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是如何参加西班牙国际纵队的
1. 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的伟大的国际纵队
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全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反法西斯战士纷纷志愿进入西班牙,参加国际纵队,和西班牙人民一起同法西斯分子作战。甚至连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反法西斯战士也冒着生命危险,前来西班牙参加战斗。国际纵队战士到西班牙后,先是按不同国籍,组成了诸如“列宁支队”、“林肯支队”、“巴黎公社百人队”和“台尔曼支队”等。后来,共组建成7支国际纵队。国际纵队战士都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富有献身精神。他们在加入国际纵队时,每人都在一份誓言上签名宣誓:“我志愿来到这里,为了拯救西班牙和全世界的自由,如果需要,我将献出最后一滴血”。在整个战争期间,大约有一万多名国际纵队战士牺牲了宝贵的生命,长眠在西班牙的土地上,他们以国际主义的模范行为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正在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坚决支持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1937年5月15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向西班牙人民发出了一封公开信。他在信中说,西班牙人民进行的战争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战争,这个战争不只是为了西班牙民族的生命,也是为了世界被压迫的民族而战。”“如果不是我们眼前有着日本敌人,我们一定要参加到你们的队伍中去的。”朱德总司令也在给西班牙人民的信中称:“你们在西方与德意法西斯战斗着,我们在远东与日本法西斯军阀搏斗着!你们与我们的胜利,将是国际上法西斯蒂的灭亡。”国际纵队中的一百多名中国籍战士大多数是居住在欧、美和亚洲的华侨、华工和留学生,其中多数是共产党员。战争开始时,中国共产党旅德支部负责人谢唯进按照组织要求,先到英法动员华侨参战,然后他只身步行,跨过西法间的比利牛斯山进入西班牙。谢唯进来到西班牙后,先是做西班牙共和国军队第35师的重炮队队长,后来在国际纵队中担任炮兵纵队政委。他率领炮兵纵队参加了保卫马德里等许多重大战役,曾经两度负重伤都坚持不下火线。为了支持国际纵队中中国勇士们的战斗,1937年夏天,朱德、周恩来和彭德怀特地从延安托人给在西班牙的中国勇士们带去一面红色锦旗,锦旗上绣着:“中西人民联合起来,打倒人类公敌──法西斯蒂!”这一百多名中国战士大多牺牲在西班牙,许多人连姓名都没留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给西班牙人民的支援,鼓舞了西班牙人民抗击法西斯的决心和勇气。西班牙共产党曾经致电中共中央:“你们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压迫者的斗争,就是我们自己的斗争”,“你们的英勇与团结,就是帮助着我们。”西班牙内战失败后,一些国际纵队战士离开西班牙,当他们听说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情况后,坚决要求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其中,有22名医生直接参加了中国的抗战救护工作,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们才陆续回国。其中,有4人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牺牲在中国土地上。国际纵队,和西班牙人民一起浴血奋战,并肩打击法西斯叛乱分子和武装干涉者。在战斗中,有1万多名国际纵队战士英勇牺牲在西班牙国土上。他们的光辉事迹,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写下了壮丽的诗篇。因此,西班牙内战时期,不仅表现了西班牙内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力量,也表现了国际反法西斯斗争的力量,它是国际间进步势力同法西斯的斗争。
