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西班牙 » 汉尼拔为什么解散了西班牙裔士兵

汉尼拔为什么解散了西班牙裔士兵

发布时间: 2022-11-06 18:19:55

㈠ 各位达人给我介绍一下布匿战争!尤其关于汉尼拔的,越详细越好

布匿战争是古罗马与迦太基两个古代奴隶制国家之间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着名战争。这场战争前后进行了3次。

罗马发祥于意大利半岛,是一个不大的城邦。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统一了意大利半岛,成为地中海一大强国。其后,罗马便把扩张矛头转向了西地中海的迦太基。迦太基位于今天北非的突尼斯,由腓尼基人移民建成。公元前3世纪已发展为一个富庶的强大国家,
占有北非明部沿海、西班牙南部沿海、西西里的大部、科西嘉、撒丁、巴利阿里群岛等地,成为罗马向海外扩张的劲敌。双方争夺的焦点是盛产谷物的西西里。罗马军队分为4个军团,每个军团约4200—6000人,基本属于常备军,具有较强的战斗力。迦太基的军事力量也很强大,特别是海军,在地中海地区属一流。公元前264年,地处意大利、西西里海峡要地的麦散那城邦由于雇佣兵起义,麦散那向迦太基和罗马两方求救。迦太基和罗马先后派兵前来干预,双方为各自利益互不相让,终于导致了第一次布匿战争(罗马人称腓尼基人为布匿,故这场战争称布匿战争)的爆发。

经一系列交战,罗马军队取得陆上作战的一些胜利,但迦太基在海上一直处于优势。但善于模仿的罗马,以一艘搁浅的迦太基战舰为样板,在希腊人帮助下,建立了一支庞大的舰队。船只结构同迦太基人的一样,也是桨式战船,但罗马人制造了一种搭有尖钩的活动吊桥,将它钩到对方战舰的甲板上,这样不习水战的罗马人就可沿长板冲向敌船,在甲板上打一场陆地战,发挥罗马军团人数多的优势。公元前241年3月,罗马的200艘战舰在伊干特群岛大败迦太基海军,迦太基不得不求和,赔款3200塔兰特,罗马取得了西西里及其它一些岛屿;嗣后又乘迦太基雇佣兵起义之机,出兵占领了科西嘉和撒丁尼亚两个岛屿。罗马取得第一次布匿战争的胜利,并掌握了地中海西部的制海权。公元前221年,迦太基为了夺回失地,任命25岁的汉尼拔为主帅,又开始了第二次布匿战争。汉尼拔出身于一个军事贵族家庭,自幼随父从军,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和外交才能的培养,懂得几种语言,能发动不同国籍的人为他作战,并无条件地服从他。平时,他生活简朴,极能吃苦,常常披着斗篷睡在放哨战士中间,和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士兵的爱戴。

公元前218年4月,汉尼拔率领9万名步兵,1.2万名骑兵和37只战象,越过了比利牛斯山脉,又巧妙渡过罗尼河,开始了对意大利的远征。汉尼拔率军用了33天时间,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越过了欧洲有名的阿尔卑斯山麓,到达意大利北部的波河平原。汉尼拔的突然出现,使罗马人大为惊慌,不得不放弃侵略非洲和西班牙的计划,集中兵力保卫意大利本土。汉尼拔率领部队花了4天3夜时间,涉过齐胸的污水和沼泽地,绕过罗马军的设防阵地,踏上了通往罗马的大道。罗马执政官弗拉米纽斯率军尾追,不想落入了汉尼拔选好的战场,当弗拉米纽斯率大队人马进入山谷时,汉尼拔立即发出进攻的信号,迦太基人前后夹击,经过3小时厮杀,弗拉米纽斯全军覆没。罗马元老院一面下令加固罗马城防,同时任命经验丰富的费边率领4个军团的兵力尾追汉尼拔军队,却不与他们正面交战。公元前217年底,瓦罗接任费边执政官,其好大喜功,主张速战速决。他的意见由于元老贵族的支持占了上风,双方于公元前216年8月在奥费达斯河岸的坎尼地区展开了一场大战。汉尼拔事先了解到当地每天午后刮东南风,于是指挥部队紧急转移,处于上风方向,并把部队布成一个新月形阵势,从侧面把罗马军卷入口袋之中,重重包围起来,最后全歼罗马军队。这一战,罗马人损失极大,据说有7万人被杀,瓦罗和370名骑兵逃出重围,得以生还。这就是着名的坎尼之战,它是西方军事史上第一个合围之战,显示了汉尼拔的卓越军事才能。

公元前205年,罗马33岁的年轻将领西庇阿率军渡海到北非迦太基本土,迦太基急忙召汉尼拔回军救援。公元前202年秋,双方在扎玛城附近进行最后的决战。汉尼拔仍按常规列队和战法,西庇阿则不循常规,他把一、二、三线各部队重叠配置,中间留出空道,以便让战象通过。交战开始以后,当汉尼拔军的战象冲到西庇阿军前沿时,西庇阿的一线部队突然鼓角齐鸣,喊声大作,汉尼拔军的战象受到惊吓,有的停滞不前,有的转身向自己的战阵冲去,还有的受罗马军的投枪击伤后逃跑。西庇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命令骑兵迂回包抄,同时将3线兵力集中起来,向汉尼拔军正面猛攻,一鼓作气,终于取得了胜利。汉尼拔军战死约2万人,汉尼拔落荒而逃。这是汉尼拔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吃了败仗。迦太基被迫求和,接受了十分苛刻的条件,失去一切海外属土,赔款1万塔兰特,战舰除留10艘外全被凿毁。从此,迦太基的海上霸主地位彻底破产,罗马成了西地中海的霸主。

半个世纪以后,迦太基在军事上虽无力再与罗马竞争,但其商业发展迅速,物质财富迅速增加,引起了罗马的妒忌。罗马惟恐迦太基复兴,公元前149年,罗马进犯迦太基,第三次布匿战争爆发。罗马派执政官孟尼留斯率8万步兵、4000骑兵、600艘战舰,从西西里渡海直达迦太基的重镇乌提卡。

对这突如其来的侵略,迦太基措手不及,只得向罗马求和。罗马提出,要迦太基交出全部武器和300名儿童作人质。当迦太基满足罗马这一条件后,罗马无理要求迦太基毁掉城市,移居离海15公里以外的内地。迦太基人民愤怒已极,他们铸造武器,加固城墙,充实粮库,妇女们剪掉自己的头发,搓成绳子,供绑扎枪炮之用。公元前149—前147年,罗马在军事上接连失利,直到前146年,罗马以饥饿围困迦太基,才突破城外防线。残酷的巷战进行了6天6夜,最后许多迦太基人同庙宇同归于尽,战至死者达8.5万。罗马元老院下令焚烧迦太基城,大火延烧16天之久,残存的5万迦太基人被卖为奴隶,迦太基城被彻底毁灭。

持续118年的布匿战争,以迦太基的灭亡而告结束。这次战争时间之长,规模之大、两国人民蒙受痛苦和灾难之深,都是历史上空前的。在今天,连迦太基这个名字都已不复存在,当今的突尼斯城是在古老的迦太基废墟上建起来的。战胜国罗马损失是惨重的,许多城镇被毁坏,田园荒芜,无数的居民惨遭屠杀。据公元前220年的户口调查,罗马成年男子共27万,到公元前207年只有13.7万,损失近一半。

