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墨西哥综合症
Ⅰ 人类都有什么综合症
1.耶路撒冷综合征。患上该病症的人会出现一些宗教主题的激烈思想困扰、错觉或其他类似精神病的体验,还可能出现强迫性的清洗或妆饰、穿白长袍或说教行为。美国布朗大学精神病学和人类行为学教授克里斯汀·蒙特罗斯博士表示:“5~7天,患者就会彻底痊愈。”
2.行尸综合征。正式名称为科塔德综合征,患者会认为自己已死亡,或者失去身体中重要的部分,但是他们仍有意识地存活着。蒙特罗斯博士表示,行尸综合征被认为是精神疾病的一种,但是其中一些病例也可能和神经病变有关联。
3.外语口音综合征。患者说话会带有外地口音。该病症是由于大脑中语言相关部位受到损伤所致。蒙特罗斯博士表示,中风是最常见的致病因,不过创伤、肿瘤等其他神经病变也会致病。
4.缅因州跳跃的法国人症候群。该病症是1878年首次在缅因州北部地区发现的,很多法裔加拿大伐木工人一反常态,跳跃并且尖叫。正式名称为过度惊骇。当患者受到刺激后,就会出现不受控制的跳跃或者因惊吓而摔倒。该病症可以通过服用地西泮(pan)进行有效地治疗。
5.奇爱博士综合征。又称异己手综合征,表现为患者手不受大脑意识指挥,导致双手不协调。该病症通常是肿瘤、中风或手术等影响胼胝体(连接左右大脑的部分)所致。
6.爱丽丝漫游奇境综合征。又名托德综合征,通常会使偏头痛患者视物时对距离和大小的感觉发生紊乱。比如感觉物体明显放大或缩小,或者要比实际情况远许多。患者还会出现幻觉,而且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或特别慢。
7.狼人综合征。由一种罕见的基因突变引起,影响的人群不论性别和年龄。患上这一病症的人,全身或身体某些区域会长出浓密的毛发,即使激光除毛也难以永久控制。
8.鱼腥味综合征。这是一种遗传代谢病,是由于患者体内缺乏一种酶,导致无法有效分解三甲胺。三甲胺是蛋白质消化过程中的副产品,会使人的体液发出腐鱼般的臭味。在患者尿液、汗水和呼吸中也会伴有鱼腥味,目前还无法治愈该疾病。
Ⅱ 电锯惊魂戈登患的斯得哥尔膜综合症是什么病
至于戈登医生为何要加入电锯门,帮助老头。官方给出的解释是他患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于他人。
如果有问题的话还可以问我。
对我的回答满意的话,希望您及时采纳,
谢谢~
Ⅲ locomotive syndrome是什么意思
【locomotive syndrome】
【机车综合症】
翻译过来就是“运动器官综合症”的意思。
运动器官是指与身体运动相关的器官和组织的总称。
具体是指骨头、肌肉、关节、筋、韧带、传输运动信号的神经。
Ⅳ 米库里奇病怎么和干燥综合征有什么不同
干燥综合症是一种口腔黏膜疾病,通俗来说,就是从口腔开始,出现干燥的症状,怎么喝水都没法解决,逐渐的皮肤、眼睛越来越干,临床除有唾液腺和泪腺受损功能下降而出现口干、眼干外,尚有其他外分泌腺及腺体外其他器官的受累而出现多系统损害的症状。其血清中则有多种自身抗体和高免疫球蛋白血症。这种疾病及时的到正规、专业的口腔黏膜医院治疗才能解决。
米库利兹病的症状也是比较容易分辨的,首先它会导致口干、眼干,可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湿疹等情况的出现。它的症状特点就是一个或多个器官组织出现肿胀增大的情况,所以在平时出现了以上症状或者不适时就需要及时的检查治疗。
Ⅳ 彼得潘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彼得潘是什么意思啊 不会长大的男孩。是个作家的作品。也是一种病,叫做彼得潘症候群。你可以网络一下。
问题二:.彼得潘是什么意思 外国的一个童话故事说的是一个小男孩永远也不会长大。
问题三:EXO歌曲《彼得潘》的彼得潘什么意思 20分 偶像永远是心中的彼得潘。
即使以后长大了,淡忘了,成熟了。
当看到相似的新团体,仿佛自己当初爱的那个人,化身年轻的面孔,又回到了身边。
一个H.O.T时代老饭的体会。
问题四:彼得潘 是什么意思 1.不会长大的男孩。
2.是个作家的作品。
3.也是一种病,叫做彼得潘症候群。
问题五:彼得潘是什么 彼得潘综合症童话中出现的彼得潘,离开了大人们居住的世界,永远像少年一样的活着。因此,人们就把这种即使年纪已经很大了,但行动与个性却都还表现得像小孩子的人,患了彼得潘症候群的大人,比起跟其他大人相处,他们更喜欢自己一个人玩模型或娃娃,怀念小时候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照,所以即使长大 了,行为还是像小孩子一样,而这也被称为大孩子,也就是像小孩的成人。
患者有不少孩子的弱点,如优柔寡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绝等。因此,他们的行为与年龄很不相称。患“彼得潘综合症”的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
