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安仁陈氏在新加坡有哪些人
① 洪山村的历史故事
洪山陈氏开基祖陈贤斋(1120-1218),名雷,原父公长子,为宋朝绍兴年间进士,曾任湖进(今衡阳县)县令,后徒知潭州(今长沙)州牧,在职期间,为官公正严明,文武双全,屡建奇功,宋高宗时任史部尚书,在位刚直不阿,屡进谠言,弹劾权贵,致受奸人所害,卸职归田,与夫人刘氏同偕三子为避害,举家流迁潮州府,隐居洪山峰下(今普宁洪山),开基创业,度过安逸晚年,繁衍后代,传子延孙,成为粤东陈氏开基先祖之一。 祖妈尧岗刘氏生三子:长子洪巅,字添兴,后裔部分留居洪山,大部分外迁;次子洪崇,字谷佐,回原籍莆田,及后后裔又入潮开基;三子洪岩,字昆佐,大部分留居洪山,部分外迁。据统计,陈贤斋后裔约有50万人,遍布整个粤东地区,其中大型的派系有:惠来岐石陈氏,陆丰水墘陈氏,普宁桥柱陈氏,普宁洪山陈氏,普宁安仁陈氏等。
② 陈氏家族的背景
宋元祐间(1086—1094),陈瓒六世孙陈舜韶把凤凰山麓的土地约50亩左右捐献给孔庙作庙基,率领族人迁居到莲池。此后直至明代,是这个家族的鼎盛时期.根据地方志书的记载,这个家族从北宋宣和三年(1121)至南宋咸淳十年(1274)150年间文武进士就出了11名④。
陈彦才 宋宣和三年(1121)进士
陈 光 绍熙四年(1193)进士
陈子式 庆元二年(1196)进士
陈遇明 宋嘉定四年(1211)进士
陈 丰 宋嘉定四年(1211)进士
陈梦龙 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
陈国乔 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
眯梦发 嘉熙二年(1238)进士
陈宗亮 宝祐元年(1253)武科进士,咸淳四年(1268)武举换文,成文科进士。
陈龙发 宋咸淖十年(1274)武科进士,廷对第三。
陈雷发 宋咸淳十年(1274)武科进士
入仕作官如此之多,迎来送往,穿绛红色官服的人进进出出,于是莲池被称作绛里,也有连称莲池绛里的,直至明清时代。这个地方现在称为陈绛殿,标准地名写作"陈家殿",为敖江镇玉莲村。
顺溪陈族为陈舜韶第四子陈彦常之孙陈遂的后裔.这个支派在明代相当兴旺.家族成员分布在平阳、苍南各地。陈遂9世孙陈良有子三人:陈鳌字宗云号望山,陈蒙字宗亨号明山、陈博字宗望号荆山。陈博是嘉靖间选贡,授兴化训导。民国《平阳县志》称他:"多所造就门生,江潮、高超、傅卿相,继成进士,官东瓯,踵门问候,俱款以粝饭浊醪,不干以私"。陈博的侄儿陈洽⑤,"嘉靖初在太学。大学士张孚敬以承制甘露百律诗属拟稿,进称赏,欲授以官。洽曰,依人取荣,如平生志节,何不辞以归.着有荆西集"。
因家族繁衍,旧地狭窄,嘉靖年间(1522~1566)陈蒙迁至陈绛殿附近的大岙底。当时,平阳沿海一带屡遭倭寇侵扰,陈蒙之孙陈育球又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由大岙底迁来顺溪。
第二节 顺溪时期
陈育球属凤凰山陈族20世,也是顺溪陈族始祖。他生有五于:文明、文达、文爵、文献、文杰。大房陈文明后裔迁居福建桐山,四房陈文献传三世而止,五房陈文杰传一世而止。现在的顾溪陈族均为二房陈文达、三房陈文爵之后。房派有大二房、元三房、
三房十份。为叙述方便,先将陈育球派下顺溪陈族编定的名行和字行的行第介绍如下:
世次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名行 文 元 守 世 嘉 永 仁时 昌 希 承朝 亦 圣 正 治 明 良
字行 玉 谷 君 卿帝 士 子 国 宗 廷 维 鼎 式 允 绍 克 绳
顺溪陈族的世系仍按凤凰山陈族世系的序次编定,故陈育球诸子为21世,其余依次类推。
大二房是陈文达后裔,在顺溪传四小房十支:
文达-夏十-啊三
元维-守贤
守初
守理 乏嗣
元宾-守麒
守麟 乏嗣
元英-守金
守法
守纶
守凤
元秀-鲍六 子啊陈迁居丽水龙泉县,失载。
守蕴 失载。
守启
守崇
守容
大三房是陈文爵的后裔,在元字辈份中尚有六人:元赐、元赠、元贻、元青、元茂、元忠。元青、元忠继嗣不明。元茂之子永年出继福建桐山(今福鼎)园底周,族人推测可能父亡后,母亲带子再嫁而出继的。元赠的后裔失传。所以现在在顺溪的只有元赐的后裔和元贻的部分后裔。
元赐的后裔现称元三房。元赐虽有六子,但只有第三子守宗的长子世望的后裔有在顺溪繁衍。其他五子后裔不明。世望六子是:嘉信、嘉训、嘉谟、嘉询、嘉诹、嘉谦。
陈嘉询派下是元三房最兴盛的房派,也是解放前整个顺溪陈族最为富有的房派。陈嘉询仅生一子,名永千,字子载,生于雍正5年(1727),卒于干隆56年(1791),寿65岁。永千生有七子:
显仁,字国明,干隆十二年至嘉庆二十四年(1747-1819),太学生;
安仁,字国敦,干隆十四年至嘉庆十八年(1749~1813),登士朗;
为仁,字国本,干隆十六年至干隆四十七年(1751~1782),泮生;
作仁,字国柱,干隆十七年至嘉庆二十三年(1752~1818),援例入太学,举介宾;
