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为什么要树立价值观
㈠ 美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点
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美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核心就是“美国精神”,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形成统一的民族精神,形成基本的价值观,认同美国这个国家。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十分广泛,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美国学校的课程设置全面,历史课程是美国学生的必修课,在专业课程中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学校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以个性发展为前提,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1)美国注重加强社会政治环境建设。美国首都华盛顿就是一个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博物馆。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塔、罗斯福纪念馆、国会图书馆、独立纪念碑、航天航空博物馆等全部免费开放,全国各地博物馆星罗棋布。建筑物的周围是干净整洁的自然环境,各种建筑物处处都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的宣传,到处都渗透着美国“意识”。(2)实践性也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美国各级各类学校都非常重视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政府和社会非常支持学生参加社会性服务。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社会生存的能力。(3)美国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社会化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只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学校只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国会、政党、教会、学校、企业、社区等都负有道德教育的职能,重视个性的发展,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新加坡政府强调对国民进行国家意识教育,形成共同价值观。把价值观念提升为国家意识,并在学校、工作场所和家庭中教导,使它们成为新加坡人的生活指南。新加坡大力弘扬东方传统价值观特别是中国古代的儒家传统文化。新加坡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坚持“技术上依赖西方,精神上固守东方”,对儒家文化进行批判的吸收,抵御西方腐朽价值观的入侵。新加坡注重传统价值的熏陶,反对全盘西化,倡导东方价值观。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1)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层次性和统一性。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能力的不同,制定了合理的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教育计划和纲要。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2)国家高度重视,注重培植公民的国家意识,把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到重要地位。(3)新加坡政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政府积极参与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水平。(4)新加坡注重德育环境的建设,学校是和社会生活是紧密相连特殊环境。学校在学生思想政治观点及品德的形成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新加坡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非常注意与家庭和社会的结合,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5)加强法制建设。新加坡政府重视法制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强制人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
仅供参考
㈡ 新加坡文化与中国文化关系
新加坡是华人社会,所以很注重华人的传统,中国文化一般在新加坡都可以找到,甚至有些在中国大陆已经逐渐忘记的习俗,新加坡都可以找到。
㈢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在新加坡自身的文献中,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并不存在,其形成是我国在学习和借鉴新加坡围绕国家凝聚力的提高、政权巩固及国家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所进行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的活动中提出来的。 最早涉及此方面研究的是1993年中国赴新加坡精神文明考察团,但在他们回国后介绍的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文献中,却并未提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此后在1995年苏德崇主编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1999年陈立思主编的《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皆直接使用了“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并未对其下定义。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开展的几次公民道德建设,还有如下问题值得思考:
把共同价值观上升到国家意志,并确实能代表人民意志。无疑,新加坡立国后一直是人民执行党执政(大概是这样吧),而且威望一直不错,全民道德体系构建肯定是执政党的执政理念,但在国家社会管理面前,国家意志更能让各方面的政治力量和群众接受和遵从。2001年王瑞荪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比较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权威着作,有专章介绍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但也未对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做概念界定。
㈣ 新加坡精神是什么
原文出处】浙江学刊
【 作 者 】朱春珠
【 年 份 】200203
【分 类 号】G2
【分 类 名】思想政治教育
【原刊地名】杭州
【原刊期号】200203
【原刊页号】183~185
【作者简介】朱春珠,女,1970年生,浙江财经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杭州 310012
【内容提要】分析和借鉴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关于德治与法治相结合,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相结合,主体性、独立性和稳定性以及包容性、层次性、递进性等特点,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 要 题】海外纵览
【 正 文 】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蕞尔岛国。几十年来,她不仅创造出了一个令世人惊羡的经济奇迹,而且还创造出令世人起而效仿的“新加坡精神文明”。它的鲜明特色体现在:
一、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是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所奉行的一贯政策和主张。其中,德治是基础。“德”治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德”育人,即通过对国民进行以儒家伦理为主的东方价值观的教育,使广大人民具有爱国、敬业的优良品格,使国家公职人员树立起勤政廉能的优秀品质。概括地体现为“十六字”的新加坡精神,即敬业乐群、勤劳进取、廉洁奉公、讲求效率。二是选“德”人治国,国家公职人员提倡应由有道德的精英人物担任,这样的政府才能成为廉能政府,才有感召力。
在德治的过程中,通常贯彻的是以“教育”为主的方针。但教育并不是万能的,再加上人们的道德修养不可能一般齐,思想觉悟不可能一般高,通过教育不可能取得成效的情况下,必然要求实行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新加坡将思想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两者紧密结合,运用法制手段对各种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以此来约束人们的社会规范和行为。
为此,新加坡建立了一整套健全和完备的法律。大至国家大事,小至个人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据不完全统计,新加坡现有各种法律和法规达383种。其中,罚款在新加坡最为着名,其名目之多,数额之大,执行之坚决,恐怕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比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以及过马路闯红灯,上厕所未冲水等等,都要受到数额不等的罚款,少则20新元(如过马路闯红灯),多则高达1000新元(如随地吐痰、上厕所未冲水都要罚1000新元);使新加坡成为名副其实的“罚款国”,难怪有人惊呼:“新加坡是个不自由的国家!”
