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西班牙 » 西班牙舰队为什么无敌

西班牙舰队为什么无敌

发布时间: 2022-11-14 10:42:09

① 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之谜讲的是什么

西班牙一直是海上强国,它的财富当然不是靠打鱼积累起来的,有时它也去别的国家拿点儿,但有时并不顺利。

在大约400多年前,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不是美国,也不是后来殖民地遍布全球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而是欧洲的西班牙。据考证,自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西班牙殖民者纷纷涌到那里去掠夺金银财宝,致使西班牙很快成为欧洲最富有的海上帝国。此间西班牙拥有一支庞大的帆船舰队,最繁盛时舰队拥有千余艘舰船。这支舰队横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他们骄傲地自称为“无敌舰队”。“无敌舰队”顾名思义就是天下无敌。然而,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最终却迎来了覆灭的命运,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那时,英国的资本主义正处于萌芽状态。轻工业的迅速发展,迫使它急于寻找海外商业市场,同时舰船制造和航海技术的革新,更加膨胀了英国夺取殖民地的野心。西班牙看到了英国的崛起,为了遏制它,曾多次干涉英国“内政”,并阴谋刺杀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英国还以颜色,利用武装海盗船抢掠西班牙运送珠宝的船队,袭击舰船锚地,抢劫、击沉西班牙的舰船。于是,一场争夺海上霸主地位的大西洋海战就这样爆发了。

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西班牙和英国于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峡进行了一场举世瞩目、激烈壮观的大海战。这次海战,无论是实力、武器装备,还是战船的威力,西班牙无疑都占据绝对优势,且兵力达3万余人,号称为“最幸运的无敌舰队”。而当时英国军队规模不大,整个舰队的作战人员也只有9000人。两军相比,实力悬殊。但出人意料的是,这场海战的结局以西班牙惨遭毁灭性的失败而告终,“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西班牙急剧衰落,“海上霸主”的地位被英国取代。

何以强大的“无敌舰队”竟然在寡弱对手面前不堪一击,一战而负呢?历代史学家大致持三种意见。

1.缺少国内基础说

16世纪的西班牙,是一个头号殖民强国和海上霸王,其殖民势力遍布亚、非、欧、美四大洲,海外贸易盛极一时,有1000余艘商船常年航行于世界各大洋。各殖民地的金银和其他财富犹如一条从不干涸的溪流,源源不断地流向西班牙国库,其财力、国力之强盛,在当时的西欧首屈一指。然而,西班牙的强盛,只是表面上暂时的虚假繁荣。因为西班牙的工业不发达,其繁荣强盛不是建筑在本民族的经济基础上,而是靠掠夺殖民地的金银。据统计,仅1545—1560年间平均每年从美洲运回西班牙的黄金有5500公斤,白银24.6万公斤。这种靠掠夺他国财富来维持的强盛肯定是不会持久的。其次,西班牙还缺少举国一致的政治基础。从16世纪下半叶开始,由于腓力二世(1527—1598年)的反动统治,西班牙迅速走上衰落的道路。腓力二世是个保守的天主教卫道士,1556年他继位为国王后,对内利用宗教裁判所加强专制统治,曾先后批准执行过一百多次火刑,迫害“异端”,滥杀无辜;实行重税政策,搜刮民财;对外穷兵黩武,连年征战。他专横残忍,挥霍无度,不关心国内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只满足于享用掠自殖民地的金银财宝,在马德里豪华宫廷里,整日杯筹交错,歌舞不绝,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在他统治期间,西班牙经济凋零,民不聊生,矛盾激化,危机四伏。常言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腓力二世的政策和行径,激起人民的极大愤恨,他不惜耗费巨大国力、财力,组织庞大的“无敌舰队”进攻英国,自然在国内是得不到多少人支持的,因而缺少战争获胜的基础。

英国当时虽然在军事上还不如西班牙,但政治上已建立了强大的专制君主制,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海外贸易日益扩大;国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工商业,奖励航海业,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另外,当时的英国已经完成了宗教改革,摆脱了天主教会的控制,建立了本民族的新教国教。这就使整个英国对此次战争的认识较为一致,资产阶级把打败西班牙看做是扫除障碍、建立海上霸权的前提条件,进而可以向海外扩张,在殖民主义餐桌上分享一席之地;新教徒认为这是同反动的天主教势力的决战;人民积极支援战争则是为了保家卫国。因而举国上下,同仇敌忾,一致行动,御敌于国门之外。这是英国在这场海战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反之,也是西班牙惨败的根本原因。

2.指挥失当说

缺乏政治经济基础的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也仅是一家之言。有的学者不同意这个看法,认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16世纪的西班牙虽然正走向衰落,但其政治、经济实力尚未达到大厦将倾的境地。从当时交战双方的军事实力来看,西班牙无疑是占有绝对优势的,并非没有获胜的可能,“无敌舰队”的惨败主要是腓力二世用人不当造成的。“无敌舰队”装备完毕后,腓力二世于1588年的4月25日在里斯本大教堂举行授旗仪式,任命大贵族西顿尼亚公爵为舰队总司令,代其率队远征。西顿尼亚本是个陆军将领,因其出身于名门望族,在贵族中有较高威望,深得国王信赖,故被任命为舰队统帅。但他本人根本不懂海战,对指挥庞大的舰队在海上作战毫无经验,而且晕船。这项任命他始料不及,根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和信心指挥这场战争。一开始他即上书国王,恳请辞职,要求另请高明,但未被获准。试想,这样的将领指挥海战,哪有不败之理?果然不出所料,西顿尼亚的指挥糟透了。当英国舰队发现“无敌舰队”进入英吉利海峡后,立即抢占上风方位,主动出击。西顿尼亚按传统战略,命令舰队列成半月形迎战。但西班牙舰队的阵势很快被打乱,损失惨重。西顿尼亚无心恋战,传令撤出战斗,向东退驶。是夜,又出乎他的意料,英军巧施火攻,把装有易燃物的8条破船点燃,顺风开进西班牙舰队,顿时烈火熊熊。西顿尼亚从梦中惊醒,手足无措,慌忙传令砍断锚索,起航避让。在一片混乱之中,各船竞相逃避,互相撞沉,或被大火烧毁。西顿尼亚原想等火船漂过以后,再恢复战斗序列,谁知因他错令断锚,多数军舰都丧失了两个主锚,无法停船,只好任风吹去。天亮后又被英军追上,因弹药消耗、损失过大,“无敌舰队”几乎无还手之力,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西顿尼亚见大势已去,不敢再战,遂率残舰败卒,绕道返国。回到西班牙时,“无敌舰队”只剩下43艘残破舰船,几乎全军覆没。可见,西顿尼亚的错误指挥,是这次惨败的主要原因。连西班牙士兵都把这次不幸归罪于西顿尼亚,纷纷抱怨道:“真见鬼!陛下竟把一个只学会在陆上走路的人派到海上来指挥!”其实,腓力二世对西顿尼亚指挥打胜这场海战也是信心不足的。出航前,西顿尼亚曾接到腓力二世的密封谕旨,上面写道:密。只有在舰队司令亡故时才许拆开。原来,腓力二世早就曾想任命轻骑兵上将唐?阿隆索来指挥西班牙舰队,这封密谕就是要阿隆索在西顿尼亚发生不幸时接替总司令职务的。“无敌舰队”出航前,阿隆索是皇家军事委员会成员,担任过西西里舰队的总司令,获得过圣约克勋章,是既能领会、执行国王意旨,又善于指挥海战的舰队司令官。他在这次远征中担任分舰队司令,可惜由于西顿尼亚的错误指挥,同“无敌舰队”多数官兵一样葬身海底了。但腓力二世为何不起初就任命阿隆索为总司令呢?这又是个不解之谜。有人曾断言,如果“无敌舰队”的总司令是阿隆索,而不是西顿尼亚的活,这场海战的结局可能将是另一番图景。

