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无法偿债的后果是什么
Ⅰ 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国政府有责任保持汇率稳定。中国的这种安排的可行性在于:首先,浮动汇率允许政府更灵活地控制汇率。其次,人民币不是完全可兑换的货币,中国政府仍保持对资本帐户强有力的控制。
通过1993年和1996年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在这四种风险业务上的投资占其总资产的比例的比较,我们发现,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每一种风险业务上的投资比例都超过了10%,1993年与1996年在这四种业务友液上的投资比例都达到总资产的一半以上;而商业银行遵循扰告巧保守性的原则,投资风险业务比较 谨慎,其在抵押品贷款和证券投资这两种业务上均未作投资,即使在不动产贷款与消费者贷款上的投资比例也远低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很明显,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资产远远高于商业银行的。因此,非银行金融机构遭受风险的可能性极大。
另外,由于政府管制松弛和非金融机构缓键难以进入公司借贷业务,使得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承受力极低。当泰国中央银行于1995年中期开始采取紧缩货币政策 以抑制经济过热时,股票市场和不动产市场马上大受打击。从1996年6月到1997年7月,泰国证券交易指数跌幅超过60%。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不动产和消费者贷款方面的坏帐急剧上升。它们所持有的证券大大贬值。另外,尽管非金融机构80%的贷款是完全抵押的,但这些抵押品在一个下降的经济体中价值很低。这些因素都使非金融机构在经济出现困难时马上陷入困境,从而引发整个金融部门的危机。如何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也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金融体系存在防止金融危机的四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保持经常帐户的基本平衡。
第二道防线是继续吸引外国的直接投资,尤其是在基础设施部门。
第三道防线是将国际储备保持在相对较高较安全的水平,比如1000 亿至1500亿美元之间。
第四道防线是继续控制资本帐户,同时逐渐将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如果上面四道防线中的任何一道被冲破,都将是一个危险信号。但是,有一点中国与墨西哥和泰国非常相像,即三国都存在一个潜在的危险:银行系统中有大量的呆帐。1995年底中国国有银行的总贷款为4万亿元,据保守估计其中有9000亿元是呆帐,约占国有银行总贷款的22.3%。低资本充足率和高不良贷款比率使得中国的银行系统异常脆弱。如果一个突发事件使得人们预期国有银行的资产流动性和偿债能力存在问题,银行挤兑就有可能发生。银行挤兑一旦发生,就会引发金融危机,通胀率上升,人民币贬值,甚至银行系统崩溃。从这一点来看,尽管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但银行系统脆弱的基本因素是存在的,潜在的威胁是现实的。
从中国的实践来看资本市场的开放有一个顺序,可能最先是政府借款为主,接着是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然后是外国金融机构来华设立机构,逐步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再是有限度地允许证券组合投资,最后是一个有较高监管水平的高效资本市场的全面形成。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开放的资本市场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各国经验来看,逐步开放资本市场成功的可能性大。日本、台湾、韩国等的金融开放相对其经济发展都是滞后的(尽管当时美国对它们的压力很大),总的来说它们都是成功的。墨西哥、泰国和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开放尽管速度很快,但它们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有人说泰国的金融开放是吃亏还是占了便宜,目前还说不清,理由是没有金融开放就没有泰国前一段的高速发展。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不禁要问:有没有这样一条路,它可以使我们走向可持续性发展的方向,而不发生这样大的危机?我们对金融监管一定要加强。金融开放要渐进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我们无法在一夜之间建立好金融监管体系。发展中国家对金融业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的操作水平、内部监控水平的提高需要时间。一下子就把发达国家的银行、基金和其他金融机构放进来,政府不知如何去监管,也没有手段去监管, 国内的金融机构只学洋人其表(现代金融工具、衍生工具),而不知洋人其里(内部监控系统、激励制度)。金融开放与金融监管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如果金融监管滞后,就可能发生问题。
中国是一个大国,实行有弹性的汇率政策有利于相对独立地实施本国的货币政策,从而不断化解不平衡因素,防止问题的积累和不良预期所可能产生的剧烈振动。
Ⅱ 论述: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呵呵,您要写论文了吧?
发展中国尘大家面临的困境
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
为巩固政治独立,二战后相继独立的亚非拉国家,都把发展民族经济,争取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放在首位。然而,由于西方发达国家顽固地维持旧的国际经济关系,并利用其掌握的技术和经济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控制,从而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时至今日仍居于从属地位知兄扰。这种依附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生产领域,殖民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国际分工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打破。西方发达国家垄断了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发展中国家仍然是原宗主国的原料供应地。直到80年代初期,以生产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很多,其中30多个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90%以上。这就使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工业制成品和消费品等方面严重依赖西方发达国家。而且,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作为西方发达国家垄断资本推行经济霸权主义主要工具的跨国公司,在不断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同时,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使它们成为发达国家的附属“加工厂”和“装配厂”。过去单一型的传统分工,转变为一种多层次的国际分工体系,其中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体系中处于最高层,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底层。
在技术领域,西方跨国公司通过对技术研究和销售的垄断,造成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上对西方国家的依附地位。西方国家在技术转让中,不仅严格限制向发展中国家当地公司转让先进技术或关键技术,或者设置种种不合理不平等的商业惯例条款,限制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展,而且还常常索取高额的技术转让费用。据统计,在世界已注册的约500万项专利权中,发展中国家只占1%。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控制世界技术转让的80%,其中美国约占50—65%。发达国家利用科技中的垄断地位,每年向发展中国家索取300—500亿美元的购买专利权费用。
在贸易领域,西方垄断资本极力操纵国际市场,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规定种种歧视性的贸易壁垒。目前,各种名目繁多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已达1000多件。另一方面抬高工业品的价格,压低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严重的不等价剥削。1980年至1989年,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下跌33%,仅1989年就损失1065亿美元。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目前仍然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出口对象又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这就使它们在贸易上处于对西方国家的依附地位。
在国际金融领域,发展中国家不仅在货币制度上依附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国际货币制度中完全处于无权地位,而且,西方发达国家还通过政府贷款,国际多边机构贷款和国际商业银行等形式,使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上处于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此外,西方发达资本搭旦主义国家的跨国银行还在发展中国家广设分支机构,力图操纵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
这种依赖性不可避免地加大了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量,使发展中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贸易逆差、损失惨重。据联合国有关资料,在双方的贸易中,以1980年发展中国家单位出口价值(以美元计价)为基数,1988年下降为83,而1988年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额为6791亿美元。仅此一项,发展中国家的损失就达1150多亿美元。从进口看,以1980年为基数,1988年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单位价值指数却上升为106.2,而当年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额为6391亿美元。也就是说,由于进口价格的上涨,发展中国家为此要多付出370多亿美元。两项合计,发展中国家损失了1520亿美元。
外债加重,资金倒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材料,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急剧增长。积欠的中长期外债由1972年的992亿美元,增至1988年的10425亿美元,再加上短期外债1972亿美元,总计12397亿美元,比1972年增长了11.5倍。由于70年代以来的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居高不下,使发展中国家为此支付的利息负担更加沉重。1972年的利息支付还不足25亿美元,1988年就增至833亿美元,增加了32倍多。并且从1983年起,发展中国家出现向西方发达国家严重的“资本外逃”。从1983年至1987年中等收入国家倒流资金930亿美元,而1988年1年更高达500亿美元。仅拉美国家1973至1985年间就累计达1510亿美元,占同期外债增加额的40%以上。出现了“从贫者身上抽血”的反常现象。
外资利润增加。如美国公司1980至1985年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年平均利润率在20%左右。这些利润,一部分用于当地的再投资,一部分汇回本国。80年代以来,汇回本国的那部分利润早已超过这些国家新输出的资本额。
