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港务集团每年有多少集装箱
Ⅰ 仁川港的港口吞吐量
2005年吞吐量为1,149,000TEU,比上年增长22.9%,世界排名第七十四位。 由于仁川港靠近韩国首都首尔,地理优势使其吞吐量连年上升。仁川港务集团SuhJong-Jin说:“仁川港没有进一步发展中转业务,因为,大部分航运集团会选择中国作为中转港。”
仁川港集装箱码头由新加坡港务集团控股和经营,它也是仁川港最大的集装箱码头。2006年,仁川港集装箱码头的吞吐量达到了40万TEU。
仁川港集装箱码头配置了3台桥吊,岸线长300米。二期工程将再增加300米岸线,新配置3台集装箱桥吊,年吞吐量将达到80万TEU,工程预计于2008年6月中旬完工。
另外,SuhJong-Jin还强调说:“从长远看,港口能力远远低于航运需求量。仁川港正在计划扩建散货和集装箱码头,而且,扩建集装箱码头更为重要。仁川港集装箱吞吐量仅仅只占韩国集装箱吞吐量的10%,扩建后,仁川港集装箱吞吐量在2011年将占到韩国的15-20%。”
朝鲜战争时期,1950年9月15日及至9月28日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是朝鲜战争中一场决定性的进攻及战役
Ⅱ 有关新家坡的所有资料
1、新加坡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
新加坡的传统经济以商业为主,包括转口贸易、加工出口、航运等。现在,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不断提高产业结构,90年代尤为重视信息产业,已投资在全岛兴建“新加坡综合网”。为进一步推进经济增长,大力推行“区域化经济发展战略”,加速向海外投资,积极开展在国外的经济活动。经济以五大部门为主:商业、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业、交通和通讯业。工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制造业产品主要包括电子产品、化学与化学产品、机械设备、交通设备、石油产品、炼油等部门。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到1%,主要有家禽饲养和水产业。粮食全部靠进口,蔬菜自产仅占5%,绝大部分从马来西亚、中国、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进口。服务业为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包括零售与批发贸易、饭店旅游、交通与电讯、金融服务、商业服务等。旅游业是主要外汇收入来源之一,主要景点有圣淘沙岛、植物园、夜间动物园等。货币名称:新加坡元(简称新元)
2、在招商引资方面的经验
独立后,政府坚持自由经济政策,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多样化经济。八十年代初开始,加速发展资本密集、高增值的新兴工业,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力求以最优越的商业环境吸引外来投资。
3、在港口与物流管理方面的经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物流业在全球迅猛发展,连续10年保持20%至30%的高速增长,使其与高科技、金融业被并称为三大朝阳产业。新加坡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政府的政策引导,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公认的物流中心之一。
新加坡物流业六特点
作为一个自由贸易城市,新加坡具有发达而完善的海空交通和电信通讯网络,在此基础上,新加坡物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截至2001年,物流业占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8%,物流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已达9.2万人,占全国总劳动人口的5%。世界知名物流企业,如敦豪、联邦快递、辛克都在新加坡设立了区域总部。现代物流业成为新加坡的支柱产业之一。新加坡物流业呈现以下六大特点:
集中度高
新加坡政府在樟宜国际机场附近设立物流园,吸引数十家大型物流公司进驻,达到了较好的规模经济效果。新加坡物流业的高度集中极大地方便了客户联系业务,使其在物流园内就能找到运输、仓储、配送等各个环节的专业物流商。
专业性强
新加坡境内的物流公司有明显的共同特点:它们要么专门为某一行业的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要么为各行业的客户提供某一环节的物流服务,例如供应链服务。服务的专一性是新加坡物流企业之所以能够提供高质量服务的重要原因。以新加坡本地的雅阁物流公司为例,为了圆满完成其承担的瑞典skf公司在亚太地区的专业配送服务,雅阁设立了skf专 用仓库。
