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怎么发源的
Ⅰ 新加坡什么时候成立的 怎么都是中国人啊
新加坡华人(Chinese Singaporean)是指出生在或者移民到新加坡、并持有新加坡公民权或居留权的中华民族人士,也称“新加坡华裔”或“华裔新加坡人”。于2010年,新加坡共有将近280万个华人。华人占新加坡居民人口中的74.1%,即4个新加坡人就有3个是华人,是新加坡人口当中最大的族群。新加坡共和国在世界上是除了中国之外,第二个以华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新加坡的海峡华人(峇峇娘惹)是中国明朝后裔与当地马来族通婚后形成的特殊社群,拥有着融合中华文化与马来族文化的峇峇娘惹文化。海峡华人在整体新加坡华人当中占的比例非常小,而这个族群有被主流华人同化的趋势。
Ⅱ 新加坡这个国家是怎么形成的它有多少年历史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华人(一定要完整回答)
国名: 新加坡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国名来由: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原意为狮城。据马来史籍记载,公元1150年左右,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王子(般+木)那乘船到达此岛,看见一头黑兽,当地人告知为狮子,遂有“狮城”之称。新加坡是梵语“狮城”之谐音,由于当地居民受印度文化影响较深,喜欢用梵语作为地名。而狮子具有勇猛、雄健的特征,故以此作为地名是很自然的事。过去华侨多称其为“息辣”,即马来语“海峡”的意思,也有因其小而将之称为星洲、星岛的。
新加坡位于东南亚,是马来半岛最南端的一个热带城市岛国。面积为647.5平方公里,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有长堤与马来西亚的新山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由50多个海岛组成,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91.6%。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4-27℃。
新加坡使一个多种族的国家。所谓的当地人,都是最近200年到新加坡的。其中有70%是华人,他们一个多世纪来南渡新加坡谋生后边在那里定居,生育后代。其余的主要是马来人和淡米尔人。因此不存在华人比当地人多的说法。
我在新加坡留学。
人口: 321.75万(1999年6月),其中华人占77.2%;马来人占14.1%;印度人占7.4%,其余为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人。马来语、英语、华语和泰米尔语为官方语言。国语为马来语。英语为行政用语。无国教。华人和斯里兰卡人多信佛教,马来人和巴基斯坦人信奉伊斯兰教,印度人信奉印度教。此外还有人信奉基督教。
Ⅲ 请问新加坡这个国家是怎么来的
古称淡马锡。8世纪建国,属印尼室利佛逝王朝。公元18世纪至19世纪初为马来亚柔佛王国的一部分。1819年,英国人史丹福·莱佛士抵新,与柔佛苏丹订约设立贸易站。182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在远东的转口贸易商端口和在东南亚的主要军事基地。1942年被日军占领,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恢复其殖民统治,次年划为直属殖民地。1946年英国将其划为直辖殖民地。1959年6月新加坡实行内部自治,成为自治邦,英国保留国防、外交、修改宪法、颁布“紧急法令”等权力。1963年9月16日并入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成立新加坡共和国。同年9月成为联合国成员国,10月加入英联邦。
日本军队攻打新加坡,导致当时管治新加坡的英国当局的投降,新加坡也由此被日本占领。直到1945年,日军向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军投降。
日军占领新马地区后,在当地实行惨无人道的“肃清”运动,一星期内杀死5万多人,无异于新加坡的“南京大屠杀”。对马来半岛的其他各民族,日军也进行了残酷的统治。位于新加坡市中心的“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有四根立柱,就代表着当时新加坡饱受日军蹂躏的四个民族。
Ⅳ 亚洲小国新加坡怎么发展起来的
1965年新加坡的独立新加坡不大,国土面积仅618平方公里,人口却有217万(1992年数据)。既无矿山又无农田;几条小河最长的也不过15公里,而且无鱼可捕,利用价值极小;饮水要靠马来西亚提供。所以,当新加坡在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时,许多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都预言,没有资源、没有市场的新加坡将很难生存下去。然而,担任总理的李光耀却不气馁。一上台便和他的同僚们分析新加坡的地理环境和当时的世界形势。他们在仔细地研究了瑞士和以色列这两个在人口和面积上与新加坡相似的小国经验后,得出的结论却相当乐观:新加坡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又是天然的良港,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完全可以实现繁荣和强大。
