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哪个作品是战火中的西班牙
‘壹’ 毕加索主要作品
1881年10月25日,巴勃罗.毕加索生于西班牙南部海岸的马拉加.父亲名叫布拉斯科,母亲洛佩斯,巴勃罗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也是唯一的儿子。巴勃罗的大妹妹名洛拉,小妹妹康姬塔未成年夭折。据说巴勃罗在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喜欢绘画,他会说的第一句话是"铅笔"。
父亲布拉斯科开始是马拉加美术馆的管理员,他喜好绘画,长于画鸽子,是个斗牛迷。每周父亲都要带着巴勃罗去看斗牛,边看边为儿子讲解斗牛中的每个细节。因此,斗牛就成了巴勃罗童年时代画画的题材,在他8、9岁时画的第1幅油画,就是一位斗牛士。这一家人所住的房子,面对着一个绿茵广场,白色的鸽子或飞翔于天空、或追逐于草地。在父亲的指点下,巴勃罗经过细心地观察,鸽子也成了他画作的主要题材。
1891年,父亲奉命调到了西班牙西北部、大西洋西北岸的港口-科鲁,就职于当地的县立美术学校。全家人随之迁移到了科鲁纳。巴勃罗在那里一边就读于加尔达中学、一边成了父亲所在美术学校的学生,开始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具有极高艺术天赋的巴勃罗,绘画技术自此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不久,父亲已经允许儿子在自己画鸽子的时候,在画面上画几笔。从保存下来的1892-1894年巴勃罗的素描看,他在观察和理解人物方面,已经显示出了早熟的才能。1894年,巴勃罗13岁时,在他写给马拉加亲戚的信中,就开始用漫画来介绍科鲁纳的风土人情。这一年,父亲为他举办了个人画展。1895年,父亲被任命为巴塞罗那路加美术学校物体素描课的教员。全家一起迁到了巴塞罗那。同年,巴勃罗考入了路加美校。这一年中,他创作了《老渔夫》,画中的渔夫是典型的马拉加渔民形象,技法是写实的,色调厚重、谐调。1896年,父亲为他租下了一间小阁楼,作为独立的画室。在这里,他创作的《初次圣体》(注:"圣体"为基督教的圣事之一,天主教、东正教称"弥撒",新教称"圣餐")曾在巴塞罗那市举办的展览会上展出。
1897年,他完成的油画《科学与仁慈》,入选在马德里举行的全国美展。这一年中,巴勃罗考入马德里的圣费尔南多美术学校。因为是只身一人在马德里,举目无亲,无聊之际除去泡咖啡馆外,也常常去普拉多美术馆。前辈西班牙美术大师格列科(1541-1614)、委拉斯开支(1599-1666)的作品,使他倾倒。他还临摩了戈雅(1746-1828)的作品。自己也作了一些生活素描。总起来说,在这个时期,巴勃罗经常陷入孤独、贫困之中,精神状态不佳、情绪不定。1898年7月,巴勃罗染上了轻度的猩红热,回到了巴塞罗那家里养病。病愈后,与一位比他年长5岁的朋友,在山村度过了8个月的时光。这时,他已下决心与在艺术院校所接触的教育决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改名为母亲的姓-毕加索。
1899年,毕加索借用了一位艺术家的兄弟的工作室,来进行创作。这时为他多幅肖像画作模特的,就是小他3岁的妹妹洛拉。《洛拉肖像》是其中的一幅。在这一年中,他开始和这里的许多艺术家、知识分子交往,成了当地1897年开业的"四猫咖啡馆"的常客,和备受瞩目的人物。这个咖啡馆是一个文化界人士、艺术家聚会的场所,毕加索经常在这里为朋友们画像,由于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出众的表达能力,简单的线条就可以勾勒出每个人的特征,使得大家深为叹服。在这里,毕加索广泛地接触到了当时流行的艺术思潮,如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等。与此同时他也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的下层、并深入地了解了他们的生活。在他留下的厚厚的笔记本中,画满了这个时期的草图,其中包括充满着稚气的打斗情景、士兵的姿态等等。1900年2月,毕加索在这里举办了他在巴塞罗那的首次画展,展出了在"四猫咖啡馆"中为朋友们所作的肖像画50多幅,其中还有参加了当年在巴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西班牙馆展出的那幅《最后的时刻》,这是一幅描绘牧师来到临终前一位女人身边情景的油画。为了这次展出,毕加索到了巴黎。
‘贰’ 毕加索的着名作品
1.毕加索代表作:《亚威农少女》、《卡思维勒像》、《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格尔尼卡》、《和平鸽》、《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
2.各作品简介:
《亚威农少女》
毕加索作,1907年,油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1906年毕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绘画影响,而转向一种新画风的探索。于是,他画出了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着名杰作《亚威农少女》。
这幅不可思议的巨幅油画,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亚威农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脱胎于塞尚那些描绘浴女的纪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种不同于自然秩序的秩序,组建了一个纯绘画性的结构。
