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西班牙 » 西班牙信息大会什么时候召开

西班牙信息大会什么时候召开

发布时间: 2023-02-26 08:24:46

❶ 新世界信息秩序的发展历程

1973年坦佩雷研讨会
1973年坦佩雷研讨会召开的原因可以追溯到1970年汉科会议。在汉科会议上,与会者决定对国际电视节目的流向进行调查。诺顿斯登与瓦瑞斯(Tapio Varis)承担了这个调查项目,并在1972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助。赞助还包括召开一次对调查结果进行讨论的国际会议,这就是1973年5月的坦佩雷研讨会。
在这次研究之前,研究媒介信息流通的课题主要集中于报纸,在研究方法上多使用内容分析技术。诺顿斯登的研究则以多个国家电视节目的流通情况为研究对象,并且使用问卷调查分析的研究方法。虽然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突破,但是如果没有坦佩雷研讨会的推动,那么诺顿斯登等人的调查结果很可能跟以前很多信息流通研究一样,被埋没在学术故纸堆中。坦佩雷研讨会汇聚了政界、业界、学界的声音,是个思想交锋的地方。参加会议的,不仅仅有传播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斯麦兹、席勒、诺顿斯登、戈尔丁(Peter Golding)、以及古柏克(Thomas Guback),还有传统行政学派取向的研究者卡茨(Elihu Katz)。
诺顿斯登调查报告的题目是《电视交通——单行道?》,他与瓦瑞斯在调查中证实,报告标题中的问号可以变为叹号,也就是说,“单行道”的现象不仅确实存在,而且触目惊心。在对世界上近50个国家进行调查之后,他们在总结中认为,电视节目的交通是个单行道,主要是从美国、英国、法国、西德流向东欧以及亚非拉国家的。调查报告提供了国际信息流通不平衡的关键论据,导致后来一系列的“流通”与“通道”研究。
政治上左倾的芬兰总统盖古宁(Urho Kekkonen)出席了坦佩雷研讨会,他的演讲极大地增添了这次会议的分量。盖古宁首先在演讲中引述了人权宣言第19条,重申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然后转向对西方言论自由概念的批判。盖古宁通过这次演讲为即将召开的传播政策会议造势,支持公共报业与公共广播电视的政策。
正是在坦佩雷会议上,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运动开始酝酿。会议最后的总结提出建议:“应该提倡信息在各国之间更加平衡地流通,在这种流通中,每个国家都有权利与责任决定本国的文化前途”。这实际上向美国提倡的“信息自由流通原则”提出了挑战。对不结盟国家后来提出新秩序口号最有启发意义的,恐怕是这次会议提出的另一条建议——“应该采取措施,改变当前信息流通在资源与方向方面存在的不平衡现象……”。[vi]后来在不结盟国家发动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运动的会议上,使用了几乎同样的措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这些研究与讨论的成果。后来,《电视交通——单行道?》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有研究报告中成为最畅销的一本。本来席勒曾预言没有人敢将这些内容印发出来,当报告最终出版时,他告诉诺顿斯登:“这可以当作你一生的最高成就了,即使你以后什么事情都不做!”[vii]事实上,这确实是诺顿斯登影响最大的学术贡献。
1976年不结盟组织突尼斯信息研讨会
1976年3月,不结盟运动国家在突尼斯召开信息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来自西方的传播批判学者与不结盟运动国家建立了联系。不结盟运动国家最初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1973年9月,不结盟运动国家第四次峰会在阿尔及尔召开,这次会议认为“帝国主义的活动不仅仅局限在政治与经济领域,而且还体现在文化与社会领域”,因此号召成员国“在大众传播领域开展一致行动”。
学术力量与政治力量在突尼斯信息研讨会上结合起来。在会议召开之前,诺顿斯登将坦佩雷研讨会相关文件(库克宁的演讲与席勒的论文等)递交突尼斯信息研讨会的东道国,用于主题演讲稿的起草。国际信息新秩序的提法(后来统一称为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便诞生于这次会议。这次会议启动了保护国家文化、克服世界信息流通不平衡的项目,要求“摆脱信息殖民化,建立国际信息新秩序”。[ix]几个月后,从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9次全体会议开始,这个议题正式进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个更加多边的论坛。
在经历了意识形态、政治、冷战、媒体报道等各种因素的挤压过滤之后,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最终留给后人四个方面的具体成果:
(1)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众媒介宣言》[x]
(2)1980年麦克布莱德委员会递交的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3)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并延续至今的传播发展国际项目
(4)1989年至今为总结新秩序失败教训而举行的十几次麦克布莱德圆桌会谈 1978年《大众媒介宣言》
《大众媒介宣言》的完整名称叫做“有关大众媒介为加强和平与国际共识、为促进人权、以及为反对种族主义、种族隔离与战争煽动而作贡献的基本原则宣言”。从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次全体会议提议,到1978年第20次全体会议通过《大众媒介宣言》,一共经历了八年的时间,并经历了激烈的论争。
1976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9次全体会议在内罗毕召开。不结盟运动国家涉及信息流通、媒介自由的新秩序运动成为主要议题。诺顿斯登以三种身份参加了这次会议:芬兰代表团成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国际记者协会主席与发言人。争论主要在于媒介的自由与责任,焦点是拟发宣言的第一条与第五条。第一条认为“政府应该鼓励大众媒介为促进信息自由与平衡流通作贡献”;第五条认为,“对于战争、暴力、种族隔离与其它形式煽动国家、种族、宗教仇恨的罪恶行为,大众媒介有责任避免提供任何形式的辩护与支持”。[xi]欧美一些国家认为,涉及媒介责任的词句为政府干涉媒介自由提供了借口。由于意见无法统一,会议最后决定教科文组织重新修订宣言内容,两年之后再在下一届全体会议上进行表决。这次会议还决定成立专门的委员会,对国际信息流通问题进行研究,这就是后来的《麦克布莱德委员会报告》,即《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在回顾1976年这次会议时,诺顿斯登认为,由于不结盟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次会议上形成了默契的联盟,才导致西方国家在会议召开时处于被动地位。西方国家推迟表决,实际上是一种拖延时间的战术。利用这段时间,西方国家主要做了两件事情。首先,歪曲各国关于新秩序的争议:将其定义为媒介自由与政府审查之间的矛盾,由此在西方制造反对新秩序运动的民意基础。其次,推销“信息领域的马歇尔计划”,力图通过支援不结盟国家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来收买这些国家的选票。
麦克布莱德圆桌会谈
198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1次全体会议上,麦克布莱德委员会提交了《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这项报告再次提及建立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被拿来表决。这在某种程度上成全了这份报告的完整性,使之成为国际传播史上的重要文本。此后,尽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低调处理有关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的问题,但是美国仍然表示不满,并于1984年年底宣布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国撒切尔政府也随之退出。美国和英国的退出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减少了三分之一的经费。 美英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新秩序运动失败的标志之一。1987年,西班牙人梅耶(Federico Mayor)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干事,并重新宣扬信息自由流通,这是新秩序失败的另一个标志。从新秩序运动的失败当中,诺顿斯登等批判学者得出的主要教训是需要发动草根力量。麦克布莱德圆桌会谈就是延续火种与积蓄力量的媒介民主化运动。从1989年在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召开的第一次会谈,到1998年在约旦首都安曼召开的第十次会谈,麦克布莱德圆桌会谈逐渐演化为促进传播权利的国际公民社会组织。
2003年,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第一期会议在日内瓦召开,公民社会力量在此次会议上获得了突破性的胜利,发表了《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公民社会宣言》。诺顿斯登代表学界在这次峰会上做了总结历史教训的主题发言。在2005年第二届突尼斯会议上,他主持了学界关于新闻传播教育的讨论。

