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帆船开到哪里了
A. 西班牙大帆船的船只简介
据说,葡萄牙人最早建造了这种大帆船,但却是西班牙人开始大规模修造大帆船,并利用它们组成了强有力的舰队。着名的西班牙宝物船队即是由这种船只组成。西班牙大帆船的名声在于其庞大的船体和载重量,在于其源源不断从新大陆运回黄金,供西班牙王室和贵族挥霍。通常它都携带有重型的武器。西班牙大帆船有两到三层甲板,多数装了三桅,但也有四桅的特例。
16世纪初,战船上开始设置“舷窗”。这是开在船侧的窗口,上面有用绞链开启的窗盖,这样,不必从船边吊装而通过窗口就可以很方便地给船装卸货物。英国造船家运用这个思路,设法使加农炮从船的下甲板进行射击。这样,舷侧炮便告问世。它的重量正好安全地分布在它的重心下面。西班牙立即效法英国,建造了一种长约100英尺、宽30英尺的战船,称为西班牙大桅帆战船。它跟古希腊罗马战船一样,是专门为海军作战而设计的。它的船身趋于狭长,在吃水线上方有个较低的撞角,用来冲撞敌船。这种战船有三个桅杆,上面装有横帆。船头船尾建有船楼,水线以上的船体装有许多门轻型加农炮。在主船体上有一排大型加农炮,这样,海战的初始阶段就大大延长。但如果不能对敌船作猛烈的冲撞,并象早期海战那样士兵登上敌船,进行一场短兵相接的搏斗,那么战斗就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西班牙大桅帆战船,跟古希腊罗马战船不同,它具有远距离海上航行的适航能力。其主要缺点是它的行驶主要受风力的支配。由于新式战船比老式圆弧形战船机动性更大,索具也有了改进,因而它可以“逆”风驶行,这样,上述缺陷部分地得到了弥补。
英国人认识到舷侧炮的应用有可能改变海军战术,因此越来越重视发展适合装备远射程炮的战船而不再注重攻占敌船这种作战方法了,结果,位于战船头尾的船楼变得越来越矮,船头上的撞角也很快取消了,重型炮的比例也有稳步增长。不过,西班牙的战船还依然保留着船头上的撞角,杀伤人员和摧毁敌船的两种火炮的数量继续保持平衡。他们仿照英国,降低了船头上船楼的高度,但船尾的船楼仍然造得很高,并在上面设置了敌人难以对付的轻型炮组。
西班牙人仍然把他们的战船看作是主要用来携带陆军的海上浮动堡垒。与此相反,英国人则不愿浪费船上的舱位和人力来装载不懂海战的陆地部队,他们将水手训练成能够离开炮位或者攀下帆缆,操起长矛或短剑,强行登上敌船或者竭力把自己舰上的敌人赶走。
这就是各国海军战术理论的区别,他们导致了英吉利海峡的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海战,在这次海战中,英国海军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创了海军作战史上桅帆舷侧炮战船的新纪元,并标志着英国谋求制海权的开始。
B. 四大沉船宝藏森林分别是谁
四大沉船宝藏:
第一个就是“圣荷西”号的沉船宝藏。
在17世纪的时候,西班牙在南美洲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黄金珠宝,当时的西班牙政府为了缓解财政问题,命令南美洲殖民地政府抓紧把黄金运到西班牙国内。当时西班牙组成了17艘联合运输队把大量的黄金和珠宝从南美洲运回西班牙,因为这17艘船大部分都是装载的黄金,因此也被称为黄金船队。公元1708年,一艘满载黄金珠宝的西班牙帆船“圣荷西”号,从巴拿马起航驶往西班牙。船上满载秘鲁金矿出产的金条、银条、金币、金铸灯台等,还有来自巴拿马的珍珠、来自安第斯山的绿宝石、紫水晶和钻石。正是“圣荷西”号上载有巨额财富,结果引得和西班牙敌对争夺海上霸权的英国的不满,他们虎视眈眈。于是英国海军准将查尔斯·瓦格尔率领着一支由4艘军舰组成的小型舰队,在半路伏击了这首“圣荷西号”黄金船队,最终这首船上的600多名士兵和价值20多亿美元的财宝一起葬身大海。至今都未找到。
第二个是“阿托卡夫人”号的沉船宝藏。
