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西班牙 » 西班牙为什么要赶走穆斯林

西班牙为什么要赶走穆斯林

发布时间: 2023-01-29 17:27:43

㈠ 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统治为何会最终消失

一句话总结就是北边基督教政权逐渐强大,而摩尔人政权则在几百年的统治中渐渐的衰落并且备战不够,最终被赶出了欧洲。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统治

1485年,准备就绪的西班牙军队向摩尔人发起进攻。从1490年春天开始,费迪南德指挥部队毁灭了格拉纳达城外的富庶平原,将城外的24个小城镇以及许多村落夷为平地,所有粮食和牲畜一扫而光。1491年4月,8万西班牙军队包围格拉纳达。尽管格拉纳达的城防工事仍然十分坚固,却已毫无意义——守军即使不战死,也会饿死。捱至1492年1月2日,格拉纳达终于宣告投降。西班牙领土上的最后一个摩尔人国王,不幸的穆罕穆德十一世,随即被迫离开红宫,向着非洲大陆的方向一去不复返。

㈡ 历史上西班牙对伊斯兰教民的迫害

伊斯兰教由于其强制性、不宽容性以及顽固性,使其成为一个非常难于被所在国吸纳和同化的宗教。常常听到对伊斯兰教“一旦伊斯兰化,就永远是伊斯兰”的神话,所表达的也就是在某一地区或民族中形成信奉伊斯兰教的群体后,就不可能让其抛弃伊斯兰教,一旦一个国家出现了伊斯兰教群体,就只能坐视其发展壮大,而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历史上的西班牙就打破了这个神话,是一个典型的清除了伊斯兰教势力和影响的国家,这对所有面临伊斯兰教威胁的国家和民族都是非常有价值和借鉴意义的。 西元711年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在征服了北非的柏柏尔并使其皈依伊斯兰教后入侵伊比利亚半岛,并迅速打败了统治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征服了除最北部山区以外的整个伊比利亚半岛,从此西班牙进入了伊斯兰教统治时期。虽然西班牙国家的真正形成,要到近八百年后,卡斯蒂里亚的伊莎贝拉女王和阿拉贡的费尔南德国王结婚后,两国合并以后才会出现。但伊比利亚半岛本来就有西班牙这称呼,所以使用这个名词也不算错误。

还需要一提的是这一过程中犹太人的行为。在中世纪,虽然同样源出犹太教,但同期的基督教要比伊斯兰教对犹太人歧视和压迫的程度更甚。所以在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人的过程中,犹太人普遍采取了与阿拉伯人合作的姿态。而根据西班牙人的记述,是犹太人勾引阿拉伯人入侵,并多次出卖了所居住的城市,为阿拉伯人打开城门的事例,犹太人的这种举动也为八百年后西班牙人驱逐犹太人埋下了伏笔。

㈢ 大航海简史(二)加勒比海盗

加勒比海位于南北美洲之间,其西部是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国家,包括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危地马拉、伯利兹、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等。其名称来自小安的列斯群岛上的土着居民‘加勒比人’,意为“勇敢者”或是“堂堂正正的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内海,加勒比海曾与墨西哥湾一同被并称为“美洲地中海”,海洋学上称中美海。而加勒比海盗的来历要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说起。

公元1492年,西班牙人通过长期斗争,将穆斯林势力从伊比利亚半岛上赶走,结束了穆斯林对西班牙长达七百多年的统治,西班牙才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王国。同年,哥伦布在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的支持下,率领87名水手分乘圣玛丽亚号(130吨)、平塔号(90吨)、尼尼亚号(60吨)三艘船,从位于西班牙西南角的巴罗斯港(即今天的塞维利亚)出发,经过七十多天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加勒比海东部的小岛巴巴多斯,揭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随后,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率先进行航海的国家。两个国家在教皇的斡旋下签订了《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以西经46°、东经142°为界瓜分了整个世界。从此葡萄牙开始活跃于亚非地区,而包括加勒比海在内的几乎整个美洲(除巴西少部分外)地区成为了西班牙的势力范围。

在签订完《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后,西班牙的殖民地迅速扩张到加勒比海附近的中美洲地区,大批西班牙人来到美洲寻找财富,他们在美洲开辟了大量种植园和矿山,并驱使从非洲等地运来的奴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西班牙人在南美洲的南安第斯山脉发现了银矿后,将他们开采出来先通过南美洲西侧的海路运往巴拿马城,然后再用羊驼(即‘草泥马’)或骡马沿陆路穿过巴拿马地峡(当时还没有开凿出运河)转运到中美洲东侧的迪奥斯港装载上船,然后途径加勒比海地区运回欧洲。加勒比海地区作为从美洲载满财宝的西班牙商船返回欧洲的必经航道,也成为了当时全球最大的财富运输路线。

据统计,仅西班牙在安第斯山脉的银矿开采出的白银就多达四十亿两(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中国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也才几百万两白银)。再加上种植园经济和在美洲获取的其它财富让西班牙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使其他欧洲国家眼红不已。

当时一些后起的欧洲国家如荷兰、法国和英国等急于扩张和掠夺新大陆的财富,然而各国皇室的财政又无法像西班牙和葡萄牙一样支撑其建造舰队进行航海活动。于是各国政府开始支持民间针对他国船只进行海盗活动,由国王向一些海盗颁发‘私掠许可证’,允许其针对与本国为敌的其他国家的船只进行“合法”地的海盗行为,被称为‘私掠许可制度’。这些由国家授权的海盗还有一个比较光荣的称谓‘私掠船主’。他们只需从夺取的战利品只需要缴纳10%-15%给本国的皇室,剩下的财产则可以由自己支配,其所有权受到本国法律的支持。私掠许可证听起来有点强盗逻辑。例如,一个荷兰商人的货物在德国被偷,而他不能通过合法或外交手段来获得对于他损失的补偿,就能得到一封荷兰政府授权的私掠许可证,这样的许可证允许他可以俘获德国商船来弥补损失。事实上,后来各国政府使用这些许可证作为国家工具来加强海军,可以使本国在不增加预算情况下,凭空多出一支能攻击敌国商船的海上力量。因为按规定,被俘获的船只必须被带往海军部,以确认它们是合法的猎物,而非中立国家的财产。