当然,李光耀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新加坡工业落后,仅限于对转口产品的初级加工工业和为港口服务的机械、车船修理等小型工业,经过二次大战日本侵略者的破坏,整个新加坡满目疮痍。
新加坡面临几乎没有工业又缺乏发展条件而且人口密度高的困境,新成立的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快解决就业问题。只有解决了就业,人民的收入才有保障,人民的生计才有着落;只有解决了人民生计,社会才能得以稳定,经济发展才有保证。而要求得经济的长足发展,则必须改变殖民的、畸形的经济结构。由单一型经济发展成多元化经济结构。在这种认识下,李光耀政府推行以迅速实行工业化为主要内容,以多元化经济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战略。
1959~1967年为第一阶段,经济处于恢复阶段。新加坡政府以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进口替代”工业为重点,以此来改变单纯依赖于转口贸易的畸形经济结构,发展多元化的国民经济,并借以解决就业问题。
1968~1979年为第二阶段,经济处于扩张阶段。新加坡由“进口替代”转向发展出口工业化时期,也是新加坡经济的起飞时期。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迫使新加坡政府在经济发展战略方向上作出新的选择,实行“出口导向”方针,即利用外部经济力量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以此带动外贸、交通、通讯、金融等行业,实现经济高速增长。
到1979年,李光耀执政已是第20个年头。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推动下,新加坡的国民经济结构起了根本性变化。新加坡城市也从一个落后的殖民地都市变成了一个人均国民收入达8291新元,仅次于日本的闻名遐迩的新兴工业国家。
1979~1986年是第三阶段,经济处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时期。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展中国家也竞相走上工业化道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原有优势逐渐丧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如果继续以大量劳动密集型工业存在下去,势必处于不利地位。审时度势,新加坡必须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1979年7月,新加坡政府提出了为期10年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鼓励发展技术集约型工业,采用先进技术以提高工业企业的技术层次,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对此,李光耀充满信心,他认定:“新加坡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一定会成功。”
1980年是新加坡经济发展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05亿美元,人均收入达4600美元,这时新加坡经济已被世界确认为战后亚洲经济奇迹之一。1981年,新加坡政府根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精神,制定了“十年经济发展计划”,新加坡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虽然有石油危机的冲击,新加坡经济仍取得一定的进展。并且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经济衰退时,新加坡的发展是首屈一指的。