新加坡能有今日之清洁、干净及花园城市之美誉,确实是以剥夺少数人的自由为代价,而换来的则是大多数人的舒适和幸福!
法律,也是促进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之一。“法治”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社会要具有健全完备的法律;另一方面,要求制定出来的法律能够得到彻底的执行。执行法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这是法治的根本目的。新加坡的法律之所以能得到很好的实行,一是公民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靠了一大批公正廉明、铁面无私,素质好的政府官员。他们一改过去习以为常的“情、理、法”的行为逻辑而为“法、理、情”,从而维护了法律的尊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制化也成为新加坡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相结合
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相结合,使理论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是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加坡在关于国民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形成了以国家意识为主线,以儒家伦理为核心,以培养共同价值观为目的的理论体系,脉络十分清晰。在贯彻以学校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渠道的同时,又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系统功能,并辅之以各种群众性运动,来推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新加坡十分重视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把学校看作是青少年思想建设的主战场,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称他们是“道德精神和社会精神的支撑人”,他们应当受到社会的尊敬,并把知识与道德作为选择教师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其次,新加坡贯彻“以德育人”,必须从小抓起,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四年级必须开设思想品德课。在教育部开设的《儒家伦理》课中,明确提出了开设《儒家伦理》课的目的:
1.培养学生具有儒家伦理的价值观念,成为有理想而又有道德修养的人;
2.使学生认识华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和文化,认识自己的根源;
3.培养学生积极的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将来能过有意义的生活;
4.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应地,还编写了《儒家伦理》教材,同时增进了一些中国古代着名的典故和道德故事,如“孔融让梨”、“愚公移山”、《劝学》等等,把一些深奥、艰涩难懂的伦理道德化为通俗易懂的读物,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向学生灌输各种必要的道德价值和道德观念。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1994年开始,《儒家伦理》被《好公民》课所取代,由此不断充实和提高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在重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学校要求小学生参加每天的升旗仪式,并唱国歌;平时,要求学生自己打扫卫生,中学生必须负责清扫自己学校的厕所等等。另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开展的“忠诚周”、“礼貌月”、“敬老周”等的各项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在道德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不仅如此,新加坡还十分强调加强全民的思想道德品质,实现道德教育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并举,通过开展各种群众性的创建活动,进行社会总动员,在社会上形成自觉加强道德建设的良好的风气,促进国民思想道德建设,增强社会凝聚力和责任感,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据新加坡国会交通与新闻委员会黄海博士的统计,新加坡每年开展的全国性运动约有20多个,最常见的有:礼貌运动、推广华语运动、生产力运动、国民意识周、敬老周、劳动力周、华族文化月、马来族文化月等等。在开展各种活动的过程中,李光耀及新加坡政府力戒哗众取宠,讲求实际效果,注重形式与内容相结合,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和文明礼貌程度。结果不仅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而且奠定了新加坡社会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投资环境,也促进新加坡经济的稳定发展,使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共同向前发展。
三、主体性、独立性、稳定性相结合