2. 西班牙内战的战争过程
1936年8月,叛军在德、意干涉军支援下从葡萄牙边境向马德里方向发动进攻,先后攻占巴达霍斯、卡塞雷斯、塔拉韦拉、托莱多等城镇,将南、北两块控制区联成一片。9月,叛军和干涉军在北部攻占伊伦和圣塞瓦斯蒂安,切断共和国北部与法国的联系。
1936年9月28日,叛军占领马德里西南托莱多地区,随后成四路从西面、西南面和南面进逼马德里。1936年11月6日,叛军进抵马德里城郊,共和国政府迁往巴伦西亚,并组建兵力达30万人的正规军。西班牙人民在国际纵队配合下,展开马德里保卫战。共和军和民兵在马德里以西构筑三道防线英勇抗击敌军。新组建的共和军和共产国际组织的国际纵队两个旅则赶赴前线,在J.米亚哈将军指挥下加强防御。同日,叛军2万人在德、意干涉军的坦克和飞机支援下,从西南方向发起猛攻,其左翼经“田园之家”公园实施主要突击,强渡曼萨纳雷斯河,一周内占领大学城3/4的地区。共和军兵力增加到7个旅(含1个坦克群),给敌以迎头痛击。25日,叛军停止进攻。为缩小包围圈,叛军于1936年12月13日出动1.7万人在马德里西北接近地实施突击,经1个月激战切断马德里通往埃尔埃斯科里亚尔的公路。西班牙共产党站在保卫共和国的最前列,马德里90%的共产党员走上前线,许多国际纵队战士在战斗中英勇献身。
1937年2月6日,叛军在意大利干涉军支援下,在马德里东南的哈拉马河谷发起进攻,企图切断马德里至巴伦西亚公路,完成对马德里的合围。18~27日,共和军实施反击,粉碎叛军从东南方向合围首都的企图。3月8日,意大利干涉军从东北方向对瓜达拉哈拉实施突击,企图配合叛军夺取马德里。共和军调整部署,投入3个师的兵力顽强防御,至22日终于粉碎意大利干涉军的进攻。
其间,叛军于2月6~27日在马德里东南远接近地发动哈拉马河战役,企图切断马德里通往东南地区的交通线;共和军英勇反击,粉碎叛军的企图。为牵制共和军的兵力,叛军在南部科尔多瓦、格拉纳达、直布罗陀一线实施进攻,占领蒙托罗、马拉加后转入防御。 1937年12月5日,共和军为粉碎叛军再次进攻马德里的企图,在东部战线对叛军主要根据地特鲁埃尔发起进攻,一度解放该城,但共和军未能按计划发展进攻,在孤立无援情况下苦战两个月,终因寡不敌众而遭受惨重损失,于1938年2月15日放弃特鲁埃尔。特鲁埃尔战役使共和军伤亡2.5万人,损失飞机超过100架。叛军和干涉军乘机将作战重点转向东部战线。3月,佛朗哥在埃布罗河河谷投入5个军的兵力以及几乎全部飞机、坦克,在德、意干涉军配合下向阿拉贡发起进攻,而共和军在东部战线仅有11个师。9日,法西斯军队突破共和军防线,至4月15日先后占领莱里达、特仑普和比纳罗斯等地,将共和军控制区分割成两部分,切断加泰罗尼亚与中部和东南部地区的联系。接着,叛军和干涉军分兵出击,南攻巴伦西亚,北进巴塞罗那。为扭转战局,减轻巴伦西亚受到的压力,共和军于7~11月在埃布罗河地区投入7个师10多万兵力发动内战以来规模最大的进攻战役,即埃布罗河战役。经3个多月鏖战歼敌8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200余架,但由于人力物力得不到及时补充而被迫转入防御,未达预期战役目的。这次战役具有决定性的性质,共和军损失6万有生力量,致使战局空前恶化。在此期间的9月21日,共和国应国联要求,解散国际纵队,试图换取英法对德意的压力,使其撤回干涉军,未果。少数国际纵队成员留下继续作战,政府后来使其成为公民。
12月23日,叛军和干涉军出动20多个师共40万人的兵力发动彻底决定战争胜负的加泰罗尼亚战役。由于加泰罗尼亚无政府主义者的纪律松懈和领导无方,形势明显有利于叛军和干涉军。无政府主义者没有遵守军事上起码的规矩,纯粹按无政府主义方式行事,结果打不好仗。因此,共和军在战役后期只得边打边撤。1939年1月26日,加泰罗尼亚首府巴塞罗那失陷。2月8日,共和军控制的最后一个据点菲格拉斯失陷,25万共和军越过法国边境后被解除武装。次日,叛军和干涉军进抵法西边境,切断西班牙第二共和国与其他国家的陆上联系。2月11日,加泰罗尼亚全境被占领。 纳粹德国
早在内战爆发前,德国高层和国民军领袖已有多次接触;内战爆发后,佛朗哥派出特使赴德请求军援1936年7月25日与德国航空部长戈林会晤、7月26日见到希特勒,希特勒当天才刚观赏完《女武神》歌剧,了解国民军的来意后当晚便做出介入内战的决定。下达三个军事行动的命令,进行魔火作战(Operation Feuerzauber),将11架德国Ju-52运输机和6架He-51战斗机、85名德军武装党卫军士兵搭上乌萨拉莫(Usaramo)号客轮,运往德军于西班牙驻扎的摩洛哥,这批航空兵力在转运摩洛哥的西班牙外籍兵团返回本土参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9月下旬,希特勒再次发布奥托行动(Operation Otto),动员更多士兵和战争物资援助佛朗哥。希特勒给佛朗哥的有24辆一号坦克、少量高射炮和一些无线电设备,德军指挥官亚历山大·冯·什勒(Alexander von Scheele)也将JU-52改装成轰炸机。1936年10月时,西班牙约有600到800名德军士兵。除了空军外,德国海军也派出战舰德意志号、舍尔上将号、科隆号和U-33、U-34潜艇进入战区。
