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海地发生了什么
Ⅰ 为什么墨西哥海地那危险
什么新墨西哥海地那危险,我不知道你上网络查一下。
Ⅱ 海地旁边有哪些国家
自然地理】西印度群岛中岛国。位于拉丁美洲--海地位于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的西半部.加勒比海中的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地岛)西部,面积约27797平方公里。东界多米尼加共和国,南临加勒比海,北濒大西洋,西与古巴和牙买加隔海相望。海岸线长1080多千米。全境75%为山地,仅沿海和沿河 有狭窄平原,海地一词就是印第安语中“多山之国”的意思。拉萨尔山海拔2680米,为全国最高峰。阿蒂博尼特河是境内的主要河流,河谷地为海地重要农业区。
海地地图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各月平均气温在22—28℃间。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4—6月、8—10月为雨季。多飓风。沿海地区炎热,高原地区平均气温15℃。全国平均气温24-27℃。海地一年分两季:3月至11月相对炎热,12月至2月较为凉爽。不同的气候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Ⅲ 关于海地和最近重要新闻
新华网北京1月24日电(记者张汨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的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24日18时乘坐军运包机飞离北京,前往海地执行人道主义救援任务。
这支由40人组成的医疗防疫救护队,是中国政府根据联合国人道主义援助协调办公室的要求,从解放军总部机关、南京军区总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和第302医院等单位抽选组成,其中绝大部分是中青年技术骨干,90%掌握一门外语,70%参加过国际维和任务,并有参加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救援的经验。医疗防疫救护队携带了手术、急救、诊疗、检查、消毒和生活保障等装备和必要药品。他们到达灾区后,将开展现场应急医学救援、医疗巡诊、卫生防疫等工作,并视情协助当地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救治、恢复医疗机构功能。
出发仪式上,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钱利华表示,继第一时间向海地派遣国际救援队并及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后,中国政府再次向海地派遣由军队人员组成的医疗防疫救护队,用实际行动向海地人民施以援助之手,体现了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国际社会的安宁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体现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以人为本、救死扶伤的崇高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相信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一定会以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完成医疗救援任务,帮助海地人民克服灾后病疫的威胁,尽早重建家园。
医疗防疫救护队于23日举行了誓师大会。医疗防疫救护队队长王与荣代表全体队员表示,他们将坚决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大力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尽最大努力为海地受灾人民提供帮助。
搭载中国医疗防疫救护队的东航空客340军运包机,预计将于北京时间26日抵达海地太子港。随机运送的还有中国政府向海地援助的20吨药品及医疗物资
Ⅳ 1987年海地大选惨案发生了什么
1987年11月29日,海地进行了结束前总统杜瓦利埃家族28年独裁统治的第一次全国大选。凌晨6时,首都太子港成千上万的选民在投票站前排成长龙,等候投票。就在这时,身穿便衣、黑布蒙面的近百名武装分子分乘几辆汽车向他们冲来,用机枪向他们疯狂地扫射,顿时,一些选民倒在了血泊之中。
1987年11月29日,这是630万海地人民盼望已久的日子。这一天,海地人民将举行全国大选,这是结束海地前总统杜瓦利埃家族28年独裁统治后举行的第一次全国大选。海地人民激动狂喜的心情溢于言表。为了争取民主的日子,他们已经等待并斗争了整整30年了!