这个时期的海盗使用的武器主要是短火枪和水手弯刀。短火枪携带和使用都非常方便,是海盗的最爱;水手弯刀比一般的刀剑略短,刀身呈弧状,利于近战劈砍,是海盗们的主要武器。除此之外,他们还配有利于狭小空间作战的匕首、登船时用来砍断索具和网的登船斧、较短火枪而言射程更远威力更大的火枪……海盗船上则装备了大炮,可以发射单颗大铁球,也可以同时发射多颗小炮弹,另外还可以发射专门用来对付敌人桅杆的铁链弹——用长铁链连接的两颗大铁球。

有了私掠许可证后,各国的海盗纷纷涌入加勒比海地区公开掠夺西班牙等国家的商船。当西班牙满载财宝的商船从中美洲出发,准备穿过加勒比海返回欧洲时,早已埋伏在附近的海盗就会一拥而上,将商船上的财物劫掠一空。这些海盗大大削弱了西班牙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势力,对西班牙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损失。其中对西班牙的打击最为沉痛的海盗来自英国。

英国人的势力进入美洲比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法国人、荷兰人都要晚。但是英国如果想要在加勒比海附近扩张自己的势力,客观上必须要与加勒比海势力最强大的西班牙进行争斗。公元1558年,英国都铎王朝的女皇伊丽莎白一世即位。她在位期间,信仰新教的英国与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关系逐渐恶化。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为了扩展英国的海上势力,同时也为了打击敌人西班牙在美洲的势力而积极鼓励民间的海盗活动。正是她在位期间,英国率先颁布了私掠许可政制度。她正是借助了海盗弗朗西斯·德雷克的力量在1588年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使英国获得了扩展海上力量的机会。

弗朗西斯·德雷克(Francis Drake),在公元1540年出生于德文郡英国南部的德文郡一个贫苦农民家中。他在公元1567年至1577年的十年间组织船队三次到达美洲进行探险航行,掠夺西班牙的财宝,并在其间成为了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的英国海员。德雷克在伊丽莎白一世的支持下对西班牙的商船进行大肆掠夺,带回了数以吨计的黄金白银,充盈了女王的金库。更重要的是德雷克为英国的航海贸易开辟了一条新航路。

那个年代还没有开凿出巴拿马运河,当时的人们尚认为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岛和南边的大陆是连成一片的,而从大西洋进入太平洋之的唯一海上通道是位于南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这条充满风暴和暗礁的狭长通道是麦哲伦1519年进行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时发现的。之后,西班牙便派重兵把守住了这处咽喉要道。而德雷克在航行时却发现在南美洲的南端并不与最南边的大陆相连,其间还有一片宽阔的海域联结太平洋和大西洋。数个世纪后,南极洲才被发现,而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的海峡被命名为‘德雷克海峡’。自从德雷克发现这片海域后,太平洋便再也不是西班牙独占的海域了。做为一个探险家德雷克的业绩到此为止,但是他的传奇故事并未结束。

公元1587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处死了亲西班牙的苏格兰女王玛丽,导致西班牙对英国宣战。当时的英国集全国之力也只能拼凑出一支仅由三四十艘战舰,数千士兵的海军,而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则拥有一支由130多艘战舰,3万多兵员组成的无敌舰队。由于两国海上力量相差悬殊,英国女王倾向于妥协,并派遣使者与西班牙谈判。当英国迫于西班牙强大的军力,在谈判中节节退让时,47岁的德雷克带领着数艘海盗船偷袭了西班牙舰队的基地,位于西班牙南面的加的斯港。德雷克的偷袭催毁了30多艘西班牙的舰只,其中包括两艘一千多吨的主力舰,使两国谈判破裂,而西班牙做战争准备的时间至少延迟了一年,为英国赢得了时间。

次年夏天,西班牙的一百多艘庞大的战舰载着三万名士兵集结在大西洋面上。英军则派遣一百多艘吨位相对小的船只和一万名士兵迎战,德雷克被任命为其中一支分舰队的指挥。英国的舰队虽然吨位小,火力相比较弱,但是机动灵活,射程要远。另外英国在多年的海盗实战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海战经验,最终利用灵活的战术打败了无敌舰队。当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返回西班牙各港口时,只剩下四十多艘残破不堪的战船了。

这次战争让英国获取了短暂的主动权,然而并未改变西班牙的霸主地位。西班牙经过一年的休整,于次年在‘科伦纳-里斯本’海战中打败英国重获大西洋的霸权,一直到公元1639年唐斯海战被荷兰舰队击败后,荷兰才取代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

弗朗西斯·德雷克之后,在加勒比海域最着名的海盗是被称为‘黑胡子’的爱德华·蒂奇。他在公元1680年出生英国的布里斯托尔。当时的英国仍与海上竞争对手西班牙处于交战状态,于是英国政府依旧默许被称为‘私掠船’的武装民船的活动,而年轻的黑胡子在一艘私掠船上当了水手。

公元1713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根据《乌得勒支条约》,作为战败国的西班牙不仅将直布罗陀海峡割让给英国,还使英国获得了贩卖奴隶的垄断权,英国才真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海上霸主。总而言之,英国就是靠着一群海盗起家而成为海上霸主的,曾有人戏说:全英国就是一大群海盗,伊丽莎白就是最大的海盗头子。

然而在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后,‘三角贸易’随即开始兴起,英国商人在三角贸易中获取了巨大的利润。而那些英国的私掠船在西班牙的海上力量衰弱后,转而开始对本国进行‘三角贸易’的商船下手。当时英国的女王安妮下令禁止‘私掠船’进攻本国商船时才发现这群贪婪的海盗已经失去了控制,成为了阻碍英国通过全球贸易发展经济的一个大麻烦。英国的皇家海军开始变成了海盗的死敌。黑胡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了他极具传奇色彩的海盗生涯。