这种国际经济旧秩序中的依附地位所带来的后果,严重地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积累规模和速度,从而使它们发展民族经济的努力遭到严重挫拆,以至到90年代仍将面临着许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如区域、集团化的影响;资金流入减少,资金短缺问题难以解决;外债问题严重;科技差距继续拉大;人才短缺与外流;产业结构落后;贸易条件继续恶化;人口增长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生态环境继续遭到严重破坏;南北经济差距拉大等。
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依附地位,60、70年代以来、西方发展经济学激进派提出了中心——外围理沦。这种理论认为:(1)资本主义已发展成为中心(发达国家)——外围(发展中国家)的世界体系,外围国家对中心国家具有依附性,它们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2)联接中心——外围的经济机制是不平等交换及其价值转移。中心国家通过不平等交换攫取了外国国家的大量“剩余”来促进本身的发展,而外国国家却由于“剩余”的流失而造成贫困,所以,发达与不发达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两者互为因果;(3)外围国家的发展只能是不发达的发展,因为它提供原料和廉价劳动力来满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要,它们在经济结构上不可能象独立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实行工业化。它们越发展,对中心国家的依附性就越深;(4)只有积极地反抗把它们(指外围国家)与全世界资本主义制度连结在一起的链索,它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理论的核心是以不平等交换产生价值转移来论证不发达的根源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这种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不平等交换论,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有助于揭示发展中国家不发达的原因和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不公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情绪,同时,有助于推动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
但是,这种理论看不到发展中国家战后历史地位的变化和发展的内部动力,过分夸大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的消极作用,忽视了生产领域,只是集中在交换领域,把不发达归咎于不平等交换。这种理论未能对全世界的资本积累进行动态的、辨证的分析。把目前南北经济关系的基本态势看作是“外围”完全依附于“中心”而不存在相互依存;这种理论在应用方面也比较薄弱,比较简单化。很少提出关于经济发展的一整套设想,而往往陷于一种简单的逻辑之中:要么切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闭关自守;要么只能处于依附地位。实际上,中心——外围理论是主张切断与发达国家的联系的。这都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这种理论缺陷的实质,就是抹杀了殖民地经济和获得独立后的民族经济之间的区别,抹杀了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区别,对目前南北经济关系的基本态势及其性质作了错误的估计。
发展中国家要彻底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必须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改变世界经济中生产、消费和贸易的格局,改变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改善贸易条件,实现价格指数化;发达国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官方援助,增加技术转让,要保证发展中国家对自己自然资源享有充分的、永久的主权,能对其资源的开发实行有效地控制;能根据主权原则限制和监督跨国公司的活动;要对现有的国际经济机构的体制和规章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无权地位,使发展中国家能平等地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决策过程。为此,必须继续南北对话,加强南南合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发展中国家沉重的债务负担
二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走上了利用外资发展国民经济的道路,一度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诸如巴西的“经济奇迹”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等。然而,自1982年墨西哥宣布停止支付到期的外债本息为先导,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又相继出现了偿债困难的问题,尤以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为首的拉美国家最为严重。尽管第三世界国家本身、债权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国际商业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措施,但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债危机一直未得到根除。进入90年代后,债务问题仍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一项沉重负担。
造成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背景,又有现实的根源;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又有内部原因的促成。
从历史上看,它是殖民主义所导致的直接恶果。长期的掠夺和剥削,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畸型,经济发展落后,使南北方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大。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结构及其经济运行,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生产、世界贸易和货币金融领域中都居于垄断地位。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尽管取得了民族独立,但仍未摆脱受剥削受掠夺的地位。
从外部环境看,70年代以来国际环境对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一)遭到1973、1979年两次石油提价的冲击。由于油价上涨,需要进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进口费用猛增,债务负担急剧加重。1973年非产油发展中国家经济帐户赤字只有110亿美元,1974年这一赤字升到376亿美元,1975年达460亿美元。仅油价上涨引起的超额支出在1973年到1982年间就增加了2600亿美元,如果把支付石油进口的借款利息也计入的话,则达3350亿美元;(二)世界经济衰退,导致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条件日益恶化。西方发达国家为转嫁1979至1982年的大危机,在加强对外倾销的同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世界银行认为,如果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导致拉美出口收入减少10%,那么该地区为此付出的代价将相当于它全部债务的年实际利息。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价格,特别是低收入国家主要出口的原料、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下跌,造成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收入增长减慢,偿债能力下降,1985年,初级产品价格已降到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水平。自1932年以来,拉美出口商品贸易比价累计下降20%,1986年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出口收入平均每年减少数十亿美元。1986年,16个重债国的外贸顺差总额至少减少了一半以上,从290亿美元降至130亿美元;(三)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上升。发展中国家的借款主要是国际商业银行提供的。1979年以后,为克服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实行了紧缩货币政策,致使金融市场利率提高。如美国的利率从1976年的6.8%提高到1981年的18.9%,导致了债务国的债务负担加重。仅1982年巴西因实际利率提高就多付债务利息79亿美元。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债务的主体是美元债务,高利率形成的美元汇率大幅上升,大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据统计,从国际范围看,利率每上开一个百分点,债务国一年就要多付40—50亿美元的利率;(四)正在形成的欧洲统一大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圈,这些集团化经济日益表现出的排他性,不断升级的国际贸易战使发展中国家难以对付。同时,集团内部资金对流也减少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使巨大的债务难以偿还。
从内部因素看,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滞胀及经济政策、措施失当也是引起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一)发展中国家经济普遍处于滞胀状态。据拉美经济委员会的统计,1982至1987年,整个地区平均经济增长率仅为1.5%。而通货膨胀却日益严重。1982年拉美通胀率47.5%,到1988年已高达223%;(二)对外债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控制。当70年代西方银行界大量倾销“石油美元”等过剩资本时,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以为“良机”已到,错误地借入了超出自身偿还能力的大量贷款,尤其是大量的国际私人商业贷款。如拉美各国70年代的外债一般只有几十亿美元,到80年代末,均已增至上千亿。与此同时,债务国又没有根据偿债额、投资额、利息支付率以及它们各自的长短限期、外汇储备情况等有关因素,对外债进行综合考虑,制定出适合国情的、科学的外债偿还战略,从而常常顾此失彼,形成借新债还旧债,借新债还旧息的局面;(三)外债资金使用不当,引进项目经济效益差,创汇率低。用外债支持的项目往往是规模庞大而又不切实际的长期建设项目,有的借款项目根本没有形成任何生产能力。如巴西70年代上马的三座核电站耗资35亿美元,至今未能发电。从而使债务国中长期外债总额的平均偿还期小于这些资金用于项目的收回期。另外有一部分外债被用于奢侈品的消费,如智利在1970至1978年期间,电视机的进口增加了7942%,化妆品和香水的进口增加了6500%。还有的国家外债管理人员贪污腐化,将外债资金挪作私人不动产或外国证券投资。这样,外债没有给国家整体带来生产能力的增长,在世界经济形势突变之时,难以应付而无法如期偿还债务;(四)发展中国家大量的资金外流。主要原因是对本国经济和货币失去信心。对债务国来说,债务积累越多,债务危机就愈严重,本国资本外流就越多。本国外流资本越多,国内资金就越匮乏,因此就越需要借入外债。如此形成恶性借环。据世界银行报告,到1983年底,阿根廷,墨西哥和委内瑞拉三国外流资金的累计总额分别相当于外债总额的61%、44%和77%。据估计,在过去的几年中,拉美国家的外流资金仍相当于对外债务的一半。
