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城含氧量多少
‘壹’ 在高原训练的利与弊分别是什么
高原训练的最新研究进展
王跃新 译自澳大利亚《体育教练员》
作者根据高原训练的最新研究成果,描述了高原训练是如何影响血管和心/肺系统并为在高原训练和比赛的运动员提供参考意见。
1.高原对身体的影响
高原如此神秘,从运动员下飞机的那一刻起,就可以观察到身体内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血液中的氧容量、血浆、总血量、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下降,而肺通气量、体液损失、安静时脉搏和基础代谢率增加。
这些变化是因为高原的大气压下降而引起的。在练习时,这种现象加重,此时身体对氧气的需求更大。在这些变化中,值得注意的是,增大了的肺通气量降低了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局部压力,同时提高了PH值浓度。为适应这种呼吸碱中毒,肾脏通过分泌重碳酸盐来降低血液中PH值浓度,使其恢复到正常生理水平,从而得到代偿(称为肾代偿)。不论高度如何,空气中氧分子是恒定的,高度的增加及伴随着的大气压的下降将降低空气中氧量。
除此之外,高原还降低了肺内氧气的局部压力,从而减小了肺脏和血液之间的压力倾斜度。由于分子是从高压力区域向低压力区域移动的,较小的压力倾斜度降低了进入血液的氧气量。
对运动能力来说,最明显的现象是,心脏和骨骼肌肉的氧供应量减少,从而降低了在较高有氧强度下练习的能力。
2.1968年墨西哥城
人们对高原训练表现出浓厚科学兴趣并相信它对运动成绩能产生影响,首先是受1968年墨西哥城(高度为2286米)夏季奥运会的启发。在高原地区进行的比赛,短跑和力量运动员的成绩好于以往奥运会的比赛成绩,而耐力性项目运动员的成绩则略微下降。跳远运动员比蒙和400米跑运动员埃文斯的优异成绩大部分应归功于高原地区空气阻力的下降,这里的空气要比海平面稀薄和干燥。
在高原,耐力项目(1500米或更长)成绩的下降,主要归因于最大有氧能力或最大吸氧量的降低。最大吸氧量代表肌肉每分钟消耗的最大氧量,它经常作为有氧素质的指标。
由于在高原地区,肌肉可利用的氧气减少,最大吸氧量低于海平面地区的数值。不仅如此,对身体素质出色的个体,最大吸氧量下降更大,因为他们血色素中的氧饱和度下降较大。换言之,开始时,运动员血色素越高,则失氧越多。
运动员对高原的耐受性,存在着很大差异。对那些不能更好忍耐高原的运动员,从中等到极端高度可能导致急性高原反应,即以头疼、恶心、没有胃口和疲乏为特征的现象。练习会加重急性高原反应,而随着氧气的供应、药物以及返回较低高度,这种症状通常将得到缓解。
3.利用高原训练提高运动成绩
高原训练在提高运动成绩方面有许多玄妙之处,许多短跑和力量项目运动员来高原进行比赛,目的是在较稀薄的空气下跑得更快和跳得更远。许多长距离选手来高原是为了在缺氧状态下训练,以便返回平原后,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下,提高运动成绩。
目前的理论主张,在缺氧状态下的训练可导致适应性刺激反应,使身体产生更多的血红细胞,以便运送氧气到练习的肌肉群。当返回平原时,长跑运动员体内会留有更多的血红细胞,使氧气运输能力提高。然而,如果运动员在高原生活和训练的时间过长,则随着高原训练强度的降低,也许破坏作用会超过心血管的积极性适应。
我们有理由认为,长期在高原使用较低速度的训练会使运动员的跑动速度更慢,尽管心血管系统对高原环境产生了适应性。这种观点已经导致了更多的新研究,并使我们对高原训练的问题看得更清楚。对耐力性项目的运动员来说,在高原生活和休息能更好地刺激血红细胞的生成,而在高度较低的高原进行训练,可以保持较大的训练强度。许多运动员采用生活在高原,而训练在较低高原的方法(即在专门设计的高原帐篷中休息)。
然而,并不是所有运动员对高原训练都会产生相同的反应,反应者血液中会出现较高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红细胞生成刺激素),而且也比未反应者的高原训练的速度下降小。因此,高原训练也许只对一些选手发挥作用,而其他选手最好在海平面高度训练,这样他们可以在更快速度下进行练习。
