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人怎么看英国
‘壹’ 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留学各有什么特点
英国人的民族特点主要是友善和文明。
许多外国人抱怨英国人冷漠无情,难以接近。显然,英国人不如美国人随和率真、不如法国人温情浪漫、不如意大利人热情奔放、也不如中国人体贴入微。英国人性格中的保守内敛,是和英国的岛国地理特点密不可分的。同时英国是欧
洲公认的"君子国",社会文明有序,井井有条。英国有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公共管理体系,在几个世纪优良风尚的积淀下,英国人不论男女老幼,都表现出温文尔雅的绅士风度。
法国的民族特点是有礼节,但大多的法国人都有高傲的性格,这是他们很早就有的。
法国人号称绅士,浪漫,温柔,彬彬有礼,斯文,女性主义。看看巴黎,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都市,就是法国人特点的结合。法国人比较高傲,自以为是,呆板,懦弱,民族自豪感特强。当然,正宗的法国人也非常的彬彬有礼,素质比较高,遵崇"女士第一"。
德国的民族特点是节俭,勤奋,稳重。
德国人有的深沉、内向、稳重,有的开朗、豪爽、风趣……但多年来受到德国文化的不断熏陶塑造,使德国人养成了一些较为共同的特点:实在、勤奋、准时、节俭和做事一板一眼。
意大利的民族特点是团结和开放。
意大利人的性格是典型的南欧人的性格,热情奔放,乐观向上,无拘无束,讲求实际。意大利人热情好客,也很随便,但时间观念不强,常常失约或晚点。
西班牙人的民族性格是自强不息,乐观向上。
西班牙人的性格也是典型的南欧人的性格,热情奔放,乐观向上,无拘无束,讲求实际,与英国人的矜持,德国人的古板,美国人的好动,日本人的认真有较大差别。
西班牙人性格的最大一个特点是乐观向上。他们认为人活着不应成为生活的奴隶,而要成为生活的主人,要善于驾驭生活,把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这才能其乐无穷。
西班牙人性格的第二个特点是热情大方。凡同西班牙人接触过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印象:他们开朗坦诚,容易接近和交朋友。即使你初次结交一位西班牙人,他也会像老朋友那样无拘无束地同你侃侃而谈。
西班牙人的性格第三个特点是自强自立。他们做什么事总喜欢自己亲自去做,不大愿意求人、依赖人。即使做不好,或力不从心,也决意要去尝试,哪怕失败了也不懊丧。他们认为投入了,努力了就是收获。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挑战和刺激的事,他们更有一种冒险和勇往直前的勇气。无论是家教,还是社教,都鼓励这种压倒一切困难、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贰’ 西班牙人与英国人、美国人的种族歧视问题
近年来,美国种族歧视丑闻迭起。1992年白人警察殴打黑人司机罗德尼?金引发了洛杉矶大规模的种族冲突;1995年美国百万黑人在首都华盛顿举行大游行,提出了增进黑人团结,反对种族歧视的主张;1999年黑人迪亚洛在纽约被4名白人警察枪杀再次引发了抗议浪潮。种族歧视问题成为美国“人权记录”中最不光彩的一页。
在美国,黑人等少数民族始终是二等公民,在政治、经济、教育等问题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黑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3%,但在各级经选举的公职里黑人只占5%。国家规定警察中有色人种必须占相当比例,但实际上各地的警察中黑人很少,而高级警官中黑人更少。美国最大的500家企业中没有黑人当首席执行管和总裁,华尔街上的大投资公司中黑人高级职员也凤毛麟角。黑人和白人之间,教育水平、就业率、平均工资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由此形成的种族贫富差异和黑人的贫困化则是人人皆知。