基于以上分析,从本质上看,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是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经济殖民主义政策所造成的。自1982年至今,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已历时10年。其外债形势有如下特点:(1)债务总额急剧膨胀,偿债能力持续下降。1982年,债务总额是8390亿美元,1989年猛增到129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6.7%。1990年又突破134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1992将增加到13880亿美元,将比上年增长约4%。与此同时,一些国家相继出现清偿危机。自1986年以来,秘鲁、巴西、科特迪瓦、赞比亚、玻利维亚、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尼加拉瓜等先后宣布停止支付到期的外债利息;(2)债务危机涉及的范围广泛,资源出口型国家负担更为沉重。1970年债务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国家仅14个,到1985年增加到63个,年债务额在100亿美元以上的国家在1970年时根本没有,1985年有16个,1987年达27个。到1989年底,负债超过1000亿美元以上的国家仅撒哈拉以南非洲就达31个。债务问题几乎涉及所有的发展中国家。(3)债务结构显着变化,贷款条件日益恶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债务和债权的重点分别由官方债务和债权转向私人债务和债权;二是短期债务增加。由于债务国经济形势恶化和政局不稳,债权国银行对发放长期贷款越来越谨慎,条件日益苛刻,造成长期贷款减少,短期贷款增加。(4)国际债务格局呈现债务国与债权国分布集中的特征。作为债务国一方,拉美和非洲是“重灾区”。拉美国家所欠外债占1989年发展中国家外债总额的34%,达4340亿美元,非洲国家同年外债总额也高达2500亿美元,约占外债总额的20%。自1982年以来,发展中国家外债的半数以上集中在17个债务负担最为沉重的国家,它们的债务总额仍在增长,当年应偿还的债务本息占出口收入的比率1988年仍为41.6%。它们的债务总额一直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半数以上。这两项指标都超过目前国际公认的25%的警戒线。在17个重债国中,其中拉美就占了12个。名列17个重债国之首的巴西1987年底负债额达1213亿美元。债权国一方集中程度也相等高。据世界银行统计,1985年在17个主要债务国的外债总额中,美国商业银行的债权比重为24.5%。在对中南美10个债务国发放贷款的商业银行中,美国的商业银行占40%,日本占16%,英国占15%。因此,就发达国家而言,卷入债务问题的是主要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这种债务与债权的高度集中,增加了国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只要一两个债务国拒付或无法支付,则美国的银行体系首先受到打击,然后整个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将经受动荡,可能导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持续数年的第三世界债务危机,不仅影响了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经济发展,而且还严重影响世界经济,乃至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恶化情况十分严重,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桎梏。(1)债务负担严重地阻碍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发展。70年代,发展中国家借外债是为了发展生产,而80年代,本来可以用于发展生产的借款,不得不更多地用于还本付息。从1982年起,竟出现奇特的资金倒流现象,发展中国家不但不能从发达国家那里获得资金,自己的资金反而倒流向发达国家。1982至1987年间拉美地区资金流失额高达1456亿美元。1988年拉美地区还本付息额为260亿美元,而所得新贷款仅60亿美元,倒流了3倍多。这种情况导致了许多债务国国内资金贫乏、生产瘫痪、金融市场动荡、货币大幅度贬值、通货膨胀加剧、失业人数增加,政治动荡等一系列灾难频繁发生,造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的明显下降。(2)债务危机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对本国落后的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清偿外债的一个主要来源。但是,由于债务负担越来越重,许多债务国不得不把原准备进口生产设备和技术的外汇用来偿付债务本息,加上生产投资的压缩,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生产能力和创汇能力不断下降。同时,主要出口创汇的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又太低,所以,使得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陷入困境;(3)债务危机严重地影响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调整。8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为改变落后的经济结构,都确立了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如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发展一些新产业新项目等。但因大部分资金都用于偿债,使得有些计划被迫取消或无限期延缓。所以,债务危机不仅大大降低了发展中国家当前的经济增长,而且还严重地影响着它们未来的经济腾飞;(4)债务危机加深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削弱了自主性。沉重的债务使一些发展中国家依靠自己的力量无力走出危机,没有发达国家的贷款,既不能偿还旧债的本息,也无法发展生产,甚至不能维持生存。这不仅使发展中国家抗衡发达国家转嫁危机能力削弱,而且,极易使发展中国家重新落入发达国家的控制与剥削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控制的国际货市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乘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困难急需资金之时,以“意向书”的形式向受援国提出种种先决条件,左右受援国的经济政策。正如阿根廷经济学家阿尔多·费雷尔所指出:“外债对主权和我们人民的自决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面对严重的债务危机,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中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调整经济结构及发展战略,如降低发展速度,减少借债;扩大出口和压缩进口,以外贸出口提高偿债能力;实行紧缩性的财政及外债外汇管制制度;等。上述措施使债务国家在80年代后期的财政赤字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偿债能力有所提高。但是,这些措施也产生了严重的负作用,导致了生产性投资衰退、对外贸易的畸形发展和国内主活水平的下降等。
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对西方发达国家也产生了严重影响,它不仅威胁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而且影响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西方国家丧失了很大部分的商品市场。因此,为防止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和维护在第三世界的经济和战略利益,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国际金融机构先后采取和实施了一系列所谓“救援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政策。相继抛出了“宫泽计划”、“密特朗计划”、“贝克计划”,但皆以失败而告终。1989年3月,美国财政部长布雷迪公布了“布雷迪计划”,其中心内容是:鼓励商业银行取消债务国部分债务;要求国际金融机构继续向债务国提供新贷款,以促进债务国经济发展;提高还债能力。同以往方案相比,“布雷迪计划”把解决外债的重点放在债务本息的减免上,而不是放在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上。这一计划改变了美国过去坚持逼债的僵硬立场,意味着美国的债务政策出现了一个重大转折,严峻的现实迫使美国政府开始承认减免债务是解决债务问题必由之路。尽管这一计划有可能导致民间银行削减贷款,而且究竟能在何种程度上实现尚属疑问,但比过去向前走了一步,给缓解债务危机提供了一个突破口。但也应该看到,美国的经济殖民主义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目前,减兔发展中国家债务的措施,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债务资本化。外国债权银行将自己帐面债务形式折价出售,债券购买者买下债权后,通过当地银行贴现转换成债务国的货币再进行投资。对于债权者的有利之处是:找到了按票面价值运用其贷款的办法。对债务者的有利之处是:顺利清偿了部分债务,减少了债务负担。据统计,1988年上半年发展中国家资本化了的债务就达88亿美元。但是,债务资本化有两个不可忽视的负效应:一是加剧了债务国的通货膨胀;二是加强了外国投资者对债务国经济的控制。(2)现金回购,一国按一定折扣以现金购回它的债务。其中最着名的是玻利维亚的债务回购计划。玻利维亚于1988年3月按89%的平均折扣率(即按面值的11%)购回它的商业银行债务的40%(合3.35亿美元),1989年初又作出人类似安排。目前,由于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严重不足,这种方式不可能广泛适用。(3)减少债务偿还额。无条件地取消发展中国家所欠的债务基金,并降低利率。这种做法目前已越来越多地被债权国所采用。
作为第三世界国家本身,要摆脱外债的沉重负担,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采取具体措施来扭转被动局面,应力图做到:(1)继续调整改革国内经济结构,大力推行出口促进战略,通过扩大出口来克服债务危机,进而把出口的盈余用于经济发展;谋求外资来源多样化,保持经济发展与偿债能力呈正比关系;从制度和政策上努力创造条件提高外资使用效率,促进国内储蓄的提高;(2)发展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领域增强与发达国家的谈判力量,改善国际贸易条件,改善借债与还债的条件;(3)开展南北对话,积极推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在这一过程中,组建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跨国公司,组建自己的区域性金融机构,通过南南合作促进债务问题的解决。
进入9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有所缓解如1991年拉国家的外债比上年减少2.1%。但也应该看到,长期形成的全球性债务问题要在短期内得到彻底解决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债务问题仍将是发展中国家的沉重负担。然而只要发展中国家协调一致,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同时努力,摆脱债务困境仍是充满希望的。
Ⅲ 企业贷款无法偿还后果是什么
企业贷款无法偿还银行将向法院起诉,法院会采取财产保全等措施,包括冻结你以及贷款担保人的所有银行坦闹帐户上的存款,查封你已抵质押的财产等。判决下来后,会依法强制执行(扣划存款,拍卖抵质押物等)财产以清偿银行的贷款损失。
【法律依据】
《民事诉或态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债权人请求债务人给付金钱、有价证券,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一)债权人与债务人没有其他债务纠纷的;(二)支付令能够送达债务人的。申请书应当写明请求给付金钱让团罩或者有价证券的数量和所根据的事实、证据。
Ⅳ 上世纪八十年代,债务危机是如何摧垮拉美国家的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国际油价大幅度飙升,美国及欧洲立即陷入滞胀危机,国际资本纷纷寻求大宗商品避险,大宗价格快速走高。
受大宗出口价格刺激,阿根廷经济逆势反弹。
这场危机,一直持续到今天。
俄罗斯、土耳其、印尼、南非等大部分新兴国家都受到程度不等的冲击。即使美联储在8月份刚刚终结了这轮加息,但潘帕斯上空依然布满阴霾。
于是,很多人将矛头指向美联储。
其实,美联储,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核心问题,在拉美国家自身,尤其是是债务负担。
1982年,拉美国家的外债总额是1970年的14倍,达到3153亿美元。到1986年底,拉美国家债务总额飙升到10350亿美元,债务高度集中,短期贷款、浮动利率贷款及外债比重过大。
为什么拉美国家债务负担如此沉重?外债规模如此巨大?
