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为什么要派帆船参加演习
A. 西班牙大帆船的建造意义
西班牙大帆船可谓是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帆船之一了。作为西班牙16至17世纪的海上霸权的缩影,它们常常使人联想到宝藏、海盗、征服者和无敌舰队。然而尽管西班牙大帆船是那样的引人入胜,它们终究不是像好莱坞大片上所描绘的那样宏伟壮观,它们不过是为西班牙海上帝国辛勤劳作的驮马,保护着帝国在海洋上的利益,确保王室能够从遥远的美洲殖民地获得巨大的财富。本书试图透过表面将西班牙大帆船真实的呈现出来,并介绍它具体的运作情况。值得庆幸的是在那个时代,西班牙有着大量的文献记录者,他们所提供的大量信息帮助我们详细的了解到了西班牙大帆船究竟为何物。
在17世纪初,西班牙当局颁布了一系列详细的说明,给大帆船做出了明确而详尽的定义,从中我们得知了船只在设计、建造、装备以及人员配备等一系列情况。同时其他大量的图片和档案文献使得我们能够了解到这个时期大帆船的生产、运行、战斗等情况。遗憾的是,鲜有考古方面的相关证据能更好的介绍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些与大帆船有关的海盗传说。在考古学上我们的发现十分有限,但大量被广泛流传的传奇故事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让我们依然能够了解到那时船只的装备情况。
介绍大帆船所扮演角色甚至比介绍它本身更加重要。人们可能不太清楚西班牙大帆船的起源,但最终都能将它们同印度群岛、西班牙以及美洲殖民地联系起来。拥有着来自秘鲁和墨西哥的金银以及从南美采集的翡翠和珍珠,便是西班牙保持其霸权地位的关键所在,正是这些大帆船确保了这样的财富能够安全的运回西班牙,它们是各条战线上西班牙舰队的急先锋。在那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西班牙大帆船牢牢控制着欧、美两块大陆中的海域,这便是它们的传奇!
B. 西班牙大帆船的船员组织
在大帆船成为西班牙舰队的中流砥柱的那一段时间,船员是按照制定的配额进行分派的,其中最基本的准则就是根据其吨位,每吨可以分派到一名船员,在战争或远征期间,这一比值将上升为一个半。实际上大帆船上的人员配备相当的复杂,平均每个吨位只分派了半个船员,支付酬劳所引发的财政问题是削减人员规模的主要原因。1550年航行在印度群岛的船只上,每5.5吨才分派到一名水手,当然,船员的数量还要加上军官和士兵。到了1629年,每6.25吨配备一名水手,每4吨配备一名士兵被认为是一个实用的计算规则。在战争期间,船员的数量会明显的增加,除了配备标准数量的船员外,大帆船常常充当运兵船的角色,横跨大洋或者前往西属尼德兰,亦或是执行两栖登陆任务。1601到1613年间的舰队护航记录显示,除去士兵,平均每艘大帆船配备大约90—100名船员,除了熟练水手的比重得到提高外,各类人员的比例在这段时间没有太大的变化。17世纪初的一艘500吨的大帆船船员的典型配置是:15名军官,26名水手,19名见习水手,10名杂役以及21名炮手,91人,每5.5吨分派一人。在使用了前面的公式计算后我们可以知道,这艘船的甲板上还配备了一队大约125人的士兵,这样人员的总数大约就有216人,这没有包括临时性的雇工和乘客,或者是船上被运送的军队。这一数值反映了那个时代一艘西班牙大帆船人员的配备情况,尽管根据需要,不同的大帆船在配备士兵的数量上可能会有高达25%差异,但正如你所看到的,西班牙大帆船上配备的士兵的数量是那样的高的令人侧目。
一支舰队或者是一艘船的组织结构是被明确定义的,无论它是前往印度群岛的独立舰队还是更大舰队的一部分,大帆船舰队都有一名由国王指定的总司令负责指挥。事实上,使用“分舰队”这一术语倒更加合适,大部分的大帆船舰队都由超过12艘船组成,这还没有算上那些被保护着的商船。胡安-艾斯卡兰特在他1575年的报告中是这样描述理想的总司令:“他人品出众,拥有良好的家庭和出生,西班牙本土人士,是个祈诚的基督徒,并拥有丰富的航海经验,正处在年富力强的当干之年。”奇怪的是,大部分的总司令都很符合这个观点,他们是贵族出身,富有骑士风度,深谙为官之道,熟悉外交,懂航海,通军事,极富责任心且敢于挑战,是西班牙的战争机器。总司令带着王室的官员和自己的随从,乘坐在旗舰上。舰队中的第二指挥官是由总司令任命的舰队司令,他的主要职责是舰队的航行,战斗中的队型,维护和补给方面的所有事务及相关准备工作。舰队司令所必须掌握的航海技能可能要更多一点,通常情况下,舰队司令旗舰的位置安排在整个舰队的最后面,或者与总司令旗舰位置相反。
