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为什么要北移
㈠ 墨西哥城有哪些特点
北美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墨西哥城,是墨西哥合众国的首都,拥有1399万(包括郊区)人口,不仅是墨西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市区面积达380平方公里。它的两个工业区几乎集中了全国1/3以上的工业,如钢铁、化工、水泥、纺织等等。而全城商业则占了全国的45%。密如蛛网的商业网点在市中心形成了一条条专卖某一商品的街道,品种相当齐全,购物十分方便。环绕全城的高速公路有6条行车道,往来车辆如潮水般奔流不息。墨西哥的地铁干线也遍布全城,全长52公里,交通非常便利。再加上绿阴丛中矗立着的那些现代化的洲际大旅馆、市府大厦、民族宫、博物馆以及新式住宅等等,更使古老的墨西哥城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墨西哥城已有650多年的历史。相传很久以前,墨西哥北部有一支印第安人的部族——阿兹特克人。他们由北向南迁移时受到神的指示,去寻找一个有“一只凶猛的秃鹰叼着一条蛇站在绿色的仙人掌上”的地方,只有在那里生息下去,才能繁荣昌盛。最后,他们在一只蜂鸟的指引下,终于在一个湖中的小岛上找到了神指示的地方,于是便在那里定居下来。经过许多年的努力,他们逐步将附近的岛屿连接在一起,于1325年建立了特诺奇蒂特兰城,这便是墨西哥城的前身。印第安语中,“特诺奇蒂特兰”意即“石头上的仙人掌”。如今墨西哥合众国的国旗、国徽和货币上,都可见到表示这个古老传说的图案。屹立在市中心宪法广场东南的那座青铜雕像,也是这个传说的结晶:底座平台的北端,是一棵很大的仙人掌,顶端站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嘴里噙着一条毒蛇,一只利爪紧紧地抓着蛇尾;平台南端,有3个健壮勇猛的印第安男子和一位怀抱婴儿的印第安妇女。他们面对雄鹰露出又惊又喜的神态。据说,他们就是这座古城的最初创业者,而雄鹰正是勤劳勇敢的墨西哥人的象征。然而,这座神话般的城市,1519年却落在西班牙殖民者手中,以后几经沧桑,直到1821年墨西哥独立后,它才回到人民的怀抱,成为墨西哥的首都。
㈡ 关于墨西哥的问题
印第安人的起源
印第安人究竟来自何方?是美洲大陆土生土长的,还是从别的大陆迁徙而来?如果是外来的,那么,何时、何地、如何迁徙而来的?其先民又是何人?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考古学、古人类学、古生物学的发展为对美洲印第安人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1875年,美洲人种学者国际大会在法国南锡召开,从此对美洲人类起源问题的研究趋向严谨化、科学化。学者们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是“本土说”;二是“迁徙说”。
大量学者赞成“迁徙说”。此说认为,印第安人非土生土长,而是外来移民。至于从哪里迁徙而来,如何迁徙而来,则说法各异,形成所谓“单一起源说”和“多元起源说”两派。后者中又有所谓“亚洲迁徙说”、“大洋洲迁徙说”等等之别。
“亚洲迁徙说”认为:美洲古代人是蒙古族的旁系种族或蒙古族以前的种族派生的,远古时经过白令海峡来到美洲。此说的主要根据是:印第安人与亚洲人在种族特征上的相似之处多于任何其他地区的人种。例如:头发一般是乌黑、粗硬、平直的,生长很旺盛;身上和脸上的汗毛稀疏;面部平宽;颧骨高而突出;鼻子高矮属中等;眼睛一般为黑色或栗色。该派学者总体看法一致,但在何时、如何迁入美洲问题上认识有分歧。
“亚洲迁徙说”仍然存在一些疑问。问题之一是:当亚洲还有大片无人居住的辽阔土地时,他们为何要跨冰东渡忍受阿拉斯加的艰苦?问题之二是:迁徙者经过长途跋涉活下来的寥寥无几,如何能在欧洲人抵达美洲之前增长到四千万之众?
在“亚洲迁徙说”当中,有的学者进而指出:美洲大陆的祖先可能是北京“周口店人”;国际知名的彝族文化学家刘尧汉先生则断言:玛雅文化、印加文化的开创者正是亚洲中国居住在金沙江两岸的彝族先民。此说的一个重要根据是:彝族先民创造了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十月太阳历”和更为古老的大约有上万年历史的“十八月历法”;而南美文明古国印加帝国也分别有这两种历法。
“大洋洲迁徙说”不否认从亚洲迁入的假说,但认为与此同时或者在此前后,可能还有一些大洋洲人群(主要是波利尼西亚人、毛利人、澳大利亚人)在古代流入了南美洲。
