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看新加坡 » 新加坡红包是怎么来的

新加坡红包是怎么来的

发布时间: 2022-05-27 09:15:56

⑴ 新加坡过年的风俗和我们中国有哪些不同

新加坡华人过年习俗:传统与现代并存新加坡华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5%,他们向来都非常重视中国农历新年。因此,新加坡华人的新年活动与饮食等习俗呈现出非常鲜明的特点,既保留着浓郁的传统风俗,又富有强烈的现代气息。 新年活动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在新春佳节,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习俗古已有之。古词曰:“儿童行礼说辞岁,长辈分他压岁钱。一见簇新原辫子,磕头领去喜连天。”新加坡华人如今仍保留着这一传统习俗。每当新年临近,新加坡人都会到附近银行换取价值为2新元到20新元(1新元约合0.709美元)不等的新钞,等到除夕夜或新年期间,装入印有图案及写有吉祥祝愿词的红包之中,再分送给自己的儿孙或其他前来拜年的孩子,压岁钱从5新元、10新元和20新元不等。没有结婚的年轻人不用给孩子红包,但结了婚的人就需要给自己有关系的晚辈红包。现在,一些有能力的晚辈也不忘行孝心,在新春佳节之际给辛苦养育自己的父母送上一个红包,或是请父母去餐馆享用美味佳肴,或是送他们去国外休闲旅游。 随着时间推移,今天的红包内容当然是花样百出,里面可以是购物礼券、银行礼券,也可以是地铁车资卡、纪念邮票或钱币等。总之,目的是能够让收红包者善加利用,同时祝愿他们岁岁平安,事事顺利。 早在过年前,新加坡华人会将住家彻底打扫干净,进行称之为“春节大扫除”的宏伟工程。此后,就会购买各种新年饰品,如财神、门神和春联等,而今年有关老鼠图案的金色与红色装饰物特别畅销。同时,他们也会到花店仔细挑选自己喜爱的诸如寓意大吉大利的柑橘树、象征开运聚财的开运竹、具有吉祥与发财之意的菊花、象征财源滚滚的金钱树等。 在新春期间,华人依然保留走亲戚、互道吉祥的习惯。大年初一,儿子儿媳和孙子辈都要向父母和爷爷奶奶拜年,女儿女婿和外孙辈则是初二上门道贺。当然除了红包外,也会送一些诸如寓意大吉大利的柑橘水果与花卉等。 春节饮食 年夜饭也叫团年饭、团圆饭,是华人新春期间最为重视的一顿饭。它既是一次家庭成员的大团圆,也是一次品尝美食的好机会。因此,这顿饭不但丰盛而且讲究寓意。 新加坡华人以中国福建人和广东人居多,也有部分海南人和客家人。潮州人过年少不了卤味,客家人少不了豆腐,海南人则一定要吃鸡和寓意久久昌盛的韭菜。鱼象征吉庆有余,自然是华人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现在许多新加坡华人新年也开始吃火锅,方便实惠,另外火锅也叫围炉,这与过年吃团圆饭的说法也甚是贴切。 新加坡华人中也有一些中西合璧的特殊文化。这些人非常重视春节。他们制作的新年食品有寓意“旺来”的黄梨挞,祝福人们步步高升的九层糕,象征家人“粘”在一起的糯米类食品等。 在新加坡,春节最为独特的一道菜是“捞鱼生”,即切成一片片的新鲜生鱼肉配以瓜丝、水果丝和各类蔬菜,再加上蜂蜜等,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用筷子将各种美味高高夹起,一边用广东话说“捞起(喜)!捞起(喜)!”,借着“捞喜”的谐音祝福来年事业发达。 现在,随着餐饮业的发达,许多新加坡华人都会到餐馆享用年夜饭,也有叫餐送到家的。为迎合农历新年,新加坡的餐馆与酒店纷纷推出精美的各式菜肴:如“喜悦祥和宴”“富贵满堂宴”“骏业宏图宴”“恭贺成功宴”等,价格的尾数也多取与“发”的谐音8。今年狮城最昂贵的团圆饭是由位于乌节路的华亭餐馆推出的价格为5888新元的豪华大餐,用料来自澳大利亚、智利与印度等国。