3.亡于天灾说

认为“无敌舰队”不是毁于人祸,而是亡于天灾。它首先遇到的对手,不是英军,而是更加可怕而又无法战胜的大西洋的狂风巨浪,这是进军时机选择不当造成的。“无敌舰队”是在1588年5月27日奉王命扬帆起航的,这个季节,正是大西洋风多、雾大、浪险之时。西顿尼亚曾为此忧心忡忡,他深知此时在大西洋上航行,前途难卜,但又不好违拗王命,只好勉为其难,硬着头皮率队出征。果然不久即遇到大西洋风暴的袭击。6月19日,突然狂风大作,海浪翻天,“无敌舰队”许多船只被吹翻、吞噬,淡水从仓促制成的木桶中漏出,食物大量腐烂变质,水手们疲惫不堪,步兵大多数因晕船失去战斗力。西顿尼亚一筹莫展,虽经多方搜寻、救援,仍然损失了33艘舰船、8449名士兵和船员。由于天不作美,“无敌舰队”未交战先折兵,战斗力大大受到削弱。西顿尼亚公爵写信据实报告国王,建议暂停远征,与敌人达成体面的妥协,待来年再图进兵。但腓力二世的回答却斩钉截铁,没有半点回旋的余地:“即使您在拉科鲁尼亚不得不再扔下10或12艘船只,您也必须立即出港……”西顿尼亚就是带着这样一支失去战斗力的队伍与英军交锋的,这就种下了导致“无敌舰队”覆亡厄运的种子。当遭到惨败撤回国时,如惊弓之鸟的残舰败卒在苏梅兰北部海域,再次遇到大风暴,一些舰船又被海浪吞噬,或触礁沉没。至此,“无敌舰队”几乎已全军覆没。英军以未失一艘战舰,仅死伤100余人的轻微代价,大获全胜。这一结局,也许是老天帮了大忙。事后,腓力二世不无感慨地长叹道:“我派(无敌舰队)去是和人作战,而不是去和海浪作战。”这说明天灾的惩罚敲响了“无敌舰队”的丧钟。

上述三说,似乎均言之成理。但“无敌舰队”覆亡的根本原因何在呢?是缺乏战争的基础,还是指挥的无能,抑或是天灾风暴种下的毒瘤所致?这一问题,还应深入研究、探讨,才能得出更为科学的结论。

② 西班牙“无敌舰队”为什么在寡弱对手面前不堪一击

学术界大致有3种意见。一是基础说。西班牙的强盛,只是表面上的、暂时的虚假繁荣。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加强专制统治,搜刮民财,连年征战,专横残忍,挥霍无度,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恨,国内危机四伏。这次战争根本是不得民心的。二是指挥失当说。另有学者认为,“无敌舰队”的惨败是由于西班牙国王用人不当造成的。1588年4月25日,腓力二世在里斯本大教堂举行授旗仪式,任命大贵族西顿尼亚公爵为舰队总司令,率领舰队远征。西顿尼亚出身于名门望族,在贵族中有较高威望,深得国王信赖,所以被任命为舰队统帅。但是他本来是一名陆将,根本不懂海战, 对指挥庞大的舰队在海上作战毫无经验,而且晕船。对这项任命他始料不及,根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和信心指挥这场战争。他也曾要求腓力二世另请高明,但未被获准。试想,这样的将领指挥海战,焉有不败之理。三是天灾说。这种说法认为“无敌舰队”遇上了天灾,而不是人祸。它首先遇到的对手,是非常可怕而又无法战胜的大西洋的狂风巨浪,这是进军时机选择不当造成的。在“无敌舰队”起航不久即遇到大西洋风暴的袭击,许多船只被毁坏,淡水从仓促制成的木桶中漏出,食物大量腐烂变质,水手们疲惫不堪,大多数步兵也因为晕船而失去战斗力。“无敌舰队”还没有与英国交战先折兵,战斗力大大受到削弱。不得已,西顿尼亚带着这样一支失去战斗力的舰队与英军开战,从而导致厄运的发生。回国时,在苏格兰北部海域,再次遇到大风暴,一些舰船又被海浪吞噬或触礁沉没。至此,“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虽然“不以成败论英雄”,但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看来,“无敌舰队”覆亡的原因值得所有的军事家深思。

③ 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之谜是怎么回事

西班牙“无敌舰队”曾经横行海域,所向无敌,故得此名,但因何惨遭覆灭,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

为了争夺海洋霸权,西班牙和英国于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峡进行了一场举世瞩目、激烈壮观的大海战。这次海战,西班牙实力强大,武器先进,战船威力巨大,且兵力达3万余人,号称为“最幸运的无敌舰队”。而当时英国军队规模不大,整个舰队的作战人员也只有9000人。两军相比,众寡悬殊,西班牙明显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场海战的结局竟以西班牙惨遭毁灭性的失败而告终,“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西班牙急剧衰落,海上“霸主”的地位被英国取而代之。

