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柯是从哪里来到西班牙
㈠ 埃尔·格列柯的相关事件
1541年前后,多米尼柯·狄奥托科普洛出生于希腊本土以南的地中海上的岛屿——克里特的首都干地亚(现在的伊腊克林)。现在没有任何关于他出生的记录,能证明他出生年代和出生地的,只是后来他本人的陈述。在西班牙,他的名字在日常使用时发音相当拗口,因此,人们称呼他为多米尼柯·格列柯(希腊人多米尼柯),或者简单地叫他 (希腊人)。人们广泛地使用“埃尔·格列柯”这一奇妙的名字,所谓奇妙,是因为“埃尔”是西班牙语的冠词,而“格列柯”却是意大利语。画家本人在作品的署名中常常用希腊文字书写原名,有时也加上“克里斯(克里特人)”一词,以自豪地表示出生其地。
关于埃尔·格列柯二十五岁以前的经历是我们知少甚少,从他的父亲是税务官员这一点,我们可以认为他接受了正规的教育。在他去世后整理的遗产目录中,包含有各个领域一美术、建筑、历史、文学、哲学的希腊语、拉丁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书籍共一百三十一册。按照当时的标准,除了专业学者和富裕的收藏家,这是相当大规模的藏书。
提及到埃尔·格列柯的最初记录见于1566年6月6日,其中记述道:“巨匠多米尼柯·狄奥托科普洛,画家。”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此时他作为画家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公认。有几幅绘画被视为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1983年被发现有署名的《圣母之死》等),其中显示出画家经过了拜占庭传统圣像画的磨练(但是,他的家庭信仰罗马天主教,并不信仰与圣像画关系特别深厚的希腊正教)。
1568年,格列柯住在威尼斯(同年8月18日的记录中记载,格列柯安排将几幅素描寄给干地亚的地图制作者),直到1570年,他仍停留在当地。克里特与威尼斯之间有着很深的联系,因此,格列柯从一处移居到另一处也不足为奇。从1204年以来克里特就是威尼斯的领土,这个岛屿是该城市在东地中海上的贸易要地。当时的威尼斯正处于艺术光辉的顶点,格列柯为了锻炼自己的本领并积累经验而前往该地。据说他曾经在提香的作坊里学习,虽然当时的提香已经是老态龙钟,但无疑他依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
直至1570年11月,埃尔·格列柯到了罗马,艺术家生涯估计他在那里住了五六年时间。埃尔·格列柯到罗马不久,好友兼画家朱利奥·克罗维奥给红衣主教亚历山大·法奈塞写信,请求他允许埃尔·格列柯一直住在红衣主教的宫殿里直到找到住处。在同一封信里克罗维奥还称赞了格列柯,说他的自画像“令整个罗马的画家们惊叹”,不幸的是这幅作品现在已不存在。毫无疑问法奈塞红衣主教答应了这一请求而允许格列柯暂时住在那里,但他在那里住了多久我们无从知晓。
关于在罗马逗留期间的埃尔·格列柯,除了他是圣路加公会的成员以外其它不详,据认为,他曾经回到威尼斯一段时间。但有一点十分明显,格列柯也许是通过法奈塞红衣主教的关系,在罗马得到了很多学者和神学家们的赏识。红衣主教的图书管理员,当时屈指可数的学者弗尔维奥·奥尔西尼收藏有七幅格列柯创作的绘画(所知的绘画现存只有一幅),这可能是他订购的,也可能是画家作为在某项工作方面给予自己关照的谢礼而赠送的。
尽管埃尔·格列柯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但他在罗马并没有接到官方性的创作订件,或许是由于他在当地没能够取得明显的成果,才试图在一个新的国家——西班牙重新开始。
关于埃尔·格列柯人生的第二个记录出现在1577年7月2日,在托莱多,他的名字第一次被记载下来,以后他在那里度过了后半生。格列柯之所以选择这个城市,是他在罗马时的一位朋友路易斯·德·卡斯提略影响的结果。卡斯提略是西班牙的年轻神职人员,他的父亲是托莱多大教堂的参事会长,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也许是卡斯提略劝说格列柯去托莱多工作,而事实上,埃尔·格列柯一到这座城市就走上了成功的道路。1577年,他完成了第一幅巨作订件作品——圣多明戈·埃尔·安提瓜教堂的祭坛画《圣母升天》。同年,他着手创作其最着名的作品之一托莱多大教堂的《剥去基督的外衣》。这幅作品于1579年完成,为画家确立了名声,由此而来,个人收藏者们所需要的这幅作品的复制品订件接连而至。