⑵ 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有发压岁钱或红包的习惯。

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也蕴藏着天下父母殷殷之心。中国内地: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压岁钱
过年给孩子压岁钱,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压岁钱从最初的只是类似钱币的吉祥物,到现在的流通货币,数量也一路水涨船高。城市里的孩子每年压岁钱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少则三、五百,多则成千上万。孩子们高兴了,大人们去担忧了。给得多了,自己承受不起;给得少了,落人口舌。压岁钱,某种程度上已经演变为成人交际的砝码。
不仅如此,对自己孩子收到的压岁钱,家长也是心惊胆战,该不该回收?收了怕孩子不高兴,年节失睦;不收又怕孩子大手大脚乱花,得不偿失。压岁钱,凭添了父母多少烦恼。
澳门:年初一发“利市”,大人小孩都有份
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而到大年初一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利市”即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给“利市”。“利市”纯粹是以示吉利。

台湾地区:年龄不同,给法各异
台湾地区,年夜饭吃过之后,便是长辈们给子孙赠送"压岁钱"的时候,给法颇具特色:年龄大的孩子,其"压岁钱"是用红纸预先包好递到他们手里的;而年幼孩子的"压岁钱",则是大人们事先用红线绳缠好并系成一个小套环,套在他们颈项上的。形式不同,寓意一样,都是希望儿孙们在新的一年里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日本:小学生人均压岁钱2.5万日元
日本小学馆出版社1月15日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今年新年日本小学生收到的压岁钱平均为25,293日元(约合人民币1634元)较去年增加了766日元。此项调查已进行了5次,而今年是首次突破2.5万日元大关。在关于压岁钱用途的多项选择中,回答“购买游戏软件”的比例高达39%,连续4年位居第一。

新加坡:最吝啬的压岁钱
在新加坡过年极其轻松,人情往来、贺岁拜年、请客送礼都十分简单。上门拜年,多是两个柑桔象征吉利,也发压岁钱,但是新加坡家长给孩子派发 “红包”,数量多而分量轻。他们给的对象是孩子加未婚的男女青年。不论是有亲情关系的孩子和青年男女,还是没有亲情关系的孩子和青年男女,只要在节日里问候、来往都给“红包”。
然而,打开“红包”抽出的是一张贰元票面的新币、或两张贰元票面的新币,最多是十元。节后,孩子们互问的是你拿了多少个“红包”,而不问你拿了多少压岁钱。新加坡人说:“红包”的作用只在于给孩子节日的气氛,增加家庭的温馨,是区别其它节日的一项内容。”

韩国:不发红包发“白”包
韩国把春节叫“旧正”,与新年称“新正”相对应。大年初一,举行了郑重庄严的“祭礼”,吃完大年初一的第一顿“岁餐”(韩国把新年期间的任何食物都叫“岁餐”)——“米糕片汤”之后,就要开始举行“岁拜”,家中晚辈此时要向父母长辈拜年磕头,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祝福父母健康长寿。此时长辈要把包好的“压岁钱”给晚辈。和许多国家习惯送“红包”,认为红色代表喜庆吉祥不同,韩国压岁钱用白纸包,因为古代的韩国人崇尚太阳和纯洁的白色,认为白色象征洁净、清晰,这也正是韩国艰朴、清纯的白表文化的表现之一。

意大利:女妖带来压岁钱
意大利人在除夕的夜晚要把家里不需要的物品扔到院子里或干脆扔到野外去,据说这样会在新的一年里给家里带来幸福。此外,人们总在这时给孩子们讲关于女妖的童话故事,说女妖偷偷地从烟囱钻进屋里,给孩子们送来了压岁钱和礼物,然后放在他们的鞋子里。在这里,女妖行使着圣诞老人的职责。