他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免不了有孩子气。
他们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进入成年,但在心理上还不能与之相适应。
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像孩子,总是在逃避责任,逃避生活,甚至逃避爱情和家庭。
他们把自己心理定格在孩童岁月而不肯成长,发展到了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
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人往往一生碌碌无为,容易在失落中为获得暂时的满足而沉溺于酒精和药物。墨西哥心理治疗协会主任罗伯托・图鲁比亚德斯说:“‘彼得 ・潘综合征’患者处理感情问题尚不成熟,所以他们大都没有固定的人生伴侣。就算确定了正式的恋爱关系,对方也会拿他们当孩子看待。”他认为,这种病症难以 用药物治愈,惟一的办法是接受心理治疗。
问题六:一个人说他像丢了影子的彼得潘什么意思 希望对你有帮助。
彼得潘综合症(Peter Pan syndrome)是个流行的心理学名词,用来叙述一个在社会未成熟的成人。这个词汇通常用于外行人,但也用于一些心理学的专业人士在普及心理学上的描述。这个词汇是来自丹・凯利(Dan Kiley)于1983年出版的书《彼得潘综合症:不曾长大的男人》(The Peter Pan Syndrome: Men Who Have Never Grown Up)。丹・凯利也写了一本伙伴书《温蒂穷境》(The Wendy Dilemma),于1984年出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并没有列入彼得潘综合症这个疾病,而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并没有承认这是一种心理疾病。
Ⅵ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什么(看现代人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我一直不明白宫斗宅斗这类题材的文艺作品,到底怎么就会有人喜欢看。
有砖家说,宫斗宅斗这类文艺作品里头,实则体现的是现代人的职场斗争。
不管体现的是什么,单看宫斗剧本身,好家伙,不是大臣们的尔虞我诈,就是后宫嫔妃的勾心斗角,一片乌烟瘴气。而在这些作品中,反映出的仍然是深重的奴性,以及强烈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宫斗剧中,所有不幸的源头是谁?所有邪恶的源头是谁?
那绝对不是和主角勾心斗角的妃子或大臣,因为他们也不过是受害者。
往大处说是当时的社会,往小处说,那就是这个最高统治者——皇上。
皇上执掌着所有人的生杀大权,把天下和天下人都看作自己的囊中之物,是自己的“家产”。大臣也好,嫔妃也罢,皇上对这些人的宠爱,基本上只是对工具、玩具或宠物的感情,从一开始,皇上就没把这些人当成和自己平等的人看待。皇上凌驾在大臣、嫔妃、以及天下人之上,就冷眼看着这些人为了争宠,相互倾轧。
原本是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人与人之间理应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善恶贤愚之别。
可是皇权和皇上就像是绑匪,硬是把所有人都给绑架了,发号施令说:你们都是我的东西,你们都得听我的。
——所以大清才亡了。
可是嫔妃大臣们却好像完全没意识到皇权之恶,依然为了皇上的一点恩惠而沾沾自喜感激涕零,为了争夺皇上的这一点恩惠不惜谋害别人。在一个完全畸形的环境里,身为被压迫者,不但不能和其他被压迫的人发展友谊,结成阵线,伺机反抗,争取自己的权利,相反还为了皇上的一点垂青互相倾轧,打的你死我活,为的不过是出卖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成为那个最高统治者——皇上或家主——宠爱的一件玩意。
可笑不?悲哀不?脑残不?
这就是奴性深重,而且,这也是很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关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网络是这么介绍的: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性、甚至协助加害人。
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解救者当成了敌人。
对比一下,宫斗剧里那些对皇上满腔忠诚的嫔妃大臣们,是不是就属于这么一个状态?