深仁,字国远,干隆十札年至干隆五十二年(1754~1787);
景仁,字国耀,干隆二十三年至嘉庆十三年(1758~1808),县学生;
崇仁,字国鼎,干隆三十二年至道光二十八年(1767~1848),例贡生,诰赠奉直大夫。
因此陈嘉询、陈永千的后裔现在被称作七份或"七份头"。清代中后期是这个分支房派的鼎盛时期。
陈元贻在顺溪的后裔称三房十份。陈元贻有3子7孙,嘉字辈24人,永字辈66人,干隆顺溪陈族记载:嘉字辈有8人迁居周岙。顺溪陈族除干隆谱载有周岙派外,其他各谱均未予记载。对照新谱,迁往周岙者,其后裔只有少数迁回顺溪,多数失传,周岙现在也无顺溪陈族。为什么称三房十份,族人也讲不出来,只知道这个房派住顺溪只有10个堂兄弟。
顺溪陈族现在有6000多人,但住在顺溪本地的只有4000多人,其他则散居各地。顺溪山坳现在划分为10个村。除溪南村为纯少数民族畲族的聚居村外,其余9个村均是顺溪陈族聚居地,约占10个村的总人口四分之三强。顺溪陈族各房派及聚居情况是:大二房现在总计男女人数约3000人。元继派下人数只有数十人,大部分居住在后山垟村;元宾派下约400多人,聚居在朱山村垟头坪及岭麓村,元英派下人数有2000多人,聚居地在上顺溪村(习称上村)、顺溪村(习称中村)、后山垟、岭麓、只音等村;元秀派下有400多人,原聚居在岭麓村及顺溪村.元三房现在约2500多人,大部分聚居在顺溪,下顺溪、牛场等村:三房十份,现在约800多人,住在顺溪村、溪北村(习称沙垟)。这只是顺溪陈族各宗枝居住的大体情况,现在顺溪陈族各房派混居的情况逐渐增多。如沙垟创办陶瓷厂后,各房派均有人搬迁过去。南新村是个新居民点,居民来之顺溪各村,户籍关系仍在原来村。同时上述的各房派的人数包括住外地者。现在顺溪陈族住在水头、敖江、昆阳和苍南县城灵溪的就有200多产、1000多人,其中,水头100多户,敖江50多户,平阳20多尸,灵溪30多户.其他散故居温州附近城市、集镇。还有一些族人分布全国各地,直至海外。
历史时期,社会上曾发生过无数沧桑巨变,可顺溪陈氏家族在这个峻岭四塞,岗阜周袍的乡曲山间中却人数越来越多,保存和发展了富有特色的宗族文化,并以此为祖地,走向四面八方,在海内外许多地方留下足迹。
③ 陈氏家族族谱
山东东海陈氏字行:
希兴从正(希),淑建永同(淑),常立宗谱(常),统绪为贞(为),吉祥延祚(祥)。
丰修咸亨(修),孝敬成训(成),自古友生(永),乃现祖泽(见),光发舜英(光)。
云楚嘉绩(嘉),和曲令名(名),传来东海(传),五百年赢(百),朝代虽更(代)。
万户悠清(万),奕世载德(世),予兆颂声(兆),其保昭穆(其),庶昌祖荣(昌)。
(3)普宁安仁陈氏在新加坡有哪些人扩展阅读
陈姓是全球华人、韩国人、越南人的姓氏,在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江苏省、香港、澳门以及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是第一大姓。中国姓氏密度图册中,陈姓分布与闽海民系的分布范围极一致,在浙南、福建以及广东沿海皆极高密度,呈极深红色,人口密度在7.8%以上。
在珠三角、长三角呈次深红色,人口密度在6.5%-7.8%之间,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地区极少分布。南方地区陈姓位居第一大姓,则在北方地区位居第七大姓,超过很多北方典型姓氏。
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位;人口七千一百三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大约5.1左右。全球约达9800多万之众。
陈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多此姓,在台湾省和广东两省,陈氏约占当地人口的10%以上。
④ 陈姓的大事记
我找到的这些资料,你可以看看:
[陈氏属地]
颍川郡,今河南长葛县老城西。
[陈氏来历]
《通志·氏族略》中记载,陈是以国为氏。周武王灭商之后,追封先贤遗民,求得舜的后裔妫满,封于陈(今河南淮阳),让他奉守帝舜的祭祀。后来,其子孙就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陈氏名望]