自从哥伦布在公元1492年第一次远征开始,西班牙就开始源源不断地用最野蛮的方式对殖民地的财富进行掠夺,从新大陆获取贵重资源和特产品。公元1622年8月,阿托卡夫人号所在的船队载满财宝从南美返回西班牙,安全起见,最贵重、最多的财宝都放在阿托卡夫人号这艘护卫舰上。遗憾的是阿托卡夫人号的大炮对飓风没有什么威慑力。当船队航行到哈瓦那和古巴之间海域时,飓风袭来。突如其来的飓风席卷了船队,原本坚强的后盾阿托卡夫人号,由于载重太大,航行速度最慢,成为首当其冲的袭击目标。船很快沉到深17米的海底。其他船只上的水手马上跳下水,希望抢救出一些财宝,但是就在他们找到残骸,准备打捞金条时,又一场更具威力的飓风袭来,所有水下的人都在飓风中丧生。后来有一个叫梅尔·费雪的寻宝人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海底发现。这个号称海底最大宝藏的沉船上有40吨财宝,其中黄金就有将近8吨,宝石也有500公斤,所有财宝的价值约为4亿美元。
第三个是“南海一号”的沉船宝藏。
“南海一号”是一艘沉没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的宋代商船,船体长24.58米、宽9.8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年代较早、船体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宋代远洋贸易商船。该船现沉没于阳江海域水下20米深处,被两米厚的淤泥所覆盖,在海底沉睡了将近1000年,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公元1987年被意外发现,最终被于2007年打捞完毕。从初次发现,到最终被打捞,南海一号的出水花了30年。南海一号被形容为“满船尽带黄金甲”,专家估计,古船的文物价值超过千亿美元。船上出土铜钱17000枚,更有金手镯、金腰带、黄金戒指等金器151件套、银器124件套。其中最多的是瓷器,已经发掘出的达13000多件。汇集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着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
第四个是日本“阿波丸”号沉船宝藏。
阿波丸号是一艘建造于20世纪40年代的日本远洋油轮。公元1945年3月28日,阿波丸号在新加坡装载了从东南亚一带撤退的大批日本人驶向日本。结果该船行至中国福建省平潭牛山岛以东海域时,被正在该海域巡航的美军潜水舰“皇后鱼号”发现,遭到数枚鱼雷袭击后沉没,船上2008人葬身大海。据说与“阿波丸”一起沉入海底的还有船上的一大批宝藏。据日本官方披露,船上装载了四十吨黄金、十二吨白金,大概四十箱珠宝文物还有很多的橡胶和大米等等, 甚至有人传言,在“阿波丸号”上还有中国的珍贵文物“北京人头骨”。直到今天,“阿波丸号”的一系列谜团依然没有被揭开,沉没在海底的 宝藏仍是未解之谜。
以上就是人类史上装满财宝的四大沉船宝藏。其中两个已经发现,两个下落不明,至今未发现。
C. 西班牙黄金船队原本的目的地是哪里为啥会沉船
十八世纪,西班牙的造船技术发展迅速,成为一个向外不断扩张的霸主。西班牙的海上侵略也让这个国家在当时积攒了大量的财富,同时也招来了各个国家的敌对和仇视。但是,也不是所有掠夺而来的财宝都成功运回了西班牙本土,有很多财宝都因为一些原因沉没在归国的路途中。这些沉没于海底的宝藏,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
瞬间,维哥湾成为火海,大部分黄金船队的财宝都沉入海底。据当时被俘虏的一位西班牙将领描述,至少有四千到五千辆马车的财宝沉入海底。庞大的财宝数量引得无数寻宝者疯狂寻找,有很多人也捞到了紫水晶、珍珠等珠宝。直到现在,黄金船队的宝藏还没有完全被人发现。
D. 西班牙人开辟了跨越太平洋的什么大帆船航线
西班牙人开辟了跨越太平洋的大型三桅大帆船航线。
E. 西班牙大帆船的走向没落