为什么强大的“无敌舰队”竟然在对手面前不堪一击,一战而负呢?大致有三种意见。

一是基础说。西班牙的强盛,只是表面上的暂时的虚假繁荣。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加强专治统治,搜刮民财,连年征战,专横残忍,挥霍无度,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恨,国内危机四伏。这次战争根本是不得民心的。

二是指挥失当说。另有学者认为,“无敌舰队”的惨败是由于国王用人不当造成的。1588年4月25日,国王在里斯本大教堂举行授旗仪式,任命大贵族西顿尼亚公爵为舰队总司令,率领舰队远征。西顿尼亚出身于名门望族,在贵族中有较高威望,深得国王信赖,所以被任命为舰队统帅。他本来是一名陆将,根本不懂海战,指挥庞大的舰队在海上作战毫无经验,而且晕船。对这项任命他始料不及,根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和信心指挥这场战争。他也曾要求腓力二世另请高明,但未被获准。试想,这样的大将指挥海战,哪有不败之理!

三是天灾说。这种说法认为“无敌舰队”遇上了天灾,而不是人祸。它首先遇到的对手,是非常可怕而又无法战胜的大西洋的狂风巨浪。这是进军时机选择不当造成的。在“无敌舰队”起航不久即遇到大西洋风暴的袭击。“无敌舰队”许多船只被毁坏,淡水从仓促制成的木桶中漏出,食物大量腐烂变质,水手们疲惫不堪,大多数步兵也因为晕船而失去战斗力。“无敌舰队”还没有与英国交战先折兵,战斗力大大受到削弱。不得已,西顿尼亚带着这样一支失去战斗力的舰队与英军开战,从而导致厄运的发生。回国时,在苏格兰北部海域,再次遇到大风暴,一些舰船又被海浪吞噬或触礁沉没。至此,“无敌舰队”几乎已全军覆没。

“无敌舰队”就这样以多负少,惨遭灭亡,其中的原因令人深思,让人费解。

④ 西班牙无敌舰队为什么打不过英国海军(海盗)

西班牙无敌是因为西班牙船的挂钩战打的好,所以自称无敌。但是西班牙船的炮击能力不是很强。而且西班牙船逆风行驶的话,几乎等于没动。因为西班牙大帆船实在是太笨重了。
英西大海战时。天气很恶劣。在加上英国舰队的指挥官是一名很厉害的海盗。还有英国船机动性好和远程炮击能力好的优势。其次,让西班牙像不到的是。英国船可以逆风航行。结果就是:西班牙几乎是跑过去挨打的。。。。。。