布匿战争在古代军事学术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篇。陆上强国罗马为战胜海上强国迦太基而建立了海军;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在不拥有制海权的情况下,从陆上翻越天险阿尔卑斯山深入罗马腹地;汉尼拔以劣势兵力围歼优势之敌和罗马海军所采取的接舷战,都是战术史上的杰作,这些对欧洲陆战和海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罗马在征服迦太基之后,继续向地中海东部扩张,接连征服了马其顿王国和小亚细亚的西部和中部。到公元前44年,即至恺撒死,罗马殖民地已扩张到西自西班牙,北到瑞士和法国,东迄叙利亚,南至埃及。到公元117年,北到英国,东到波斯湾,以地中海为中心,包括了欧洲几乎全部,非洲和亚洲很大一部分。布匿战争使得罗马打开了通向与称霸世界的大门。

罗马在长期的掠夺战争中,获得了大批的奴隶。横行于地中海各地的海盗,也经常把掳掠而来的人口出卖于罗马,大大促进了罗马工业的发展。罗马为方便商品流通和战争,开辟了许多对外通路。有句谚语叫“条条道路通罗马”,就表明了这个时期罗马的情况。

布匿战争
英文: punic Wars
内容
内容

公元前264~前146年古罗马与迦太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的战争。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故名。前275年罗马征服整个意大利半岛后,成为奴隶制强国,开始向海外扩张,与早已称霸地中海西部的迦太基发生冲突。双方间的战争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战争(前264~前241)主战场在西西里岛及其附近海域,导火线是梅萨纳争端。原受雇于叙拉古的意大利坎帕尼亚雇佣军,占领西西里岛东北端的梅萨纳(今墨西拿)。前265年,叙拉古僭主派兵围攻梅萨纳。雇佣军处境危急,决定向外求援,但一部分人要求迦太基保护,另一部分人则求助于罗马。正在梅萨纳海峡巡逻的迦太基海军捷足先登,入城赶走叙拉古军队。罗马人担心迦太基从此控制整个西西里乃至西地中海,决定出兵干涉。前264年,罗马军队渡过梅萨纳海峡,击退迦太基军,占领梅萨纳。迦太基向罗马宣战,战争爆发。

战争初期,罗马军在陆战中取得优势,占领西西里岛大部地区,并于前262年攻占迦太基人在西西里岛西南岸的主要据点阿格里真托。但迦太基在海上占有优势,仍控制着西西里岛西部地区和沿海一些要塞。罗马迅速建立一支拥有120余艘大型战舰的舰队,并为在海战中发挥其步兵善于格斗的特长,发明了新的海战技术——接舷吊桥(又称“乌鸦吊”)。前260年在米拉海战中,罗马海军首次使用接舷吊桥,将迦太基舰队打败。前256年,罗马派出一支庞大军队(约5万人、330艘战舰)远征迦太基本土,在埃克诺姆斯角海战中再败迦太基舰队。罗马军队在北非登陆后进展顺利,但随着战事的拖延,兵力和粮食补给日渐困难,士兵思乡厌战,被迫撤回部分兵力。迦太基乘机募集大量雇佣军,并任命有经验的斯巴达人克桑希普斯为统帅,于前255年发动反攻。罗马军大部被歼,执政官勒古鲁斯被俘。前往支援的罗马舰队在返国途中遇风暴袭击,几乎全军覆没。此后,战争在西西里周围又延续10余年。其间,罗马重建舰队。前241年,罗马舰队在西西里岛以西埃加迪群岛附近重创迦太基舰队,击沉50艘,俘70艘,夺得制海权。迦太基无力再战,被迫接受媾和条件:放弃西西里及其与意大利之间各岛屿,10年内向罗马赔偿3200塔兰特。

第二次战争(前218~前201)罗马虽夺取了西西里,但并未完全掌握对西地中海的控制权,遂继续推行扩张政策。前238年,罗马背弃和约,攻占迦太基属地撒丁岛和科西嘉岛。迦太基也不甘失败,在镇压雇佣兵起义和奴隶暴动后积极备战,准备向罗马复仇。前237年,迦太基将军哈米尔卡·巴卡率军渡海侵入西班牙东南沿海地区,经九年征战和经营使之成为扩军备战、发展经济的基地。前221年,哈米尔卡之子汉尼拔继任军事统帅后加紧战备,于前219年出兵攻占伊贝鲁斯河以南与罗马结盟的西班牙城市萨贡托。次年春,罗马向迦太基宣战。罗马人计划兵分两路,一路由执政官T.森普罗尼乌斯率领,经西西里进攻迦太基本土;另一路由P.C.西庇阿(大西庇阿之父)率领,在高卢登陆牵制汉尼拔。据此,汉尼拔决定先发制人,从陆路进军,以避开罗马的海上优势。前218年4月,汉尼拔率步骑精兵约6万人、战象数十头,从新迦太基城出发,进军意大利。行军途中,迦太基军克服重重天险,粉碎土着部落袭击,翻越阿尔卑斯山,于同年10月抵达意大利北部波河平原,但兵力已损失过半。汉尼拔与被罗马征服的山南高卢结盟,部队兵员及时得到补充。汉尼拔的突然出现使罗马人大为震惊,被迫在本土仓促应战。在提契诺河和特雷比亚河地区,汉尼拔连挫罗马军。罗马军退守中部意大利,分东、西两路堵截,阻止汉尼拔南下。前217年4月,汉尼拔采用迂回战术,穿越难以通过的沼泽地带,绕开敌军主力向罗马挺进。6月,罗马执政官G.弗拉米尼乌斯率兵尾追至特拉西梅诺湖附近山口。时值大雾,弗拉米尼乌斯未经侦察即率4个军团约2.5万人进入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的谷地,遭伏击后几乎全军覆没。弗拉米尼乌斯战死,约1.5万人阵亡,数千人被俘。

特拉西梅诺湖之战失利后,罗马元老院采取紧急措施,加强首都防卫,并任命Q.费边为独裁官,统一指挥军事行动。汉尼拔鉴于兵力有限,攻打罗马困难,因而避开罗马城,越过亚平宁山脉,向意大利南部挺进,沿途补充给养,休整军队;同时利用罗马与其同盟者之间的矛盾,对其实施分化瓦解,孤立和削弱罗马。费边任独裁官后,决定采用避免正面交战的迁延战术,尾追其后,伺机骚扰,断其补给,消耗敌人。但这种战术使农村遭到破坏,引起农民不满并遭到速决派反对。前217年末,费边任满去职。新任执政官C.T.瓦罗和L.A.鲍路斯改变战略,准备与汉尼拔决战。前216年8月,汉尼拔诱使罗马军队进入意大利东南部阿普利亚境内的坎尼地区,进行了西方古代战争史上着名的坎尼之战。会战中,汉尼拔发挥骑兵优势,以5万兵力几乎全歼罗马8.6万军队。此役影响所及,使意大利不少城市以及西西里、撒丁岛等地纷纷背叛罗马。

坎尼之战后,罗马总结失败教训,重新实行费边的战略,避免决战,积蓄力量,惩罚倒向汉尼拔的“同盟者”,切断汉尼拔的补给,消耗迦太基军实力。前212年,罗马军攻占叛离大城卡普阿,翌年攻占叛离的西西里岛大城叙拉古。经五年努力,罗马恢复元气,收复大部失地,并把战争重心转移到境外。前210年,罗马任命西庇阿(大)为西班牙驻军指挥官,加强对汉尼拔军后方的进攻。次年,大西庇阿攻占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主要基地新迦太基城。从此,汉尼拔在意大利半岛的处境每况愈下,而迦太基统治阶层却疑忌汉尼拔权重而不予援助。汉尼拔被迫向留守西班牙的军队求援。前208年,汉尼拔之弟哈斯德鲁拔率援军离开西班牙,沿当年汉尼拔的路线进入意大利北部,翌年在翁布里亚境内的梅陶鲁斯河畔被罗马军队全歼。汉尼拔失去外援,被迫退守意大利南端。与此同时,大西庇阿发动一系列攻势,于前206年把迦太基人最后赶出西班牙。前204年春,大西庇阿率军进攻迦太基本土。汉尼拔奉召回国救援。前202年,大西庇阿和汉尼拔在迦太基西南的扎马决战。大西庇阿得到努米底亚国王骑兵的援助,采用汉尼拔在坎尼之战中所用的战术,最终击败汉尼拔。迦太基无力再战,被迫乞和。次年,双方签订和约,规定:迦太基放弃所有海外领地;除留10艘舰船外,其余均交罗马;不经罗马允许不得与别国交战;50年内向罗马赔款1万塔兰特。从此,迦太基称霸西地中海的地位被罗马所取代。

