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海军是什么时候没落的
1. 西班牙为何丧失了海上霸权
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没始建于1588年5月的西班牙舰队包括127艘兵船、运输船和水手,以及2.3万名步兵。这一庞大舰队于1588年5月28日从里斯本出发,7月,在英吉利海峡遭到英国舰队的迎击而惨败。舰队进入北海,企图环航苏格兰与爱尔兰返回西班牙,结果在途中遇到风暴,半个舰队被大海吞噬,人员损失近万名,西班牙从此丧失海上霸权,英国逐渐取而代之。
2. 称霸欧洲的西班牙在地理大发现运动后,是怎么快速没落的
3. 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是怎么样灭亡的!
为了争夺海洋霸权,西班牙和英国于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峡进行了一场举世瞩目、激 烈壮观的大海战。这次海战,西班牙实力强大,武器先进,战船威力巨大,且兵力达3万余人, 号称为“最幸运的无敌舰队”。而当时英国军队规模不大,整个舰队的作战人员也只有9000人。 两军相比,众寡悬殊,西班牙明显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场海战的结局以西班 牙惨遭毁灭性的失败而告终,“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西班牙急剧衰落,海上“霸 主”的地位被英国取而代之。
灭亡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基础说:
西班牙的强盛,只是表面上的暂时的虚假繁荣。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加强 专治统治,搜刮民财,连年征战,专横残忍,挥霍无度,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恨,国内危机 四伏。这次战争根本是不得民心的。
二是指挥失当说:
另有学者认为,“无敌舰队”的惨败是由于国王用人不当造成的。1588 年4月25日,国王在里斯本大教堂举行授旗仪式,任命大贵族西顿尼亚公爵为舰队总司令, 率领舰队远征。西顿尼亚出身于名门望族,在贵族中有较高威望,深得国王信赖,所以被任 命为舰队统帅。但是他本来是一名陆将根本不懂海战,对指挥庞大的舰队在海上作战毫无经 验,而且晕船。对这项任命他始料不及,根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和信心指挥这场战争。他也 曾要求腓力二世另请高明,但未被获准。试想,这样的将领指挥海战,哪有不败之理?
三是天灾说:
这种说法认为“无敌舰队”遇上了天灾,而不是人祸。它首先遇到的对 手,是非常可怕而又无法战胜的大西洋的狂风巨浪。这是进军时机选择不当造成的。在“无 敌舰队”起航不久即遇到大西洋风暴的袭击。“无敌舰队”许多船只被毁坏,淡水从仓促制 成的木桶中漏出,食物大量腐烂变质,水手们疲惫不堪,大多数步兵也因为晕船而失去战 斗力。“无敌舰队”还没有与英国交战先折兵,战斗力大大受到削弱。不得已,西顿尼亚带 着这样一支失去战斗力的舰队与英军开战,从而导致厄运的发生。回国时,在苏格兰北部 海域,再次遇到大风暴,一些舰船又被海浪吞噬或触礁沉没。至此,“无敌舰队”几乎已全 军覆没。
4. 古时的西班牙舰队真的无敌吗
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没始建于1588年5月的西班牙舰队包括127艘兵船、运输船和水手,以及2.3万名步兵。这一庞大舰队于1588年5月28日从里斯本出发,7月,在英吉利海峡遭到英国舰队的迎击而惨败。舰队进入北海,企图环航苏格兰与爱尔兰返回西班牙,结果在途中遇到风暴,半个舰队被大海吞噬,人员损失近万名,西班牙从此丧失海上霸权,英国逐渐取而代之。