《卡思维勒像》
《卡思维勒像》,毕加索作,1910年,油画,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艺术中心藏。《卡思维勒像》 是毕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张力。
这幅《卡思维勒像》,清楚显示了毕加索是怎样将这种分析立体主义的绘画语言,用于某个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令人费解的是,恰是在这种分解形象和舍弃色彩的极端抽象变形的描绘中,毕加索始终不肯放弃对于模特儿的参照。为了画这幅画,他让他的这位老朋友卡思维勒先生耐着性子摆好姿势,在他的面前端坐了有二十次。他不厌其烦地细心分解形体,从而获得一种似乎由层层交迭的透明色块所形成的画面结构。画中色彩仅有蓝色、赭色及灰紫色。色彩在这里只充当次要的角色。虽然在线条与块面的交错中,卡思维勒先生形象的轮廊还能隐约显现,然而人们却难以判断其与真人的相似性。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对其不甚了了。虽然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1912年起,毕加索转向其“综合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实验。他开始以拼贴的手法进行创作。这幅题为《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的作品,清楚地显示了这种新风格。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马德里索菲亚王妃艺术馆(Reina Sofía Art Museums)馆藏。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
《和平鸽》
《和平鸽》是为联合国专门创作的世界友谊作品,从此和平鸽来代表和平。
布拉克出生于塞纳河畔阿尔让特伊的一个漆工家庭,其父亲和祖父都是业余画家,这使他自幼便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1893年,布拉克全家移居勒阿弗尔,不久他便在当地一所美术学校学习。1902年,他进入巴黎美术学校,受到博纳的指导,后又转入安贝尔学院。他于1904年创办了自己的画室。1905年在参观了秋季沙龙之后,他对野兽派绘画产生浓厚兴趣,遂在以后两年中参加了野兽派绘画运动。不过,他的作品却以其“安详如歌一样”的基调,与那种色彩强烈、笔法奔放而令人兴奋的地道的野兽派作品风格迥异。“他的性情极为平稳,因而不滥用野兽派画家陶醉其中的自由。”(雷蒙·柯尼亚等合着《现代绘画辞典》,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第39页)。1907年,他与毕加索相识,深为其作品《亚维农的少女》所倾倒,两人遂成为至交,共同筹划起立体主义运动。 《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戴帽子的男人》是毕加索91岁高龄时所作,在此画完成的第二年,画家便与世长辞,因此,这幅画可视为毕加索晚年最为珍贵的画作之一。进入画面,中国水墨画的风格立即映入眼前,大笔触挥毫于纸面上,可想象画家在作画时,是何其的酣畅淋漓,画家在晚年还能保持如此的创作精力,实则难能可贵。这大概也是毕加索长时间内不断变换画风,在流派林立的20世纪画坛依然屹立不倒之原因所在。
‘叁’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他1907年创作的作品是什么
毕加索在1907年创作了油画《亚威农少女》,《亚威农少女》这幅画作成为他立体主义风格的里程碑。从这幅画开始,他试图将物体重新组合,颠覆人们对事物的传统印象。我们熟悉的毕加索逐渐清晰起来。
毕加索的这些创作与他当时的际遇是分不开的。他承受着失去好友的痛苦,目睹了小人物生活的艰辛与困窘。因此,这一时期,他作品的主角大多是形象消瘦、目光呆滞的劳苦大众。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开始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3)毕加索哪个作品是战火中的西班牙扩展阅读: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史学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又称“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梵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毕加索是国际公认的艺术大师,他一生的创作几乎反映和见证了西方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历程,对世界艺术的推动也产生了极为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并极大改变了人们绘画创作与观赏的思维和方式。
‘肆’ 毕加索作品
1、亚威农少女
亚威农少女始作于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间曾多次修改。画中五个裸女和一组静物,组成了富于形式意味的构图。