公元1716年,‘黑胡子’开始跟随着名的海盗霍尼戈尔德船长当海盗。两年后,霍尼戈尔德船长成功地抢掠了一艘从非洲到美洲贩卖奴隶和运送珠宝,配备了36门火炮的的荷兰三桅帆船,并将其转送给了爱德华·蒂奇。蒂奇将这艘战斗力极强的大商船重新命名为“安妮女王复仇号”,从此另起炉灶。然而就在同年,黑胡子就被英国皇家海军击毙,他的头颅被砍下来挂在桅杆上示众。

‘黑胡子’爱德华·蒂奇最为着名的是他的一身装扮。相传他有一脸浓密的胡子,有时会编成小辫。在每次抢掠前,他都会在帽子下面插上两根点燃的导火线,让每个看到他的人都以为自己面对着一个随时要爆炸的火药桶,而他‘亡命徒’般的性格则更为出名。当时的海盗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避开大英帝国强大的皇家海军,不与之发生冲突。而黑胡子曾公然的向皇家海军进攻,还命令将自己的旗舰撞向海军的战舰,他的这些行为让人印象非常十分深刻。

‘黑胡子’另一个让其十分出名的是他的残忍性格,据说他最大嗜好是将人折磨致死。他喜欢将被劫船只上的旅客双手捆住,蒙住双眼,然后用利剑威逼着他们一个个从船舷的木板上跳进大海,直到所有旅客全部死光(被称为‘走木板’)。黑胡子不但滥杀无辜,就连跟随他卖命的手下也不放过。据说,每当抢掠到一批财宝需要埋藏时,他都带着一个自己不喜欢的水手一同前往。然后,当埋到半截时,他就从背后突然袭击杀死这名水手,将他的尸体和财宝一起埋下。

然而,这些传说都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尤其是当时的海盗船长的权力是受到诸多限制的。按照海盗的规则,重大决定往往都是通过举手表决的。海盗的船长很容易被废除,他们除了可以多分到一些战利品,并没有什么其他的特别待遇。事实上他们仅有的一点点权力,就是在交战的时候,才可以法号施令,不受约束。

英国为了争夺霸权,发明了‘私掠许可制度’,创造了一大批海盗。而然当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后,则开始逐步消灭他们。英国政府于1856年正是终止‘私掠许可证’的使用,当时许多国家在巴黎签订了声明。美国则因为当时缺少强大的海军,依然需要依靠私掠来壮大海上力量,因此较迟签订该条约。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各国海军实力大大加强,海岸巡逻也更为严密,海盗们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几乎销声匿迹,而加勒比海盗的故事也随之成为传说。

下一章

㈣ 西班牙民族为什么如此坚韧,八百年赶走阿拉伯人,七十六年圆梦世界杯

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的法理是收复天主教的领地,西班牙并不是西哥特王国的继承者。而且大西洋沿岸的土地对于阿拉伯世界也就是边地而己并且处于长期割据,西班牙在中世纪后期才500万人仅为法国的1/4。收复失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国家领土争夺,像是卡斯蒂利亚与阿拉贡在组成西班牙之前长期沦为教会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和争夺声望自然而然战争特别是“名正言顺”的战争少不了。俄国留里克王朝到罗曼诺夫王朝过渡时期,教皇默认波兰入侵俄国而非组织力量去救被土耳其奴役的天主教徒,说明教会也是个追求实质性的~~。换句话说如果西北非有个阿拉伯强权国家,可能西班牙早就是穆斯林世界了,欺软怕硬加上有便宜不占是傻蛋,估计脑子没有问题都“收复失地”运动。在阿拉伯帝国倒塌之后,西萨拉森帝国统治西班牙南部与西北非,可是尽管它曾反攻西班牙人但是一则与阿拉伯伍麦叶王朝为敌,二则统治人口极为有限。注定了其在天主教帝国与伍麦叶王朝两大强权政治下走不长。http://mepzx.com/zd/ym