希特勒最大和最后一次的国民军支援行动是派出兀鹰军团,自1936年11月开始,他派出了额外的500人部队,并提供西班牙国民军92架新型飞机,其中包括在整场内战中性能最佳的Bf 109战斗机。希特勒使兀鹰军团参战直到1939年4月战争结束。在高峰时期,德国部队约有12,000人,多达19,000名德国人参与了西班牙内战。
意大利王国
1936年7月22日内战爆发后,国民军领袖前往罗马对意大利外交部长加莱阿佐·齐亚诺(Galeazzo Ciano)传达佛朗哥的军援请求,至24日墨索里尼正式决定介入,派出12架SM81轰炸机协助佛朗哥运输非洲军团至本土。之后在希特勒的鼓励下,墨索里尼派出部份正规军参与西班牙内战,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不想在国际影响力上低于希特勒。尽管墨索里尼派出比希特勒多的地面部队,但所提供的战略资源较其来的少。在战争开始的1936年9月,墨索里尼只有提供国民军68架飞机和几百支小型武器,而意大利皇家海军(Regia Marina Italiana)在地中海发挥了重大作用,封锁了共和国的海军。意大利之后向国民军提供重机枪、火炮、飞机、轻型战车和空军军团(Aviazione Legionaria)与志愿军团(Corpo Truppe Volontarie,CTV)两支作战部队。在西班牙的意大利军约5万人,并透过轮换与整补,西班牙内战有超过75,000名意大利士兵为国民军战斗。
其他
葡萄牙在内战爆发时虽没有正式宣战,但约有8000名的志愿军进入西班牙与国民军一同作战、提供少量军需物资、更重要的是提供德意两国转入西班牙本土的港口,另外也有将逃往葡萄牙的共和派人士押到国民军军部处理。爱尔兰约有700名志愿军;罗马尼亚王国也有以伊万·莫塔为首的志愿军加入该阵营,而莫塔本人也在1937年1月13日阵亡。 苏联
在国联对其他各国实施武器禁运的同时,苏联是共和政府主要的援助者,秘密提供共和军约806架飞机、362辆坦克和1555门大炮。虽然当时斯大林签署过西班牙内战的不干涉协议,但在1936年10月宣布“若德意两国不停止军援国民军派,苏联将不受不干涉协议的约束”,之后秘密介入其中。由于斯大林不希望任何人能从武器形式追踪到苏联的介入,他们对共和军所提供的武器多是从博物馆、世界其他国家生产或是被苏军缴获的武器,不过苏联仍提供了如T-26轻型坦克、BT-5快速坦克、I-15、I-16战斗机等当时世界一流水平的装备给西班牙。苏联也派出少数军事顾问到西班牙,以及组织国际纵队参战。内战期间,苏联军队总额不超过 700人,但苏联的志愿军也经常开着的苏制坦克和飞机与共和党并肩作战。对于苏联的军备,共和政府则以西班牙银行的国家黄金来支付,总价值超过5亿美金,占了共和国全国黄金量的三分之二(见莫斯科黄金条目)。1938年,苏联自西班牙撤回军事顾问与志愿军。
墨西哥
不同于美国和拉丁美洲国家,墨西哥公开表示支持共和政府,拒绝遵从法国和英国的不干涉的提议,但相较于国民军自德意两国的援助,墨西哥提供共和政府的军备数量甚少。墨西哥提供2,000,000美元的援助和一些战争物质,包括20000支步枪,28万颗子弹,8门大炮和少数美国制造的飞机,如贝兰卡CH-300和一些曾在墨西哥空军服役的军机。然而,墨西哥最重要的帮助,是在外交部庇护许多来自西班牙的政治难民,其中有许多共和派知识分子和孤儿家庭。
国际纵队
在内战爆发后,苏联共产国际组织全球50多个国家的志愿者,编为国际纵队(亦称“国际旅”),前往西班牙与共和军共同对抗国民军。成员组成为来自各地(主要是来自英法美,也有来自德意等极权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反法西斯份子,其中有不少如阿尔贝·加缪、聂鲁达、海明威、乔治·奥威尔、毕加索等知名人物,还有当时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时前往西班牙的中国人。在受过基本的军事训练后便送往前线作战,西班牙内战期间总计约有32,000人参与国际纵队。在战争期间,国际纵队成员因其高昂斗志成为共和军倚重的主力之一。
3. 加缪是如何参加西班牙国际纵队的