“大洋洲迁徙说”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主要根据是:印第安人除了在种族特征上同蒙古人种有许多相似之处外,彼此也存在一些差异,特别是在南美的印第安人中。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除了美洲环境的影响和长期种族演化的原因外,可能还受大洋洲人的影响。认为在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爾尔尔等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就共同特征而言与大洋洲人有关系。其特点是:矮矮的身材、向后伸长的脑壳、突出的下巴、扁扁的脸孔和头盖、高高的颧骨和突出的眉弓。此外还有心理、文化和语言方面的相似之处。古印第安人语言中,有数百个被认为是来自大洋洲的词汇,如巡夜人、斧头、战士、老人或父亲。这些大洋洲的土语,现在和古代在阿根廷、智利、秘鲁、厄瓜多爾尔尔都很通用。
大洋洲人是如何到达美洲的?通行的说法是:利用太平洋的海流和海风,乘座两只拴在一起的独木舟,顺着海流航行,每小时可航行7-8英里。
许多学者未完全否定此说,但同样存在疑问。语言相似可能只是偶然的吻合。大洋洲人不可能有那么强的航海能力。太平洋的海流和海风既有利于他们到达美洲,也有不利的一面。至于种族特征上的相似之处,确实存在,但这些美洲古人类化石更可能是1.5万年前的一种亚洲人——蒙古人。南美某些土着人同蒙古人种有较大差别,可能是因为南美古印第安人离开亚洲的时间比北美古印第安人要早等原因造成的。
除此之外,还有所谓的“极地迁徙说”和“地中海迁徙说”等。
美洲人类起源问题迄今仍处在研究和争论之中。“本土说”基本上被否定了。“亚洲迁徙说”目前占优势,已为许多学者接受,成为最通常的说法。“大洋洲迁徙说”提出来的时间还不长,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但许多难题有待进一步的科学解释。
由于印第安人基本上被认定为和东亚人同出一源,因此其起源问题令人感兴趣。
*****************************8
几乎全部土着民族都是从西伯里亚东北部渡过白令海而来的移民的后裔。所以说几乎全部,是因为还有少数民族是在白令海移民到达之后,从南太平洋的岛屿抵达南美洲西海岸的。这些南洋的亚尔古英雄发现过南美洲多少次,至今不知,但是,仅仅从已驯化的植物得到的证据,便足以证实他们多次渡洋远征的事实。当业已高度驯化、离开人类的帮助就无法幸存的同样植物在太平洋两岸均被发现时,它们的分布只有用人类的迁移来解释。
然而,欧洲人在南北美洲发现的印第安人中,至少有99%的人是渡白令海而来的种族的后裔;这一点仍是千真万确的。不久以前,人们认为,印第安人最早渡海去南北美洲的时间大约在距今10000年时。新的考古发现和碳-14年代测定法的使用,使这一估计得到大幅度修订。现在,普遍同意人类出现于美洲大陆的时间为距今20000年时,而且,这仅是个大概数,也可能早于20000年。印第安人的最后一次大迁移大约发生在3000年前。然后是爱斯基摩人,他们继续来回横渡白令海峡,直到近代政治环境迫使他们留在海峡的一边或另一边时。无论如何,到这时,在美洲最接近亚洲的地区,人口已相当稠密,阻止了进一步的迁移。
实际上,渡海到美洲大陆对早期印第安人来说,并不困难。那时,由于地球表面的水大半被冻结成冰床,海面比现在低得多。因此,最早的移民穿过了宽130哩、连接亚洲东北部和北美洲西北部的陆桥。海面上升后,乘原始小船能轻易地渡过白令海峡,因为海峡很窄,渡海时能一直看见陆地。后来较先进的移民可能是先从亚洲驾船到美洲,然后继续沿西北海岸航行,直到最后在今日所谓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登陆,直接在那里定居下来。
渡海到阿拉斯加的人,大多继续前进,穿越育空高原中部的一个冰床峡谷,进入北美洲中心地。推动他们奋力前进的力量也就是驱使他们迁移到美洲的力量——寻找新的狩猎场地,并受到了来自后方部落的源源不断的挤压。这样,南北美洲很快就为分散的狩猎者部落所占据。
所有印第安人,不论其起源如何,都可以归入蒙古种人。他们头上都长着独特的、笔直乌黑的头发,脸部和躯体则汗毛稀少;他们颊骨高凸,幼儿脊骨基部还出现蒙古种人斑点。不过,在不同部落中,存在着相当大的变化;最早的各种美洲印第安人比起后来的美洲印第安人,与蒙古种人的差别要大得多,因为他们在我们今日所认识的蒙古种人充分进化之前,便已离开亚洲。这些移民到美洲后,立即向四方分散,并以近亲繁殖的小群体在各种地带定居下来;这一点也可以说明存在种种独特生理类型的原因。
㈢ 为什么美国企业将其制造业转移到美国和墨西哥边界的墨西哥一侧
原因:1.墨西哥北部边境与美国陆地相邻,产品直接陆运进美国,物流优势 2.劳动力成本优势,大约是中国的一半不到,美国企业一墙之隔设置工厂,比美国本土工资少付90%。 3.墨北边境如此之近,美国企业设厂管理半径短,管理便利
㈣ 墨西哥人为什么要移民去美国
什么原因吸引墨西哥人移民美国呢?
