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西班牙 » 茶花女为什么有西班牙的风格

茶花女为什么有西班牙的风格

发布时间: 2022-11-07 12:31:53

‘壹’ 我想了解《茶花女》

今天,读完了Alexandre Dumas Fils的名着《茶花女》,深深的被感动,觉得真是一本很好的书。

《茶花女》描写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取材于当时巴黎一名妓的真实故事。据考证,这个妓女名叫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因家境贫困,十五岁出走巴黎,由于她天资聪颖关税,便开始出入巴黎各大舞场,成了有钱的阔佬、公子哥们猎艳的口肉,以后便靠容貌和肉体换取奢侈的生活享受。终国过度的暴饮、狂欢和不分昼夜的肉欲纵横而染身肺痨,吐血而死,二十三岁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小说的主人公玛格丽特本是一位贫穷的乡下姑娘,为谋生来到巴黎,不幸落入风尘,做了妓女,染上了挥霍钱财的恶习;她疯狂地寻欢作乐麻痹自己,但内心却讨厌这种空虚的生活。这个依旧保持有纯洁心灵的沦落女子,向往真正的爱情生活,后来被阿尔芒的一片赤诚之心所感动,彼此深深地相爱,在远离巴黎市区的乡间过起美满的田园生活。玛格丽特受到创伤的心灵也开始愈合,并决心彻底改掉过去的习惯,永远和阿尔芒在一起,享受一个正常女人的真正生活。不幸阿尔芒父亲的出现粉碎了她的美梦,他的虚伪、自私再一次把玛格丽特推入灾难之中。她被迫离开了阿尔芒,事后遭到阿尔芒不明真相的种种侮辱和伤害,终因心力交瘁,饮恨黄泉。

作者把人的心理描写的十分透彻,分析的丝丝入扣,丛书中我们看到的人性,与今天我们碰到的没有不同。这就是名着的魅力!

看着这本书,我想到很多:

1.做人要量入为出,不能挥霍,要有储蓄。(玛格丽特和阿尔芒都是没有储蓄的人,因此很被动)

2.年轻人可以适时行乐,但不能纵欲,导致身体不适!(玛格丽特就是最大的教训,如果她多几年的命,故事又将改写)

3.要带眼识人,不要结交不好的朋友。(玛格丽特认识的朋友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纷纷离她而去)

4.每个人都要自己的立场,要小心他们因为自己的利益而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情。(阿尔芒的父亲逼迫玛格丽特离开自己的儿子)

5.每一个时代和每一个人生总是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我们现在在这个时代生活,我们可以做开心的自己,应该很庆幸!

‘贰’ 茶花女的写作艺术特色

茶花女写作的艺术特色



《茶花女》为读者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入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之后,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以至于人们一提起“茶花女”这三个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下贱人,而是一位美丽、可爱而又值得同情的女性。小仲马笔下的茶花女,是一个性格鲜明、思想明朗、感情纯真而又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一个姑娘。虽然命运和生活把她推进了另一种境界,成为风尘女子。但是,她纯真的本质没有改变。为了高贵的爱情,她宁可失掉一切,宁可受尽屈辱和误会。最后,为真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茶花女的遭遇和悲惨结局,揭露资奔朱义社会对被侮辱、被残害者的冷酷无情。

人们在看《茶花女》时,往往落下伤心的眼泪。悲剧直接给人以痛感,但痛感迅速的向快感转换,从而使读者在感情上得到一种满足。小说中,阿尔芒的父亲不能接受玛格丽特,只因为她是一个妓女,在他眼中,妓女是道德败坏的象征,辱没家声,而且毫无人性,“是没有心肝、没有理性的生物,她们是一架诈钱的机器,就像钢铁铸成的机器一样,随时随地都会把递东西给它的手压,毫不留情、不分好歹地粉碎保养它和驱使它的人。”正是这种伪道德,熄灭了爱情之火,也熄灭了生命之火。小仲马批判造成玛格丽特悲剧命运的伪道德,其实也是为母亲悲剧命运鸣不平,是自身情感经验的移情。

‘叁’ 论述歌剧茶花女的音乐特色

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调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中期威尔第歌剧创作的基本特点。序曲采用第二幕中的爱情主题和下行的悲怆动机,对全剧作了提纲挈领的概括。第一幕的《饮酒歌》,是以单二部曲式为基础的分节歌,轻快的舞曲节奏,明朗的大调色彩,以及贯穿全曲的大六度跳进的动机,表现阿尔弗莱德借酒抒发他对真诚爱情的渴望和赞美,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薇奥莱塔的咏叹调,则表现女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矛盾。前半部分表现她初次感受到爱情时内心的波动,音调诚挚、直率;后半部分表现她对爱情的大胆追述和渴望,大跳的音调反映了她内心抑制不住的喜悦。终场的二重唱,是一个感人的音乐场面,第一段中近乎口语式的急切语调,是这一对久经磨难的情人终又重逢时狂喜而激动心情的描写;第二段的分节歌洋溢着浪漫曲的抒情气质,抒发他们对爱情和幸福的向往。但后来,与阿尔弗莱德热情奔放的旋律交织一起的微奥莱塔声部中,出现了半音滑行的痛苦呻吟的音调,并逐渐发展扩大,最后占据了主导地位。威尔第应用这种对比手法,刻划了垂死的薇奥莱塔对爱情至死不渝的追求,揭示了歌剧深刻的悲剧主题,具有震撼人心的戏剧力量。