摘要 1936年7月17日,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发生内战,由西班牙共和军和人民阵线对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为核心的西班牙国民军和西班牙长枪党等右翼团体;人民阵线得到苏联与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国民军则有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及葡萄牙的支持。由于多国势力参与,西班牙内战被视为二战的前奏。图为西班牙内战示意图,及战役地点。粉色部分为共和军最后控制范围。
4.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武装是如何干涉西班牙人民进行战争的
西班牙地处西南欧的比利牛斯半岛,北依比利牛斯山,背靠法国,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望,扼大西洋、地中海航路的咽喉。德意法西斯如果控制了这一战略要地,就可以进攻英法在欧洲的南翼,形成对英法的战略包围。西班牙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原料产地,英法美在这里有大量的投资,如果占有西班牙就可以夺取西方国家的经济权益和战略资源。同时,西班牙人民阵线的胜利,使德意法西斯害怕西班牙人民革命的潮流会唤起和推动西欧各国反对法西斯、争取和平与民主的正义斗争。德意法西斯借口反对共产主义的威胁,乘机干涉西班牙内战,以便控制西班牙,在西南欧扩展势力、达到最后征服欧洲的目的。
早在1933年,希特勒就通过谍报局和盖世太保将大量武器供应西班牙法西斯分子。1934年3月,墨索里尼和西班牙保皇派签订了秘密协定,表示愿意承担颠覆共和国的义务。德国法西斯通过情报人员不断地在西班牙招募第5纵队和恐怖分子,建立秘密武器库,为法西斯暴动作准备。1936年7月,德意法西斯情报人员和西班牙法西斯头目共同制定了叛乱的军事计划。当西班牙叛乱分子处于困境时,为了“尽一切可能使佛朗哥迅速获胜”,7月底。德意用军舰和飞机帮助佛朗哥把军队从西属摩洛哥运到西班牙海岸。德意法西斯还向佛朗哥叛军提供大量武器、飞机和坦克。在战争头两年中,德国给佛朗哥提供了650架飞机、200辆坦克、700门火炮;意大利提供了1000架飞机、950辆坦克和装甲运输车、约2000门火炮。在近3年战争中,德国为佛朗哥提供了5亿马克,意大利提供了140亿里拉的援助。同时,德意还公开地直接进行武装干涉,有15万意大利和5万德国军队都先后进入西班牙,同佛朗哥的叛军协同作战,还用军舰封锁西班牙海岸,切断了西班牙同外界的联系。德国法西斯甚至直接占领了西班牙的北部和西属摩洛哥,意大利占领了西班牙的南部和巴利阿利群岛。德意武装干涉,使西班牙叛军在军事上逐步占有绝对优势。9月4日,社会党人拉尔戈·卡巴列罗在马德里成立了人民阵线政府,新政府领导西班牙人民同优势的叛军和德意干涉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英法统治集团既害怕民主力量在西班牙取得胜利,又害怕西班牙战火伤到自己身上,对西班牙内战采取了所谓“不干涉的政策”。在英国策划下,1936年7月14日,法国政府率先宣布对西班牙战争保持“中立”。8月,英、法两国政府互换照会,采取共同行动,禁止向西班牙输出武器和军用物资,随后,共有二十七个欧洲国家接受法国政府提出的“不干涉协定”,并成立了监督执行协定的“不干涉委员会”。这时,美国又把“中立政策”原封不动地施用于受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的西班牙。英法美推行的“不干涉政策”和“中立政策”使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得不到应有的国际援助,而西班牙叛乱分子反而能从德意手里源源不断得到飞机和大炮,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其中就有德意从英法美等国购买的武器。
斯大林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苏联,坚定地站在西班牙人民一边,谴责德意法西斯的侵略行径,深刻地揭露了英法美等国“不干涉政策”的实质,全力支援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和人民的正义斗争,给西班牙人民提供了包括坦克和飞机在内的大量援助。共产国际也号召各国工人阶级联合起来,支援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在西班牙战争处于极端困难的时候,全世界有54个国家的共产党和进步人士,响应共产国际的号召,组成了着名的“国际纵队”,同西班牙人民并肩奋战。“国际纵队”一共有3万多人。旅居欧美的100多名中国华侨组成了中国支队,在西班牙共产党领导下参加了战斗。