儒家伦理是新加坡精神文明理论形成的思想基础,在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如果说李光耀及其政府从建国初就开始提倡“生存之本”——东方价值观,在大力弘扬东方各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是以不自觉的形式倾向于对华族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保持和弘扬的话,那么从八十年代末开始的那场“文化再生运动”则真正是以主观、自觉的形式,把儒家伦理推向整个新加坡社会,推向整个新加坡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使之能够统摄人心,抵御西方腐朽价值观的侵蚀,使新加坡政府如愿以偿,度过了那场“西化”危机。九十年代,共同价值观的确立,则表明儒家伦理在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同时,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设又进一步独立、稳定地向前发展了。
这种相对独立和稳定的特点,使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独树一帜。在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交流、冲击和碰撞的过程中,不被别人所同化,而是使国内各民族互相学习,互相融汇。这种同化,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同化。
总之,在这种富有激烈的竞争性,又间杂着进攻性或渗透性的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中,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保持了自身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这不能不说是新加坡精神文明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
四、包容性、层次性、递进性
吸收一切东西方文明的精华,是新加坡精神文明理论的精髓。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新加坡以宽阔的胸怀,接受、容纳东西方各类文化,使东西方文明在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取长补短,形成独特的新加坡精神文明。
包容性是其最显着的特征,具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西方现代科学技术与东方传统文化、价值观并行不悖。当今新加坡社会广泛流行的东西方文化或价值观有以下三种:(1)华人价值观(即儒家价值观)。这是新加坡社会占主流的东方传统文化或价值观,占新加坡人口77%的华人,他们所拥有的华族价值观,一方面是自小在家庭由父母灌输而形成的;另一方面是在60年代以后,在学校受华文教育熏陶的结果。(2)英国社会价值观。新加坡受英国统治大约150年,承袭了英国政治制度和社会价值观。(3)以美国人、欧洲人和日本人为主的外国投资者的工作作风和价值观。这是1959年人民行动党执政后,为迅速实现工业化而积极鼓励并接受投资的结果。第二、宗教、种族之间互相宽容、和平共处。以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为主的东方人和西方人居住在一个密集的城市里,长期生活在一个国家中,相安无事,各自保留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谁也不吃掉谁,谁也不融化谁。第三、多元语言、多元文化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人们称新加坡社会是一个“兼存东西方、汇合百家文、流传万国语、容纳各宗教”的社会,这样说确实不过分。在这种民族文化大荟萃的有利环境中,新加坡的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地可以广征博引,吸取各类文明的营养和精华,从而丰富和升华本民族的文明,使新加坡精神文明既显民族性,又不失世界性。
层次性和递进性的特点,则体现了新加坡精神文明发展的内在规律。从新加坡精神文明发展的历程来看,不同阶段、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各不相同:
20世纪五十年代,新加坡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政府的目标是要改变贫穷的政治面貌。六十年代,在克服失业和捉摸不定的情况下,目标是建立一个刚强勇猛的社会。七十年代,目标是要创造一个舒适的自然环境和一个清洁翠绿的城市。八十年代的目标是要创造一个新加坡人相互关心、彼此照顾的愉快社会。九十年代,要使新加坡成为一个“经济发达而且又有文化素养”的卓越社会。
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的轨迹。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设仅仅局限于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而且还致力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改造和建设。让国民生活在一个清结优美的环境中,并以此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准的一个标志,这也是新加坡政府顺乎民情,合乎民意的一个政策目标。可见,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始终与社会政治、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与社会的发展协调一致。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并非完美无缺,有待我们作进一步研究。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的突出成就就在于她较为成功地运用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说,正像许多学者所说的是“儒教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进行文化改良的一种形式和结果。新加坡吸取了儒家伦理中的一些合理内核,对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些消极后果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再者,从儒家思想在新加坡复兴和发展的过程上来看,人们的认识也并非完全一致。另外,对于李光耀的治国之道,也并不是人人称道的。有人批评他是个“孔子”式的统治人物,搞“家长式”的专制。“新加坡推崇和复兴儒家思想的原因——实在于觉得儒家文化有利于‘国家霸权’的家长式控制以至专制,以及反对和抑制人民的民主要求”等等。也有的人说,如果长此下去,新加坡就会变成一个僵化的国家。目前,新加坡的一些青年也强烈要求发扬民主,现任总理吴作栋表示要进一步开放民主。可见,新加坡在民主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做得还是很不够的。