第一件立体主义的作品。画面左边的三个裸女形象,显然是古典型人体的生硬变形,而右边两个裸女那粗野、异常的面容及体态,则充满了原始艺术的野性特质。在这幅画上,不仅是比例,就连人体有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都遭到了否定,彻底打破了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始的五百年来透视法则对画家的限制。
2、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虽然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面。
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色彩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画上似乎仅有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3、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
毕加索91岁高龄时所作,在此画完成的第二年,画家便与世长辞,因此,这幅画可视为毕加索晚年最为珍贵的画作之一。进入画面,中国水墨画的风格立即映入眼前,大笔触挥毫于纸面上,画面笔墨潇洒,看似无拘束,却是精心安排,人物面部比例的协调和五官的立体效果体现了画家的用心。
画面上,人物面部表情诙谐充满趣味,向上扬起的帽子更是增加了人物的喜剧效果,就如马戏团的小丑一般。漫画式的幽默感是风格多变的画家给观众的又一份惊喜。创作此画时的画家已经是集名利与荣耀于一身,对人生的态度更加豁达,乐观。
‘伍’ 毕加索被称作“惨绝人寰的战争综合图像”的是哪一幅作品
毕加索着名的反战作品《格尔尼卡》
1997年4月,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向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的居民专门发出一封致歉信,就60年前德国空军对小镇的轰炸表示“认罪”,并“请求宽恕”。德国人何以在战争结束 半个多世纪以后又自揭伤疤,承认自己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曾犯下的罪行呢?这要从西班牙着名画家毕加索的反战杰作《格尔尼卡》说起。
大屠杀激发构思
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正处于法西斯反动势力猖獗扩张的时代。在西班牙国内,随着法西斯的日益嚣张,反动军官佛朗哥公然挑起了与共和政府之间的战争,使西班牙成为法西斯分子“最好的练兵场”。此时,早已定居法国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以满腔的热情关注着西班牙国内的战争局势,并利用一切机会支持共和政府的正义行动。不久,毕加索欣然接受了西班牙共和政府的任命,担任了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的馆长,直接拿起自己的特殊武器———画笔,投入了与佛朗哥一伙的战斗。
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委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壁画。正在毕加索苦苦构思期间,1937年4月26日,与佛朗哥势力狼狈为奸的德国法西斯分子,仅仅为了试验其新式炸弹的威力,悍然出动43架飞机疯狂轰炸西班牙北部城镇格尔尼卡。轰炸从下午4点30分开始,持续了3个多小时。肆虐横行的德国飞机几乎把格尔尼卡镇夷为平地,致使当地7000居民中有1654人死亡,889人受伤。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动了画家毕加索的心。他当即决定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这次事件中死者的哀悼。
用生命进行创作
格尔尼卡惨案发生后,毕加索收到了母亲从巴塞罗那捎来的信,说离她居住地方只有几米远的一个修道院也被炸毁了,一连几个星期,她的房间里都充满了臭烟,熏得她泪流不止。这越发激起了毕加索的愤恨之情。为了彻底揭露和鞭挞德国法西斯分子的罪行,他决定创作一幅规格宏大的壁画。为此,他甚至不得不专门找到了一个很大的空房间。当时,毕加索已经年近六旬,又正值酷暑,创造的艰辛不言而喻。在创作《格尔尼卡》的日日夜夜里,毕加索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常常是光着脊梁,穿一条短裤,挥汗作画。一位朋友关心地劝他说:“你是一个伟大的画家,你的生命并不属于你自己,你必须要保重身体。”毕加索回答说:“我是个画家,我更是个正直的人,揭露邪恶也是我的义务。”
在创作的前几天,毕加索一口气画了25幅草图。为了完成一个满意的造型,他从具体到半抽象,再到抽象,反复试验,反复刻画,几度易稿。至最后完成时,画面已高达349.3厘米,长776.6厘米。特意找来的这间房子已经够大了,但要容纳这幅画,还是很难,画的上端几乎顶到了房子的椽木上。在创造和修改画的上面部分时,毕加索不得不弓着身子站在梯子的顶端,看上去像是在进行空中作业。每次从梯子上下来,毕加索都累得腰酸背痛。他回忆说,有时,甚至感觉“已经没有气力再进行下去,但是,当我听到那些无辜死去的人们的灵魂的召唤,我就又一次充满了力量”。
在毕加索的创作过程中,他的情妇道拉·玛尔用相机拍下了这幅画的创作全过程。她的这一无意举动真实记录了创作这幅作品的劳累和艰辛。
备受争议的画面