㈤ 概括西班牙在地理大发现中的有利条件

海上舰队的强大,西班牙无敌舰队打遍海上无敌手,另外还有西班牙王室的支持,提供了财力保障。

㈥ 明朝为什么没有象西班牙一样驱逐伊斯兰教 (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十大回族名将
(一、徐达 1332~1385)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十大回回将领之首。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出身农家,少有大志。元至正十三年(1353),徐达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隶朱元璋。从取滁州(今属安徽)、和州(今和县)等地,智勇兼备,战功卓着,位于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克采石,下太平(今当涂),俘元万户纳哈出。继率军克溧阳、溧水(今均属江苏)。次年,从朱元璋克集庆(今南京),继奉命以大将军领兵取镇江,号令明肃,授淮兴翼统军元帅。十七年,率军克常州,分兵取常熟、江阴等地,阻止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西进。次年,留守应天(今南京),升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二十年五月,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兵攻池州(今安徽贵池),徐达与中翼大元帅常遇春在九华山下设伏,俘斩陈军万余。又从朱元璋设伏应天城下,大败陈友谅军,俘7000余人。二十一年,从取江州(今江西九江),率师先行,迫陈友谅退兵武昌,并追至汉阳,升中书右丞。二十三年,从援安丰(今安徽寿县),败张士诚部将吕珍,移师围庐州(今合肥),旋从援洪都(今南昌)。在鄱阳湖之战中,冲锋陷阵,败陈友谅军前锋,杀1500人,士气大振。二十四年,任左相国。复引兵克庐州,继挥师克江陵(今属湖北荆沙)、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平定陈友谅余部。二十五年,率师东向,遵朱元璋先克淮东、再占浙西、后破平江(今江苏苏州)之方略,进攻张士诚,克泰州。次年克高邮、淮安、兴化(今均属江苏)等地,悉平淮东。同年八月,以大将军率舟师20万,由太湖进围湖州(今属浙江),数败张士诚军,迫守将李伯升、张天骐以城降。十一月,转兵北上,合围平江,并申明军纪,禁掠民财。二十七年九月,率将士破城,俘张士诚。师还,封信国公。十月,徐达奉命以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率师25万,北伐元军,连战皆捷,迫元济南守将朵儿只降,占领山东全境。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进军河南,以计收降元将左君弼、竹昌,取汴梁(今河南开封)。继在塔儿湾(在今偃师境)大败元兵5万,迫元梁王阿鲁温以城降,河南平。旋分兵克潼关,西取华州(今陕西华县)。五月,趁朱元璋抵汴梁督战,奏请乘势直捣元都。闰七月,移师北上,连克卫辉(今属河南)、磁州(今河北磁县)。会诸军于临清(今属山东),沿运河北进,大败元军于河西务(今河北武清西北),进破通州(今北京通县),迫元顺帝北走。八月初二,督军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乘胜克真定(今河北正定)、怀庆(今山西沁阳)等地。时闻元将扩廓帖木儿自太原引兵出雁门将攻北平(今北京),遂与诸将商议,运用批亢捣虚战术,乘其不备直捣太原,迫扩廓回军救援。旋选精兵夜袭其营,迫扩廓率18骑遁,俘降4万人,克太原,占山西。二年,挥师入陕西,迫元将李思齐降,斩元将张思道,陕西平。三年,率师败扩廓于定西(今属甘肃),俘元王公、将领以下8.6万余人,因功授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次年,镇守北平,练军马,修城池,总领北方军事。五年,与左、右副将军李文忠、冯胜,各率5万骑分路出塞征北元。自率中路轻敌冒进,至岭北(治今蒙古国哈尔和林)遭北元军伏击,丧师万余(一说数万)。次年,复率诸将出征,败北元军于答剌海(今内蒙古达来诺尔湖)。还军北平,戍守边防。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屡统大军,转战南北,治军严整,功高不矜,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卒,追封中山王。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
(二、胡大海 ?~1362)字通甫,安徽泗县人,祖籍波斯,为朱元璋十大回回名将之一,也是明朝开国功臣之一。胡大海原是一个小商人,身材魁梧,勇力过人。1354年朱元璋屯兵安徽滁县时大海前来拜见,朱元璋一见大海身材魁梧,相貌威严、憨厚,说话十分投机,非常爱慕,于是留于军中,命为前锋。经过几次大战,立下战功,成为亲率大军的一员大将和指挥官。在平定浙江、江西等南方的各个战役中战功卓着。大海待人诚恳,对降将也是如此,不料被降将蒋英暗算。大海遇害后,朱元璋作文以祭,特赠光禄大夫,追填封越国公。
(三、冯国用 1324~1359)明开国将领。定远(今安徽)人。元末与弟冯胜组织地主武装,继投朱元璋,渡江后,典亲兵,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镇江、丹江、宁国等地,累建军功。后从征金华、绍兴。擢升至亲军都指挥使,不久死于军中。
(四、冯胜 ?~1395)明初大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安徽定远人,冯文质次子。喜读书,通兵法。元末农民纷纷起义,他与兄国用结寨自保,后归附朱元璋义军,从破滁州、和州,拔采石;取太平、镇江、宜兴、绍兴、晋大元帅。兄卒,袭职,为亲军都指挥使,从战鄱阳,下武昌,庐州,取江西诸路。与诸将收淮东、取泰州、湖州、平江,功仅次常遇春,迁右都督。从大将军徐达北征,下山东诸州郡。明洪武元年(1368),兼太子右詹事。引兵取汴梁、洛阳、陕州、潼关,继征山西,擒元右丞贾成,左丞田保保。二年,克凤翔、巩昌,逼临洮,降元将李思齐。三年,以右副将军从徐达出西安,破扩廓帖木儿,封宋国公。二十年(1387),拜征虏大将军,讨金山之元将纳哈出,降其众二十万。二十五年(1392),奉命籍太原、平阳民为军,立卫屯田。二十八年(1395),因坐蓝玉案奉召还京(今南京),赐死。