在单独的一艘船上,舰长是属于高级官员的,在16、17世纪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指挥官。海军的舰长拥有非常专业的航海技能,虽然是船上的高级官员,不过他们无权指挥船上所运载的军队。还有一类舰长是非常稀缺的,他们通常是陆军出身,还需要依靠运行船长(他所充当的角色在下文中会介绍到)来运作船只。通常这类舰长是由司令部直接任命的,在理论上他可以指挥船上的所有人,但他往往缺乏或者根本就没有航海的经验。当舰长已经拥有合适的航海和军事经验后,他多半还将被作为一名陆军指挥官,在航行中所积累的航海经验在其官场道路上的作用微乎其微。当其他列强享受着专业舰长指挥的优越时,西班牙人带着他们的联合管理制很好步入17了世纪。
运行船长是令水手们信服的首领,舰长负责管理时,由运行船长在负责执行;在舰长负责指挥船上的步兵的时候,船实际上是由运行船长指挥的。胡安-艾斯卡兰特是这样描述理想的运行船长的:“他是熟练的水手,自信而值得托付。”他将运行船长比作在蜂窝中的蜂后,和其他军官不同的是,他们往往要在一艘船上度过他的整个服役期,负责整艘船的航行、供应和维护。进入17世纪以后,随着管理工作的不断增加,运行船长的很多日常性的工作开始交由大副来负责。领航员的地位紧紧的排在他们的后面,他负责航行的安全性,在舰队中,总领航来决定整支舰队的航行路线,每艘船都要跟随着他的领导。他们和引水员是不一样的,引水员通常是在瓜达尔基维尔河道这样的河流和沿海才登上船的。船上再低一个等级的官员就是水手长了,作为运行船长的助手,他们要负责操纵和维护帆和绳索,确保船只平稳的航行,他能得到负责甲板上安全用火的助理水手长的协助。另一个助理是乘务长,他负责工作是保存和分配食物、水和酒,以及补给短缺时的配给。船上还有一名海员要充当警察的角色履行协助制暴的职责,关于炮长职责的描述我们将在下面进行介绍。
除了上述的职务外,一般大帆船上还要配置一定数量额外的官员,他们的职责和船只的航行无关。税务官是用来统管在印度群岛舰队中负责运送资金的船只的,他们由印度群岛的纳税部门直接任命,对船上的财富无论公私与否都要进行登记,从而能确保收取到合适的税收。有好几名办事员来协助税务官的工作,通常税务官只是登上舰队的旗舰,而他们则要被分派到舰队中其他需要登记财富的船只上。舰队中另一名带有官僚主义色彩的职务是巡查官,他代表了国王在舰队中的全部经济利益,无论船上是否装有财富。在每一艘船上的公证员也是由ZF指定的,他们负责记录船上的货物变动情况。其他的一些额外人员还包括由总司令任命的随军牧师和可以由舰长指定的外科医生等等。
在所有的成员当中,除了少数的专业人员外,水手们被分为四类:全职海员、见习海员、少年海员、炮手。专业技术人员包含着那些没有军衔的岗位,他们被统称为技工,包括木工、潜水员、修理师、塞缝工和号手。炮手们通常认为他们比其他水手更高一级,他们严格的按照规程维护着火炮并在战斗中操纵它们同时负责指导一名非专业的水手。相对于通常只有十几岁的需要在海上学习技艺的见习海员,全职海员显得更加富有经验。在帆船时代的大部分船只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类似的技术分类。海员中地位最低的就是少年海员,他们多在12-16岁,一部分可能是服役官员的亲戚或者是朋友,但更多的则是流浪儿或者逃亡者。他们包下了所有的仆役工作,擦桌子、供伙或者协助海员等。由全职海员安排,水手中会分两班或者三班守夜,保证船只在夜间也能航行,当值的水手可以招呼没有当值的全职海员以获得援助。
最后介绍的是船上的士兵,他们有着自己的组织,舰队中所有的士兵都归总司令指挥。步兵司令往往是一艘非旗舰的舰长,总司令需要依靠他的帮助来完成士兵的指挥工作。每艘船上的士兵又由他们的陆军出身舰长负责指挥。实际上船上的步兵有着和西班牙陆军一样的组织结构,由一个负责士兵训练和膳宿的陆军指挥官来协助舰长完成指挥工作,由士官来负责管理士兵们的一些日常活动。和现在陆军“排”的编制相似,每25名士兵被分为一个中队,由一名士官担任中队长。和海员一样,士兵也被按照其经验划分等级,经验丰富的老兵拿着最丰厚的薪水,这包括一名旗手、两名鼓手和一名风笛手,另外滑膛枪兵和火绳枪兵的待遇会比其他士兵更好一些。根据当时的一份检查目录来看,西班牙大帆船上有一半的士兵装备的是长矛和戟,剩下士兵分别装备了滑膛枪和火绳枪。
C. 贸易的力量,一艘帆船是如何养活了堕落的西班牙,又维持了腐朽的明朝呢
贸易并不仅仅是我们表面上所看到的单纯的一手交货一手交钱的买卖,实际上它是一连串的有关货物、金钱、人力、生产方式的流动,这种流动往往牵扯深远,甚至会影响多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命运。