第三次战争(前149~前146)第二次布匿战争后,迦太基在经济上逐渐复苏。罗马害怕迦太基重新崛起,蓄意消灭迦太基。前150年,罗马纵容努米底亚侵占迦太基沿海地区,迦太基被迫自卫。前149年,罗马以违背条约为借口再次向迦太基宣战,派出由8万步兵、4000骑兵、600艘战舰组成的大军在迦太基的乌提卡登陆。迦太基无力应战,罢战求和。罗马要求迦太基交出300名人质和一切武器装备。迦太基答应这些条件后,罗马又要求毁掉迦太基城,居民移至距海不少于15公里的内地。迦太基人决心抗敌,杀死主降的元老,释放奴隶,重建军队,赶造武器,修筑工事,誓死保卫都城。头两年,由于城防坚固,存粮充足,罗马军久围不克。前147年,西庇阿(小)当选执政官,率军加强围攻,断绝迦太基人与外界的联系,致使城内发生饥荒。前146年春,小西庇阿发起总攻,突入城内。迦太基人与敌展开激烈巷战,顽强抵抗六昼夜。战争结束后,迦太基尚存的5万居民沦为奴隶,城市被付之一炬。罗马在迦太基领土上设立阿非利加省。

布匿战争延续一个多世纪,战场所及的国家和地区遭到极大破坏,但它在西方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使古代军事学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罗马为战胜迦太基而组建海军并创造新的接舷战术;迦太基统帅汉尼拔为避开罗马的海上优势而从陆上长途跋涉,翻越天险阿尔卑斯山,深入罗马腹地,并采用诱敌深入战法,创造了以劣势兵力围歼优势之敌的范例。汉尼拔在敌国领土上开展政治心理攻势,采取分化瓦解罗马同盟者进而孤立罗马的策略,以及费边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巧妙与敌周旋,长期坚持游击歼敌的策略,对后世军事战略都有深远影响。(

㈡ 汉尼拔的人物经历

汉尼拔·巴卡(拉丁语:Hannibal Barca;公元前247年—前182年),北非古国迦太基统帅、行政官,军事家。出生在巴卡家族。其生长的时代正逢罗马共和国势力的崛起。

哈斯德鲁巴于公元前221年被凯尔特人刺杀身亡,25岁的汉尼拔在军队拥护之下接管军权,成为迦太基驻西班牙部队的最高统帅,并随后获得迦太基政府的正式任命。汉尼拔上任后,迅速征服了诸多西班牙土着和凯尔人的部族,将这些蛮族勇士纳入自己的军队。接下来两年内汉尼拔除了巩固自己的声势之外并完成了对伊比利亚半岛埃布罗河以南的征服战。

公元前218年4月,迦太基元老院同意开战的消息抵达后,汉尼拔经过充分准备,决定远征意大利,他分出15000名士兵和21头战象,由他的弟弟哈斯德鲁巴·巴卡指挥,留守西班牙。公元前212年,汉尼拔攻下塔朗多(Tarentum),但无法成功占领控制其港口。

于公元前203年,在意大利征战将近十五年后,汉尼拔被迦太基政府召回北非,以对抗由大西庇阿(Scipio,公元前218年落败在汉尼拔手下的西庇阿之子,与其父同名)率领入侵迦太基的罗马远征军。

四十六岁的汉尼拔在此时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并证明他在内政上的能力不亚于他的军事才华。战后他先低调行事了一阵子,但迦太基政局的腐败使他不久之后便出头予以整治,他被选为行政官后恢复了这个职位的威信,并进行了一系列成效显彰的改革,使得迦太基可望在不大幅增加税收的情况下分期付清对罗马的战争赔款。

公元前190年,汉尼拔受命指挥安条克的舰队,但在锡德战役被罗马的盟军击败。安条克在连串战役中败给罗马之后,有意向罗马人求和并交出汉尼拔,因此汉尼拔逃至克里特岛,但不久便再次返回小亚细亚,投靠当时正与罗马盟国帕加马交战的比提尼亚国王普鲁西阿斯一世。

汉尼拔在这场战争中为普鲁西亚斯立下战功,再次让罗马人决心使其就擒。在罗马的要求下,普鲁西亚斯同意将其交出,但决心不落入罗马人手下的汉尼拔至此服毒自尽,据推测是服用鸦片自尽。

(2)汉尼拔为什么解散了西班牙裔士兵扩展阅读

汉尼拔的战略思想

一、从外交上孤立敌人

汉尼拔精通各种语言,尤其精通希腊语和拉丁语,还有高卢语。从外交上孤立敌人,尽量争取可能的盟友!

二、在敌人的领地作战

模糊的国界线,军队就是国家的边境。汉尼拔考虑到了战争对国家经济的破坏和平民的危害,所以他才不惜一切把战争引向罗马本土,从而最大化的削弱罗马人的战争潜力,而减少迦太基的损失。

三、分化瓦解

四、信息的获取和间谍的应用

汉尼拔之所以能够百战百胜,在异国他乡、别人的老家门口纵横驰骋16年,就是汉尼拔意识到了信息的重要性。汉尼拔在开战前就对罗马派出了大量的间谍并且派出了大量的信使联系周边国家。

五、合理使用雇佣军

汉尼拔在其战争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其军队中有很多的雇佣军,早在远征意大利之前,汉尼拔就在西班牙征集了一支优秀的善于作战的雇佣军部队为其战略目标服务。

㈢ 第二次布匿战争,汉尼拔为什么失败汉尼拔回国是否类似于项羽渡过乌江呢

第二次布匿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汉尼拔没有能力攻陷罗马城。

因为汉尼拔大军是翻越阿尔卑斯山,到达意大利的。不要说笨重的攻城机械,就连稍重的武器也是无法携带的。

9万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只剩下4万人。

罗马人由于措手不及,所以连战连败。

汉尼拔实力逐步消耗殆尽,盟友也保持中立,罗马人连连反攻,迦太基陷入颓势。

这边,罗马人在前204年,直接攻打迦太基的老巢。

大西庇阿率领罗马大军到达西西里岛,组成一只35,000人的大军开拔到北非,在各地展开杀戮、掠夺。

迦太基元老院于是下达严命,要汉尼拔立刻返回祖国。

公元前203年秋天,汉尼拔终于离开转战十六年的意大利。

然而在迦太基老家的扎马战役,疲惫不堪的汉尼拔大军5万人损失4万,罗马人损失还不到1万人。

由此,汉尼拔大军基本覆灭,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

这两座岛屿不仅仅控制着西地中海的要道,而且还是主要的粮食产区,这立刻引起了处于北非的商业帝国迦太基的注意。迦太基当时称霸西地中海,有一支强大的舰队,控制着萨丁岛和西西里岛。罗马人的诉求侵入到迦太基的固有势力范围,损害了迦太基的利益,双方不可避免地打了这一场争霸战争。这场战争持续100年,我们称其为布匿战争。因为迦太基曾是腓尼基人的殖民城邦。腓尼基是一个航海民族,在地中海沿岸的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殖民城邦。