债务规模与经济结构和储蓄率有关,外债负担与外汇储备直接相关。
受上帝眷顾,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拉美国家都在吃老本,发展资源出口经济,不愿发展制造业,出口创汇依赖于矿产资源及初级产品。
阿根廷的矿产资源及初级产品出口的比重超过40%,如此依赖资源及初级产品出口,使得阿根廷经济极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冲击。
当石油及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时,出口创汇非常少,经常出现贸易逆差。阿根廷政府及企业不得不向美国借入大量美元外债,以支持进口和维持外汇稳定。
1969年阿根廷财政赤字仅占国内GDP1.2%, 此后不断增加,在1975年达到了10%。墨西哥经济在1975年出现滑坡,政府财政赤字由1971年的1%上升到了1975年的5%。
在六七十年代,美联储长期执行宽松政策,拉美国家容易获得美元信贷。当时华尔街疯狂向拉美国家、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
花旗银行主席沃尔特·里斯顿长期以来一直鼓吹向欠发达国家放贷是安全的:“国家不会破产。”危机爆发后,花旗银行的损失最大。
保罗·沃尔克凶猛加息,是诱发拉美债务危机的导火索。
因为美联储大幅度加息,美元飙升,由于拉美国家缺乏足够的外汇储备,墨西哥比索、阿根廷比索最终崩盘。
墨西哥比索对美元汇率在1984降至1980年的约10%,而阿根廷比索大约仅相当于1980年水平的千分之一。
货币危机爆发后,比索大贬值,外债负担大幅度上升,触发了债务危机。
这就是货币与债务联动的逻辑。
美国联邦政府及美联储也启动了援助方案,以防止拉美债务崩盘传染到本国金融体系。随后几年,布雷迪计划出台,近40个拉美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获得重组。
所以,拉美国家经济表现糟糕,表面上看是美联储加息的问题,深入点看是债务问题,再深入则发现是自身经济结构的问题。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
Ⅳ 若美国狂印28万亿美元用于还债,会发生什么后果
题主脑洞大开,但有点不着边际。美国再疯狂、再傻也不会一口吞个金娃---把自己给撑死,更不会一下子把自己信用给整没了,不给自己留条后路,除非他从此不再与世人打交道,找上帝共进陵做喊晚餐。三点个人看法:
一、美国不傻、弄钱手法多多以美国的综合国力,世界霸主加流氓地位,完全没必要那么性急火燎狂印钞票。其金融、军事、 科技 、舆论霸权,随便用一招,地球都会抖一抖。比如,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就是由美国两银行的次贷危机而诱发,杠杆玩享乐,一不小心失去平衡,美国人摔胶,让全球人给其治病。财团大佬要卖军火赚钱,美国政客会满世界制造乱局、热点帮其下定单,实在不行就发动战争。几十年来,他一直这么干。再说,利用美国 科技 垄断地位,全球打贸易战也能挣钱,特朗普就是这么干的。享乐霸主滋味,美国花样翻新。
二、货币超发会害人害己超发货币是把双刃剑,不仅能把世界经济胡型搞乱、美国信用搞没不说,同样会引发美国内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众不满, 社会 动荡加剧危险。最大严重后果,世人皆弃美元,美国肯定从霸主位置跌落。
三、霸主地位,步步为营作为世界第一消费大国,收不支出,美国一直都在利用金融美元的全球硬流通的强权地位,在薅全世界的羊毛。产出与消费不对称,使劲印美元来图享乐、卖珍贵。平常最爱用的招即是温水煮青蛙---慢慢地来。毕竟黑老大也是要脸皮、要维护其国人信誉。光去年疫情期间,前后几次就整了五万亿。这叫美国富人生病,世界穷人掏钱买单。虽然他国不满,敢怒不敢言,但也还能承受,不会撕破厚脸。有强大 科技 、航母作支撑,美元独享明天好运,还不还钱,你还乍的。
估计美国政府也想这么干来着,但他们也没那个胆子啊,要不早就把这28万亿美元的债务还清了。
美国真要这么干的话,那就说明美国已经沦落为世界二流国家了。
其实,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如果美国可以随意的印美元去还债,干嘛不直接印美元自己用啊,这不是更简单直接吗?
既然美国选择慢慢还钱,而不是开印钞机一次性还清28万亿美元,肯定是有原因的。
很多国人都有这种担心,中国作为美国国债第二大外国持有者(持有1.06万亿美元),美国会通过开印钞机来解决欠中国的万亿美元,咱们中国人996辛辛苦苦挣来的美元借给美国人用,结果美国把印钞机一开就把钱还上了,咱们是不是太亏了点?
其实大可不必担心,美国政府那28万亿美元的债务中,美联储、美社保基金以及一些银行和散户持有比例超60%,外国持有的美国债只有40%,这么一看的话,尺野中国持有那1万多亿美元实在算不得太多。
美国真要狂印28万亿美元,直接把全部债务了断的话,受伤最深的只怕是美国内部。印钱给外国,是外国通货膨胀,印钱发给国内,巨量的货币直接在国内流通,短时间是无法稀释通胀的,受害者更多多是美国内部投资者,美国当然不会干这种傻事。
再者,美国债务多以10年或以上的中长期国债居多,每年的利息支出也就7000亿美元左右,人家犯得着狂印钞去急着还钱吗?
其实,美国债务的本质上都是印钞还钱,无非就是一年内印28万亿一次性还清,还是分20年慢慢印钞还钱的区别。
但是,短期内印28万亿美钞出来,绝对会引起美元的急剧贬值,从交易规则角度来看,美国开印钞机还钱,债主们拿美国政府确实没有办法,但美国如此不讲武德,这会遭到世界各国强烈反对的。
一个最严重的结果就是全世界都反对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若失去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这无疑是对美国核心利益的重大打击。美元就相对美国在全世界的一张长期饭票,美国岂会把这饭票整废了?
最为关键得一点就是,一旦美元丧失世界货币地位,最有可能接替美元地位的有可能是谁?当然是咱们中国,这是美国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可以这么说,要问这世界上哪个国家捍卫政府信用的决心最强大,当属美国无疑,因为其他国家信用破产了还可以获得援助,而美国信用破产了,那就意味着长期免费饭票丢了,是国家核心利益的严重损失。
美元吸血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大家都选择了默默忍受,就是因为美元在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还算称职,虽然美国经常量化宽松,但美元每年贬值也才2%,整体还算稳定。
感觉美国已经陷入债务的死循环,这两届总统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全民发钱,这不拜登才上台,又是人均发2000美元。可美国的财政赤字已经超3万亿美元了,美国政府唯有不断发债弥补赤字,还不起钱的时候又继续发债,根本停不下来。
美国的巨量债务可不仅仅是欠债还钱那么简单,这还关系到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虽然中国持有美债1万多亿美元,但如果美国哪天真的还不起钱来了,对中国还未必就是件坏事,这就好比你的死对头哪天突然过世了,你买点花圈破费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怎么说呢!呵呵呵呵
美国如果印大量的美元,用来还国债的利息。
美元占世界上金融的6o%,也就是大多数货币,那就是被世界金融大海稀释了,其实28万亿美元不是特别多,但以美元为门国家货币的有墨西哥,但买美国国债的不少,我们中国,日本,,,中国大致1万亿美元,日本也差不多这么多。
据说美国的税多,这也是美国政府花钱花冒了,一个是竞选总统时为美国人民许诺,我上台后给你们多少多少利益,二个是给其他国家低息贷款,甚至白给,苏联就是在这跌了。
现在想想美国是在揪着世界的羊毛,主要还是债权人的羊毛。
;中国和日本在2O12年要建立一个机制,人民币和日元摆脱美元,但日本的那二个人一个被自杀,另外的一个无理的死亡,这个事儿就拉倒了。
所以还有一个办法摆脱美元,抛美国国债,买欧债,俄债,日债,不管怎么样就是不玩美元,让美国亡国
这是不可能的。
美国政府没有美元发行权,能发行美元的只有独立机构美联储。美国政府财务紧张时,会向美联储借钱,于是形成了美元。美联储是债权方,政府是债务方,哪有债权方印钱替债务方还债权方钱的道理?逻辑不对了。别人借你钱了,你会用自己的钱替他还欠你的债吗?
那美联储可不可以印钱替政府还欠其他国家的债务呢?
同样不可以。
美国政府与美联储是互不隶属互相独立的两个部门,美联储没有义务为“别人”还钱。而且美债只有一个来源,就是来自美联储,政府借钱,美联储发债,或自己购买,或其他国家购买。而且专门有一个发债市场,如同股票交易一样,你随时可以增持,也可以随时减持。
从理论上说,如果各国都抛售美债,那美联储将成为最终买家,这本来就是美债的本质。而实际情况是,美债是世界范围内最优质资产,各路资金趋之若鹜,每次美国发债,基本都是秒光。
什么后果?有二:美元信誉坍塌;美联储黄金被购空。
美元信誉坍塌:印钞票还钱,也就是大家拿的是一扎扎花花绿绿的纸,仅此而已!请问美元还能有什么用呢?既然无用,请问:美元信誉何在?既然信誉不在,美元掌控的大宗商品其权威受不受损?特别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都是放在首位,如此不负责任的美元,还要手握大宗商品定价权,大家会同意吗?既然失去大宗商品定价权,美元的霸权何在?所以,只要美国敢印钞票还钱,美元必定遭至失去世界市场流通地位。哪怕爆发战争,世界各国都不会用美元作为主要流通货币。
美联储黄金被购空:因为美元已经不负责任了,导致失去世界主要流通货币的地位。请问:大家还抱着一扎扎花花绿绿纸干嘛?还不去把美国的黄金买回来?还要等到美元升值吗?另外还要把本国储存在美联储的黄金运回来。这些好像都是正当交易吧?即使美国手持重兵,维持着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耍无赖——不卖、不还!那就绝对断绝美国对外的互补!没有互补,美国只有等待着慢慢枯萎!