实力雄厚
新加坡的物流企业普遍实力雄厚,这主要得益于新加坡政府造就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了众多国际着名物流公司的眼球,使它们纷纷把亚洲区域总部设立在新加坡,其中包括全球物流业老大美国联合包裹公司和老二联邦快递公司。这些全球物流巨子在资金、运输工具、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雄厚实力推动了新加坡本地物流业迅猛发展。
效率极高
新加坡物流业充分体现了"高效"的含义,这不仅仅是由于新加坡物流园的优越地理位置(与机场毗邻,交通四通八达),还在于其各环节畅通无阻。以通关程序为例,新加坡政府使用"贸易网络",实现了无纸化通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以转口贸易为主,这意味着很多运抵新加坡港口、机场等国际交通枢纽的货物并非新加坡进口,而仅稍作停留,然后转运到其他国家。在这个过程中,这些交通枢纽就成了物流的重要场所。因此,很多物流公司在机场内部设立专用仓库,对于需要在新加坡转运的货物,公司就在机场仓库内当场理货转运,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节约了 运输成本。
服务周全
随着现代物流业在新加坡蓬勃发展,物流业服务范围之广之细可谓空前,物流业已经朝着"量身定做"的方向发展。以前,新加坡物流公司为客户提供某种固定模式的服务,现在,这些公司已经转向"量身定做"的服务,以满足客户需要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由物流公司和客户共同研究选择出一种或几种最理想的服务方式,最终找出能最大限度为客户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技术强大
新加坡物流公司基本实现了整个运作过程的自动化,它们都设有高技术仓储设备、全自动立体仓库、无线扫描设备、自动提存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可以说,高科技是新加坡物流业的主要支撑力量之一,而网络技术则是重中之重。
网络技术主要包括政府的公众网络系统和物流企业的电脑技术平台。新加坡政府启动"贸易网络"系统,实现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在线信息交换。除了政府提供的公众网络外,物流企业都先后斥资数百万美元建成了电脑技术平台。通过这个技术平台,客户不但可以进行下订单等商务联系,在托运的货物进入公司运行以后,客户还随时可以通过公司的网络了解所交运货物即时的空间位置,了解货物当时所处的运送环节和预计送达的时间。
现代科技还保证了货物的安全。在各个物流公司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条形码和无线扫描仪对货物的安全提供了保障,使每天多达数千万份的货品运送准确率超过99.99%。
政府支持"一条龙"发展物流
现代物流业是新加坡的支柱产业之一,是该国重要的经济命脉之一。为了把新加坡建成亚洲物流中心,新加坡政府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新加坡政府规划物流业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97年。1997年7月,新加坡物流倡导委员会制定发展纲领,同年新加坡贸易发展局联合13个政府机构,其中包括海关、经济发展局、民航局、生产力及标准局、资讯发展局、海事及港务管理局等,展开"1997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在该计划获得成功之后,新加坡政府又先后推出了"1999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以及"2001年物流业提升及应用计划"。这一系列的计划成功地将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整合成"一条龙"服务。这些计划主要包括下面4个内容。
流程改造
为了开发高效、科学的物流流程,新加坡政府出面委托专家顾问进行多项研究,同时鼓励业界人士积极投身到这一活动中来。在政府的主导下,新加坡政府顾问成功地完成了对"物流业挑战及商机"等课题的研究,而业界完成了"货盘标准化"等研究计划。
基础设施
新加坡政府提倡大力发展物流业后,立刻启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海事及港务管理局于1997年从政府架构中独立出来之后,致力于改善物流基础设施:一方面引进高新技术,包括电子入闸系统和全自动化桥式吊机;另一方面,在樟宜机场附近开设物流园,吸引国际第三方物流公司在新设立总部及地区性物流中心。
人力资源
1999年,新加坡政府以物流讲座的形式介绍了物流技术知识的最新发展,并推出了政校合作、国际交流以及鼓励有潜力的其他行业人才转投物流门下等多项物流人才培训计划。那一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美国佐治亚州科技学院在新加坡合作成立亚太物流学院,并提供双硕士学位课程。2000年,第一批亚太物流学院的学生毕业并获得"认可物流专业证书"(cpl)。