从1959年李光耀执政到1992年退出政界的几十年中,新加坡的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与令人瞩目的成绩,它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59年的19.68亿新元增长到1992年的644.2亿新元,增长了32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59年的404.5美元增加到1992年的14714美元,增加了35倍。以建立多元化经济结构为中心的经济战略得到了较好的实现:从一个以转口贸易为基础的、殖民地的、畸形的经济结构转变成了一个以制造工业为中心,商业贸易、交通运输、金融、旅游与国际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多元化经济结构;制造工业内部结构也从一个以初级产品初步加工与为港口海事服务的造船修船、机械工业为主的结构转变为一个以电子电气工业、炼油工业、工业用化学材料工业为中心的门类比较齐全、生产技术比较先进的制造工业体系;贸易结构从以转口贸易为主转变成为以出口本国工业产品为主;在原有的转口贸易与自由港的基础上,目前新加坡已发展成为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航运等国际服务中心。纵观几十年经济的发展,新加坡成功地由“虾”变成了“龙”。
“如果诺贝尔奖设最佳国家领导人奖的话,李光耀一定是得主,而且可能不只得奖一次。”这是香港《亚洲周刊》罗伯特?乌德卢在1984年11月对李光耀的赞语。
Ⅳ 新加坡历史沿革大概是怎么样的
早期历史
公元3世纪,马来人将新加坡的主岛命名为蒲罗中,取意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后来,新加坡又被赋予海峡之邦的别誉,因而先有早期的华人移民以Selat (海峡)为本源,呼其作石叻。1330年,中国元代航海家汪大渊首次来到新加坡,并在所着《岛夷志略》一书中将之称为单马锡,并留下了“近年速古台王朝曾派七十多艘兵船攻打单马锡,一月不下”的记录。1365年的《爪哇史颂》把新加坡叫做Tamusik,而绘制于1430年(明代宣德五年)的《郑和航海图》则称新加坡为淡马锡(海城)。一直到14世纪末,梵文名字Singapura(狮城)才首次出现。
英属时期
1819-1942
18世纪中叶,英国正在扩张其在印度的版图以及与中国的贸易。他们急需找到一个能够让其船只停泊、维修的港口,以在与荷兰人的贸易竞争中取得优势。1818年末,总督斯坦福·莱佛士爵士在马来半岛的南端建立一个新的贸易港。1819年1月29日,莱佛士登陆新加坡本岛,发觉此地拥有发展成为港口的优越条件,新加坡南部的水域宽敞很少风暴影响,附近的溪间也有充裕的水源提供饮用水。
最初新加坡隶属于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管辖。到了1820年,新加坡开始为大英帝国产生利润。1824年,新加坡的殖民地地位进一步得到确立,2个新的条约正式签署,并于1826年成为海峡殖民地。1832年,新加坡成为海峡殖民地政府的所在地。1867年4月1日,正式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由位于伦敦的殖民地办公室直接管辖。20世纪初的新加坡从沼泽遍布的荒地,跃升成为第7大港口,她也成为英帝国极为重要的据点之一。
日据时期
1942-1945
日本空军突然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由此打响。日本的目标是要通过攻占东南亚来取得当地的天然资源,另外作为英国在东南亚的政治经济中心,日本势必拿下新加坡才能彻底把英国人赶出东南亚。
新加坡华侨人口密集,这里是南洋华侨抗日运动中心,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仅抗日义捐一项,便发动东南亚八百万华侨,为中国筹集了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巨额外汇。此时落入虎口的新加坡华侨由于先前曾大力援助中国抗日,又组织义勇军进行过英勇的抵抗,因而遭到日本的忌恨和疯狂报复,星洲沦陷以后,日军对新加坡华裔展开大规模的屠杀行动(新加坡大屠杀)以泄心头之恨。
珍珠港事件隔天,日军在马来亚北部的哥打峇鲁登陆,战争开始仅55天,日军就占领了整个马来亚。1942年2月15日(春节),白思华中将向日本陆军的山下奉文将军投降后,日本将新加坡改名为“昭南岛”,行政上称作“昭南特别市”。同年2月18日至25日,为报复星华义勇军和先前支持中国抗日的新加坡华人,日军开展了以“大检证”为名的肃清行动。日军当局在多个地方设立“甄别中心”,他们的计划是甄别所有介于18至50岁的华裔男性,将所有的“反日分子”铲除,最后日军抓走约二万多人,当中绝大多数被带到郊区或偏远的海边予以集体枪杀,剩下则被送到泰国做苦工。日军还勒索南洋华侨,要华侨交出五千万元俸纳金,山下奉文当时给的理由是:“华侨支持重庆政府抗日,这笔俸纳金,是你们向日军赎罪的买命钱。”
由于资源严重缺乏,致使许多民众不得不在自家花园里种植各种农作物来果腹。经历了3年半的苦难,随着日本的投降,新加坡人民无不高兴,最终1945年9月12日,在政府大厦举行了受降仪式。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占领3年半的期间,至少有5到10万名新加坡华人惨遭杀害。为了安抚冤死的亡灵,新加坡和平纪念碑于1967年2月15日落成矗立在美芝路,纪念碑四面都有不同文字的铭文,中文部分这样写道:“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五日至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八日,日军占领新嘉坡,我平民无辜被杀者,其数不可胜计。越二十余年始得收敛遗骨,重葬于此,并树丰碑永志悲痛。”