首都马德里是人民阵线政府所在地,佛朗哥叛乱分子从一开始就企图占领马德里。1936年10月,在马德里的“第5纵队”配合下,叛军和干涉军用精锐的4个纵队兵力向马德里发动进攻,马德里人民展开了西班牙内战爆发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战斗——马德里保卫战。
10月底和11月初,佛朗哥叛军和德意干涉军对西班牙首都发起猛烈进攻。马德里人民、共和国军队以及国际纵队在面临法西斯重重包围和进攻的严重情况下,不畏强暴,团结奋战,接连打败了敌人3次进攻。这时,德意法西斯给叛军增调了大批武器和雇佣军,又发动了第4次进攻,结果又被马德里守军击退。马德里已成为西班牙共和国坚不可摧的堡垒。35000多名国际纵队战土在马德里保卫战中表现出了英勇的牺牲精神,1万多名国际主义战土为西班牙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马德里保卫战是一曲国际主义精神的凯歌。
西班牙人民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坚持战斗了32个月。1939年2月27日,英、法政府无条件承认佛朗哥政府,并对共和国政府施加压力,逼其向佛朗哥投降。3月,无政府主义分子和陆军卡萨多上校叛变,共和国军队陷于瓦解。3月38日,马德里终于失守。4月,西班牙共和国在国内外敌人的围攻下,进行了最后的顽强抵抗,终于失败。西班牙人民的英雄业绩,为世界各国人民反对法西斯武装侵略的斗争,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5. 加缪参加过西班牙内战吗
摘要 你好,参加过,加缪,一个作家、一个思想者。“阿尔贝·加缪”,20世纪人类文化史上最闪耀的名字之一。他曾在一张标明1951年3月至1953年12月的纸上,列出他心爱的词:世界、痛苦、大地、母亲、人类、沙漠、荣誉、苦难、夏日、大海。这概括了他一生为之奉献的全部事物。
6. 阿尔贝·加缪的生平事迹
1913年11月7日,阿尔贝·加缪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Mondovi)。加缪父亲在1914年大战时阵亡后,他随母亲移居阿尔及尔贫民区外祖母家,生活极为艰难。 阿尔贝由做佣人的母亲抚养长大,从小就在阿尔及利亚的贝尔库(Belcourt)的平民区尝尽了生活艰辛。1923到1924年在乡村小学里,一位名叫路易·热尔曼(加缪对他的知遇之恩一直念念不忘,在他的诺贝尔奖答谢辞中提到了这位老师)的教师发现了加缪的天分,极力劝说加缪的家人让他继续上学。于是,加缪参加了助学金考试,并得以于1924年进入阿尔及尔的Bugeaud中学。
1930年加缪进入哲学班学习。首次得肺结核,生病的经历让他感受到生命对于人类的不公。1931年结识哲学教授Jean Grenier。 加缪年少时是阿尔及利亚竞技大学队的门将,可惜1931年因为肺病终结了足球生涯。加缪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通过足球,我才能了解人及人的灵魂”。 1932年,他在《南方》(Sud)杂志上第一次发表随笔作品。1933年,他进入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和古典文学。
1934年6月,与Simone Hié结婚,一年后离婚。加缪1935年开始从事戏剧活动,曾创办过剧团,写过剧本,当过演员。戏剧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1935年秋天他加入了法国共产党阿尔及尔支部。但由于他与穆斯林作家和伊斯兰宗教领袖来往,对党在阿尔及利亚的政策有不同看法,因而于1937年11月被开除出党。 1936年毕业,论文题为《新柏拉图主义和基督教思想》,但因肺病而未能参加大学任教资格考试。
1936至1939年一开始在劳动剧院(Théatre Travail),然后在团队剧院改编并参演众多剧目,如马尔罗的《蔑视的时代》(Letemps mépris)等。
1937年,加缪就出版了随笔集《反与正》,第一次表现出自己思想的锋芒。他的随笔涉及到了人在被异化的世界里的孤独感、人面对自身的罪恶和死亡威胁时应该如何做出选择等等。 1940年,阿尔贝·加缪来到法国首都巴黎,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先在《巴黎晚报》从事编辑工作。这一年的6月14日,希特勒军队的铁蹄就踏进了巴黎市区,很快,由纳粹扶植起来的法国傀儡政权维希政府开始运作。这年的冬天,加缪带着妻子离开沦陷的巴黎,来到了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城教书,在这里一共住了18个月,正是这一段生活,使他酝酿出《鼠疫》。