司法中的种族歧视也极为严重。在美国,被关押在监狱里的黑人和被判死刑的黑人比例明显高于白人。在各州的监狱中,大约47%的囚犯为黑人,16%的囚犯为拉美裔。1977年至1998年,黑人仅占美国全国人口的10%至12%,但在5709名被判死刑的人当中,有41%是黑人。据联合国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在美国,犯有同样的罪,黑人及有色人种往往受到比白人重2至3倍的惩罚,杀害白人被判死刑的黑人是杀害黑人被判死刑的白人的4倍。
‘叁’ 为什么英后裔和印第安人泾渭分明,西班牙后裔却和
曾经问过一个历史不错的西班牙人,他的结论是当时的西班牙人认为自己有着替上帝“教化”土着的义务(最早可以追溯到12世纪起,从复国战争流传下来的天主教狂热),传播上帝的福音。自然而然他们也认为他们具有文明的血液,所以把自己的血统传给土着也是教化。而且和早期西班牙殖民者不同,英国殖民者一般都是拖家带口的来。而西班牙殖民地形成的时间更早,当时的条件并不好,女子远渡重洋在当时还是很艰苦的事情。所以大多数都是大老爷们到殖民地去,解决生理问题自然需要找当地女人。英国印度裔混血也很多的,上层之间的通婚是很常见的。只是下层由于殖民策略的不同,英国作为新教国家也没有那么强的宗教传统,同时殖民地经济策略也不同。英国少数种植园经济区独立后(美国),英国更多的是通过贸易获取利益,而且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的劳动力并不缺乏。上次看了个香港台的纪录片 讲了古巴 墨西哥 秘鲁的华人移民史 里面就提到了 是由于舆论的压力 适当地需要保护土着以及黑奴的*河蟹* 所以才大量引进猪仔 华人苦役一开始也没*河蟹*的 基本上活不了多久 后来也是欧洲的一些*河蟹*主义者曝光了庄园主压榨华人劳工才适当地收手。之后才慢慢的有人开始经商人生日历。
‘肆’ 英国和西班牙同样是殖民者,后世名声为什么却截然不同
西方对东方,乃至全球的扩张和入侵是什么时候?是在欧洲人所谓的开辟新航线之后。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当初达伽马找到了新大陆之后和本地势力发生了矛盾。但为了维持自由贸易这个老传统,当局者居然不听阿拉伯人的劝告,将这支带着狼子野心的探险队给放虎归山了。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却残忍到我们难以想象的地步。
但奇怪的是,同为殖民者,为何后起之秀的英国能快速占领了全球四分之一的土地。而早就优先崛起的西班牙不但被英国打得无处可逃,还备受后人谩骂。看完这些,你一点也不会同情西班牙人。
对于西班牙和英国各自不同的殖民方式,读者您又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呢?
‘伍’ 为何西班牙人会与印第安人通婚,英国人却不会呢
第一,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在当年没有太多的种族意识。
大航海时代之前,西班牙在阿拉伯人和穆斯林君主控制下长达800年。即便西班牙基督教双王征服了整个半岛,彻底消灭伊斯兰教的传播,但并没有杀光阿拉伯人和北非过来的各种移民。再加上之前不断的溶血,其实西班牙人的血统很杂乱,同盎格鲁撒克逊人是完全不同的。
英国的主体民族盎格鲁撒克逊人,自从到达英国本土以后就拒绝和外族通婚。甚至同是白人的凯尔特人,他们也是坚决不通婚的。相比起来,英格兰人的血统比较纯正,也没有和外族通婚的习惯。
但英国人就不同。他们大多是新教,对于婚姻的要求很高。即便大家都是白人,只要不是同一民族,互相不通婚。甚至,很多英国人尽量和自己居住地附近的英国人通婚,更不可能和印第安人通婚。
从17世纪开始,英国白人多是一家家的搬迁过来,也包括女人。其实,北美的白人也有和印第安人通婚的现象,今天一些白人祖先就有印第安血统,但并不是主流。
‘陆’ 西班牙人为什么当时没有比英国强
