和外部情况变化迅速,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趁热打铁”,不断以新进程推动开放进程深化)
东盟开展经济合作的方式不是靠动员内部资源开展集体项目建设,而是采取推动市场开放、改善区内市场环境、增强区内对外部资源投入的吸引力的方法。事实上,东盟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联合体,内部可动员的资源有限,其最大的资源是市场潜力,因此,市场开放本身可以创造资源。特别是在发生金融危机之后,东盟是靠加速开放来增强吸引力和创建活力的。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促进了资本向东盟的回流,加快了其经济恢复和增长的步伐,对东盟国家走出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盟改善发展环境,不仅仅依靠推动市场开放(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还通过大力推动经济合作。东盟开展经济合作,一靠成员国内部,二靠拓展外部。东盟提出了互联互通计划,并为此制定了落实的“行动计划”。互联互通计划不仅包括建设相互连接的基础设施,也包括相关法规的互联互通和人员流动。
经过上述努力,东盟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地区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地区,尤其是一些新成员国,实现了持续的高增长,有的已较快走出了低收入国家行列,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门槛。
其三,构建具有东盟特色的共同体。东盟共同体的建设确立了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定位,而不是照抄已有的模式。东盟共同体不是像欧洲那样建立一个单一的组织,而是由“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三个框架组成。东盟共同体的建设强调舒适度,即各方的接受程度,亦即可行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超出接受能力的进程,要么会造成成员国之间的分裂,要么会导致半途而废。
东盟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进程”,东盟于2007年制定了《东盟宪章》,这是东盟合作进程的一个重要转折。东盟的成立是以“志同道合”为基础的,而有了宪章则不同,它意味着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东盟这个组织的地位、目标和原则。宪章规定,东盟是一个具有法律地位的区域组织,成员国应当严格遵守宪章的规定,在本国法规与宪章有冲突时要以宪章为准绳,从而保障成员国都在相同或相似的法律框架下推进一体化进程;东盟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对外交往,并与其他国家和组织签署重要协议;东盟拥有行之有效的运作机构,具有集体决策权力。《东盟宪章》的制定表明,东盟已由一个松散的合作平台发展为具有法律地位和决策效力的区域合作组织。这是东盟由开展功能性合作走向共同体建设的一个基础。
东盟的发展经验表明,进行区域合作是实现地区稳定、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东南亚地区本来没有开展区域合作的历史,而通过渐进的合作进程,成员国逐步培养了合作精神,构建了“共享文化”和“共享利益”的基础,提升了区域的作用和影响力。在东盟的发展进程中,怀疑甚至批评的声音一直相伴而生。批评者认为,东盟提出的项目和计划太多,但缺乏行之有效的落实机制。这在很多情况下是事实,特别是东盟缺乏集体资源,缺乏向区内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主要依靠外来资源。东盟的成功靠的是战略设计和“韧性决心”。战略设计的意义是制定推进目标,把目标作为行进动力,特别是后一个方面,是东盟推动合作进程的一种方式。所谓“韧性决心”,就是坚持不懈,面对复杂和困难的情况时,既具有忍耐性,又具有决断性,坚持不后退,继续推进合作进程。
对于东盟发展本身的研究,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例如,其“软机制”特性对落实达成的共识或者提出的计划缺乏约束性,从而使落实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导致“说得多,做得少”。但是,也可以从另一种角度来理解,即如果是“硬机制”,差别很大的10国将很难在制订计划上取得共识,进而使整个发展进程陷入僵局。以接纳缅甸为例。东盟的“安静外交”还是对缅甸的政治稳定转型起到了积极作用的,避免了因压力过大而产生“政策逆反”或者激起国家内乱。(17)当然,东盟本身是有缺陷的,例如,尽管其不干涉内政原则保证了成员国的自主性,但是一些成员国自行其是,对他国和东盟的利益造成损害,对此,东盟几乎无能为力。另外,东盟的“舒适性原则”虽然为成员国提供了灵活的空间,但也往往使东盟落实行动议程的成效大打折扣。
二、如何认识“以东盟为中心”
“以东盟为中心”是东盟发展对外关系与开展对外合作的一个基本原则。“中心”原则大体上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维护东盟的核心地位,二是坚持东盟的主导性作用。这两个方面不可分割,目的是维护东盟的核心利益,保证其在对外合作中不被分化和瓦解。
东盟作为一个区域组织,在拓展对外关系时始终坚持两个战略基线:一是构建由自身打造的地区力量平衡网,通过构建外部力量的平衡和制约,来防止任何一种力量,尤其是大国力量垄断地区事务,防止因力量失衡而在本地区发生殃及自己、损害自身利益的冲突或战争。二是在推进区域合作机制的建设中,始终保持由东盟出面推动、东盟与各方进行协商的架构。这样做有两个重要含义:其一,东盟作为一种集体力量,以为本地区创建安全环境为己任。在这种创建中,东盟不是用自己的硬实力与大国抗衡,而是利用自己的“软实力”,即区域组织的力量与大国周旋,利用大国力量平衡争取自己的主动性。其二,东盟发挥导向作用,但并不固执己见,而是作为协调中心,吸纳各方的意见,形成基本共识,这种共识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东盟自身同意,对自己有利。