据说曾经还有被绑票的人爱上绑匪的事件,和宫斗剧里的嫔妃爱上皇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不是爱情,不是浪漫。
这是病,得治。
我不知道创作这些作品的现代人,以及观看这些作品的现代人是什么样的心理。
反正,宫斗也好,宅斗也好,真的都不用再搞了。
大清已经亡了,就让它亡得更彻底一些吧。
++++++
【用古老的经典,重新点燃生命的热度】
Ⅶ 什么是“大卫综合症”和“司汤达综合症”
“大卫综合症”和“司汤达综合症”是一样的症状。
经典的艺术作品总是有征服人心的力量。在意大利艺术之都佛罗伦萨,确实有不少游客“拜倒”在了艺术品的“魔力”下,只不过他们的表现不仅是激动、兴奋,而且还会颤抖、抽搐甚至意识错乱。精神学家将这种奇怪而独特的病症称为“大卫综合症”。
关于这种病的记载,最早见于司汤达。他于1817年记录下了他倒在大卫像前的可怕遭遇:“这生动的一切如此吸引着我的灵魂,把活力从我身体中抽走,我一边走着一边担心会倒下去。”
/iknow-pic.cdn.bcebos.com/a1ec08fa513d2697fd2642345afbb2fb4216d8e6"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llustration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a1ec08fa513d2697fd2642345afbb2fb4216d8e6?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www.gonzalobarr.com/img_a1ec08fa513d2697fd2642345afbb2fb4216d8e6"/>
(7)什么是墨西哥综合症扩展阅读:
据《每日电讯报》11月13日报道,佛罗伦萨圣玛丽亚·诺瓦医院在过去4年中已经接受了100多名出现这种症状的病人,他们都是在欣赏了艺术品之后突然发病的。轻者头晕眼花,重者辨不清方向,意识模糊。
而且患者绝大部分都是来自美国和欧洲各地的游客。曾经有一名40岁左右的英国游客参观完乌菲齐美术馆后,就一下子虚脱了。救治他的医生回忆说:“他当时的情况非常严重。他在床上不断翻滚,意识完全混乱了。他说他记得的最后一件事就是,他当时正在看卡拉瓦乔的一幅油画作品,后面发生的事情就一片空白了。”
越来越多的精神病学者开始研究大卫综合症。许多研究者认为,过度接触艺术之美会引发心跳加速、头晕目眩,有时还会产生幻觉,甚至会导致死亡。
Ⅷ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与SM有什么区别
额...这两个可能存在联系,但是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指的是受害者因长期的身体和心理的压迫(这种迫害似乎不一定牵扯到性),对罪犯产生情感。首先受害者原先心理是健康的,并且当得救之后经过心理治疗,受害者对罪犯的病态依赖会消失(短暂)。而sm一定会牵扯到性,且不一定会有受害者,双方都可以是自愿的。且这种暴力倾向的产生大多追溯到小时候的一些经历,这种心理是长久的不是短暂的。Ⅸ 什么是美尼尔氏综合症
美尼尔氏综合症又称梅尼埃病(Ménières disease)是一种特发性内耳疾病,在1861年由法国医师Prosper Ménière首次提出。该病主要的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闷胀感。本病多发生于30~50岁的中、青年人,儿童少见。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双耳患病者约占10%~50%。
Ⅹ 什么叫斯德哥尔摩效应
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或称为人质情结,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一九七三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发生械劫案。劫匪冲进银行,警察很快就来到,绑匪劫持了两男一女做人质。警方在银行外荷枪实弹地包围,与银行的绑匪谈判放人。事件僵持了许久,劫匪叫警方先撤走,警察不肯。面有时向外放了两响空枪,全市的人都很紧张。拖了几天,双方谈判有了结果,绑匪把三个人质推出来,循警方指定的一条路逃走。这时警察追了上来,想救人质,也想抓绑匪。但怪事发生了,三个人质却帮绑匪掩护逃亡,大声叫匪徒逃命,其中一个女人质还挺身替匪徒挡枪。
后来绑匪就擒。警方找来心理学家:三个人质为甚么在最后的性命关头都帮匪徒逃命呢?专家深入研究,结论是: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缐。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兇徒。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份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对于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兇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这种屈服于暴虐的弱点,就叫“斯德哥尔摩精神症候群”。一九七四年,美国报业大王赫斯的千金被美国的“新人民军”绑架,最后自己也穿上了军装,参加抢劫银行,感谢恐怖份子。对一个长久的施暴者不杀的恩威,觉得是一种慈悲,不止一两个人质,在地球上,还有长久匍伏在暴政之下的一些古老的民族。他们的苦难太长久,他们已经放弃了自由的希望,不要怪他们为甚么甘心自我作贱,他们患了“斯德哥尔摩心理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