⑤ 西班牙“无敌舰队”是如何形成的

西班牙无敌舰队 Invincible Armada
掠夺金银财宝,致使西班牙很快成为欧洲最富有的海上帝国。
据统计,公元1545~1560年间,西班牙海军从海外运回的黄金即达5500公斤,白银达24.6万公斤。到16世纪末,世界贵重金属开采中的83%为西班牙所得。为了保障其海上交通线和其在海外的利益,西班牙建立了一支拥有100多艘战舰、3000余门大炮、数以万计士兵的强大海上舰队,最盛时舰队有千余艘舰船。这支舰队横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骄傲地自称为“无敌舰队”。
那时,英国的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轻工业的发展,迫使它急于寻找海外商业市场;舰船制造和航海技术的革新,更加膨胀了英国夺取殖民地的勃勃野心。
对于西班牙来说,自然不允许其他国家分占它来自殖民地的利益。英国的海上抢劫以及对美洲的掠夺严重地威胁着西班牙对殖民地的垄断地位,引起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仇视。起先腓力二世不想诉诸武力,他勾结英国天主教势力,企图把信奉天主教的苏格兰女王玛丽扶上英国王位。为此,他在英国开始进行颠覆活动。
玛丽早在1568年就因苏格兰政变而逃到英国,被伊丽莎白所囚禁。当英国的天主教徒在西班牙的怂恿下谋刺伊丽莎白而另立玛丽时,伊丽莎白乘机处死了玛丽。腓力二世谋杀不成,就决心用武力征服英国。
当时,英国的海上实力并不强大,难以与西班牙海上舰队相匹敌,只能靠海盗头子德雷克、霍金斯和雷利等人组织的海盗集团在海上袭击、拦劫西班牙运载金银的船只,进行海盗活动。而腓力二世却拥有一支庞大的舰队——“无敌舰队”。 [编辑本段]简介 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西班牙和英国于1588年8月在英吉利海峡进行了一场举世瞩目、激烈壮观的大海战。这次海战,西班牙实力强大,武器先进,战船威力巨大,且兵力达3万余人,号称为“最幸运的无敌舰队”。而当时英国军队规模不大,整个舰队的作战人员也只有9000人。两军相比,众寡悬殊,西班牙明显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场海战的结局以西班牙惨遭毁灭性的失败而告终,“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西班牙急剧衰落,“海上霸主”的地位被英国取而代之。 [编辑本段]详细经过 在1558年丧失加莱前,从理论上说,英国人为了安全,是要在欧洲大陆上作战来保护其海岸的,换言之,欧陆变成了英国防御的外围。自从加莱丧失之后,所依赖的就变成英吉利海峡的控制权了。可是当1586年危机爆发,虽然伊丽莎白女王有一支私人的舰队,共有战船三十四艘,但却并没有国家性海军的存在。不过一到战时,有许多武装商船都可以临时拼凑成军,一直到国协时代为止,都还是这样的情形。此外,也没有常备性的陆军——封建时代的民兵是早已不存在了——虽然依照撒克逊的古例,政府仍有权召集民兵,但除了伦敦地区的以外,都只能算是毫无纪律的乌合之众。在战场上,是绝对不能对抗西班牙高度组织的精兵的。
最大的困难,是诚如弗尔特斯纠(Fortescue)对于伊丽莎白的评价:“因为它的简单性,她痛恨直接的行动;因为它的必然性,她痛恨确信;因为它的费用,她更痛恨战争。”(注:若无议会的帮助,她的岁入根本不够负担战争。)因为思想上有这三种主观,而尤其是最末一种,更使她宁愿依赖外交手段;又因为她缺乏必要的实力,来使其有效化,所以在斗智的战争中,就经常会受到帕尔马公爵的欺骗。直到无敌舰队(Armada)都已经出发时,他还在不断地提出和平建议,以掩护其在日德兰的一切准备,可是伊丽莎白对此却大多深信不疑。
虽然如此,因为巴宾顿阴谋的暴露,显示危机已经到来,1586年12月25日,伊丽莎白接受了群臣的劝告,命令留在朴兹茅斯的舰队动员,在1586-1587年的冬季,在英吉利海峡内保持一个支队,以防备盖斯人拯救玛丽女王的企图。1587年3月,玛丽已死,当主力舰队正在朴兹茅斯动员时,德雷克爵士在普利茅斯也准备就绪了。他的任务,是打算阻止西班牙舰队从各港口中驶出集中,当它们向英格兰或爱尔兰前进时,应尽量地加以截击,并阻止它们登陆。像往常一样,这些命令下达之后,由于伊丽莎白害怕这有挑起战争的危险,马上就想进行极大的修正。但是德雷克深知女王的老脾气,所以在4月2日就立刻出发,在新的命令到达之前,他就早已在4月19日到达了卡地兹。他自己这样记载着:我们在这里留到21日,在此期间,击沉了一艘比斯开船只(Biscayan),重一千二百吨,焚毁了克鲁兹的船一艘,重一千五百吨,另外还有三十一艘,其重量为一千吨、八百吨、六百吨、四百吨、二百吨不等。此外还带走了四艘装补给的船只。此后,在补充了必要的补给后,他又向里斯本进发。在那里,他于4月27日这样写道:“西班牙国王对于侵入战的准备,其规模之大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
里斯本是西班牙舰队的指定集中地,虽然克鲁兹已经在那里建立他的司令部,可是他还没有集中一个人。这是一个有坚固防御的港口。在港口之外,向北去为卡斯卡斯堡垒(Cascaes Castle)所控制的投锚地,它的紧邻又有圣裘利安要塞。5月10日,德雷克在卡斯卡斯湾中投锚。这个港口产生了极大的恐怖,所有的船只都纷纷砍断缆索,向最近的避难所逃去。被毁的船只吨位数以千计算,损失的物资更是巨大。后来据西班牙方面的统计,共损失船24艘,货物总值172,000“达克特”。德雷克并未携带陆上兵力,所以不能据守这个港口,于是他又转往圣文森特角(Cape St. Vincent)——里斯本与地中海之间的战略要点。他们守住了这个要点,使敌人处于极大的不利。因为所有的船只都是分别地向里斯本集合的。
在这里,他又使葡萄牙的渔船受到了重大损失,此外还毁灭了许多吨数的制桶材料。(注:因为所有盐腌的食物,酒和水都要用桶装,所以这个损失是很重要的。)假使德雷克能留在这里不走,则甚至于可能完全阻止西班牙舰队的集合,但除非他能获得增援,否则是不可能的。5月17日,德雷克写信给英国大臣华尔新汉爵士(Sir Francis Wolshingham)说:假使在这里再多六艘船,我们就可以留得更久。由于下个月就是西班牙舰队从各地回国的主要时期,所以一定可以使他们蒙受更大的损失。