‘肆’ 《茶花女》的点评

亚历山大·小仲马(Alexandre Dumas fils,1824—1895)是法国着名小说家、剧作
家,《茶花女》这部世界名着是他的代表作。小仲马的身世和经历同《茶花女》的产生
有着直接关系。介绍小仲马的生平和《茶花女》时,不能不提到小仲马的父亲大仲马
。大仲马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杰出代表,他既是着名的戏剧家,又是杰出
的历史小说家。大仲马的父亲德·拉巴德里侯爵是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在大革命中
以非凡的勇气屡建战功,很快成为共和国的一名将领,1798年他随拿破仑远征埃及,因
对拿破仑的野心表示不满而失宠回国。后被捕入狱,备受折磨,44岁就去世了。大仲马
是他父亲1802年在圣多明各和一个女黑奴所生的混血儿,1823年他到巴黎去找父亲生前
的好友帮助解决谋生,由于他写得一手好字,被人介绍到奥尔良公爵的家里当了一名抄
写员。在此期间,他结识了洗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贝,并与之同居。她是他的邻居,比
他年长9岁,地位同大仲马一样卑微。1824年,他们生下了私生子小仲马。�
卡特琳娜·拉贝对大仲马一往情深,但大仲马随着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改变,却
逐渐看不起这位女工了。大仲马的戏剧创作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也给他带来了丰厚
的经济收入,他开始出入巴黎的上流社会,整天同贵妇、女优们厮混,在很长一段时间
里,把卡特琳娜·拉贝母子丢在一旁,弃之不顾。小仲马因为是私生子,备受奚落和羞
辱,这在他那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的无疑是一种强烈的刺激和残酷的打击,一直到他老年
时,他对这段辛酸的历史还刻肌刻骨,至死不忘。�
后来大仲马与一个女演员同居,1831年春天生下了一个女儿。女儿的母亲要求大仲
通过法律的形式承认女儿的合法地位,这时大仲马才记起自己还有一个儿子。于是他找
到了小仲马,通过法律形式承认了他的合法身分,并把他送进了寄宿学校读书。�
小仲马从小在贫困屈辱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生性纯朴,当他挥泪离开日夜相伴、含辛
茹苦把他抚养成人的母亲,回到父亲身边之后,他的生活逐渐发生了变化。社会生活的
人欲横流,父亲生活的放荡不羁,时时刻刻影响着涉世未深的小仲马,他也开始尝试那
种放浪形骸的荒唐生活。但小仲马毕竟与母亲相依为命共同度过了7年的艰苦岁月,接受
过母亲勤劳正直的熏陶,因此小仲马是一位生活虽然放荡,但却良知未泯的青年。不
过,由于大仲马的原因,他从小就踏入了戏剧界和文人聚集的地方,认识了包括巴尔扎
克在内的不少文化名人。耳濡目染,养成了对文学的兴趣,这对他后来选择的道路不无
影响。�1842年,他离开父亲,独立生活,并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20岁之前便发表
了一些小说和诗歌,24岁那年发表的这部脍炙人口的《茶花女》,使他一举成名,并在
法国文学界占有了一席之地。�
《茶花女》的成功得益于作者同他的情妇玛丽·迪普莱西,一位真名叫阿尔封丝
娜·普列西斯姑娘的相识,玛丽·迪普莱西是个妓女,她那对富人、权贵的傲慢不羁的
态度,给小仲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很快成了她的情人,且为她负债累累。1845年,
两人之间发生争吵,断绝往来,玛丽找了新的情人。小仲马为了忘却旧情,埋头写作,
先后发表了《四个女人和一只鹦鹉的故事》、《青春之罪》等作品。1846年2月,玛丽到
伦敦,嫁给德·佩雷戈伯爵,因患肺病,身体虚弱,不得不返回法国治病,1847年2月死
于巴黎。在这期间,仲马父子去了西班牙。小仲马回到马赛才得知这一消息。他回巴黎
后用一个月的时间一气写成了《茶花女》。无疑,玛丽·迪普莱西就是小说中女主人公
的生活原型。�
在此后的几年中,小仲马一连写了10来部小说,其中有《塞尔旺医生》、《百合
女》,这些作品都没有得到期待的反响。于是,他转向了戏剧。他先将《茶花女》改编
成剧本,于1852年2月获准上演,并哄动了整个法国。这是19世纪法国戏剧史上最重要的
事件之一,被认为开创了“风俗剧”的先河。小说《茶花女》发表后,正在法国的意大
利着名音乐家威尔第从这部小说里获得了启迪和灵感,他着手把它搬上歌剧舞台。1852年
2月话剧《茶花女》公演之后,威尔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同好友阿威一起写出
了歌剧《茶花女》演出脚本,并于1853年3月在意大利首次公演。自此之后,《茶花女》
的影响越来越大,它广泛流行于欧美,乃至风靡整个世界。�
小仲马后半生在剧本创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被誉为法国19世纪最伟大的剧作
之一,并轻而易举地踏进了他父亲梦寐以求的法兰西学士院的大门。然而,小仲马的文
学地位还是与《茶花女》紧密相连的。小仲马死后,《法兰西信使周报》在着名作家、
文学评论家雷米·德·果尔蒙的组织下,就“新作家”问题进行了一项调查。当问到
“你对小仲马有什么看法”时,亨利·巴塔耶说:“茶花女将是我们这个世纪之女,正
如玛侬是18世纪之女一样。

‘伍’ 《茶花女》的艺术特色是怎样的

茶花女》中的艺术特色
(一)真实揭露法国社会现实
1.骄奢淫乱的巴黎生活
《茶花女》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十九世纪的法国,当时正处于七月王朝下的高度统治,虽然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但社会却动荡不安,被推翻的封建势力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势力相互抗衡。处于统治地位的金融资产阶级,运用一些卑鄙无耻的手段和途径来榨取法国这篇土地上的财富,奢侈的享受着所谓的的上流生活,留下了纸醉金迷、花天酒地、腐化淫乱的罪孽行径。小仲马的创作
执于写实,注重点滴细节的真实,他通过《茶花女》为我们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法国巴黎奢侈逸的巴黎社会。