因为英国更重视商业贸易和生产技术的革新,而西班牙、葡萄牙这些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只在乎从殖民地掠夺来的黄金和原材料,而不重视发展工商业,我们今天常说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是建立在政治体制上的,当时英国已经经过光荣革命,完全实现了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上就比西班牙的封建君主制政体要先进,再加上西班牙国内本就不重视商业的发展,所以自然在发现新大陆的几百年后被英国人所赶超。
‘柒’ 均为殖民,怎么英国不和印第安人混血,西班牙却乐此不疲
先来论证一下征服者的不同。
西班牙人本来就是混血,以伊比利亚人、克尔特人为主体,吸收了腓尼基人、迦太基人、希腊人、阿拉伯人、犹太人的成分,肤色较深,以黑发为主。
英国人主体是盎格鲁撒克森人,混血成分不高,肤色较白,多为金发。
由于国家太多,个体太小,各国经济发展也不太均衡,不过至少产生了一个天大的好处——就像我文中所有的图片展示的那样——美女经济。
‘捌’ 英国和西班牙 民俗 或者 文化有什么不同举些具体的例子
欧洲国家—英国礼仪
服饰礼仪
英国人的穿衣模式受到世界许多人的推崇。尽管英国人讲究衣着,但十分节俭,一套衣服一般要穿十年八年之久。一个英国男子一般有两套深色衣服,两三条灰裤子。英国人的衣着已向多样化,舒适化发展,比较流行的有便装夹克,牛仔服。
仪态礼仪
在英国,人们在演说或别的场合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手心向外,构成V形手势,表示胜利;在英国,如有人打喷嚏,旁人就会说上旁保佑你,以示吉祥。
相见礼仪
在英国,当婴儿出生时,父母亲朋一般依婴儿的特征,父亲的职业为婴儿取名,有的母亲家庭显赫,就用娘家的姓作为婴儿的第二个名字。在英国,孩子们只对父母亲的兄弟姐妹称叔。英国老人讲究独立,不喜欢别人称自己老,走路时不必搀扶他们。
餐饮礼仪
做客和餐桌上的礼节
如果你被邀请到别人家做客,就要考虎这样几个情况。比如,该在什么时候到主人家?如果不是谈正经事,只是个社交聚会,早到是不礼貌的。女主人正在做准备,她还没完全准备好你就到了,会使她感到非常尴尬。晚到10分钟最佳。晚到半小时就显得太迟了,需要向主人致歉。什么时候应该离开呢?这没什么规定,但在主人家坐得太晚是很不礼貌的。如果只是邀请你共进晚餐和聊天,那么你最好在10点至11点之间离开或者餐后1小时告别。如果你被邀请留下来住几天或度周末,在离开之前应特意买束花送给女主人,这会使她非常高兴。另外,离开后的第二天要发一封便函向主人致谢,并随附一件小礼品如一盒巧克力或一些鲜花等。
英国的宴请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茶会和宴会,茶会包括正式和非正式茶会。英国人在席间不布菜也不劝酒,全凭客人的兴趣取用。一般要将取用的菜吃光才礼貌,不喝酒的人在侍者斟酒时,将手往杯口一放就行。客人之间告别可相互握手,也可点头示意。
英国人一般较喜爱的烹饪方式有:烩、烧烤、煎和油炸。对肉类、海鲜、野味的烹调均有独到的方式;然而,他们对牛肉类方面又有特别的偏好,如烧烤牛肉(ROASTED BEEF),在食用时不仅附上时令的蔬菜、烤洋芋,还会在牛排上加上少许的芥茉酱;在佐料的使用上则喜好奶油及酒类;在香料上则喜好肉寇、肉桂等新鲜香料。
较为人知的英国料理菜名有:牛肉腰子派(STEAK KIDNEY PIE)、炸鱼排(ENGLISH FISH CHIP)、皇家奶油鸡(CHICKEN A LA KING)等。英国人喜欢狩猎,在一年只有一次的狩猎期中,就有许多的饭店或餐厅会推出野味大餐,如野鹿(VENISON)、野兔(HARE)、雉鸡(PHEASANT)、野山羊(WILDSHEEP)等的烹调。而一般烹调野味时,均采用些杜松子或浆果及酒,此做法是为了去除食物本身的膻腥味。
英国人对早餐非常讲究!英国餐馆中所供应的餐点种类繁多,有果汁、水果、蛋类、肉类、麦粥类、面包、果酱及咖啡等。 时下所流行的下午茶(HIGH TEA)也是传来自于英国,其较知名的有维多莉亚式VICTORIAN STYLE),内容可说是包罗万象,包括各式小点、松糕、水果挞(TARTE)及三明治等。 晚餐对英国人来说也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份,他们选择的用餐时间通常较晚,而且都是边吃边喝边聊,以促进用餐人之间的情谊,可想见他们是属于极有自主性的民族,而一顿晚餐对他们来说可能要花上好几个钟头!