《格尔尼卡》运用了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由于这幅画没有表现出具体情节,人物器官又有明显的移位和扭曲,致使人们对这幅作品众说纷纭。
《格尔尼卡》的画面由几组场面和人物构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画面中心的那匹仰天长啸的战马。只见它怒目圆睁,鼻子猛烈地抽搐着,那夸张的马嘴,露出了短剑般的舌头,正在竭尽全力地嘶鸣。马的下方,躺倒着一个手持断剑的男士。他的身躯与他手中的武器一样,已经残缺不全,但那只紧握利剑的手,似乎在表示人民不会轻易放下武器,誓与残暴决战到底。最令人震惊的还是画面中的几位妇女:一个瘦骨嶙峋的母亲,双手托着惨死的婴孩,仰目苍天,欲哭无泪;另一位妇女从高高的窗口中伸出长长的手臂,手持一盏油灯,似乎想要照明眼前发生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切;从燃烧着火焰的房子里又掉下来一位妇女,她那面孔因绝望而变了形,那双痉挛的双手,似乎在祈求什么。此外,画面中那个表情麻木的牛头和那盏犹如太阳的电灯,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格尔尼卡》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动乱的感觉,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气氛。曾经有人专门问毕加索那匹可怜的马和那头牛是否代表着受难的人民和杀人的法西斯?他回答说:“那头公牛不是法西斯,但它是残暴和黑暗。”针对人们对《格尔尼卡》的不理解,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造谣说毕加索是公开支持共和,背地里支持佛朗哥。尽管至今人们都对这幅画的意思争论不休,但是对其反对战争、呼唤和平、控诉法西斯罪恶的立场和主题却没有任何异议。
展览引起世界轰动
《格尔尼卡》在巴黎展出后,引起巨大反响。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互相诉说着他们从画中感受到的“觉醒的力量”。当时正在读法律专业的小说家洛德·罗伊说:“我被画中的暴力惊呆了,心中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焦虑。”超现实主义诗人米歇尔·莱里斯在谈到他的感觉时说:“在一个犹如‘潘多拉匣子’的黑白长方形里,毕加索向我们显示了深刻的悲哀———我们所爱的一切行将灭亡。”
接着,《格尔尼卡》又在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展出。每到一处,参观者人山人海。随着这幅画的影响越来越大,法西斯反动势力也越来越感到它像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匕首。在各地展出期间,均有极少数法西斯分子混杂其间,妄图寻找机会毁坏画面,但都没有得逞。
由于毕加索的画作和言行,他成了德国纳粹最痛恨的艺术家,一言一行都受到了秘密警察的监视。但是迫于毕加索的国际声望,纳粹分子并不敢杀害毕加索,而是虚伪地拉拢邀请他去德国观光,并声称优惠供应他额外的食品和煤炭。毕加索厉声告诉侵略者:“一个西班牙人是绝对不会感到冷的。我绝对不会背叛我的祖国。”遭到拒绝后,纳粹分子把毕加索列入盖世太保的黑名单。之后,德国人霸占了他在巴黎的一处住宅,并从房间里搜刮走大量的艺术作品。
美国“借”了40年
就在《格尔尼卡》展出期间,给整个人类带来空前灾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了。战争爆发不久,西班牙就沦陷于法西斯之手。为了保护好这幅伟大作品,20世纪40年代,经毕加索本人同意,正在美国展出的《格尔尼卡》被出借给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当然,毕加索并不会把自己这一泣血之作拱手送给美国人,他向公众表示:“一个重获民主和自由的西班牙,是这幅画的当然故乡。”没想到,这一“借”就长达40年。在二战结束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尽管毕加索的祖国西班牙早就恢复了和平和宁静,但美国人仍然以种种借口赖着不还。这成为毕加索晚年的一块心病,他曾多次表示希望能够看到《格尔尼卡》的回归。可惜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还是没有等到这一天。1973年4月,毕加索带着深深的遗憾与世长辞。之后,西班牙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敦促美国政府归还《格尔尼卡》。
直到1981年,这幅画才按照毕加索生前的遗愿,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陆’ 谁能提供毕加索所有的作品名啊
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面对勤奋的毕加索和天才的创作,你会不会毕恭毕敬呢?
1881—1900年 童年时期
1881年 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1889年 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斗牛士》;
1895年 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学校;
1897年 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油画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1900—1903年 蓝色时期