当平原地区的运动员在高原以相同的绝对强度跑动时,新陈代谢发生了改变,此时身体更多地依靠醣酵解。因为,高原地区的最大吸氧量低于平原地区,当运动员在高原用平原时的相同绝对强度跑动时,相对强度实际上加大了(例如,较高的最大吸氧量百分比)。
因此,训练强度必须调整到等同于平原地区的相对强度水平。当返回平原时,需要对强度再进行调整。此时,新的平原训练速度比以前的平原训练速度更快,因为平原会提供给运动的肌肉群更多的氧气。体内能量供应的选择是由可利用氧的情况决定。有理由认为,运动员经过一个延长的高原训练后,在相同绝对强度下,更多地依靠脂肪提供能量。如果情况确实如此,运动员在依靠醣酵解提供能量前,能在较大的绝对强度下训练或比赛,这样平原训练产生的疲劳就会在较大练习强度下才出现。
4.在高原比赛时,希望什么
如前所述,在平原训练和在高原比赛的运动员主要关注的是,随高度而降低的耐力水平。其结果是,运动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他们要降低训练强度,以达到平原时的训练水平。当高原的相对强度与平原相似时,绝对强度(例如速度)就较低。这种结果确实在优秀女子自行车选手中发现过。
在高原,运动成绩受影响程度与活动的高度和时间成比例。无氧运动能力(不需要使用氧气完成练习)、肌肉力量和爆发力不会受高度的负面影响。因此,短跑、跳跃或投掷运动员在高原比赛时,不必有任何担心,而长跑选手可能预感到成绩会下降。除此之外,运动员在为期两天且参加多个项目的比赛如十项全能和七项全能或参加某一单项的多轮次跑比赛,会比在平原地区更早地出现疲劳现象,因为高原地区的恢复期一般较长。
5.对在高原比赛的一些建议
长期让队员在高原或其它一些应激环境中,会导致适应性反应,并成为环境适应性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间断性地暴露在人工应激环境下被认为是适应环境,并可以刺激类似于环境适应性的反应。当环境适应性是因生活在高原而导致时,适应环境可以从早期的呼吸含氧量少的气体或在高原帐篷中休息开始。
当确定了比赛前多久运动员抵达高原时,应该考虑两件事情。首先是尽量减少运动员高原反应症状,其次是身体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适应缺氧情况。
6.什么时候抵达
除非运动员赛前能在高原至少训练两周,否则他们应该尽量在临近比赛时抵达。高原上发生的生理变化在10~14天对运动成绩的破坏程度最大。随后几周,身体会产生适应,这种变化的结果就不太严重。例如高原训练一周后,可以观察到新生成的血红细胞携带氧气。然而,环境适应性并不能完全缓解高原的基础压力,心血管系统的变化不能恢复到平原时所具有的特性。
尽管比赛前几天抵达不能使身体有足够的适应时间,且还增加了患急性高原反应的机会,但是立刻参加比赛不会损害选手的成绩,同比赛前一周抵达的效果差不多。抵达高原后的前48小时,运动能力仍然与平原时相似。除此之外,许多运动员并没有出现急性高原反应的症状。
7.热量的摄入和体液的损失
在高原,由于基础代谢率增加,所以对热量摄入的需求也会增加。因此,当运动员抵达高原时,应该食入更多。不仅如此,在高原仅呆两周,体重就会出现下降,这也反映了需要增加饮食。
在高原,体液损失增加,使脱水的问题比在平原更受关注。体液的损失降低了血流量并增加了血液的粘稠度,血液粘稠度增加平衡了到达收缩肌肉群的血流量和氧气。因此,重要的是,当运动员抵达高原时,应该增加液体的摄入,特别是摄入有助于保持体液的液体如运动饮料和含有钠或水与丙三醇混合的饮料。
8.免疫系统
高原会削弱身体的免疫系统,然而这种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更高的高度(大于4270米)而非较低的高度(小于3050米)。抗氧化补充物如维生素A,C,和E,或这些补充物的混合物会有助于保护免疫系统,特别是如果运动员的饮食缺乏这些营养物时。维生素C的饮食来源包括椰菜、桔子、柚子和草莓;而维生素E的食物来源包括蔬菜油、绿叶蔬菜、坚果、家禽和一些谷类;维生素A在西红柿、胡萝卜和南瓜中非常丰富。