16世纪上半叶的西班牙,是当时欧洲的第一强国和最大的殖民帝国。它拥有强大的陆军和海军,并借此建立了横跨大西洋、纵越地中海的海上霸权。它的版图除西班牙本土之外,还包括意大利南部、尼德兰、拉丁美洲除巴西以外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非洲的突尼斯和亚洲的菲律宾,一度自诩为“日不没的世界强国”。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于1530被选为“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成了头戴多顶王冠,名噪一时的封建帝王。
1556年,查理五世之子腓力继位为西班牙国王,称腓力二世,他作为欧洲第一强国的统治者,自命为执行上帝意志的卫教士,出动海陆军连年征讨攻杀于外,遍竖宗教裁判所火刑柱于内,操纵耶稣会的间谍兇手们作乱于敌后,充当了16世纪下半叶天主教势力向宗教改革运动猖狂反扑的元兇。
腓力二世对英国的日渐崛起感到不安。尤其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是英王伊丽莎白为打击西班牙的西欧霸主地位,竟然纵容和支持英国海盗袭击西班牙的海上商船和海外殖民地。1577年至1580年,英国着名的海洋大盗德雷克在其第一次环球航行中,竟然把西班牙殖民者存放在南美洲沿岸各港口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抢劫一空。西班牙政府闻讯后,强烈要求英国女王对德雷克处以海盗罪。可是,伊丽莎白不但没有照此办理,反而册封德雷克为男爵,伊丽莎白的这一作法大大激怒了腓力二世,从而加深了英西两国之间早已存在的矛盾。
腓力二世决心与伊丽莎白女王决一雌雄。1588年5月底,腓力二世派出一支庞大的舰队从里斯本出海远征英国,这支舰队被命名为“最幸运的无敌舰队”。它拥有134艘舰只,总吨位57868吨,装有2431门火炮。舰队有船员8766名,摇桨奴隶2088名,还有21855名士兵及300名教士。“无敌舰队”中的巨型战舰如楼宇一样高耸水面,外表巍峨壮观,但实际上体大笨重,航行迟缓,直到7月21日,才驶进英吉利海峡。“无敌舰队”的司令西顿尼亚,本是个陆军将领,不仅没有任何海战的经验,甚至还要晕船,同“无敌舰队”相比,英国舰队的准备略显不足。在把王室、各类船主、商人以及海盗的所有舰船集中起来之后,英国舰队共约有140艘舰船,但在大型战舰的数量和总吨位方面均逊于“无敌舰队”。然而,同西班牙舰队相反,英国舰队的舰只小而狭长,去掉了船楼结构,加强了舰炮火力,具备快速轻便,长于攻击的特点。整个英国舰队共有作战人员9000人,全部都是水兵。更为重要的是英国舰队拥有一位称职的司令——海军上将霍华德,而出身于海盗的着名海军将领霍金斯和德雷克则担任舰队的副司令。
伊丽莎白女王对前线的视察,极大地鼓舞了英军官兵,前线的将士士气大振,决心与“无敌舰队”一决高低。7月22日,两国舰队开始接触,西班牙“无敌舰队”为发挥自己舰载步兵的作用,力图接迎英国舰队,展开短兵相接的搏斗。而英国舰队则发挥自己快速灵活,火力凶猛的特点,避免同西班牙舰队正面交锋,主要是在英吉利海峡的航路上跟踪西班牙舰队,用小规模的舰队发动袭击,双方虽未发生大的战斗,但西班牙的舰队却受到了很大的损失。
经过艰苦的航行和战斗,“无敌舰队”终于闯入加来海峡,准备按原定计划与驻扎在尼德兰南部由帕尔马公爵率领的西班牙军队会师,然后将其运过加来海峡,在英国登陆作战,但由于尼德兰海面已被英国舰队封锁,这一计划未能实现。
7月29日黎明,英国两国舰队在加来和敦刻尔克之间的格雪夫兰斯附近海面展开了激战。英国舰队采取准确的远距离炮战,使射击技术低劣,主要依靠接舷肉搏战的西班牙“无敌舰队”丧失了还手的能力,战至该日下午,西顿尼亚不得不率“无敌舰队”向佛兰德尔沿岸败退。英国舰队则乘胜追击,直到舰上弹药射尽后,方停止追击,调头返航。