村夫只能想到这两后果了
美国和美联储不会这么傻,如果狂印28万亿美元来偿还负债,那么耗费了数代美国精英阶层心血打造出来的美元全球结算体系,将会瞬间纷纷瓦解,美元将会呈现出大范围的贬值,并且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十分重大,美国将从此一蹶不振,彻底失去世界第一大强国的头衔。
当然现实情况美国绝对不会这么干,这无疑于是自掘坟墓,也没有必要这么去干。首先截止于2021年1月份,美国国家负债规模已经突破了27万亿美元,但是其中美国联邦政府美联储和美国地方政府,加上美国国内国民持有的美债高达70%。
其他海外国家或者金融机构持有的美国国债占有比例只有29%左右。就加上拜登上台以后宣布的1.9万亿美元财政刺激计划,算上30万亿美元,国外持有的规模也才9万亿美元,那么为什么想不开要超印28万亿美元呢?
并且2021年年底前到期的美国国家债务规模只有7.7万亿美元,印新钱还旧账这个模式还可以持续下去很多年,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完全可以等待下一任的美联储主席接任这个烂摊子。所以不需要也没有必要在短期内偿还所有的债务,美联储美国国家利益也不会允许美国政府这么干。
美国的战略目标就是死保美元汇率换算的稳定,更不会拿美元开玩笑,也不会一次性印刷28万亿去还债。美国在世界上有众多娄罗,欧洲,北约,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度,越南等等,他们也是抱住美元不放手。美元在世界上还会挣扎一段时间,能不能按照奥巴马说的,强大100年,这就要看他们的造化了。[笑哭][笑哭][笑哭]
如果美国再印28万亿美元,世界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但应该说明一点,美国并不欠谁的钱,美国发行国债是凭着利息做诱饵,是你心甘情愿的愿意买!美国政府把国债当成商品岀售的,如果国人把我们持有的美囯国债当成美国欠我们的钱就错了,我绝不是替美国讲话,我恨美国在世界的霸权行为!但恨归恨,事实就是事实,如果我们的美国国债卖不出去的那一天,一万多亿的美国国债将化为乌有,这一点是不能怀疑的,但你如果继续持有一万多亿美国国债,过十年或者十五年,我们的持有量会翻一倍,所以持有美国国债,可以说是挣钱的机器,如果弄不好会成为诱惑的陷阱也不为过,如果美国狂印28亿美元收回美国所有国债,世界美元汇率会贬值一些,到那时的美国会减轻很多付国债利息的压力,我们从此也少了一点点挣钱的机会了,仅此而已。
可能会有以下后果:
1.美元贬值失控,失去价值锚定。这个后果会直接导致世界贸易崩溃,就像解放前的国内,今天一袋米一万法币,明天就是一百万一袋,各国会疯狂抛弃美元,购买各种物品,比如手纸。
2.美国国内物价飞涨,天下大乱,平民被洗劫至一文不值,各路人马疯狂抢劫,红脖子们持枪上街,内战爆发。
以上为美国内外的表面反应,推测下为避免这些后果,美国会干什么:
1.挑动中东,东欧,东亚,南亚,非洲所有能挑起事端的地方打仗,逼迫这些地方的资本为避险去美国接盘。
2.寻找新的锚定以替代原有的石油美元,比如以挽救全球变暖为借口的碳排放,约束后发国家,同时把新能源技术卖个好价钱,成为超发美元的蓄水池。
3.亲自下场打仗,利用现在军力尚未下滑,找个合适的对象,杀鸡儆猴,让各国不敢对史诗级的全球通胀不满。
以上,有个必要条件,几个大佬不拦着美国,中俄欧随便一个出手拦着,估计就是WORLDWAR III。
现在美国债务规模已经达到280,000亿美元左右,因此美国现任总统拜登打算在今年推出1.9万亿美元援助计划时遭到了美国共和党的反对,共和党方面明确表示计划缺乏针对性,对平民补助不足。
首先明确一下,美国多印钱是不可能还债的,美国印出来的美元需要自己吸收。美国一年的GDP是230,000亿美元左右,而美国去年多印了50,000亿美元,这就等于说美国一年GDP和我国其实差不多。只不过美联储启动了印钞机,印发了太多的美元投放市场。
美国大部分超发的货币以及债务都是美联储自己吸收,当然,购买美国国债的国家也会吸收很多。购买美国国债最多的国家分别是日本、英国和我国,我国从去年就开始抛售美国国债。美国疫情控制不力靠过度印发美元维持经济,会导致我国有所损失,因此我国自然选择抛售美国国债。
美元是国际通用货币,美国印发太多货币会导致美元信用下降。此外,美国多印发货币还会导致本国通货膨胀严重。一般来说,美联储要维持美国国内通货膨胀率在2%左右,一旦偏离了这个通胀率,美国经济很可能会遭受巨大冲击。
虽然新冠疫情在美国肆虐严重,但是美国不会为了底层民众导致整个美元货币体系遭受冲击。换句话说,新冠病毒是要防控的,美国方面准备用疫苗来进行防控,这样再给底层民众超发货币是万万不会的。
其实这一次美国方面对底层民众的补助并不算多,就全世界来看,给民众福利最高的是加拿大。在疫情期间,加拿大方面给了民众很多补助。不过,这些补助以后都会从民众工资中扣除,也就是说充当税收了。其实加拿大这种做法比较合理,本质上没有白发给底层民众钱,只不过是让民众花以后的钱。
美国仗着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选择不断超发货币,导致全世界都出现了通胀。一些新兴经济体出现了物价上涨,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大多数新兴经济体疫情比较严重。当美国超发货币,这些经济体为了避免遭受美元超发带来的冲击,只能选择也超发货币。比如印度货币贬值严重、俄罗斯经济受影响比较大。
美国不断超发货币会对全球金融市场进行大收割,促使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最核心的问题在于,美国以往就是用这种方式对全球资本进行掠夺的,不过也导致美国国内 社会 分裂。美国每次采取这种战术都会导致自己受到很大伤害,无法解决本国内部出现的矛盾问题。
现在美国方面已经负债280,000亿美元,而拜登依然想借用金融手段稳经济。不过共和党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所以拜登只能利用科学和精准防控疫情的方式来稳经济、切切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不能选择像特朗普一样瞎折腾。
其实共和党的做法是正确的。如果美国再超发1.9万亿美元,那么美国的贫富差距就会变得更大,美国 社会 矛盾将始终无法解决,且有可能会进一步激化。其实,共和党也希望拜登能够快速解决问题,特朗普已经输掉了,如果拜登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疫情问题,那么美国国内的情况就会完全改变。不过,疫情问题解决了,贫富差距问题将会成为美国的 社会 主要矛盾。
再过一年后,美国民粹主义危机和种族主义思潮就会重新泛起,到时候美国保守派就会崛起。因此,快速解决新冠病毒疫情问题,对拜登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大多数美国人只顾现实利益,一旦新冠疫情在短时间内解决了,美国保守派很可能会重新上台,而新的民族主义可能趁势崛起。因此,拜登在处理新冠疫情方式上,既不能处理过快,也不能无所作为。若是拜登在两年内解决新冠疫情问题,可能会比较好。
当然,若是拜登持续无法解决新冠疫情问题,那么他也是一个失败者;奥巴马也曾经说过不要低估拜登搞砸一切的能力。
Ⅵ 引起债务危机的原因,评价债务危机的标准
资本控制的理论与实践
摘 要
现实中一个有趣的观察是,从80年代的拉丁美洲债务危机到94年墨西哥比索危机到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尽管每次危机发生的原因都不尽相同,但我们看到每次危机都伴随着大量的资本逆转,而且逆转数量一次比一次大。这些资本流动变化无常,常常是资本在一段时间大量流入后突然大量流出,从而造成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这种外部的失衡不仅会引致相应的货币危机,而且会带来内部的不平衡,导致经济严重衰退。我们可能无法预测下一次产生相似危机的原因,但我们能预计到下一次危机时会出现资本突然的大量流出和流入的现象。在这些危机爆发过程中,可以观察到,资本控制的措施在一些国家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另一些国家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另外,其它一些国家在危机过程中没有采取资本控制却顺利地渡过了危机。因此,在外部不平衡时,是不是需要使用资本控制以稳定经济从现象上看令人困惑不解。根据1996年至199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资本和金融账户下实行控制的成员国数的统计,大多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对资本账户实行了控制。这与目前提倡经济全球化、资本自由流动、放松资本控制的观点正好相反。本论文旨在从以上观察到的现象出发,探讨资本控制的理论,分析实践中实施资本控制的不同案例,并在这两者的基础上研究中国的资本控制。
本论文中的丛竖资本控制是指对资本流入或流出的控制。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广义的角度看,它是指运用相应的宏观政策,比如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或汇率政策,来影响资本的流出和流入,消除因资本的流出或流入造成的对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二是从狭义的角度看,资本控制就是对国际资本交易进行跨国界的控制或征收相应的税金或实行补贴。本论文主要以研究狭义的资本控制为主。与经常账户的管正仔理不同,对资本的控制一般反映在对资本和金融账户的管理中。资本和金融账户主要是由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组成,反映的主要是金融市场的情况。而经常账户主要是由商品和服务的贸易组成,主要反映的是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市场情况。金融市场和商品、服务市场的不同使得资本和金融账户的管理与经常账户的管理会有很大的不同。