在《剥去基督的外衣》完成之前,埃尔·格列柯就已经扎根在托莱多。这是因为他早已有了自己毕生的伴侣海洛尼玛·德·拉斯·库埃巴斯以及家庭。他们在1578年生下了儿子赫尔黑·马努埃尔,两人实质上已经成为了夫妻。而两个人并没有正式结婚这一事实,导致了种种没有根据的臆测。也许因为格列柯是外国人,因而没有得到结婚所必需的文件;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没有留下任何记录)即他在托莱多或者意大利已经结过婚了。
因为没有留下任何有关格列柯同海洛尼玛关系的史料,所以对于埃尔·格列柯的私生活我们也无从知晓。格列柯移居到西班牙以后,在工作方面留有很多文件史料,而关于画家的私生活却很少,即使是私人信件之类的也完全没有。尽管如此,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位非常有理性的人物,头脑灵活敏捷,具有苛刻的职业意识。埃尔·格列柯认为,画家是一个有威严并值得尊敬的职业。从1585年起,他租借了比列那侯爵宅第的一部分过着奢侈的生活。对于自己在工作上的报酬他要求公平而充足,对于未支付酬劳的情况,他不惜数次在法庭上为自己争讨。
除了围绕作品酬金问题的纷争外,在关于作品特定主题的处理方法上,格列柯有时也会受到批评。这是因为西班牙教会当局顽固地认为,绘画的表现必须遵从于正统的神学。尽管如此,埃尔·格列柯因《圣母升天》和《剥去基督的外衣》已获得成功。之后从托莱多以及周围地区而来的订件便源源不断,其中有画家为其所在的教区教堂圣特梅创作的着名作品《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1586—1588年)。托莱多虽然是西班牙的一个大城市,但当时在这座城市里真正优秀的画家极少,埃尔·格列柯则比当地任何一位画家都出色。
仅仅在托莱多的成功并没有使埃尔·格列柯的野心得到满足。他希望为当时西班牙艺术最大的庇护者——两班牙国王菲力二世工作。菲力二世是欧洲首屈一指的富豪且拥有权势的统治者,同时也是一位狂热的美术爱好者。当时,他为了装饰1563年在马德里近郊开工建造的雄伟修道院兼宫殿——埃尔埃斯科里亚尔,正在召集众多的艺术家。这也是促使埃尔·格列柯下决心从意大利移居两班牙的动机之一,即他认为有希望参与埃尔埃斯科里亚尔的工作。事实上,已经有几位意大利艺术家包括提香为宫殿提供了作品,有的艺术家已赶赴当地在现场工作,参与这个巨大的工程。
运气不佳的是,埃尔·格列柯为菲利二世的创作以失败而告终。格列柯虽然得到了为埃尔埃斯科里亚东创作的订件——极其巨大,题为《圣莫里斯的殉教》的作品被菲利二世拒绝的原因在同时代的神职人员荷塞·德希古恩萨的评论中有所暗示。这位评论者认为该幅画不适合作为祭坛画,因为缺少:“鼓励信仰”。埃尔·格列柯在画面中并没有把焦点对准殉教,而是将它逼到远景处,相反,将圣莫里斯和他的同伴就:“为了信仰是否应该选择死亡”这一问题的讨论场面拿到了近景。在这一点上,他错误地判断了菲利二世的价值观,因为国王虽然喜爱绘画,却更加珍视信仰。
据今所知,埃尔·格列柯并没有再次试图得到国王的惠顾,他吧精力集中在托莱多的其他活动上。他一生最辉煌的时期是从1597到1607年的十年时间,订件如同洪水一样蜂拥而
来。这个时期,由于大规模地进行宗教设施的改建和再新装修,格列柯作为该城市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而拥有大量的工作,此外,还有从远方地区来的订件。其中之一便是距托莱多以北二十英里左右,依列斯加斯城镇慈善医院的祭坛画。埃尔·格列柯在1603年签订了这份协议,但围绕费用问题进行了长期的争执,终于在1607年才有结果,但对他极为不利。这一结果不仪伤害了画家的感情,在财政上也给了他沉重打击,从此以后格列柯似乎一直没有能够从金钱问题中摆脱出来。格列柯从朋友们那里举债度日,1611年房租的支付竟然拖欠了两年。