1942年,加缪离开阿尔及利亚前往巴黎,开始为《巴黎晚报》工作,然后在伽里马出版社做编辑,秘密地活跃于抵抗运动中,主编地下刊物《战斗报》。
加缪因小说《局外人》成名,书中他形象地提出了存在主义关于“荒谬”的观念。随后,他开始写作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 1943年4月,加缪结识了萨特(让-保罗·萨特)和波伏娃,在哲学和戏剧等方面的共同爱好使他们成了非常亲密的朋友。然而萨特倾向于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而加缪则对苏联社会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 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着名的论文。 1945戏剧《卡里古拉》首次演出。1947年的长篇小说《鼠疫》曾获法国批评奖,它进一步确立了他在西方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1949年12月,戏剧《正义者》(Justes)首次演出。
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 遭到了左派知识分子阵营的攻击,并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这时人们才发现,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
1954年春天,《夏天》出版。10月4、5、6三天,他前往荷兰作短暂旅行。这是加缪唯一一次访问这个成为他的小说《堕落》(Lachute)发生地的国家。加缪在阿姆斯特丹停留了两天。在海牙,他参观了着名的Mauritshuis博物馆,对伦勃朗的作品赞不绝口。11月1日,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线开始袭击阿拉伯和法国平民,随后阿尔及利亚战争爆发。
1955年3月,《一件有趣的案件》(Uncas intéressant)上演,改编自Dino Buzzati的作品。4月,访问希腊。5月到转年2月,为《快报》(L‘express)写专栏文章,评论阿尔及利亚危机,所有文章以后,以“ActuellesIII”为题结集出版。
1956年,阿尔贝·加缪发表了中篇小说《堕落》,还出版了包括6个短篇小说的集子《流放与王国》。这个时候,他的思想多少已经开始转向基督教伦理的探讨,对过于世俗化的道德和存在的命题,已经不那么感兴趣了。中篇小说《堕落》的发表,实际上是对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知识分子的一种质疑。最终,历史证明了阿尔贝·加缪更加正确,而萨特在当时似乎正确,但是后来则并不正确了。
1957年10月,瑞典文学院宣布,“因为他杰出的文学作品阐明了当今时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各种问题,”“一种真正的道义的介入推动他大胆地、以全部身心谋求解决生活上的各种根本性的重大问题”,44岁的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获得了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阿尔贝·加缪因此成为了这个奖项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这一年的12月,他在瑞典的一所大学做了一场题为《艺术家及其时代》的演讲,他说道:“面对时代,艺术家既不能弃之不顾也不能迷失其中。如果他弃之不顾,他就要说空话。但是,反过来说,在他把时代当作客体的情况下,他就作为主体肯定了自身的存在,并且不能完全服从它。换句话说,艺术家正是在选择分享普通人的命运的时候肯定了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艺术的目的不在立法和统治,而首先在于理解。”
1958年《瑞典演讲》出版。在Lourmarin买了一幢房子。
1959年《鬼怪附身的人》上演。同时,加缪千方百计想实现一个渴望了许久的梦想:成立自己的剧团。
1960年1月4日,加缪搭朋友的顺风车从普罗旺斯去巴黎,途中发生车祸,加缪当场死亡,年仅47岁 。在他随身携带的提包里,还有一部没有完成的长篇小说手稿《第一个人》 。时隔多年后,关于他的遗产和“神秘”的死亡依然让人猜测不已。