最终他无法久留,于是又转往阿左里斯。离开圣文森特十六天之后,6月8日,他在圣米恰尔(St. Michael)的附近发现了一艘大船,到了第二天就追上了。这是“圣腓力”(San Felipe)号,是西班牙国王本人的一艘东印度船只,上面所装的货物价值114,000镑,还有许多文件,都是记载有关东印度贸易的秘密的。(注:这些文件使伦敦的商人大感兴奋,后来他们组成了东印度公司,是为不列颠帝国在印度的基础。)6月26日,德雷克回到了普利茅斯。他已经使西班牙舰队在这一年之内,不再有出发的可能性。这对于英格兰而言,实在是太幸运了,假使真能如腓力的设想,无敌舰队能在9月底以前出海,那么帕尔马公爵就可能已经渡过英吉利海峡了。诚如他在致西班牙国王信中说的:假使侯爵能准时到达,则登陆将不会有任何困难。英国人和荷兰人都无力抵抗你的舰队。
此时,克鲁兹已经在加紧补充他的损失,到了1588年2月底,也就一切都准备就绪了。然而他本人却在1月30日突然地死了。于是远征行动再度搁浅。他的死亡对于西班牙而言,是一个可与德雷克的突袭相提并论的大祸,因为他是西班牙能力最强的海军宿将。腓力现在派梅迪纳·西多尼亚公爵(Duke of Medina Sidonia)去接替他的任务。这位公爵虽然出身高贵,可是对于陆海军却从来没有经验。他上书国王请求辞职,但是腓力不准,只是另派了一位合格的海员,堂迭戈(Don Diego de Valde),充当他的海军顾问。此外当梅迪纳公爵的舰队到达海峡之后,就将任命帕尔马公爵为远征军总司令,率师进发。
当梅迪纳正在准备的时候,帕尔马公爵的主要准备有如下述:从安特卫普和根特开一条运河到布鲁吉斯,在华吞(Waten)河上建造七十艘登陆艇,每艘可载三十匹马,并装有上下起卸的跳板。在新港(Nieuport)建造二百艘平底船,在敦刻尔克集中二十八艘战船,在汉堡、布里门、艾姆登等地招募海员,在格南费里尼斯(Gravelines)制造二万个木桶,在新港和狄克斯莫德(Dixmude)等地为步兵二万六百人、骑兵四千九百人制造营幕。
最先应分析这个时代中海军发现,然后对于下述的作战才可以有较好的了解。
十六世纪的战船,与以前各世纪不同的一个主要因素,即为重炮;尽管这种杀人的利器,从十四世纪起即已开始装在船上,可是一直到十五世纪,这种火炮的才有足够的威力,能够一炮击毁当时的船只。这种兵器有明显不同的两种形式,一为前膛(Muzzle-Loader),一为后膛(Breech-Loader)。后膛炮的原始形式是一种“组合式”的火炮(Built-up Gun)——即由若干根铁棒所组成,在上卷中已有详述。它的药室与炮管是分开的,在发射之前,用螺旋装上去。
一共有两种主要类型的前膛炮——加农和寇非林(Culverin),都装在炮车上。前者发射一吨重 [ 注:校制者按:原文如此,需核对英文版。 ] 的铁弹,只有中等的射程。后者炮身较长,炮弹较轻,而射程也较远。这两种火炮的性质有如下表:
型式 膛 弹重 口径 最小射程 最大射程
加农 7.25吋 50磅(约) 18 340步 2000步
寇非林 5.25吋 17磅 32 400步 2500步
此外还有半加农(Semi-Cannon),弹重32磅;以及半寇非林,弹重九到十磅。(寇非林亦可称之为长炮)长炮中还有许多较小型的,例如“Saker”,弹重五磅;“Minion”,弹重四磅;还有“Faleon”,弹重两磅半到三磅,不过这些火炮全部只有对人员的杀伤力。另外还有一种叫作“Plrier”的,射程较短,发射的是二十磅的石弹,到这时已经变得落伍了。
在十六世纪开始时,在海上航行共有两种主要形式的船只。一为圆船(Hulk),另一为长船(Galley)。前者用以载运商品,后者则为标准的战船。但是不久,大洋的航行和火炮的进步又开始使船只的构造有了新的改变。在洋面上,风帆要比桨更重要,而用风帆的船只又更适于使用船舷上的火力。
第一个转变期是在十五世纪,此时小型杀人性的海军火炮开始被采用。它们装在两个炮台上面,一在船头,一在船尾——在过去未有火炮时,这种平台上是装置弓弩的——,其目的是为了击毁登船的敌军。亨利七世的大船,“摄政”(Regent)号上即装有这样的火炮二二五门——主要都是旋转式的火炮。
亨利八世带来了第二个转变期。他采用了前膛式的毁船火炮。因为这种兵器太重了,不能放在炮台之内,而且也不宜于对付登船敌人之用。它必须装在上层甲板上,最好是在主甲板上,必须在船只两侧开辟炮孔。第一艘装备重炮的船为“玛丽玫瑰”(Mary Rose)号,建造于1513年。
在最后一个转变期,船上的炮台逐渐变得不再需要了,而舷侧火炮重量的增加,则要求甲板空间的增加。圆船逐渐发展成为正规的军舰,这种船的长度比宽度要大三倍以上,而不像一般的圆船只相当于宽度的两倍。在十六世纪,这一类船只中最着名的,是德雷克的“复仇”(Revenge)号,这是一艘纯粹英国式设计的船只。这种船只是为“竞赛”用的,又可以称为“平甲板”(Flush-decked)式。虽然它的船尾和船头并不与腰部完全看齐,可是比起西班牙的战船,却要低百分之二十五到四十五。这个事实使多数的英国船只,都显得比西班牙的要小,虽然双方海军中的最大船只,其吨位是大致相等的。所谓的“大帆船”(Galleon),并非西班牙独有,通常为四桅的帆船,具有当时一般船只所有的索具,但是其船壳的构造却比较接近长船,与宽度之比较大,也较为平直,船头低下,与长船相似,而不像圆船的船头拱起。这个时代中的英国战船,大约是两个船员摊一吨,而在西班牙战船上,则是三个多人摊一吨。
火炮对于海军战术的影响,要比对于海军造船术的影响还大。在长船(快船)时代,主要的兵器为船头的撞角(Beak),而主要的战术行动即为硬撞。虽然在接近敌人时,快船是可以采取纵队形式的,可是攻击的队形却成横线,正像陆战一样,战斗就是突袭或冲锋。在装有火炮的战船上,其主要的兵器——重型的毁船加农——不是装在船头上,而是在两舷。当它们接近敌人时,一定要调动位置,使其侧面对着敌船——对于旧时代的快船而言,这是一种自杀的行为。所以在攻击时,其位置是与原有前进路线成直角的,为了使这种调动有秩序,并集中打击力量对付敌人,在接近敌人时应采取纵队的阵形。
这个彻底的改变在当时尚未被人认清,舰队进入战斗时还是蜂拥而上,其主要目的还是攀登敌船。可是在英吉利海峡中,与西班牙无敌舰队一经交手,纵队战术即开始成形了,这个理由可以从双方舰队在军备方面的差异上获得解释。根据刘易士教授(Prof. Lewis)的记载,可以表列如次:
舰队 船数 加农 皮里尔 寇非林 总计
英吉利 172 55 43 1874 1972
西班牙 124 163 326 635 1124 [ 注 ]
可见英国人所有的长程火炮,要比西班牙人多了三倍,反之在重炮弹中程火炮方面,则西班牙人也比英国人多了三倍。这种在射程和弹重上的差异,也就可以说明双方在战术思想上的不同。英国人是在长程战斗方面集中全力,而西班牙人则注重中程和短程战斗。西班牙的战术目标是先使敌船丧失战斗能力,然后再攀登它。英国人的目标却是在远距离击沉敌船,或迫使它易帜投降。虽然英国人的火炮具有较大的射程,但是在长射程中,其威力却并不足以发生决定性作用。同样重要的,是这种火力并不准确,在远距离时能击中目标的弹丸并不太多。火力的不准确使海战也和陆战一样,变成了缠斗不休的状态,直到有膛线的枪炮发明之后,这种情形才有所改变。所以在理论上,西班牙人宁愿依赖接近射程的打击力量,这样可以较易命中。