玛格丽特本是一个单纯的农村姑娘,却因为经济的贫困来到繁华的首都巴黎,凭着自己倾国的美貌与独特的才情,吸引着无数的上流社会男子的追求,同时玛格丽特也染上了挥霍钱财、寻欢作乐的恶习并沦为了贵族男子的玩物,成为巴黎社交上响当当的名妓。
作者通在名妓玛格丽特的周围的各色人等何环境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法国巴黎的虚伪奢侈。玛格丽特的八卦邻居普利当丝〃
迪韦尔诺瓦夫人,虽然和玛格丽特是所谓的朋友,曾热心地帮助过玛格丽特,
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她可以从玛格丽特这里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基础之上,
这让读者看到了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和人性的冷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都是依靠金钱来维系的。

‘陆’ 茶花女序的创作经过

小仲马的身世和经历同《茶花女》的产生有直接关系。小仲马是个私生子。他的父亲是《基度山恩仇记》、《三个火枪手》的作者大仲马。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大仲马尚未成名,他在德·奥尔良公爵那里担任秘书,同时写作剧本。他住在意大利广场的一间陋屋里,他的邻居是个漂亮的洗衣女工,名叫卡特琳娜·拉贝。她已经三十岁,但大仲马只有二十一岁,两人来往密切。一八二四年七月二十七日,小仲马诞生,但是孩子出生登记册上“没有父亲姓名”。大仲马给儿子起了名,不过直到一八三一年才承认小仲马。小仲马的童年过得并不幸福,据他后来回忆,大仲马在房里写作,小仲马由于长牙不舒服,大叫大嚷;大仲马提起孩子,扔在房间的另一头。他的母亲把孩子保护起来,才使小仲马少受许多打骂,后来小仲马在他的作品中这样写道:“母爱就是女人的爱国心。”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大仲马承认儿子之后,由法院判决,把儿子送到寄宿学校。他的同学辱骂他为私生子,洗衣女工的儿子,有受人供养的母亲、没有父亲的孩子,黑人面孔(他的曾祖母是黑人,他本人皮肤黝黑,头发卷曲,有黑人特征),一文不名,等等。不过,由于大仲马的原因,他从小就踏入了戏剧界和文人集聚的咖啡馆,认识了钢琴家李斯特、诗人兼戏剧家缪赛、巴尔扎克等名人。耳濡目染,培养了小仲马的文学兴趣,这对他后来选择的道路不无影响。
大仲马一向过着浪荡生活,小仲马对父亲颇有微词。可是,大仲马幽默地说:“他真心实意地嘲笑我,但他也真心实意地爱我……我们不时发生争吵:那一天,我买了一头小牛,我把他养肥了。”大仲马的言传身教对小仲马还是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从一八四二年起,他脱离父亲,过起独立的生活。他寻找情妇,追逐姑娘。一天,他看到一个神秘的女郎,她一身穿白,头戴意大利草帽,地点是在离沃德维尔剧场不远的交易所广场上。她的名字叫玛丽·迪普莱西,真名为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她对富人和社会名流的自由不羁的态度,她散发的光彩和神秘气息,给小仲马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八四四年的一个晚上,小仲马又在杂耍剧院遇到她,她由一个老富翁德·斯塔凯贝格陪伴着。很快小仲马就成为她的情人,他为她负上了债。在小仲马成年那一天,他的债务高达五万法郎,在当时,这是一笔巨款,尤其他没有任何接受遗产的机会。一八四五年夏天小仲马和玛丽·迪普莱西发生争吵,断绝了来往。玛丽找上了李斯特。小仲马为了忘却旧情,埋头创作,由大仲马出资发表了诗集《青春之罪》,在这之前他还写了一本小说《四个女人和一只鹦鹉的故事》。一八四六年二月,玛丽·迪普莱西到伦敦,秘密嫁给德·佩雷戈伯爵,但她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不得不到巴登-巴登去疗养。而大仲马父子则到西班牙的加地斯去旅行。玛丽于一八四七年二月三日病逝于巴黎,时年二十三岁。德·斯塔凯贝格伯爵和德·佩雷戈伯爵给她扶灵,送到蒙马特尔公墓,她的棺柩上潵满了茶花。二月十日,小仲马在南方的马赛得知了噩耗。他回来以后躲在圣日耳曼的白马客栈里,花了一个月的功夫,一气写成了《茶花女》。无疑,玛丽·迪普莱西就是小说女主人公的生活原型。
由于这部小说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在此后的三年中,小仲马又接二连三地写出十来部小说,其中有:《塞尔旺医生》(1849)、《塞查丽娜》(1849)《综红头发的特里斯唐》(1850)、《缪斯泰尔摄政》(1850)、《百合女神》(1851)等,都没有得到期待的反响。在他父亲的熟人的建议下,他转向了戏剧。他首先将《茶花女》改编成剧本,但是当时的内政部长认为此剧太不道德,禁止上演。经过一番周旋,一八五二年二月十日,《茶花女》获准上演。大仲马此时流亡在布鲁塞尔,小仲马给他发去报喜的电报:“巨大成功,以致我以为看到了你的一部作品的首演。”大仲马欣喜地复电说:“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我的孩子。”后来,有人问起大仲马是否参与了《茶花女》的写作,他仍然诙谐地回答说:“当然罗,我创造了作者。”《茶花女》被认为是开创了“风俗剧”。小仲马随后写出了《半上流社会》(1855)、《金钱问题》(1857)、《私生子》(1858)、《挥霍的父亲》(1859)。小仲马十分关注社会问题,以道德家的面目出现。他的剧作虽然对社会的罪恶和黑暗批评得不够深刻,但多少触及到一些社会弊病,因此他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