苏格兰威士忌或琴酒都是这些众有皆知的酒均来自于它。在英国当地,会有许多爱好喝的人士,主要是因为:它本身也是个产酒国家。英国人在饮酒上的花费比起其它的支出还来的多。
喜丧礼仪
英格兰人的婚俗丰富多采,从求婚到度蜜月均按自已的传统方式进行。在英格兰北部约克市求婚方式颇为奇特,继承了古代民间遗风,女孩子成熟以后,需要出嫁了,便穿上不同颜色的紧身服饰,向男性示意。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意思,恰恰和交通信号灯一致。绿色的表示:"来吧!我愿意恋爱,大胆地追求吧!"黄色表示:"机遇是有的,如果合我的意还是有成功的机会。"红色表示:"目前我还不想谈情说爱,不要追求我。"勇敢的小伙子会根据对方的服色,根据自已的选择去大胆地追求,决不会被扣上行为不端的帽子。
一旦双方确立了恋爱关系,男方要送给女方订婚戒指并举行仪式。这种习俗遍及整个英国。结婚或定婚戒指是许多民族的传统习俗,英格兰人在教堂里举行婚礼仪式时,新郎给新娘戴戒指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甚至认为不戴戒指的婚姻是无效的。当神父询问一对新人是否愿意做对方的妻子或丈夫、能否相互尊重、白头偕老后,新郎给新娘的无名指上戴上一枚戒指。它象征着丈夫对妻子的纯真爱情,同时妻子也表示接受并忠实于这种爱情。
戴戒指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中国,它不仅作为一种信物也是一种装饰品。婚姻戒指最初并不镶嵌钻石、翡翠以及红蓝宝石等饰物,纯洁的圆形象征着由婚姻联袂在一起的两个人的团圆。在一些民族中象征着一种魔力,保佑夫妇幸福长寿,同时,施予者表示对接受者的信任,接受者表示对施予者的忠诚。
金戒指象征爱情的纯真,银戒指意味情感温柔。英国人同西方各国一样,定婚戒指是金制的而不镶嵌任何宝石,结婚戒指应加装饰物,至于戒指的质量则根据个人的经济条件不同而不同。定婚、结婚戒指可戴在同一无名指上,也可以由结婚戒指取代定婚戒指。
英国在16世纪时,结婚戒指的内侧经常刻是家族的图案或箴言,诸如"上帝使我成为某某的妻子,"某位主教的妻子的戒指上刻上一只手、一颗心、一顶主教冠和一个骷髅,铭文是:"前三个我赐予你,第四个使我超脱。"今天戒指上的铭文大多只刻上新郎和新娘名字的开头字母。
英国人结婚要穿礼服;新娘身着白衫、白裙、头戴白色花环,还要罩上长长的白纱,手持白色花束。总之,英国人崇尚白色,它象征爱情纯洁、吉祥如意。而戴头纱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当时两河流域就已盛行女子戴头纱。在古希腊,举行结婚仪式时不仅新娘要戴亚麻或毛织品的头纱,而且一对新人都要戴上花冠。到了罗马时代,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要戴不同颜色的头纱以示区别。中世纪以后,宫廷贵族之中出现了用珍珠装饰的花冠。尔后,发展成为白色头纱,并且尺码日益延长,并遍及欧洲各地。
举行婚礼时,身穿白纱礼服,头披白纱的新娘挽住父亲的手臂,由女宾相伴,在婚礼进行曲中步入教堂。着礼服的新郎在男宾陪同下站在圣坛等待新娘。 英国人家中有人去世,往往在报上登一则小启事,亲友见启事后前去参加葬礼,以表对死者的敬意和对其家属的问候。
一旦举行完婚,新郎新娘从教堂里出来的时候,人们要向新人祝贺,这种祝贺不是亲吻、拥抱和握手,而是向他们撒五彩缤纷的纸屑。撒纸屑的习俗起源于撒麦粒。1491年英国国王亨利七世携王后到布里斯托尔旅行。旅行途中,被一位面包师的妻子看到,于是她从窗子里向他们撒麦粒,并高呼:"欢迎你们,陛下!祝你们幸福、长寿。"这成为一段佳话,到16世纪时,这一习俗已广为流传,人们向新郎、新娘撒麦粒,有时还染各种颜色。麦粒象征着丰收和生活富裕,同时也祝贺新婚夫妇幸福长寿,子孙满堂。