东盟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操作,看似有些自私和霸道,但事实上,它不过是一种务实和技巧的选择。其实,坚持以东盟为中心对于东亚地区的合作来说也有着特殊的意义,那就是在其他国家不能合力推动的情况下,东盟就成了真正的“驭手”了。当然,有时这也会对东亚地区的合作进程产生不利的影响,即东盟在重要的问题上可能会犹豫不决,缺乏推动落实共识的实际手段,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拖后腿。尽管如此,其他国家依然认可和接受东盟,甚至等待东盟发挥作用。在这方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推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中日两国在推进东亚自贸区进程上出现分歧,中国力推以“10+3”为基础,日本则坚持以“10+6”为基础,在此情况下,只能由东盟发挥作用,提出推进方案。但是,从2006年到2011年,东盟迟迟不做决断,只是到了美国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取得进展,4个东盟成员国参加TPP,东盟和东亚合作面临巨大挑战的情况下,东盟才在2011年提出构建RCEP的计划。该计划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中日韩和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支持。东盟为RCEP提出了指导原则,并出面组织谈判议程。这样,东盟的“中心地位”得以确立。
坚持和确保以东盟为中心的最好体现是其推动的“10+”框架。这个框架既包括东盟推动的东盟—对话伙伴国机制,也包括东盟与多个国家分别构建的自贸区,以及“10+3”、“10+6”自贸区框架。各个层次的“10+”对话框架及自贸区框架,都由东盟作为设计者,形成东盟优先、以东盟为基础和东盟主导的结构。在国际关系和区域秩序的构建上,像东盟这样能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主动性和建设性的尚无他例。
东盟对话伙伴机制的建立体现了“以东盟为中心”的战略。东盟先后确立了10个对话伙伴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欧盟、印度、日本、新西兰、俄罗斯、韩国和美国。应该说,建立对话伙伴国机制是东盟发展对外关系的一个创造,它有别于传统的结盟关系,也不同于不结盟关系,是其开展平衡外交的一个手段。不仅于此,东盟还利用这一机制与对话伙伴国发展起了多样性的合作,而对话伙伴国也利用这个机制拓展了与东盟的合作关系。
构建“10+1”自贸区使东盟的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本来,与东盟构建自贸区是中国的提议。但是,东盟坚持以“东盟+”框架来构建,把它作为“10+1”对话机制下的合作内容。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构建中,中国把东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谈判,这对东盟意义非凡。事实上,在此之前,东盟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并没有达成实质性的自贸区协议。当然,把东盟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对中国也是求之不得的,此举可以使谈判变得“简单”,因为与一个整体谈判,显然要比与10个差别很大的成员国分别谈判容易得多。东盟与中国构建自贸区的成功,增强了其拓展“10+1”自贸区框架范围的信心,助其积极推动与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以及欧盟构建自贸区。把推动市场开放与开展经济合作融为一体的自贸区建设,大大丰富了东盟与对话伙伴国关系的内容,深化了与对话伙伴国的关系,也为东盟发挥“进程设计者”的作用,维护东盟的中心地位积累了经验。
其实,在上述机制的构建过程中,东盟并不具备居高临下、掌控方向的能力。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对方推着东盟往前走。例如,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构建中,中国提出的许多创意,都得到了东盟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因此,“以东盟为中心”并不等于一切都由东盟说了算——实际上,东盟也不具备这个能力,而是让东盟更有参与合作的自信。与东盟开展合作,获取东盟的理解和支持非常重要,而要得到其理解和支持,则必须充分考虑到其特殊的利益关注和接受能力。例如,中国提出的“早期收获”计划,就考虑到了东盟欠发达国家出口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提出谈判内容可先易后难、分步推进(先货物贸易,后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对欠发达成员给予照顾等,就是充分考虑了东盟的利益关注和新成员参与合作的能力。中国提议与东盟共同建设博览会平台,就是考虑到为双方,特别是东盟国家提供商品展示平台,扩大交流渠道等等。当然,中国也有自己的利益考虑。这里所要强调的是,理解和认可东盟的中心地位,对于合作方来说,重要的就是充分考虑东盟方面的特殊利益关注;而从东盟方面来说,则是要把握住进程的主导权,让合作伙伴考虑和照顾自身的利益关注。东盟这样做非常必要,因为其内部无论是发展水平还是利益关注差别都很大,如果东盟不能体现其整体与差别利益的均衡,它自身就失去了内聚力。
