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部分地区农业属于什么
Ⅰ 欧洲西部的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
农业生产耕地、劳力都不足,农业现代化对机械化和生物技术都很重视,欧洲农业为次要生产部门。
农牧结合和集约化水平高为重要特点。主要种植麦类、玉米、马铃薯、蔬菜、瓜果、甜菜、向日葵、亚麻等,小麦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0%,大麦、燕麦约占60%以上。园艺业发达,主产葡萄和苹果。畜牧业以饲养猪、牛、绵羊为主。
(1)西班牙部分地区农业属于什么扩展阅读
农作物以小麦、大麦、燕麦、马铃薯、甜菜为主。盛产葡萄和苹果。渔业和养畜业均较发达。比利时和法国所产阿尔登马,英国所产巴克夏猪、约克夏猪、大白猪、爱尔夏牛、纯血种马,荷兰所产荷兰牛等优良畜种世界闻名。西欧主要矿物有煤、铁、石油、天然气、钾盐等。
西欧的国家全属于发达国家。狭义上的西欧地形主要为平原和高原,山地面积较小。地处西风带内,绝大部分地区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雨量丰沛、稳定,多雾。
西欧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摩纳哥。西欧面积93万多平方千米。通常也把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叫西欧,河流多注入大西洋。
Ⅱ 西班牙盛产什么农作物
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甜菜、油橄榄、葡萄和柑橘等,其橄榄油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盛产葡萄和葡萄酒,也是欧洲最大的柑橘生产国和第三大产粮国。年产蔬菜约1200万吨,是欧洲第二生产大国。
Ⅲ 西班牙、澳大利亚的耕地面积
1.西班牙是欧洲传统的农业国,全国耕地面积1
804万hm2.其中,种植业占西班牙农业生产总值的50%左右,主要作物有谷物、棉花、水果和蔬菜.澳大利亚国土面积768万km2,其中天然草场4.4亿hm2,耕地面积0.5亿hm2,澳大利亚农牧业已成为主2.要经济支柱之一。
Ⅳ 是关于地理的问题:为什么西班牙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气候,工业,农业等等所有方面的成因)
西班牙东临地中海,北濒比斯开湾,东北同法国、安道尔接壤,西部和葡萄牙紧密相连,南部的直布罗陀海峡扼地中海和大西洋航路的咽喉要道,与非洲大陆的摩洛哥隔海相望(最窄处只有14公里),是南欧一颗璀灿的明珠。
西班牙总面积共计505877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4/1000,是欧洲土地面积较广阔的国家之一,仅次于俄罗斯、德国和法国,是欧洲第四大国。
西班牙和葡萄牙一起位于欧洲西南端伊比利亚半岛上,号称“永不沉没的航船”。由于欧洲主要山脉之一的比利牛斯山脉横亘半岛与大陆之间,所以自古以来又称为比利牛斯半岛。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呈五角形,面积共为55.38万平方公里,其中西班牙占据了5/6以上,达49.246万平方公里。半岛以马德里为中心,距东部的巴塞罗那600公里,同最南端的加迪斯城相距530公里,距最西边的拉科鲁尼亚城590公里,离北部的西、法边境600公里,即使和最西端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相距也只有600多公里。
西班牙的领土,除半岛陆地部分外,还包括地中海的巴利阿里群岛,其面积为5014平方公里;北非西海岸和大西洋中的加那利群岛,面积为7413平方公里;另外,西班牙还有两块处于摩洛哥土地上的飞地:梅利利亚和休达,面积32平方公里(两地归属问题至今同摩洛哥有争议)。从马德里坐飞机到巴利阿里岛上最大的马略卡的首府帕尔马和加那利岛中的大加那利岛,分别只需1小时和2.5小时。
气候
西班牙大陆本土大体上位于北纬36度至43度之间。由于地形变化多端,西班牙各地的气候大相径庭。本土与地处非洲的加那利群岛的气候,简直是两个世界,不能同日而语。但一般说来,西班牙大部分地区受地中海的影响,属温带。除少数地区外,冬天不是很冷,夏天不是很热,生活比较舒适。
西班牙一年四季分明。最冷月为1至2月,平均气温是:东部、南部为摄氏8度至13度;北部2度至10度。最热月是8月,平均气温是:东部、南部为摄氏24度至36度;北部为摄氏16度至21度。
因西班牙地处南欧,受三面海洋气候的影响,东、南有来自地中海温暖而潮湿的气流,北部又有大西洋吹来的阵阵季风,加之本土地理环境复杂,崇山峻岭,林海草原,错落有致,从而形成了各自的小气候。