‘柒’ 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中,所讲的故事素材是真实的吗

在古今中外的爱情小说中,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的确是最凄美的一部。也是流传最广,至今尚未被人遗忘的一部!悲情小说《茶花女》为何始终象一朵盛开不败的茶花那样永不凋谢。关健在于小说的基本内容情节,决非出于纯虚构的想象。它来自小仲马本人的生活经历。

1846年,小仲马和父亲大仲马去了西班牙。而此时的玛丽身患重病,债台高筑。1847年2月,玛丽,西普莱在寂寞和疾病双重折磨中死去。当小仲马回到巴黎时,玛丽已去世。只看到拍卖玛丽遗物的场景,心中感到无比悲伤。四个月后,小仲马又来到曾与玛丽一起度过甜蜜幸福时光的乡村旧地,那里的一草一木都牵动着他的思绪。唤起了他创作的冲动,他满怀深情,抚今追昔…,于是闭门创作。仅花了一个月的功夫,就写出了小说《茶花女》。

‘捌’ 求歌剧茶花女赏析

赏析1:
歌剧《茶花女》写于1853年是威尔第创作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剧本由意大利作家皮亚威根据法国小说家、戏剧家小仲马的同名悲剧小说改编而成。

大致剧情是:女主人公薇奥莱塔周旋于巴黎上流社会的一位年轻貌美的名妓。在豪华的交际生活中,他与一位名叫阿尔费雷多的青年一见钟情,并为阿尔费雷多的真挚爱情所感,决心放弃纸醉金迷的浮华生活,同阿尔费雷多一起去巴黎近郊共享甜蜜生活。但是,好景不长,阿尔弗雷多的 父亲乔尔吉奥反对他们的关系,强求薇奥莱塔为了顾全阿尔费雷多的家庭名誉和他妹妹的幸福,同他儿子永远断绝关系。薇奥莱塔忍受极大的内心痛苦,牺牲了自己的爱情,重返巴黎风月场。阿尔费雷多不 明真相,误认为薇奥莱塔变了心,气愤和失望之极,在公开场合当众羞辱了她。薇奥莱塔为了信守自己对他父亲的承诺,未吐真相,但因染上肺病的身体却无法承受这一致命的打击,就此卧病不起,病情严重。后来,乔尔吉奥良心发现,处于忏悔,将实情告诉儿子。

阿尔费雷多急忙赶回薇奥莱塔身边,两人心中重燃昔日爱情的火焰。但是,一切为时已晚,薇奥莱塔生命垂危,在疾病和不公正社会的压迫下,悲惨的离开人世。

威尔第在剧中以细微的心里描写,展现了特定时代人们的心理状态。音乐采用了意大利风格的曲调和舞曲,旋律诚挚优美,明快流畅,在布局上以音乐主题的统一贯穿和场、段之间的强烈色彩对比为特点,体现出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

在整首歌剧当中,最脍炙人口、经久留传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即第一幕里面的一首咏叹调《饮酒歌》。在薇奥莱塔家中举行的宴会上,阿尔费雷多应大家请求,为青春、为爱情而场了这《饮酒歌》,借歌声向薇奥莱塔表达真挚爱情。薇奥莱塔在祝酒时做出了巧妙的回答,客人们加以热烈的应和。歌曲为单三部曲式。曲调共反复三遍,头两遍分别由阿尔费雷多和薇奥莱塔演唱,第三遍是客人们的合唱。歌曲以轻快的舞曲节奏、明朗的大调色彩,以及贯穿全曲的大六度跳进的动机,表现出男女主人公对青春和爱情的渴望和赞美。第三遍的合唱由原调降B大调转到下属降E大调,使得情绪更加热烈。全曲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曲调鲜明易记,广为流传。