东盟地区论坛是东盟构建以己为中心的大国平衡战略的重要机制。东南亚地处海陆要冲,是各种力量博弈的重点地区。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局势和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面对新形势,东盟于1992年决定启动地区政治与安全对话,次年的第26届东盟外长会议安排了东盟6个成员国、7个对话伙伴国、3个观察员国和2个来宾国外长就开展安全对话进行协商,各国外长同意在1994年启动东盟地区论坛机制,就地区政治安全问题进行对话与协商。此后,东盟地区论坛每年在东盟国家召开,成为地区最有影响的安全对话合作机制。目前,该机制已有23个成员国,不仅包括亚太地区的国家,也包括欧盟。东盟地区论坛是官方合作机制。按照设计,该机制的功能将逐步提升,合作内容将逐步深化。其发展进程被分为三个阶段:“建立信任措施”,“开展预防性外交”和“探讨解决冲突的方式”。截至2011年,东盟地区论坛实施了100多个建立信任措施的项目。2011年的第18届外长会议通过了《ARF预防性外交工作计划》,表明它准备进入第二个阶段,即“开展预防性外交”阶段。为了维护东盟在东盟地区论坛中的中心地位,一直以来,东盟地区论坛作为东盟外长会议的后续议程,由东盟当年的主席国主持,主要的议题和规划设计均由东盟秘书处负责。
当今世界和地区的安全问题复杂多变,安全力量格局发生了重要的调整和转换,新的矛盾和战略竞争加剧。东盟一直把握住两个要点:一是就危及安全的重要问题展开官方对话与讨论;二是使论坛成为加强交流、缩小分歧、凝聚共识的平台,避免成为争斗的场所。做到这些很不容易,因为地区安全问题不像经济关系那样存在市场机制的内在联系,而往往是国家利益和力量的博弈和争斗,寻求共同的利益基础和构建合作机制都涉及复杂的因素。因此,尽管东盟地区论坛一直坚持开展活动,但并没有按照原定的构想使合作的机制和功能得到显着提升。从特征上讲,东盟地区论坛是一个由中小国家集团主导的国际安全对话合作机制,尽管东盟基本上掌控了其发展方式和节奏,使大国参与而不是主导,对大国力量进行“软制衡”,但是,一些大国还是可以突然推出自己的议程,有时候还会与东盟的个别成员国联手提出本不属于设定议题的问题。
事实上,维护东盟的中心地位,最大的挑战是其自身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问题。鉴于东盟本身的限制,它并不能完全掌控成员国的自我行动,也不能限制成员国发言的自由。如何让东盟地区论坛的进程转入具有效力的预防性外交阶段,对东盟来说是一个考验。在构建以东盟为中心的经济开放合作框架中亦如此。一些成员国尽管参与和支持东盟的整体构建,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受东盟整体议程的限制。
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也受到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冲击。美国是超级大国,在亚太和东亚有着重大的利益和影响力。本来,东盟一些国家企图通过拉美国介入地区事务来平衡中国,但是,美国的“重返”战略使得力量的天平向美国倾斜,东盟一些国家(如菲律宾和越南)借机拉美国与中国对抗,把东盟的整体平衡战略给肢解了。事实上,美国的过度介入和重塑主导权的努力对东盟的整体团结和发展是一个威胁,使得一些进程难以按东盟的核心设计发展。在世界与地区力量格局发生重大转变的新形势下,东盟如何找到自己的新位置,如何运用自己的集体力量维持地区力量平衡,如何维护地区合作的大框架与利益均衡,使自己处在“四两拨千斤”的中心位置,对它来说是一个新的考验。在复杂剧变的东亚和亚太地区,东盟如何维护和进一步加强其中心地位,还有很多未知数。不过,东盟肯定会努力的,因为若不如此,其本身的发展就会受到更大的挑战。
当然,值得思考的是,从东亚区域合作的角度来认识,以“东盟为中心”也提出了一个东亚区域合作的目标和架构问题。从目标来分析,如果东亚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单一的区域合作机制,那么,其路径就可能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实现东盟的扩大,即吸收其他国家参加,将其扩展成一个以东亚地区为基础的大东盟,如果这样,东盟就只剩一个名称,而其内涵和结构都会发生变化,因此,东盟恐怕不愿意让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加入。另一种选择是东盟解体,东南亚国家融入到更大的区域合作组织中,如果这样,以东盟为中心也就无从谈起了。也许,这正是东盟所担心和极力要避免的。如果这两个选择都不现实,那么就要思考和设计一个包容的东亚区域合作大框架,既可以保持东盟的存在,又可以让东亚区域合作机制得到发展。
其实,东盟坚持以己为中心所构建的也是一个具有很强包容性的框架。以RCEP为例,其目标是建设一个包含16个国家的大市场,推动一个包容的大框架,东盟以一个区域组织的定位参与并发挥领导作用。尽管东盟在RCEP的设计和谈判中保持了中心地位,发挥了主导性作用,但是,RCEP所创建的是一个参与者平等与共享的开放大市场,也就是说,东盟市场将被融入到一个更大的市场框架之中。东亚的金融合作也基本上如此,由13个国家组成的东亚货币储备基金也没有设立单独的东盟机制。显然,对于功能性大区域机制的构建,东盟并不反对,也许,东盟所排斥的是那种能稀释掉东盟的统和的东亚地区制度性构建。这为我们构建未来东亚区域合作的目标和框架提供了一种视角,比如,把东亚共同体作为一种宽松的包容性地区合作目标和框架,其中仍然可以容许东盟存在,并使其保持“中心地位”,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样,也许东盟会对其给予更大的支持。
三、如何认识东盟共同体
按照规划,到2015年底东盟共同体就要建成了。实际上,东盟共同体是一个“大厦”,由三根支柱支撑: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与社会文化共同体。这样的设计是独一无二的,是区域合作制度建设的一个创新,也是东盟包容性原则的一个很好的体现。