从理论和实践来看,资本是控制还是不控制至今仍然是一个有争论的话题。早期对资本控制的讨论主要体现在国际收支调节和国际资本流动的研究中,专门就资本控制讨论的人较少。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对外贸易的绝对顺差以增加国家财富,他们的一个政策主张就是控制资本的外流。晚期重商主义主张对外贸易的相对顺差,但主张不控制资本的外流。休谟、李嘉图认为国际收支能通过资本的自由流动自动地调节,他们的理论隐含着不需要对资本的流出和流入实渗清大行控制。马克思的理论表明,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内生的。危机前资本的流出只是危机的现象,无论是对资本的流动采取控制或不控制都不能解决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的爆发。列宁指出,来自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入能从某种程度上促进资本输入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列宁主张限制资本主义国家资本流入消极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其有利的作用。凯恩斯特别强调使用利率和汇率政策来影响资本的流动以恢复内部和外部的不平衡。俄林的理论告诉我们,资本的流动会引起各部门间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因此,影响资本的流动,比如对资本实行控制,就会影响各部门间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勒纳认为在金本位制下,资本外流的原因是贸易的逆差。只有满足勒纳条件,货币的贬值才能引起贸易顺差从而增加资本的流入。马柯洛普指出,要想影响资本的流动,必须分清贸易差额和资本的流动谁是因,谁是果。缪尔达尔认为,尽管对贸易和国际收支的数量控制有其不合理性与不理想性,但是它能够使一国的国际收支得以避免危机。在米德看来,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最好政策是资本流出国和流入国之间进行合作来解决问题,次好的政策是应用外汇管制的方法,万不得已,才采取牺牲国内经济的方法来恢复外部的平衡。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可以引申出不可能的三角理论,即资本完全的自由流动、稳定的汇率和自主的货币政策三者只能取二。如果一个国家想要达到汇率稳定和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目标,那只有采取资本控制的政策。
现代的资本控制理论认为,如果经济中存在着扭曲,而且这些扭曲无法消除,那么引入另一扭曲可以使经济达到次优的水平。因此,在市场存在着扭曲的情况下,资本控制可以用来消除扭曲,用来影响宏观经济变量,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的作用。特别是针对自我实现的投机攻击时,资本控制的角色是重要的。一方面,有效的资本控制可以使对目前制度进行自我实现的投机攻击成为不可能或者阻止由于私人部门自发的预期而导致现行制度的崩溃;另一方面,资本控制可以作为短期手段为政府争取时间改善基本面,重建信誉。从税收的角度看,资本控制维护了政府征收通货膨胀税和对本国金融活动、金融收入和金融财富的课税的能力,从而使政府在改革过程中保持一定的财政收入。另外,如果假定经济中存在着多重均衡,那么资本控制的作用在于改变均衡的初始条件,使得经济向更好的均衡移动。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的国家,在未具备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下,为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改革的持续进行,为防止资本流动对经济稳定和结构改革产生的负面影响,实施资本控制是必要的。
理论上,检验资本控制有效性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从投资回报率来检验资本控制的有效性,第二种方法是利用通过检验投资率和储蓄率之间的相关性,来分析资本流动性的大小从而判断资本控制有效性。第二种方法的检验需要结合其它信息,才能通过投资率和储蓄率的角度分析资本控制的有效性。
从一些国家实行资本控制和不实行资本控制的案例研究中,我们发现,运用资本控制的同时,较好地配合使用了其它适当的政策如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或汇率制度,并对内加强了相应的改革如完善国内金融体系的国家,他们在运用资本控制时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智利,马来西亚)。而没有相应采取其它适当的政策和改革措施来配合资本控制的国家实行资本控制的效果很差(如泰国和俄罗斯)。因此,资本控制只是一个国家保持内部和外部平衡的一项政策措施,具体到实践中,是否采取资本控制必须考虑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如相应的宏观经济状况和金融体系的健全程度)和实施其它政策措施的可能性(能否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或采取何种汇率制度等等)。
从1982年到现在,中国资本的流出和流入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净资本流入主要表现在直接投资净值中,而净资本流出表现在证券投资净值和其它投资净值中。直接投资的净流入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证券投资和其它投资的净流出的增加。尽管中国已经实现了经常账户下的可兑换,但中国对资本和金融账户的控制仍很严,这些控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禁止中国企业直接向外举债和把人民币兑换成外汇进行对外投资,二是禁止外币投向中国本币证券市场。
对中国资本外逃的实证研究表明,财政赤字和资本控制的放松与资本的外逃正相关,并且显着。这表明一方面中国的资本外逃与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资本控制的放松会导致中国资本外逃数量的增加。对中国资本控制有效性的分析表明,在样本区间内,结合中国真实利率与美国真实利率的利差水平,可以看出中国短期资本流动性不强,而长期资本的流动性较强。这表明,中国短期内资本控制的有效性较强,长期资本控制有效性较弱。一个二阶段的资本控制模型表明,资本控制会影响代表性消费者跨期的消费,持有货币的数量,购买国内债券和国外债券的数量。
根据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我国还应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资本控制。同时,我们要看到,资本控制的有效性是有条件的,是有限的。长期资本控制的有效性往往小于短期内资本控制的有效性。要使资本控制有效,不仅需要将目前行政性,数量性的资本控制向基于市场方式的资本控制转变,为未来向资本和金融账户的自由化逐步过渡创造条件,而且需要配合其他政策和相应的改革,才能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实现经济的内部和外部平衡。
本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资本控制的一些基本概念,第二部分集中讨论资本控制的理论。第二部分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归纳,总结,分析了资本控制的理论,第四章还讨论了资本控制的有效性问题,分析了检验资本控制有效性的方法。第三部分分析了不同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实行资本控制的案例。第四部分在以前几部分的基础上讨论分析了中国资本流动的情况,中国资本控制发展和现状,中国的资本外逃,中国资本控制的有效性以及有关未来中国资本控制的政策建议。
Ⅶ 哪位能简单概述一下金融危机是怎么回事
国际金融危机:是指发生一国的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等国内金融市场上的价格波动以及金融机构的经营困难与破产,而且这种危机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其它国家从而引起国际范围的危机大爆发。
从世界经济的历史发展来看,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严重破坏一国的银行信用体系、货币资本市场、对外经济贸易、国际收支平衡甚至整个国民经济。金融危机爆发时的表现主要有:股票市场暴跌、资本外逃、市场利率急剧上扬,银行支付体系混乱、金融机构倒闭破产、外汇储备下降、本国货币迅速贬值。
(一)1929-1933年的金融危机
(二)美元危机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三)1992年英镑危机
(四)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五)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
国际债务危机和国际货币危机是重要的表现形式
国际债务危机:是个运用广泛的术语,可以描述各种并不一定相关的金融现象。其中包括美国债务在80年代的迅速增长;高收益率“垃圾债券”市场的突然兴起和消失;大多数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问题——前者可追溯到1973~1974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后者可追溯到80年代早期;及1989~1990年美国政府对其东南部许多储蓄和贷款机构代价高昂的救援努力等。由于大多数金融恐慌和崩溃是由于某人或某机构无力按计划承担其义务而引起的——如在股市崩溃之后,靠贷款或“保证金”买入股票的投机者在其用作抵押的股票价值变得太低而资不抵债时无力偿还其债务——因此,大多数金融危机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债务危机”。
国际货币危机:又称国际收支危机。货币危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两种。从广义来看,一国货币的汇率变动在短期内超过一定幅度就可以称为货币危机。(有的学者认为该幅度为15%~20%)从狭义上看,货币危机主要是发生在固定汇率制下,市场参与者对一国的固定汇率失去信心的情况下,通过对外汇市场进行抛售等操作导致该国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外汇市场持续动荡等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制度背景
(1)国际金本位制下的制度缺陷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制度缺陷
(3)牙买加体系下的制度缺陷
(二)国际资本与国际金融危机
国际资本流动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经济政策讨论的中心环节。传统上,资本流动被看作一种被动的、调整性的附属物。但是,对每一次金融危机后的考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频繁爆发的危机表明,资本流动本身也会促成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金融危机的爆发。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入远远超过其经常项目账户赤字,过度的资本流入难以被国内经济部门吸收。资本流入增加了资本进入国的外汇储备,而这些外汇储备最终又以种种方式回流到了资本出口国,这种资本的大进大出使得资本流入国正常的经济循环恶化,这些国家通过提供的外部融资,使得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得以延长和加强,同时推动国内需求和资产价格的膨胀。