腓尼基人人口基数少,所以向外扩张的殖民地更多的是当个孤立的城邦,而非一个帝国。迦太基城确实是腓尼基人建立的,但也是城邦当中最为特殊的一个。它的发展状况是最好的俨然可以称其为帝国。当时的迦太基已经占有了非洲北部,西班牙等地区,势力十分强大,罗马人于公元前264年到公元前241年与迦太基人进行了长达24年的较量,罗先败后胜,出色的指挥使的迦太基人的战争成本入不敷出,迫使迦太基主动与罗马议和。

㈣ 汉尼拔的生平事迹

汉尼拔

汉尼拔(约公元前247~前183或前182),迦太基统帅,军事家。迦太基将领哈米尔卡·巴卡之子。

第一次布匿战争后随父去西班牙,受过良好教育和军事训练,立誓向罗马复仇。前221年任西班牙地区迦太基军队统帅。前219年率军攻占罗马在西班牙的同盟城市萨贡托。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后,率步骑兵约6万人、战象数十头,从新迦太基城出发,穿过高卢南部地区,翻越阿尔卑斯山,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山南高卢。随后粉碎罗马人阻击,绕过敌重兵设防的阵地向罗马挺进。前217年6月在特拉西梅诺湖之战中几乎全歼罗马追兵。前216年在坎尼之战中,针对罗马军布阵特点,采取两翼包围战术,击败罗马军。同时,鼓动罗马“同盟者”叛离,使罗马陷于困境。此后,罗马军采取Q.费边的迁延战术,消耗迦太基军实力,而迦太基贵族因疑惧汉尼拔权重而不予必要的援助。前209年,汉尼拔的后方基地新迦太基城陷落。前207年,其弟哈斯德鲁拔从西班牙率领的援军途中被罗马人消灭。汉尼拔孤军无援,被迫退守意大利南部。前204年,罗马军在北非登陆。翌年秋,汉尼拔奉命回国救援。前202年在扎马之战中被西庇阿(大)指挥的罗马军击败,迦太基被迫求和。前196年任迦太基最高行政长官,实行改革,遭到贵族派反对和政敌诬陷。翌年流亡叙利亚。曾向叙利亚国王安条克三世献计攻取意大利,未被采纳。前189年罗马击败安条克,汉尼拔辗转逃到小亚细亚。前183(一说前182)年在罗马人的追捕下服毒自杀。

汉尼拔

公元前6世纪末,在非洲北部,(现在的突尼斯)一带出现了一个富强的奴隶制国家——迦太基。迦太基出了一名着名的军事统帅——汉尼拔。

汉尼拔(前247—183年)是迦太基将领哈米尔卡尔·巴尔卡的儿子。他的童年正处于第一次“布匿战争”时期。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人,所以他们之间的战争被称为布匿战争。

汉尼拔从小就经受着战火的锻炼,9岁时,父亲命令他跪在祭坛前发誓:长大成人后,一定要成为罗马誓不两立的仇人。25岁时,年轻的汉尼拔成为迦太基驻西班牙部队的最高统帅。虽然年轻,但他却在父亲的培育下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强、富有军事才能的人。由于从小跟随父亲,受过多年军营生活的磨炼,他具备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胆识过人,善于用兵。平时,他生活简朴,与士兵同甘共苦;战时,他身先士卒,深受士兵的拥戴。有人曾这样描写他:“没有一种劳苦可以使他的身体疲乏或精神颓丧。酷暑也好,严寒也好,他一样受得了。无论在骑兵还是步兵里,他总是把其他人远远地抛在后面,第一个投入战斗,交战之后,最后一个退出战场。”

汉尼拔上任后,就积极准备对罗马的战争。他不仅拟订了古代战争史上少有的周密而详尽的作战计划,还暗中派了许多秘密使者,去争取那些对罗马心怀不满的希腊城邦站在自己的一边。汉尼拔完成一系列对罗马人作战的准备之后,决定迫使罗马人首先向迦太基宣战。为达此目的,他首先进攻罗马的西班牙同盟者——富足的萨贡姆城。

萨贡姆城遭到突然袭击后,急忙派使者前往罗马求援。罗马元老院向汉尼拔发出警告,汉尼拔反而责备罗马干涉萨贡姆内政。公元前218年,罗马向迦太基宣战。第二次布匿战争正式开始。

罗马人本打算兵分两路:一路从西西里进攻迦太基本土;一路从西班牙登陆,以牵制汉尼拔的军队。可汉尼拔却惊人地避开了罗马人的主力,冒着极大的危险,率领大军,从小道翻越了人迹罕至的阿尔卑斯山,攻入意大利本土,出其不意地给了罗马军队一个沉重的打击。罗马军队措手不及,作战计划全部被打乱了。

这次跨越阿尔卑斯山的远征,行程近900公里,汉尼拔的大军克服了许多艰难险阻。只用了33天时间就越过了冰雪覆盖、山高坡陡、气候恶劣、岩多路滑的阿尔卑斯山,走完这段异常艰苦的征程后,汉尼拔由9万步兵、1万2千骑兵和几十头战象组成的大部队只剩下2万步兵,6千多没有马的骑兵和一头战象了。不久前刚被罗马人征服的内阿尔卑斯山居民仇恨罗马统治者,所以,汉尼拔的军队开下山时,一些高卢部落纷纷来投奔,汉尼拔又得到了充足的人力和马匹。经过修整,精力充沛、斗志旺盛的迦太基士兵一举打败了罗马部队。这一胜利使徘徊观望的高卢人很多转到了汉尼拔的部队。

公元前217年6月,汉尼拔采取迂回战术,在意大利中部的特拉西美诺湖畔设下埋伏,把罗马4个军团近3万人的队伍引进了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的峡谷中,不到3小时汉尼拔的军队结束了战斗。罗马损失惨重,执政官战死,1万5千人阵亡,几千人被俘,仅剩6千人冲出重围,逃入附近的一个村庄。汉尼拔的士兵穷追不舍,在缴械留命的条件下罗马士兵全部投降了。汉尼拔区别对待俘虏,命令给罗马士兵全部带上枷锁,立即释放了无罗马公民权的意大利人。

汉尼拔注意利用罗马和意大利各同盟之间的矛盾,目的在于孤立和削弱罗马。与此同时,他还与地中海沿岸的罗马邻国结成反罗马联盟。

公元前216年8月,着名的康奈战争爆发。当时罗马军队有步兵8万,骑兵6千,而汉尼拔只有步兵4万,骑兵1万4千。经过12小时的激战,罗马军大败,损失7万余人,而汉尼拔只损失不到6千人,创造了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

公元前196年,汉尼拔当选为迦太基最高行政官,实行了许多重大改革。但这些改革措施遭到贵族寡头们的强烈反抗。他们向罗马政府告密,诬陷汉尼拔准备发动新的反罗马斗争。他们想借此机会加害汉尼拔。已臣服于罗马的迦太基政府竟准备用汉尼拔来换取罗马人的欢心。汉尼拔万般无奈下连夜逃出家乡。罗马人不肯留下后患,跟踪追捕。公元前183年,在无路可逃的情况下,汉尼拔在异国他乡服毒自杀了。

汉尼拔足智多谋、学识渊博。抱着拳拳爱国之心本应做出更辉煌的伟业,但却落个悲惨的结局。只可惜地生不逢时。

㈤ 介绍一下汉尼拔

公元前6世纪末,在非洲北部,(现在的突尼斯)一带出现了一个富强的奴隶制国家——迦太基。迦太基出了一名着名的军事统帅——汉尼拔。
汉尼拔(前247—183年)是迦太基将领哈米尔卡尔·巴尔卡的儿子。他的童年正处于第一次“布匿战争”时期。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人,所以他们之间的战争被称为布匿战争。