北部和西北部沿海一带为海洋性温带气候,全年风调雨顺,植被很好,有“绿色西班牙”的美名。夏天气温不高,清凉爽快。冬天瑞雪纷纷,一片银装素裹,气温较低。中部高原为不大显着的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夏热冬冷,但均不强烈。春、秋两季相对较长,阳光充足,风清月白,气候宜人,也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南部和东部地区为地中海型亚热带气候,日照时间长,夏季炎热,最高气温高达40多度;冬季温和,几乎全年无霜冻。
除西北部沿海一带,西班牙许多地区气候干燥,严重缺水,年降水雨量在500至1500毫米之间,东南部地区不超过500毫米,而降水大多在冬天。由于常年少雨干旱,密林较少,有些地主甚至有沙漠化趋势。
Ⅳ 与法国相比,西班牙发展地中海农业的区位条件如何
与法国相比,西班牙发展地中海农业的区位条件比较好,纬度比较低,光热更加充足。法国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面积小。
Ⅵ 西班牙的地理位置
西班牙地理位置优势独特,东临地中海,西至大西洋,南靠北非西非,农业、旅游资源丰富,本地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金融、电信、汽车、高铁、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生物制药、物流、新能源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
特别引人瞩目的是西班牙农业发达,是欧盟第一大和全球第三大果蔬出口国,有“欧洲菜篮子”之称,葡萄酒、橄榄油、猪肉、水果在中国市场颇受欢迎。
西班牙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欧盟成员国,全国的人口不到5000万,国土总面积505925平方公里,是西欧国家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属于欧洲高福利国家。西班牙海岸线长约7800公里,拥有十分优越的旅游资源,其大部分国土气候温和,山青水秀,阳光明媚,风景绮丽。
(6)西班牙部分地区农业属于什么扩展阅读
西班牙东南和西北两面临海,西北的比利牛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内陆地区又山脉纵横,所以西班牙全国各地气候各有不同。
首都马德里及周边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昼夜和四季温差都很大。春秋季节是气候最温和的时候,特别是秋天温暖舒适且白昼漫长,最适宜观光游览。
巴塞罗那位于西班牙北部沿海地区,冬季较内陆地区更为温暖;夏季阳光充足,地中海美丽的沙滩和周边岛屿都深受游客青睐,所以一年四季巴塞罗那都迎接着络绎不绝的游客。
在南部的安达卢西亚地区,夏季气候异常炎热、日照强烈;春秋两季气候更为宜人;冬季虽然温度不低,但高山地区也会下雪。
Ⅶ 欧洲西部农业以什么为主
欧洲西部广义上的范围主要是指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家(含以上国家)以西的欧洲,该地区工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农业多以具有高附加值的生畜海产养殖和具有高经济价值的作物种植业为主。该地区除了法国和德国,其他国家由于土地狭小经济回报工业城市用地等原因,大宗低经济效益的粮食种植虽然单产高(如大米,小麦,玉米)但产量都很难满足需要,多依赖进口。
具体细分欧洲西部又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德国奥地利的农业主要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农产品加工产值不甚重要。种植业主要有黑麦,燕麦,薯仔,甜菜,同时畜牧业,乳畜业也比较发达。
法国农业则呈现多样性,由于法国领土相对广袤且日照以及土壤肥沃,法国既是世界主要的基础粮食出口国,又是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国,法国主要大宗粮食作物是小麦和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是葡萄,橄榄。
意大利为首的南部地中海沿岸国家农业则全力发展高经济作物,以意大利为例,橄榄和橄榄油的提炼,葡萄和葡萄酒在世界出口的高附加值农业产品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意大利和西班牙两国的橄榄油和葡萄酒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在4分之一以上。与此同时水果蔬菜也是这地区农业重要组成部分。
大西洋沿岸周边国家以英国荷兰为例,由于气候以及历史传统,畜牧业和乳畜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荷兰丹麦农业由于土地狭小采取了专业农业方法,专攻乳畜业,奶酪加工是这个地区农业产值的关键。英国则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则不占主要地位依赖进口,农业加工主要为肉类加工,同时该地区是世界主要海洋渔场之一,周边国家渔业捕捞以及加工也在农业结构中有着重要地位。