大帆船贸易的开启,使得明朝有了源源不断的白银输入,逐步缓解了其通货紧缩所导致的统治压力。同时也使得西班牙将手中廉价的白银换来了大受市场欢迎的丝纱,使其在中转贸易中获取了大量利润,稳固了其在全球各地的殖民统治。
而在当时,无论是明朝还是西班牙,都可以说是正处于江河日下的趋势之中,这艘大帆船的来临,用贸易这支无形的手,既养活了堕落的做着世界君主国美梦的西班牙,又维持了腐朽的做着天朝上国美梦的明朝。
D. 马尼拉大帆船的发展历程
1565年4月,西班牙入侵菲律宾,同年6月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开辟了连接亚洲和美洲的太平洋航线。此后两地间的大帆船贸易日益频繁。大帆船每年6月乘西南季风自马尼拉启航北上,至北纬45°~42°水域,顺北太平洋上的“黑潮”东行,最后抵阿卡普尔科,行程万余海里,历时约6个月(回程系顺洋流直航,历时约3个月)。
西班牙商人的“马尼拉大帆船”(Manilagalleon),把福建月港运来的明朝商品运往美洲墨西哥、秘鲁、巴拿马、智利。马尼拉大帆船抵达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后,就在当地举办盛大的集市,明朝价廉物美的生丝、丝绸深受欢迎,十分畅销。其影响之大,据说,使得当地的丝织业就此趋于衰落。1600年,西班牙殖民当局对当地的养蚕户加以限制,断绝了本地蚕丝的供应,由源源不断输入的明朝蚕丝为墨西哥的工厂提供原料。1637年,墨西哥一家以中国生丝为原料的丝织厂拥有一万四千名工人,由此可见运抵墨西哥的中国生丝数量是何等巨大。 这条航道东起墨西哥西岸的阿卡普尔科,西至菲律宾的马尼拉,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大帆船是西班牙人雇佣中国的工匠在马尼拉建造的,载重都在300吨左右,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大帆船贸易自1565年开始,1815年结束,每两年往返一次。这种贸易实际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银换取亚洲尤其是中国的产品。大帆船载着亚洲的商品到墨西哥去,再从阿卡普尔科把这些亚洲特产用大轮车运往其他地方,部分货物甚至转运到危地马拉、厄瓜多爾尔尔、秘鲁、智利和阿根廷。在回程中,这些大帆船运回墨西哥产的银元、银锭、可可子、羊毛等土特产。由于亚洲产品价廉物美,在美洲曾一度排挤了西班牙产品。国王菲利浦二世为了保护西班牙商务,于1593年下令限制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规定到墨西哥的大帆船每年不得超过2艘,每艘载重不得超过300吨。由此,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进入了持续两个世纪的商业限制时期,18世纪下半叶,西班牙经济凋敝,被迫开放马尼拉港,大帆船贸易日趋衰落。1813年10月,西班牙王室下令废止大帆船贸易。历时250余年的大帆船贸易促进了太平洋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过贸易,美洲的玉蜀黍、烟草、花生、西红柿等作物传入中国和亚洲。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的工艺美术对美洲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E. 西班牙黄金船队原本的目的地是哪里为啥会沉船
十八世纪,西班牙的造船技术发展迅速,成为一个向外不断扩张的霸主。西班牙的海上侵略也让这个国家在当时积攒了大量的财富,同时也招来了各个国家的敌对和仇视。但是,也不是所有掠夺而来的财宝都成功运回了西班牙本土,有很多财宝都因为一些原因沉没在归国的路途中。这些沉没于海底的宝藏,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
瞬间,维哥湾成为火海,大部分黄金船队的财宝都沉入海底。据当时被俘虏的一位西班牙将领描述,至少有四千到五千辆马车的财宝沉入海底。庞大的财宝数量引得无数寻宝者疯狂寻找,有很多人也捞到了紫水晶、珍珠等珠宝。直到现在,黄金船队的宝藏还没有完全被人发现。
F. 西班牙大帆船的舰队体系