汉尼拔从小就经受着战火的锻炼,9岁时,父亲命令他跪在祭坛前发誓:长大成人后,一定要成为罗马誓不两立的仇人。25岁时,年轻的汉尼拔成为迦太基驻西班牙部队的最高统帅。虽然年轻,但他却在父亲的培育下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强、富有军事才能的人。由于从小跟随父亲,受过多年军营生活的磨炼,他具备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胆识过人,善于用兵。平时,他生活简朴,与士兵同甘共苦;战时,他身先士卒,深受士兵的拥戴。有人曾这样描写他:“没有一种劳苦可以使他的身体疲乏或精神颓丧。酷暑也好,严寒也好,他一样受得了。无论在骑兵还是步兵里,他总是把其他人远远地抛在后面,第一个投入战斗,交战之后,最后一个退出战场。”

汉尼拔上任后,就积极准备对罗马的战争。他不仅拟订了古代战争史上少有的周密而详尽的作战计划,还暗中派了许多秘密使者,去争取那些对罗马心怀不满的希腊城邦站在自己的一边。汉尼拔完成一系列对罗马人作战的准备之后,决定迫使罗马人首先向迦太基宣战。为达此目的,他首先进攻罗马的西班牙同盟者——富足的萨贡姆城。

萨贡姆城遭到突然袭击后,急忙派使者前往罗马求援。罗马元老院向汉尼拔发出警告,汉尼拔反而责备罗马干涉萨贡姆内政。公元前218年,罗马向迦太基宣战。第二次布匿战争正式开始。

罗马人本打算兵分两路:一路从西西里进攻迦太基本土;一路从西班牙登陆,以牵制汉尼拔的军队。可汉尼拔却惊人地避开了罗马人的主力,冒着极大的危险,率领大军,从小道翻越了人迹罕至的阿尔卑斯山,攻入意大利本土,出其不意地给了罗马军队一个沉重的打击。罗马军队措手不及,作战计划全部被打乱了。

这次跨越阿尔卑斯山的远征,行程近900公里,汉尼拔的大军克服了许多艰难险阻。只用了33天时间就越过了冰雪覆盖、山高坡陡、气候恶劣、岩多路滑的阿尔卑斯山,走完这段异常艰苦的征程后,汉尼拔由9万步兵、1万2千骑兵和几十头战象组成的大部队只剩下2万步兵,6千多没有马的骑兵和一头战象了。不久前刚被罗马人征服的内阿尔卑斯山居民仇恨罗马统治者,所以,汉尼拔的军队开下山时,一些高卢部落纷纷来投奔,汉尼拔又得到了充足的人力和马匹。经过修整,精力充沛、斗志旺盛的迦太基士兵一举打败了罗马部队。这一胜利使徘徊观望的高卢人很多转到了汉尼拔的部队。

公元前217年6月,汉尼拔采取迂回战术,在意大利中部的特拉西美诺湖畔设下埋伏,把罗马4个军团近3万人的队伍引进了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的峡谷中,不到3小时汉尼拔的军队结束了战斗。罗马损失惨重,执政官战死,1万5千人阵亡,几千人被俘,仅剩6千人冲出重围,逃入附近的一个村庄。汉尼拔的士兵穷追不舍,在缴械留命的条件下罗马士兵全部投降了。汉尼拔区别对待俘虏,命令给罗马士兵全部带上枷锁,立即释放了无罗马公民权的意大利人。

汉尼拔注意利用罗马和意大利各同盟之间的矛盾,目的在于孤立和削弱罗马。与此同时,他还与地中海沿岸的罗马邻国结成反罗马联盟。

公元前216年8月,着名的康奈战争爆发。当时罗马军队有步兵8万,骑兵6千,而汉尼拔只有步兵4万,骑兵1万4千。经过12小时的激战,罗马军大败,损失7万余人,而汉尼拔只损失不到6千人,创造了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

公元前196年,汉尼拔当选为迦太基最高行政官,实行了许多重大改革。但这些改革措施遭到贵族寡头们的强烈反抗。他们向罗马政府告密,诬陷汉尼拔准备发动新的反罗马斗争。他们想借此机会加害汉尼拔。已臣服于罗马的迦太基政府竟准备用汉尼拔来换取罗马人的欢心。汉尼拔万般无奈下连夜逃出家乡。罗马人不肯留下后患,跟踪追捕。公元前183年,在无路可逃的情况下,汉尼拔在异国他乡服毒自杀了。

汉尼拔足智多谋、学识渊博。抱着拳拳爱国之心本应做出更辉煌的伟业,但却落个悲惨的结局。只可惜地生不逢时。

战无常法——为争夺信息前沿控制权而战斗

迦太基与古罗马共和国曾经为了争夺地中海的霸权而进行过长期的斗争。公元前264年,罗马共和国与迦太基为了争夺西西里岛⑷的控制权而引发了第一次布匿战争⑸。这次战争持续了二十几年,最终的结果是迦太基战败,其强大的海军被罗马海军击败,失去了原来属于它的利帕里群岛,并向罗马支付大量的赔款。这次战争的失败使迦太基元气大伤,此后几年,他们又不得不在罗马人的武力威胁下割让了撒丁岛与科西嘉岛给罗马共和国。

第一次布匿战争的失败使迦太基人心中充满了复仇的意志,期望有朝一日打败罗马、报仇雪耻。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着名将领哈米尔卡的儿子汉尼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对后世战斗方式的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汉尼拔率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远征意大利,第二次布匿战争全面爆发了,而汉尼拔则在这场战争中显示了他卓越的统帅才能和超常的军事才华。他在大战略层次上的战争艺术和实施战争的指挥作战中有许多思想都值得后来人借鉴。

汉尼拔在大战略层次上对人类战争理论的贡献就在于,他通过一群雇佣军打代理人战争⑹将迦太基的“战略前沿”置于对手的领土上,从而使对手长期无法对迦太基本土形成威胁。

而在指挥战争中一般采用有效规避对手主力部队、并打击敌方实力较弱的部队的方法。采取不断骚扰和袭击对手的方式,消耗对手的战斗力,然后以逸待劳击破敌军的方式。塔古斯河战役⑺体现了这一思想。汉尼拔经此一仗,使附近的部落闻风而丧胆,迦太基在伊比利亚的局势也因为这一次的大捷而稳定了下来。

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引爆原因是汉尼拔攻陷了萨贡托城,而该城与罗马有着非正式的同盟关系。罗马人以此为借口挑起了战争,也直接导致了汉尼拔做出了入侵意大利的决定。也使他获得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战略才华的舞台。公元前217年6月21日的特拉西米湖战役⑻是汉尼拔在与罗马交战中理想的第一笔,此次战役的胜利为汉尼拔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也对汉尼拔的一生产生了转折性的影响。战役的胜利为汉尼拔继续在罗马境内展开斗争铺平了道路,也为汉尼拔下一步进行大规模的袭扰战埋下了伏笔。应该说特拉西米湖战役的胜利使罗马执政者们真正开始注意起这个在其心脏发起战争的人的价值。

从此以后,大规模的战役不断爆发,数十万罗马青年因之而丧命。而仅仅局限于这一场单独的战役来说,汉尼拔的作为已经足以震惊罗马。随后,罗马人为了防止汉尼拔进攻罗马城,把所有的居民动员起来武装,准备保卫罗马城。但汉尼拔并没有打算进攻罗马城,而是开始在罗马境内机动作战。他采取了一个比较明智也符合利益的方法,避开敌人强大的主力部队,对小股敌人进行打击。汉尼拔用以战养战的方式来攻城掠地,补充物资,攻克其它防守薄弱的罗马城镇。