南加州公共政策教授表示,房地产是吸引移民的一个因素,过去十年美国房地产市场繁荣,激励墨西哥人移民美国,墨西哥移民不是因为工作、不是家庭关系、而是房地产行业繁荣发展。
此外,墨西哥人人口正在老龄化,意味着劳动力市场竞争有所减少,然而上个世纪90年代,许多墨西哥人加入劳动大军,只能迁移到边界以北的美国。
尽管美国经济复苏疲软,墨西哥人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有几代人进入北方美国,由于墨西哥许多地区遭受贫穷和暴力,而有的则成为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下的蓬勃发展制造业中心的劳动者。
汽车制造商,包括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在墨西哥北部雇用成千上万的劳动者,进入汽车配件厂工作,在墨西哥以北的美国边界公路和铁路线,吸引了更多投资者,也有很多墨西哥人。
美国从墨西哥农场招募农作物收获劳动者,直到1965年美国对拉美移民首次做数量限制。1986年通过联邦法律对移民做法律规定,美国亚利桑那州超过洛杉矶和芝加哥成为了墨西哥人旅游目的地,在城镇南部和中西部定居。
㈤ 各大洲特殊的一些气候以及其原因
一. 亚洲:
1. 热带雨林气候:
A. 成因: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多对流雨。
B. 分布:马来半岛南部,马来群岛,马六甲海峡,菲律宾群岛南部(如马来西亚吉隆坡,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菲律宾棉兰老岛)
.C 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D 景观及(标志):热带雨林景观,板状根,砖红壤。
E. 代表性经济作物:橡胶、金鸡纳、可可、胡椒、油棕等(粮食作物:水稻)
2. 热带沙漠气候:
A. 成因:位于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地区,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少雨。
B. 分布:阿拉伯半岛,印度河平原(塔尔沙漠)
C. 景观:热带沙漠景观,
D. 农业特点:发展灌溉农业,绿洲农业中代表植物:枣椰树
3. 热带季风气候:
A. 特点: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风,高温多雨。冬季盛行东北风,温和少雨。故全年高温,但干湿季分明。 但季风条件下,多洪涝和干旱。
B. 成因:(1)西南季风成因: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向右的地砖偏向力影响,偏转成西南风。由于经过印度洋空气湿润,带来大量降水。
(2)东北季风的成因:冬季陆地降温快,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海洋上气温相对较高,气压相对较低,风由高压吹向低压。故该地冬季盛行东北风,来自亚欧大陆较干燥,形成干季。
4. 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东岸)
A.特点:夏季盛行东南风,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冬季盛行西北风,低温少雨。多洪涝和干旱。
B.成因: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陆地降温快,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海洋上气温相对较高,气压相对较低,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C.分布: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包括巴颜喀拉山和冈底斯山以南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台湾岛。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群岛南部。(如上海,重庆,武汉,东京等)
D.景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如马尾松)
5.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东岸)
A.特点:夏季高温多雨(东南风),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干燥(西北风)。雨季比亚热带季风气候要短。
B.成因: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同,都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分布: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以东,秦岭淮河以北。朝鲜半岛北部,日本群岛北部及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地区。
D.景观:温带落叶阔叶林(注意:在温带海洋性气候下的景观也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E.农业特点:气温较低,小麦。
6. (此种图标偏南的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A:特点: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较少,略集中在夏季。
B.成因:亚欧大陆面积广阔,加上高山高原的对水汽的阻挡,内陆地区距海遥远,降水较少。受大陆气团控制故而温差较大。(如我国的吐鲁番围着火炉吃西瓜)
7. (此种图标偏北的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A. 特点: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降水较少,略集中夏季。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相似。
B. 成因:受大陆影响同时也受附近海洋影响。
8.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
A. 特点:夏季因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带向北移,此处(在北纬30-40度左右)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晴朗为主,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因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位于30-40度的西风带向南移正好控制该地区,西风带来丰富的降水,气候温和多雨。
B. 成因:风带和气压带季节性移动,导致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9. 极地气候:包括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A.特点:全年严寒,酷寒,少雨
B.成因:终年受极低高压控制。
C.分布:北冰洋沿岸地区及岛屿
10.高山高原气候
A.特点: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山腰最多。因为空气要抬升到一定高度降水才会形成降水,但到一定高度后湿度减小,不易凝结。
B.成因:亚欧大陆高山高原集中于中部,随着海拔升高,水热条件变化引起气候变化
总结:1.亚洲气候复杂,但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因为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而亚洲西部是陆地,没有西岸。
二. 非洲(因为赤道横穿中部,气候南北对称,没有温带和寒带气候)
1.热带雨林气候:
A.分布: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几内亚湾沿岸,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如刚果,利比里亚)
B.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C.成因:(1)刚果盆地: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多对流雨。 (2)几内亚湾沿岸: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时,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风,该地正好位于西南风迎风坡,降水丰富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3)马达加斯加岛东侧:该岛中部有一列南北走向的山脉。其东侧正好处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地形抬升作用使岛的东部降水十分丰富。(属于非地带性热带雨林气候)
2. 热带草原气候:
A. 分布:分布于热带雨林两侧(东非高原,南非高原等,马达加斯加岛西侧)
B. 特点:夏半年高温多雨,冬半年高温少雨,干湿季节明显。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大约在5-10月为雨季。(辨析:热带季风气候也有明显的干湿季节,但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较多且更集中,北半球的热带季风气候雨季大约在6-9月)
C. 成因:大致位于南北纬10°—20°回归线之间地区风带和气压带季节性移动导致热带雨林两侧受赤道低压(多雨季节)、信风带(干季)交替控制。非洲热带草原气候区的信风带包括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但都来自于陆地,都较干燥,故受受信风影响时气候干燥。 但非洲有些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是因为地形地势造成的。如东非高原,南非高原
