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用什么管理控制水
A. 缺水的新加坡是如何保障国民饮水问题的
新加坡在20世纪末时提出了新生水的设计路线,将经过处理后的污水达到可以饮用水的标准,这不但解决了新加坡水资源缺少的问题,同时还打造了一个完善的水科技及产业创新体系。而且新加坡这个国家也是非常有钱的,他们也可以向邻国购买淡水资源来饮用的。
新加坡国家他的新生水的设计路线有最严格最有效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深层的管道来进行污水的排流,然后将污水处理后再重新回收利用。
B. 新加坡缺水的原因是什么
新加坡地处热带雨林气候,但新加坡岛面积狭小,故无大河,加上人口稠密,用水量大,所以缺水严重。
C. 新加坡比较潮湿,用什么除潮好
不需要上网买
supermarket就有的买了,我忘了叫什么名
只记得他额达图案是河马的
你去家庭用品那里就可以找到了
D. 极度缺水国家新加坡如何解决饮用水
感激网友对新加坡的关系,四面环海的新加坡岛国,天然环境局限,缺乏水源是新加坡的隐忧,为解决面对的危机,新加坡有俗称四大水喉的水源,克服自然的缺陷,第一水喉是向马来西亚柔佛州购买水,第二水喉是本土收集雨水,第三水喉是生产新生水,第四水喉是海水淡化,前两项取决于自然气候规律,后两项则是依靠科技生产干净水源。
E. 只有海水没有淡水的新加坡是如何保障人民的饮水呢
地处岛国,四面环海,新加坡最不缺的就是海水。所以在解决水的问题上,新加坡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淡化海水。2005年9月,大士新泉海水淡化厂项目正式启动,为新加坡开辟了一项新的水源。该厂每天可生产13.6万立方米的淡水,是东南亚规模最大的反渗透技术的海水淡化厂之一。
反渗透法淡化海水示意图
尽管新加坡科技发达,技术先进,海水淡化不成问题,但是海水淡化的成本却是一个不能不考虑的现实问题,毕竟这是一项涉及到子孙后代的宏大工程。所以海水淡化只能是其中一个选择,即解决应急问题或者部分问题,但不能解决新加坡用水的全部问题。
新加坡政府解决水资源问题的第二种方法,就是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回收所有的工业和家庭生活废旧水,然后经过各种过滤和消毒,使其达到可以饮用的水标准,即所谓的新生水。新生水是将处理过的用后回收水经先进的膜技术进一步净化而产生出来的,通过了6.5万次的科学测试检验,不仅超纯净,而且超越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标准。目前新生水主要供应给工商业用户使用,由于其高度纯净,所以是高质量晶片厂的理想用水。另有少量(5%左右)的新生水被注入国家蓄水池(库),与其它生水混合,最后再处理成饮用水。
新加坡政府解决水问题的第三个措施就是充分利用新加坡天然的地理优势,把热带雨林气候带来的一年四季充沛的雨水转化为饮用水。
在采取各种措施扩大水源、增加水量的同时,新加坡政府还想出各种办法让民众亲水、爱水,以保护自己有限的水资源。如政府出资把各个大型的集水区改建成无污染、环保型的水上游乐中心和水上公园;街边和道路两旁的蓄水沟也都用花草装点的更加漂亮。换句话说,就是新加坡本地的大小河流将来都有可能成为供水来源,政府采用“双用海水淡化器”技术,利用靠近海岸线的小河小溪的水源生产用水。“双用海水淡化器”的原理是在感应水源的盐性后,自动启动海水淡化程序或新生水处理程序。另外,随着集水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居民住家附近的沟渠也会成为集水点,因此,政府时刻提醒居民为了自己能喝上洁净的饮用水,一定要保持周围水源的干净。
从这个城市规划模型上可以看出,以前环绕城市的海水湾已经完全成了淡水集水区。
到了2060年,预计新加坡的人口将达到650万至690万,那时全岛的用水量将从目前的每天3.8亿加仑增加到7.6亿加仑,是目前的两倍。
F. 新加坡缺水原因及措施
新加坡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多雨,但依旧缺水。
一、原因分析:
1、国土面积狭小,地表和地下储水能力不足,地表水迅速流入海洋;
2、岛国,地下水开采限制;(过量开采易引起地面下沉,海水倒灌)
3、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
二、解决措施
1、收集和储存雨水;
2、从邻国购买淡水(马来西亚);
3、节约用水,废水回收利用;
4、进行海水淡化
G. 新加坡为什么淡水资源缺乏
新加坡地处赤道附近,扼守马六甲海峡,位于世界重要航线上,依靠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程度高,是世界上公认的高收入国家。
当然我们今天主要探讨的是新加坡的水资源问题,首先我们从气候类型入手,新加坡属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是世界上年降水量最多的气候类型。通过上图新加坡气候资料,平均每月降水天数达15日左右,月均降水量达170毫米左右,这是一个降水极其丰富的地方,按理不应该缺水。