物流科技
1999年,政府制定了物流业的科技发展纲领,以建设公共电子走廊、促进该行业的低成本电子数据交换为目标。到目前为止,新加坡政府已建成"港口网络"、"贸易网络"等公共电子平台,并将推出空运业电子发票及电子付款系统及空运业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
航空物流
新加坡航空物流的代表是樟宜国际机场。这个机场被誉为东南亚最现代化的国际机场,每年接送乘客超过2000多万人次,连续多年被评为"世界最佳机场"、"亚太地区最佳机场"、"世界最受欢迎的机场"等。民航局不时研讨制定樟宜机场的发展规划,以确保机场有足够的能力应付亚太地区航空交通的强劲增长。樟宜机场内设有樟宜航空货运中心,面积达47公顷,是一个24小时运作的自由贸易区。这个一站式的服务中心,提供了装卸航空货物所需的设备和服务。每天,无论何时,从飞机卸下的货物送到收货人手里,前后只需一小时。
港口物流
新加坡不仅有优良的深水港,还兴建了4个集装箱码头。新加坡港务集团每年可装卸超过1500万个集装箱,是世界最大的单一箱运码头经营机构。新加坡的远景目标是把该国发展成为集海、陆、空、仓储为一体的全方位综合物流枢纽中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加坡港口最近采取了新举措。一方面,调整港口管理策略并制定新措施,准备开放港口允许船舶公司以合资方式拥有自营码头,并欢迎国际上的港口经营集团到新加坡投资发展码头。另一方面,注重技术改造,通过挖掘内部潜力来提高生产力。2002年3月,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进行了一项试验性计划,在新加坡海港采用自动识别系统,避免船舶相撞并提高港口航行的安全。
陆路物流
新加坡在积极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以多种经济调控手段控制以私家车为主体的私人交通的增长。公共交通系统完整,方式多样,包括大运量的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公共汽车系统、计程车系统,其特点是网络覆盖面广,运行快捷高效。电子公路收费系统是新加坡政府已经实施的一项先进的智能化公路管理系统,它由分布在中心区各道路路口的电子自动计费门、随车(全国所有车辆)安装的ic付费卡、数据传输与中央控制系统组成。任何进入中心区的车辆在经过该系统时,均会被自动扣除一定费用。
4、在工业发展与环境治理方面的经验
新加坡能取得优异的环境纪录,原因在于牢固的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新加坡经济发展以来,就坚持一个策略,就是预先安排,未雨绸缪,从长计议。他对中国近年来对于环境污染的力度表示钦佩,在五六十年代,新加坡的环境问题,国家赖以生存的贸易,无法为就业人口提供机会,为解决这个问题,同时提高生活的水平,必须要进行规划计划。但是在规划计划当中,他们谨慎投资环境基础措施,加强立法和监管的管制,力求于以最先进的科技技术,并且向其他国家学习的文化,为了配合急速的工业化进行,新加坡进行了广泛的环保计划,包括防范、执法、教育等等。他表示新加坡愿意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同时也包括在中国学习经验。要借助科技的环保来创新,为了成功,人们必须跟政府合作。
5、在区域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
6、在区域经济规划与发展战略方面的经验
要解放思想,进一步拓宽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7、在政府职能转变与角色定位方面的经验
8、在农业产业方面的经验
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到1%。主要有园艺种植、家禽饲养、水产和蔬菜种植。农业拥有可耕地面积5900公顷, 占国土面积的9.5%。粮食全部靠进口, 80%的蔬菜从马来西亚、中国、印尼和澳大利亚进口。农业中保存高产值出口性农产品的生产,如种植热带兰花、饲养观赏用的热带鱼,种植一些传统的热带经济作物等。
Ⅲ 新加坡港务集团2017年盈利9.35亿美元
近日,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PSA)发布消息称,公司2017年实现总收入39.68亿新加坡元,同比增长7.8%;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33亿新加坡元(约合9.35亿美元),同比增加5.1%。新加坡港海运费查询