这就是汉尼拔“间接路线战略”⑼的作战方法,同时也将自己的战略前沿深深地根植于对手的领土之中。汉尼拔前期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一种战役上的胜利,更重要的,他的胜利,更多的是一种全新作战理念的胜利。

汉尼拔的战斗生涯,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对自我进行提升的过程。而汉尼拔对罗马的成功入侵,将成为汉尼拔战争历史上最成功的一笔。

汉尼拔的战略战术,在本质上,是避敌主力,在不停的扰敌过程中消耗敌人的实力。与此同时,汉尼拔战略思想对世界军事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战争不再有特定的前线。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战争规则。在汉尼拔的战争中,雇佣军所到之处,便是前线的延伸之地。当汉尼拔的军队出现在罗马城外的时候,罗马城就是战争的前线。

将战场建立在敌人的腹地,将前线放在敌人的家门口,这不但有利于保护本国的经济不受到敌人的打击,同时,严酷的军事形式,将对敌国上下造成沉重的心里压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汉尼拔的“前线延伸”,也是一种成功的心里战。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汉尼拔没有完成其预定的目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汉尼拔战略的失败。即使是在当代,汉尼拔的作战思想对我们仍然有极大的启示。

战略边疆的延伸——古老的信息前沿存在

现代人普遍认为,边界是指陆上和海洋边界,这是在地图上明确标识出来的。事实上,早在汉尼拔征战罗马时期,边疆的概念早就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固有陆地或海洋边界的概念了。

当汉尼拔在罗马的境内作战的时候,已经将迦太基的战略边疆锁定在罗马国内。在汉尼拔深入罗马共和国前期的十几年中,罗马穷于应付汉尼拔的境内作战,是无法抽调兵力侵犯迦太基的本土的,在实际上,迦太基的边疆已经被汉尼拔延伸了。

汉尼拔曾经在特拉西米湖战役结束后释放了大量的罗马共和国的同盟者战俘,并对他们做演说:“我之来此不是要和意大利人作战,而是要帮意大利人向罗马作战。”同时他又把所有被俘的罗马人全戴上枷锁予以扣留。汉尼拔的意图非常简单,意大利作为罗马的盟友,是罗马对外进行作战时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但是这个部分早就不能够忍受罗马人残酷的剥削与压榨,因此,拆散罗马与意大利的联盟,对汉尼拔在罗马境内的战争十分有利。或者可以说这是孙子“伐交”理论的一个国际版本。

在汉尼拔把迦太基的边境延伸的过程中,最着名的一场战役应该非坎尼战役⑽莫属了。这场战役不但使汉尼拔名声更为之大噪,也部分实现了汉尼拔瓦解罗马意大利联盟的愿望。由于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着名战役,在世界历史上被公认为是一个军事杰作。坎尼战役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战略层面,还直接反映在它的经典意义上,尤其是以少数战胜多数的意义。战役爆发时,罗马军队以80000步兵和6000骑兵对汉尼拔的40000步兵和12000骑兵,由于汉尼拔在骑兵数量是罗马骑兵的一倍,所以汉尼拔的战术必然是围绕着机动能力非常强的骑兵来做文章。

汉尼拔在其征战罗马期间,依靠其骑兵部队屡次对罗马军队发起以少胜多的战役,并屡次取得胜利。无怪恩格斯会说:“汉尼拔是依靠其骑兵坚持在意大利的长期战争的。”坎尼战役之后,罗马人改变了其惯有战术,他们开始重点防守未失陷的地区,并尽力限止汉尼拔从新的同盟者中得到给养,慢慢消耗汉尼拔的力量,实行全国为上的坚壁清野大战略。这一大战略在后来的战争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军事评论家和战史研究学家认为,汉尼拔在与罗马人的战争期间,有一个最致命的失败之处没有攻取罗马城。因为,罗马城是罗马精神的象征,也是罗马城邦共和国体系的支柱与核心,如果汉尼拔能够在其战争中将罗马城作为打击重心⑾,那么战争将在最快的时间内结束。

而汉尼拔总是在那些周边的地域或城镇上找漏洞发起战役,而一开始就没有将战争的矛头直接指向罗马城,这不能不说在汉尼拔的征战史上是一个非常可叹的事实。但对于汉尼拔而言,成功的战略突进和边疆延伸,大大巩固了以新迦太基城为核心的后方安全态势。

从汉尼拔军队突进罗马开始,战场就被定格于罗马的土地上。此后的16年战争,对于汉尼拔而言,已经转变为在罗马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旨在推翻罗马统治的战争。战争进程中,汉尼拔通过瓦解意大利同盟,大大缩小了罗马帝国的势力范围,增加了自己的盟友规模,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以战养战。

在汉尼拔的战争中,战略边疆的前伸,一个最直接的后果,造成了罗马必须在内线作战,同时也必须为此承担战争所造成的一切伤害。汉尼拔正在用一个超时代的战术,对抗仍然坚守着传统战争思维观的罗马军队。而这,也成为汉尼拔军事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前伸的战略边疆,在事实上构成了对罗马帝国的最直接威慑,迫使其不得不集中全部的力量,对抗来自内部的威胁,汉尼拔的边疆前伸战略,对于促进这样局面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今天的美国大兵也娴熟地掌握了汉尼拔边疆延伸的要义。

代理人战争——雇佣军之神

汉尼拔在其战争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其军队中有很多的雇佣军,早在远征意大利之前,汉尼拔就在西班牙征集了一支优秀的善于作战的雇佣军部队为其战略目标服务。

迦太基是个发达的商业国家,所以这个国家的商人和富有的农民们没有兴趣也不愿意到国家从军。在汉尼拔远征意大利之前,他手下只有2500名左右的士兵是迦太基公民,其它的士兵都是从欧洲和非洲各地雇来的,应该说汉尼拔是世界上较早大规模使用雇佣兵部队参加作战的军事统帅。

虽然使用雇佣军可以减少迦太基人的伤亡,不过,大量使用雇佣军也是有其弊端的,一部分雇佣军在进军罗马的途中因为受不了艰苦而逃跑,因此,当抵达目的地的时候,汉尼拔的远征大军就已经不足半数了。另外,雇佣军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在迦太基政府不能提供给汉尼拔时,为了维护雇佣军巨大的开销,汉尼拔必须在罗马境内攻城掠地,抢夺财产。这样的掠夺,自然会引起当地人民的不满。

但不管怎么说,雇佣军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迦太基的克隆人军队。除此之外,汉尼拔十分重视谋略的作用,他所用的“火牛计”⑿反映了当时人们如何利用一切战争资源的思想。

汉尼拔十分重视收买人心,有时候,他将自己扮作来自上天的神,使那些迷信的当地酋长相信他所说的话。在领导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雇佣军部队时,汉尼拔经常把打胜仗后俘获的奴隶分给自己军队中的高卢人,使他们有获利的机会,从而更死心塌地的为他去作战。汉尼拔的几次胜利使其在意大利半岛上的同盟者愈益增多,其中的一部分人寄希望于汉尼拔能够消灭罗马,使他们在其中得到更多的好处,这就是最早的“战争红利”⒀驱动心理。

在外交上,汉尼拔是成功的,在军事上,汉尼拔在在意大利境内十几年基本上不败,但在经济上,在没有援助的情况下,在罗马境内以战养战的方法已经逐渐不能满足他军队日益增长的需求。而迦太基政府却害怕汉尼拔胜利后会回到迦太基夺取政权,因此愚蠢地决定不再给汉尼拔持续的援助。公元前204年,罗马已经开始进攻迦太基的本土,迦太基紧急召汉尼拔回国。汉尼拔在意大利支持了16年后,奉命回到了非洲,他的军队最终在公元前202年的扎马战役⒁中被罗马军队击败。迦太基被迫接受了屈辱的和约,第二次布匿战争随之结束。