那么真正导致新加坡缺水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新加坡是一个岛屿国家,国土面积太小,其国土面积只有719平方千米,又是一个城市国家,造成很少有面积来储存雨水。同时新加坡的人口数量达到553万人(2015年数据),是一个人口密度极高的国家,达7697人每平方千米,经济又很发达,需水量极大。从而使得新加坡这个年降水量极其丰富的国家也缺水了。
H. 新加坡的环境问题
新加坡罚款很厉害,还有很出名的鞭刑
新加坡的环境治理
新加坡是一个美丽清洁的岛国,680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几乎无处不见花,无处不披绿,享有“花园城市”的美称。
事实上,新加坡建设“花园城市”也经历了一段痛苦的过程。新加坡1965年独立后的迅速工业化使其经济位居亚洲“四小龙之首”。但30年的高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使新加坡完全成为一个城市国家,各类建筑覆盖了2/3的国土,乡村消声匿迹,耕地丧失殆尽,粮食、蔬菜和肉品完全依赖进口,水资源日益短缺,治理空气污染和保持城市清洁的压力越来越重。
最近10多年来,新加坡不得不主要依靠买水度日。它从马来西亚19个水库引水,并在马来西亚建立了9个水处理厂和15个储水设施。20年来新加坡的城市垃圾增加了4倍,平均每个居民每天留下1.1公斤垃圾。新加坡现有4个垃圾焚化场,占地面积相当于350个足球场,而且每隔20~30年就须另找一处垃圾填埋场地,这在寸土寸金的新加坡谈何容易。
鉴于此,新加坡政府提出了“洁净的饮水、清新的空气、干净的土地,安全的食物、优美的居住环境和低传染病率”等环境目标,通过健全的法律、周密的计划、严格的执法和到位的管理对工业化的环境后遗症进行补救。
新加坡具有完备的环境立法。新加坡环境污染管制法令,对各类废物处理和排放都规定了明确的标准,使各项工程建设、工商活动和日常生活都有法可依。新加坡也设立了相应的专门机构,负责确保各项建设和社会活动不会引起不可控制的健康问题、安全问题和污染问题。
环境维护和建设并重,从长计议,是新加坡环境管理的一大特色。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精心的城市规划却创造了令人不感到拥挤的空间。新加坡人自称是弹丸小国,但无论在新加坡的工厂区还是居民区,高楼大厦之间都建有花园,空地都铺上草坪,连过街天桥上也不例外。近年来,新加坡政府在尚未开发的1/3国土上不再搞建筑工程,转而依靠填海和拆旧建新来解决土地奇缺问题,把尚存的自然地段留给子孙后代。为减少对外国水供应的依赖,新加坡计划把全国70%国土上的雨水都收集起来。
垃圾、废水、废气是世界各大城市普遍感到头痛的问题。新加坡政府设立了专职部门,帮助厂家和居民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的产生。目前新加坡的制造业废料有40%已得到再循环使用。政府推行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已在1/7的居民中实施,垃圾收集人员定期发给居民专用塑料袋和定期回收纸张、旧衣服、电器元件等可再生垃圾。新加坡工业废水必须经处理达标后再排放,经净化的再生水重新用作工业用水。新加坡在主要马路上设立了汽车尾气监测体系,不符合“欧洲2号”废气标准的车辆已被禁行。
新加坡的清洁环境还得益于公共卫生教育和严厉的执法。新加坡每年都开展清洁周和绿化周活动。在新加坡的公共汽车上往往可以看到“乱扔垃圾罚款1000新元”的告示。违规者必会收到一张罚单,如果不按时交付罚款就会受到法院传讯。此外,违规者还会被有关部门召去充当反面教员,穿上标志垃圾虫的服装当众扫街,籍以示众。乱扔烟蒂、随地吐痰、攀折花木、破坏草坪、驾驶冒黑烟车辆等都会受到类似惩罚。
新加坡在工业化过程中丢掉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但经过不懈努力又建立起一个新的良好的生活环境。
I. 新加坡除建水坝外,请你为它在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
一、采集储存雨水。新加坡雨量充沛,具有短历时、小区域、大流量的特征。为了更多地收集雨水以供生产生活所需,同时缓解由于降雨量大而导致公路上积流成河的问题,新加坡政府实行明确的雨污分流制度,并耗巨资建立了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其中的代表性工程为耗资2.26亿美元建成的Marina Barrage(滨海堤坝)。Marina Barrage(滨海堤坝)的设计独具匠心,建成后不仅可以用来采集储存雨水,还可以开发为旅游景点,最终达到经济环境双丰收的效果。据资料显示,新加坡全岛的雨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建成后,可以将全国约80%的降雨量转化为饮用水,解决当地居民30%以上的用水需求。