西班牙大帆船的发展解决了从新大陆到本土的财富回运的滞后以及护航需求上升等问题,这成为西班牙海军在欧洲海域的主要成就,还有另外的一项进步,大帆船常常是一支舰队的组成部分。在西班牙刚刚开始在新大陆展开殖民的十年间,船只常常是独自穿越大洋,1522年,西班牙的船主们开始请求获得王室的保护,于是,舰队体系诞生了。往来于大洋间的商船需要支付一项税收,这笔钱被用来建造战舰来保护航行的商船。起初只是给西班牙和亚述尔群岛之间的航线提供护航的,但1526年,国王颁布了护航法令,护航战舰提供了更好的保护,整个大西洋航线的商船都能够被舰队保护。从那以后,护航战舰有序的从西班牙出发,直达美洲,每次都由一艘武装克拉克帆船提供保护。尽管还是有一些船只冒险单独航行,但不断加重的经济处罚使得这种行为变得越来越少。
1555年左右,不断增加的私掠威胁迫使税收被提高用于维持每次四艘战舰的护航。到了下一个世纪,一个正规的高度组织化的越洋护航体系为西班牙本土和新大陆间的两条每年一度的航线提供服务,一条是航行到加勒比海岸的,另一条是到新西班牙(今天的墨西哥)的。每年四月护航舰队启航开往新西班牙,八月的时候开往加勒比海岸的舰队也起锚了,它们都往西南方向进发前往克拉瑞斯并越过伍德沃德群岛的南端。装满了墨西哥的白银、东方的香料、瓷器和其他商品后,新西班牙的舰队将在维拉克鲁兹过冬,第二年夏天,它们会航行到哈瓦那。同样的,在波尔图收集了秘鲁白银制品年税后,加勒比海的舰队前往卡塔赫纳过冬,然后,在返回本土前,它们也会先停留在哈瓦那。一般来说,两只舰队会在十月和十一月间分别回到西班牙,来年它们又将出航。西班牙王权越来越倚重这种年度远航所带来的白银、黄金以及贵金属矿石,收入的增长支撑着西班牙在欧洲的霸权。
舰队中西班牙大帆船的航线并不是和商船完全一样的,当舰队到达加勒比海后,作为舰队中的护航战舰,西班牙大帆船将直接前往哈瓦那和前一年到达的舰队汇合,这意味着大帆船往往不需要在美洲过冬。舰队本身常常是只由商船组成的,在得到大帆船加入后,它才会成为有保护的护航舰队。
作为护航舰队中护航战舰的大帆船往往是从西班牙本土舰队(从1580年起被称为大西洋舰队)中淘汰下来的二等战舰。在葡萄牙分舰队(本土舰队的主力)拥有了大帆船后,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大西洋舰队发展成为一支常备的海军力量。除了核心的葡萄牙分舰队外,舰队还包括三个以上的分舰队,基地分别在塞维利亚、卡蒂兹等地。舰队由王室的战舰和租赁的战舰组成,虽然舰队中大帆船的数量往往不多,但它们却成为了整个舰队进攻的核心力量。举例说来,1588年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拥有120艘战舰,其中西班牙大帆船只有20艘(剩下的都是些克拉克帆船、武装商船、地中海帆船和其他小型帆船)。尽管大帆船的数量在17世纪早期有所上升,不过舰队中帆船的种类依然很繁多,这意味着西班牙大帆船仅仅被小股的作为护航战舰在加勒比海使用,更多的主力成为了西班牙舰队的一部分驻守在本土。另外,在1625年和1629-1630年,从本土舰队分离出来的完全由大帆船组成的舰队还被派往过美洲执行一些特别的任务。作为一种通用的战舰,西班牙大帆船可以出现在任何需要它的地方,它是维护西班牙王权利益的仲裁者也是西班牙海洋帝国保卫者。
G. 谁有西班牙圣弗朗西斯科号战舰的海战历史,及那时候的帆船特点。
16世纪下半叶,老牌殖民帝国西班牙在和葡萄牙的争夺中屡屡得手,吞并了葡萄牙的许多殖民地,势力范围遍及欧、美、非,亚四大洲,掌握了欧洲同东方和美洲贸易的垄断权。
殖民掠夺和海外暴利为西班牙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也埋下了隐患。当权者们尽情享受奢侈糜烂的生活,他们不关心经济生产,只知道对工商业征收重税以满足豪奢的需要。这样西班牙的工商业很难和海外竞争,贵族手中的金钱又不用来使资本增殖,全用于向国外购买奢侈品,导致西班牙的经济逐渐衰落下去。另外,西班牙国内的政治和宗教保守势力也是西班牙逐渐走向衰败的渊薮。大贵族中有许多从事牧羊业,大大破坏了农业生产。天主教的宗教裁判所大肆迫害新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导致西班牙人口在16世纪到17世纪初,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300万。
与西班牙的江河日下相比,这时的英国则处于蒸蒸日上的状态,它通过圈地运动、血腥立法、海外掠夺,特别是把海外贸易与赤裸裸的海盗行为结合在一起,并得到国王支持,获得了迅速发展。