1614年4月7日,七十三岁的埃尔·格列柯去世,他被埋葬在圣多明戈·埃尔·安提瓜修道院。但是,由于同教会当局发生了争执,其遗骸似乎由他的儿子移到了附近的圣特尔跨特修道院。一种说法认为,由下这座修道院在19世纪遭到了破坏,埃尔·格列柯的遗骨也便消失了踪迹。
㈡ 格列柯的个人背景是什么
格列柯(1541年~1614年),原名多米尼柯·特奥柯波罗斯,他的故国是希腊,因而人们称他为格列柯,意即希腊人。格列柯出生在希腊的克里特岛,这里曾深受拜占庭文化艺术的影响,所以他在修业阶段主要是从事圣像画的创作。大约1566年,他离开故乡来到威尼斯。在这里他开始接受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使他的创作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1570年,他又来到了罗马,此一时期,他除了宗教题材外还画了一些风俗性绘画。1577年他离开意大利到了西班牙,后长期定居在托莱多城。托莱多城是西班牙没落贵族聚居的地方。格列柯怀才不遇的心情与当地旧贵族没落情绪取得了合拍。在格列柯的作品中经常反映出苦闷、沉思、怀疑和骚动不安的情调,这是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有关。
㈢ 艺术奇才埃尔·格列柯是个怎样的人物
西班牙16世纪下半期地方画派中最着名的画家是埃尔·格列柯(EI Greeo,1541—1614)。格列柯本来名字是多米尼加·泰奥托科普利,由于他来自希腊的克里特岛,故人送绰号格列柯,意即希腊人。1577年,格列柯来到了西班牙,后长期定居在西班牙的托列多城。托列多是西班牙没落贵族聚居的地方,格列柯怀才不遇的心情与当地旧贵族的没落情绪取得了合拍。在格列柯的作品中经常反映出苦闷、沉思、怀疑、骚动不安的情调,这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有关。格列柯是一个很有才能的画家,也是一个在思想上充满矛盾的画家。他不满意西班牙的上层社会,但又无法从贵族的圈子里走出去和下层人民接触。他用一双悲剧性的眼睛注视着现实,正如美术史论家芬克斯坦所说:“在埃尔·格列柯看来,周围的整个世界在崩溃”。他笔下的人物和风景常常是变形的,这正是他激动不安的心情的反映。《奥尔加斯伯爵的下葬》(1586—1588)是他的一幅重要作品,画中描绘了这样一个传说:1323年,当奥尔加斯伯爵下葬时,突然从天而降两位圣者,他们穿着金色的衣服,走向人群,并把伯爵的尸体抱起置人石棺。当这一奇迹出现时,在场参加葬礼的人们大吃一惊,有的忙念经文,有的举目望天,有的沉思,有的惊叹……这幅画的意义在于既表现了奇迹,又不完全相信奇迹,重在表现当时人们复杂矛盾的心情,这种心情也代表了画家本人的心情。他的作品好像不是把人们引向宗教,而是引向社会,引向人们对社会的沉思。格列柯既是一个画家,也像个哲学家,在当时就有人把他看作是哲学型的画家。进入17世纪,埃尔·格列柯的思想变得更加矛盾和复杂,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他的艺术。他的晚期作品更表现出变形和骚动不安的特色,如他创作的《使徒彼得和使徒保罗》(1610—1614)就是这样的作品。这是一幅像谜一样的画,画面上两个睁着大眼睛的使徒,面部带有神秘莫测的表情,这些形象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中世纪拜占庭的圣像。他的《揭开第五印》(1610—1614)更是一幅带有狂暴激情的绘画作品,画面上的人体如燃烧着的火焰,天、地、人浑然一体。在油画《托列多的风景》中,这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景象,给人的印象是:在狂暴的大自然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油画《拉奥孔》(1610—1614)同样是一幅表达怀疑情绪和人生痛苦的作品。人们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拉奥孔,画家把这个神话中的人物表现得极有悲剧气氛。此时的拉奥孔正在与毒蛇作死亡前的对话,面部带着悲壮的情感。一对复仇女神站在旁边作壁上观,她们好像是历史的见证者。有趣的是画面上的背景画的是托列多的风景,这好像表明这一悲剧就产生在人们的身边。