3. 热带沙漠气候:
A. 分布:位于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撒哈拉沙漠面积最大,横贯大陆东西岸,南半球纳米布沙漠沿西海岸分布。(可见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
B. 特点:全年高温少雨
C. 成因:纬度较低,气温较高,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或来自陆地的信风控制,降水稀少。
4.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
A. 分布:非洲北半求地中海沿岸和南半球西南角。(南非开普敦)
B. 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C. 成因:夏季因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带向北移,此处(在北纬30-40度左右)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晴朗为主,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因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位于30-40度的西风带向南移正好控制该地区,西风带来丰富的降水,气候温和多雨
5.高原高山气候:(略)
三.欧洲:(位于回归线以北,没有热带气候)
1. 地中海气候:
A. 分布:欧洲地中海沿岸及黑海附近,即伊比利亚半岛南侧,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科西嘉岛,撒丁岛,西西里岛等。(如意大利罗马,希腊雅典,法国南侧)
B. 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少雨
C. 成因及景观:参考非洲地中海气候的成因
2. 温带海洋性气候:
A. 分布:欧洲西部地区,包括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日德兰半岛,英吉利海峡海域,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南侧等地区。(伦敦,巴黎,布鲁塞尔等)
B. 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内降水均匀,终年温和多雨(气候海洋性明显,温差小)。
C. 成因:位于北纬40-60左右,终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加上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使这里
3. 温带大陆性气候:
A:特点: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较少,略集中在夏季。
B.成因:距海遥远,西风难以深入。
4.极地气候:见亚洲
四.北美洲 (巴拿马运河以北的美洲)
.热带雨林气候:
A.分布:中美洲巴拿马运河附近(巴拿马,尼加拉瓜,洪都拉斯等)
B.成因:(1) 本身纬度低,且位于东北信风破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
(2)沿岸墨西哥暖流,增温增湿的作用。墨西哥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气候是受赤道暖流的影响。
C.特点:终年高温多雨
2.热带草原气候:
A.分布:中美洲墨西哥中部西部。以及西印度群岛。(如古巴,牙买加等岛国)
B.成因:(1)大陆上热带草原气候夏半年因赤气压低啊风带向北移动,受赤道低压控制,多雨。冬半年副热带高压控制而少雨。
(2)岛屿上的热带草原气候成因:夏半年处于东北信风迎风坡,多雨。冬半年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而少雨。
3.热带沙漠气候:
A.分布: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地区,(包括墨西哥北部,加利福利亚半岛,美国西南部部分地区)
B.成因: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东北信风控制,降水稀少
4.地中海气候:
A.分布:美国西部加利福利亚州,大致位于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典型城市如:洛杉矶,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
B.成因:参考欧洲地中海气候,和其它的地中海气候成因相同
5.温带海洋性气候:
A.分布:北美洲美国加拿大的大陆西岸北纬40-60度左右,典型城市如,美国西雅图,加拿大温哥华
B.成因:终年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并受沿岸北太平洋暖流影响,是气候更加温和。
6.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A.分布:美国东南部亚热带气候区,包括密西西比河下游密西西比平原,佛罗里达半岛,大西洋沿岸平原等地区。典型城市如:华盛顿,迈阿密,新奥尔良,休斯顿
B.成因:位于大陆东岸,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季风环流影响,夏季盛行来自大西洋的偏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的偏北风,但季风特征不及亚洲明显;降水也较集中于夏季,但集中程度不及亚洲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故称之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7.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面积仅次于亚洲,是北美洲主要的气候类型)
A.分布:广泛分布于北美中部和北部地区,包括美国西部高原,中部平原内陆地区,五大湖地区以及美国东北部,加拿大中部地区以及东部沿海的温带地区。
B.成因:(1)北美洲北宽南窄,温带气候占绝对优势。
(2)北美洲西部为一系列紧逼海岸的高大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水汽。
(3)北美中部为纵贯南北的平原,北通北冰洋,南通墨西哥湾。冬季可以让来自高纬的寒冷空气毫无阻挡的长驱南下,所经的广大内陆地区急剧降温;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也可毫无阻挡的北上,使内陆地区增温;于是增强了冬夏温差大的大陆性特征。
(4)东部低缓的山地和高原对冷暖气流都没有很大的阻挡作用,冬季冷空气可以直逼东北部沿海,因此形成大陆性气候。
8.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在图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北部的亚寒带地区)
相关内容参照亚洲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注意东西两岸分布纬度高低,并试着解释原因
9.冰原气候和苔原气候:都属极地气候,包括加拿大大陆北部地区和附近岛屿,如格陵兰岛
10.高山高原气候:
A.分布:西部高山及部分高原地区
B.特点及成因:由于南北美洲西部高山呈南北走向,而西部中纬度地区盛行偏西风。西风受高山阻挡,使西风影响的范围仅局限于西部沿海地区。在迎风坡(西坡)因海拔升高水热条件发生变化,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显着;背风坡,气流下沉气候干旱;山间高原和山间盆地,因地形封闭,气候干旱。
五.南美洲:(三分之二的地区位于热带,热带气候为主,湿润的气候为主)
1.热带雨林气候:
A.分布:赤道两侧,主要分布于亚马孙平原(如秘鲁伊基托斯),以及巴西高原的东南部,南美洲西北地区如巴拿马,哥伦比亚西部沿海地区,厄瓜多爾尔尔沿海地区(如巴拿马城)
B.特点:高温多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是全球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分布区。
C.成因:(1)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气候成因: ①位于赤道两侧,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雨; ② 亚马孙平原北南西三面较高,开口朝向大西洋,有利于湿润空气深入内陆;③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均来自大西洋,能带来丰富的水汽。
(2)巴西高原东南侧的热带雨林气候成因(非地带性):①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②沿岸巴西暖流增温增湿作用。
(3)南美洲西北沿海热带雨林气候成因:位于赤道地区附近,受赤道低压影响明显; 受赤道暖流影响;
2.热带草原气候:
A.分布:大陆西岸南纬10度附近的沿海地区,以及南美大陆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气候区两侧(大陆北侧沿海地区和大陆中部地区),如巴西高原
B.特点及成因: 夏半年受赤道低压影响,高温多雨;冬半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的影响,高温少雨,干湿季明显。(注意:赤道附近的热带草原气候受地形影响形成)
3.热带沙漠气候:
A.分布:大陆西岸热带沿海地区,主要在秘鲁,智利太平洋沿岸地区。
B.特点:终年炎热干燥,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干的沙漠阿塔卡马沙漠。
C.成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或位于信风的背风坡; 沿岸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
注意:为什么热带沙漠气候成南北走向狭长状分布,没有向内陆延伸而仅分布于沿海地区?