此后,新加坡每年都要在纪念碑旁举行悼念和祭祀活动,以缅怀在二战惨遭杀害的平民百姓。 对新加坡日治时期的历史有兴趣的话,请搜索新加坡电视剧《和平的代价》视频。这部连续剧真实的反映出当年的境况,岁月无声,人间有情,历史决不容忘怀 ,陈嘉庚和林谋盛烈士等历史人物和新加坡先辈的抗战经历和苦难使新加坡后人深为感动。
迈向自治与合并
1945-1963
1945年9月,英军回到新加坡,1946年3月,军管结束,海峡殖民地也正式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为直辖殖民地。战后的新加坡已经与战前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发言权。总督的权力被分散,一个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组成的顾问组成立。该体系于1947年7月变为两个分开的行政及立法会议。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1961年5月27日,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马来亚、文莱、沙捞越和北婆罗洲(沙巴)联合起来组成联邦。对此,李光耀决定举行全民投票,最后71%的人投赞成票。在1963年,新加坡连同当时的马来亚联合邦、砂拉越以及沙巴共组成立马来西亚联邦脱离英国的统治。
新马合并
1963-1965
合并后,新加坡开始和中央政府发生矛盾,对治国方针也有不同的看法。新马政府第一次发生公开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21日。总理李光耀批评马来西亚的年度预算案没有给予提升社会状况足够的预算。新加坡的商人也开始投诉中央政府歧视他们,没有给他们和其他州属一样的利益,反而对他们实行固打制。双边经济的矛盾在1964年12月,中央政府要求新加坡将上缴中央的税收从40%增加到60%后升温。当时马来西亚财政部长陈修信说这是因为印尼的对抗活动而导致军备预算案增加。同月,中央政府宣布将关闭新加坡的中国银行的分行,原因是中国银行在资助马来亚共产党的武装活动。
两地在政治上也有冲突,1963年,由巫统、马华和国大党组成的联盟党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参加了新加坡州选举。然而,联盟党不仅未添一席,原有的三个选区也被人民行动党夺取。1964年9月,由于印尼特务的挑拨离间,新加坡又发生了种族暴乱。印尼特务将一名马来族三轮车夫谋害后逃走,马来人认为是华人干的,所以展开报复行动,结果双方死伤惨重。 “马来人至上”的观念逐渐走向了舞台的中心。非马来人的政党都公开表示反对“种族主义” 的信条。1965年5月,新加坡行动党和其他主要的反对党主张以“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的民族平等方式来取代“土着优先”的保护土着政策。行动党与巫统的政治较量更在1964年7月及9月两次引发新加坡种族骚乱。最后,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以避免局势恶化为由,在1965年8月7日要求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于是,8月9日,以巫统为首的执政联盟在国会紧急通过修宪,国会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小岛无奈被迫独立。
新加坡共和国
1965至今
在独立建国后,新加坡寻求国际承认,于1965年9月21日加入联合国。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联邦。1967年8月8日新加坡也协立亚细安(东盟)。作为一个蕞尔小国,世界对于新加坡是否能继续存在表示疑问,除了主权纠纷,其它重要的问题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与天然资源。失业率当时高达12%。
为了求存求活,新加坡开始一连串的措施,发展工业及经济。于1961年设立的经济发展局致力于实行国家经济发展方针,重视制造业,裕廊工业区正式成立,并在加冷、大巴窑等地建立轻工业基地。为了吸引外资,政府决定给予外国企业优惠。同年,经济发展局重组,裕廊镇管理局以及新加坡发展银行也在该年成立。
工业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制造业在十年内成为世界主要电子产品出口国。虽然新加坡的国内政治上的自由空间逐渐被压制,经济上却取得高速发展,很快成为东南亚重要的金融和转口贸易中心,成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与此同时,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问题都得到解决。
Ⅵ 新加坡是怎么形成的
新加坡早期的历史记载并不多,使用的名字也各不相同。公元3世纪,中国将新加坡叫作“蒲罗中”,即“半岛末端的岛屿”。史料记载,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个叫“龙牙门”的地方寻找大象。“龙牙门”或许就是今天的岌巴港(Keppel Habour)。1330年,一个名叫汪大渊的中国人首次来到此地,将其命名为Pancur(泉水),当时已经有华人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马锡”(海城)的,是1365年的《爪哇史颂》。类似的名字还出现在同一时期的一份越南文献上。一直到14世纪末,梵文名字Singapura(意为“狮城”)才首次出现。