(五、李文忠 1339~1384)明朝开国名将,十大回回将领之一。字思本。盱眙(今属江苏)人。朱元璋外甥。元至正十七年(1357),率亲兵增援池州(今安徽贵池),破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部。继引兵东向,连挫元军,于十八年克旌德(今属安徽)、淳安(今浙江淳安西北)等地,升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继与广兴翼元帅邓愈会师,克浙西重镇建德。不久,击败元陆军,取部分首级置于木筏,顺流而下,使元水军惊慌逃遁。二十五年春,率军救援新城(今诸暨南),乘雾进攻,俘斩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数万。次年秋,克杭州,获张军降兵3万,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将军从征虏副将军常遇春克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回师途中常遇春卒,李文忠率部援大同,屡败北元军。三年,以征虏左副将军率步骑10万,与大将军徐达分道北征,至应昌(在今达来诺尔湖西岸)获元兵5万,升左都督,封曹国公,同知军国事。后又数次北征,屡胜。十二年,与西平侯沐英进兵洮州(今甘肃临潭东),平定起事番民。还军掌大都督府兼领国子监事。李文忠好学问,通韬略,交儒士,严治军,临阵奋勇,战功卓着。后因劝朱元璋少诛戮而受责。不久病卒。
(六、邓愈 1337~1377)初名友德,字伯颜。虹县(今安徽泗县)人。明朝开国十大回回名将之一。17岁领兵抗元。次年, 率众加入农民起义军朱元璋部, 任管军总管。 元至正十五年 (1355),从朱元璋渡长江,克太平(今安徽当涂);次年破集庆(今南京),取镇江,屡立战功,升广兴翼元帅。继率部南下,取广德(今属安徽)、宣城(今宣州)、徽州(今歙县)。十八年,转战浙西,屡败元军,升佥行枢密院事。后进兵江西,挫败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部,升江南行省参政,总制各翼军马。二十二年,守洪都(今南昌),降将祝宗、康泰复叛,乘夜破城而入,邓愈仓促率数十骑奔还应天(今南京)。次年,从大都督朱文正复守洪都,抵御陈友谅大军往攻,防守要冲,三月不解甲。鄱阳湖之战后,奉命平定江西未附州县,升江西行省右丞。二十五年,调任湖广行省平章。明洪武元年(1368),以征戍将军率师克南阳、鲁山(今均属河南)诸地。三年,以左副副将军从大将军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后分兵进克河州(今兰州西南),招降吐蕃(在今川、青、藏交界地区)、乌斯藏(在今西藏中、西部)诸部,封卫国公。四年,赴襄阳操练军马,督运粮饷,保障明军攻夏。十年,任征西将军,平定吐蕃反抗势力,抵昆仑山而还,至寿春(今安徽寿县)病卒。邓愈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着一时。
(七、华云龙)定远人,聚众居韭山。太祖起兵,来归。从克滁、和,为千夫长。从渡江,破采石水寨及方山营。下集庆路,生擒元将,得兵万人,克镇江,迁总管。攻拔广德,战旧馆,擒汤元帅,进右副元帅。龙江之役,云龙伏石灰山,接战,杀伤相当。云龙跃马大呼,捣其中坚,遂大败友谅兵,乘胜复太平。从下九江、南昌,分兵攻下瑞州、临江、吉安。从援安丰,战彭蠡,平武昌。累功至豹韬卫指挥使。从徐达帅兵取高邮,进克淮安,遂命守之,改淮安卫指挥使。寻攻嘉兴,降吴将宋兴。围平江,军于胥门。
(八、丁德兴)定远人。归太祖于濠。伟其状貌,以“黑丁”呼之。从取洪山寨,以百骑破贼数千,尽降其众。从克滁、和,败青山盗。从渡江,拔采石,取太平,分兵取溧水、溧阳,皆先登。从破蛮子海牙水寨,捣方山营,擒陈兆先,下集庆,取镇江。以功进管军总管。下金坛、广德、宁国。从平常州。擢左翼元帅。宁国复叛,从胡大海复之。分兵下江阴,取徽州、石埭、池州、枞阳,攻江州,移兵击安庆。所向皆捷。复援江阴,略江西傍近州县,攻双刀赵,挫其锋。时徐达、邵荣攻宜兴,久不下,太祖遣使谓曰:“宜兴城西通太湖口,士诚饷道所由,断其饷则必破。”达乃遣德兴绝太湖口,而并力急攻,城遂拔。论功授凤翔卫指挥使。
(九、蓝玉 ?~1393)阳定远(今属安徽)人,洪武后期的主要将领,多次领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为明朝统一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关于蓝玉早期的历史,史籍记载不详,只说他是常遇春妻弟,隶常遇春帐下,作战勇敢,所向皆捷。常遇春经常在朱元璋面前夸奖他,从而受到朱元璋的器重,初授管军镇抚。后升武德卫千户,旋改任亲军千户,积功至武德卫指挥使,地位不断上升。洪武二年(1369),常遇春北征开平,南归途中暴死。当时的政治形势是:东南已平,中原已定,北方广大地区仍是北元势力,甘宁一带常与明廷有战事,四川有夏的割据势力,云南梁王忠于北元,誓不附明。洪武三年(1370),蓝玉被擢为大都督府佥事,进入明朝最高军政机构。次年,朱元璋派傅友德、汤和领水陆军伐蜀,蓝玉从傅友德行,经过几战,夏主明升(明玉珍子)投降,元末形成的最后一个割据势力被平定。元末政治军事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扩廓帖木儿(王保保),这时退入西北,徐达曾和他进行过激烈战斗,但未将其击垮,故时而从西北方面威胁新建立的明朝。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命徐达、李文忠、冯胜统兵去讨伐,徐达出中路,都督蓝玉为前锋。抵山西境败扩廓部游骑于野马川,再进败王保保于土剌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土拉河),取得初胜。但王保保后退拒明军于岭北,明军再攻失败,死伤万余,无奈退兵。