西部高山的阻挡作用使热带沙漠气候没有向内陆延伸
4.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A. 分布:南美洲大陆东岸,南回归线附近以及以南附近地区。
B. 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C. 成因:和北美洲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成因相似。
5. 地中海气候:
A. 分布:南美洲大陆西岸南纬30-40度左右,即智利大陆西岸沿海地区30-40度左右。
B. 特点: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C. 成因:风带和气压带季节性移动引起。南半球夏季(1月左右)因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带向南移,此处(在南纬30-40度左右)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晴朗为主,气候炎热干燥。南半球冬季(7月左右)因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位于30-40度的西风带向北移正好控制该地区,西风带来丰富的降水,气候温和多雨。(此处西风为西北风,西风来自太平洋。)
D. 景观: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6. 温带海洋性气候:
A. 分布:南美洲大陆西岸40-50度左右,智利大陆西岸沿海地区40-50度。
B. 特点:终年温和多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均匀。
C. 成因:终年受南半球西风控制。(南半球的西风带为西北风—来自低纬)
7. 温带大陆性气候:
A. 分布:南半球温带地区安第斯山的东侧(位于西风的背风坡)
B. 特点:气温较差大,降水较少,气候大陆性特征显着。在南纬40度以南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形成干旱的温带沙漠。
C. 成因:位于位于西风的背风坡
8. 高山气候:
A. 分布:南美洲西部高山地区(安第斯山地区)
B. 特点成因和其它大洲相同。
六.大洋洲气候类型:
j见参考资料
㈥ 详细介绍一下墨西哥人为何要移民美国
墨西哥太乱了而且美国是发达国家
㈦ 美墨战争经历过哪些历程
美国1776年独立后,乘欧洲列强在非洲、亚洲争夺殖民地之机,在北美大陆大肆扩张。1823年,总统詹姆斯·门罗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确立了扩张领土、称霸美洲的基本国策。很快,美国政府的侵略目光便落到了近邻大国墨西哥身上。1835年,墨西哥得克萨斯和加利福尼亚的美国移民奴隶主发动武装叛乱,墨西哥政府出兵镇压,美国竟直接出兵干涉,并支持得克萨斯于次年宣布独立。1845年7月,以疯狂扩张着称的美国总统詹姆斯·波尔克正式宣布把得克萨斯并入美国的版图。几乎与此同时,波尔克又命令扎卡里·泰勒将军率领一支部队悄悄进驻得克萨斯与墨西哥交界的努埃塞斯河畔,伺机发动侵略战争。当年11月,波尔克以墨西哥应归还美国300万美元债务为要挟,要求墨西哥承认以格兰德河为两国边界,美国以1500万~4000万美元“购买”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地区,遭到墨西哥政府断然拒绝。
1846年5月13日,美国政府向墨西哥宣战,美墨战争正式爆发了。宣战不过是蒙蔽世人的把戏,美军的军事行动在此之前早已进行了4个多月。
为尽快实现由北向南进攻,分割墨西哥领土,占领其首都的目的,战争第一阶段,美军决定兵分三路入侵墨西哥:一路由斯蒂芬·卡尼上校指挥,负责远征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一路由约翰·斯洛特舰队司令指挥,负责从海路封锁太平洋和墨西哥湾沿岸及港口;另一路由总司令泰勒率领,直取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
5月18日,泰勒率部越过格兰德河并占领了马塔莫罗斯城。6月,泰勒的部队由5000人扩至1.45万人。7月14日,其先头部队到达位于墨西哥城以北1000英里的查马尔戈,并在这里建立了进攻蒙特雷的基地。其间,墨西哥政府曾经试图同美国谈判,但谈判无疾而终,墨西哥总统帕斯多也因此下台。
从9月中旬开始,美军多次发动对战略要地蒙特雷的进攻,但是在墨西哥军民的顽强抵抗下,屡遭失败。骄横的泰勒不得不改变强攻策略,与沃尔思率领的另外一支美军从蒙特雷城东西两侧齐头并进,迂回攻击。经过激烈厮杀,9月24日,美军终于攻破蒙特雷城,25日,墨守军投降。
在西部地区,居住在萨克拉门托河谷的一批美国移民6月14日占领了圣诺明,并宣布成立“加利福尼亚共和国”。7月9日,美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旧金山和圣诺明。不到一个月时间,美军先后占领了圣巴巴拉和洛杉矶。8月17日,美军宣布加利福尼亚正式成为美国领土。
在此期间,卡尼率领的远征军于1846年六七月间到达位于阿肯色河与圣菲小道的交汇处本特堡。8月15日到达拉斯韦加斯,宣布新墨西哥成为美国的一部分。9月底,卡尼率领骑兵部队越过科罗拉多进入南加利福尼亚。1847年1月13日,在圣费尔南多,墨西哥残余武装力量向美军投降。至此,美国已经侵占了墨西哥大片领土。有人尖锐地评论说:“美军犹如一头闯进墨西哥玉米地的黑熊,只不过并不稀罕美味的玉米,而是把土地作为唯一的目标。”