二、废水循环利用。新加坡政府主要采用微过滤系统和其他形式的高科技过滤技术来处理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达到废水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目的。经过处理后的新生水水质非常好,一方面可以作为工业用水,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居民的生活用水。新生水的生产成本是海水淡化成本的一半,价格比自来水还便宜,并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生产成本还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此项措施提供的水量如今已位居总供应能力的第二位,仅次于进口,占总用水量的30%,政府制定的长期规划是将这一指标提升至50%。
新生水的诞生,使新加坡在污水治理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成为国际水业界公认的以科技创新解决水资源困境的成功实践者。
三、海水淡化。新加坡从1998年开始实施“向海水要淡水”计划。除政府自行设计、建造和营运外,还鼓励私人企业参与。由于淡化水成本高昂,所以目前此项措施提供的水量仅占总需求的10%。然而,新加坡政府并没有放松这项技术的发展,并预期随着淡化科技的不断进步,逐渐增加海水淡化的比重。新加坡公用事业局计划在两年内将海水淡化能力增加到现在的三倍,且目标在2060年,满足新加坡水供的30%。
四、加强教育,提高民众节约用水意识。除了积极开发水源,新加坡政府也十分重视水资源的合理使用。民众是水资源的消费主体,为了提高民众的节水意识,政府提出了“节省、珍惜、享用”的口号,除此之外,政府还会不定时地组织新颖的以节约用水为主题的活动,吸引民众参与讨论,为节水出谋划策,做到真正的全民节水。在某些具体的政策法规上,政府强制执行。例如,新加坡政府以合理的水价强制节水措施;强制要求安装双排档节水马桶水箱等。在新加坡,水资源利用的一大原则是“将一滴水变成两滴水用”,由于宣传到位,人们节水意识很强。
五、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为保护和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确保供水安全,新加坡特别注重加强水资源管理立法,有《水源污染管理及排水法令》,《制造业排放污水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同时推出了节水标记计划、节水建筑及强制性控制各类供水器具的最高水流量等政策。在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下,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执法机制和执法程序,以硬性的执法主体、政府律师队伍和多样化执法手段构成的有效监管体系,从根本上杜绝了水资源浪费和水污染事件的发生。
六、发展科技,以先进科技应对水资源问题。新加坡政府高瞻远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教育和科研优势,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不断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和资源。对于水资源短缺问题,新加坡人一方面时刻注重节约,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科技。先进的科技使得新加坡水资源由“短缺型”向“充足型”过渡,向新加坡供水的马来西亚现在反过来需要高价进口部分新生水。新加坡正在向世界各地出售其先进的水资源技术,其科技水平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赞赏。
J. 国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管理研究进展
1.2.1.1 国外地下水型水源地环境管理的模式
在地下水型水源地环境管理方面,国外有多种管理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主要有环保部门或水利部门为主的地下水型水源地环境管理模式,分为分散式、集中式地下水型水源地环境管理模式,流域地下水型水源地环境管理模式,区域地下水型水源地环境管理模式。
(1)以环保部或水利部为主的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模式
国外对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部门有的以环保部为主,有的以水利部为主。法国和德国是以环保部为主来进行管理的典型国家。法国在环保部主要设立了水务管理司与国家有关机构、社会团体等协同行动。在德国,联邦环保部负责地下水资源利用、水污染控制、水质监测及发布水质指标等各项工作。
以水利部为主体集中管理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的国家是荷兰。水利部负责制定相关的战略指导方针,以及地下水的开采等具体事宜。
(2)分散、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包括普通分散式管理模式,部级别集成分散式管理模式和国家级集成分散式管理模式。