法国:趁着清醒发压岁钱
法国的新年本来是每年4月1日,直到1564年,国王查理九世才把它改作1月1日。1月1日一大早,父母就会趁着自己还没有醉酒,清醒地时候给孩子发“压岁钱”,以表示对子女的关爱。因为到了这天晚上,法国人要合家团聚,围桌痛饮香槟酒,按照传统,这一夜每个家庭都要喝掉所有的藏酒,以避免来年有厄运;所有的人都应该喝得酩酊大醉,这样新一年才会有新开始。

朝鲜:压岁钱发给稻草人
朝鲜人在新年时,家家户户贴对联和年画。有的人家在门上贴上寿星或仙女的画像,祈求上天保佑,驱走鬼魅,赐给幸福。元旦黎明,人们把一些钞票塞进了除夕预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恶,迎接吉祥福星。黄昏,人们又将全家人一年中脱落的头发烧掉,祝愿家人四季平安。元旦日少女们头戴一种麻制的帽子,称为“福巾”,身穿带花纹的五色彩衣,进行荡秋千比赛。她们以一处树花为目标,看谁先踢到或咬到为胜。也有在高处挂上铜铃的,以先碰响者为冠军。

希腊:压岁钱藏在蛋糕里
在每年的一月一日,是希腊民间传统的年节。元旦,家家户户都要做一个大蛋糕来庆祝。做蛋糕时,主人会把压岁钱(通常是一枚银币)放入其中,谁吃到了它,就意味着谁是那一年最幸运的人。

苏格兰:压岁钱丢门口
苏格兰人在元旦前夕,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放着一些金钱,没人看守,盗贼和乞丐在这天晚上,看见了也不动分毫。因为当地风俗,新年前夕,先把金钱放在门外,翌日新年降临,大清早打开门时,就看见门口有金钱,取其“一见发财”之意。

西班牙:人人携枚压岁钱
西班牙人在新年前夕,所有家庭成员都团聚在一起,以音乐和游戏相庆贺。午夜来临,十二点的钟声刚开始敲第一响,大家便争着吃葡萄。加果能按钟声吃下 12颗,便象征着新年的每个月都一切如意。元旦这天,最忌孩子们骂人、打架和哭啼,认为这些现象是不祥之兆。所以,元旦之日大人总是尽量满足孩子们的一切要求。同时,这天不论大人小孩人人身上必携一枚金币或铜币以示吉祥。

⑶ 新加坡在春节有哪些风俗和我们相似或不相似

我刚从新加坡回来。
在那里过了两个新年,说起不同来到是还真没什么不同的,因为毕竟早期在新加坡的还是一些华人移民过去的,所以咱们这里有的一些习俗当地也是存在的,只是随着时代的改革和变迁,新加坡当地的外来人口逐渐增多,所以也就收容了一些其他风俗的特色和自己当地的改革。
对于三十尺饺子,新加坡也是有吃的,如果家里有老人是中国祖籍,那么他们一定会做的,如果家里没有老人了,那也许这个习俗也就随之淡忘了吧。
对于放鞭炮这个可就截然不同了,春节的时候咱这边家家都要放的,但是在新加坡只有CITY HALL (也就是市中心)才会有统一的烟花,自己家里是不允许的,因为新加坡是一个相当干净且文明的社会。
其实对于新年,新加坡的教堂可能是最热闹和最喜庆的地方了吧。在那边过的两个新年我可是都有去的。
以上均为自我感受,供你参考吧。

⑷ 新加坡的风俗文化有哪些

1、语言

新加坡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拥有4种官方语言,即英语,马来语,华语和泰米尔语。基于和马来西亚的历史渊源,《新加坡宪法》明定马来语为新加坡的国语,主要是尊重新加坡原住民所使用的语言。

2、文字

新加坡官方使用与中国大陆一致的简体汉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间曾短暂拥有自己的汉字简化标准,民间以简体字为主但偶尔也会出现繁体字与简体字混用的现象。新加坡的官方文字为英文。

3、传承

早期离乡背井到新加坡再创家园的移民者将各自的传统文化带入新加坡,各种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仅创造了今日多民族的和谐社会,也留下了丰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中华文化精髓也深深影响着新加坡的生活形态。


(4)新加坡红包是怎么来的扩展阅读:

新加坡的佛教与道教

新加坡佛教是全国第一大宗教,约占人口的33%。新加坡境内寺庙林立,属于北传佛教的寺院超过一百五十所,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约有二十余所,当中新加坡双林寺既是新加坡第一座寺。

新加坡道教占了人口的11%,境内合共有大小庙宇300余间。早年南来谋生的华人移民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习俗,潮侨和闽帮所创建的粤海清庙和天福宫还收藏有光绪帝御赐的墨宝。

他们也获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存奖状。 此外四马路观音堂也是新加坡香火最鼎盛的庙宇之一。

⑸ 红包的由来

红包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悄悄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此外,还有一种名副其实的压岁钱,是由晚辈给 古代压岁钱
老人的,岁,就是年岁,岁数,压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另有一说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竹响声驱“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 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陔,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3]
历史
红绳穿钱 红绳穿钱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红纸包钱 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⑹ 想知道各国压岁钱的习俗急!!

派"红包"是华人新年的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⑺ 新加坡新年的习俗都有哪些

● 站在凳上捞鱼生
新加坡人在过年时,必须要吃一道称为“鱼生”(Yu Sheng)的菜。象征新的一年风生水起、好运旺旺来。这道菜其实是鱼和菜蔬分别盛在圆碟子里,撒上胡椒和调味品,用筷子搅拌各种配料然后进食。这道菜的重点在于如何吃这道“鱼生”,当然不只是将菜夹起来往嘴里送那么容易,所有人得将鱼片、配菜高高地捞起来(广东话称为lo hei)吃掉,这样来年就可以事事顺利、步步高升——举得越高,运气就越好。新加坡人一向以有礼貌着称,但如果春节期间,你在新加坡的餐厅里,看见一群人站在椅子上把筷子举得老高在吃,千万别觉得太奇怪,这是新加坡的节日习俗,不妨也站到凳子上也为自己求个好彩头。
● 两个桔子拜大年
桔子作为新年礼物。这一点可能是新加坡独有的春节特色。新加坡保留春节期间拜访亲友的习惯,一般来说,大年初一,晚辈拜访长辈。初二以后,同辈互拜,但与中国不同的是,即便拜访的人是长辈或上司,人们上门携带的礼物不但相同,也非常之轻,是什么呢?两个桔子。
● 大人给小孩发红包
每当大年夜全家齐聚,吃完团圆饭后,一个重要的节目就开始了,那就是向晚辈发放红包。新加坡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结了婚的人要给没有结婚的人(没有结婚的人无论多大都算小孩)送红包。
送灶神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道教徒的重要节日,这天灶神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的事情。人们都希望灶神上天说好话,因此这一天道教徒特别准备了丰盛的供品拜祭灶神。

⑻ 新加坡鼓励民众线上发红包,这样做会有哪些好处

新加坡鼓励民众线上发放红包,这是因为不久之后,将会迎来我国和许多华人华侨地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在这个节日当中,人们都长都会有一个发红包的习俗,红包是一种非常幸运的象征。所以发红包的时候也是代表着张祝福给许多的小朋友以及年轻的一辈。但是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导致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所带来的危害是由于新冠病毒的传染性较高所导致的。因此,在发红包的时候就会有人去密集的现象出现。正是因为如此,新加坡政府才鼓励民众通过线上发红包的方式,以避免人员之间的接触。避免接触能够降低新冠病毒的感染几率,同时也能减少政府的人力物力支出。

在面对疫情的时候,我们应当尽可能的按照防控措施,减少对于疫情的接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疫情所带来的危险。新冠疫情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其高传染性。因此,避免人群密切接触才是防治疫情最好的方法。