每一名教练员都希望自己的运动员有更好的成功机会。这意味着,运动员不仅要做好处理心理和生理压力的准备,而且还要做好对环境压力的准备。由于许多长距离跑选手生活和训练在平原,却在高原比赛,所以,重要的是了解这种特殊的环境压力是如何影响赛跑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当赛跑选手在高原比赛时,能意识到将发生什么,也许会有助于减少高原的一些神秘色彩。
‘贰’ 高原训练的利与弊
从运动员下飞机的那一刻起,就可以观察到身体内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血液中的氧容量、血浆、总血量、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下降,而肺通气量、体液损失、安静时脉搏和基础代谢率增加。 这些变化是因为高原的大气压下降而引起的。
在练习时,这种现象加重,此时身体对氧气的需求更大。在这些变化中,值得注意的是,增大了的肺通气量降低了血液中二氧化碳的局部压力,同时提高了PH值浓度。为适应这种呼吸碱中毒,肾脏通过分泌重碳酸盐来降低血液中PH值浓度,使其恢复到正常生理水平,从而得到代偿(称为肾代偿)。不论高度如何,空气中氧分子是恒定的,高度的增加及伴随着的大气压的下降将降低空气中氧量。
‘叁’ 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火炬的相关资料
选择墨西哥城作为1968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颇具争议,因为这座城市海拔达2300米,这意味着与海平面相比,这里的空气含氧量要少30%。事实的确如此,稀薄的空气对许多参加耐力项目的选手们来说是一场灾难。另一方面,高海拔又使得包括男子400米、接力、400米栏等短跑项目以及跳远和三级跳远等项目产生了新的世界纪录。鲍勃-比蒙在跳远项目上创造的8.90米的世界纪录延续了22年之久。墨西哥城奥运会首次对女子选手做了性别检验,许多表现突出的女英雄们也因此受到赞扬。墨西哥跨栏选手巴希里奥成为了首位在奥运会开幕式上点燃火炬的女性。波兰的罗林斯卡、秘鲁的塞米纳隆和墨西哥的奥尔蒂斯成为了参加射击项目的第一批女子选手。美国选手特尤斯成为首位在100米比赛中卫冕的选手。在1968年奥运会最受欢迎的女选手是捷克体操运动员卡斯拉夫斯卡。在奥运会开始之前2个月,前苏联入侵了前捷克斯洛伐克,卡斯拉夫斯卡因此藏身3周,一出现在赛场上她便赢得了4金2银的傲人战绩。在男子项目上,美国的奥尔特尔第四次赢得了铁饼项目的金牌。本届奥运会也发生了首次因禁药被取消比赛资格的事件,在现代五项比赛中瑞典选手利尔简沃尔的药检呈阳性,因为酒精含量超标。
‘肆’ 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的奥运火炬
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新大陆”。为此圣火由希腊的驱逐舰“纳瓦里农”号运送到哥伦布的诞生地意大利热那亚市。
圣火穿越大西洋,沿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路线航行。在维拉库兹,由17名火炬手在海中接力将火炬传到岸上。2778名火炬手参与了传递活动。西班牙航海家的后裔恩里克塔·巴西里欧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位点燃主火炬塔的女火炬手。图为1968年墨西哥墨西哥城奥运火炬效果图。