赏析2:
《茶花女》本身就是取材于巴黎当时一名妓的真实故事,所以看得也让人会有一种揪心的感觉。女主人公薇奥莉塔不幸落入风尘,做了妓女,染上了挥霍钱财的恶习,她疯狂地寻欢作乐麻痹自己,但内心却讨厌这种空虚的生活,这个依旧保持有纯洁心灵的沦落女子,向往真正的爱情生活,她与并不富有的阿弗列德相爱,并拒绝了其他所有的追求者,也就意味着她拒绝了钱财来源。薇奥莉塔身患肺结核,阿弗列德带她到乡下疗养,享受甜蜜生活,也因此耽误了探望父亲的时间。于是,阿弗列德的父亲来巴黎找他,获知了儿子现在的状况。他让阿弗列德去巴黎等他,自己却来到乡下以身份地位财力为由要求薇奥莉塔离开他的儿子,薇奥莉塔伤心欲绝,但还是同意了。阿弗列德回到乡下,发现薇奥莉塔已经回到了巴黎,又开始纸醉金迷的堕落生活,比以前更甚。不明就里的阿弗列德展开了疯狂的报复,随时刺激薇奥莉塔。薇奥莉塔忍受不了,离开巴黎又病重住院,很快处于弥留状态。她把事情的真相写在了日记里。内心感到愧疚的阿弗列德父亲将真相告诉了他,他才知道了薇奥莉塔的高尚心灵。直到临死前,阿弗列德才来看她。他后悔极了,而薇奥莉塔则幸福地在阿弗列德的怀里死去。这就是茶花女一生的命运,让人心痛又让人怜爱。作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女子来说,是不敢去奢求过多的东西,她们只能一天一天的混日子,然而这一切都是生活所逼的。当薇奥莉塔遇到她的爱情时,我们可以在第一幕剧结尾处她的内心独白中体会到她内心的矛盾,她的心是纯洁的,她对爱情也是充满憧憬的,她也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可是她又担心这种幸福来的突然,又会短暂,再想到自己今时今日的身份,不禁心里暗暗自问有没有得到幸福的资格。而当她与阿弗列德在乡下过着幸福平淡快乐的日子时,原本以为可是这样一直下去,直到死去,至少她觉得当初放弃一切的决定是正确的,她是苦尽甘来。然而这一切不过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命运真的和薇奥莉塔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当初她狠下心不顾一切下的决定似乎也是白费了。看到这,我觉得是阿弗列德的父亲扼杀了茶花女的爱情和希望,他活生生地拆散了一对真心相爱的男女而只是为了自己女儿的婚事和家族的地位。我对这样的父母其实挺不满的,因为我觉得他们是自私的,他们只是考虑到自己的面子和利益,甚至我挺恨阿弗列德的父亲,首先他根本就没有权利去干涉他们的爱情。不过当进入下一场的剧情后,我的感受又发生了冲突,我倒是觉得是阿弗列德亲手扼杀了这一份感情,因为我觉得他太盲目了,他根本就不相信薇奥莉塔。当他知道薇奥莉塔又回到了巴黎,又重新开始了那种萎靡的生活时,他并不是在想为什么她会这样是什么原因,而是一味地觉得是薇奥莉塔背叛了他,他选择报复。毫无疑问,也许薇奥莉塔根本不会在意阿弗列德父亲的冷言,因为那至少包含着一个父亲的爱,她能理解。可是被自己深爱的人中伤那是多么地令人心痛啊!薇奥莉塔听到阿弗列德对她的冷言讽刺,这简直是对她的一种精神折磨,在她的心口上插刀,这才是对她真正的折磨,薇奥莉塔的声音都在隐隐发抖。当第三幕开始的时候,门外响起了人们庆祝佳节的欢快声音,恰体现了世间对薇奥莉塔冷漠无情,漠不关心的态度,别人的快乐也反衬了她命运的悲惨。在与阿弗列德重逢后,虽然有喜悦的心情,但是背景却响起了深沉、叹息的音乐,死神的脚步临近了。
薇奥莉塔一生的命运是多么地坎坷和无奈,然而这不是她所能决定的,她是被社会压迫的下层市民,揭发了资产阶级偏见与世俗势力,剧本不仅饱含感情地写出了薇奥莉塔的不幸遭遇,为她的悲剧结局而叹息,而且突出了她那善良真诚的品格与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看完这部《茶花女》的歌剧,真的好像也能体会到薇奥莉塔心里的那种痛,也让我感到遗憾,一个沦落风尘的却又纯洁敢于追求真爱的女子为什么得不到好的结局,即使是给她一个平淡的余生……