在格雪夫兰斯海战中被打得焦头烂额的“无敌舰队”祸不单行,在8月初又遇上了暴风的袭击。不少船只没顶于风流之中,还有一部分船只被风暴刮散,有的甚至漂流到挪威的澳海岸。西顿尼亚因船队损失巨大,又见天气恶劣,不敢再战,于是率领残船败舰驶向北海,绕行苏格兰和爱尔兰折返西班牙。当1588年10月西顿尼亚率残部回到西班牙时,仅余舰船53艘,葬身鱼腹者9000多人,“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英国与西班牙的1588年海战,以及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没,对于英、西两国的历史发展,对于整个欧洲的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的变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对于西班牙来说,“无敌舰队”的覆没不但标志着西班牙海上霸权的倾覆,而且是西班牙殖民帝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尽管腓力二世把战争的失败归咎于风暴与海涛,并叫嚣将很容易地再建一支舰队。但“无敌舰队”没有能够再生,西班牙也没有能够再掌海上霸权。其欧洲第一强国的地位,也随着“无敌舰队”的覆灭而开始衰落。1589年,腓力二世出兵干涉法国胡格诺战争,后遭失败被逐出法国。而自1567年开始的对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血腥镇压,绵延几十年不得结果,最后终于1609年由腓力二世和尼德兰北部联省共和国(即荷兰共和国)缔结停战协定,在事实上承认了荷兰共和国的独立,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统治终被推翻。在17世纪上半叶的欧洲30年战争中,西班牙作为德国皇帝的盟国最终战败。从此西班牙便一蹶不振,不得不退出欧洲强国的行列。
无敌舰队的覆没标志着海上强国西班牙的衰落,英国的日不落帝国时代的开始。但这次海难给我们的感触太多了。假如腓力二世不是那么昏庸,假如不是麦克纳西多尼亚率舰队出征,假如……但历史事实不会重来,后人也难有从中吸取这血泪的教训。想一想,就是皇帝和公爵的昏庸无能,才使那么多英勇的西班牙战士无端地殒命大海;正是公爵的无知,才造成了舰队的军事失败和误入歧途,终为风暴所灭。祸在人而不在天。当时的西班牙人已没有了先辈的开拓精神,因而西班牙的衰落也成为历史之必然。只是这一海战使西班牙元气大伤,再无力与英国抗衡,加速了其衰败的过程,由此可见,人在事中是起如何大的作用啊!
当今时代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无敌舰队与其说毁于天意,不如说是毁于腓力、公爵之类的手中!
5.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霸主国家,西班牙是怎么没落到退出强国行列的
从一开始日不落帝国使用在西班牙身上的,但是由于英国的逐渐替代,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飞速发展军事力量,替代了西班牙,虽然西班牙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队伍。但是和英国的一次战败,基本被全军覆没,被英国占领了大部分的土地。
经过这一次战役,西班牙的主力军队基本上全军覆没,经济倒退,土地丢失,时常还需要靠其他国家的援助才能度过危急时期,再加上西班牙本土上最大的省要求独立,内忧外患,这样一来,西班牙也逐渐落寞。
6. 西班牙帝国变的是由盛转衰,不变的却是强盛的海军造船业
战争新视界,专注近代战争 历史 ,鉴古知今 ,以史明理
西班牙帝国变的是由盛转衰,不变的却是强盛的海军造船业