普通分散式管理模式主要以加拿大、日本和英国为代表。在加拿大,环境、海洋和农业部等联邦政府部门都设有专门的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机构;在日本,环境省负责用水与水环境保护工作,厚生省负责主管生活用水,其他水资源管理分别由其他管理部门负责。
部级别集成分散式管理模式就是将水环境管理等由政府的某一部主管,以色列就是这类模式的典型。主要由农业部负责水资源,包括地下水在内的管理工作,如制定规划、审批管理、污染防治等。
国家级集成分散管理模式就是由国家水资源委员会,全面负责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管理工作。澳大利亚和印度就是这种模式。澳大利亚以国家水资源理事会、印度以国家水资源委员会为最高机构,制定全国水资源管理办法,制定饮用水标准,监督相关政策的落实。
(3)流域水源地环境管理模式
按流域统一管理水环境,使水资源管理和水污染防治的统一,成为一种逐步被接受的水环境管理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英国在这方面取得了非常成功的经验。英国实施的以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性集中管理,在较大的流域周围设有流域管理委员会、水务局或水务公司,统一进行相关规划和工程建设,直至供水到用户,然后进行污水回收处理,形成一条龙的管理服务系统。
(4)区域水源环境管理模式
发达国家的水环境管理模式证明,实行区域管理的模式,是对水资源和水环境进行有效管理的良好模式。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削弱了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了各州政府对水资源管理的权限,使水资源和水环境管理更具有权威性。各州以内部流域为单位划分自然资源区来进行地下水保护,污水排放控制等(于万春,2007)。
1.2.1.2 国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的法制建设研究
美国到目前有关饮用水水源管理的主要法律包括《清洁水法》、《饮用水安全法》及《水源保护手册》。但是专门针对水源地保护的法律到目前为止还未出台。美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的特点是以各机构间协调协作为主,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重要作用。在水源地环境管理过程中,利益方应为主导,非营利性组织、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给予监督管理(王玉秋等,2010)。
德国饮用水水源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相对较为完善,主要有《水法》、《地下水水源保护区条例》等。其中,《水法》规定所有的饮用水取水口都要在建立水源保护区的基础上进行保护,要求尽可能保护取水口及其上游地区等水源保护区,积极要求当地居民和社会团体等的踊跃参与,共同完善水源地保护制度(李建新,1998)。
日本饮用水水源保护法规体系主要包括《河川法》、《公害对策基本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此外,还建立了“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制度、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制度、水源地经济补偿制度、紧急处置制度”等。国家环境部门下设水质保护局专门就饮用水水源地进行统一的保护与管理(蓝楠,2007)。
新加坡为了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污染源控制与治理主要依据环境部的《水源污染管制与排水法令》等。环境部与公用事业局联合运用网络系统来监测地面径流及水源地的水质,进行监测站点(断面)的优化及增设,并对水质、水量进行双重监控,有效地控制和减少了水源地污染(高斌等,2011)。
国外发达国家缺乏针对地下水型水源地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是通过长期实践,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法规方面也取得了以上较好的经验。特别是美国涵括水源地保护的一级立法、严格的公众参与制度,德国完善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日本的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和水质监测制度、水源地经济补偿制度、紧急处置制度,以及新加坡的水源污染管理制度等,对我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法规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唐克旺等,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