算全面吧,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觉得满意就给点分吧
Ⅷ 欧洲西部的土地利用类型是什么农业结构是什么
欧洲西部的土地利用类型:
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这几种都有,其中耕地比重较小。
农业结构:
种植业(各种农作物的时空安排)和养殖业(家养动物的时空安排),及后续的加工业。农业是乳畜业为主。
欧洲西部地区。狭义的西欧指欧洲西部濒临大西洋的地区和附近岛屿,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摩纳哥。广义是自斯堪的纳维亚南部半岛到意大利。地形以平原为主,次为高原;山地面积较小,主要分布于英国西北和法国东南。
平原地形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业。由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西欧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因此乳畜业发达。大多数地方发展混合农业,种植小麦的同时发展乳畜业,形成互补。法国是欧洲西部农业发达的国家。畜牧业发达,人们称牧草为‘绿色金子’。英国畜牧业占全部农产值的70%。法国和德国农业产值中,畜牧业比重也略高于种植业。荷兰、丹麦等国是世界着名的乳畜大国。其中丹麦的乳畜产品在出口总额中占30%以上,火腿、熏肉、香肠、奶酪是主要出口产品。欧洲西部从事畜牧业的农民以饲养牛,羊等牲畜为主,同时种植谷类作物及牧草,主要生产肉类,鲜奶及乳制品,羊毛等畜产品。这里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自动化。列如,乳畜业从牧草及饲料作物的耕种到挤奶工作,都采用现代化机械操作。
Ⅸ 列举各国各类农业地域类型
根据农牧业结构、栽培或饲养方法、农业投入、技术水平、商品率、专业化程度等,全世界可划分为四大类型,细分为12个类型。
自给传统农业类型 有以下五个:
游牧型 天然牧场为主要饲料基地,以饲养绵羊、山羊、牛为主,还有马、骆驼、驴等。以放牧为中心,逐水草而居,随季节更换牧场。经营粗放,单位面积的载畜量与单位面积产量低,且产量不稳定。投入少,设备简陋,属自给自足牧业,商品率低。多居住移动式房屋,如蒙古包等。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带:①干燥半干燥草原地带,包括蒙古高原、中亚、西亚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区。②高山、高原地带,如中国青藏高原、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等;③北极寒冷地带,如爱斯基摩人的狩猎、采集、渔业属之。
绿州农业型 多以种植业为主,多种植小麦、杂粮、棉花和果菜等(如枣椰)。利用地下水或泉水发展的灌溉农业,以坎儿井为典型代表。传统的经营方式,但较为集约化。主要分布在干燥、半干燥地区内的绿洲地带,西亚的两河流域,中国的新疆与甘肃的西北部,伊朗高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的上、中游,撒哈拉沙漠地区等。
迁移农业型 (亦称“补钉农业”)放火烧山,辟为旱田。以种植杂粮等粮食作物为主。原始经营方式,不施肥,以木棒、刀为工具,俗称“刀耕火种”,十分粗放,过两年土地肥力消耗殆尽则迁移他处,易地再焚烧林木后再耕种。单位面积产量极低,且严重破坏生态平衡。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东南亚各国的山区,非洲中部和拉丁美洲部分地区等。
亚洲传统农业型 亚洲分为水田农业与旱田农业两种类型。水田农业是亚洲农业最典型的代表类型。以种植水稻为主,轮作较少,多水稻专业化生产。一般经营规模较小,小农个体经营为主。从发展水平又可分两个类型区:①集约型。主要指中国、日本、朝鲜、韩国,精耕细作,劳动力与物力投入多,现代化水平较高,一年可两熟,多则三熟,平均每公顷水稻产量高达6~7吨;②粗放型。主要指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现代化水平较低,经营较粗放,每公顷产量只有2~3吨。亚洲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季风区。这里高温多雨,雨热同季,水田率高,开发历史悠久,是世界稻谷的主要生产区与出口区。
旱田农业型 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有玉米、小麦、高粱、粟等,经济作物种类多,如棉花、麻类、烟草、甘蔗、花生和大豆等。多以种植业为主,农牧结合,饲养牛、马、猪及家禽等。经营较粗放,多为小农个体经营,产量不够稳定,商品率低。多分布在水田区的边缘或外围地区,以中国的华北、东北地区,印度的德干高原,恒河中上游及日本的北海道地区为代表。