1902年 完成“蓝色自画像”;
1903年 完成《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
1904—1906年 玫瑰时期
1904年 开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时期开始。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
1905年 创作《拿烟斗的男孩》并被慈善家约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万美元重金购得;
1906年 结识野兽派大师马蒂斯,为美国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画像,《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跃入“立体主义”的跳板;
1907—1916年 立体主义时期
1907年 结识布拉克,开始立体派风格创作,创作《亚威农少女》;
1909年 解析立体派开始;创作《费尔南德头像》;
1917—1924年 古典时期
1917年 在意大利邂逅舞者欧嘉·科克洛娃,创作《欧嘉的肖像》;
1918年 与欧嘉结婚,与马蒂斯举行联展;
1920年 手工彩绘珂罗版《三角帽》;
1922年 创作《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1925—1932年 超现实主义时期
1927年 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蕾莎·沃尔持,成为毕加索的模特。并生下女儿马姬;
1929年 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成。作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画作,显现婚姻危机,结识达利;
1932—1945年 蜕变时期
1932年 创作《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1933年 以雕塑家工作室为题,创作蚀版画
1934年 创作以斗牛为题的作品;
1936年 西班牙内战暴发。认识多拉。玛尔,并创作《多拉·玛尔的肖像》;
1937年 创作完成《格尔尼卡》;
1942年 创作版画《大自然的故事》
1943年 邂逅22岁的弗朗索娃·吉洛;
1944年 加入法国共产党;
1945年 开始尝试石版画创作;
1946—1973年 田园时期
1947年 儿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艺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艺术品;
1948年 为世界和平会议作“和平之鸽“海报和《贡戈拉的二十首诗》;
1949年 创作《卡门》系列;
1950年 获列宁和平奖章;
1953年 在玛都拉陶艺工作坊邂逅杰奎琳·洛克;
1954年 开始创作德拉克罗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
1956年 与克罗鲁佐共同拍摄电影《神秘的毕加索》公映;
1957年 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毕加索75岁纪念展”,创作版画《斗牛系列》;
1958年 毕加索为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大厦创作了壁画《伊卡洛斯的坠落》;
1959年 创作仿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
1961年 与35岁的杰奎琳·洛克结婚,并庆祝毕加索80大寿;
1963年 绘制《画家与模特儿》;
1966年 巴黎大皇宫及小皇宫举办大型《毕加索回顾展》。创作《流沙系列》;
1968年 创作《塞莱斯蒂纳》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画;
1970年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赠结巴塞罗纳毕加索美术馆:
1971年 巴黎国立现代艺术馆举办了《毕加索诞生90同年回顾展》;
1973年 92岁,4月8日逝世于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花园里。
参考资料:http://www.hxnart.com/bjs/sp.htm
‘柒’ 毕加索的作品描述战争的是
格尔尼卡
是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描绘了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德军飞机轰炸后的惨状。
‘捌’ 毕加索的作品是什么
毕加索一生创作作品无数,是目前地球上画画数量最多的艺术家(画动画的当然除外),其最主要代表作有两张:《亚威农少女》(代表了其创立的立体派风格)、《拿烟斗的男孩》(目前全世界所有画中,拍卖价最高的一幅作品,代表了毕加索的作品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另毕加索各时期的代表作:
1881—1900年 童年时期
1881年 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1889年 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斗牛士》;