选择墨西哥城作为1968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颇具争议,因为这座城市海拔达2300米,这意味着与海平面相比,这里的空气含氧量要少30%。事实的确如此,稀薄的空气对许多参加耐力项目的选手们来说是一场灾难。另一方面,高海拔又使得包括男子400米、接力、400米栏等短跑项目以及跳远和三级跳远等项目产生了新的世界纪录。鲍勃-比蒙在跳远项目上创造的8.90米的世界纪录延续了22年之久。墨西哥城奥运会首次对女子选手做了性别检验,许多表现突出的女英雄们也因此受到赞扬。墨西哥跨栏选手巴希里奥成为了首位在奥运会开幕式 上点燃火炬的女性。波兰的罗林斯卡、秘鲁的塞米纳隆和墨西哥的奥尔蒂斯成为了参加射击项目的第一批女子选手。美国选手特尤斯成为首位在100米比赛中卫冕的选手。在1968年奥运会最受欢迎的女选手是捷克体操运动员卡斯拉夫斯卡。在奥运会开始之前2个月,前苏联入侵了前捷克斯洛伐克,卡斯拉夫斯卡因此藏身3周,一出现在赛场上她便赢得了4金2银的傲人战绩。在男子项目上,美国的奥尔特尔第四次赢得了铁饼项目的金牌。本届奥运会也发生了首次因禁药被取消比赛资格的事件,在现代五项比赛中瑞典选手利尔简沃尔的药检呈阳性,因为酒精含量超标。
‘伍’ 为什么方便面在高源要膨胀
为什么方便面在高源要膨胀?
因为高原大气压增加了;
密封袋中是有个真空度的不是绝对真空的哦,到平原上后,方便面袋内与袋外的压强差增加了,这就会造成鼓包
气温的增加确实会让袋内的空气膨胀,但袋内空气很稀少,膨胀了也绝不至于鼓包这么严重。
可能的原因:大量微生物产生大量气体使鼓包
高原海拔高,气压低,氧气含量少,利用这一低压缺氧环境,可提高人体的体力耐力素质,故其成为体育界耐力训练的“宝地”。1968年第1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高原城市墨西哥城举行,来自非洲高原的运动员,囊括了中长跑和马拉松的5项冠军及5项亚军、2项第三名的好成绩。
海拔每升高100米,大气压就下降5 mmHg0.67 kPa,氧分压亦随之下降1 mmHg0.14 kPa左右。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 000米左右,享有“世界屋脊”之称。高海拔导致了低大气压、低氧分压的形成,这也是我区空气稀薄,氧气缺乏的根本原因所在。由于大气压低,氧分压亦低,少数人主要是高原移居者常因高原低氧而发生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红细胞增多症和高原性心脏病
‘陆’ 地质史上地球大气中氧气浓度具体如何变化的能提供图表最好
美国科学家一份研究报告称 三亿年前 地球大气层中氧含量远远超过今天 生物体积普遍大于现代———
据美国媒体日前报道,美国亚利桑那州立中西部大学的科学家们最近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三亿年前,地球大气层中的氧含量远远超过今天的浓度,而科学家们通过化石标本得知远古时代的昆虫体积普遍大于现代。
据此,科学家们推测,如果地球大气中的氧气足够充足的话,在地球上生活的生物体积将会十分巨大。
古代生物体积超大
蜻蜓翼展竟然一米
科学家们通过森林煤炭化石发现,在恐龙之前,地球上就有巨大的物种存在。它们包括体长可达1米以上的昆虫、蝎子;腿长达50厘米、吊篮大小的蜘蛛;近两米长的千足虫等。
最着名的样本是1979年从英国德比郡采矿场地下挖出的一具巨型蜻蜓化石。它的翼展竟然达一米,和现在的鹰差不多,是地球上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大昆虫。
氧气对巨型生物兴亡
可能起了关键的作用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哈特昆虫博物馆馆长史蒂夫·海登说:“为什么这些巨型昆虫会走向消亡,而幸存下来的昆虫却越来越小?它们不可能受到鸟类的压力,因为当巨型昆虫出现在地球上时,天空中还没有任何鸟类;而当会飞的恐龙出现后,巨型昆虫早已经灭绝了。”
科学家们纷纷猜测,也许是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对巨型生物的兴亡起了关键作用。现在,古生物学家开始探究这些远古蜻蜓、体长10厘米的蟑螂以及其他巨型昆虫的兴亡是否与超高的氧含量有关。
身高5米远古巨人
在地球上可能存在
中西部大学生理学者亚历山大·凯撒和他的同事们经过研究认为,那时地球上大气层中氧气的浓度高达35%,而现在我们呼吸的氧气浓度只有21%,富含氧气的空气可能促进了这些巨型动物的进化。
除了巨型昆虫外,地球上还曾有过泰坦巨人的传说。既然地球上可以有巨型昆虫出现,那么巨人是否也曾真的生活在这颗星球上呢?对此,科学家们曾发现过很多关于巨人存在的证据:
1950年末,土耳其山谷地区发现了许多巨大骨头的化石,经调查证实与人的骨头十分近似,只是比例出奇的大,其中的一个大腿骨化石,长达120厘米。
1986年底,墨西哥城东部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巨人头颅骨以及巨人使用过的石残片等遗物,那块头颅骨高宽分别为50厘米和25厘米,估计身高在3.5米至5米之间。依照这个比例推算,这个“人”的身高有5米,称其为巨人一点也不为过。
2005年,美国和秘鲁考古学家联合宣布了一个玛雅考古史上最重大的发现——他们在位于秘鲁北部海岸的一座巨型金字塔内发现了3座充满大量神秘文物的古墓。
让考古队员感到震惊的是,他们在3座古墓里发现了3具非同寻常的骸骨——3具巨人的骨架。之所以称他们是巨人,是因为这些骨架的身长都在2.8米以上,而普通的当地男性身高平均仅为1.49米。
古代地球的环境
有利于巨人成长
科学家们研究化石后称,有些古代物种确实比现在的动物要大许多倍。这些现象都能证实,远古环境确实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在这种情况下动植物的体形较大。因此,远古时代如果存在巨人也是很正常的。
而巨人在今天却无法生活,是因为大气不再适合他们。在远古时代,地球的大气压力几乎是现在的两倍,氧含量更高,巨大生物在这种环境中可以快速繁殖和生长。同时,那时地球的臭氧层较厚,而现在则约是那时的七分之一,所以今天生物的寿命也与以前不同。
‘柒’ 世界六大神秘之地分别是哪几个地方
第1名:经过也可能遇难的死亡之洞——印尼爪哇谷洞
印尼爪哇谷洞最为恐怖奇异。此谷中有6个大山洞,洞呈喇叭状,都是大陷阱。不用说“误入”谷洞者性命不安,就是保持距离者也难幸免。当人 或者动物从洞口经过时,会被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拖入”谷洞而吃掉。就是离洞口还有6至7米距离,也会被魔口“吸”进去,一口吞下。据侦察,谷洞里已是白骨 累累,难以分清哪些是人骨,哪些是兽骨。
第2名:难免一死的死亡地带——堪察加半岛
前苏联死亡谷在堪察加半岛上:这条长2000米,宽l00-300米的死亡谷中,地势崎岖,怪石嶙峋,狗熊、狼獾、野猪等野生动物死亡相藉,白 骨横陈,满目凄凉。误入该地的人类也不能幸免。据统计:至少有30个人丧命于此.据推测,谷中积聚着有害气体。可令人惊奇的是,紧挨此谷的村舍,却不曾受 到有害气体影响。
第3名:无脑婴儿产地——巴西库巴唐
在巴西热带郁郁葱葱的群山峻岭的掩映中,坐落着一个令巴西人闻之色变的城市——库巴唐。20年前,数十个在这个城市里出生的婴儿竟然没有脑子,库巴唐在一夜之间得到了一个充满恐惧的外号——“死亡之谷”。
在库巴唐市内的烟囱,不间断地释放着色彩斑斓的工业废气,市里也弥漫着一股腐臭的气味,不过熟悉库巴唐的人都知道,这20年来,当地政府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摘掉了“地球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的帽子。
但是对于环保组织和科学家们来说,库巴唐仍然是一个危险的地区,这里被严重污染的空气、土壤以及水资源都在悄无声息地慢慢吞噬生命。科研人员发 现,库巴唐市的居民患各种癌症的几率高得惊人:在库巴唐及毗邻的桑托斯市等地区,膀胱癌患者的比率比其他城市要高6倍;神经系统(包括脑部)的癌症患病率 是其他城市的4倍;另外,肺癌、咽喉癌、口腔癌和胰腺癌的患病率也是其他城市的2倍。
第4名:人间地狱动物天堂——美国死人谷
在美国加州与内华达州相连处,有一条世界上特大山谷,长达300公里,窄处宽6公里,阔处有26公里。山谷两岸,悬崖绝壁,险象环生,见者不寒而栗,闻者谈之色变。
1949年春,有一支做黄金美梦的勘探队欣然前往“未开垦的处女地”,结果有去无回,全军覆没。以后,多次探险者试图揭开大死亡谷之迷,后果与探金队毫无二致。
后来,科学家用航空侦察,惊诧地发现,这个人间活地狱,竟是禽兽大乐园。据航测统计,在这死人谷里,有乌儿近300种,野驴约2000头,蛇类20余种,蜥蜴也有17种。它们或飞、或爬、或跑、或卧,好不逍遥。此谷何以杀人而豢养禽兽,奥秘还未揭晓。