格列柯也是一位杰出的肖像画家,他的肖像画生动而富有个性。《尼·德·格瓦拉》(160年)就是一幅非常富有特色的肖像画,他毫不美化这位宗教法官,这个中年人虽然身穿华服,但却无法掩盖他那阴险、冷酷的性格,由此让人联想到当时那个宗教裁判所横行的年代。埃尔·格列柯也善于画圣母的形象,往往在优美的圣母像上包含着他对人性的追求,透露出人文主义的思想感情。格列柯前期的代表作还有《吹火的孩子》、《清洁圣殿》(1570—1575)、《圣母升天》(1577)、《腓力二世之梦》(1580)、《圣莫里斯的殉教》(1580—1582)等。综观他的一生,毫无疑问他是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独具一格地反映了西班牙的那个危机年代。
㈣ 格列柯是艺术天才还是狂暴画家呢
埃尔·格列柯是16~17世纪的着名画家,其神秘的生平、古怪的性格及颇难揣测的艺术作品,一直引起西方绘画界的议论。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我们只知道,他真名叫多迈尼柯?西奥多柯波利,约于1541~1548年间生于克里特岛迦基城的一个村子里,此地隶属威尼斯共和国,但文化艺术受拜占廷风格影响。格列柯在此地的生活没有任何线索,后来,他出现于意大利,投师提香门下,并吸收了米开朗琪罗等大师的艺术风格,再后来,他离开意大利前往西班牙,原因不明,一种说法认为,他在意大利生活并不如意,想到西班牙去碰碰运气;另一种说法认为,他曾吹嘘自己可以铲掉米开朗琪罗的祭坛画(最后的审判》而重新创作,结果触犯众怒,被迫离开意大利。1577年,他来到西班牙,先到马德里,后来定居于小城托莱多,他选择这样一个小城定居,其意图为无人可知。一到西班牙,他便成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托莱多教堂委托他画一幅圣画,他创作了《艾斯波利斯》,对该作品人们评价不一。有人认为此画一文不值,是信手涂抹的;也有人认为,此画价值连城,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为此还专门成立了评审委员会。
格列柯是否结过婚,说法不一。有些人认为他确曾结过婚,并有儿子名乔治·曼努尔;有人认为他终身未娶,教堂里没有其结婚记录,所谓儿子是他和情妇的私生子。格列柯本人形象如何,亦无从得知,他确曾画过自画像,但都没有保留下来,人们只能在其油画中寻找踪迹,但仍未肯定其形象如何。格列柯逝世的情形还算比较清晰,但仍充满神密色彩。据载,1614年4月7日,多迈尼柯·格列柯去世,受过圣礼,葬于桑托·多明哥·艾尔·安蒂古。但其遗骨不久使被人遣走,尸骨神秘消失,至今仍不知他安息何方。
摆在我们面前的便是这样一个神秘人物,他留给我们的只有绘画作品,但正是他独特超群的绘画风格引起后世无尽的争论,使本来已经模糊的格列柯形象更加神秘莫测。一生中,他给后世留下诸如《圣母升天》《基督被捕》《艾斯波利斯》《圣毛里斯的殉道》《奥尔加斯伯爵的埋葬》等画,他的绘画风格与当时崇尚的现实主义风格大相径庭,他以光线和色彩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人物充满着一种敏感、激动的气质,甚至神秘不安的情绪、颤动、激荡而摇曳的光与色呈现于整个画面,并笼罩着一层难解的神秘气息。同时,他画的作品内容亦是一难解之谜,人们搞不懂其确切含义。在《使徒彼得和保罗》中,彼得和保罗都有一双忧郁的大眼睛,他们伸着手,作询问的姿态,像在探索什么,但其含义似乎永远是一个谜。就其《托莱多风景》而言,说是风景,其实,他并非对托莱多风景进行客观描述,而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成分。在他眼中,托莱多是悲剧性的,大自然完全改观。天空电闪雷鸣,乌云滚动,同时暗绿色的调子给人以沉重郁闷的感觉,天地混合,给人以眩晕之感。更使人难以理解的是他对人体解剖的理解。他绘画中的人物,从解剖学上看,手指无疑是最正确的了,然而,两腿和躯干却严重比例失调,细长的身材,头部细小,两腿却很长,甚至有一种踩高跷的不稳定感。这种画风引起诸多争论,基本上可分为三派。