当大选之日的黎明降临时,血腥的攻击也在这一天降临到海地人民头上,这也是各国的国际问题观察家们所始料未及的。当时人们发觉,至少有6辆没有标记的轿车里坐着杀手,傲慢地巡游着城市,仿佛在监视着人们的一举一动。车到之处,便使这一地区笼罩上一层恐怖的气氛。在萨克雷·科大教堂,暴徒们冲进正在做早礼拜的教堂,打断了人们虔诚的祷告,他们冲上去击碎了祭坛,并用枪托猛击正在作祷告的两位妇女。教堂外的路上,一位年轻的父亲正领着孩子兴冲冲地往教堂走来。迎接他的,不是主教那慈爱的目光,而是一阵冷酷的枪弹,他没有呻吟一声便倒下了。机敏的外国记者们立即发现,是一辆画有葡萄酒标志的小轿车向行人发射了枪弹。
一名被这场大屠杀惊吓得几近发狂的19岁的海地妇女向旧金山《稽查官》杂志的记者证实说,大选前夜,首都太子港南郊的一个贫民窟受到许多身着制服的军人的包围,身穿制服的人向她们开枪,并拿刺刀捅她们。和她一起的46位伙伴都被杀死了,只剩下她和另外两个伙伴逃了出来。然而南非现军政府拒绝对这一证词作出回答。为此,海地黑人人权委员会强烈要求国际大赦组织对此进行深入调查。南非军政府这才答应,它将组织一个调查委员会,调查大选中发生的暴乱。
最残忍的莫过于发生在太子港商业区的“阿根廷民族中学”的大屠杀。11月29日清晨6点,海地全国6000个投票站开放了,在“阿根廷民族中学”的投票站也如期开放了。这时,由50名暴徒组成的刺客小组似从天而降般地降临到100名等待投票的海地人面前。他们疯狂地用自动武器向手无寸铁的海地人扫射,并残忍地逐一撂倒了一些企图逃离危险现场的人。一位妇女躲到校园操场上的一棵杏树下,然而也未能幸免;另一位选民逃到校园外临近一个小弄堂里,也被暴徒追上砍下了脑袋。据统计,光在“阿根廷民族中学”,至少有17人——或者更多的人在这次袭击中丧生。美国《时代》周刊摄影记者琼·伯纳德·迪德里奇事后来到现场:“我们实在无法辨别被杀害的人都是谁,他们都被打烂了。”
这一天,暴徒们还控制了国内最有效的宣传机构——电台。许多电台被迫关闭了,包括独立电台、罗马天主教电台等全国着名的电台,只有首都电台幸免。暴徒们威胁这些电台不许播放有关大选惨案的消息,而命令它们播放音乐。痛苦不已的海地人民那一片悲怆的哭声与广播里那轻柔的音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人世间最催人泪下的一幕!
在这次大屠杀中,新闻记者也成为暴徒袭击的目标。当多米尼加共和国电视台的一名摄影记者拍摄暴徒们狂扫滥射的情景时,暴徒们立即把一梭子弹扫向了他,这位摄影师当即饮弹身亡。据统计,有8名左右(包括美国、英国、瑞士等国)的外国记者被打伤。
11月29日,这是个星期天。它从此被海地人称为“血腥的星期天”。
面对这一情况,投票开始3小时后,海地临时选举委员会被迫发表公报,宣布停止大选。公报要求选民们呆在家里以避免杜瓦利埃分子的“野蛮屠杀”,并保存好“争取民主的武器——选票”。
枪弹声停止了,善良的海地人民怎么也不会相信,大选之日会发生如此野蛮的流血场面。生命终于又缓慢而迟疑地回到了海地的街道上。许多惊恐之极的海地人仍然担心,半夜里的家门上会响起一阵阵粗鲁的敲门声,因而心惊胆战地每夜在床底下度过。心神不安的商人们也把店门拉开一道缝,偷窥街上发生的惨状。从藏身处,一些参加选举的官员不得不烧掉了参加竞选的演讲书。圣诞节即将来临,“通顿马库特”(杜瓦利埃时期的秘密警察)也已成为会来到家里把淘气的孩子藏在背包里带走的怪物的代名词,母亲们常常把它挂在嘴边哄着怀里的孩子不安地入睡。人们无法把大选之日发生的惨案和在精神上受到的震惊遮掩下去。在首都太子港,成百的海地人收拾了他们那简单的行李卷,匆匆逃遁到乡下去了。在圣母大教堂前,通常显得十分拥挤的人们虔诚地做礼拜的场景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坐在台阶上的乞丐。看上去,好像信奉天主教的海地人在祈祷中失去了诚意而受到上帝的惩罚似的。
这,难道就是海地人民争取民主而必得的“上天的报应”吗?这,难道就是争取民主、自由、公正的“该死”的下场?