7. 加缪的一生是怎样的呢
加缪,1913年生于阿尔及利亚一个农业工人家庭。母亲是西班牙人。父亲是法国人,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死。加缪在阿尔及尔的贫民区依靠母亲艰难度日,并依靠奖学金和半工半读在阿尔及尔大学修完哲学课程并获得学士学位。
1933年希特勒上台不久,加缪参加了巴比塞等人倡导的反法西斯运动。1935年秋,加缪加入法国共产党,在穆斯林居民区从事宣传工作。他从1935年开始从事戏剧活动,曾创办剧团,也创作剧本,并扮演过许多角色。1937年他发表随笔集《反面和正面》,第二年发表散文集《婚礼》。同时开始新闻记者的生涯。1941年他投身于抵抗德国法西斯的斗争,积极参加法国《战斗报》的地下抗敌活动。
40年代和50年代是加缪从事文学创作的时期。主要作品有成名作小说《局外人》(1942)以及稍后发表的小说《鼠疫》(1947)、《堕落》(1956)和短篇小说集《流放和王国》(1957)等。加缪的剧作有《误会》(1944)、《卡利吉拉》(1945)、《戒严》(1948)和《正义者》(1949)。此外,散文和论文集有《西叙福斯的神话》(1942)、《致一位德国朋友的信》(1945)、《反抗的人》(1951)等。
1957年加缪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加缪早年曾是存在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局外人》就是反映这种“荒诞情感”的典型作品。《局外人》中的主人公小职员默尔索对母亲的死,对情人的爱.对优惠的职位,甚至对开枪杀人、坐班房、判死刑,都一概漠然处之。他莫名其妙地来到这个荒谬的世界,又莫名其妙地被这个世界所吞噬。另外,加缪在其随笔《西叙福斯的神话》中也同样地阐述了这种观点。认为人生在世,就象神话中的西教福斯那样,吃力地推着巨石上山,而那巨石总是滚落下来,如此反复,没有尽期。作者在这里承认人类具有与荒谬世界对抗力量,但这种力量改变不了这个世界。而作者却反对悲观绝望,反对以自杀来了结人生。
加缪的另一部代表作《鼠疫》则是法西斯蹂躏下的法国的写照,作者以鼠疫来比喻法西斯肆虐。本书在主题思想上较之《局外人》有明显的进步。书中同样描写世界和人的荒谬,但却宣称人应该团结起来与“恶”进行斗争。
加缪一生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始终寄予深切的同情。后期的作品哲学随笔《反抗的人》(1951)宣扬“纯粹的反抗”,反对流血的革命和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暴政”。《反抗的人》一书曾引起存在主义流派内部激烈的争论,并最终导致了加缪与萨特派的决裂。
加缪的作品以客观形式表现人物的言行,他的小说和戏剧无论人物塑造,还是情节方面都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8. 加缪在二战期间,参加过什么运动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小说家、戏剧家、评论家、哲学家、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他幼年丧父,生活极为艰难。二战期间,加缪积极参加了反法西斯的地下运动。1942年因发表《局外人》而成名。1957年,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1月4日死于车祸。
9. 如何评价西班牙内战期间来自各国的国际纵队
西班牙内战时期,德国意大利和苏联派往两边各种援助和军队,这不可否认都是为了各自利益,德国意大利想扩大fxs阵营并且借和共产国际作对的样子让英国继续绥靖。而苏联则是希望扩大共产国际并建立反法西斯的形象来反击西方用意识形态对苏联的封锁包围。
但是,如果是说由来自世界各国各个阶层的人支援和组建的国际纵队,我们不能否认他们确实是怀抱着热忱与理想为人类的正义自由而战的人,他们中我们能看到许多熟悉的名字,海明威,奥威尔,白求恩……
10. 加缪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加缪,1913年生于阿尔及利亚一个农业工人家庭。母亲是西班牙人。父亲是法国人,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死。加缪在阿尔及尔的贫民区依靠母亲艰难度日,并依靠奖学金和半工半读在阿尔及尔大学修完哲学课程并获得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