腓力对于英国人将要采用的战术,早已有所认识,所以当梅迪纳公爵出航前,他曾经给予下述的警告:“你应特别注意,敌人的目的是想作远距离的战斗,因为(他们)火炮的射程较大;反之,我们的目的却是要接近敌船,钩住它们并登船进行肉搏战。”可是很明显的,他却并未充分认清英国人的真正优势并不在于较长程的火力上面,而在于他们的海员技术较为优秀,事实上,他们的船只也比西班牙的更为轻便,易于操纵。西班牙人是惯于在良好天气中航行的海员,而英国人却惯于与恶劣天气搏斗。西班牙的船只在外形上与其说像一艘船,还不如说像一座堡垒,上面挤满了陆军的士兵,而真正的海员却感觉不够,其地位也只比划桨的奴隶略胜一筹而已。在英国人的战船上,水手不仅驾船而且也打仗,虽然也是强迫服役的,但每天还有四个便士的酬报。最大的区别,也是(英国)最大的优势,是西班牙人仍继续使用快船时代的旧战船,船只分成集团,以横队迎敌;而德雷克或霍华德(Howard)却推出了一种新战术,大致以纵队的形式接战,这也是海战革命的先声。
对于英国海军将领而言,在西班牙舰队驶出之前的几个月当中,他们所遭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却是伊丽莎白本人。这个女人虽然具有很坚强的性格,可是在英国的历代君主中,她也许要算是最吝啬的一个。况且她也真的害怕西班牙,这并非没有理由,因为西班牙在当时,本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和海军国家。她一直都只想和平,可是她却不了解,只要她仍然鼓励私掠的行为,和支援日德兰的叛乱,那么和平就将永无可能性。
到了秋季,一个小型的英国海军支队,在巴尔麦爵士(Sir Henry Palmer)的统率之下,与一个荷兰的支队联合到一起,一共只有九十艘小船(只适于内河与浅海使用),开始封锁佛兰德的港口;但是直到11月27日,英国女王才召集了一个战争会议,讨论下述的问题:可能的登陆地点,陆上兵力的使用,所使用的兵器,和国内的安全。12月21日,她任命霍华德勋爵(Lord Howard of Effingham)为“陆军中将、总司令、海上舰队和陆军的总管”。尽管德雷克在她的海军将领中是能力最强的一个,但她却宁愿选择霍华德,这不仅是为了提高其舰队的威望,而且也是因为霍华德的地位较高,容易获得部下的服从。德雷克后来被任命为海军中将,在技术方面做霍华德的顾问。关于霍华德,托马斯·富勒(Thomas Fuller)曾这样评价:“诚然,他并非一个内行的海员,但是他却知人善任,而且从善如流。”
自卡地兹和里斯本回来之后,德雷克就一直要求再作他那种冒险的突袭——在出发港口内攻击西班牙舰队。假使当时他真获得了准许,去再作一次这样的攻击,那么西班牙舰队可能将永远都不能出海了。最后,在霍华德已受命为统帅的第三天,他才奉命率领三十艘船只向西班牙海岸进袭。然后接着,女王又害怕触怒西班牙人,收回了这个命令,并将舰队的员额减少了一半。这种犹豫不决的态度,使得霍金斯在1588年2月15日,曾经上书华尔新汉,表示严重的抗议。
他说:“我们必须有所选择,是接受一个不光荣和不可靠的和平?还是决心一战,以求得一个安静的和平?照我看,最可靠和最有利的途径,就是决心一战,这也是全国人民的公意。”
霍金斯的意见,正与德雷克一样,认为攻击即为最可靠的防御。但当他这封信发出后不久,英国女王又获得了克鲁兹侯爵逝世的消息。于是她相信西班牙舰队现在又出发不成了,而且她也认为帕尔马公爵正处在困难之中(注:大约一个月后,帕尔马曾报告腓力说,他的三万人中,只剩下一万七千人的有效兵力了),所以她就陷入了后者所布置的和平陷阱,并派遣和谈代表团前往日德兰。关于这一点,霍华德在3月10日,也向华尔新汉提出警告,说请女王小心,不要陷入敌人的圈套。此时,也不断地有情报传来,说西班牙的舰队马上就要出海了。
假使伊丽莎白在天性上不是那样倾向于外交,则她应该能认清帕尔马的建议其实是一个诡计,战争是绝对不可避免的,因为腓力相信他自己是在替天行道。他认为这是十字军的行动,其目的是要把英格兰再收入天主教的怀抱。每一天,五万个教堂中都在做弥撒,腓力的海军船只,都是以宗教圣哲命名的;他们的乘员禁止发誓、争吵、赌博和与不正当妇女交游。船上都挂着帝国的旗帜,上面绣有基督和圣母的神像。
腓力对梅迪纳下达了下述命令:“当你接到我的命令之后,就应率领全部舰队出海,直向英吉利海峡进发,一直驶到马格特点(Margate)为止。然后再与帕尔马公爵取得联络,并保护他渡海。”他又警告他应该避免与英国舰队接触,并且说假使德雷克在海峡中出现,那么除了后卫行动以外,应该对他不予理会。他也给梅迪纳一个密封命令,那是留交给帕尔马的,告诉他假使这个远征失败了,他应该采取何种行动。
腓力交给梅迪纳指挥的舰队一共有船只130艘:20艘四桅大帆船,44艘武装商船,23艘圆形船,22艘差船,13艘轻快帆船(Pinnaces),4艘中型帆船和4艘长船(注:其中实际可用的战船数字在六七十艘之间)。这些船只的总吨位为57,868吨,火炮总计为2431门,驾驶的海员为8050人,所载陆军为18,973人。加上划船的奴隶和其他人员,共计60,493人。
全部舰队分为十个支队,其番号如次:
(一)葡萄牙支队,由梅迪纳·西多尼亚公爵指挥,10艘四桅船和2艘轻快船。
(二)卡斯提尔支队,由瓦尔德兹(Diego Fbores de Valdez)指挥,10艘四桅船,4艘武装商船和2艘轻快船(注:伐尔德兹本人与梅迪纳在一起,同乘他的旗舰“圣马丁”(San Martin)号)。
(三)安达鲁西亚(Andalusia)支队,由皮德罗(Pedrode Valdez)指挥,10艘武装商船,和1艘轻快船。
(四)比斯开支队,由李卡尔德(Juan Martinez de Recalde)指挥,10艘武装商船和4艘轻快船。
(五)古普兹可(Guipuzcoa)支队,由阿昆多(Miguel de Dquendo)指挥,10艘武装商船,2艘轻快船。
(六)意大利支队,由布尔吞多拉(Martin de Berteudora)指挥,10艘武船商船,2艘轻快船。
(七)圆船(Urcas)支队,由余安哥米兹(Juan Gomez de Medina)指挥,共23艘。
(八)差船(Pataches)支队,由安托尼阿(Antonio Hurtado de Mendoza)指挥,共22艘。
(九)中型帆船(Galleasses)支队,由雨果(Hugo de Moncada)指挥,共4艘。
(十)长船支队,由迭戈(Diego de Medrado)指挥,共4艘(注:这个支队根本没有出发)。