西班牙帝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世界性的大国,从十五世纪到十七世纪,强盛的西班牙帝国领地横跨欧、亚、非、美、大洋五大洲,殖民地遍布全球,查理五世曾自豪地宣称:“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而正是这样强大的“日不落帝国”,随着本土工商业的凋亡,债务滚雪球般增长,以及在与敌国的战争中越陷越深,这一切都在渐渐将这个世界大国压垮。1659年,西班牙与法国签署《比利牛斯和约》,丧失了大片殖民地和比利牛斯山以北的全部领土,从此,西班牙帝国便开始由盛转衰,逐渐成为一个欧洲的二流国家。但在逐渐衰落的帝国背后,西班牙的海军造船业却在稳步发展,逐步壮大,直到……
从17世纪末的加斯塔涅塔到18世纪末的何塞·罗梅洛,西班牙海军在系统化的造船体系下走过了百年光阴。在这段时间里,西班牙海军的实力一直呈上升趋势。除了造船体系系统化带来的益处外,西班牙新式造船厂对海军的崛起也功不可没。进入18世纪后,西班牙一改先前造船零散的特点,将几乎所有大型战舰都集中在4个较大的造船厂建造,它们分别为瓜尼佐、哈瓦那、埃尔费罗尔与卡塔赫纳。
根据目前统计的数字来看,18世纪由这4个造船厂为西班牙海军建造的战列舰数量占总数的80%。其中哈瓦那最多,达到了74艘。其余依次为埃尔费罗尔50艘,瓜尼佐38艘,卡塔赫纳19艘。卡塔赫纳西班牙地中海西岸,埃尔费罗尔与瓜尼佐都位于西班牙西北部,邻大西洋;而哈瓦那则位于美洲殖民地。作为西班牙在海外最大也是唯一能生产战列舰的造船厂,哈瓦那对西班牙海军的贡献是巨大的。
不过在这四大造船厂中,只有瓜尼佐、哈瓦那和埃尔费罗尔承担过为18世纪西班牙海军建造三层甲板战舰的任务。而在这三者中,瓜尼佐无疑是 历史 最为悠久的。
皇家瓜尼佐造船厂的建立源于西班牙海军认为需要在坎塔布里亚海域修建一所造船厂建造军舰,因为此地易守难攻。事实证明,缺乏防守能力的造船厂是没有用处的,最典型的例子发生在1639年,桑托尼亚的造船厂曾遭受法国人袭击,3艘在建的盖伦式战舰遭到不同程度的烧毁;而为另7艘船只所库存的原料也被付之一炬。
于是在1645年,西班牙王室选定了瓜尼佐,一个处在桑坦德湾内,位于卡瓦尔哥和玛丽阿尼奥半岛间的一个小山村。而且此地也在船只建造上有着悠久的 历史 传统。在帕蒂尼奥的命令和加斯塔涅塔的英明领导下,瓜尼佐港于1721年开始了大规模改造——使其适合建造更多更大的战舰。在随后的数十年里,瓜尼佐港共为西班牙海军建造了38艘战列舰,这些船只不但拥有良好的航海条件,做工也十分精良。
在这些战列舰中当属“皇家费利佩”号最引人注目。这条三层甲板巨舰拥有114门火炮,是18世纪上半叶欧洲最大的战列舰之一。瓜尼佐造船厂的战列舰制造业一直持续到1769年74门炮的“圣-多明戈”号的下水,从那时以后便只零星生产较小型的战舰,因为埃尔费罗尔的造船厂已经投入使用并能完全满足海军的需求。瓜尼佐造船厂从半岛战争开始衰落并最终于1871年完全停止使用。
除了本土,西班牙人在美洲殖民地也建造了数量不少的船舶制造厂。早在费利佩二世时期,位于维拉克鲁兹附近的萨克里菲西奥斯港便成立了第一座正规的军方造船厂。但由于此地区的卫生状况和安全因素令人担忧,海军部总督在1747年决定把此厂搬迁至哈瓦那,而在此之前,哈瓦那一直是西班牙在殖民地最重要和最大的港口。并且由于岛上木材质量优良,哈瓦那早在1723年便开始生产战列舰和护卫舰,而在和萨克里菲西奥斯造船厂合并后,其一跃成为西班牙统治下最大的造船厂。
在搬迁完毕后,新的造船厂便马不停蹄地立即投入生产。首批战舰包括着名的“闪电”级80门炮大型双层甲板战舰,“闪电”号在后来被改造成了拥有三层炮甲板和100门火炮的一级战舰。有趣的是,在“闪电”号之后,还有3艘80门炮双层甲板战舰被改装为拥有94-112门炮的三层甲板战舰,而它们都是在哈瓦那造船厂完成建造和改装的。
1762年,随着西班牙加入七年战争与英国为敌,英国人迅速采取行动——占领并摧毁了哈瓦那造船厂。但在战争结束后,西班牙人迅速重建了该造船厂,重新投产并于1765年至1767年建造了3艘装备80门火炮的“圣卡洛斯”级战列舰。同样,整个风帆时代西班牙最着名的战舰,最初拥有3层甲板和112门火炮的“圣三位一体”号也在哈瓦那完工并经过系列改造,成为18世纪唯一一艘四层甲板战舰其火炮搭载数量达到了空前的140门。