⑼ 新加坡的春节习俗与我国有哪些不同

1.新加坡吃鱼生(捞鱼生,把粉丝,鱼生,胡萝卜,各种肉类捞在一起),中国吃饺子(新加坡不吃)。
2.新加坡拜年带俩橘子,到一户时和户主交换。中国……仅仅是团拜,然后分户拜年聊天。
3.中国的扫尘,不仅大扫除,还要把红包从屋内扫出,然后让小孩抢(这个现在少见了很多),新加坡则是象征地打扫一下。
4.中国办春晚,新加坡不办(主要是还有马来人、印度人等),但过年有一些频道免费(平时频道要买),通过电视看。
5.新加坡放鞭炮是政府在河边放,个人不放。
6.新加坡由于有许多人不是中国人,因而不少人是不过春节的,不像中国,人人都过。
7.…….你的悬赏分太少,不说了,够简洁全面吧?这也是我的作业……跟你分享了

⑽ 红包的历史是什么

红包(压岁钱)(Red Packets),在广东港澳台等地亦称之为“利是” 名词 包着钱的红纸包儿;用于喜庆时馈赠礼金。现在也泛指奖金、贿赂他人的钱。

派“红包”是中国新年的一种习俗,中国人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中国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送“红包”和收“红包”,是华人长久以来的传统习俗。 派“红包”是华人新年的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红包文化原先是出自于中国人礼尚往来的一种正常人际关系,体现和谐相处的友好情结。过去几百年以迄于今,红包往来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以这个意义居多。