英国的扩张,自然是西班牙所不能容忍的。起初,英国的力量相对薄弱,因此只采用海盗方式,拦抢西班牙运送货物的船只,骚扰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这引起了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强烈不满。起先腓力二世不想诉诸武力,而是想通过宗教力量来解决问题。腓力二世是一个天主教帝国的坚决推崇者,极力反对在欧洲宗教改革中产生的新教。于是腓力二世勾结英国天主教势力,企图把信奉天主教的苏格兰女王玛丽扶上英国王位。玛丽早在1568年就因苏格兰政变而逃到英国,遭到英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长期囚禁。因为伊丽莎白支持新教,所以英国天主教势力不承认她是合法女王。1587年腓力二世在英国组织颠覆活动,怂恿英国的天主教徒谋刺伊丽莎白而另立玛丽。然而东窗事发,伊丽莎白乘机处死了玛丽。
残酷现实使英国认识到:要实现向海外扩张的目的,必须击败西班牙,摧毁它的强大舰队。伊丽莎白女王决心全力发展一支强大的海军,同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从16世纪60年代开始,英西两国的海上争斗日益增多。到1587年,英国在其海军实力加强以后,终于向西班牙发起海上进攻,爆发了实际争夺海上霸权的英西战争。发生在1588年的英西海战,是决定战争转折的关键之役。
1588年5月,为了让英国领教一下海上霸主的厉害,腓力二世命令梅迪纳·西多尼亚公爵率领一支“最幸运的无敌舰队”从里斯本出发,命他与集结在属地尼德兰(相当于今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及法国东北部地区)港口的陆军运兵船会合,尔后掩护陆军横渡多佛尔海峡到英国登陆,以便在英国本土实施进攻。舰队共有舰船134艘,船员和水手8000多人,摇桨奴隶2000多人,船上满载2.1万名步兵。显然,腓力二世是想利用西班牙步兵的优势,运用传统战法,冲撞敌舰,在强行登舰后进行肉搏,然后夺取英国船只,经英吉利海峡直捣伦敦。然而,“无敌舰队”存在着的致命的弱点在当时却没有被西班牙统治者注意到:战舰体大笨重,船身像楼宇一样高耸,航行较为缓慢,且极不灵活,在使用火炮的战斗中,容易被敌人击中。
英国对于西班牙的军事动向早就一清二楚。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为了迎战,已将皇家海军、各大船主、商人以至海盗们的舰船统统集中起来,共有舰船197艘,水兵14500人,步兵1500人,组成强大舰队,任命霍华德勋爵为舰队司令,以海盗出身并有丰富的航海经验和作战指挥能力的德雷克与霍金斯分任副司令。英国的战舰性能虽不如西班牙,但由豪金斯做了改进,船体小、速度快、机动性强,而且火炮数量多、射程远。这种战舰既可以躲开西班牙射程不远的重型炮弹的轰击,又可以在远距离对敌舰开炮,以火炮优势制胜。
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出师不利,出发不久即遭风暴袭击,被迫在拉科鲁尼亚港避风和补给。由于舰队在航行时队形太长,加上组织指挥不善,竟有近一半的舰船被惊涛骇浪冲散或触礁沉没,以至6天以后,还有33艘战船杳无音讯。
7月22日,西班牙“无敌舰队”在避过风暴并获得补给后,从拉科鲁尼亚港再度起航,于29日到达利泽德角附近海区,进入英吉利海峡。此时,英国舰队竟在敌人毫未觉察的情况下尾随而来。英舰队派出小舰群快速挺进,不断袭扰和阻碍西班牙舰船,并在31日击沉西班牙舰船3艘,揭开海战序幕。
8月6日,“无敌舰队”到达法国加莱,停泊在海上,想与驻佛兰德尔的西军联系。由于后者未能及时到达,会师计划落空,后面又有英舰尾随,无法等待,只得继续前进。第二天夜间,昏暗无光,云雾重重,海面刮起强劲的东风,西班牙船员都已进入梦乡。英国人巧施妙计,把6艘旧船装满易燃物品,船身涂满柏油后点燃。6条火龙顺风而下,向西班牙舰队急驰而去。顿时,火海一片,“无敌舰队”一片混乱,在断缆开航时各船乱成一团,有的相撞沉没,有的被烧毁。剩下的船只乱哄哄地向西北溃逃。英舰队乘胜追击,于8日4时追到格利沃利讷海域,迫使西舰队接受决战。在决战中,西舰队墨守过时的横阵战术,坚持接舷战,但舰体笨重,机动性差,难以靠近英舰,且舰炮射程近,不能毁伤英舰。而英国的舰队司令则指挥有方,舰船机动灵活,舰炮射程远,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到18时,战斗结束。西舰队损失惨重,被迫于次日晨决定返航。英舰队当时已将弹药消耗殆尽,而且风向突变,故未予追击,全胜而归。剩下的西班牙舰只乘着风势向北逃窜,准备绕过苏格兰、爱尔兰回国。弹尽粮绝的西班牙舰队,又在海上接连遇到两次大风暴,有的船只翻沉了。不少士兵、船员被风浪冲到爱尔兰西海岸,被英军杀死。到1588年10月,“无敌舰队”仅剩43艘残破船只返回西班牙,以近乎全军覆没的结局惨败。而英舰却没有太大损失,阵亡的海员水手只有百人左右。