从1786年到1794年,哈瓦那造船厂又继而建造了6艘拥有三层甲板和112门炮的战舰:“雷格拉伯爵”号、“墨西哥”号、“萨尔瓦多-德-蒙多”号、“皇家卡洛斯”号、“圣埃梅内希尔多”号和 “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6艘战舰均为“圣.安娜级)。“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为风帆时代西班牙统的三层甲板战舰建造画上了句号。然而进入19世纪后,哈瓦那造船厂在西班牙独立战争和美洲独立运动中被摧毁,此后只是零星生产了一些小型木质军舰,建于1845年的拥有44门炮的“路易莎-费尔南多”号重型护卫舰是其“最后”的杰作。
除去瓜尼佐与哈瓦那之外,埃尔费罗尔是18世纪西班牙最后一个有能力建造三层甲板战舰的造船基地。它的第一部作品是1729年建于费罗尔-拉格拉尼亚镇的“加利西亚”号战列舰(70门炮),这艘战舰曾参加着名的西印度的卡塔赫纳保卫战并在战斗中被凿沉。2年后,这里还建造了另一艘70/74门炮战列舰“莱昂”号。之后,人们便认为应该在同一个既安全又实用的港口建造多个造船厂。因此便选择了邻近埃尔费罗尔村镇的埃斯特伊罗山的东边。在海军总督的努力推动下从1740年至1749年,这里共建造了12家造船厂这些造船厂以生产庞大数量、高工艺和坚固的68-74门炮级别的三级战列舰和34-44门炮级别的五级护卫舰为主。在埃尔费罗尔港下水的第一艘三层甲板战舰是1779年的“圣母无原罪”号该舰与“圣三位一体”号一起并列为西班牙海军最大的战舰。
埃尔费罗尔生产的战列舰以高质量而着称尤其是在这里建造的4艘三层甲板战舰(“圣母无原罪”号、“圣-何塞”号、“圣.安娜”号、“路易莎王后”号)皆为精品,而它们在实际战斗中也体现了自己的价值。18世纪西班牙所建造的最后艘战列舰(“阿尔戈塔”号,1798年)是在埃尔费罗尔完工的,而这竟然也是西班牙风帆战列舰的谢幕之作。由于19世纪初所遭受的经济大幅衰落同样体现在海军建设上,同时拿破仑对西班牙本土港口的破坏使其几乎丧失了舰船生产能力,因此西班牙海军就此再度没落……
7. 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始末,最好是详细点的史料
无敌舰队(古西班牙语:la Felicissima Armada即最幸运的舰队;现代西班牙语:la Armada Invencible即不可击败的舰队)是由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在1588年所派出,意图征服英格兰却失败的庞大舰队。无敌舰队之役是英西战争中最大型的战役,也是战争过程之中第一个侵略性攻击意图。这场战争同时也是英国历史中最有名的时期。在格瑞福兰海战(battle of Gravelines)中,西班牙船舰被法兰西斯·德雷克所领导的英国海军冲散,英军用的秘密武器称为地狱燃烧者,即八艘起火燃烧并且满载易燃物的商船。
无敌舰队约有150艘以上的大战舰,被英军击败时本想南退,却因刮起强大的南风而不可行,残存的舰队只好随风北上,最后绕过大不列颠岛及爱尔兰岛西岸回国时仅存43艘,由于损失百艘以上的大战舰及超过一万四千名士兵,从此国势鼎盛的西班牙一蹶不振,英格兰则成为海上强权,开启了伊丽莎白一世的盛世。
因西舰装备的大多是短射程、威力大的加农炮,英舰使用的却是射程较长、威力较低的长重炮,因此英舰在攻击时总是能保持安全的距离,当时双方主要使用的火炮有三种:加农炮、长重炮、皮里尔(射石炮,已过时),此外,西舰总共还有其他多种的杀人火炮。
西班牙采用的战术是纵向发射,西班牙在舰队上有许多武装士兵,还有神父,近距离时采登船作战与冲撞;而英国有优秀的炮手,并采舷侧发射,并以其较长射程,避开与西舰的登船作战。
8. 西班牙无敌舰队是什么时候建立和被击败的
据统计,公元1545~1560年间,西班牙海军从海外运回的黄金即达5500公斤,白银达24.6万公斤。到16世纪末,世界贵重金属开采中的83%为西班牙所得。为了保障其海上交通线和其在海外的利益,西班牙建立了一支拥有100多艘战舰、3000余门大炮、数以万计士兵的强大海上舰队,最盛时舰队有千余艘舰船。这支舰队横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骄傲地自称为“无敌舰队”。