第5名:“动物的墓场人类天堂”——意大利死亡谷
意大利那不勒斯和瓦维尔诺附近的死亡谷,专门夺取动物的生命,对人体却无损,被称为“动物的墓场”。
据科学家们的调查,该谷中发现的各种死于非命的飞禽走兽、大小动物的尸骸已超过4000只(头),鸟类几十种,爬行类十九种,哺乳动物也有上十 种。它们的死,不是自相残杀,也非集体自杀,更非人为,是何根源,至今不明。更有意思的是,该谷杀伐禽兽,而过人则无加害之实。据统计,每年在此死于非命 的动物多达3万多头。
第6名:不再无人的无人区——藏北
在青藏高原的中部,有一块被各国学者和专家称为“生命的禁区”的地方,这里便是藏北无人区。
“无人区”在西藏的西北部,面积有6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5000米。这片地方除了高山、湖泊、草原和野生动物,几乎荒芜人烟。历史上,曾经有一些人去探险,可是不是因为缺吃,就是因为迷失方向,很少有人生还,“无人区”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荒凉、恐怖的世界。
“无人区”给人的感觉首先是自然风光的美丽,这里蓝天和大地的色彩对比强烈,没有任何空气污染,空气透明度很高,一切看起来都很清晰,往往在距离上给人以错觉。
这里的美是一种粗犷的美,尤其是其腹地“双湖”一带,给人的感觉就像不在地球上,这里的景色已经远远超出了许多人以往的审美经验。
“无人区”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天然野生动物园。这里的草原很宽广,只是青草生长期短,但更多的还是大片的戈壁。当汽车在没有公路的大地上自由自 在奔驰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成群的野马和羚羊群,其他如:鹿、藏野驴、野牦牛甚至狼、熊等等也常常出现在视野里,然后消失在远方。
“无人区”生存条件很恶劣,这里空气中的含氧量很低,气候变化反复无常,湖泊虽然很多,但都是盐碱水。近些年来,在政府的组织下,一些牧民迁往“无人区”,所以“无人区”已经不再无人,但去往那里的朋友还是要多加小心,毕竟,这里曾经是人类的“禁区”。
第7名:最多人征服过的死亡地带——罗布泊
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命名,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等。元代以后,称罗布淖 尔。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也积石为中国河也”。这种误认罗布泊为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 秦至清末,流传了2000多年。到公元四世纪,曾经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地。清代末叶,罗布泊水涨时,仅有 “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经注罗布泊,至五十年代,湖的面积又达2000多平方公 里。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使罗布泊渐渐干涸,1972年底,彻底干涸。
罗布泊,三个字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神秘,而不是单单的地域名称。有一段文字对她的描绘非常贴切:“罗布泊其实是汇入多水湖之意,为内陆最大的移 动咸水湖。大自然曾造就了5400平方公里湖面的罗布泊,在最近的百年间,湖水已干涸见底,如今,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片荒芜的景象:湖泊干涸、河水断流、古 堡沧桑,生命仿佛在这里嘎然停止。这难道就是当年唐玄奘西去取经的大道吗?这难道就是马可.波罗从威尼斯至古老东方经过的地方吗?当年丝绸路上的驼铃、楼 兰古城的歌舞一切都已消失,只留下那不解之谜,让探险者冒生命之险去挖掘、去破解……”