菲利普三世(1598年—1621年在位)即位后规定,来自新大陆的资金必须由王室的西班牙大帆船来负责运送,否则当事人将被处以严重的经济处罚并被关押。王室在美洲将享有商品价值量20%的税收,如果资金被运回本土,那还将加收20%的费用。ZF对大洋间航运事业的政策性垄断使得这项产业的收益颇为丰厚。除去一部分的珍珠和翡翠,大约80%的被护送回国的资金是白银,剩下的五分之一基本上就是黄金了。运输时,大部分的白银被铸成了大块的银锭,但也有20%左右已经被铸成了银币。金币在美洲于1622年被首次铸造出来,因而在大帆船时代,黄金都在以金币和金条的形式被运输着。资金是王室所拥有的大帆船所需装载的唯一货物,这导致了大帆船在设计上出现了分支,相对于那些在欧洲负责护航任务的大帆船,以资金运输为主要任务的大帆船外形会比较小,而且武装也会削减。当然,造成大帆船外形变小的另一个因素是1595至1620年间西属美洲地区私掠威胁的减少。
当英国人设计出外形更加修长的快速大帆船时,西班牙人并没有能够及时适应欧洲帆船设计的这种变化。进入17世纪后,减小尾楼的尺寸已经成为欧洲帆船设计的一种普遍趋势,但西班牙大帆船高耸的尾楼设计一直持续到了17世纪30年代或者更晚一些,当然,这可能和西班牙人更强调发挥甲板上步兵作用的战斗理念有关。在17世纪中叶以前的那些精美的海事绘画作品中发现自从西班牙大帆船出现以来,其在外形特征上的变化可谓寥寥无几,与此同时,荷兰和英国的大帆船已经逐步发展成了一种新型的战舰——线性战舰。直到1648年,西班牙的造船业才开始借鉴这些来自北部欧洲的先进的帆船设计理念,于是西班牙大帆船的时代结束了。
F. 哪个国家的船先到澳大利亚最终属于哪个国家原因是什么
西班牙的船最先到达澳大利亚。先为英国属地,后为英联邦成员国——澳大利亚。这和该国历史有关。
1606年,西班牙航海家托勒斯(Luis Vaez de Torres)的船只驶过位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之间的海峡;同年,荷兰人威廉姆·简士的杜伊夫根号(Duyfken)涉足过澳大利亚并且是首次有记载的外来人在澳大利亚的真正登陆。1770年,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Captain James Cook)发现澳大利亚东海岸,将其命名为“新南威尔士”,并宣布这片土地是英国的属土。 英国人首先把澳大利亚作为一个流放囚犯的地方。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长率领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队共1530人抵达澳大利亚的园林湾(Botany Bay),当中有736名囚犯。八天后的1788年1月26日,他们正式在澳大利亚杰克逊港(Port Jackson)建立起第一个英国殖民区,这个地方后来人口不断增长而成为澳大利亚现在的第一大城市悉尼,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当时的英国内政大臣悉尼(SYDNEY)。现在,每年的1月26日是澳大利亚的国庆日。 1790年,第一批来自英国的自由民移居澳大利亚,以悉尼为中心,逐步向内陆发展,至1803年,殖民区已拓展到今日的塔斯曼尼亚。初期的殖民地仅赖以农业生存,其后便利用天然条件发展畜牧业。至1819年,澳大利亚的畜牧业已有了较大发展。当时的麦卡瑟船长与妻子共同培育了澳大利亚最早的螺角羊。他们牧场的羊群总数达6000头。殖民地生产的羊毛不仅自给,而且向英国出口,为澳大利亚换回日用生活必需品。至1850年,澳大利亚的牧羊业已很发达,羊只存栏总数达1800万头,当时英国进口羊毛总量的一半以上来自澳大利亚。悉尼和墨尔本已取代德国汉堡,成为世界上最着名的羊毛集散中心。
英国人不断移居后,在澳大利亚逐渐建立起六个各自为政的殖民区(现在成为了澳大利亚六个州,可理解为六个省),继新南威尔士、塔斯曼尼亚建立殖民区之后,西澳、南澳、维多利亚和昆士兰四处相继于1829年、1836年、1851年和1859年建立殖民区,到1900年之前,当时的六块地方使用同样的货币(英镑与便士),但各自为政,甚至各自发行邮票,仿佛六个国家一般。各殖民区之间和睦相处,联系也不断加强,建立统一的联邦势在必行。 1900年,全部六个殖民地的居民举行了一人一票的全民公决,用投票决定是否把六个殖民地统一成一个联邦国家,投票结果是六个地方要统一,建立起一个单一的澳大利亚联邦。1901年1月1日,六个殖民区统一成为联邦,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同时通过第一部宪法。原来的六个殖民区遂成为联邦下属的六个州。 1927年,澳大利亚首都迁往堪培拉。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使澳大利亚获得内政外交独立自主权,成为英联邦中的一个独立国家。