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西班牙和英国于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峡进行了一场举世瞩目、激烈壮观的大海战。这次海战,西班牙实力强大,武器先进,战船威力巨大,且兵力达3万余人,号称为“最幸运的无敌舰队”。而当时英国军队规模不大,整个舰队的作战人员也只有9000人。两军相比,众寡悬殊,西班牙明显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场海战的结局以西班牙惨遭毁灭性的失败而告终,“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西班牙急剧衰落,“海上霸主”的地位被英国取而代之。
9. 曾经是欧洲第一强国的西班牙,它究竟是如何没落的
西班牙的没落始于1588年“无敌舰队”被英军击败的那一刻,从那时起,失去了海上霸权的西班牙,便开启了他的没落之旅。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时至今日,西班牙依然是一个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经济实力在欧盟和世界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想要成为想要恢复欧洲第一强国的称号,显然西班牙政府已经力不从心了。
10. 世界史:无敌舰队的覆灭
上一篇我们讲到从16世纪初开始,欧洲国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欧洲国家再次经历新的思想解放,政教分离的要求也更为迫切。在宗教改革运动的旗帜下,普及教育和科学技术加速发展,为欧洲各国迈向现代化提供了保障。不过,南欧国家,比如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颗牙,宗教改革并未展开,这对后来的发展也是有影响的。
那么这一篇我们就来讲一讲世界霸主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故事。我们前面讲到过各种机缘,特别是是新大陆的发现和占领,让葡萄牙和西班牙两颗牙称霸世界,他们拥有强大的海军和广袤的殖民地。
但是这两颗牙霸主地位遭遇到了欧洲其他国家的挑战。开始是荷兰,后来是英国。
01
荷兰
荷兰,就是一个很不起眼,规模很小的国家。荷兰的面积仅为4万多平方公里,比我国台湾省略大一点。
但是,这个国家造船业发达,史料记载,这个小国造船能力差不多一天一艘,并且荷兰改造了当时流行的船只,使船舱空间更大,船只的载货量增加许多。他的船队居然多有1万艘,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在那时是了不起的海上强国,他的商业发达积累了丰厚的财富。
荷兰建立了一个专向海外扩张的荷兰东印度公司。
东印度公司在印度马六甲海峡、南非大肆扩张,在南非留下了最大的荷兰裔族群。在现在的印度尼西亚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地,他也曾占领我国的宝岛台湾,不过后来被民族英雄——郑成功给赶走了。纽约市的名字原来叫什么?叫新阿姆斯特丹。这个名字提醒我们这里更早的殖民者是荷兰。那个时代,荷兰曾经在美洲、非洲和澳洲占领了不少地方,后来因为实力不济,大多数并没有留住。
02
英国
荷兰之后,一个新的世界霸主英国开始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说到英国的崛起,人们往往会提到标志性事件——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灭。