当时,暹罗(即今天的泰国)以及位于爪哇岛的马加帕希帝国(Majapahit Empire)争夺着新加坡的控制权。根据马来文献的记载(Sejarah Melayu),新加坡在一次与马加帕希帝国的战争中失败。但是一名巨港(Palembang)的王子,Iskandar Shah,之后杀死了当地的领袖,并自己宣布成为新加坡的新统治者。此后不久,他就被赶走,目前并不清楚到底赶走他的是暹罗人还是爪哇人。之后他逃亡北方马来半岛的麻坡(Muar),并在那里建立了马六甲苏丹国,而新加坡则是苏丹国中重要的一部分。
现代新加坡的建立
18世纪中叶,英国正在扩张其在印度的版图以及与中国的贸易。他们急需找到一个能够让其船只停泊、维修的港口,以在与荷兰人的贸易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他们在槟城(1786年)和新加坡(1819年)建立了贸易港,并从荷兰人那里抢得了马六甲(1795年)。
1818年末,印度总督哈斯丁勋爵(Lord Hastings),决定授权明古连(Bencoolen)总督斯坦福·莱佛士爵士(Sir Thomas Stanford Raffles)在马来半岛的南端建立一个新的贸易港。1819年1月29日,莱福士在考察了附近岛屿后登陆新加坡。第二天,他就与Temenggong Ab'r Rahman签订了初步的协定,在当地建立一个贸易港。虽然Temenggong是实际的统治者,新加坡是柔佛-廖内-龙牙(Johor-Riau-Lingga Sultanate)马来苏丹国的一部分。柔佛苏丹Abl Rahman在前一年已经和荷兰人签订了条约,他的王国其实已经处于荷兰的统治之下。显然莱福士面临的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莱福士的塑像今天竖立在他当年登陆的地方但是,莱福士知道柔佛内部对这位新苏丹的合法性有很大的分歧。Abl Rahman苏丹是前一位苏丹的小儿子。莱福士成功地将被流放的长子Tengku Hussein偷渡回新加坡。1819年2月6日,莱福士宣布Tengku Hussein成为受大英帝国所承认的柔佛苏丹。一份新的正式条约签署,授权英国在新加坡合法地设立工厂。该举动遭到荷兰的马六甲以及爪哇总督的强烈抗议。
英国政府在1819年8月之前并不知道莱福士与荷兰人的冲突。而当他们知晓时,新加坡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一块殖民地。更何况,英国曾经在拿破仑战争中对荷兰有恩惠。到1820年时,新加坡开始为英帝国产生利润,三年后,新加坡的贸易额已经超过槟城。1824年,新加坡的殖民地地位进一步地得到确立,2个新的条约正式签署。
第一个是1824年3月的《英荷条约》(Anglo-Dutch Treaty)。根据此条约,荷兰撤销所有对英国占领马来亚、新加坡的反对意见,并将他们在马来半岛和印度的所有基地让给英国人。作为回报,英国同意将其在苏门答腊的基地让给荷兰。在马六甲海峡中划出一条分界线,两国各自取其南北两端。该条约也有效地削减了柔佛苏丹国的影响力,它的国土被分成三份:位于马来半岛的柔佛以及新加坡(已经正式属于英国),和廖内群岛(由荷兰控制,今天是印度尼西亚的一部分)。
新加坡共和国建立后,华人经济随着新加坡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壮大。华人资本按照新加坡政府经济战略的调整,由传统行业迅速转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兴科技工业。1968年,新加坡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被确立后,华人金融服务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旅游业是新加坡多元化经济的又一重要支柱也是华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吃、住、行、游、购、娱各业,绝大部分都由华人经营
Ⅶ 新加坡是怎么形成的和中国的关系是怎样的
从地理角度讲:中国处于东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处于东南亚.位于中国的南边,热带雨林的岛国(马来半岛之上,加里曼丹岛上)新加坡更处于一个黄金海峡*马六甲*旁边.马来西亚面积比较大,经济一般(反正比中国好).新加坡是狮子国,面积很小,靠转口贸易发展成了一个相当发达的过家.
民族的形成要冲历史来说,清朝后期,20世纪初.马来亚相继在被荷兰,葡萄牙殖民后,被英国殖民,从中国贩卖华人到两国做劳工.从此有很多华人在两国定居.1946年英国当局分而治之的政策把新加坡从马来西亚分离出去.60年代的世界国家独立浪潮中独立了.三大民族是1:当地土着马来人,2:华人,3印度人..
语言方面:
新加坡的国语为马来语,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淡米尔语为官方语言..