从1847年2月开始,美国再次向作战前线大量增派兵力,战争进入第二阶段。3月9日,美军司令斯科特调集军队1.3万人,配备50门大炮,在海军部队的支援下,对墨西哥东海岸的最大港口韦拉克鲁斯实施两栖登陆作战。驻守该港的4000墨军士气低落,无心恋战,也没有海军支援,美军无一伤亡就成功登陆。随后,美军便开始疯狂围攻韦拉克鲁斯城。从3月22日开始,美72艘军舰和陆军的大炮对韦拉克鲁斯进行了连续几天的野蛮炮击。但这次美军遭到了墨西哥守军的顽强抵抗,有82名美军伤亡。恼羞成怒的斯科特下令:墨西哥人不投降,便不许任何活人离开这座城市。在美军猛烈的炮火下,韦拉克鲁斯血流成河。7天之后,美军攻占该城。
攻陷韦拉克鲁斯后,美军就扫清了进攻墨西哥城的最大障碍,于是加快了行军速度。墨西哥总统圣安纳仓促集中1.3万人在塞罗戈多与美军会战。4月18日,美军穿过山谷密林,突袭墨军左翼,俘虏3000多人,圣安纳只好下令撤退。5月15日,美军推进到离墨西哥城80英里的普埃布拉,因为城里上层人士卖国投降,美军轻松地攻占了这座墨西哥第三大城。8月6日,美军兵临墨西哥城城下,已经没有退路的墨西哥军民在郊区外围与敌人展开了激战。但终因寡不敌众,墨军节节败退。为夺取墨西哥首都,斯科特亲自率7000人发动总攻,而此时墨西哥城内已经聚集了1.5万官兵,美军一时无法得逞。情急之下,9月12日,斯科特派人偷袭高达200英尺的查普尔特佩克小山工事,企图居高临下控制墨西哥城。面对美军潮水般的进攻,驻守此地的墨西哥军事学院的学生们浴血奋战,美军死伤遍地。9月13日黄昏,墨西哥总统圣安纳率政府成员慌忙撤退,城内一片混乱。9月14日拂晓,美军趁机攻入城内。为显示威风,斯科特下令美军官兵身穿崭新制服举行盛大的入城仪式,却突然遭到了墨军的猛烈射击,死伤惨重。入城后,美军与墨军展开了整整一天的激烈巷战,直至9月15日,在伤亡860多人后才完全控制了墨西哥城。
墨西哥城沦陷后,英勇不屈的墨西哥人民与占领者展开了大规模的游击战。无奈之下,美军调集2万人专门同游击队作战,残酷镇压墨西哥人民的反抗。墨西哥政府本来可以抓住机会组织反攻,转败为胜。但墨西哥统治者一味妥协,还解除了圣安纳的总统职务,成立了以培尼亚为临时总统的新政府。培尼亚上台后,立即呼吁美国举行和谈。1848年2月2日,美墨双方签订了《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美国攫取了墨西哥近一半的领土,合计约230万平方公里。这就是今天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内华达州、犹他州、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的大部,以及科罗拉多州和怀俄明州的一部分。美国仅仅付给墨西哥1500万美元作为“补偿”。
通过美墨战争,美国一跃成为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国,而且从此成为美洲的主宰。就连亲自参与了战争的美国名将格兰特也不得不承认:“这场战争乃是强大民族对弱小民族所进行的最不正义的战争之一。”
㈧ 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时,为什么美洲人要迁徙到西部
说法错误,美国西进运动不是始于17世纪,英国人第一次来到北美是在1607年,美国建国是在1776年。
西进运动是指美国东部居民向西部地区迁移和进行开发的群众性运动,始于18世纪末,终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西进运动历史背景
早在北美殖民地时期,向西移民的活动就开始了。南部的奴隶主、北部的土地投机商和工业资本家、高利贷者和老百姓,都希望在西部获得土地。英国政府为了把殖民地人民限制在能够控制的地方,于1763年颁布了禁止移民越过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公告令。独立革命粉碎了这一规定。1783年英美议定了和平解决方案,英国把阿巴拉契亚山以西至密西西比河这一大片印第安人所有的土地,开放给了美国。1830年5月,A.杰裴逊总统通过了《印第安人迁移法》,把印第安人迁到密西西比河以西。这之后,派军队把印第安人押送出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殖民事业在这一地区迅速发展。“旧西南部”(包括今肯塔基、田纳西、亚拉巴马、密苏里、密西西比、阿肯色、路易斯安那诸州)的土地,主要被种植园奴隶主占有,成为棉花的主要产地。“旧西北部”(包括今俄亥俄、印第安纳、伊利诺伊、密歇根、威斯康星诸州)的殖民开发,是由于1785年通过的土地条例(按低价出售公有土地)和1787年《西北准州地区条例》而迅速开展的。独立革命开始时这里只不过有几千名法国人,1810年移民已有27万多,1860年增加到693万人,仅芝加哥城人口就有100万。这里是盛产谷物和养育业发达的地区。
与此同时,美国也向密西西比河以西扩张,用购买和战争手段兼并了法国、西班牙、英国的殖民地和墨西哥的大片国土。1803年,美国乘拿破仑忙于应付欧洲战争之际,从法国手中以1500万美元价格购买了称为路易斯安那的广大地区(面积约为83万平方英里)。1810年和1819年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得佛罗里达;1846年,又强迫英国订约,把美国北部北纬49度的国界线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沿岸,排挤走了这个地区的英国人。1846年和1853年,美国与墨西哥发动战争,胜利后购买了墨西哥的大片国土,总计约95万平方英里。到1853年,美国已把它的国境线推进到太平洋沿岸,国土面积达303万平方英里(约 785万平方公里),比宣布独立时的版图增加7倍多。密西西比河以西的人口在1840年以前还极稀少,40年代移民开始多起来,特别是1848年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对西部的开发是一大推动。1850年以后,这个地区的移民和经济发展,在美国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此外,美国还继续向西扩张到与它本土不相毗连的地区。1867年以720万美元的代价从俄国购买了阿拉斯加,其面积等于美国原来的13州的2倍;1894年,美国在檀香山推翻夏威夷王国,1898年爆发美西战争后,又兼并了夏威夷群岛。