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与英国海军的战争,看起来实力较弱的英国获得胜利,而西班牙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西班牙和英国的海战,虽然双方真正目标是建立或巩固海上霸权。但还是需要一些冠冕堂皇的开战理由。
西班牙是天主教国家,而天主教当时在欧洲的势力很大。许多重大活动也能得到罗马教皇的支持,英国则是新教主导的国家。
导火线:玛丽之死
欧洲的王室互相有通婚联姻的习惯。因政变逃往英国的苏格兰女王玛丽,1587年被指控杀害伊丽莎白女王被斩首。
玛丽是西班牙国王的求婚对象,这个斩首捅了马蜂窝,惹怒了欧洲强大的天主教势力。玛丽是天主教徒,玛丽之死被认为是天主教的重大失败。为此,罗马教皇特意发布召令,号召天主教徒同仇敌忾与英国作战,而同样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首先响应天主教教皇的号召,下定决心进攻英国。这场实际上的争霸战便以这样的缘由拉开了序幕。
西班牙组建无敌舰队
为了战胜英国,西班牙做了充分的准备,腓力二世用了整整一个夏天扩军备战,一支庞大的舰队静静地在集结。这个舰队就是赫赫有名的无敌舰队。西班牙无敌舰队,意思就是伟大而幸运的海军,中文译作无敌舰队。
西班牙由于抢占了诸多富庶的殖民地,发了大财,积累了欧洲各国难以比拟的财富。这些财富除了供王公贵族们肆意消费外,也有一部分用作扩军备战。而作为传统的海上强国,西班牙在海军的扩张和舰队的建设方面,可谓不遗余力。西班牙的海军在当时可谓强大无比。
据史料记载,公元1545年到1560年间,西班牙海军从海外运回的黄金达5500公斤;白银达24.6万公斤。到16世纪末,世界贵重金属开采中的83%为西班牙所得。可以说,当时掠夺世界得来的不义之财大部分落入了西班牙的腰包。除了王公贵族的奢靡消费,拿出一部分建立强大的海军不成问题。
资料显示,这个舰队拥有130艘战舰,其中六十余艘是大型战舰。整个舰队约有3万名士兵,其中船员和水手7000人,精锐步兵2.3万人,舰上装备的火炮超过3000门。西班牙的海军兵种划分还是水手和步兵。西班牙沉迷于自己曾经的步兵优势,着名的西班牙方阵曾经让西班牙陆军天下无敌。
海战中还是采用墨守成规的接舷战术冲撞敌舰,在强行登舰后进行肉搏,然后夺取英国船只。腓力二世用巨额财富打造了这支舰队,也用当时最先进的装备把舰队武装到牙齿,并让富有作战经验的将领——西多尼亚公爵,担任舰队总司令。
腓力二世认定英国必输无疑,除了表面上的原因为玛丽之死复仇之外。更重要的是,西班牙对英国在殖民地和贸易中形成的挑战恨之入骨,腓力二世一定要借此机会打败英国,独霸世界。
03
无敌舰队远征
1588年7月,在经过充分的准备之后,庞大的无敌舰队从西班牙港口出发了。
7月21日,无敌舰队驶入英吉利海峡,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得到消息后,立刻派出英国的舰队去拦截。当西班牙无敌舰队总司令西多尼亚公爵望到英国舰船时,轻蔑地笑道,英国的舰船太小了,数量也太少了。
他命令西班牙舰队全速逼近英国舰队,并让步兵做好登船作战的准备。当英国舰队的军舰驶入射程时,西班牙军舰的火炮开始发射了,一时间炮声大作,如电闪雷鸣,气势非凡。但是,一番热闹之后并没有一艘英国军舰被击中,更没有沉没。
西班牙无敌舰队见大炮不起作用,又用上了老战术。靠军舰自身重量大的优势快速前冲,用舰身撞击英舰。但是小而轻的英舰,灵巧地躲开西班牙军舰。让庞大的西班牙军舰没有使用蛮力的机会。
更可怕的是,英国舰队不仅灵活,还能横着船身发炮。火力凶猛而速度快,好几艘西班牙军舰被击中,西多尼亚公爵这才领会了英国军舰小而灵活的优势。想用登船肉搏的办法,英国海军压根就没有给西班牙机会。
其实这个时候英国海军不如西班牙强大,但也做了充分准备,有九千多名战士、105艘战舰组成的舰队在总司令霍华德地率领下,借助夜幕的掩护,于7月30日巧妙的从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前面绕过。