史书记载,妫满十世孙妫完,后来因为国家内乱而投奔于齐,到齐国后,以国为氏,开创了陈姓,所以说,陈完应当是陈姓的第一人。陈完之族在后来又改为姓田,也就是说,历史上陈田本为一家,田由陈来。数千年的繁衍,使得陈姓人氏遍及中国大地,陈姓名人也纷纷涌现。例如,领导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陈胜,和吴广一起建立了张楚政权。汉初名臣陈平,曾六出奇计帮助刘邦夺得天下。东汉名臣陈蕃,曾与大将军窦武等人谋杀专权的宦官,因事情败露而遇害,是历史上忠臣义士的一个典型代表。东汉时的陈寔,字仲弓,为人忠厚正直,曾任太丘长。有天晚上他发现一小偷入其室,伏在屋梁上,于是,他叫来子女们,向他们讲述做人的道理,小偷听后大惊,自动下梁伏地认错。这就是“梁上君子”的典故。东汉时的陈姓名人还有当时着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等。到西晋,有历史学家、《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唐代,则有文学家陈子昂、高僧陈玄奘、诗人陈陶等。北宋时,有诗人陈师道、医学家陈自明、音韵学家陈彭年。南宋时,则有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陈亮,他力主抗金,政论文章笔锋犀利,气势磅礴。到明代,有“南陈”之称的着名画家陈洪绶,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等等。到清代还有诗人陈恭尹、文学家陈继崧、医学家陈修园等。近代的陈姓名人则有民主革命家陈天华、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等。现代有中共创始人陈独秀、共和国副总理陈毅、学者陈寅恪、陈垣等。
据专家考证,陈姓在当代百家姓中位列第五。
陈姓的历史渊源
陈姓先祖 陈姓是帝舜的后裔,其远祖可以追溯到黄帝。周武王灭商后,封妫满于陈,并把大女儿元姬嫁给他,封他为陈侯,妫满死后,封为陈胡公。这是陈姓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陈国开国公胡公满也因此而成为陈氏得姓的开山祖。在东周初年,陈国与郑国、蔡国等同为中原大国。其国都宛丘,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城东三里。陈国灭亡后,陈国人便以国为姓,在中国各地艰难生存。
陈国被楚国吞并时,陈厉公的儿子陈完却在齐国拜相,并一举取代齐国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齐国灭亡后,他的后裔复为陈姓,是现代陈姓的重要来源之一。
秦汉魏晋的陈姓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名慷慨激昂的话曾经鼓励了多少代胸怀大志的士民!陈胜的出现,改变了陈姓默默无闻的局面,而他在陈姓世居之地——陈县称“张楚王”,则是大快人心的事。陈平安汉,陈汤定西域,都是秦汉时期起关键作用的事件。
南朝时期陈姓的大发展 陈武帝异军突起,成就了陈姓近半个世纪的霸业;陈姓一跃而成为帝王家,这对陈姓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陈王朝之际,陈姓子孙繁衍极快,足迹遍布长江两岸,尤其在江南,成为显姓大族。
唐宋陈姓的集聚和迁移 自南朝陈国灭亡之后,陈氏宗室中的一部分人包括陈后主陈叔宝,被押送至隋都长安,从此,陈姓就在关中开始生根发芽。
公元832年,陈旺迁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永清村(今德安县义门陈村),成为江州义门陈姓的开山之祖。江州义门陈氏集聚一处,前后持续19代230年。义门大家族有一套成熟的管理机构,负责处理族内外一切事务,保证家族与国家的直辖市沟通,保证能安全地与国家相处;对内有一套系统的管理制度,以保证族人不为争夺资源而发生冲突。
江州义门的形成、集聚、分析,是陈姓在唐朝的一大盛事。另外,有一支陈姓因为接受唐王的君命,率子弟兵南下征伐叛乱,就在闽南地区发展起来。
历代研究黄老之术的陈姓人不乏其人,西汉时期陈平喜好黄老之术,并以此学问帮助刘邦治理天下。至五代宋元之际,又有陈抟以此成名,并有功于宋王朝。陈抟见皇帝而不跪,不好政治,以嗜睡着称,堪称陈姓一大奇才也。
元明清陈姓的演变 在元代,陈姓人表现出祖先固有的英勇顽强的可贵品质。先后有陈友谅反抗,陈吊眼起义等。明清时期,陈姓较大的行动是向台湾迁移。陈姓先民为开发台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现台湾人口中,陈姓约占11%。
陈姓在海外的发展 陈姓不仅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而且还有许多人侨居于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陈氏姓华侨,组织了数十个宗亲联谊活动,他们在真诚地为侨居国、侨居地的繁荣与进步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的同时,又时刻关心祖国大陆的建设、眷恋祖居地的热土,因而涌现出一批着名人物。