英西加莱海上一战表明,舰船的机动灵活和火炮优势取代了以往海战的短兵相接、强行登船的肉搏战,海上战争从此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格局。这次海战实质上是后起的殖民主义英国与老牌的殖民主义西班牙之间的一场决战。英国在海上大获全胜,击败了最强大的对手,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海上霸权。西班牙则因“无敌舰队”的覆没而一蹶不振,从此衰落下去。
H. 马尼拉大帆船的相关故事
由于马尼拉大帆船的货物主要来源于中国,以风靡全球的中国生丝与丝绸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马尼拉大帆船叫做“中国船”(China Ship)。这是名副其实的。因为马尼拉大帆船装运的货色,大多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平底帆船运来的。例如,1685年有17艘来自中国的平底帆船到达马尼拉,1686年有27艘,1687年有15艘。这些平底帆船运来的货色,装上马尼拉大帆船,横渡太平洋,抵达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销往美洲各地。
西班牙在征服了美洲殖民地之后,又在亚洲的菲律宾建立起殖民地,把他们梦寐以求的中国的丝绸等商品,从马尼拉运往阿卡普尔科,开辟了一条“太平洋丝绸之路”,谱写了绵延两个半世纪的中国与美洲贸易的辉煌篇章。
一位名叫W.L.Schurz的美国学者1939年出版的题为《马尼拉大帆船》的着作这样写道:“中国往往是大帆船贸易货物的主要来源。就新西班牙(墨西哥及其附近的广大地区)的人民来说,大帆船就是中国船,马尼拉就是中国与墨西哥之间的转运站,作为大帆船贸易的最重要商品的中国丝货,都以它为集散地而横渡太平洋。在墨西哥的西班牙人,当无拘无束的谈及菲律宾的时候,有如谈及中华帝国的一个省那样。就马尼拉方面来说,每年航经中国沿海的商船,就是它的繁荣基础。”
大约在1530年以前,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已有丝织业。自从马尼拉大帆船运来了质量精美、价格低廉的中国生丝和绸缎,当地的丝织业就此趋于衰落。1600年,西班牙当局对当地的养蚕户加以限制,断绝了本地蚕丝的供应,由源源不断输入的中国生丝为墨西哥工厂提供原料。1637年,墨西哥一处一家以中国生丝为原料的丝织厂的工人达到14000人,中国生丝销售数量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这种情况是汉唐时代的丝绸之路不可同日而语的,马尼拉大帆船的运输量,是那种穿越沙漠地带的骆驼商队无法比拟的。法国年鉴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名着《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把马尼拉大帆船作为近代意义的跨越洲际的远程贸易,纳入全球经济的视野来考察。他说,16世纪,各种因素协力促成的运动,是从中国前往美洲,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这是一种资本巨大的远程贸易,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
于是乎,巨额白银货币源源不断流入中国。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经过菲律宾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货币,每年都在100万比索至300万比索之间,有的学者估计,这一时期流入中国的美洲白银在57500~86250千克之间。数量之大,令人惊讶。