宗教:
西班牙自从罗马人统治时期开始就确立了天主教国家的地位。公元八世纪“再征服”战争将阿拉伯人赶出半岛之后,天主教完全控制了整个西班牙。中世纪西班牙 “宗教裁判所”横行整个欧洲,滥施酷刑,捕杀异端,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无不谈虎色变。欧洲宗教改革时期西班牙成为西欧各国的眼中钉。十八世纪以后,教会和世俗力量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反教权运动日益高涨,教会势力逐渐衰败。但是,目前仍有百分之九十四的西班牙人信奉天主教,其余也有新教徒、犹太教徒和伊斯兰教徒。
西班牙全境分十一个教区,其中托莱多教区是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托莱多主教从哥特时期以来就是西班牙的红衣大主教。
天主教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西班牙人的日常生活中。像其他天主教徒一样,西班牙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都是在教堂中度过的:出生后的洗礼,第一次领圣餐,婚礼和死后的葬礼。西班牙节日众多,有一个原因就是每一个城市、每一个村子、每一种职业都有一个圣徒作为守护神。每到圣徒生日的时候,这个城市或者行业公会就要举行大弥撒和宗教游行。另外,每一个教徒也都有自己的守护神,不仅要过自己的生日,也要过圣徒的生日,称作 “Día del Santo”。西班牙人的名字大多取自圣徒,最常见的男女名字就是圣父圣母“何塞”和“玛丽亚”,而且不论男女,都经常把这两个名字连用。比如西班牙前任首相就叫“何塞·马利亚·阿斯纳尔”。
教育:
西班牙的教育一度受到天主教会的控制。现在西班牙的教育体制主要分为学前教育、普及教育、学士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职业培训。
2到3岁德的儿童可以自愿上幼儿园小班,4到5岁上大班。国家的幼儿园是免费的,义务普及教育(6~16岁)也是如此,并且交通和食堂也是免费的。普及教育的对象是6到14岁的儿童。初小三年,高小两年,初中三年。
小学主要课程有语文、数学、社会和自然体验、艺术表达、音乐和体育。
初中增加了人文与自然科学、外语和宗教等课程。学生完成初中学业后可以选择升入综合中学(高中,也称大学预科),也可以自谋职业。
综合中学主要有三大类的课程:一是文学,包括人文科学和古典语言;二是科学,重点是数学;三是有关农业、工业和其他方面的技术课程。学生在校期间自己选择分科学习,完成任何一个学科的课程,经考试合格,即可获得学士学位。在车间学校和行业之家两种形式的职业学校里,职业培训分专业理论和企业实践,职业培训也是免费的。在那里除了基础课以外,还可以学到工业绘图、管理学以及各种专业课程。
西班牙的萨拉曼卡大学和格拉纳达大学都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在西班牙宪法中规定,大学社团有学习自由、教学自由和大学自治。自制大学可自定规章,选举学校领导机构,制定预算和人员编制,自主进行学位评定。