G. 西班牙人开辟了跨越太平洋的什么大帆船航线
是马尼拉大帆船
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的250年间,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 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一银”对流。
H. 哥伦布他的船队到达了什么地方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探险船队在哥伦布率领下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口扬帆远航。哥伦布是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扬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 哥伦布探险船队离开西班牙后,先向南驶行,然后转向西行,进入大西洋。1492年9月16日傍晚,船上有人激动地喊着:“陆地,陆地!” 哥伦布也很激动。但是,当他拿起望远镜观看时,发现那不是陆地,而是海面上飘荡的马尾藻。船员们的心情骤然冷了下来。探险船队继续向西航行。 10月12日清晨,在远洋帆船“平塔”号上进行了望的水手又喊了起来:“陆地,陆地!”这回果真是陆地,是海洋中的一个小岛。哥伦布率领船员登上陆岸,他以这块陆地司令的身份升起国旗,宣布占领该岛,命名为圣萨尔瓦多岛,它就是今日的巴哈马群岛中的华特林岛。哥伦布以为该岛是印度的一部分,但他发现岛上不产黄金,也不富饶,不是他所要寻找的陆地。在岛上土着居民的指点下,探险船队继续向南航行,去寻找所希望的黄金之地。 1492年10月28日,哥伦布探险船队驶到古巴东北海岸,哥伦布率领船员登上陆岸,他满心欢喜,以为登上了亚洲大陆,以为这是中国土地。但是,岸上没有一点《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的繁荣景象。于是哥伦布命令船队向东南方向行进,继续去寻找亚洲大陆。 哥伦布探险船队在海上驶行一阵后,“平塔”号帆船失去了踪影。哥伦布只得率领“圣玛利亚”号和“尼雅”号继续缓缓东行。12月6 日,两艘远洋帆船驶抵达海地岛。哥伦布见到岛上居民身上戴有金片装饰,以为这里是东方的日本。一打听才知道这里不是日本。岛上有位老人告诉哥伦布,在海地岛南面有个大岛盛产黄金。在黄金的诱惑下,哥伦布探险船队继续向南方航行。 1492年12月25日,海面上刮起大风。海风把“圣玛利亚”号吹到岸边,搁浅在海地岛的一个沙滩上,无法继续航行。哥伦布当机立断,将船上的39名水手留在岛上,建立一个“白人村”,还留下大炮、物资,而他自己换乘了“尼雅”号远洋帆船,匆匆返航。 1493年1月16日,哥伦布乘坐的“尼雅”号远洋帆船驶离了海地岛。在海上航行3天后,意外地发现了前几天失踪的“平塔”号帆船。这样,这两艘远洋帆船结伴驶往大西洋。 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船队回到了西班牙出发港巴罗斯港,结束了远航。哥伦布受到了西班牙人的隆重欢迎。哥伦布立即把他的发现报告了西班牙国王,国王非常满意,授予哥伦布绘有国王钦赐徽记的纹章,把哥伦布称为英雄,邀请他到王宫作客。 哥伦布的远航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横渡大西洋,并到达了美洲。但是,那时哥伦布以为他到达的地方是亚洲大陆。所以,哥伦布把他发现的岛屿称为“西印度群岛”,把那里的土着居民称为“印第安人”,这些名字一直沿续至今 在哥伦布首次到达美洲后,又受西班牙国王的委派,于1493年9月、1498年3月、1502年5月,先后三次率领探险船队横渡大西洋,前往新大陆,他几乎走遍了加勒比海海域,并到达美洲大陆的南部。