这种现象,以前中国历史学家很少关注,一般人更是闻所未闻。1969年,全汉升在香港《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发表论文——《明清间美洲白银的输入中国》,开始让中国人看到了一个湮没已久的辉煌时代。全汉升利用大量原始资料,对此进行精深的分析,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结论:
——从1565年到1815年的两个半世纪中,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当局每年都派遣1至4艘大帆船,来往于阿卡普尔科与马尼拉之间,每年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在100万比索至400万比索,用来购买中国的生丝、绸缎等商品。1571年至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货币共计4亿比索,其中1/2流入了中国。
这一研究成果受到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布罗代尔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的说法:“一位中国历史学家最近认为,美洲1571~1821年间生产的白银至少有半数被运到中国,一去而不复返”,便是援引全汉升的结论。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处于结构性顺差之中,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经济优势。前几年曾经轰动一时的美国学者弗兰克的着作——《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研究1500~1800年间的全球经济,把欧洲国家在与中国的贸易存在的结构性贸易逆差,戏称为“商业上的‘纳贡’”。他写道:“‘中国贸易’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中国凭借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弗兰克由此得出结论:1500年至1800年,“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换句话说,在欧洲工业革命之前,世界的经济中心不在欧洲,而在亚洲,特别是中国。
此言一出,引起西方学者极大的争议。当时的经济中心究竟在哪里,可以讨论。但是中国经济曾经有过的辉煌,却是不争的事实。个中缘由,全汉升在《略论新航路发现后的海上丝绸之路》中说得很明白了:“在近代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工业的发展,就其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来说,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荣的历史。”
I. 给高分:请教15至16世纪的西班牙远洋探险船的相关问题
西班牙大帆船
西班牙大帆船Galleon:(15-16世纪用做军舰或商船的)西班牙大帆船;《美国传统辞典》:大型横帆船15世纪至17世纪所用的一种大型三桅帆船,通常有两层或更多的甲板,尤其被西班牙用作商船或战舰。
16世纪初,战船上开始设置“舷窗”。这是开在船侧的窗口,上面有用绞链开启的窗盖,这样,不必从船边吊装而通过窗口就可以很方便地给船装卸货物。英国造船家运用这个思路,设法使加农炮从船的下甲板进行射击。这样,舷侧炮便告问世。它的重量正好安全地分布在它的重心下面。西班牙立即步英国的后尘,建造了一种长约100英尺、宽30英尺的战船,称为西班牙大桅帆战船。它跟古希腊罗马战船一样,是专门为海军作战而设计的。它的船身趋于狭长,在吃水线上方有个较低的撞角,用来冲撞敌船。这种战船有三个桅杆,上面装有横帆。船头船尾建有船楼,水线以上的船体装有许多门轻型加农炮。在主船体上有一排大型加农炮,这样,海战的初始阶段就大大延长。但如果不能对敌船作猛烈的冲撞,并象早期海战那样士兵登上敌船,进行一场短兵相接的搏斗,那么战斗就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西班牙大桅帆战船,跟古希腊罗马战船不同,它具有远距离海上航行的适航能力。其主要缺点是它的行驶主要受风力的支配。由于新式战船比老式圆弧形战船机动性更大,索具也有了改进,因而它可以“逆”风驶行,这样,上述缺陷部分地得到了弥补。