总之,探讨和研究新加坡精神文明的特点,吸取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成果,对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够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㈤ 李光耀在新加坡人的文化与价值观注重怎样的观念
李光耀在新加坡人的文化与价值观问题上,注重东方传统的价值观念,认为儒家思想对解决现代诸问题有极大帮助,他还强调语文与沟通思想的重要关系。
㈥ 标题+课前搜集(新加坡+日本+美国)的核心价值观与我国核心价值观的区别与联系
摘要 新加坡共同价值观是新加坡核心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形式,体现着新加坡社会的价值诉求.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是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深刻基础和前提是新加坡共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㈦ 新加坡是怎么样的教育理念,让他们的教育如此成功
新加坡教育愿景:建设重思考的学校,学习型国家,培养好学习的国民。
教育的使命:塑造新加坡的未来。
教师愿景宣言:引领、关怀、启发;教育策略-因材施教、百花齐放、少教多学;
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诚信为本、以人为本、热诚学习、追求卓越。教育目标:培养人才和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为所有学生提供至少十年的通识教育。
预期达到的教育成果:在德(道德观念)智(智力)体(体力)群(社交能力)美(审美能力)全面发展的学生。
新加坡的教育强调:因材施教,发挥所长,注重培养团队精神,鼓励学生勇于开拓,勇于尝试,不怕失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树立世界观,面向世界,开拓视野。
教育方式和理念比较好,所以教育很成功
㈧ 新加坡政府《共同价值观白皮书》确立的新加坡国民的五大价值观包括以下哪些
1991年新加坡政府 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推出了力图为新加坡国内各民族、各阶层、不同宗教信仰的民众所共同接受和认可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念”
即:
1、国家至上,社会优先;
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
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
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
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㈨ 新加坡教育理念是什么
新加坡政府的理念是教育面向每一个儿童,旨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的特长,实现他们所有的潜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热情。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自主采取新的思维方式,为未来准备好解决问题和创造新机遇的能力。同样重要的是,教育要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价值观、拓展他们性格优势,以面对未来的挑战。国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发展学生对家庭、社区和国家深厚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㈩ 新加坡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和风俗习惯
新加坡比中国仁爱。有很多富人喜欢做慈善,四川大地震人均捐款合人民币超过50元;中国某些人利欲熏心,彭宇案的判罚让人心寒,前些天武汉竟然还有因为交不起医疗费,医生将已经缝合的伤口拆线的!!@#&%!
远比中国礼让、遵守纪律、讲求信用。举两个例子,1.在新加坡的食阁买东西,点过食物后去买其他的东西,从来没有人把顾客(无论之前是否见过)叫住问顾客去哪,等过几分钟食客回来食物已经为你准备好了;2.在中国手机丢失后找回的几率无限接近于零,在新加坡,曾有人乘出租车丢失手机,的哥通过电话薄打给他的家人或朋友,知道地址后亲自送上门来,分文不取。我的手机及一份很重要的资料也曾丢后找回。
新加坡的开放程度介于中国和美国之间,为了保障社会风气,采取一些特别的法律来约束民众,如公开场所不能接吻等。
比中国自由散漫一些。
工作之中等级划分比较明显,但基本只会就事论事,弄权者很少。我见过的几个,全部在中国工作过。
政治上比中国开放,比美国健康,竞选时绝少黑幕,没有人身攻击;领导人比中国亲民,估计所有人都见过总理或总统。
讲求实际利益。只有你展现出足够的能力,其余的人才会认同你。
比中国大多数地区迷信,估计有点类似香港。
比中国包容。
有一部分人有种族歧视。
普遍接受的道德标准:最常说的日常用语是“Excuse me” “Sorry” “Thank you” “You are welcome”
顺便提下,在中国打喷嚏的人什么都不用说,周围的人也一样;在美国,周围的人说“bless you”, 打喷嚏的人说“thank you”;在新加坡,打喷嚏的人说“excuse me”, 周围的人什么也不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