I. 西班牙的轮船开往意大利的热那亚要经过哪些国家
如果是在西班牙东部海港的 巴塞罗那开船,就只经过法国,到达热那亚。
如果是从西班牙的西北部的希洪港出发,需要向南经过葡萄牙,向东驶过直布罗陀海峡,经过摩洛哥,再经过地中海到达意大利的热那亚。
J. 西班牙大帆船的发展历程
西班牙大帆船的起源说起来显得有些含糊,所能确定的是它出现在16世纪初,公认的最早的一艘西班牙大帆船建造于1517年,它是用来对付地中海巴巴利海盗的。和15世纪的威尼斯帆船一样,那时的西班牙大帆船还是帆桨混合型的帆船。16世纪20年代葡萄牙人也使用着一种类似的更加小巧的帆船游弋在印度洋,到1525年,西班牙大帆船的在册数量已经达到了21艘。一份文献保有着在以后年份里的西班牙舰队中这些一流帆船记录,不过并没有更详细的情况描述。到了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大帆船的发展已经逐步明朗化,当法国人首次看到它们时会根据其外表称其为西班牙战舰,于是作为战舰的一种它们被世人所接受。到了这个时期,西班牙大帆船已经不再称之为桨船了,尽管船桨作为它们的次要动力来源又持续30年。它们已经成为了真正的帆船,拥有着与同时代的克拉克帆船不同的独特外型。
16世纪初,正值海事革新的大航海时代,设计者们努力尝试着将大炮搬到甲板上,新式的航海设备也不断涌现。在地中海,有一种又小又轻的装着三角帆的商船,正是两艘这样的地中海式帆船伴随着更大一点的“圣母玛利亚”号(哥伦布的旗舰)于1492年完成了大西洋彼岸的发现之旅,它们遂成为最常见的冒险用船。在北欧地区,大量的经过武装的克拉克帆船被制造出来用于彰显国力,英格兰的“大亨利”号和苏格兰的“伟大的迈克尔”号便是这他们的代表。和中世纪北欧的船一样,它们显得巨大而笨重,不过它们的主桅上挂起了地中海风格的大三角帆,而将北欧风格的方型帆挂在前桅上。两种式样帆船的另一个区别是地中海式帆船趋向于使用厚木版平铺,外板平接的建造方法,而克拉克帆船的建造方法则是厚木版重叠,鳞状搭造。在西班牙大帆船还没有出现以前,这两种是在西班牙最为常见的帆船。
西班牙大帆船可能是由地中海式帆船演变而来的,二者有着很多相似的特征,例如,早期大帆船的前甲板都不高,船身看起来也都比较小巧。而事实上,从图片资料上也能发现16世纪中叶的西班牙大帆船和克拉克帆船的共同之处,比如说类似索具和同样巨大的船楼。这样说可能会更好一些,西班牙大帆船是在继承了地中海的造船工艺和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型帆船。 到了菲利普二世(1556—1598年在位)统治期间,西班牙已经将连接本土和新大陆的护航体系推行了30年,最初的护航舰队仅仅包含一艘经过武装的克拉克帆船,西班牙大帆船出现后,小型的大帆船便成了护航舰队新的选择。随着由于私掠者增多而导致的印度群岛护航任务的不断增加,它们的数量不停的在增长。1536年和1543年的法令中明确规定了西班牙大帆船将如何进行武装,以及它们所应扮演的角色。对1554年沉没在今天美国德州海岸的“圣艾斯塔班”号帆船的调查,提供了关于船只结构和武装的有利证据,同时,相关图片证据的不断增多,也证实了这种新式帆船的发展轨迹。
在菲利普二世执政前的十年里,大部分的西班牙大帆船都没有克拉克帆船那么大,它们的平均吨位大约只有120吨,这使得它们可以象当时描述的那样帆桨混用。大型的帆船是很难借助于划桨前行的,很显然,桨船的活动范围就只能局限于沿海地区、地中海或者是其他风平浪静时候的海洋上。到了1556年,在册的西班牙大帆船的平均吨位已经上升到了334吨,这大约是十年以前的3倍,在1558年派往法兰德斯的船中,这个数字达到了367吨。尽管当时的西班牙ZF倾向于将一些其他的武装船只也当作西班牙大帆船进行统计,不过经过努力,这些船只的数量已经能够被剔除出来了。
西班牙大帆船的理念也同样为其他列强所接受。英国的亨利八世就曾在1545年夸耀过他的“恐吓”号(其实只是艘带着桨的小型巡逻艇),葡萄牙、法国和法兰德所拥有的大帆船在16世纪中叶的历史上也都有所记载。一般情况下大帆船在西班牙被视为战船,在葡萄牙也被当作一种特殊的战船,它们不时出现在欧洲的其他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