不久,英国人认识到舷侧炮的应用有可能改变海军战术,因此越来越重视发展适合装备远射程炮的战船而不再注重攻占敌船这种作战方法了,结果,位于战船头尾的船楼变得越来越矮,船头上的撞角也很快取消了,重型炮的比例也有稳步增长。不过,西班牙的战船还依然保留着船头上的撞角,杀伤人员和摧毁敌船的两种火炮的数量继续保持平衡。他们仿照英国,降低了船头上船楼的高度,但船尾的船楼仍然造得很高,并在上面设置了敌人难以对付的轻型炮组。
西班牙人仍然把他们的战船看作是主要用来携带陆军的海上浮动堡垒。与此相反,英国人则不愿浪费船上的舱位和人力来装载不懂海战的陆地部队,他们将水手训练成能够离开炮位或者攀下帆缆,操起长矛或短剑,强行登上敌船或者竭力把自己舰上的敌人赶走。
这些就是各国海军战术理论的区别,他们导致了英吉利海峡的一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海战,在这次海战中,英国海军击败了西班牙无畏舰队,开创了海军作战史上桅帆舷侧炮战船的新纪元,并标志着英国谋求制海权的开始。
J. 16世纪的西班牙,到底发生了什么
16世纪,当时的最强全球殖民帝国西班牙计划征服中国,西班牙计划让公民与中国妇女结婚,培养混血后代,执掌中国的统治权。然而一场海战改变了历史走向,西班牙梦想落空。
16世纪西班牙狂妄殖民中国,培养混血后代,一场海战梦想落空
西班牙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殖民帝国。16世纪时,西班牙本土疆域包括葡萄牙和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凭着其可怕、训练有素的步兵方阵主宰欧洲。
西班牙是欧洲环球探险和殖民扩张的先驱,在各大海洋开拓贸易路线,贸易路线从西班牙横跨大西洋到美洲,从墨西哥横跨太平洋,经菲律宾到东亚。西班牙征服者摧毁了阿兹特克、印加帝国和玛雅文明,占领美洲大片领土。此外西班牙征服了非洲众多海岸,亚洲的印度沿岸,菲律宾等地区。一时之间,凭着其无敌舰队,西班牙帝国称霸海洋。
16世纪西班牙狂妄殖民中国,培养混血后代,一场海战梦想落空
16世纪末,西班牙人在征服了菲律宾之后,即开始积极考察、分析中国国情、民情,并对福建沿海进行侦察,熟悉航道并绘制地图。1586年4月,西班牙驻马尼拉殖民政府召开马尼拉大会,制定了征服中国的计划书。侵华远征军计划由1万到1.2万名西班牙士兵组成,另加5000名日本人。远征军总司令由菲律宾群岛的总督担任。军队由枪手、甲胄兵和毛瑟枪手等组成。派遣4艘大帆船的船员,以及三四名铸炮者,还有12名武器和抛火器的工匠、一些能制沥青的手工艺匠以及能造高舷侧大帆船的船匠。
计划书强调侵略成功后,西班牙可利用在中国获得的物资打击自己的敌人。中国还可向西班牙帆船提供船员,西班牙可获得金、生丝、绸缎、精美的手工艺品。西班牙国王可以从中国获得大量租税和利润。征服中国后,西班牙人可定居中国并得到封爵。
计划书还建议西班牙公民与中国妇女结婚,培养混血后代,执掌中国的统治权。西班牙人和中国妇女结合,便会有适宜作神甫和传教士的人以及担任政府官员和担任军事职位的人。这些人组成的亲属集团和利益集团将会巩固西班牙在中国的统治。
16世纪西班牙狂妄殖民中国,培养混血后代,一场海战梦想落空
西班牙称霸全球依靠强大的无敌舰队,无敌舰队约有150艘以上的大战舰,3000余门大炮、数以万计士兵,最盛时舰队有千余艘舰船。这支舰队横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骄傲地自称为“无敌舰队”。
西班牙征服中国的计划还未实施就遭受了挫折。西班牙为争夺美洲殖民地,与新兴起的英国发生了矛盾。1588年夏天,英国舰队与西班牙无敌舰队之海战,西班牙遭受失利。1588年到1601年,西班牙五次远征英国,均告失利。
而西班牙国内,低地国家荷兰从西班牙统治下获得独立。为了应付与英荷的战争,西班牙侵华计划只得一搁再搁,直至最后流产。
16世纪西班牙狂妄殖民中国,培养混血后代,一场海战梦想落空
明朝水师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强大的舰队,对外的几场海战都是全胜。1633年7月料罗湾海战,参战的荷兰舰队9艘以及荷兰招揽的50多艘海盗舰队全军覆没。明朝郑芝龙的水师夺取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此后荷兰人每年向明朝船队缴纳12万法郎的进贡,才可以保证在远东水域的安全。
西班牙侵华计划破产,如果他们真来打明朝,也将是惨败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