1895年 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学校;
1897年 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油画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1900—1903年 蓝色时期
1902年 完成“蓝色自画像”;
1903年 完成《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
1904—1906年 玫瑰时期
1904年 开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时期开始。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
1905年 创作《拿烟斗的男孩》并被慈善家约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万美元重金购得; 1906年 结识野兽派大师马蒂斯,为美国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画像,《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跃入“立体主义”的跳板;
1907—1916年 立体主义时期
1907年 结识布拉克,开始立体派风格创作,创作《亚威农少女》;
1909年 解析立体派开始;创作《费尔南德头像》;
1917—1924年 古典时期
1917年 在意大利邂逅舞者欧嘉·科克洛娃,创作《欧嘉的肖像》;
1918年 与欧嘉结婚,与马蒂斯举行联展;
1920年 手工彩绘珂罗版《三角帽》;
1922年 创作《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1925—1932年 超现实主义时期
1927年 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蕾莎·沃尔持,成为毕加索的模特。并生下女儿马姬;
1929年 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成。作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画作,显现婚姻危机,结识达利;
1932—1945年 蜕变时期
1932年 创作《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1933年 以雕塑家工作室为题,创作蚀版画
1934年 创作以斗牛为题的作品;
1936年 西班牙内战暴发。认识多拉。玛尔,并创作《多拉·玛尔的肖像》;
1937年 创作完成《格尔尼卡》;
1942年 创作版画《大自然的故事》
1943年 邂逅22岁的弗朗索娃·吉洛;
1944年 加入法国共产党;
1945年 开始尝试石版画创作;
1946—1973年 田园时期
1947年 儿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艺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艺术品;
1948年 为世界和平会议作“和平之鸽“海报和《贡戈拉的二十首诗》;
1949年 创作《卡门》系列;
1950年 获列宁和平奖章;
1953年 在玛都拉陶艺工作坊邂逅杰奎琳·洛克;
1954年 开始创作德拉克罗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 1956年 与克罗鲁佐共同拍摄电影《神秘的毕加索》公映;
1957年 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毕加索75岁纪念展”,创作版画《斗牛系列》; 1958年 毕加索为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大厦创作了壁画《伊卡洛斯的坠落》;
1959年 创作仿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
1961年 与35岁的杰奎琳·洛克结婚,并庆祝毕加索80大寿;
1963年 绘制《画家与模特儿》;
1966年 巴黎大皇宫及小皇宫举办大型《毕加索回顾展》。创作《流沙系列》; 1968年 创作《塞莱斯蒂纳》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画;
1970年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赠结巴塞罗纳毕加索美术馆: 1971年 巴黎国立现代艺术馆举办了《毕加索诞生90同年回顾展》;
1973年 92岁,4月8日逝世于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花园里。
‘玖’ 毕加索最着名的作品
《格尔尼卡》,是立体主义的领导人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是表现战争题材且具有纪念意义的作品。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纳粹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谴责和抗议。毕加索他那潜在的变现主义再次迸发出来,线条扭曲着,膨胀着,激情在奔腾驰骋,这便是《格尔尼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