迁徙分布 自陈国内乱后,陈氏有几次外迁,分别为陈留、阳武户牍乡和固始。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陈氏有两次南迁福建。一是唐高宗总章二年,朝廷派陈政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獠啸乱”,陈政卒后,其子陈元光代父领兵,平定局势后,设置了漳州郡。因之被后人称为“开漳圣王”,其子孙称为“开漳圣王派”。二是颖川陈实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福建同安,其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
陈氏入粤,始于南宋。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为陈氏入台始祖。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煚,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传8世13王,历时175年。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此后有的在琉球群岛落户。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谋生。例如,陈臣留率亲族百余人迁居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迁至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澳大利亚等国家。
⑤ 新加坡陈氏人口多少
非常多,陈是新加坡的主姓。
⑥ 陈姓祖籍,能够找到一致的族谱吗
陈氏的起源
聚集地(迁徙分布)
自陈国内乱后,陈氏有几次外迁,分别为陈留、阳武户牍乡和固始。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陈氏有两次南迁福建。一是唐高宗总章二年,朝廷派陈政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獠啸乱",陈政卒后,其子陈元光代父领兵,平定局势后,设置了漳州郡。因之被后人称为"开漳圣王",其子孙称为"开漳圣王派"。二是颖川陈实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福建同安,其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
陈氏入粤,始于南宋。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煚,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传8世13王,历时175年。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此后有的在琉球群岛落户。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谋生。例如,陈臣留率亲族百余人迁居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迁至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澳大利亚等国家。
陈氏是台湾第一大姓,在台湾有“陈林半天下”之说。主要来自福建。入台是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为陈氏入台始祖。第一个移居台湾的陈氏是随延平郡王收复台湾的陈泽,直至今天台南还有他的后裔繁衍。明代王世贞为<陈氏族谱>作序称,闽之陈氏,自宋代始已成最有名望之盛族,等等。
⑦ 国内陈姓人口数量
据2019年1月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数据显示,陈姓的户籍人口数量达0.633亿人,在2018年排名第5位;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陈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4.53%,在台湾、广东二省,陈姓约占该省人口10%以上,为省内第一大姓。
历史上陈姓的重要人物有: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西汉名相陈平;南朝陈武帝陈霸先;唐朝诗人陈陶;南宋思想家陈亮;明朝画家陈洪绶;近代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中华人民共和国元老陈云,元帅陈毅,数学家陈景润,历史学家陈寅恪、陈述、陈垣等等。
陈姓的得姓始祖
陈姓人是舜帝的后裔。在舜当天子之前,尧把他的两个女儿人嫁给了舜,并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于是舜的后代便称为妫姓。西周初年,周武王灭了商朝以后,他找到当时舜帝的后代妫满,把大女儿嫁给他,封他在陈,建立了陈国,定都宛丘。