不过送红包更为普遍的意义,一是给晚辈一种“关爱”,压岁钱、生日祝愿都含有平安吉祥的寓意;二是婚嫁喜庆“有喜当贺”的礼仪,以及亲友初会、相聚互馈祝愿的表示;再一种则是完全出自内心感戴之情的酬谢。 而回馈他人辛劳,给喜娘、道士、僧尼、轿夫、吹鼓手、车夫等等的红包,一般又叫作“花彩”,今天则是“小费”。应该说红包文化除了体现中国人注重礼尚往来外,还有受惠不忘施予者,也有不敢忘恩负义的心态。 全球七大洲,凡有华人的地方,红包文化都赫然存在,并堂而皇之。旅居海外的华人返乡省亲祭祖时,例行都要给亲友族人送红包。由于人有亲疏,礼分厚薄,所送出的红包也就有大、中、小三档,见什么人发什么红包,这也是红包文化的一个特征。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在异国他乡,一些与华人有往来的其它族裔朋友,对华夏的红包文化也是随俗例行,民间如此,社区、公司也奉行如仪。 上世纪最后一个龙年春节,时任旧金山市长的布朗,正月初一与华人共贺新禧时,也给与会民众派发红包压岁钱,把节日气氛中美文化交融表现得淋漓尽致。 更有甚者,一些银行、商家在春节期间,从楼宇高处往下撒放红包, 漫天飞舞宛如落英缤纷,街心人众如潮汹涌,争先趋之若鹜。人们“冲”的不是那小红包内微不足道的一美元,“求”的是能得到红包图个吉利,来年招财进宝。 戏曲舞台于新春演出时,剧中有挨杀、暴毙或披戴孝的角色,戏班老板要给扮演者送红包,让他们拿去煮碗太平面吃,既作补偿奖励又为除晦消灾。此习俗至今许多剧团仍在例行。就是平日里剧团在乡间演出,观众给剧中人(其实就是演员)送红包,也是屡见不鲜。 去年笔者返乡到福建长乐县看戏,剧中演到一书生在法场哭诉冤屈,令观众掬一把同情之泪。此时有一位着时装的观众走上台去,把一个红包插在这个将要“斩首”的书生发髻上。 处于这种情况,台上演员不受干扰照演照唱,台下观众也不以为怪还啧啧称赞。大家都明白此乃“善举”,既同情冤屈者,又为演员送去晦气迎来吉祥。 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一电影公司拍部新片,剧中有一“洋人”被枪杀。事后出品人给那位客串“洋人”的外国朋友送上一个红包。对方知道红包就是钱,但不知这钱是什么钱。当他知道这是“消灾吉祥钱”时不禁哈哈大笑,还说以后有“枪毙”时再找他。 所有这些不属于礼仪上的红包,则寓有消灾祛邪、祈求平安吉祥,与恻悯怜恤藉慰精神之意。
本来嘛,红包往来纯粹出于真心诚意,绝无交易污垢。可是自上世纪七○年代末在中国这个红包文化发源地,随着政策开放,给掌权者——掌握乌纱权的、物资分配权的,以及校长、医生、评委、裁判、监管,乃至小吏、门卫、火葬场职工……送礼的风气漫开,红包遂逐渐变味,送红包也渐渐有了“行情”,形成可怕的“陋规”。既是行情,不但心照不宣,而且“论斤计两”、“按质议价”。这样的红包收授,实际上就是“贿赂”,红包也赤裸裸抛开“红纸袋”面纱,有的用大信封,有的用牛皮纸袋,有的用香烟筒、糕点盒,有的干脆打开皮包亲见现钞。 说到红包“异化”,为虐莫甚于花在医疗看病这一头。其它的求人谋事,倘若你不想跑官,不屑发横财,不急求职称,不拟拿奖牌,儿孙也不一定非上重点学校不可,那么你大大可以不理睬那些掌权者的潜规则、红包行情表。 可是有病痛者不但不可避免,而且非求医问药不行。尤其是得了大病,要住院开刀动手术,就得倚重医生、护士和医院里许多相关人员来解决,麻烦得很。然而患病治疗是攸关性命的事,再麻烦也要想办法克服,这时唯有红包效应才能解决。 其实从病家给医生送红包到“白衣天使”向病家索红包,是有个演变过程的。 大约在三十年前吧,那个年代医生的工资不高,而已经被允许个体经营的小商贩手工艺匠的收入却增长得很快,以致社会上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造核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 拿剃头刀的指的是理发匠,拿手术刀的指的是外科大夫。彼时做小买卖干手工活的一天能赚十几、二十几块钱,而一般的外科医生一个月工资还不到百元。当时知识份子劳动价值很不被重视。 外科医生一天最少也有一到二个手术,一般小手术前后也要二、三小时,稍微大点的得要花好几个小时,误餐过点是经常的事,待手术完成主刀医生已经是汗流浃背、精疲力尽了。 医生做完手术走出手术室第一件事就是对守在门口的病人家属说“手术很成功”。家属此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再看看为挽救自己亲人性命的医生这般辛苦劳累,真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声道谢。出于感恩心情,有的遂把早已准备好的红包,恭恭敬敬地送到医生面前。 刚开始绝大部分医生也是婉辞,但是经不住病人家属再三而又十分诚挚的恳求,有的甚至跪下说若是不收他们就不起来……。 当时医生收红包,在“行政”上并没有规定不许,相反地,在病家和医院同事的眼里这还是一种荣誉、一种褒奖呢,所以那个时候医生收红包是很光明磊落的。因为医生给患者动手术,是要担风险的,手术成功后授受红包,也有平安吉祥庆贺之意,更何况当时的红包也不过区区五元十块而已。 不过这当中得有个“界线”,病家给医生送红包一定要在手术之后或者患者病愈出院时。可以这么说,送红包的时间界定了它的性质, 是感恩的表示,还是等价交换的“买卖”,分得很清楚。 可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医疗领域从服务型变成产业型,强调按经济规律办事。于是医生收红包开始异化,医患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商业交易,说严重点,就是成了金钱与生命的交易。商场有句话叫做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会儿可用得上是一手红包一手开刀。 什么意思?就是说“红包不到位,开刀等排队”。再者,索红包不仅仅是主刀大夫,其它助手、麻醉师、相关技师、化验员、护士长、当值护士等等,都要红包打理摆平,缺漏了一个环节都可能有负面后果。 以致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共识,病家不给医生送红包,患者的病就始终会“悬”在那里。纵然有个别人格高尚德术双馨的医生拒收红包,病家反而觉得心不踏实、疑虑万千,总是想方设法找门路托熟人,哭求跪拜务必要医生收下红包。此咄咄怪事,令人哭笑不得。 红包往来原是一种很美好的文化现象,岂料当它一旦异化,腐蚀人的良知、扭曲纯洁灵魂时,竟是如此触目惊心。但愿这种丑陋的现象终会被真善美所替代,回归红包原先的正面意义。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394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738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034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293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352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034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987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847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014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