汉尼拔被西方人誉为战略之父,其许多思想和作战方法都有着理想主义的光芒,或者说,他是今天美国“高边疆”⒂战略理论之父。但是,我们同样也看到了这样的事实,在局部战略上和大战略上,汉尼拔作为实际在前线坚持战争的指挥员,确实发挥了自己的最大的极限。但是,由于其本人并不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即便在一个局部上实现了战术、战役与战略的多重胜利,但核心基础还是国家整体利益胜利决定整个战略方针是否可行。因此,汉尼拔的失败与其说是由于西庇阿战略战术运用得当的成功,还不如说是迦太基总体国家战略的失策。

㈥ 关于汉尼拔

这个问题早有专业高手研究过,我一个军事历史爱好者似乎就不必在这儿乱侃这个问题了。摘抄几段供您参考吧:

1、汉尼拔不仅是优秀的战术家,而且也是一位战略大师。貌似绝大多数专业人士都是这个看法。汉尼拔在西方被称为“战略之父”,怎能说他不是一位战略大师?

“有关汉尼拔生平与活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两位古代历史学家:希腊裔罗马人波利比乌斯以及罗马人利维。两者对迦太基人都不怀同情,但是汉尼拔的军事天才却还是跃然呈现于他们的着作之中……

首先称汉尼拔为“战略之父”的也是罗马人。虽然早在汉尼拔之前一百多年亚历山大大帝就曾在对于战略的认识与运用上显示过至少不亚于汉尼拔的水平,然而罗马人对他却所之甚少。他们之懂得重视战略还是在汉尼拔手下体验了失败的痛苦以后才真正学会的……

这个人实际上单枪匹马地向古代最强盛、其政治、军事基础最坚实的社会提出了挑战,并且几乎将它摧毁,这似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从根本上看罗马是一个远较迦太基强大的国家。汉尼拔的军队从未具备过堪与罗马最精锐的部队相匹敌的素质。在数量上,他几乎总处于劣势。然而,此人却在整整十六个年头里率领着一支由多种族、多民族组成的缺衣少食、装备不良的部队纵横进军整个意大利而几乎如入无人之境。”

——[美]杜普伊《战略之父汉尼拔的军事生涯》

“他(汉尼拔)被列为西方四大名将中的第二位,也常被尊称为“战略之父”。事实上,他所面临的环境远比亚历山大困难,亚历山大所指挥的是百战精兵,而他所指挥的则为乌合之众,亚历山大所面临的敌人是乌合之众,而他所面对的则为罗马兵团。所以,其成就应更令人佩服,在西方战史中,败军之将而仍能获得后人景仰的就只有汉尼拔和拿破仑二人而已。

汉尼拔有其深远的战略观念,其行动往往出人意料,当其进入意大利后,三次会战使罗马损失超过十万人,并在威望上蒙受极大打击,尤其是坎尼之战(公元前216年)更是名垂千古。”

——钮先钟《西方战略思想史》

2、汉尼拔为何没有乘胜攻打罗马城?

按多数战略研究学者的意见,是因为:(1)没有足够的攻城器械,汉尼拔清楚地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无法攻下罗马城;(2)即使有足够的攻城器械,攻下罗马城也绝非易事。因此汉尼拔的战略是:首先打垮罗马军队,削弱其有生力量,瓦解罗马的同盟,等时机成熟再进攻罗马城。后世的战略研究学者们大多认为这种战略是正确的。

“只消查阅一下有关汉尼拔业绩的史料,并且领会一下他和罗马所面临的军事、政治形势,我们就可以推测出当时他头脑中在考虑的究竟是些什么事情了。

我们知道,汉尼拔有一个完善的情报体系,他的密探向他提供了有关罗马人动向以及罗马帝国意大利中、南部疆域以内现实情况的相当精确的情报。他知道罗马是当时世界上设防最坚固的城市之一。他也知道,罗马的力量取决于它是否能对意大利半岛的其他城市与部落保持控制。这些城市与部落是前两个世纪中被征服或自愿与罗马联合的。罗马在与这些城市与部落的联盟关系上制订了一整套办法,允许它们在罗马文、武长官的全面监督下实行自治。罗马的统治给意大利各个地区带来了和平与繁荣,故而大多数意大利人都对罗马温和而牢固的控制感到比较满意。

尽管如此。汉尼拔知道在这些意大利属地的许多民族中存在着强有力的反罗马派别。他希望能够劝诱他们废除与罗马的联盟,并与迦太基戮力击败乃至摧毁罗马的全部势力。他在波河流域所打的那些胜仗无疑使他确信他有能力在战场上继续打败罗马军。他一定认为,只要在意大利中部及南部再取得几次这样的大捷,那么不用多久那些意大利同盟者对罗马实力的信心就会发生动摇。然后,他可能认为,他就能把这些同盟者中的多数(也许是全部)争取过来与他合力反对罗马。

由于要翻过比利牛斯山、穿过高卢、并攀越阿尔卑斯山,汉尼拔不可能随军携带一长列运载攻城武器、装备的辎重队。也许,在击败罗马野战军以前,他不想使部队的行动受到这样一支辎重队的拖累。但是他知道,如果没有攻城器械,要围攻并拿下罗马城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了攻城器械,也要用数月,甚至可能数年时间才能攻下罗马。这不仅是因为罗马城有重兵镇守,而且也因为可以预料,罗马公民将拼死保卫这座城池。为此,必须首先击垮罗马全军并在意大利其他地区瓦解罗马势力,然后才有可能进行攻城尝试。

因此,公元前217年初,当汉尼拔从山南高卢拔营南下时,他的长期战略显然包含以下三个经过明确规定的阶段:第一阶段,罗马军队在哪里出现就在哪里打击它们,并取得若干次胜利;第二阶段,赢得罗马同盟者的信任与支持,争取使其中至少一部分国家加入到他同罗马野战军进行的持续战斗中来,以此瓦解罗马在意大利中、南部的势力;第三阶段,一旦除罗马以外的其他意大利地区为他所控制,或者至少不再受罗马摆布,他就入侵拉齐奥,包围并征服罗马。在第三阶段即最后阶段来到之前,他不会让一支攻城装备辎重队去妨碍他自已军队的行动。在前两个阶段中,他的成功将取决于他是否能够行动神速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进攻……

可惜古代史籍关于汉尼拔进军罗马的记述互相矛盾。尽管如此,其基本轮廓还是清楚的。汉尼拔沿途劫掠,从容前进。很明显,此举并非真想突袭罗马。汉尼拔大军逼近的消息先他而至。虽然罗马公民中很少有人见过汉尼拔或者其军队,但是自从他翻越阿尔卑斯山以来他的名字肯定已在罗马人的心目中激起恐惧。尽管罗马城墙十分坚固,而且有一支大约四万人的军队守卫,然而令人生畏的迦太基军队的逼近还是在罗马引起了恐慌。

实际上罗马人不必如此担心,因为汉尼拔深知他几乎不可能用强攻拿下罗马城。据记载,他策马来到城墙跟前向城内投掷了一支标枪。这种说法并不可信,即使真有其事,汉尼拔对罗马城的直接进攻也不过仅此一掷而已。”

——[美]杜普伊《战略之父汉尼拔的军事生涯》

“在特朗西梅诺大捷之后,汉尼拔为什么不直接进攻罗马城?……缺乏攻城的重型技术装备,也许是较为明显的原因,但却并不是圆满的解释。有一点则是无可怀疑的,那就是:在以后的几年中,汉尼拔一直都在消除罗马对于其意大利各同盟国的影响,而力图另行组成一个反罗马的联盟。所以,取得几次胜利只能算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的一种精神上的刺激。如果汉尼拔能使作战的条件有利于他使用优势的骑兵,那么,他在战术上的优势是完全可以得到保障的。”