‘玖’ 茶花女 的介绍

古往今来,描绘妓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不胜枚举,唯独《茶花女》获得了世界声誉,在亿万读者中流传。这部小说自一八四八年发表后,即获得巨大成功,小仲马于一八五二年改编成剧本上演,再次引起轰动,人人交口称赞。意大利着名作曲家威尔第于一八五三年把它改编成歌剧,歌剧《茶花女》风靡一时,流行欧美,乃至世界各国,成为世界着名歌剧之一。《茶花女》的影响由此进一步扩大。从小说到剧本再到歌剧,三者都有不朽的艺术价值,这恐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艺现象。
饶有兴味的是,《茶花女》在我国是第一部被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近代着名的翻译家林纡于一八九八年译出这本小说,以《茶花女遗事》为名发表,开创了近代的翻译文学史。林纡选取了《茶花女》作为第一部译作发表,决不是偶然的。这至少是因为在十九世纪末,《茶壶女》在欧美各国已获得盛誉,使千千万万读者和观众一掬同情之泪。这一传奇色彩极浓的作品不仅以情动人,而且篇幅不大,完全适合不懂外文的林纡介绍到中国来。况且,描写妓女的小说和戏曲在中国古已有之,但似乎没有一部写得如此声情并茂,人物内心的感情抒发得如此充沛奔放,对读者的感染力如此催人泪下,因此,《茶壶女》的翻译也必然会获得令人耳目一新的魅力和效果。近一个世纪以来,这本小说在我国受到的热烈欢迎,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小仲马的身世和经历同《茶花女》的产生有直接关系。小仲马是个私生子。他的父亲是《基度山恩仇记》、《三个火枪手》的作者大仲马。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大仲马尚未成名,他在德·奥尔良公爵那里担任秘书,同时写作剧本。他住在意大利广场的一间陋屋里,他的邻居是个漂亮的洗衣女工,名叫卡特琳娜·拉贝。她已经三十岁,但大仲马只有二十一岁,两人来往密切。一八二四年七月二十七日,小仲马诞生,但是孩子出生登记册上“没有父亲姓名”。大仲马给儿子起了名,不过直到一八三一年才承认小仲马。小仲马的童年过得并不幸福,据他后来回忆,大仲马在房里写作,小仲马由于长牙不舒服,大叫大嚷;大仲马提起孩子,扔在房间的另一头。他的母亲把孩子保护起来,才使小仲马少受许多打骂,后来小仲马在他的作品中这样写道:“母爱就是女人的爱国心。”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大仲马承认儿子之后,由法院判决,把儿子送到寄宿学校。他的同学辱骂他为私生子,洗衣女工的儿子,有受人供养的母亲、没有父亲的孩子,黑人面孔(他的曾祖母是黑人,他本人皮肤黝黑,头发卷曲,有黑人特征),一文不名,等等。不过,由于大仲马的原因,他从小就踏入了戏剧界和文人集聚的咖啡馆,认识了钢琴家李斯特、诗人兼戏剧家缪赛、巴尔扎克等名人。耳濡目染,培养了小仲马的文学兴趣,这对他后来选择的道路不无影响。
大仲马一向过着浪荡生活,小仲马对父亲颇有微词。可是,大仲马幽默地说:“他真心实意地嘲笑我,但他也真心实意地爱我……我们不时发生争吵:那一天,我买了一头小牛,我把他养肥了。”大仲马的言传身教对小仲马还是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从一八四二年起,他脱离父亲,过起独立的生活。他寻找情妇,追逐姑娘。一天,他看到一个神秘的女郎,她一身穿白,头戴意大利草帽,地点是在离沃德维尔剧场不远的交易所广场上。她的名字叫玛丽·迪普莱西,真名为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她对富人和社会名流的自由不羁的态度,她散发的光彩和神秘气息,给小仲马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八四四年的一个晚上,小仲马又在杂耍剧院遇到她,她由一个老富翁德·斯塔凯贝格陪伴着。很快小仲马就成为她的情人,他为她负上了债。在小仲马成年那一天,他的债务高达五万法郎,在当时,这是一笔巨款,尤其他没有任何接受遗产的机会。一八四五年夏天小仲马和玛丽·迪普莱西发生争吵,断绝了来往。玛丽找上了李斯特。小仲马为了忘却旧情,埋头创作,由大仲马出资发表了诗集《青春之罪》,在这之前他还写了一本小说《四个女人和一只鹦鹉的故事》。一八四六年二月,玛丽·迪普莱西到伦敦,秘密嫁给德·佩雷戈伯爵,但她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不得不到巴登-巴登去疗养。而大仲马父子则到西班牙的加地斯去旅行。玛丽于一八四七年二月三日病逝于巴黎,时年二十三岁。德·斯塔凯贝格伯爵和德·佩雷戈伯爵给她扶灵,送到蒙马特尔公墓,她的棺柩上潵满了茶花。二月十日,小仲马在南方的马赛得知了噩耗。他回来以后躲在圣日耳曼的白马客栈里,花了一个月的功夫,一气写成了《茶花女》。无疑,玛丽·迪普莱西就是小说女主人公的生活原型。
由于这部小说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在此后的三年中,小仲马又接二连三地写出十来部小说,其中有:《塞尔旺医生》(1849)、《塞查丽娜》(1849)《综红头发的特里斯唐》(1850)、《缪斯泰尔摄政》(1850)、《百合女神》(1851)等,都没有得到期待的反响。在他父亲的熟人的建议下,他转向了戏剧。他首先将《茶花女》改编成剧本,但是当时的内政部长认为此剧太不道德,禁止上演。经过一番周旋,一八五二年二月十日,《茶花女》获准上演。大仲马此时流亡在布鲁塞尔,小仲马给他发去报喜的电报:“巨大成功,以致我以为看到了你的一部作品的首演。”大仲马欣喜地复电说:“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我的孩子。”后来,有人问起大仲马是否参与了《茶花女》的写作,他仍然诙谐地回答说:“当然罗,我创造了作者。”《茶花女》被认为是开创了“风俗剧”。小仲马随后写出了《半上流社会》(1855)、《金钱问题》(1857)、《私生子》(1858)、《挥霍的父亲》(1859)。小仲马十分关注社会问题,以道德家的面目出现。他的剧作虽然对社会的罪恶和黑暗批评得不够深刻,但多少触及到一些社会弊病,因此他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
然而,小仲马的地位还是与《茶花女》紧密相连。亨利·巴塔伊认为:“茶花女将是我们的世纪之女,就像玛侬是十八世纪之女一样。”左拉指出:“小仲马先生给我们再现的不是日常生活的一角,而是富有哲理意味的狂欢节……只有《茶花女》是永存的”龚古尔在日记中写道:“小仲马拥有出色的才华:他擅长向读者谈论缝纫工厂的女工头、妓女、有劣迹阶层的男女:他是他们的诗人,他用的是他们理解的语言,把他们心中的老生常谈理想化。”连列夫·托尔斯泰也十分欣赏小仲马:“小仲马先生不属于任何派别,不信仰任何宗教;他对过去和现在的迷信都不太偏好,正因如此,他进行观察、思索,他不仅看到现在,而且看到未来。”上述作家从不同角度指出了小仲马的人生态度,作品内容和艺术倾向,这些方面特别鲜明的体现在《茶花女》中。
小仲马并没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作出深刻地揭露,《茶花女》也不以批判深刻而见长。法国评论家雅克·沃特兰从两方面分析了《茶花女》的成功奥秘,他指出:一、“这部小说如此突出的反响,必须同时从一个女子肖像的真实和一个男子爱情的逼真中,寻找深刻的根由;”二、“这位小说家通过行文的简洁和不事雕凿,获得叙述的逼真。”他的见解是十分剀切的,不过还不够全面。