2017年,PSA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424万TEU,同比增长9.8%。该集团首席执行官Tan Chong Meng表示,2017年多国经济实现复苏增长,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创下2011年以来的最好表现。进入2018年,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行业增长动能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竞争依然激烈。当前数字化浪潮以及业内对货物流动可预见性的探求,PSA将与客户和合作伙伴一起创造新的解决方案,充分利用数字化带来的机会,实现货物流动和贸易流通的便利。
据了解,2017年,PSA在新技术以及区块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017年8月14日新加坡港务集团(PSA)与太平船务(PIL)、IBM新加坡联合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旨在推进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供应链业务网络的创新研究。根据协议,三方将共同探索“概念验证”(proof of concept, POC),提高区域内供应链业务的网络安全性、高效性和透明度,同时促进贸易金融解决方案的快速审核以及预防诈骗。今年2月23日,新加坡港务集团(PSA)与太平船务(PIL)、IBM新加坡宣布完成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首次试航。
Ⅳ 有谁了解新加坡港务集团怎么样
新加坡港务集团(PSA)在货柜码头经营、投资和管理上,有丰富经验。参与釜山港扩建工程与经营管理。主席李庆言,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吴子强。新加坡港务集团在新加坡经营世界最大的集装箱中转枢纽港,是世界上第二大港口运营商,拥有遍布全球250条航线同全世界123个国家的600个港口。新加坡港务集团于2001年连续两年荣获亚洲区海事服务奖中的“最佳集装箱码头奖”。与此同时,集团也在亚洲货运业2002第十三次获选为“最佳集装箱码头经营者”,而新加坡也第十四次获选为“最佳海港(亚洲)”。新加坡港务集团在比利时、文莱、中国、印度、意大利、南韩、葡萄牙和也门参与了十三个发展项目。可以说实力很强的。
新加坡港务集团5000多名员工,从7月及8月开始减薪,最高减幅为14%,预料可为集团节省6%至7%的基本薪金成本开支。
受影响的皆为当地员工,上至管理层,下至码头工人;海外员工则不受影响。
该集团也同时宣布冻结今年的常年加薪。
港务集团24日宣布薪金重组计划时表示,新的薪金制度将更能与公司的业绩表现,以及员工的个人表现挂钩,而这样的新薪金制将有助于加强集团的中期竞争能力。
这是港务集团继今年2月宣布大规模裁减800名员工之后,进行的另一项重大削减成本开支的动作。港务集团的员工薪金占总成本开支的40%,这比同业平均的30%为高;而随着上次的裁员和这次的减薪,该集团的员工薪金成本占总开支成本的比例与市场的比例就拉近了。
经理级以上的员工,从7月1日开始减薪,而其他级别的员工则从8月1日开始减薪。
港务集团主席李庆言表示,集团是将目前员工的薪金与市场的薪金作比较,然后作出调整,并使薪金制更为灵活,将一部分的固定薪金拨为灵活工资。
他说,资方与工会将拟定一些评估员工表现的指标。如果员工表现好,公司会给予奖励,而且奖励金灵活;员工表现如果远超指标,他所获得的奖励金或花红会更高。
港务集团这次的减薪是长久性的,未来几年不可能恢复原来的薪金水平。不过,李庆言受访时表示,虽然员工的底薪削减了,但在灵活工资下,如果将来集团恢复强劲的增长后,员工的年收入可能会比目前还好。随着集团削减固定薪金之后,员工的起薪和最高薪金也会相应调低。
对于这次减薪只限于在新加坡的员工,李庆言解释说,该集团进行重组后,个别区域市场必须自负盈亏,员工的薪金也与该市场的业绩表现挂钩。一些增长比较强劲的市场,例如在中国的业务增长迅速,当地的员工不但不受裁员和减薪影响,目前还不断增聘人手。
他也透露,港务集团今年内肯定不会再裁员。至于明年,资方和工会都同意没有裁员的需要。
港务集团没有透露这次减薪可为集团节省多少薪金成本开支,只表示可为集团节省平均6%至7%的基本薪金成本开支。根据该集团的年报,公司去年的员工薪金及相关开支成本为31289万元。目前,集团在新加坡的员工有5182名。
港务集团高级职员联合会(POU)和新加坡海港工友联合会(SPWU)一致表示,它们了解港务集团减薪是为了加强竞争力,而相信这样的削减成本方式可以保住会员的饭碗。工会与资方是经过一个多月的多轮谈判之后,达致这项减薪协议。
新加坡海港工友联合会会长李文浩24日表示,工会将成立一个5万元的援助基金协助受影响的低收入员工。一旦公司竞争力加强,工会将与管理层讨论奖赏会员的事。
港务集团高级职员联合会会长陈文江表示,工会了解这样的决定对会员来说是痛苦的,但长远来说则对会员有利,而会员也了解港务集团面对激烈的竞争下,不得不削减成本。
一位在港务集团服务25年的岌巴码头工友王某受访时说:“减薪对工友来说,显然不是很高兴的事情,但是,看到公司不仅面对其他区域码头的激烈竞争,也受整个经济不景所影响,身为工友的我们,应该帮助公司渡过难关。我相信未来两年,公司业绩有了进展,我们可以获得很好的回报。”
看完这篇报道,你觉得呢?