当茫然的海地人回过头再来看看血腥的星期日的这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时,他们便重又沉浸到震惊和绝望、恐惧和愤怒之中。从把杜氏家庭赶下台的22个月以来,630万海地人民多么渴望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个国家一度被“杜家王朝”的腐朽和暴行整整统治了28年!11月29日的大屠杀,终于使海地人民觉悟了,他们明白,驱走杜氏家庭独裁统治后成立的临时军政府那所谓的使海地由过渡时期逐步转向民主的执政,实际上是出卖了海地人民要求民主的美好愿望,而保护了军队的利益。于是,人民再也不像以往那样“安分守己”了,他们开始对政府的命令变得不服从起来,国内武装暴动也接连不断。海地陷入一片混乱。“从目前的情况看,斗争将不断地继续下去,直到我们最终找到自己的出路。”参加选举的政府官员雷维尔·阿兰·罗考特这样说。他竭力支持民主的建议,他的话的确很具代表性:“在斗争中,我们流了那么多的血,牺牲了那么多的人民,我们已经作好准备,决心战斗到底。”
30年的杜氏王朝独裁统治海地,他们竭尽所能地搜刮民脂民膏,他们的立场是自私、狭隘、卑鄙的,种种低劣的剥削手段使海地这个曾经富庶的农业国变得满目疮痍,沦为西半球最贫穷落后的国家。在长期的暴行压榨下的海地人民渴望真正民主到来的那一天,而11月29日清晨300万选民早早来到投票站,手中紧紧捏着那一枚寄托着他们全部希望的选票,然而他们没有料到,暴徒的枪口正对准他们的心脏,直到他们的冤魂飘向天国,他们的手中依然紧紧握着那枚被血浸透的选票。
这场大屠杀的真正原因在于那些与杜瓦利埃联盟的人士用暴力阻挠选举和恢复民主,而军方的姑息养奸态度也有意无意地助长了暴徒气焰。由此可见,海地恢复民主前景暗淡。所幸的是惨案发生时选民们的坚决,表现出海地人民对民主和自由的强烈向往。
Ⅳ 海地地震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原因是什么 海地革命起因影响有哪些
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海地发生里氏7.3级地震。另据美国地质勘探局报道,海地地震级别为里氏7.0级。这是海地自1984年发生里氏6.7级地震以来最大的地震,也是加勒比地区有记录以来遭遇的最强地震。
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学家亚恩·克林热说,海地位于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的交界处,属于地震频发区。大多地震是由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板块下导致,此次强震却是因为两大板块发生水平运动碰撞所致。这种类型的地震通常震源较浅,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重大损失。此外,震中距离城市较近、当地人口密集、房屋质量不良都是伤亡惨重的重要原因。
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拉丁美洲经历了海地革命、西属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和巴西独立运动,有将近2000万人口卷入其中,这一场近代史上反对殖民主义、封建主义和种植园奴隶制度的大规模殖民地独立战争,除古巴、波多黎各、圭亚那等地外,绝大部分地区摆脱了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的殖民统治,先后建立了墨西哥、危地马拉等17个独立国家,除巴西外,都建立了共和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拉丁美洲的历史往前迈进了一大步。
海地有着苦难而悲壮的历史,自古就一直是印地安人生活繁衍的地方。1492年哥伦布在首次航行美洲时发现伊斯帕尼奥拉岛,即今日的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1502年该岛被西班牙据为殖民地。1697年西班牙同法国签订《勒斯维克条约》,把该岛东部的西班牙属地被称为圣多明各,而西部割让给法国,定名为法属圣多明各。1790年至1803年法属圣多明各黑人爆发大起义,于1804年1月1日起义成功,正式宣告独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共和国,成为拉美大陆最先获得独立的国家。
Ⅵ 墨西哥海啸预警,海啸来临的预兆有哪些
海啸是由海地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
海啸发生前的特征有:海水异常的暴退或暴涨;离海岸不远的浅海区,海面突然变成白色,其前方出现一道长长的明亮的水墙;位于浅海区的船只突然剧烈地上下颠簸;突然从海上传来异常的巨大响声,其他的还有大批鱼虾等海生物在浅滩出现,海水冒泡并突然快速倒退。
Ⅶ 海地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海地是位于加勒比海北部的一个岛国。印第安语意为“多山的地方”。海地东接多米尼加共和国,南临加勒比海,北濒大西洋,西与古巴和牙买加隔海相望,面积2.78万平方公里。
1492年哥伦布到达伊斯帕尼奥拉岛,1502年被西班牙据为殖民地,1697年该岛西部被割让给法国,称法属圣多明戈。[1]1804年1月1日法属圣多明戈宣告独立,成立海地共和国,是拉美第一个独立共和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