一派高度评价格列柯。西班牙历史学家赛古埃斯说:“在他的画中,不仅有艺术,而且有智慧。”前苏联伊戈尔·多尔格波诺夫评价说:“埃尔·格列柯的手法总是清新得不可思议,而且永不过时,它摒弃了平庸的细节,摆脱了哗众取宠,充满着崇高、纯洁的气息和诗意,饱蘸着艺术家精湛的技艺。”中国的青年艺术史家吕澎亦对格列柯予以高度评价:“格列柯的艺术在今天之所以能赢得广泛的赞叹,受到现代画家的青睐,就在于他的艺术是展示艺术家心灵的痉挛、忧愁、痛苦、迷惘的艺术,与其说他经常画基督,不如说他一身都在展示灵魂的悲剧。他的拉长的人体丧失了客体的意义而成了表现内心神秘的符号,狂放导致夸张,怪僻产生变形,所画人物的特征是次要的,怵目惊心的是艺术家完全在表现自己的内心。格列柯的艺术之可贵,正在于它是一种用绘画的语言表达心灵的表现性艺术。”现代很多人倾向于称格列柯为近代印象派等现代画派的始祖先驱,这是对其艺术的肯定。
一派则截然相反,极力贬低格列柯,称其作品为精神病的产物。17世纪一位着名批评家胡塞·马尔金尼认为他是一个狂暴的画家,认为他的性格“超出事物的常规”。法国的戈蒂埃则说“他是一个天才的疯子”。很多人说他晚年得了神经病和乱视症,他眼中所见之物已经走形,表现在绘画上则是神经质的乱涂。还有人认为,早年模仿提香时,也获得很大成功,但后来离开意大利后,想故意来一番变化,结果失败了。
还有一派看法认为,对格列柯要一分为二。他们认为,格列柯绘画既有好的一方面,也有其局限性,虽然他在绘画、技法各方面有其荒唐、扭曲的一面,但格列柯的作品正反映了西班牙社会的现实,因而有其积极的一面,他说:“在西班牙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十分激烈的年代。格列柯看到了这个帝国的衰落和崩溃,他发出了叹息,在心中激起了骚动不安的感情,他没有像马德里宫廷画家那样去粉饰现实,掩盖矛盾,而是大胆地把它表现出来,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他在天主教主宰一切的西班牙生活着,感到苦闷而又看不到出路,往往把未来和希望寄托在宗教的理想上,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总之,对格列柯的评价,众说纷纭,时至今日,他仍以神秘的形象萦绕在人们心头。
㈤ 为什么说格列柯是不可思议的画
坛怪杰16世纪中叶,埃尔·格列柯出生于威尼斯克里特岛。
格列柯在什么时间开始学的画已不得而知。只知他青春年少时来到意大利,投师提香门下,并追逐米开朗琪罗等大师的艺术风格。
格列柯在意大利没住多久便去了西班牙。他离开意大利的原因说不清楚。有人说他过于狂妄而引起众怒,不得不离此而去。有人说他在意大利技不如人,生活不顺,有意去西班牙探条出路。
格列柯在西班牙小城托莱多定居。此间他的大作《艾斯波利斯》问世。这是一幅受当地教堂委托创作的作品,这幅画有人认为艺术高超,价值连城,但有人指责格列柯信手胡来,拙劣至极。
格列柯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他的《圣母升天》、《托莱多风景》、《使徒彼得和保罗》等作品,以其独特超群的绘画风格,引起艺术界人士的争议。
在他的大多作品中,人物躯体的比例严重失调,自然景观变幻怪异。许多人怀疑格列柯患有神经病和乱视症,万物在他的眼中已超出常规,全无正常模样。法国一位评论家称格列柯是“一个天才的疯子”。
也有人对格列柯的画给予充分肯定。前苏联的多尔格波诺夫认为,格列柯的作品,“摒弃了平庸的细节,摆脱了哗众取宠,充满着崇高、纯洁的气息和诗意,饱蘸着艺术家精湛的技艺”。
对格列柯的人与画,有各种各样的评价。这与他神秘的身世不无关系。格列柯是否结过婚,也有不同说法。
有人说他有妻有子。但是,在教堂里却无记录。有人说他终身未娶,只有一个情妇同他有过一段私情并生下一子。
格列柯就是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怪人。
㈥ 格列柯的介绍
格列柯是一位天才而又非常复杂的人物。他的作品像一块多棱镜,曲折地反映了西班牙16世纪下半叶动荡的西班牙社会和没落的旧贵族的精神危机。他的局限性是未能走出贵族世界而与广大人民群众结合。20世纪初,他的艺术重新被认识,作品中所具有的现代性备受欣赏和注目。