‘捌’ 为什么高海拔地区有助于提高短跑成绩
这是因为高海拔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运动员的血液输氧能力差;在高原训练就是利用气压低的条件,来提高血液的输氧能力。当运动员返回平原时,就会感到轻松,比赛成绩能显着提高。
‘玖’ 墨西哥城怎么造成“墨”色天空的
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位于该国中南部高原的山谷中,海拔2240米,号称世界最高的城市,面积可达1500平方千米,人口多达1800多万。市内以及城市周围星罗棋布的古印第安人文化遗迹是墨西哥也是全人类文明历史的宝贵财产。然而,作为西半球最古老的城市,墨西哥城的污染在全球也是非常有名的,有人甚至用“烟雾弥漫,天日难辨”来形容墨西哥城的污染状况。1992年,联合国宣布墨西哥城是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6年后,当地的空气为墨西哥城赢得了“世界上对孩子最危险的城市”的称号。
墨西哥城里的300万辆汽车、众多的炼油厂和林立的烟囱,每天产生约1200吨污染物,一年则要向空气中排放350万吨一氧化碳、45万吨二氧化硫、35万吨碳氢化合物、27万吨氮氧化合物和43万吨尘埃等。即使是在晴天,这个城市的天空也总是灰蒙蒙的。路上人们不得不戴上口罩,正在飞行的小鸟会突然死亡,而小孩在画天空时,用的是褐色彩笔。在城郊的埃卡特佩克,街道和房屋每天都被白色粉末所覆盖,当地居民说像下“雪”。而那种“雪”是顺风从城市附近工厂吹过来的苛性碱粉末。墨西哥城每年都要拉响十几次烟雾污染警报,甚至致使工厂停工,学校停课。
在这样的污染环境中,许多墨西哥城的市民,特别是老人和儿童感到眼睛刺痛,不由自主地流泪、干咳,甚至出现呼吸不畅、头痛等症状。为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墨西哥城设立了许多类似电话亭的氧气亭,居民投进2美元的硬币,便可进入亭内呼吸1分钟的纯氧。20世纪80年代末,墨西哥城设立了25个氧气亭,平均每个亭为80万人提供氧气服务,但是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科学家称,长期的空气污染正在毁掉该市市民的嗅觉。据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开展的一项实验显示,生活在墨西哥城中的市民和附近小镇、农村的居民相比,城里人分辨日常的气味诸如咖啡、橘子汁等要吃力得多。同时还发现他们更难嗅出已腐烂食品的气味。专家称,由于每天吸入了太多的有害气体,导致他们的嗅觉受损,甚至嗅觉死亡。
2240米海拔高度的墨西哥城由于含氧量低,燃料在引擎中的燃烧不充分,所以排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和悬浮颗粒物。专家警告说,如果墨西哥城大气中悬浮粒子的平均浓度提升10%,那么每年将可能导致4000多人死亡。
除了地理原因之外,超过350万辆行驶在街道上的汽车(其中30%超过了20年)成为造成墨西哥城空气严重污染的罪魁祸首。这些拥挤的车辆每天排放出大量的尾气,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和悬浮颗粒物。因此,墨西哥城的防治污染工作主要围绕控制汽车尾气展开。
进入21世纪,汽车污染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随着汽车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它对世界环境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危害城市环境,引发呼吸系统疾病,使城市环境转向恶化。有关专家统计,到21世纪初,汽车排放的尾气占了大气污染的30%~60%。随着机动车的增加,尾气污染有愈演愈烈之势,由局部性转变成连续性和累积性,而各国城市市民则成为汽车尾气污染的直接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