商品化农业类型 有以下四个:
混合农业型 种植业与畜牧业并重。种植谷物(以麦类为主)、薯类、甜菜和饲料作物。广泛实行轮作,并多饲养肉牛、猪等。农业投入多,集约化经营,单位规模大,商品率高。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洲的温带、寒温带地区,气候冷凉湿润。现代化水平较高的西欧、南欧(意大利波河流域)和北美洲,相对水平较低的巴尔干半岛各国。
酪农型 (或称产奶区)即乳用畜牧业区。种植业与畜牧业紧密结合,以种植饲料作物和养奶牛为主。发展成饲料牧草型奶牛业。农业投入多,经营规模大,现代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商品率发达。近年饲养品种有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增加猪、禽),是世界农业发达地区之一。主要分布在温带湿润地区。以北欧丹麦,西欧的荷兰、瑞士,北美洲五大湖沿岸,澳大利亚东南部,新西兰北岛最为集中。在大城市近郊多以鲜乳为主,远离消费中心的以乳制品为主。与混合农业相比,一是乳用畜牧业专业率高;二是集约化水平高。
地中海式农业型 以栽培桔柑、葡萄、油橄榄、柠檬等地中海水果驰名。夏干季节发展灌溉,利用冬雨种植小麦。一般农业投入较多,专业化率与商品率较高。集中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区,以南欧最为发达,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为代表。
园艺农业型 以种植蔬菜、水果和花卉观赏植物为主。精耕细作,经营规模不大,属多劳、多肥、多设施、多投入、多收益农业。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大城市与城市带的近郊区,以及运输条件方便的远郊区,与输送园艺、空运农业相结合,如荷兰花卉园艺世界闻名,日本 高冷地农业(属远郊区)等。
企业化大农业类型 有以下三个:
企业谷物农业型 以种植谷物为主,冬、春小麦为中心,有与玉米或其他麦类轮作的。经营规模较大,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大。二次大战后初期,一般每户平均拥有耕地90公顷,80年代以来,其规模扩大一倍。属现代化水平、专业化程度、商品率、劳动生产率与收益都高的农业地域类型。产业革命后,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为解决食粮问题,而以大量生产小麦的企业化谷物大农场迅速发展起来。主要分布在中纬度的湿润地区,以北美洲(西经100°以西)的中西部地区,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区、澳大利亚的东南部为代表。
企业畜牧业型 饲养肉牛与绵羊为主,并有少量麦类与牧草种植。经营规模大,草场放牧,在屠宰前进行饲料育肥。商品率高,效益高。在产业革命后,随着世界肉、毛、皮市场需要量猛增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西部,拉丁美洲的巴西高原东部,阿根廷的潘帕斯和巴塔尼亚地区,澳大利亚的内陆地区、新西兰,以及南非等半干燥地区,是世界牛肉、羊毛的重要生产区和出口基地。
种植园农业型 仲植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生产天然橡胶、甘蔗、咖啡、可可、椰子、油粽、茶、香蕉、棉花、烟草、西撒尔麻等。为近代出现的一种农业地域类型。在产业革命后,对工业原料、饮料、食品需要量与品种增加,在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亚非拉地区后,他们利用各地区、各国自然条件的优势,廉价的劳动力强迫形成的。多为单一经营,以资本主义大农场为主。生产技术较高,产品基本上供出口,商品率高。还有些当地居民或华侨经营的小农场。主要分布在世界热带雨林区,全年高温多雨,年均温在20~28℃,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排水良好的山麓缓坡地带。南北半球的20°以内区域,以东南亚、南亚、中美洲和西非洲最为集中。
合作化(集团化)农业类型 从土地占有关系和经营组织系统划分为独立地域类型区。指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土地改革后,土地收归国有,大的农业基础设施由国家投资建设。小的由集体或个人备置。建有国营农场和各种形式的合作单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了农业生产承包制度、效益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