建立经济共同体不是要建立超国家的区域管理机制,而是建立单一市场和单一生产基地,也就是说,在自贸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加强区域生产网络的链接,降低产业链运营的成本,以促进区内经济的全面发展。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基本特征是:一个单一的市场和生产基地,一个极具竞争力的经济区,一个经济平衡发展的经济区,以及一个与全球经济接轨的经济域。而一个单一市场和生产基地主要体现在商品、服务、投资、资本和技术工人的自由流动上。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建设不是遵循传统的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共同体的路径,而是根据东盟的具体情况另辟蹊径。东盟经济共同体是在东盟自贸区的基础上发展的,实际上是一个升级版的自贸区。2015年是东盟建设经济共同体的时限,届时必须完成一系列必要的指标,但它不是最后的期限——这与欧洲方式很不相同——在此之后还会不断深化。事实上,东盟内部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而东盟作为一个组织并没有为欠发达成员提供援助的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东盟内部缺乏很强的“共享认同”感。特别是,共同体建设自上而下的认同和推动方式,使得民众对共同体的认知比较弱,许多国家的民众并不知道经济共同体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而当年欧盟建立统一大市场时,除了进行完备的立法准备外,还花了很大的气力进行社会宣传和公民教育,以让民众对其有充分的了,从而获得民众最大限度的支持。与欧盟相比,迄今,东盟在普及有关东盟共同体的宣传和教育方面所做甚少。
根据《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行动计划》,社会文化共同体的目标主要包括:共建社会关爱,共同应对贫困、平等和发展问题;提高人力资源的竞争力,推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应对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社会影响;推动可持续发展和良好的环境治理;提升社会凝聚力的基础;等等。社会共同体的基础是相互理解、睦邻友好和共同的责任,保护人权及社会正义。而文化共同体的基础是尊重多样性发展,加强相互交流、借鉴和学习。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不是推行共同的社会政策、共同的文化与价值观,而是发展互助合作的精神、相互尊重与学习的精神,建立一个和睦共处、相互支持、共享安康的地区。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其内容不仅涉及社会公平问题和文化认同问题,还涉及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问题,强调把东盟建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地区。
安全共同体的目标是维护地区的共同安全,但它不是通过加强东盟组织的集体维护能力来实现,而是靠加强内部协调、降低发生冲突的风险、消除或削减危及安全的因素来达到。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建设坚守尊重国家主权、互不干涉内政和不使用武力的原则,致力于创建内部的和平环境,如非核化、避免军备竞赛、不使用武力和不以武力相威胁、和平解决争端、培养和平意识与责任等。显然,东盟安全共同体所创建的地区安全,并不是以集体的安全力量解决对安全的威胁,或者通过成员国让渡国家的安全管理权、提升集体的管理权来解决,而是通过集体达成共识、对危及和平的行为进行规范来实现。
东盟的安全涉及对外关系,因此,如何处理好与外部国家的关系,特别是与大国的关系特别重要。东盟采取对话合作、力量平衡的战略,即与外部国家进行政治与安全对话,开展协商与合作,构建以东盟为中心的大国力量平衡机制,消除外部力量在本地区发生对抗与战争的可能。东盟制定了《东南亚友好与合作条约》和《东南亚无核条约》。东盟的所有对话与合作伙伴国都需要签署这两个条约,承诺遵守条约的原则。
由“盟"到“共同体”,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这是因为,一则,共同体的建设有了经成员国签署的法律文件——《东盟宪章》。《东盟宪章》从起草到通过,历经三年,先是成立名人小组就宪章的框架与原则提出建议,后由高官提出宪章草案交由首脑会议讨论通过,最后再由各成员国签署。鉴于宪章已经过各国议会批准,落实宪章应是各成员国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二则,东盟由此具备了法人身份,成为代表成员国的国际组织。这样,其他国家就可以向东盟派驻大使,发展与东盟的关系,从而使东南亚地区“有一个稳定的地区秩序”。三则,构建支持东盟共同体发展的管理制度,使其有一个“内聚性的制度框架来管理”,变成一个“更有效率的组织”。
东盟共同体的建设按照“东盟方式”进行。它不像欧洲统一大市场建设那样,需要制定几百项法律,把每一个方面的问题都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凡事都要“依法办事”。东盟共同体建设是靠落实成员国达成共识的建设指标,各成员国都为完成这些指标做出具体的努力。
⑶ 新加坡是一个小国 为什么在世界上有这么 高的评价和这么高的地位
新加坡发展快有多方面
老一代新加坡人勤奋
新加坡政府统一,政府非常强势,推广政策非常容易执行,如果像我国台湾省一样蓝绿斗,那政府想做什么都非常慢,这届政府制定的政策被下届全盘否定, 政策效率低下.
新加坡的地理位置非常好,马六甲海峡的咽喉被新加坡扼在手里.中国大部分的石油都是过马六甲的,出口欧洲的货物也是过马六甲的.还有日本韩国都基本和中国一样. 中国日本韩国去澳洲或者欧洲中东,印度去澳洲,澳洲要去欧洲中东飞机都要经过新加坡中转. 这就是文莱没有办法和新加坡比的了!
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各个民族和宗教的利益协调,保证各民族和各宗教团体非常融洽的生活在一起.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就没有办法保证这一点,他们歧视其他民族和宗教.
新加坡和美国的关系非常好,所以得到很多经济利益,这一点也很重要,美国人给东南亚国家一点定单,东南亚国家就能靠着这些生活. 全世界人劳动生产产品,来给美国人消费. 美国人只是告诉别的国家,美国欠他们多少美圆. 但是美国这些债是不用还的,哪个敢来追债? 哈哈
新加坡因为以华人为主,说华语.经济发展的快,所以我们很多中国人从小就非常喜欢新加坡,向往新加坡. 就像中国人出国旅游,一定要到各个国家的唐人街走走.明明知道那里的东西国内都有,国内更便宜,但是大家都喜欢去看看. 新加坡其实就是东南亚的大唐人街.我们中国人都喜欢这个漂亮的国家漂亮的"唐人街".