美国领土不断扩大,吸引来外国移民的洪流。外国移民在1790-1860年有500多万,1861-1913年达2700万。阿巴拉契亚山以西的人口, 1790年时只占全国总人口的3%,19世纪时已增长到占49%。国外来的移民,对西部的开发,对美国整个经济的迅速发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移民使美国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能够以巨大的力量和规模开发其丰富的工业资源,以至很快就摧毁了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美国政府的土地政策,[2]的建筑,加速了西部的开发。美国向西部的领土扩张和开发,对美国的政治、经济生活都有重大的影响。广大的西部土地并入美国,使美国成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具有发展经济的极优越的自然条件。它大大扩大了耕地面积,而且地处宜耕的气候带,使农业迅速发展起来;西部的开拓,带动了大规模铁路的建筑和大批移民的流入,使美国形成了广大的国内市场。
㈨ 关于墨西哥和美国边境问题
一切纠纷源于美墨战争
美墨战争
的一部分
日期: 1846年 - 1848年
地点: 美国南部,墨西哥北部、中部和西部
结果: 美国胜利,瓜达卢佩·伊达戈尔条约。美国获取加州、内华达州、犹他州全部地区,科罗拉多州、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怀俄明州部分地区。
起因: {{{casus}}}
领土变更: {{{territory}}}
参战方
美国
得克萨斯共和国 墨西哥
指挥官
扎卡里·泰勒
温福德·斯哥特
斯蒂芬·瓦特·科尔尼
山姆·休斯顿 安东尼奥·洛佩斯·德·桑塔·安纳
兵力
60,000人 40,000人
伤亡
阵亡:1,733人
死亡总数:13,283人
受伤:4,152人 25,000人(墨西哥政府估计)
红色部分是得克萨斯共和国自称的领土.美墨战争是美国与墨西哥之间于从1846年至1848年爆发的一场战争。
目录 [隐藏]
1 背景
2 宣战
3 过程
4 士兵
5 政治意义
6 参见
[编辑] 背景
美墨战争的爆发原因是墨西哥与得克萨斯共和国之间未解决的边境问题以及美国的扩张主义。1836年得克萨斯革命后新建立的得克萨斯共和国与墨西哥之间的边境有争议。墨西哥不承认得克萨斯的独立,宣布要将得克萨斯重新并入其领土,并警告假如美国介入的话两国之间将爆发战争。得克萨斯维持其独立立场,并强调格兰德河是其边境。英国试图调停这场争议但没有成功,因为墨西哥不肯承认得克萨斯。1845年美国宣布假如得克萨斯共和国愿意加入美国的话,美国将承认格兰德河为其边境。同年得克萨斯加入美国成为美国的第28个州。
美国总统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认识到假如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爆发战争的话墨西哥无法防御其遥远的北部省份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而这正好符合美国民主党的扩张美国疆域的昭昭天命。与此相反的美国辉格党强烈反对美国的疆域扩张和强烈反对对墨西哥作战。
[编辑] 宣战
对墨西哥来说得克萨斯加入美国首先是美国介入墨西哥内政,因为美国以此来支持一个反叛的省份,其次美国非法地占据了既非是得克萨斯又非是美国的领土。墨西哥多年以来一直在以战争威胁。英国始终试图防止墨西哥向比它强大的美国宣战,但是1844年英国本身也与美国有一些严重的争执。
两国之间爆发了一些小冲突后波尔克下令扎卡里·泰勒带兵进入得克萨斯。泰勒渡过纽埃西斯河,不顾墨西哥向他提出的撤军要求,一直进军到格兰德河畔并开始在那里建筑布朗堡。
1846年4月24日战争正式爆发。墨西哥骑兵进攻并俘虏了一支美国在格兰德河附近的部队。冲突爆发后波尔克要求宣战,他宣称墨西哥“入侵了我们的边界,在美国领土上撒了美国人的血”,以此来鼓动美国的民情。5月13日美国国会向墨西哥宣战。美国北部和辉格党基本上反对这场战争,而南部和民主党则赞成这场战争。5月23日墨西哥向美国宣战。
即使在美国宣战后许多辉格党人依然不相信波尔克所说的“在美国领土上撒了美国人的血”。他们相信美国军队渡过了格兰德河进行蓄意挑恤。当时刚刚被选入美国众议院的辉格党新手亚伯拉罕·林肯引入了一系列决议要求波尔克给出美国人的血撒到的具体地点。但由于美国士兵被杀,因此这些反对没有受到多少注意。
[编辑] 过程
宣战后美国从多个战线入侵墨西哥领土。在太平洋美国海军派约翰·斯洛特(John D. Sloat)占领加利福尼亚并将它规入美国领土,因为美国怕英国会试图占领该地区。斯洛特获得加利福尼亚北部盎格鲁殖民者的支持,这些殖民者此前就宣称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加利福尼亚共和国。在他们的支持下斯洛特占据了一些重要城市。同时斯蒂芬·瓦特·科尔尼带领的美军攻占了圣大非。科尔尼然后向加利福尼亚进军。在一些小挫折后他与罗伯特·斯朵克顿的海军增援联合占据了圣地牙哥和洛杉矶。但此后科尔尼与斯朵克顿之间爆发了对加利福尼亚管理的冲突。原因是华盛顿发表的命令在这一点上不明确。斯朵克顿任命弗莱蒙(John C. Fremont)为加利福尼亚总督,而科尔尼则称自己为总督。最后科尔尼占了上手,弗莱蒙被捕和被处罚。
泰勒领导的主力军跨过格兰德河,1846年9月在蒙特雷战役中获胜。墨西哥总统安东尼奥·洛佩斯·德·桑塔·安纳亲自带兵北上,但是于1847年2月22日战败。同时波尔克派遣了另一支美军在温福德·斯哥特的带领下从韦拉克鲁斯登岸并开始入侵墨西哥中心地区。斯哥特攻克韦拉克鲁斯并进军墨西哥城,最后攻占墨西哥首都。