❷ 什么是世博会

世博会,全称世界博览会(World Exhibition or Exposition,简称World Expo)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它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最初以美术品和传统工艺品的展示为主,后来逐渐变为荟萃科学技术与产业技术的展览会,成为培育产业人才和一般市民的启蒙教育不可多得的场所。世界展览会的会场不单是展示技术和商品,而且伴以异彩纷呈的表演,富有魅力的壮观景色,设置成日常生活中无法体验的、充满节日气氛的空间,成为一般市民娱乐和消费的理想场所。

世博会-理念
世博会的理念是“理解、沟通、欢聚、合作”,这意味着世博会是超越了国家、民族、宗教界限的人类文明的盛会,是人类迈向和平与进步的阶梯。

在世博会上,全世界的人们欢聚一堂。不论人们来自哪个国家,属于哪个民族,源于何种文化或宗教,面对世博会上人类共有的智慧成果和科技进步时,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是其中的一分子。各国人民之间长期以来追求和平与合作的梦想,正是基于这种理解与沟通。

同时,世博会融合世界各国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文化以及新的生活方式,不仅让千百万观众大开眼界,而且产生了思想碰撞,促进了彼此间新一轮的学习、竞争和进步。

《国际展览公约》第一章第一条就明确指出:“世博会是一种展示活动,无论名称如何,其宗旨在于教育大众。它可以展示人类所掌握的满足文明需要的手段,展示人类在某一个或多个领域经过奋斗所取得的进步,或展望未来的前景。”

说到“欢聚”,不能不说到世博会上除展示、论坛以外的各类演艺活动。演艺活动不仅让世博会摆脱“枯燥”、远离“说教”,让世博会变得既充满“理性”也不乏“感性”,而且以一场文化“盛宴”的形式,促进了不同国别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情感和友谊。

世博会的主要活动类型包括官方正式庆典活动,如开闭幕式、各个国家的国家馆日、国际组织馆日、主办国的地方日活动等;此外还有极具多元色彩的文艺汇演、文化巡游等,各国代表性的文化精萃以及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都可以在世博会各类舞台上大显身手。某种程度上,世博会因各类活动的举办,变成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节日,变成了一个最大规模的“嘉年华”。

世博会-意义
举办世界博览会的目的,是透过一个国际性的展览平台,使参予的国家在主题上得到广泛的联络与交流。世界博览会是对当时社会文明的智慧的一种记录,和对未来的前瞻。

不过并非每一届世界博览会都成功地表达强烈的主题色彩,许多世博会都变质成为了大型博物会馆的基调,展览会的一些令人惊叹的新奇展品,便成为了永久珍藏。

世博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五年一次,展期通常为六个月的注册类世博;另一类则是穿插在两届注册类世博会之间,展期通常为三个月的认可类世博。

中国主办的世界博览会
2010上海世博会

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会在上海举行。上海市政府由2001年5月申请,到2002年12月被通过申办成功,到2010年,需要用得上近10年的时间去筹备实现博览会的梦想。

时间: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地点:上海市中心黄浦江两岸,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的滨江地区
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副主题: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市科技的创新
城市社区的重塑
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主要目标
1、提高公众对“城市时代”中各种挑战的忧患意识,并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
2、促进对城市遗产的保护;使人们更加关注健康的城市发展;
3.推广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成功实践和创新技术;寻求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4、促进人类社会的交流融合和理解。

核心思想
城市是人创造的,它不断地演进演化和成长为一个有机系统。人是这个有机系统中最具活力和最富有创新能力的细胞。人的生活与城市的形态和发展密切互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有机系统与地球大生物圈和资源体系之间相互作用也日益加深和扩大。人、城市和地球三个有机系统环环相扣,这种关系贯穿了城市发展的历程,三者也将日益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世博会-与中国
中国加入国际展览局

上海世博会会徽经国务院批准,并获国际展览局确认,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以国家名义于1993年5月3日正式申请加入国际展览局,并于1993年12月被选为该局信息委员会会员。

中国政府第一次以国家身份参加世博会
中国政府第一次自派代表,以国家身份参加的世界博览会是1876年的费城世界博览会。当时作为中国工商业代表的人叫李圭,他是一个有智、有勇、有谋、有骨气的中国人,但淹没在那个万马齐喑的时代。李圭写了一本书叫《环游地球新录》,记录了1876年的费城世界博览会,虽然他是中国代表团中唯一的一个中国人,但毕竟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正式踏足世界博览会。

中国第一次参加世博会

中国第一次参加世界博览会应该始于1873年的维也纳世界博览会,中国的参加方式也是赛奇会本身的一奇。因为代表中国人的是一个叫包腊(EoCoBowra)的英国人。派他代表中国参加的,既不是朝廷,也不是某一个朝廷大员,而是当时清朝的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在1840年以后,中国的海关和外贸都交由外国人代办了。赫德为了扩大中国和外国的商业联系,以图取更大的利润,便派包腊代表中国参加赛奇会。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303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646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794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215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275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935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885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600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904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