舰队随即兵分两路占据了有利位置,一路由总司令霍华德率领占据右翼上风。另一路由出身海盗的将领德雷克率领占据左翼上风,只见英国舰队像海鸥一般在海面上蜻蜓点水般地灵活。队形随着作战的需要临时变换着。炮火不断地在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头上开花,西班牙舰队被打得异常狼狈。西班牙海军习惯于当时的正规海战。当旗舰率先攻击时,其他舰只在副旗的率领下尾随在旗舰两侧之后排列成一横队。这样可以集中火力对敌舰发动进攻。西班牙这种刻板的战术,在英国的海军运动战面前露出了致命的弱点。
原来,为了迎战西班牙舰队,英国将战船的火力分布和船的结构做了改变,他们降低了船的高度。并在船的甲板和舷窗都设置了大炮,灵活性和发射能力大为增强。无论舰船是横行还是竖行,大炮都能向敌舰开火,这在当时的海战中是一大创新。
英国舰队灵活多变的队形,准确而猛烈的炮火,使得西班牙简直防不胜防,多艘被击中,无敌舰队损失不小。英国总司令霍华德见势,立刻命令舰队全速前进,追击敌舰,寻找决战。
8月初,两国舰队在加莱港附近的海面上又相遇了。由于英国海军封锁了海面,无敌舰队盼望的援军没有到来,却等来了令人丧胆的火攻。
8月7日夜里,英军的8艘船像流星一般直奔无敌舰队。当双方船舶接近时,这8艘小船勇猛的向西班牙战舰冲来,由于带足了燃料,勇猛的小船不惜自燃,8艘船就像8条火舌一般迅速窜入西班牙的舰群中。西班牙那些木质舰船,碰到火舌后立刻燃烧起来,刹那间,西班牙的舰队变成了一片火海,士兵被烧得焦头烂额,发出阵阵惨叫,不少西班牙船只都被烧毁了,自相撞沉的也不计其数。少数船舰侥幸逃离火海,向北方海域狼狈逃窜,英国战舰在后面紧紧追赶。当初要耀武扬威的无敌舰队,此时就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东躲西藏。
英国舰队的大炮一阵猛势一阵,炮弹像雨点般落到无敌舰队头上,西班牙损失惨重,死者达四千余人,伤者无数。
在英军的猛烈炮火下,5艘大型战舰因重伤而失去战斗力。其余的战舰虽然还勉强支撑着作战,但已弹痕累累朝不保夕了。无敌舰队总司令见败局已定,只好下令撤退。这只只剩下四十多艘的无敌舰队,只好溜之大吉。自无敌舰队战败之后,西班牙又发动了多次海战,妄图扭转劣势,虽然互有胜负,但实力下降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霸主地位已经动摇。
04
无敌舰队覆灭原因
其实除了天气、风向、战术等偶然因素,英国还经历了大宪章运动的洗礼,经历了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英国逐渐走上了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加上伊丽莎白一世的努力,英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快速发育,原始积累的步伐加快,工业和商业迅速崛起。
英国革新的舰船制造和航海技术,加上在海战中用人不疑,士气旺盛,战术得当。面对保守僵化的西班牙海军,英国胜在必然。
反观西班牙,虽然掠夺了殖民地的大量财富,但西班牙并没有用于发展工业和开发科学技术,而是大量用于贵族的奢靡消费。整个国家不思进取,自以为是,战术战法墨守成规,在雄心勃勃的英国面前显得老朽不堪。
从宗教影响上看,他没有进行宗教改革而僵化保守,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更有甚者,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专制跋扈,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肆搜刮民财,王室和贵族挥霍无度依旧。使得人民怨声载道,军中厌战情绪高涨,士气不旺,战争怎能不败?
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英国战胜无敌舰队只是牛刀小事,他的体制变革和工业革命让世界近代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