毫无疑问,《茶花女》是不爱情小说。应该说,它从生活中来又经过了作者的提炼,比生活来得更高,或者说被作者诗意化了。在作者笔下,男女主人公都有真挚的爱情,一个甘于牺牲自己向往的豪华生活,处处替情人着想,不肯多花情人一分钱,宁愿卖掉自己的马车、首饰、披巾,也不愿情人去借债,甚至是面对着是要自己的幸福呢;还是替情人的前途着想,替情人妹妹的婚事考虑,这时,她毅然决然地牺牲自己,成全情人。作者通过人物感叹道:“她像最高贵的女人一样冰清玉洁。别人有多么贪婪,她就有多么无私。”又说:“真正的爱情总是使人变得美好,不管激起这种爱情的女人是什么样的人。”作者高度赞美了玛格丽特的爱情。另一个则一见钟情,听不进任何人的劝阻,哪怕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由暗中将母亲给他的遗产赠送给情人,此外,他强烈的嫉妒心也是他的爱情的深切表现,直至情人死后埋入地下,他仍然设法将她挖掘出来,见上最后一面。他的爱情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值得注意的是,玛格丽特尤其看重阿尔芒的真诚和同情心。她对他说:“因为你看到我咯血时握住了我的手,因为你哭泣了,因为世间只有你真正同情我,”而且,“您爱我是为了我,不是为了您自己,而别人爱我从来只是为了他们自己。”这样写,一个妓女信任和迷恋一个男子就毫不牵强附会了,他们的爱情不仅有了可靠的基础,而且真实可信。
比较而言,马阿格丽特是更为丰满的形象。 一方面,小仲马并不忌讳她身上的妓女习性:爱过豪华、放荡的生活,经常狂饮滥喝,羡慕漂亮衣衫、马车和钻石,因而愿意往火坑里跳。另一方面,小仲马深入到这类人物的内心,认为玛格丽特自暴自弃是“一种忘却现实的需要”,她过寻欢作乐的生活是不打算治好她的肺病,以便快些舍弃人生。但她对社会也有反抗,例如她喜欢戏弄初次见面的人,因为“她们不得不忍受每天跟她们见面的人的侮辱,这无疑是对那些侮辱的一种报复”。她还愤愤不平地说。“我们不再属于自己,我们不再是人,而是物。他们讲自尊心的时候,我们排在前面,要他们尊敬的时候,我们却降到末位。”这是对妓女悲惨命运的血泪控诉。尽管她为了维持浩大的开销,需要同三四个大贵族来往,但是她仍然有所选择,例如对待德·N伯爵就是坚决推拒的,表现得非常粗暴和不留情面。因此,阿尔芒认为在这个女人身上有着某些单纯的东西,她“虽然过着放纵的生活,但仍然保持纯真”,“这个妓女很容易又会成为最多清、最纯洁的处女。”归根结底,巴黎生活燃烧不起她的热情,反而使她厌倦,因此,她一直想寻找真正的爱情归宿。总之,玛格丽特的复杂心理写的及其合乎情理。对于这种受侮辱受损害的人,作者要求人们给予无限宽容,自然也能够得到读者的共鸣。小仲马匠心独运之处还在于他描写女主人死后,社会舆论对这类妓女的态度。他通过公墓的园丁揭露那些正人君子的丑恶嘴脸。“他们在亲人的墓碑上写的悲痛万分,却从来不流眼泪”。他们不愿看到亲人旁边埋着一个妓女!更可恨的是那些买卖人,他们本来在玛格丽特的卖笑生涯中搞过投机
,在她身上大赚了一笔。在她临终时,他们拿了贴着印花的借据来纠缠不休,要她还债。她死后他们马上催收帐款和利息,急于拍卖她的物品。玛格丽特生前红得发紫,身后却非常寂寞:“这些女人讲究的生活越是引起街谈巷议,她们的过世便越是无声无息。“这些笔墨非但不是多余的赘写,反而是最切实的风俗描绘,使这部爱情小说不可多得的神来之笔。
阿尔芒·迪瓦尔的形象也写得相当真实、生动。首先,在人物的名字上,小仲马颇费了一番心思:仲马(Dumas)和迪瓦尔(Duval),亚历山大(Alexandre)和阿尔芒(Armand)的第一个字母都是相同的。作者似乎要表明男主人公和自己的经历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某些区别。迪瓦尔的爱冲动、豪爽、毫无保留、甚至提出令人难以忍受的要求、嫉妒、庸俗举动、动辄易怒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不假思索的行为,这一切都在于加强效果,却把一个涉世未深的热血青年写的活龙活现。还有阿尔芒爱流泪,这也同当时的风气十分吻合。这种男性的软弱还表现在他受不了玛格丽特去世的打击,悲痛得病倒。这与玛格丽特死前的大胆自我剖白恰成对照,显得未免可笑,但却是真实的。
在次要人物中,阿尔芒·迪瓦尔的父亲和普吕珰丝值得一提,迪瓦尔先生体现了当时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他认为儿子走入了歧途,作为父亲,有责任去挽救他。而且他儿子的行为已直接影响到她女儿的出嫁,问题变得特别严重,刻不容缓地需要妥善解决。他显然不是庸碌无能之辈,这从他谋得了C城总税务长的职务就可以看出。他比儿子老练得多,在严词开导儿子未获成功之后,他改变了策略。他采用调虎离山计,把儿子支开,单独跟玛格丽特交谈,晓之以利害:“你们两人套上了一条锁链,你们怎样也砸不碎……我儿子的前程被断送了。一个女孩子的前途掌握在你手里,可她丝毫没有伤害过您。”这番话句句“在理”,是玛格丽特无法坚持己见。应该指出,小仲马并没有把他当作反面人物来描写,小仲马反复写道“他为人正直,遐迩闻名……是天底下最值得尊敬的人。”因为任何一个资产阶级做长辈的,都会像迪瓦尔先生一样行动。但是,小仲马遵循现实主义的原则,将迪瓦尔先生的务实写到近乎冷酷的程度,跟他儿子阿尔芒的热情、冲动、不计利害关系形成强烈的对照。此外,迪瓦尔先生认为妓女是没有心肝、没有理智的人,是一种榨钱机器,这种看法与阿尔芒的见解大相径庭。小仲马的褒贬在不言之中,要由读者自己去判断。
至于普吕珰丝,这个昔日的妓女,如今是时装店老板娘,她也是女主人公的陪衬人物。小仲马对她的贬斥则是显而易见的。她由于人老珠黄,已不能出卖色相,便攀附正在发红的妓女,从中谋利。她对玛格丽特的友谊到了奴颜婢膝的地步,但她每做一件事都要收取酬金。她表面上在开导阿尔芒不要独占玛格丽特,说得头头是道,实际上她是担心马格丽特从此失去公爵和德·N伯爵的接济,也就断送了她自己的财路。待到玛格丽特奄奄一息的时候,她便毫不留情的离开了玛格丽特。小仲马还写他不放过机会去调情。凡此种种,都写出了她与玛格丽特有云泥之别,不是同一类人物。
从结构上来说,《茶花女》写得环环紧扣,衔接自然。作者采用倒叙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去写这个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的相遇、爱情的产生写得一波三折。突变的到来安排的合力。悲剧来临之前的交恶再起波澜。故事写得并不单调,但是正如小说中所写的,细节朴实无华,发展过程单纯自然,这是《茶花女》最明显的艺术特点。小说几乎没有枝蔓,写得十分紧凑,这更加强了它的朴实的优点。
此外,在人物外形的描绘上,小仲马也相当老到。他是这样介绍么格丽特的:
“在一张艳若桃李的鹅蛋脸上,嵌着两只黑眼睛,黛眉弯弯,活像画就一般;这双眼睛上罩上了浓密的睫毛,当睫毛低垂的时候,仿佛在艳红的脸颊上投下了阴影;鼻子细巧、挺秀、充满灵气,由于对肉欲生活的强烈渴望,鼻翼有点向外张开;嘴巴匀称,柔唇优雅地微启时,便露出一口乳白色的皓齿;皮肤上有一层绒毛而显出颜色,犹如未经人的手触摸过的桃子上的绒衣一样。
小仲马的观察细致,描写准确。一个耽于肉欲和享乐生活的妓女的面孔跃然纸上。这段描写表现出一个烟花女子的打扮和气质,是颇有力度的。
在其他艺术手段的运用上,则可以看出小仲马受到十八世纪启蒙作家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的影响。例如他在介绍上层社会的各类人物时,运用了罗列式的讽刺笔调,一句话勾勒出一个人的丑态。此外,小说结尾玛格丽特的日记,是一种变化了的书信体小说的学法,同十八世纪的文学传教有着密切的联系。《茶花女》的主要篇幅由对话组成,这无疑深受大仲马的影响。小仲马的对话同样写得流畅自然,十分生动传神。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大仲马的拿手好戏,他已经十分注意人物的心理刻画。阿尔芒等待幽会时的焦急心情和种种思虑,玛格丽特内心情感的倾诉,都是对人物心理的探索。而普吕珰丝和迪瓦尔先生的长篇开导和说理,又有着巴尔扎克笔下人物的精彩议论的影子。小仲马显然在吸取众家之长,熔于一炉。他对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无疑是成功的。
小说《茶花女》出版的那一年,巴尔扎克已经搁笔了,法国小说出现了一段冷落时期。《茶花女》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真空。可惜的是,小仲马未能再进一步写出更深刻的作品。六十至八十年代,他有写一些作品问世,如小说《克勒蒙梭事件》(1866)、戏剧《婚礼拜访》(1871)、《阿尔封斯先生》(1874)、《弗朗西荣》(1871)等。一八七五年,小仲马进入法兰西学士院。后期他的思想产生了变化,曾致力于修改《茶花女》。在一八七二年的版本中,他把一些字句改得平和一点,去掉锋芒,这纯属画蛇添足,后人并不理会他这种思想倒退。小仲马于一八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在马于利—勒—罗瓦去世。