海地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以农业为主,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落后。由于能源不足,海地的工业非常不发达,失业率也极高,三分之二的工人没有固定的工作。
美国是海地最大的援助国,1995至1999年间向海地提供了8.84亿美元的援助。海地与台湾当局保持着所谓的“外交关系”。
(7)墨西哥海地发生了什么扩展阅读:
风情习俗:
海地农村中盛行伏都教,伏都教(Voodoo)是海地一种为传教士所诟病的古老信仰。这种信仰起源自古代非洲的传统多神崇拜,同时融入了一些天主教中魔鬼崇拜的元素。
前总统老杜瓦利埃就曾利用这一崇拜,建立名叫“通顿马库特”(吃人魔王)的私人武装,对其人民施以严格的控制。海地有不少殖民时期建立的天主教堂。海地有不少非常虔诚的天主教徒,80%的居民信奉天主教,16%的居民信奉新教。
海地人正直、乐观和热情。人们见面时,根据不同时间,用“早安”、“午安”、“晚安”、“您 好”等语热情问候,熟悉的朋友见面还要拥抱、亲吻。他们流行使用握手礼。海地居民的禁 忌与西班牙、法国、墨西哥等国家相似。如妇女不愿意别人问及她的年龄及有没有男朋友等事。
海地人不让别人摸孩子的头顶。在日期的数字上,不喜欢“13”,认为每月 13日是不吉利的。
Ⅷ 墨西哥海啸预警,海啸是如何形成的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除了地震以外,海底火山爆发或海底塌陷、滑坡等也能引起海啸。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波长可达数百公里,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在茫茫的大洋里波高不足一米,但当到达海岸浅水地带时,波长减短而波高急剧增高,可达数十米,形成含有巨大能量的“水墙”
Ⅸ 海地人的重大事件
一、海地地震
1、2010年1月12日:据美国地质勘探局12日宣布,加勒比岛国海地周边海域当天16时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据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机构称,海地人防部门“最新估计有222517人死于1月12日的大地震,比一周前的死亡估算数字增长了5000人。”
2、1804年1月1日海地独立,海地是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国家。
二、海地人历届领导人
1、海地皇帝, 1804年-1806年:雅克一世 (Jacques I): 1804年9月22日 - 1806年10月17日 2、海地国国家元首, 1806-1811:亨利·克里斯托夫 (Henri Christophe): 1806年10月17日 - 1811年3月28日
3、海地国王, 1811年-1820年:亨利一世 (Henri I): 1811年3月28日 - 1820年10月8日
Ⅹ 如何看待海地总统被刺杀身亡事件
“总统”“遇刺”“身亡”,三个关键词对于旁观者来说无疑是具有相当震撼的冲击力的。我们诧异的是:处于21世纪现代社会的今天怎么还会发生刺杀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之举呢?而总统的身份无疑又为这场刺杀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堂堂一国总统,本应有着滴水不漏的安保措施保护着,怎么会让兇手如此轻而易举的得手呢?
在莫伊兹遇害的前两天,他刚刚宣布亨利担任国家总理,取代现任总理约瑟夫,约瑟夫和亨利还没完成工作交接,莫伊兹就出了事。事发后开新闻发布会担任临时总统的还是老总理约瑟夫,在声明里约瑟夫说了一句很关键的话:暗杀人员说的是西班牙语和英语。
要知道海地的官方语言是法语,因为它以前是法国殖民地,除了法语外民众说的最多的是克里奥尔语,这是一种由葡萄牙语、英语、法语和非洲语言混合后简化的语言。约瑟夫特意强调刺客说的是西班牙语和英语,这就把兇手指向了海地以外的地方,暗示这些人是外来势力或者雇佣军,给全球观众们制造了一点遐想空间。
作为海地政坛的核心人物,约瑟夫得到的情报应该不止他在发布会上说的那些,但是多余的信息他心照不宣地闭口不谈,不指控任何一方,或许也是不想给自己惹上麻烦,但他未必不知道事情是谁做的。
如果莫伊兹被选下去或者任期到了自己离开,这是符合制度的合理方式;如果莫伊兹因为舞弊被法庭赶下台,这是符合法律的合法方式;但是他最后被人派出杀手在卧室里击毙,以失去性命的方式下台,这是一种最野蛮落后的特殊方式,说明这个国家还处在政治野蛮的时代。
7月7号凌晨1点,莫伊兹在自己家里身中12枪,从头到脚都有弹孔,华佗在世也挽救不了。当发烫的子弹一颗一颗进入身体的时候,不知道莫伊兹有没有后悔,如果几年前不参加总统竞选而是继续做企业家,那么过去的几年也不至于那么艰难,生命也不至于在53岁就走到头,太多太多的遗憾都没有时间想一遍,视线就已经模糊不清。
针对此次的刺杀事件,与缉拿兇手、查明原因相比,海地政府更重要的应当是反省自身的体制究竟该如何求变才能摆脱治理困境。“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落后的国家要想进步就必须敢于挑战以往僵化的国家体制。海地矛盾的历史需要我们引以为戒。须知国家的落后并不可怕,思维的僵化才是致命所在。凡一切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因素,必须大刀阔斧的革新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