⑥ 明明是无敌的西班牙舰队,为什么会被英国击败

没错从表面上看,无敌的西班牙舰队不应该被英国击败,但是,西班牙舰队的将领换人了,同时在战术战略上的错误决定了这场战役的结局,西班牙舰队必败无疑。

西班牙舰队曾是一个不败的舰队


英国的战舰比较轻巧,虽然看起来在体积方面没有西班牙战舰的体积大,而且感觉火炮数量也不如西班牙舰队的数量多。但是,战舰的体积小,灵活性和机动性就更好。

也正是因为英国的战舰机动性更好,所以他们在开炮的时候就会全方位无死角的开炮,这样带来的伤害是毁灭性的。而且一个西班牙陆军将领运用的是自己在陆地上的战略方式,完全不符合海上战斗,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以西班牙舰队的惨败告终。

无敌的西班牙舰队的失败,让西班牙渐渐走入了下坡路,只能说这也和执政者的贪图享乐无心国事有关,只不过可怜的陆军将领帮帝王背了锅而已。

⑦ 西班牙“无敌舰队”是怎么回事

英国与西班牙原来一直保持着十分密切友好的关系。可是在16世纪初,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的一段婚外恋情却在两国之间埋下了祸根。到新教徒伊丽莎白一世继承了英国王位以后,两国因争夺一个叫尼德兰的地方,使矛盾达到极至。为了各自的既得利益,英、西两国在海上发生了一次次冲突。到1588年,两国之间的海域争夺战开始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亲自组织海上舰队,伊丽莎白也利用一切力量对抗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她组建了一只由海盗组成的舰队同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展开海上战争。战争从1588年打到1604年。1603年3月24日,伊丽莎白一世逝世后,继位的詹姆士一世同西班牙结盟。战争终于结束了。一个王牌的舰队被一个以海盗为主的杂牌军打败,这种强者败,弱者胜,以少胜多的结局,一直是历史学家和军事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话题。

1588年5月的一天,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得意洋洋地站在窗前,远处海面上,强大的“无敌舰队”正要出发。这次远征的目的地是英国,腓力二世命令他的舰队要消灭英国海军,直取伦敦。

当时的西班牙海军,可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它由134艘舰船、3000多门大炮、8000多名水手、2万多名士兵组成。而英国海军则是由海盗小船拼凑成的,实力比无敌舰队差远了。因西班牙海军司令命令自己的舰队一字排开,耀武扬威地向英国开去。

英国方面得到消息后,立即做好了战争准备。霍华德勋爵担任海军统帅,他的副手是海盗德雷克和豪金斯。这两人可是身经百战的海盗头子,跟西班牙人多次交手,很了解对方的弱点。

英国的舰船体积比较小,但很灵活,速度也快。火炮的威力虽然没有西班牙的厉害,但射程较远。豪金斯对英国海军战术进行了改进,建立了纵队占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无敌舰队一出发,就被英国海军盯上了。

德雷克决定给无敌舰队一个“下马威”。当无敌舰队停在加莱港的时候,趁夜黑人静,海面上刮起东风的时机,他点燃了6艘涂满了柏油的旧船。六条火龙冲向了无敌舰队,西班牙人一片混乱,舰队仓皇砍断锚索,四处逃窜。舰船失去锚,只能随风漂流,被英舰又追又打,没有正面交手就死伤惨重。

事情没有就此结束,英国决定彻底打败无敌舰队。两天以后,双方在加莱附近海面上展开了决战。英国海军充分发挥自己灵活迅速的优势,他们先在远处向西班牙海军开火,西班牙的大炮虽然威力强大,但射程很近,打不着英国舰队。这时,高大的舰船成了累赘,躲闪不方便,一字排开的队形更是不利于战斗,舰船之间不能相互接应,只有被动挨打的份儿。

激烈的海战持续了整整一天,双方弹药都打光了。西班牙舰队被打得七零八落,好不容易有一些舰船逃出英国海军的炮火攻击。但在他们逃跑的途中又遇到了风暴,又经受了一次重大的打击。当腓力二世见到自己的“无敌舰队”时,眼泪都流下来了,“无敌舰队”只剩下了43艘破破烂烂的船。

英国舰队大获全胜,他们没有损失一条船就打败了“无敌舰队”,英国海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海军。

⑧ 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为什么英国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曾经的日不落帝国,为什么英国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在19世纪,谁拥有制海权,谁就是强大者;谁失去制海权,谁就要受制于人。而当时英国就是牢牢抓住了制海权,从而得以积累下大量的财富,并在世界各地拓展殖民地,当时的英国也因此得名“日不落帝国”。


到1588年10月,“无敌舰队”仅剩43艘残破船只返回西班牙,以近乎全军覆没的结局惨败。从此,国势鼎盛的西班牙一蹶不振,英格兰则成就了海上霸权,开启了伊丽莎白一世的盛世。

⑨ 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是怎样来的

无敌舰队(古西班牙语:La Grande y Felicísima Armada即最幸运的舰队;现代西班牙语:La Armada Invencible即不可击败的舰队)是由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在1588年所派出,意图征服英格兰却失败的庞大舰队。无敌舰队之役是英西战争中最大型的战役,也是战争过程之中第一个侵略性攻击意图。这场战争同时也是英国历史中最有名的战争。无敌舰队约有150艘以上的大战舰,被英军击败时本想南退,却因刮起强大的南风而不可行,残存的舰队只好随风北上,最后绕过大不列颠岛及爱尔兰岛西岸回国时仅存43艘,由于损失百艘以上的大战舰及超过一万四千名士兵,从此国势鼎盛的西班牙一蹶不振,英格兰则成为海上强权。

⑩ 古时的西班牙舰队真的无敌吗

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没始建于1588年5月的西班牙舰队包括127艘兵船、运输船和水手,以及2.3万名步兵。这一庞大舰队于1588年5月28日从里斯本出发,7月,在英吉利海峡遭到英国舰队的迎击而惨败。舰队进入北海,企图环航苏格兰与爱尔兰返回西班牙,结果在途中遇到风暴,半个舰队被大海吞噬,人员损失近万名,西班牙从此丧失海上霸权,英国逐渐取而代之。

16世纪上半叶的西班牙,是当时欧洲的第一强国和最大的殖民帝国。它拥有强大的陆军和海军,并借此建立了横跨大西洋、纵越地中海的海上霸权。它的版图除西班牙本土之外,还包括意大利南部、尼德兰、拉丁美洲除巴西以外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非洲的突尼斯和亚洲的菲律宾,一度自诩为“日不没的世界强国”。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于1530被选为“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成了头戴多顶王冠,名噪一时的封建帝王。