两年以后,蓝玉再度领兵北击,攻下兴和(元路名,治所在今张北,辖区相当今河北张北、怀安,山西天镇,内蒙古集宁市之间地),俘获一些残元要人,取得胜利,但只解近忧,未能远略。洪武八年扩廊帖木儿死去,从西北方面对明构成的威胁基本消除。洪武十一年(1378)秋,蓝玉等率兵出征甘、青。第二年取得胜利。朱元璋命置洮州卫,设官领兵驻守。师还以后,蓝玉被封为永昌侯,食禄二千五百石,进入明初新贵公侯行列。甘、青大体平定以后,朱元璋用兵西南和东北,蓝玉在这过程中发挥了日益重大的作用。云南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在元朝灭亡以后,负隅顽抗,一再拒绝明朝招降,最后竟将明使杀掉,朱元璋决定派兵征讨。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蓝玉为左副将军,跟右副将军沐英一起,随征南将军傅友德率三十万兵征讨云南。“自九月朔出师,迄下云南,仅百余日。”次年闰二月,蓝玉、沐英率兵西攻大理,再次取得胜利。其他一些民族地区,遣人招抚,大部不经战斗便归顺明朝。奉诏班师后,蓝玉因功加禄五百石,其女被册为蜀王妃。东北的纳哈出是元朝世将,前曾被明军俘获,放还后仍与明朝对敌,据金山(今内蒙古哲里木盟东境西辽河南岸)一带屯兵蓄锐,待机南下,从东北方面构成对明的威胁。洪武二十年(1387)正月,蓝玉为右副将军,和大将军冯胜、左副将军傅友德率兵出击。
根据朱元璋授意,大军先驻通州,探明纳哈出虚实后再作行动。驻通州后,探知庆州(治所在今辽宁巴林右旗西北察罕木伦河源之白塔子)有纳哈出部驻守,蓝玉率轻骑冒大雪奇袭,取得胜利。明大军出长城松亭关,筑大宁、宽河、会州、富峪四城,驻兵大宁,储草备粮,准备进击金山。夏六月,冯胜留兵五万守大宁,率大军直趋前进,一路胜利,到达金山之西。与此同时,明派去劝降的人也见到纳哈出,说明朝廷厚意。纳哈出见久战必败,派人到大将军冯胜处请降,冯胜派蓝玉前往受降。蓝玉设酒宴款待纳哈出。纳哈出斟酒谢蓝玉。蓝玉不喝,一定让纳哈出先穿上他的衣服,才喝纳哈出斟的酒,意思是纳哈出必须先降明称臣。纳哈出不肯,双方争执不下,形成僵局。纳哈出将酒浇在地上,和随从密语几句,想走。在场的有人明白纳哈出话的意思,告诉常茂(常遇春子,冯胜婿,蓝玉外甥),常茂急上前阻拦,将纳哈出砍伤。纳哈出被拥至冯胜处,冯胜虽然待之以礼,但纳哈出部众闻纳哈出被伤,四处惊散,冯胜派人花了很大气力才将其大部收服。回军路上,明军遭藏匿起来的纳哈出余众伏击,损失惨重,三千殿后骑兵全部覆没。冯胜让常茂承担这个责任,到朱元璋面前去说明。常茂说明了情况,朱元璋说:“如尔言,胜亦不得无罪”,收回了冯胜的总兵印,命蓝玉行总兵官事,不久又在军中拜蓝玉为大将军,蓝玉成为明战时统兵的最高将领。纳哈出随冯胜等一起南来,被封为海西侯。元残余势力从东北方面对明的威胁从此消除,且为明向白山黑水一带开拓廓清了道路。扩廓帖木儿死后,纳哈出降,北元势力虽经明军打击,一再失利,但败而未灭,仍然构成对明的威胁。击败纳哈出的当年,蓝玉为大将军,率兵征讨,给北元进一步打击。冬十一月蓝玉报告:“元丞相哈剌章、乃儿不花遁入和林,乞进步剿灭。”朱元璋同意了蓝玉的计划。洪武二十一年(1388)夏四月,蓝玉率兵出发,自大宁进至庆州,闻元主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抄近路兼程而进。行至百眼井处,距捕鱼儿海还有四十里,侦察不到元军行迹,蓝玉想引兵退还。部将王弼不同意,说我们领兵十万,深入漠北,未见到敌人就回师,如何向上交待。
蓝玉同意王弼的意见,命诸军继续前进,并采用王弼计谋,穴地而炊,不使敌人见烟火,秘密前进。到达海南,仍未见到敌人。后侦知元主营在捕鱼儿海东北八十里处。蓝玉命王弼为前锋,疾驰直击其营。元军大意轻敌,以为明军缺水乏草,不会深入,未加设防,加之当时狂风大作,风沙弥漫,明军到来,元方竟无察觉。明军突然到达营前,元军仓促应战,伤亡惨重,元主脱古思帖木儿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人北遁,蓝玉率精骑追赶,没有赶上,俘获其次子地保奴及妃、公主等数万人和大量牲畜,并得其传国玺、宝玉、金银印章等物,取得巨大胜利。元主北逃后被人杀死,北元四分五裂,不久灭亡。蓝玉胜利班师,途中又破哈剌章营,再获胜利。朱元璋闻讯兴奋异常,比蓝玉为卫青、李靖,大加褒奖,回来后封凉国公。蓝玉的政治生涯、军事武功达到巅峰。封为凉国公后,蓝玉又奉命到西部民族地区进行过一些军事活动,还奉命到陕西练兵,这些已是蓝玉军事活动的尾声。蓝玉自恃有功,骄横不自检束。早在征云南梁王胜利后,他就私搞盐引(食盐运销专利凭证),派人到云南贩盐,牟取暴利。打败元主脱古思帖木儿后,他不仅私占掠获的大量珍宝、驼马,还将元妃占有。朱元璋大怒,说:“玉无礼如此,岂大将军所为哉!”蓝玉班师至喜峰关,因已入夜,守关人未及时纳入,蓝玉怒不可遏,纵兵破关而入,朱元璋知道后很不高兴。蓝玉领兵在外,经常擅自升降将校,进止自专,诏令有所不从,甚至违诏出师。在朱元璋面前,举止不恭,语言傲慢,失君臣礼。更严重的是,蓝玉蓄庄奴、假子数千人,横行霸道,胡作非为;他还强占民田,鱼肉百姓。百姓上告,御史官举劾,他竟将御史打了逐出。 洪武二十六年(1393),锦衣卫官员告蓝玉同景川侯曹震等谋反,蓝玉被杀,夷三族,坐党论死者一万五千人,史称“蓝狱”①,是继胡惟庸案后的又一次大案,连称“胡、蓝之狱”。事过五百多年以后,1936年有人到蓝玉家乡进行了一次调查,写成了一篇《王回岗回民调查记》②,介绍说:“王回岗位安徽定远县东南,距城六十余里,居民三千余户,尽悉回民,以王姓居多,又以地势颇高,故名曰王回岗。”王回岗之“古迹”有“国公宅:明朝有蓝国公,……朝廷认为有叛意,拘而杀之,其家闻讯亦恐有被杀之虞,俱投入院中井内,现该井仍存”。