(三)国际资本流动的易变性
国际资本流动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国际间利率的周期性变化、不同国家之间盈利机会的出现或丧失以及投机者信心因素和汇率预期的改变等都会对资本流动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尤其是短期资本进入时来势汹涌,撤离时也是劳师动众,亚洲金融危机证明了这样的事实:外国直接投资是比较稳定的资本流入,而证券资本的流入却很不确定。
国际资本流动的易变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相对较小。和发达国家的整体经济规模、信用体系以及资本市场相比,这些国家金融市场的规模太小了,而吸收的资本净流入太多了。
2.信息不对称。由于缺乏信息沟通和了解,投资者的观点和预期很不稳定,无法与东道国的经济基本面相衔接。更为关键的是对于那些缺乏对信息的认识和了解的投资者来说更易产生“羊群效应”,而大量被推出歪曲的信息和评论以及暗箱操作更加剧了问题的复杂化。
3.资本流动的逆向效应。
在发生金融危机时,资本流动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逆转性——它一方面使资本输入国由于风险预期的不断变化而要偿付更多的成本;另一方面国外的资本流入停止,停留在国内的国际资本开始逃离。即便是经营良好的企业,在利率攀升,汇率下跌和经济前景暗淡的背景下都会剧烈地改变企业的利润预期。
(四)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的实证研究
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危机国一般都会出现资本大量流入、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以及本币升值的过程。本币升值会抑制一国的出口和经济增长,经常项目赤字,实质经济因素发生逆转。在此基础上,金融市场就会出现货币贬值预期,当市场恐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投机资金便会发动攻击,抛售本币,本币贬值,货币危机爆发。
(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内部因素
当一国爆发货币危机时,如果此时该国并不存在由国内因素导致的金融危机,那么这一危机必然是由投机冲击引起。实际上,投机冲击更多是在一国经济基础出现明显弊端时才会发动,与经济基础无关,纯粹由于心理预期变化而导致的金融危机并不多见。这里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探讨金融危机发生的内在原因。
(1)宏观经济政策失误
综观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发现“亚洲奇迹”的很多方面是依托政府引导和行政强制实现的,这样不可避免有很多的经济政策失误和权力腐败,进而侵蚀一国经济机体。如韩国从50年代开始,政府就没有停止过对经济的强力干预,为了加入GATT(WTO前身),韩国在30多年前,进行了半个世纪以来第一次战略调整: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在1967年成为GATT成员以后,虽然在一些领域减低了关税(总体关税下降到14%),但在相当多的重要领域仍旧保持着强大的产业政策。比如汽车工业,韩国保护了20年时间。政府主导(关税+产业护持)与“出口导向”共同构成了曾被当作发展典范的“韩国模式”的全部内容。韩国政府通过行政性手段拼凑大型企业集团,企业依靠国家保护盲目投资,金融机构呆坏账日益积累,最后造成一种“尾大不掉”的尴尬局面。经济内部结构问题和政府的深度参与必然产生的低效率和腐败很快将韩国导入金融危机的困境。1998年,金大中政府推出“经济复苏三年计划”,把发展战略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在一些亚洲国家,权力腐败是经济基本层面恶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如印度尼西亚拒绝进行民主改革,实行家族式的集权统治,使国际的权力腐败和权钱交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总统苏哈托家族甚至集聚了12个行业近400亿美元的社会财富。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不可能指望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能够有什么成效。
亚洲各国都大量举借外债,经济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性很强,对外债的管理失控,外债结构中短期外债太多,而且大肆挥霍进行房地产和资本市场的炒作。为了进行偿付,必须保持高的出口增长和不断增加的外资进入,一旦这两者出现问题,资金链就会裂开,金融危机就要到来。
(2)亚洲模式的局限
亚洲国家的发展模式大体上可以归结为“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60、70年代,日本用出口导向发展战略,选择了“贸易立国”政策,最终成为世界经济大国,80年代后,东南亚国家争相模仿,也带来了这一地区10多年的繁荣。90年代以后,随着收入的增长,传统产品的市场容量已经饱和,市场相对缩小。而发展中国家普遍实行这一战略,加上初级产品的技术进步,每个出口国的供给能力增长。东南亚各国的出口能下降,比较利益的转移造成这些国家经济的基本层面上出现结构失衡。
亚洲模式使得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外延投入的增加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建立在这种增长方式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很难持久的。克鲁格曼曾经警告过:“亚洲的经济奇迹与其说是由于良好的计划和生产率的提高,还不如说是由于有充足的劳动力和资本。”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周边国家的竞争,这种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受阻,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就被削弱。要维持经济增长面临两个选择:其一,像日本、韩国、台湾一样进行产业技术结构升级;其二,开拓国内市场,降低工资率水平和进行本币贬值。要在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市场上参与国际竞争,很多国家并无这样的实力。经济发展使工资水平增长,缺少向下弹性,就只有希望贬值来缓解出口压力。亚洲各国在出口商品中的同质性非常明显,在国际市场上构成了严重的恶性竞争,各国为了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有利位置,都有强烈的本币贬值的愿望。
(3)汇率政策的失误
亚洲各国在汇率选择上主要是与美元挂钩的钉住汇率制和联系汇率制。90年代以来美元对其它主要货币汇率大幅升值的情况下,引起了亚洲各国货币的相应升值趋势,货币被人为地高估了,从而导致该地区的商品出口竞争力下降。为了维护固定汇率制,各国的中央银行必须大量抛售外汇储备,使外汇储备大幅度减少,这样就给国际的投机者提供了投机缺口。
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瓶颈就是资金短缺,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的信誉远远不足以吸引到足够的外资流入,各国纷纷进行了以放松管制为特征的金融改革,80年代的拉丁美洲、90年代的东南亚,概莫能外。放松管制,吸引外资有两个做法:一是提高利率吸引国际套利资本;二是开放金融市场吸引国际投机和投资资本。拉丁美洲和东南亚的金融放松面临着很大风险,高利率使贷款在成本增加,容易诱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亚洲大部分国家在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同时,也开放了本国的资本账户,大量的游动资本就可以无所阻拦的进入,使各国的金融体系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
(六)金融危机的国际传递机制
国际金融危机传递是指引起各国汇率剧烈波动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的国际资本流动,它不仅由一国的金融危机影响到另一国,而且造成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连锁反应,即危机“传染”。在金融一体化的今天,一国发生金融危机极易传播到其它国家,这种因其它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的传播而发生的金融危机可称为“传染性金融危机”
(2)货币一体化安排
如果国家之间实行货币一体化制度安排,必须保持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一致性,在这种区域经济链条最薄弱的环节容易受到冲击,而一旦冲击成功就具有连锁效应。1992年,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正是利用欧洲各国在同一汇率机制问题上步调不一致的失误,发动了抛售英镑的投机风潮,迫使具有300年历史的英格兰银行认亏出场。
在欧洲货币体系下,成员国之间虽然安排了相互间汇率浮动上下不超过2.25%的界限,但是这种货币一体化客观上要求各国一致的货币政策和利率水平。当时德国刚刚统一,为了化解财政赤字实行紧的货币政策,形成欧洲货币体系内的其它货币贬值的强烈预期,最终以英镑为首,波及到意大利、瑞典,芬兰遭受投机者抛空而跌破界限。纷纷宣布退出欧洲的钉住汇率制。
(3)过分依赖国际资本
当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投机资本一般都会调整或收缩它们在国外的资产,至少会减少较大风险国家的资产。许多国家将不可避免地发生相当部分资本流出的现象,如果该国不能承受这种资本流出,该国就可能发生金融危机。
由于能源价格上涨和宽松的财政政策,美国在1980-1981年间面临高通货膨胀。不得不大幅收紧货币政策。美元利率上涨,拉丁美洲国家不得不借更多的钱维持资本运转,到了1982年春天,受“马岛战争”影响,债权人对拉丁美洲国家迅速膨胀的贷款失去了信心,停止继续增加贷款。这对于长期依靠资本注入的拉丁美洲国家无疑是致命的。