这三个国家所占的华人相当于一个台湾省,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印度尼西亚。而他们也是中华民族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群人,三个国家的华人同属一块地方,同属一种环境,绝大部分是源自中国的汉人,其次是一些满族人或者中国的其它民族,最早来的华人可追溯到汉朝,其次是郑和舰队的七下西洋,而最近来的这批则是清末以及战火纷飞的二战时期,大跃进时期也来了不少,逐渐形成了这些国家的少数民族,但他们却过着不同的生活,有着不同的命运。他们都被伊斯兰世界包围着,但是号称正统回教国家,被马来民族铁碗统治的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却对西方文化爱不惜手,真不能想象回教国家也会过圣诞节(基督教节),再做一下圣诞子夜弥撒简直就是锦上添花,基回一家亲!而马来族的文字也是欧洲人留给他们的重要遗产,而不是中东的阿拉伯文字,所以很多中国人到这些国家旅游的时候总会看到一些看不懂的“英文”。
一九六五年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的新加坡共和国,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得到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富裕,国家定立的各种系统也步入了正轨,每个人都在这个铺好的轨道里行走。新加坡领导人好比一个快速运转的马达,而新加坡人就像挂在马达的皮带,形象一点的说就是抽新加坡人一鞭他才动一下,虽然新加坡是一个华人统治的国家,但国土小,小的只是中国一个小城市里的一个区的面积。然而新加坡人因为某些原因选择了英语作为自己的语言,老一辈的华人几乎不懂的说汉语,更不懂的写,年青一代有一小部份人晓得说,但不懂的写。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让新加坡的精英阶层大跌眼镜。另外,新加坡领导人灵敏的嗅觉意识到了学习汉语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性(但不知道有没有民族情意结),为了让新加坡尽快踏上悬磁浮中国列车的经济舱,现在新国政府鼓励国人积极学习汉语,奠定了沉睡已久的汉语种子在新加坡的重新萌芽,但是有一部份新加坡的“英文原教旨保守派”在作英勇顽强的最后抵抗,只可惜如此浩大的浪潮谁人可挡。
新加坡人总是跟我说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没有办法不以英语交流,我也很理解新加坡,但是华族与华族之间用华语交流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难不成英国人与英国人之间用刀叉进食还要感到害羞?以前我记得新加坡有位叫阳阳好好(在这里称您为阳先生)的网友跟我说过,因为父亲在中国家乡的时候是个独子所以常常受人欺负,你本人也是独子所以也被人欺负,既而阳先生对中国家乡没有多大好感,那么我想请问阳先生,假设你在新加坡遭受抢劫,您是否会疼恨新加坡?你在人权美国遭受白人的调戏是否会敌视美国?然而您还跟我说过,父亲告诉您即使在新加坡被马来西亚停水的时候中国也会运水来新加坡,其实中国连印尼这样的国家遭遇灾难的时候,中国主席以及总理都用自己的专用飞机搭载救济品送给当地的灾民,更何况是两国长期友好的新加坡。另外,中国很明白与新加坡的关系,新加坡有小偷中国不可能派公安去抓,这已不是纯粹的干涉内政,而是等同把新加坡纳入了中国的统治,希望你能明白!