——[英]李德.哈特《间接路线战略》

“汉尼拔没有向罗马进军,主要因为他没有攻城设备,而罗马的城墙难以逾越。此外,汉尼拔在意大利没有基地,也没有通向迦太基的正规给养线,因而无法长期围困敌人。他的力量寓于运动及他的优越的骑兵和他的高超统帅能力之中。因此,他没有理睬罗马本身,而是集中力量试图破坏罗马与其意大利盟邦的联系,并组成一个城市联盟来反对罗马。”

——[美]贝文.亚历山大《统帅决胜之道》

3、第二次布匿战争失败的原因分析有很多,个人倾向于两个关键点:一是因为罗马明显强于迦太基,而且韧劲十足,二是因为罗马拥有制海权,而迦太基人则一心争夺西班牙的资源,没能向处于决定性战场的汉尼拔提供真正像样的支援。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正在罗马及其同盟国中造成巨大的动乱。意大利半岛上十三个罗马殖民地中有十二个拒绝按罗马要求派送额定数量的兵员。从经济上说,罗马负担过重。人民对不断增加税金的忍耐已几乎到达极点。政府在筹集必需的资金以支付战争费用这一点上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其一部分士兵长期拿不到军饷。

然而,如果说罗马人处境不佳,那么汉尼拔处境更为不妙。连年征战几乎从未得到过来自迦太基的任何增援,这使他军中受过专门训练的士兵数量大大减少。同时他不得不完全就地取粮。在这种处境下他必须不断向新地区转移……

梅托汝斯河畔的惨败必定已使汉尼拔确信他原先的战略计划已经失败,他永远也不可能打败或消灭罗马。直到这时为此,尽管他的兵力正在减少,曾为他控制的一些城镇已告失陷,但是他也许仍然寄希望于迦太基送来增援,从而使他得到他所需要的力量去赢取最终的胜利。史书并无记载可以证明他确曾在梅托汝斯河战役后更改过他的长期战略目标。但是根据他先前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精神与远见卓识,同时也根据他随后采取的行动,我们可以放心地推断他必定修订了他的战略。

很可能,在公元前207年之后,汉尼拔决定坚守他在意大利南部的占领地,其意图是使罗马越来越厌战直至最终以不会导致迦太基亡国的条件与迦太基媾和。他必定曾意识到,实现这个意图的可能性很小,因为罗马在长期战争中已充分表现了它的毅力与决心。尽管如此,这也许是他在当时唯一能够企求而又感到应该可以达到的战略目标。”

——[美]杜普伊《战略之父汉尼拔的军事生涯》

“罗马之所以能幸免崩溃,其原因似可归之于下述五点:(1)罗马的同盟政策发挥团结效力,使其大多数同盟国不受汉尼拔的威胁利诱而背叛罗马;(2)在费宝(费边)领导之下,采取拖延战法,勉强渡过难关;(3)罗马人发挥无比的耐力,动员一切人力,包括未成年者和奴隶在内,以来迅速补充损失;(4)汉尼拔缺乏攻城装备且实力有限,未能一举攻陷罗马城;(5)罗马仍握有制海权使汉尼拔不能获得足够的增援和补给,以至于战力日益消耗,终成强弩之末。”

——钮先钟《西方战略思想史》

最后批一下楼上,信口开河。

㈦ 迦太基有名将汉尼拔,为什么还是被罗马灭了

楼上说的有一定道理,主要原因是汉拔尼如果军事满分的话,政治最多20分,用他副将的话就是汉拔尼知道怎样获得胜利,但是不知道如何运用胜利。汉拔尼虽然第二次布匿战争虽然取得重大胜利,罗马一败涂地都没有屈服。可是罗马偷袭迦太基的时候仅仅是击败汉拔尼的军队,迦太基的贵族就屈服了,然后答应罗马一系列条件,如赔款,放弃一大半土地(如汉拔尼远征基地西班牙)以及解散军队,迦太基之所以失败是被自己玩死了

㈧ “战略之父”汉尼拔落败竟是因为“猪队友”

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了,这场规模空前的战争对交战双方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如果说迦太基在这场战争中由一个帝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依附于罗马的被保护城邦(因为根据公元前201年的条约,未经罗马人批准,迦太基人不得与其他势力进行战争),罗马则从一个文化经济落后,影响力仅局限于意大利半岛的农业城邦,一举成为地中海西部最强大的军事霸权。

因此,如果不是罗马人不愿意马西尼萨吞下迦太基变得过于强大的话,迦太基早就被马西尼萨占领了。假如汉尼拔与安提奥库斯三世结成盟约,即使一切顺利,达成了密约,安提奥库斯三世也只会出兵入侵希腊,完成重建亚历山大帝国故土的大业,最多再派兵入侵意大利,绝不会派兵去北非迦太基帮汉尼拔对付马西尼萨。没有罗马人的调停,马西尼萨肯定会出兵进攻他垂涎已久的迦太基,迦太基根本来不及雇佣足够的士兵。坚固的城墙可以保护城内的财富,可城外肥美的田地和果园都会成为马西尼萨的口中之物。以汉尼拔的睿智,怎么会干这样一件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处的蠢事呢?就这样,汉尼拔52岁时成了一个流亡者。不过,这样他却实现了自己儿时在父亲面前许下的诺言。他现在已和迦太基没有任何关系,不用再担心自己的行为会给祖国惹去灾难了。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㈨ 汉尼拔与布匿战争

我认为是非必然,至少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失败是非必然的。
我认为汉尼拔的战略重点是这样几个:
1,来自伊比利亚和阿非利加的支援。
2,在意大利分裂罗马同盟的成果
3,对罗马经济的破坏

然而,迦太基政府却对汉尼拔的努力视而不见,迦太基海军固然已经弱于罗马海军,但是迦太基的问题不在于弱,而在于连勇气和毅力都没有,不敢象上次战争中罗马人那样勇敢的走向海洋,结果汉尼拔在意大利成为孤军,如果不是他本人的伟大和罗马将军们的无能,根本不可能在意大利支持16年。伊比利亚的资源也不能及时到达,一个是因为罗马优秀的将军:三个西比阿在伊比利亚的奋战,一个是因为海运的困难和陆路的阻隔,但是如果迦太基人稍微努力一点,情况都不会是那样。

2,在战争的最后时刻,一直坚定的拉丁城市也终于动摇了,但是汉尼拔经过多年的消耗,再也不能给罗马人打击,相反的,罗马的新将军们谨慎的开始各个击破汉尼拔的驻军,这样,战争的命运已经不能改变了。

3,还是因为没有得到支援的问题,汉尼拔也没有能力去破坏罗马的中心区域。

但是我也觉得偶然中其实包含了必然,布伲人的性格和罗马人的性格就是这个关键之一。战争中罗马人的英勇古今罕有,他们死于战场的年轻男人高达30万,罗马人口减少了1/4,国库耗尽,贵族们甚至对国家补贴,高级士兵不领取薪水。罗马人甚至将奴隶加入军队作战。而迦太基人软弱避战,一直到必将失败的时候还在党争。而这种党争也是一种必然。
另外,罗马建立的意大利同盟尤其是拉丁同盟的成功,罗马海军的优秀也都是重要的原因。
不过我总体上认为,如果汉尼拔的计划能得到完全的实施,罗马是不能打赢这次战争的。而这个计划并不是不能实施,只不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394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738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034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293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352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034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987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847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014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