(十、沐英 ?~1392)字文英,凤阳定远(今属安徽)人,明初重要将领。沐英幼年时,父亲早死,随母避兵乱,母又死,八岁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从朱姓,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生活。当时朱元璋已投郭子兴部下为兵,沐英小时是在战乱、兵营、征途中度过的。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下集庆(今南京),改为应天府,派徐达攻占镇江,取得战略性的胜利。沐英“数从上征伐,入侍帷幄,昼夜勤励”,十八岁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后擢指挥使,守江西重镇广信(今上饶)。至正二十七年,吴元年(1367),朱元璋派水陆军取福建,沐英将兵自西攻,破江西福建交界处分水关,下崇安,再破闵溪十八寨,俘陈友定部将冯谷保。又奉命移镇建宁,节制邵武、延平、汀州三卫(皆属福建)。洪武三年(1370),沐英被授镇国将军,佥大都督府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军事中枢,掌天下兵马,当时府中机务繁积。沐英在府中七年,处事果断,剖决无滞,深得朱元璋器重。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派沐英前往关陕,体察民情,布皇上恩惠,并给予了全权,又命他练兵准备征战。同年十一月,邓愈为征西将军,沐英为副将军,随邓愈出征吐蕃。次年(1377)四月,邓愈、沐英统兵至甘、青,分三路前进,略川藏,兵威至昆仑山。这次是得胜而回,没有久留。回师途中邓愈死,沐英率师返回,因功封西平侯。洪武十一年(1378)八月,沐英为征西将军,与蓝玉等统兵征西。初胜土门峡,再进俘洮州十八族头领。翌年二月,朱元璋命在洮州设卫,说:“洮州,西番门户,今筑城戍守,是扼其咽喉也。”遂置洮州卫。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命沐英率兵进击屯兵和林的由元国公脱火赤、知院爱足率领的一支残元势力。沐英由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渡黄河,越贺兰山,涉流沙,七日至其境。距其营五十里处,沐英分兵四路前进,一路袭其背后,两路左右夹击,沐英自率精骑正面冲击,四面合围,一举战胜,俘脱火赤及其全部。洪武十四年(1381),大将军徐达奉命北征。沐英领兵出古北口,独当一面,再次胜利而归。平定云南和治理云南,是沐英一生的最大功绩。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三十万军征讨云南。朱元璋亲自安排进军路线,谕先取曲靖,出奇制胜,说:“曲靖,云南之噤喉,彼必拼力于此,以抗我师。审察形势,出奇制胜,正在于此。”沐英随傅友德等率主力逼曲靖。元梁王闻讯,派平章达里麻率十万众前去抵御。沐英等率兵冒雾前进,“出奇制胜”,迅速到达曲靖。明军突然出现,达里麻大惊。当时达里麻军列阵白石江一岸,明军临另一岸。傅友德欲即刻渡江,沐英不同意,说敌方已兵陈对岸,扼制水面,这样渡江于己不利。于是只摆出渡江的样子,临江而立,另派数十人从下流潜渡,到达对岸后鸣金吹角,大造声势,致使这里麻军阵势开始动乱,明大军趁机渡江。沐英以勇猛善泅者先行,登岸后破敌前锋,达军后撤。明军渡江毕,与达军展开大战。沐英纵铁骑直捣其中坚,战数合,达军大败,达里麻被俘。沐英将二万被俘士兵悉数放还,各归其业,明军声威大振,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闻讯自杀。沐英、蓝玉率兵直逼昆明,不攻而下。“自九月朔出师,迄下云南,仅百余日”。盘踞云南的残元势力被消灭。
云南西部大理一带,存在段氏割据势力。段氏世据大理已数百年。大理依点苍山,面洱海,号称天险。洪武十五年(1382)闰二月,沐英随蓝玉将兵西攻大理。段氏聚众守下关(点苍山有上、下二关,又称龙首、龙尾关,守此二关大理可确保,下关尤为重要)。沐英、蓝玉遣王弼攻上关,自率兵攻下关,形成犄角之势;另派一旅攀点苍山背后而上,居高临下策应。沐英“身先士卒,策马渡河,水没马腹,将士随之,莫敢后,遂斩关而入”。段氏不知背后虚实,阵势溃乱,兵败被俘。攻占大理后,沐英、蓝玉或分兵其他地区,或下谕招降,云南西部大部归附明朝。沐英、蓝玉又取得平定云南西部的胜利。七月,沐英率师返回滇池,和傅友德合兵镇平一些复叛地区。九月,当傅友德、沐英再次领兵征服一些地区时,土官杨苴散布明大军已回,纠众二十万攻昆明。当时守昆明的是冯诚(冯国用子)。城中缺粮,士卒多病,形势危急。沐英闻讯,率兵返回,和冯诚合力,打败段军,确保了昆明,稳住了局势。洪武十六年(1383)三月,诏傅友德、蓝玉班师,由沐英率数万众留守云南。早在洪武十五年春,明廷就在云南设置都指挥使司、云南布政使司,建立起统理云南的军政机构。地方置卫、所,辟筑驿道,形成一套统辖系统。以后分云南为五十二府,六十三州,五十四县,民政系统亦趋完备。沐英治理云南,大抓屯田,解决粮食问题。洪武十九年(1386)九月,他上疏朱元璋,说“云南地广,宜置屯田,令军士开耕,以备储蓄”。朱元璋同意了沐英建议。沐英令军士且戍且屯,既解决吃粮又稳固驻守,一举兼得。沐英还招携省外人来滇屯田,朱元璋命外省军人到云南屯田,一时云南屯田大兴,粮食收获大有增加。沐英还以屯田的增减考察官吏的政绩,赏罚官员。主滇九年,屯田总数百万余亩,促进了云南的农业发展。
沐英还组织民工疏浚河道,扩广滇池,兴修水利;招商人入滇,运进米谷帛盐,发展商业。开发盐井,增加财源,是沐英治滇的重要内容。他还整修道路,保护粮运,使云南农商都有发展。沐英增设府、州、县学达几十所,择选民间优秀及土官子弟入学,月赐饮膳,年赐衣服。他本人“居常读书不释卷,暇则延诸儒生讲说经史”。在沐英统治时期,云南相当安定。洪武二十二年(1389)冬,沐英入朝,朱元璋赐宴奉天殿(皇帝办公的正殿),给予厚重赏赐。朱元璋高兴地说:“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洪武二十五年(1392)六月,沐英病卒于云南,年仅四十八。朱元璋十分痛心,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沐英去世后,他的子孙世镇云南。长子沐春十七岁随沐英征西,以后又征云南,材武有父风,积功授后军都督府佥事。沐英死后,袭父职,镇守云南。修屯政,辟田三十余万亩,凿铁池河,灌溉宜良涸田数万亩,使五千余户民有生业,文治武功都效法其父,惜年仅三十六而卒。沐春无子,其弟沐晟(沐英次子)继其位。沐晟性格似其父,喜读书,凝重寡言笑,得到朱元璋喜爱,历官后军左都督,永乐年间征南,论功封黔国公,正统四年(1439)死于出征回师途中,赠定远王,沐晟承其父兄业,久镇云南,名声远扬,沐氏在云南威权日重。沐晟子沐斌,因年幼居京师,由沐昂(沐英三子)代镇云南。以后沐氏子孙相继镇守,直到明朝终了,达二百多年。