英语是目前的世界性语言,不单止要学,更要把它学好,但是在掌握英语的同时更因该要保护好母语,胸怀母语才去放眼世界,母语乃民族之灵魂也,人与动物的分水岭就是语言,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构成也是语言还加个文化加点五官。
相信新加坡政府现在最头疼的问题是怎样有效的推广汉语,我的意见有以下几点:
1、政府主导,全民配合,从娃娃抓起
以前怎样把国人推向英语的圣殿,今天也以同样的方法把国人拉到汉语的天堂,而且要添更多的油加更多的醋,娃娃是新加坡未来的栋 梁,从小就给娃娃灌输汉语的知识,语文课必须以汉语教学,如果有需要,连其他种族也拉进来学习汉语。
2、积极宣传中国先进的一面,从媒体做起
像新加坡的征兵广告那样,向国人宣传中国最cool的一面,即使没这么cool也作到这么cool为止,特别是引进或者自创中华文化的卡通片,比如《三国志、花木兰》之类的,让小孩子在娱乐中于教学,增设丰富多采的华语节目,面向成年人,不管用什么招式,即使是带有一点色情成分的A节目也可以。
3、在家里讲汉语,从父母做起
华人的家庭就没必要讲英语了,偶尔夹两句没什么所谓,影响孩子最深的莫过于自己的父母,父母都不讲汉语叫孩子怎么讲。
4、多跟中港台等地展开文化节目
比如什么大型歌唱会啊、选美啊、华语歌曲颁奖、邀请中国太空人以及返回舱访问新国啊之类的,记得一定要多举行。
新加坡年青人受西方文化熏陶的已经进入了肌肤乃至骨髓,优越感表现出色,自然的产生了严重的歧视观,歧视之风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但经过受害人的各种批评后,现在有了长足的进步,希望好的能够继续发扬,缺点积极改造,我们期待新加坡能够成为亚洲乃至世界一颗真正的璀璨明珠!中国人也因该加强对自身素质的修养,在这么美丽、干净的地方,你的举止怎能这么粗野,怎能忍心扔下果皮纸屑,怎能大声喧哇,怎能不遵守秩序,你喉咙痒就不懂的带包纸巾出街,你没地方扔垃圾就不懂的放在口袋里捏在手心里,你坐公交车或买东西时就不懂的排队,你丫的...你赶着去投胎吗!你们以为自己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吗?你们拿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出去你们就是中国,现在批评中国人素质差的声音充满全球有人类的地方,从欧罗巴横跨拉丁美,从北冰洋纵贯南极岛,你们在外面丢人现眼,做出如此多的恶劣行径难道就不感到一丝丝的惭愧,难道从来就不会忍受良心的拷问和谴责,你们让中国雪上加霜再加冰再加盐,即使在被别人看到恶劣行径的情况下就不懂的说一句sa yo la la嘛 。
Ⅷ 新加坡这国家是怎么建立的
14世纪,新加坡属于拜里米苏拉建立的马六甲苏丹王朝。19世纪初被英国占为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侵略的日军占领。1965年,新加坡正式独立。
Ⅸ 新加坡是怎么诞生的
在历史上,狮城新加坡的诞生可谓一波三折,但是透过波谲云诡的时空迷雾,我们仍能看到一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主线,甚至可以说,正是由于华人与英国人的默契合作,这个马六角海峡旁的小岛才能一跃变成世界交通枢纽之一。
新加坡的莱佛士雕像
以历史的宏观视角看,新加坡可以说十分幸运,在亚洲布局最早的葡萄牙人和荷兰人没有成为这个小岛的殖民宗主,而这两个海上帝国,最终都黯然失败,反倒是“赶了晚集”的英国人攫取了新加坡的控制权,实事求是地说,英国人在殖民历史上的角色并不光彩,对于他们的批评远多于赞美,但至少在新加坡,他们将一个海岛建设成了国际港口。
当然,英国人的成就离不开华人的配合,英国人的治理经验加上华人聪慧勤劳的特质,联手把新加坡变成了一个充满商业热情的模板城市。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新加坡的诞生,是华人和英国人合作的结果,堪称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典型案例。
参考文献:
《新加坡史》康斯坦丝·藤布尔
《马来西亚史》安达娅
《最新世界殖民史》大盐龟雄
Ⅹ 新加坡的历史和由来是怎么样的
新加坡历史可追溯至3世纪,当时已有土着居住,其最早文献记载源自3世纪东吴将领康泰所着的《吴时外国传》,据新加坡学者许云樵考证,蒲罗中是马来语“Pulau Ujong“之对音。
”蒲罗中“是新加坡岛最古老的名称,意为“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
大多数新加坡华人的祖先源自于中国南方,尤其是福建,广东和海南省,其中4成是闽南人,其次为潮汕人、广府人、莆仙人(莆田人)、海南人、福州人、客家人,还有峇峇、娘惹等。
气候特征
新加坡地处热带,长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为赤道多雨气候,气温年温差和日温差小。平均温度在23至34℃之间,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湿度介于65%到90%之间。
11月至次年1至3月左右为雨季,受较潮湿的东北季候风影响天气不稳定,通常在下午会有雷阵雨,平均低温徘徊在摄氏24至25℃。6月到9月则吹西南风最为干燥。在季候风交替月,那就是4月到5月,以及10月到11月,地面的风弱多变阳光酷热,岛内的最高温度可以达到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