Ⅳ 新加坡港和洋山港的区别
中央在上海大动作,绞杀日本新加坡!
分析起来,有四大战略意义。
(一)打击东京和新加坡,把上海建成亚太经济中心和全球金融中心。亚洲有三个地方可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那就是中国香港、日本东京和新加坡。按说,中国有香港就足够了,为什么还要挺上海?这是中国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绝不是要取代香港,而是要打压东京和新加坡。新加坡弹丸之地,不顾中新友好合作,悍然加入美国的军事同盟,为美海军近岸战斗舰和航母提供军事基地,抗衡中国。日本作为海盗文化盛行的岛国,贪婪且残忍,近来右翼化趋势明显。借垂死挣扎的美帝强化美日同盟的妖风,狂言打造抗华统一战线来围堵中国,且在涉我钓鱼岛、琉球问题上骄狂蛮横,一副“牛二”嘴脸。面对这些国家的挑衅,中国除了加强军备、准备打仗外,进行有效的经济打击也是必须的。在经济上摧毁敌人,是釜底抽薪之策。借中国第二、第一大经济体之东风,把上海打造为亚太经济中心、全球金融中心,即使不能完全摧毁东京和新加坡,也必然对其构成有力竞争,使其能力和活力受挫,直至臣服。
(二)平衡“美帝再平衡”。上海自贸区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探路;而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以及后续的区域经济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是应对美帝排华性TPP和TIPP的有效方法。上海自贸区融合了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成为一个综合的“境内关外”贸易区。这样的试验是高标准的,也是大胆的,成功了,不仅可以在国内复制,也可以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提供实证性案例,携手东盟国家共创一个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届时,所谓TPP,估计也只能踢美帝的屁屁了。
(三)推动政府职能改革。十八大强调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建立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是一个战略决策,核心是由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在自贸区方案中,其所肩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探索政府职能改革。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新词汇:负面清单制度。这是政府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因为,按照十八大要求,未来的我国政府应当做好三件事,即: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扞卫社会公平正义。负面清单的着眼点,无疑是扞卫社会公平正义,也就是把那些能够导致负面作用、对社会公平正义有害、对社会主义制度有害的东西拿出来,列出清单,依法加强监管;剩下的,非禁止即许可,放手发挥市场的基础调节作用。这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不远的将来必定成为第一大经济体(晚至2020年),依附于第一大经济体的人民币,不能只是一国货币,而理所应当成为亚洲币、世界币。现在,中国正通过货币互换、本币结算、向他国发行人民币国债等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是,各国储存的人民币多了怎么办?如何确保人民币持有国能够随时兑换其他币种,就需要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并设立人民币清算中心。为此,上海自贸区承担的使命就是,第一,试水资本项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第二,设立人民币离岸中心,构建人民币价格形成机制。把这两件事办妥当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序就走完了。上海新政策狠砸新加坡金饭碗
美国慌神。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新加坡的年吞吐量超过一千万标准集装箱。新加坡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是因为中国大陆、日本、韩国、朝鲜、台湾、香港和澳门甚至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从非洲和欧洲来的货物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由于一方面大船的运费大大低于小船的运费,另一方面大船因为太大,船上货物的目的地往往不单一,而且许多港口不能停靠大船(比如上海)。因此货主往往选择在新加坡转船。就是先用大船将货运到新加坡,然后在新加坡转上小船再运到自己这里。这是因为新加坡距离中国大陆、日本、韩国、朝鲜、台湾、香港、澳门、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几乎是等距离。而且又是大船的必经之地,再加之新加坡又是自由贸易港。所以,即使中国大陆的期货交易虽然在上海,但是货物的交割地点仍然在新加坡。几乎上海期交所挂牌的所有大宗货物的交货地都是新加坡。新加坡仅仅每年的期货交割的金额就超过2万亿美元。