‘拾’ 《茶花女》是怎样集中体现了威尔第歌剧创作基本特点的(三)

拜在歌剧《茶花女》的脚下

多年前就听说过歌剧《茶花女》,说它如何别具一格,如何大胆创新惊世骇俗,如何享有盛誉。如今终于有机会一睹它的风采,没想到就是这部歌剧使我跟歌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痴迷于此。后来又从歌剧延伸到器乐,逐渐进入古典音乐的大门。

如果我们希望别人爱我们,我们必须先爱惜自己。如果我们要别人尊重我们,我们也要懂得尊重自己。如果你喜欢听西洋歌曲,看得懂西洋歌剧、俄罗斯芭蕾、弗拉门戈西班牙舞,那么你更应该懂得威尔第,更要会欣赏他的歌剧《茶花女》。如果你不喜欢,甚至厌恶,认为没看头,那么我要说,你根本不懂得音乐,你只是白活一场。我对这部歌剧确实情有独钟,它虽不是我听过的最伟大的作品,但确实是最动人的作品。

小说、话剧、歌剧和电影我全部看过了,无一例外地感动。但威尔第的歌剧又是其中最为纯粹的,只为了展现这种感情,因而特别具有感染力。歌剧《茶花女》是人生活的写照,人生百态的细述,是对各阶层人物生活的反映。它和小说、话剧、电影等形式不同,这种不同在于它综合了音乐、戏剧和美术等各门类艺术的体裁,是各门艺术的总汇,也是歌剧艺术的巅峰。没有文学剧本这个基础,就无从产生歌剧的音乐。没有戏剧表演,就不可能生动而明确地体现出情节和人物的关系。没有美术,也不可能完整地表现出歌剧剧情所发生的环境。歌剧《茶花女》是综合了听觉和视觉的艺术,在听到美妙音乐的同时,你还能够感受到舞台上演员的形体表演。歌剧讲究的舞台设计,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服装,甚至是剧场里的气氛,这对于我们理解歌剧《茶花女》是有极大帮助的。歌剧《茶花女》中的世界也是非常迷人的,不过,最终你还是得从音乐这座桥上走过去,要想弄明白音乐作品,听,永远是第一位的。

我想在对歌剧《茶花女》的赏析上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切入点和契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一段故事,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都在向一个目标靠近——为歌剧《茶花女》,为音乐,为艺术,为美。(付永清)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394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738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034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293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352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034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987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847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014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