1556年,查理五世之子腓力继位为西班牙国王,称腓力二世,他作为欧洲第一强国的统治者,自命为执行上帝意志的卫教士,出动海陆军连年征讨攻杀于外,遍竖宗教裁判所火刑柱于内,操纵耶稣会的间谍兇手们作乱于敌后,充当了16世纪下半叶天主教势力向宗教改革运动猖狂反扑的元兇。

腓力二世对英国的日渐崛起感到不安。尤其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是英王伊丽莎白为打击西班牙的西欧霸主地位,竟然纵容和支持英国海盗袭击西班牙的海上商船和海外殖民地。1577年至1580年,英国着名的海洋大盗德雷克在其第一次环球航行中,竟然把西班牙殖民者存放在南美洲沿岸各港口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抢劫一空。西班牙政府闻讯后,强烈要求英国女王对德雷克处以海盗罪。可是,伊丽莎白不但没有照此办理,反而册封德雷克为男爵,伊丽莎白的这一作法大大激怒了腓力二世,从而加深了英西两国之间早已存在的矛盾。

腓力二世决心与伊丽莎白女王决一雌雄。1588年5月底,腓力二世派出一支庞大的舰队从里斯本出海远征英国,这支舰队被命名为“最幸运的无敌舰队”。它拥有134艘舰只,总吨位57868吨,装有2431门火炮。舰队有船员8766名,摇桨奴隶2088名,还有21855名士兵及300名教士。“无敌舰队”中的巨型战舰如楼宇一样高耸水面,外表巍峨壮观,但实际上体大笨重,航行迟缓,直到7月21日,才驶进英吉利海峡。“无敌舰队”的司令西顿尼亚,本是个陆军将领,不仅没有任何海战的经验,甚至还要晕船,同“无敌舰队”相比,英国舰队的准备略显不足。在把王室、各类船主、商人以及海盗的所有舰船集中起来之后,英国舰队共约有140艘舰船,但在大型战舰的数量和总吨位方面均逊于“无敌舰队”。然而,同西班牙舰队相反,英国舰队的舰只小而狭长,去掉了船楼结构,加强了舰炮火力,具备快速轻便,长于攻击的特点。整个英国舰队共有作战人员9000人,全部都是水兵。更为重要的是英国舰队拥有一位称职的司令——海军上将霍华德,而出身于海盗的着名海军将领霍金斯和德雷克则担任舰队的副司令。

伊丽莎白女王对前线的视察,极大地鼓舞了英军官兵,前线的将士士气大振,决心与“无敌舰队”一决高低。7月22日,两国舰队开始接触,西班牙“无敌舰队”为发挥自己舰载步兵的作用,力图接迎英国舰队,展开短兵相接的搏斗。而英国舰队则发挥自己快速灵活,火力凶猛的特点,避免同西班牙舰队正面交锋,主要是在英吉利海峡的航路上跟踪西班牙舰队,用小规模的舰队发动袭击,双方虽未发生大的战斗,但西班牙的舰队却受到了很大的损失。

经过艰苦的航行和战斗,“无敌舰队”终于闯入加来海峡,准备按原定计划与驻扎在尼德兰南部由帕尔马公爵率领的西班牙军队会师,然后将其运过加来海峡,在英国登陆作战,但由于尼德兰海面已被英国舰队封锁,这一计划未能实现。

7月29日黎明,英国两国舰队在加来和敦刻尔克之间的格雪夫兰斯附近海面展开了激战。英国舰队采取准确的远距离炮战,使射击技术低劣,主要依靠接舷肉搏战的西班牙“无敌舰队”丧失了还手的能力,战至该日下午,西顿尼亚不得不率“无敌舰队”向佛兰德尔沿岸败退。英国舰队则乘胜追击,直到舰上弹药射尽后,方停止追击,调头返航。

在格雪夫兰斯海战中被打得焦头烂额的“无敌舰队”祸不单行,在8月初又遇上了暴风的袭击。不少船只没顶于风流之中,还有一部分船只被风暴刮散,有的甚至漂流到挪威的澳海岸。西顿尼亚因船队损失巨大,又见天气恶劣,不敢再战,于是率领残船败舰驶向北海,绕行苏格兰和爱尔兰折返西班牙。当1588年10月西顿尼亚率残部回到西班牙时,仅余舰船53艘,葬身鱼腹者9000多人,“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英国与西班牙的1588年海战,以及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没,对于英、西两国的历史发展,对于整个欧洲的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的变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对于西班牙来说,“无敌舰队”的覆没不但标志着西班牙海上霸权的倾覆,而且是西班牙殖民帝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尽管腓力二世把战争的失败归咎于风暴与海涛,并叫嚣将很容易地再建一支舰队。但“无敌舰队”没有能够再生,西班牙也没有能够再掌海上霸权。其欧洲第一强国的地位,也随着“无敌舰队”的覆灭而开始衰落。1589年,腓力二世出兵干涉法国胡格诺战争,后遭失败被逐出法国。而自1567年开始的对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血腥镇压,绵延几十年不得结果,最后终于1609年由腓力二世和尼德兰北部联省共和国(即荷兰共和国)缔结停战协定,在事实上承认了荷兰共和国的独立,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统治终被推翻。在17世纪上半叶的欧洲30年战争中,西班牙作为德国皇帝的盟国最终战败。从此西班牙便一蹶不振,不得不退出欧洲强国的行列。

无敌舰队的覆没标志着海上强国西班牙的衰落,英国的日不落帝国时代的开始。但这次海难给我们的感触太多了。假如腓力二世不是那么昏庸,假如不是麦克纳西多尼亚率舰队出征,假如……但历史事实不会重来,后人也难有从中吸取这血泪的教训。想一想,就是皇帝和公爵的昏庸无能,才使那么多英勇的西班牙战士无端地殒命大海;正是公爵的无知,才造成了舰队的军事失败和误入歧途,终为风暴所灭。祸在人而不在天。当时的西班牙人已没有了先辈的开拓精神,因而西班牙的衰落也成为历史之必然。只是这一海战使西班牙元气大伤,再无力与英国抗衡,加速了其衰败的过程,由此可见,人在事中是起如何大的作用啊!

当今时代的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无敌舰队与其说毁于天意,不如说是毁于腓力、公爵之类的手中!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394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738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034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293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352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034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987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847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014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