他选贤任能,扬善罚恶,励精图治,使陈国强盛了许多年。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陈胡公、胡公满。他的子孙便以国为姓,称为陈氏,并尊陈胡公为陈姓的得姓始祖。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陈姓
⑧ 陈的起源、分布、姓陈的名人、惠安第一大姓
陈氏的远祖可以追溯到舜。
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周武王灭商建周后,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国号陈,荣为侯爵,奉守着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所以又被称为胡公满。他的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公元前672年妫满的第12代孙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后来他的10世孙田和建立了田氏齐国。战国末年,齐被秦灭。齐王的长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三子田轸逃至颖川(今河南禹州、许昌一带),恢复陈姓。从此陈氏一门在中原瓜瓞连绵,生生不息,发展成为名门望族。
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据记载,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于496年将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唐初期、中期,中原陈氏有过两次影响深远的南迁福建之举。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胡公满的68世孙)任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667年四月,陈政卒,由其20岁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于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郡。陈元光致力于发展漳州一带的农工商各业,使当地得到了繁荣发展。
他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子孙后代被称作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台湾现有陈圣王庙53所,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台湾同胞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颍川陈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此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陈氏入粤,始于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迁,陈后裔陈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宁化、上杭,至其曾孙二郎、三郎再迁至广东梅州,后散居大埔、兴宁、长乐、龙川等县。陈氏入台,始于明未。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官至东宁总制使,在台湾建立屯田制度,设立学校,被尊为陈氏入台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国建立的300多年间,陈氏迁台人数很多,其中仅武荣诗山霞宅陈氏一支就2000余口,成为台湾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与林姓共陈林半天下之美誉。
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有的成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即陈日),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历时175年,促进了陈姓人口的发展。至今,陈姓仍被列为越南十大姓之首。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到今新马泰一带谋生。另有一些人不断迁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