西班牙有三十所公里大学和四所由教会主办的私立大学,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Universidad Complutense de Madrid,又译马德里完全大学)是西班牙最大的高等学府,其它着名大学还有马德里自治大学、萨拉曼卡大学、巴塞罗那中央大学等。
小学为6年,中学为4年,大学4~5年。2003年,教育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5%,其中大部为公共部门的投资。
2004~2005学年学生总数8441616人,其中各级学校和学生情况:
学校(所) 学生(人)
学龄前教育3596 1419307
小学12272 2494598
特殊学校-- 29283
中学6276 1876322
预科-- 632154
专科-- 516504
大学 72 1473448
从事非高等教育的教师共562510人,其中公立学校教师411399人、私立学校151111人,高等教育共有师资86774人。
(资料来源:西班牙教育、科学部2004~05年统计报告)
西班牙社交礼仪
仪态礼仪
当地妇女有"扇语",如当妇女打开扇子,把脸的下部遮起来,意思是:我是爱你的,你喜欢我吗?若一会儿打开一会儿合上,则表示:我很想念你。因此初到西班牙的妇女,如果不了解扇语,最好不要使用扇子。
相见礼仪
西班牙人通常在正式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行握手礼。与熟人相见时,男朋友之间常紧紧地拥抱。西班牙人的姓名常有三四节,前一二节为本人姓名,倒数第二节为父姓,最后一节为母姓。通常口头称呼称父姓。
商务礼仪
西班牙人很重视信誉,总是尽可能地履行签订的合同,即便后来发现合同中有对他们不利的地方,他们也不愿公开承认自己的过失。如在这种情况下,对方能够善意地帮助他们,则会赢得西班牙人的尊重与友谊。西班牙人只有在参加斗牛比赛活动时才严守时间,但客人应当守时,即便对方晚到,也不要加以责怪。
旅游礼仪
西班牙人性格开朗,热情,但容易激动,有时发生争吵是很正常的,他们对此已习以为常。西班牙人吃东西时,通常会礼貌地邀请周围的人与他分享,但这仅是一种礼仪上的表示,不要贸然接受,否则会被他们视为缺乏教养。
新闻出版:全国共有报刊155种,全国性杂志170种,销售量共420万。主要报纸平均日发行量:《国家报》,发行量46万份;《世界报》,31万份;《阿贝塞报》,28万份;《先锋报》,20万份;《加泰罗尼亚报》,17万份;《道理报》15万份。
主要通讯社:埃菲社,官方通讯社,1939年1月创办。另外还有私营的欧洲通讯社、罗戈斯通讯社。
广播电视总局统管电台、电视台。全国共有200多家电台,主要有西班牙国家广播电台和私营的西班牙广播公司、洲际电台、西班牙人民广播电台。
电视台:西班牙电视台为国营、全国性电视台,有两个频道。此外还有安达卢西亚、加泰罗尼亚、加里西亚、巴斯克和马德里等地方电视台。1989年政府批准建立了多频道、天线-3和电视5台3家私营电视台。1997年两家数码电视台开始运营。
饮食:种类因地而异,但是大多菜都要加橄榄油 。
‘玖’ 西班牙是否比英国穷很多
穷很多倒算不上。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和国民收入在全球范围内都算很高的。
如果非要分个强弱,那么我们不从总体经济来比,我们从国民收入或者说生活水平来看的话。英国在这一点上是肯定超越西班牙的。西班牙的情况和意大利类似,属于西欧里中等发展的国家。不管工业基础还是其他方面都不及英德法,算是第二经济梯队吧。
而且西班牙国内也有一些欠发达地区,这主要和民族地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