Ⅵ 中国年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在哪
中国
港口 2月完成数 当年累计 累计为去年同期(%)
上海 3125 6717 105
宁波 - 舟山 3109 6363
广州 2282 4870 160
天津 1803 3810 100
青岛 1809 3597 118
秦皇岛 1376 2880 102
大连 1121 2584 104
深圳 999 2403 106
苏州 1010 2051 119
日照 842 1745 140
2006年世界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行榜出炉。新加坡港再次问鼎,香港港和上海港紧随其后。
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前六名全部在亚洲,其中中国就有四家,即香港港、上海港、深圳港和高雄港。
新加坡港(包括裕廊港)继2005年后再次位列集装箱吞吐量第一位,年吞吐量达到2480万标准箱,与2005年的2320万标准箱相比,增长率达到6.9%,其中,新加坡港务国际集团(PSA)2006年集装箱吞吐量为2398标准箱,与2005年同比增长7.6%。
连续几年位列世界集装箱吞吐量第一的香港港,在2005年被新加坡取代屈居第二名后,2006年仍然屈居第二,其吞吐量为2323.4万标准箱,与2005年同比增长率为2.8%。而上海港继续保持第三名,2006年吞吐量为217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0.1%。第四名是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样以两位数增长,2006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47万标准箱,2006年增长率稍低于2005年的18.6%。
与2005年相比,新加坡港和香港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增长幅度都不大,而紧随其后的上海港和深圳港则由于箱量持续增长,与它们的差距逐渐缩小。因此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在新的一年内,上海港继续保持其两位数的高增长率,香港港的亚军宝座很可能在2007年被上海港取代。上海港甚至可能超过新加坡港,成为2007年度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冠军。
所以是上海港。
Ⅶ 新加坡港的港口发展
近几年来,新加坡港已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共有250多条航线来往世界各地,约有80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家船公司的各种船舶日夜进出该港,平均每12分钟就有一艘船舶进出。一年之内相当于世界现有货船都在新加坡停泊了一次,所以新加坡有世界利用率最高的港口之台称。
新加坡的集装箱吞吐量在1990年和1991年均超过香港而跃居世界第一位,自1992年开始新加坡虽然达到756万TEU,但香港达到797万TEU,被香港夺去首位,直至1994年新加坡集装箱吞土量达到1040万TEU,仍然位居世界第二位。
2006年,全球前十位集装箱港口座次尘埃落定,新加坡港以2480万标箱(TEU)高居榜首。
Ⅷ 新加坡港的港口简介
该港扼太平洋及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已发展成为国际着名的转口港。新加坡港由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PSA International Pte Ltd )简称PSA,是世界第二大的港口经营管理公司管理。
新加坡港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的中心。主要工业以电子电器,炼油及船舶修造为三大支柱部门。该港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它已是世界上电脑磁盘和集成电路的主要生产国,还有炼油业,它是世界三大炼油中心之一。工业除三大支柱部门外,还有纺织、食品、交通设备、建筑等也较发达。新加坡还是欧、亚及大洋洲的航空中心。旅游业也是主要外汇来源之一。新加坡境内自然资源缺乏,粮食的全部和蔬菜的半数均依靠进口。该港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4~34摄氏度。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雨季。全年平均降雨量2400mm。属全日潮港,平均潮差为2.2米。
Ⅸ 新加坡港的港口现状
新加坡港已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共有250多条航线来往世界各地,约有80个国家和地区的130多家船公司的各种船舶日夜进出该港。
该港每天还有30多个国家航空公司的200多个航班在新加坡机场频繁起降。直至1994年新加坡集装箱吞土量达到1040万TFU,仍然位居世界第二位。
1992年新加坡货物吞吐量达到2.38亿吨,为世界的三大港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