1847年1月13日美国与墨西哥签署条约在加利福尼亚停战。1848年2月2日签署的瓜达卢佩·伊达戈尔条约最终停战,美国获取对加利福尼亚(下加利福尼亚半岛仍属墨西哥)、内华达、犹他的全部地区,科罗拉多、亚利桑那、新墨西哥和怀俄明部分地区。作为补偿美国向墨西哥支付1825万美元(相当于2000年中627,482,629美元)。
Nebel, Carl 1851年所画美墨战争油画[编辑] 士兵
在整个战争中约1.3万美国士兵死亡,其中只有1700人直接阵亡,其他死于疾病或者战时不卫生的条件。墨西哥的死亡人数不明,估计达2.5万。
战争中有一个主要由爱尔兰移民组成的团(圣派翠克大队,Saint Patrick's Battalion)叛变美国投奔墨西哥。有人说他们叛变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在美军中因其宗教信仰受到其他士兵的侮辱,因此叛变到天主教的墨西哥。这些士兵中的大多数在战争中阵亡,部分人在被俘虏后绞死。有些历史学家说这些人实际上是墨西哥战俘,被迫在墨西哥方作战,其他人则称他们是叛徒。至今为止在墨西哥仍有一些纪念他们的纪念碑。
据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数据最后一名参战的美国士兵于1929年9月3日高龄98岁逝世。
[编辑] 政治意义
墨西哥在战争中失去了其疆域之半,此后在墨西哥始终留有对美国的仇恨,但这场战争也使得墨西哥国内形成了它建国(1821年)以来一直缺乏的民族主义观。
这场战争也导致了新一代的墨西哥政治家的出现,最后他们摆脱了桑塔·安纳对墨西哥的统治并于1857年建立了一个自由共和国。这个自由共和国最早的措施之一就是加速对墨西哥北部空旷地区的殖民,而这个措施的原因就是为了防止未来的领土丧失。
在被美国占据的领土上有数千墨西哥家庭生活。这些家庭有些回到墨西哥,有些留在美国,在两国的和平条约上有对他们的保护。这些家庭的历史大多被记载下来了,他们是最早的墨西哥裔美国人。
1889年美国与墨西哥组成国际边界及水利委员会来解决其它未解决的边境争议。
在美国战争胜利导致了一场爱国浪潮,美国在西部和南部获得了新的领土。泰勒成为战争英雄并于1848年当选为美国总统。
但是这个爱国浪潮并没有持续很久。美国北方州对这场战争持反对态度,南方州持支持态度,而这个意见不同的原因在于对于奴隶制度的看法的不同以及对于战争和领土扩张对奴隶制度将要带来的影响的期待。当时得克萨斯承认奴隶制,而墨西哥禁止奴隶制。许多北方反奴隶制的人认为这场战争是南方奴隶主试图扩张奴隶制和加强他们对联邦政府的影响。亨利·戴维·梭罗写了《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拒绝交税来支援这场战争。
反奴隶制人士最关心的是奴隶制进入联邦领域。1820年的《密苏里和约》规定北纬36°30'以北的联邦领域中禁止奴隶制,但这个和约没有阐明未来的新的州是否允许奴隶制。假如这些州允许奴隶制的话,那么参议院里的权力平衡就会被破坏。因此许多南方人支持战争来扩大他们的势力。当时有人建议将得克萨斯分为多个州(其领土是当时美国所有州中最大的),但是这个计划没有获得支持。
战争首年众议员戴维·韦莫特提出了一个立法草案在任何从墨西哥新占领的领土上禁止奴隶制。这个草案立刻就遭到了南方的反对。对南方来说北方显然要打破参议院里的平衡。这个法案通过了众议院但是没有通过参议院。在两院里投票的结果都显然体现出了南北之间的矛盾。
1848年民主党建议每个州的人民自己可以公投决定该州是否允许奴隶制。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令将这个建议立为美国法律。反对奴隶制的人在同年组织了美国共和党。
泰勒作为战争英雄虽然于1848年11月赢得了总统选举,但他本人没有任何政治经历,根本无法解决这个南北之争。1850年他死后辉格党人选举米勒德·菲尔莫尔为总统。菲尔莫尔决定来解决这个问题,最后他提出了《1850年妥协》。但是这个建议导致了更多的争议,辉格党内部分裂,停止成为一个国家级的党派。辉格党最后还试图推荐另一位战争英雄斯格特作为总统候选人来克服党内的分歧,但是没有成功。
在斯格特手下服役的尤里西斯·格兰特后来将美墨战争描写为扩张奴隶制的征服战争,因此是美国南北战争的前奏。后来南北战争中的许多将军,包括格兰特曾参加美墨战争:乔治·麦克劳伦、安布罗斯·伯恩塞特、斯通威尔·杰克逊、乔治·米德、罗伯特·李和后来的美利坚联盟国总统杰佛逊·戴维斯。
㈩ 什么原因吸引墨西哥人移民美国
房地产是吸引移民的一个因素,过去十年美国房地产市场繁荣,激励墨西哥人移民美国,墨西哥移民不是因为工作、不是家庭关系、而是房地产行业繁荣发展。
此外,墨西哥人人口正在老龄化,意味着劳动力市场竞争有所减少,然而上个世纪90年代,许多墨西哥人加入劳动大军,只能迁移到边界以北的美国。
尽管美国经济复苏疲软,墨西哥人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有几代人进入北方美国,由于墨西哥许多地区遭受贫穷和暴力,而有的则成为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下的蓬勃发展制造业中心的劳动者。
汽车制造商,包括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在墨西哥北部雇用成千上万的劳动者,进入汽车配件厂工作,在墨西哥以北的美国边界公路和铁路线,吸引了更多投资者,也有很多墨西哥人。
美国从墨西哥农场招募农作物收获劳动者,直到1965年美国对拉美移民首次做数量限制。1986年通过联邦法律对移民做法律规定,美国亚利桑那州超过洛杉矶和芝加哥成为了墨西哥人旅游目的地,在城镇南部和中西部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