其实新加坡在世界上的地位并不算高,她只是在东盟里算是比较有影响的国家.因为东盟一个比一个穷! ^_^ 就好比瑞士在世界上也算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国家,但是瑞士生在欧洲,周围都是强国,在欧洲瑞士有什么影响力? 另外一个好比文莱也在东南亚国家经济也非常好,但是在世界上有名吗?就是在东南亚也只是个富国而已.影响力非常小.
我今天在听广播的时候在听播音员播即时汇率变化,说了新元对美圆,马来西亚令吉,泰国铢,日圆,韩元,越南盾,印度尼西亚,文莱澳元.等国家货币的汇率 ,我一直等 对人民币汇率, 最后我非常失望的是,没听到! 这也许只是一个小问题, 但是这还是让我联想到新加坡对中国的态度.是敌是友.
我们国人都非常喜欢新加坡,但是新加坡人没有像中国人那样喜欢中国.新加坡喜欢报道别的国家的负面新闻,也是因为中国大,所以很多中国的负面新闻一定要上新加坡的报纸,当然新加坡的主流报纸海峡时报算是正规不怎么乱写,但是在新加坡有些报纸专门以攻击中国政府为己任!!!!!!!!!新加坡政府并不 干涉.
说多了
⑷ 东盟和新加坡的经济对比
新加坡的经济
一、重要之经济指针(2000年)
(一)国民生产总值:983亿美元
(二)经济成长率:9.9%
(三)每人平均国民生产毛额:24,486美元
(四)失业率:3.1%
(五)生产力:5.6%
(六)消费者物价指数:1.3%
(七)出口值:1,379亿美元
(八)进口值:1,346亿美元
(九)工业生产指数:15.2%
(十)外汇存底:803亿美元
(十一)美元兑星元年平均汇率:(星元/美元)
二、具体之经济措施
(一)经济政策:
经济发展政策方向为〔三化〕及〔一中心〕,所谓〔三化〕就是经济国际化、自由化及高科技化;〔一中心〕即指将新加坡发展成环球城市中心。因而采取之经济措施包括持续争取外来投资、协助本地企业成为跨国企业、发展服务业以及加强人力资源之投资等。
1990年后期鉴于计算机信息产业迅速升起,电子商业一日千里,新加坡乃于98年大力发展所谓知识型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 KBE),鼓励人民学习最新科技知识,勇于创业,盼使新加坡经济早日转型,掌握另一波产业革命的契机。新加坡政府认为服务业及制造业为带动新加坡经济成长之双引擎(twin engines),故目前其经贸政策重点在提高服务业竞争力及发展高科技产业,以使该国早日转型为知识型经济。
吸引并奖励高科技、低污染、资本密集工业之外来投资。电子与石化为当前主导性之制造业。
(二)2000年之重要经贸措施:
(1)新加坡政府宣布提前在2000年4月1日全面开放新加坡的电信市场
新加坡政府1月份宣布提前在2000年4月1日全面开放该国电信市场,此举使新加坡原订于2002年4月1日起全面开放电信市场的目标提早了两年。该国也同时宣布即日起取消外国公司只能直接或间接持有本地电信公司49%股权的上限。
(2)星元短期内不会国际化,但长期则无法避免此一趋势
副总理李显龙于1月份指出,星元国际化是无法避免的,但它不会在短期内发生,让星元国际化不是黑白分明的问题,而是放宽管制的程度的问题。他重申,新加坡政府不让星元国际化的政策的要点在于,阻止非居民借贷星元进行跟新加坡经济无关的活动,这类活动可导致有大笔星元在海外,进而影响该国汇率管理机制的有效运作。
(3)新加坡公布“信息通信科技廿一”总蓝图的简略大纲
新加坡信息通信发展管理局于2000年1月11日公布“信息通信科技廿一”总蓝图的简略大纲。该总蓝图的目标是将星国信息通信科技业发展成为促进经济的主要平台,以及使新加坡与世界主要商业、金融和信息通信科技枢纽联系,并且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信息通信科技枢纽。根据该大纲,星国将从九大方面,发展信息通信科技作为另一个主要的成长领域,同时协助各领域的企业在网际网络经济提升竞争力,以及培养一个信息通信科技普及的社会方式。
(4)新加坡政府公布“中小型企业廿一”10年发展计画
新加坡政府近日公布“中小型企业廿一”10年发展计画,以确保该国十多万家中小型企业能更具活力和经得起知识经济的考验。此一由新加坡生产力与标准局、政府机构及私人企业等共同拟定的10年发展计画希望能达到三大目标:
培养一批高成长的创新中小企业,以便到时年营业额超过一千万星元的本地中小型企业数目从二千家增加到六千家。
发展具有高生产力的中小企业,通过重组、复兴及提升来加强本地服务行业的中小型企业的生产力,使零售业的中小企业的生产力能够提高一倍,每名工人所能带来的增值可以从2万8千星元提高到5万6千星元。
创造一个具有知识基础、亲商的环境,以在10年内使到通过网际网络进行交易的中小型企业数目从8千家增加到3万2千家。
(5)新加坡发表2000年新财政年度预算草案
新加坡财政部长胡赐道于2月25日发表新财政年度预算案,其有关财经方面的预算政策要点包括:
星国自2001估税年起,将公司税由26%调降至25.5%,以保持具竞争力的税制。随着经济明显复苏,1999年为协助商家而给予10%的公司税回扣措施将取消。
在房地产市场仍旧疲弱情况下,房地产税回扣延长至2001年6月30日,惟缴税扣税额由现行的55%下调至25%。
印花税优惠范围将配合企业重组与合并而扩大适用。
修改税务优惠,任何在新加坡进行的制造业或非制造业领域的发明或创新,其专利收费均可享有90%的税务优待。
计画于今年6月30日撤销股票交易印花税,以增进新加坡股票交易所的竞争能力。
(6)新加坡政府发出66张电信新执照以配合开放市场政策
新加坡交通及信息科技部于3月29日发出66张电信新执照以配合开放市场政策。在获颁发经营执照的新公司中,有5家系获颁设施经营者执照,将在星国建立设施以提供服务;有24家获颁服务经营者(个别)执照,需要租用国际电信网络以提供服务;有29家获颁服务经营者(组别)执照,需要租用公共电话网络以提供服务。另外,现有的业者当中也有8家公司申请扩大业务范围。
(7)贸易发展局将出资协助后勤业推行电子商务
新加坡贸易发展局与信息通信管理局等多个政府机构合作推行“信息科技行动计画”(IT Action Plan),将在未来3年里出资2千万星元,协助新加坡后勤业推行电子商务。“信息科技行动计画”是特别为本地从事后勤业务的公司所设计,它将是一个跨行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在综合公司的内部管理和联系的同时,也能与国际网络挂钩。
(8)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宣布全面开放保险业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3月17日宣布自即日起全面开放保险业,同时撤消外国投资者在本地保险公司不能持有超过49%股权的限制,并鼓励该国保险公司相互合并或与其它金融机构结盟。此外,金融管理局计划推出一系列措施,提升保险公司的企业监管和营业行为水准,以保障保户的利益。金融管理局指出,开放保险业的目的在于促进市场的现代化和效率,为新加坡人提供更多种类、更有价值的保险产品与服务,并且加强新加坡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9)电力经销市场15个月内开放