㈦ 文艺复兴时期格列柯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格列柯(1541年~1614年),原名多米尼柯·特奥柯波罗斯,他的故国是希腊,因而人们称他为格列柯,意即希腊人。格列柯出生在希腊的克里特岛,这里曾深受拜占庭文化艺术的影响,所以他在修业阶段主要是从事圣像画的创作。大约1566年,他离开故乡来到威尼斯。在这里他开始接受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使他的创作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1570年,他又来到了罗马,此一时期,他除了宗教题材外还画了一些风俗性绘画。1577年他离开意大利到了西班牙,后长期定居在托莱多城。托莱多城是西班牙没落贵族聚居的地方。格列柯怀才不遇的心情与当地旧贵族没落情绪取得了合拍。在格列柯的作品中经常反映出苦闷、沉思、怀疑和骚动不安的情调,这是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有关。
格列柯是一个很有才能的画家,但也是一个在思想上充满矛盾的画家。他不满意西班牙上层社会,但又无法从贵族的圈子里走出去和下层人民接触。他用一双悲剧的眼睛注视着现实,这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悲剧般的力量。格列柯的着名作品是《奥尔加斯伯爵的埋葬》。这幅作品是格列柯受托莱多圣多米教堂的委托而绘制的,题材来源于中世纪的宗教传说:当奥尔加斯伯爵下葬时,奥古斯金和斯捷兰两位圣者身着法衣,从天而降,为伯爵送葬。画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是黑色帐幕般的。乌云密布的天空,天主和圣徒们迎接着伯爵即将升天的灵魂,下部是以托莱多真实人物为模特儿,从他们各自的表情上可以看出,他们对死亡充满了恐惧,对奇迹充满了惊异,从而反映出画家苦闷的思想情调。于是天空和地界、现实和非现实的表现融为一体。在人物造型上,他采用故意夸张拉长的身躯。在色彩上,他用蓝、绿、黑和土黄组成一个阴冷的色调。使整个画面给人一种骚乱不安的凄楚肃杀的感觉,充斥着神秘主义的气息。
㈧ 格列柯的修习绘画生涯都受到过什么影响
格列柯出生在希腊的克里特岛,这里曾深受拜占庭文化艺术的影响,所以他在修业阶段主要是从事圣像画的创作。大约1566年,他离开故乡来到威尼斯。在这里他开始接受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使他的创作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1570年,他又来到了罗马,此一时期,他除了宗教题材外还画了一些风俗性绘画。1577年他离开意大利到了西班牙,后长期定居在托莱多城。托莱多城是西班牙没落贵族聚居的地方。格列柯怀才不遇的心情与当地旧贵族没落情绪取得了合拍。在格列柯的作品中经常反映出苦闷、沉思、怀疑和骚动不安的情调,这是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有关。
㈨ 格列柯为什么没有被马德里宫廷录用
格列柯是一位天才而又非常复杂的人物。他的作品像一块多棱镜,曲折地反映了西班牙16世纪下半叶动荡的西班牙社会和没落的旧贵族的精神危机。他的局限性是未能走出贵族世界而与广大人民群众结合。20世纪初,他的艺术重新被认识,作品中所具有的现代性备受欣赏和注目。 1577年春,格列柯来到了西班牙,这是他创作生涯上的新的转折。16世纪下半叶西班牙国力日衰,宗教势力横行,人民生活极其贫困。在美术方面,宫廷里一些画家大都墨守成规,画一些呆板的宫廷肖像画。格列柯本想在马德里干一番事业,结果因未受到重视而大失所望。不久,他来到了西班牙的故都托莱多。托莱多是西班牙没落贵族聚居的地方,这里的卡斯提尔旧贵族和国王有矛盾。国王在1561年迁都后,这里更是充满了荒凉、寂寞的气氛。格列柯来到这里,意想不到地受到了旧贵族们的热烈欢迎,从此失意的格列柯便与失意的旧贵族在思想上取得了某些共鸣。
㈩ 西班牙画坛中着名画家格列柯为什么被称为希腊人
格列柯(1541年—1614年),原名多米尼柯·特奥柯波罗斯,他的故国是希腊,因而人们称他为格列柯,意即希腊人。格列柯出生在希腊的克里特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