㈦ 被穆斯林统治七个世纪的西班牙,为何没有伊斯兰化

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从711年就开始被阿拉伯人攻占,一直到1492年该半岛南部格林纳达最后的穆斯林被赶出去,穆斯林在伊比利亚半岛统治的时间长达7个多世纪。但去西班牙旅游的朋友们却会发现,西班牙百姓并没有穆斯林化,穆斯林建筑也很少,映入眼帘的到处都是基督教建筑。

1492年基督徒已经把穆斯林全部撵下海,领地全部光复。西班牙女王刚开始对穆斯林很好采取宗教宽容政策。但随着西班牙民族主义运动的不断兴起,1502年,西班牙国王要求穆斯林改宗为基督教。不愿意改宗的穆斯林被迫离开了半岛,愿意改宗的则被称之为摩里斯科人,备受歧视。后西班牙设立宗教裁判所,大肆制裁穆斯林和摩里斯科人。单在伊莎贝拉统治时期,每年都有上千异教徒被处死。随着西班牙海外殖民的扩张,西班牙国内进一步加强了对异教徒的清算。1567年国王菲利普二世强制要求同化穆斯林,取缔阿拉伯语以及穆斯林服饰黑面纱。摩里斯科人反叛被强制镇压。1609年大量摩里斯科人被强制驱除出境,这样西班牙完成了去穆斯林化。

㈧ 西班牙是怎样被摩尔人占领的

711年,摩尔人入侵基督教的伊比利亚半岛(今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一个非洲柏柏尔人将军塔里克·伊本·齐亚德(Tariq ibn-Ziyad)率领六千五百名北非柏柏尔人和五百名阿拉伯人北渡直布罗陀海峡在伊比利亚半岛登陆。

登陆后他立刻焚烧战船,以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经过八年的征战,摩尔人征服了南部大半个西班牙。他们试图向东北进军,跨越比利牛斯山,但732年被法兰克人的宫相查理·马特在图尔战役(Battle of Tours)中击败。数十年中摩尔人统治了北非以及西班牙除了西北部和比利牛斯山区的巴斯克地区。

(8)西班牙为什么要赶走穆斯林扩展阅读

公元711年,阿拉伯帝国的摩尔人将军塔里克·伊本·齐亚德,奉穆萨之命,率300阿拉伯骑兵和7000摩尔人军队,北渡直布罗陀海峡在伊比利亚半岛登陆。

他上岸后,命令手下立刻焚烧战船,来了个背水一战、破釜沉舟。

当时西班牙的统治者、西哥特国王罗德里克,以25000人前来迎战,两军在巴尔白特河口相遇,摩尔人气势如宏,以少敌众。罗德里克原本也并无胜算,邀请摩尔人前来的王位竞争者适时出击,两下夹攻,国王军队一触即溃,争先恐后地四散奔逃中,连国王都跑丢了。

随后,摩尔人四处出击,在七年的时间里,率先灭掉西哥特王国,继而征服了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开始了为期近800年的伊斯兰统治。

732年,向东北方继续挺进的摩尔军遭到了法兰克人的强力阻截,至此,止住了摩尔人征服的脚步。

公元756年,第一位摩尔国王、阿夫德拉曼一世,定都科尔多瓦,同时宣布独立。

㈨ 西葡两国对殖民地统治削弱的真正根源是什么

真的要说的话很复杂,西班牙发现新大陆,葡萄牙垄断印度香料,这些都给两牙带来极大的财富,首先是在阿兹特克帝国与印加帝国的国库,其次是智利地区的大量银矿,还有就是与西非的交易,西非盛产黄金,两牙与其交易。再是葡萄牙与印度,西非,巴西的黑人金矿香料三角贸易。这些都是两牙的优势,接下来具体分析。

但是这些贸易真正依赖的货物又是什么呢?是西北欧的棉纺织品(英法)。具体就是,棉纺(英法)——奴隶与金矿【金矿是直接拿回来的】(西非)——经济作物(南美)三角黑人贸易,这些是西班牙的。

葡萄牙则是,棉纺——金矿——香料(印度),循环。

两国都走了一个路线,就是过于依赖一种贸易物资——棉纺

其实这只是经济限制而已,而更多的却是西班牙搞出来的,西班牙干嘛了呢?他去搞霸权去了,在某个皇帝(哪个二世吧?记不清了)时期已经是控制英法政府了。要知道,最花钱的是什么?就是战争,包括当时西班牙还参与了勒班陀海战,将奥斯曼海军打的一蹶不振。

战争之下,再有钱的国家都会被拖累,无论有多少金矿银矿,阿兹特克国库又怎么样,还不是被花光。。。

西班牙在无敌舰队被灭之后再无力量,而且南美的海军也常常被英法海盗骚扰(有点像倭寇性质)。所以之后的世界就是英法的了。

总结一下,什么东西导致了两牙的衰落:1.过于依赖一种贸易货物,养肥了英法
2.战争消耗太多钱
3.殖民地制度不够完善,移民人数也不多
4.这点很重要但不需要拿出来讲,西班牙在收复失地时做了什么事想必学历史的都知道,他们把穆斯林与犹太人全赶走了,不走的就要杀,这是什么概念呢?他们赶走了世界上最好的银行家(犹太人),以及当时最好的商人(穆斯林),要知道,穆斯林控制着东部,那可是一座金山!

两牙就因为这些错误的决策导致了实力衰落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303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647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799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215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275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935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886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605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904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