贸工部长杨荣文3月份宣布,为让新加坡的能源业有正确的竞争结构,星政府将在电力经销市场全面引进竞争。为了制造公平竞争的经销市场,新加坡政府将从2000年4月1日开始,让新加坡能源公司把它旗下经营电力业务的能源供应公司移交给淡马锡控股公司,此举可将具有自然垄断市场能力的电力输送业务与电力经销业务分开。星政府也将在15个月内落实电力市场大改革,除了发电厂之外,也将全面开放电力经销市场,使用户能有多家电力供货商可以选择,直接降低电费,以协助维持新加坡的成本竞争力。
(10)新加坡本地银行3年内须脱售非金融业务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于6月21日宣布本地银行集团应在未来3年内重组,分隔金融业务与非金融业务,并解除两者之间的交叉持股情形。这意味本地银行必须在这期限内将所有的金融活动集中到银行名下,或另设一家金融控股公司管理金融业务,并脱售旗下的非金融业务及资产,包括房地产和在非金融机构所持的股权。此政策的目的旨在降低银行受非金融业务影响的风险,加强市场纪律及透明度,并确保银行管理层全神贯注在核心的银行业务,提高国际上竞争力。
(11)星国政府宣布发展成为全球电子商务中枢的6个战略
交通及信息科技部8月1日宣布该国已着手在6个战略方向努力,以发展成为一个电子商务普及、互联网人才济济的新经济体及全球电子商务中枢。该6项战略包括:
全面开放电信业,为电子商务奠定活力强劲的基础。
协助企业界投入电子商务活动,未来将在贸易与交易业、制造与物流业、金融与银行业等几个领域发展电子社区。
促进消费者的需求,星国政府将从消费者对上网购物的信心着手,一方面教育消费者,一方面教育商家,同时检讨个人隐私和保安政策。
发展新加坡成为环球联网之都,该国将协助新加坡公司到本区域发展电子业务。
同时继续吸引世界级的电子商务公司在星国设立网络中枢。 吸引顶尖人才。
提倡电子生活方式。
(12)新加坡将管制网际网络上的证券业活动
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于9月份宣布,该国政府将就网际网络上的证券业活动发布指导原则,在网际网络上提供投资意见都必须获得金融管理局的执照,外国网站也不例外。网页如果纯粹只是转载投资机构的研究报告,或只是与其它网站连接,则无须领取执照,不过,这些连接的网站本身必须领有执照。基本上,金管局将研究网页的内容及性质,决定是否需要管制。
(13)星政府再拨70亿星元作为未来5年发展科技费用
新加坡贸工部10月份宣布,该国将拨款70亿星元作为未来5年(2001~2005年)国家科技计划的发展费用,这使该国对这项科技计划的拨款总额达到130亿星元。这次的拨款比上两个5年计划的20亿星元(1991~1995年)及40亿星元(1996~2000年)增加许多,显示了星政府对发展科技的坚定承诺。
三、风险评估及竞争力排名
依瑞士商业环境风险评估公司(Business Environment Risk Intelligence,
简称BERI)于2000年3月出版之各国“投资利润机会评估”报告中指出,在全球50个列入评等国家中新加坡列为第2名。属于低风险区。
BERI之各国投资利润机会评比之评分标的,系依据列入评等国家之营运风险指针(Operation Risk Index, ORI)、政治风险指针(Political Risk Index, PRI)及外汇支付能力指针(Remittance and Repatriation Factor, R Factor)三项副指针各别评分,加权评分后,另计算出投资利润机会评比。
根据瑞士洛桑(Lausanne)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nstitute, 简称IMD)于2000年4月“世界经济竞争力报告”(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Report)中指出,新加坡经济竞争力连续5年世界排名第2。
IMD评估标的系以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效能、金融绩效、基础建设、企业管理、科技实力第八大项目(总共包括220项细指针,其中统计指针136项,调查指针84项)作为评估各国经济竞争力依据。
依据瑞士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 WEF)于2000年9月出版之“世界经济竞争力”(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0)年度报告中指出,在全球53个列入评等国家中,新加坡名列第二。
WEF对经济竞争力之定义为一国达到永续高经济成长率之能力,以平均每人国内生产毛额作为评估之代表指针。该报告系以经济开放程度、政府效能、金融实力、基础建设、科技实力、企业管理、人力素质、政经社会制度等八大指针,作为评估各国竞争力之依据。
东盟经济
刚刚过去的2006年是东盟经济增长较快的一年。据亚洲银行估计,2006年东盟GDP增长速度为5.4%,略低于上年的5.5%。增长主要得益于全球IT及其他高科技产品需求的增加、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那么,2007年东盟经济的表现将会如何?综合影响东盟经济的内外因素,笔者认为2007年东盟经济仍将保持2006年的增长势头,但增长速度可能略微减缓。
首先,从影响东盟经济的外部因素来看:
2007年,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可能有所减缓,但衰退的可能性很小;美国经济可能实现软着陆;国际贸易虽然受多哈谈判终止等因素影响,增速可能减缓,但仍可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国际金融市场虽然面临不可预测的变数,尤其是全球经济失衡状态下的潜在风险,但是爆发严重金融危机的几率不大;石油价格巨幅上升的可能性也不大,虽然不排除突发事件引起油价暴涨的可能;同时,东亚经济可能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特别是中国经济可能会保持10%左右的高增长。
因此,综合来看,尽管存在美国经济硬着陆、全球宏观经济不平衡加剧、油价高位震荡、中国经济硬着陆等风险,2007年外部因素对东盟经济的发展还是偏向有利的一面。
其次,从东盟内部因素来看:
需求方面,2007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减速可能会使支撑东盟经济增长的出口需求有所下降,但一些东盟国家出现了内需复苏的迹象;投资方面,东盟有些国家投资环境在逐步改善,有些国家政局动荡的影响逐步减退,2007年私人投资可能会有所复苏。
更重要的是,目前东盟国家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尚有刺激内需和投资的政策空间。
东盟地区自2004年中以来一直奉行偏紧的货币政策,鉴于目前通胀压力稳定并有下降的趋势,该地区的央行可以保持利率稳定并有下调的空间。如果石油价格保持稳中有降,东盟石油进口国的财政压力减轻,政府财政政策也将有更大的作为余地。
再次,从东盟一些主要经济体的内部情况来看:
2006年,印尼政府陆续颁布了基础设施一揽子政策、投资环境一揽子政策以及金融部门改革一揽子政策,这些政策的逐步到位将进一步改善印尼的投资环境,刺激国内私人投资。
同时,2007年公共部门投资预计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因此,亚行预计2007年印尼的GDP增长速度为6.0%,高于2006年的5.4%。
菲律宾2006年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如果这一趋势得以延续,将有助于2007年投资信心的恢复。消费方面,占GDP 11%~12%的海外汇款将继续支撑着菲律宾的私人消费。预计2007年菲律宾经济增长和上年持平。
2006年,泰国经济受到政治动荡、高油价、高利率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由于2007财年预算案的通过被耽搁,政府一些大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被搁置,2007年的政府支出和投资会受到一定影响。过渡政府成立后,政治上的不确定性减少,私人投资可能有所反弹。
马来西亚则受到美国经济增长减速和全球电子产品需求减少的影响较大。美国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出口市场,电子产品的出口占到马来西亚出口的50%以上,因此2007年马来西亚的经济增长速度会相应下降。由于目前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较小,政府可以增加投资刺激经济。
东盟国家中新加坡经济开放程度最高,也最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美国经济软着陆和IT市场需求的下降会对新加坡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尽管从内部来看,实际工资的增长以及资产价格的上涨都有利于内需的扩大,新加坡经济2007年还是难以达到2006年的水平。
东盟经济与中国具有较高的相关性。2006年,东盟是中国第四位进口来源地,同时东盟还是中国第五大出口目的地。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中国对东盟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相比之下,东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相对要小些。
按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2007年中国和东盟货物贸易的平均关税将下降到6.6%,这将有力地促进双边贸易的增长。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减缓的影响,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在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增幅可能会有所回落。但近年来,中国与东盟间的服务贸易发展迅速。2007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框架下的《服务贸易协定》即将签署,这对双边服务贸易的增长是很大的推动。
⑸ 东盟小国为何能带动大国
向柯 近日,第11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第11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第8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等在新加坡举行。在世界关注东亚地区政治走势的时候,人们发现,东亚地区的一体化和区域化的特点,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情形。 在欧盟地区,其区域一体化是在西欧的两个核心大国法国和德国的共同推进下,而演绎发展至今的,德国和法国其国力之强大,在西欧无他国可以比拟;而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则以国力最为强大的美国为主导推动力量,毫无疑问美国也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核心。 而在东亚地区,则出现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模式。纵观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等等,人们不难发现,东盟国家在东亚政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周边大国如中国、日本、韩国甚至是澳大利亚、美国,都是经过了东盟的政治撮合,才能加入到该地区的政治对话之中。而所有东盟国家中,几乎没有一个综合国力可以匹敌中日等国家的。 若以“小国无外交”的习惯性思维,确实难以理解在东亚地区正在进行的这场政治盛会。若换一角度去思考,却不难发现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却正反映出一个新的国际政治特点:大小国家主权一律平等前提下的互惠互利,这一特点之所以能够萌芽,成形,周边大国尤其是中国的和谐外交理念的推动作用可谓巨大。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东亚、东盟国家普遍认识到,中国是愿意和东南亚国家一起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行为表明,中国不会以邻为壑,反而会雪中送炭。而中国提出的区域平等合作,共同开发的建议,也得到了东南亚国家的普遍认可。因此,尽管东亚地区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建设和谐东亚,促进和平发展,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随后逐渐会聚成一股新潮流。 从1997年至今的10年,东亚合作从无到有,取得辉煌成就。在此过程中,中国日益崛起,并与东亚、亚太、世界之间,找到了一条合作、协调、互利、共赢的道路,彼此成就对方。 中国和东盟合作的成功,吸引了日本、韩国,两国也随后仿效中国。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效应甚至引起了澳大利亚、美国和印度的注意,这些亚太外围国家随后也纷纷以各种形式,加入东亚的政治合唱。 而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合作过程中,形成的国家不分大小真正平等的潜规则,也为后来以不同形式加入的其他大国所接受,于是乎,一种不同于欧盟的东亚政治新气象渐渐成型。因此,我们也见到了少有的政治人物聚会合影:美国总统、日本首相和中国领导人会排列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领导人的边上。 所谓“成人之美,报必善焉”,与东亚合作本身的发展,也成为中国外交的最大亮点之一,使中国获得了地区战略依托。迄今,中国已参与“10+3”框架的全面合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成为东亚峰会的主导成员,促进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网。并构建了中、日、韩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推动东亚峰会扮演广泛的地区战略对话平台,赢得了地区政治威信。 外交部副部长王毅称,东亚合作是“探索新型国家关系和国际秩序的有益尝试”,此言可谓一语中的。只有在平等互惠、开放包容的外交理念下,才可能催生今日东亚地区“小国带动大国”的和谐局面。
⑹ 为什么东盟很重要举列说明
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简称东盟(ASEAN)。1967年8月8日成立于泰国曼谷,现有10个成员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文莱、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总面积约449万平方公里,人口6.54亿(截至2018年)。
近年来,东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也积极拓展与区域内外国家合作。其中,中国与东盟国家渊源深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往来频繁,紧密交织。
过去20年,中国与东盟不断加强政治互信,人文交流,同时经济往来成就斐然。2018年11月发表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进一步拓展了中国-东盟合作,强化了中国-东盟关系,使之成为最具实质性、最具活力和互利共赢的关系之一。
黎刹系统大学政治系主任梅达多:中国和东盟在合作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双方建立合作共同体,在今年4月9日举行了第20次中国-东盟联合合作委员会会议。中国和东盟签订的行动计划已经有82%得到实现,这些行动计划涵盖了贸易、旅游、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健康、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
在中国-东盟关系中,经贸往来是一大亮点。目前,中国已经连续9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7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18年,双边贸易额达到5878.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038万亿元,中国和东盟双向累计投资总额已超过2000亿美元。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新亮点和新焦点。在双向贸易增长迅速的情况下,通过兴建公路、铁路和港口基础设施改善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交通连接,进而减少物流成本、进一步推动贸易增长,拉动就业。
泰国法政大学政治科学系教授巴博:中国和东盟关系密切,现在中国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泰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这也使得我们受益很多,不仅在贸易领域,在投资和旅游业等很多方面,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比如“一带一路”倡议对东盟帮助很大,我们东盟国家需要大量投资建设基础设施。
随着全方位合作的不断加深,中国和东盟休戚与共,正在以政治安全、经贸、人文交流三大支柱为主线,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战略伙伴关系,正在迈向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⑺ 关于KRA CANAL对新加坡的影响
对于新加坡来说,克拉地峡运河项目无疑是自己的死穴。新加坡的港口业务和石油行业是其经济支柱,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优势使其获得赖以生存的经济、军事和政治资源。所以新加坡在运河项目上应该是不会妥协的,新加坡在东盟的地位很高又是美国在东南亚重要的战略伙伴,它会不惜动用一切政力量源阻止项目的实际落实。通过拉拢东盟中与中国有南海纠纷国家,利用美国和新加坡共同的利益关系对中、泰施加压力阻止运河项目。目前来讲,运河项目正式启动会把新加坡更推向美国一方(虽然早就已经完全亲美,所以这点上中国也就无所谓了。。。),有可能会鼓动其他东盟的南海国家升级同中国的南海矛盾,但是对此不能期望太多,因为东盟国家实力有限而且并不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