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各国在经济、贸易、金融等领域的一体化程度加强了,一国或一地区在经济金融领域出现危机后,或多或少总要影响其它国家乃至全球。1997年秋季从泰铢贬值开始引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波及了几乎所有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并最终演变成冲击全球的金融狂飙,引起了世界性的金融动荡和经济困扰。
(一)经济衰退,全球经济增长放慢
1929-1933年的金融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影响无疑是深刻的。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水平下降37.2%,其中美国下降40.6%,主要国家的经济状况退回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水平。而爆发在20世纪末的这场最大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更为直观。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和俄罗斯陷入严重衰退,其它国家经济增长率都不同程度受挫。
拉丁美洲地区经济增长率1998年比1997年下降了1.6个百分点,巴西从1997年的3.5%下降到1%。前些年保持强劲势头经济增长的欧美国家也难以独善其身。亚洲地区经济增长停滞或成衰退,与该地区有密切贸易联系的美国出口减少,在该地区投资的跨国公司利润下降。1998年上半年,美国出口贸易出现90年代以来第一次负增长。据标准普尔公司估计,亚洲金融危机使美国所有部门在1998-2000年损失4180亿美元。亚洲金融危机迟迟难以走出,使本已出现经济泡沫的西方股市更加脆弱,美欧股市在危机期间持续暴跌,从而会减少投资者的财富效应,影响消费者开支和企业投资,导致经济增长下降。
(二)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受阻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另一个负面影响是货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进程受阻。一方面,遭受危机打击的国家会重新考虑过去在贸易、投资自由化方面所作的承诺,在以后的政策决定中更加谨慎。另一方面,经济势力强,经济结构良好,受危机冲击小的国家在危机后会由于本币走强而使竞争力削弱,一旦危机国家出口恢复,贸易顺差增多,贸易保持主义的呼声就会增强。
(三)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冲击
每一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都因现存的国际金融体系的一些致命缺陷而起。从而对国际金融的制度安排构成巨大冲击,同时也提出崭新的课题。就目前而言,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如此庞大,甚至可以迅速吞噬一国的金融构架。如何防止货币危机的发生,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寻求办法,需不需要管制?如何进行管制?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汇率制度抵御危机?政府之间,国际金融组织与政府之间如何协调?
30年代的大危机宣告了国际金本位制的灭亡,随后诞生了以固定汇率制下的“双挂钩”为特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代的美元危机,牙买加体系取代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进入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更高,而原因也更为复杂,浮动汇率制也并没有像设想中那样自动实现内外均衡。1997年11月,亚太地区高级财政金融会议上通过了旨在加强亚洲地区金融合作的新机制,“亚元区”也开始进入政府间和学者讨论的热点话题。世界各国就如何防范金融危机的爆发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国际金融危机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引发经济、社会危机
金融危机的爆发极易引发经济危机乃至于政治危机、社会危机,1994年墨西哥债务危机,新政府上台宣布比索贬值。1998提5月出现印度尼西亚政权更迭,阿根廷在危机中更是处于社会混乱、政府频繁变动之中,一月之内,5个总统先后上台和下台。
金融危机中,外国资金往往大举外逃,给该国经济带来沉重打击。墨西哥1995年出现近200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出,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和菲律宾私人资本净流入由1996年的938亿美元转为1998年的净流出246亿美元,仅私人资本一项的资金逆转就超过1000亿美元,外资在短期内大量外流破坏了原来建立在外资流入基础上的资金平衡。在外债管理松驰的一些国家,外债的总量和结构基本上处于失控状态,外债与国内投资期限结构中的短借长放的“错配”现象中十分严重,资金链一断,损害是致命的。
金融危机的爆发还会引起汇率制度上的一些变革,给正常的生产贸易带来不利影响。如30年代大危机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普遍的外汇管制现象,1999年英镑危机后欧洲区一些国家脱离了欧洲货币体系开始自由浮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一些国家被迫采用了浮动汇率制。从短期看,这些新制度的实行往往因为政府的无效管理而给经济带来更大波动。
(二)金融危机对经济秩序的影响。
危机爆发首先会造成金融市场剧烈动荡,1929年10月28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危机期间仅银行破产倒闭达到上万家。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剧烈动荡,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跌幅在10%或70%以上,大批企业、金融机构破产、韩国排名前20位的企业中有4家破产。
危机期间,各国政府往往采取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更加加重了经济困难,对外汇市场的管制可能维持很长时间,会对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从国际资本流动看,大量资本的频繁进出扰乱了该国金融秩序,市场价格处于极不稳定状态。这种不稳定的局势也给公众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很大干扰,一国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三)补救性措施对危机国的不利影响
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后,政府将被迫采用一些补救性措施,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最常用的手段,而危机的爆发有时候并不是因为政策的失误导致的,这一措施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另外,为获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资金援助,一国政府往往被迫实施这些援助所附加的种种条件,例如开放本国金融商品市场等,给本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大负担。
在解决80年代债务危机中,一方面各国政府、商业银行和国际机构向债务国提供了大量临时贷款。另一方面要求债务国实行紧缩的国内政学,以保证债务利息的支付。同时要求债务国进行以贸易自由化、私有化为特征的政策调整,这些要求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比较苛刻的。
Ⅷ 什么叫墨西哥僵局
墨西哥僵局,也叫墨西哥对峙,是指没有任何策略可以让任何一方取得胜利的对峙。任何一方发起侵略都可能导致其灭亡。
与此同时,双方无法摆脱这种局面而不遭受有效的损失,这是一种相互对峙的局面。因此,所有参清运颂与者都需要保持一种紧张的局势直到出现一个外部事件使这个僵局有可能被解决。
墨西哥僵局在电影中是一种反复被使用的场景:几个武装的角色用枪指着对方。目前没有明确要求墨西哥僵局的对抗至少要涉及悄备三方势力。
墨西哥僵局这个词最早在19世纪末开始使用,这个词出现在书上最早可以追溯到1876年一个叫F.Harvey Smith的作家的一篇名为《Sunday Mercury》的小说:
"Go-!"saidhesternlythen."Wewillcallitastand-off, aMexicanstand-off, you lose your money, butyousaveyour答郑life!"
Mexicanstand-off 的意思就是墨西哥僵局。
《剑桥高级学习词典》曾经发表过一份未署名的声明,称这个词源于澳大利亚。但其他资料显示,这个词指的是19世纪的美墨战争或战后墨西哥土匪。
Ⅸ 银行抵押贷款到期后无法偿还的后果是什么
银行抵押贷款,无法偿还,抵押物睁裂拍卖后,不足以偿还银行会继续追偿其他财产。
1、银行会起诉当事人,让当事人用其他财产清偿。
2、其他资产,银行会申请强制执行。
3、无其他资产,银行会把当事人拉入黑名单,限制当事人的高额消费,直到还清为止。
抵押贷吵大款指借款者以一定的抵押品作为物品保证升早竖向银行取得的贷款。它是银行的一种放款形式、抵押品通常包括有价证券、国债券、各种股票、房地产、以及货物的提单、栈单或其他各种证明物品所有权的单据。贷款到期,借款者必须如数归还,否则银行有权处理抵押品,作为一种补偿。
Ⅹ 金融危机是怎么引起的
金融危机是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价格跳水导致的全球范围的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在2007年及之前,美国的房地产市场都欣欣向荣,以致于银行都不顾个人购房贷款者的个人信用就随意发放贷款。
这时美国政府看到经济有些过热了就实行宏观调控——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这两者提高了,银行就要提高购房贷款的利率。
本来许多购房者都是买房来投资,自己本身并没有太多收入,自然还不起,那么就导致银行也收不回贷款,只好收回房子再转手卖,房子的供大于求,自然价格就跌,而银行也无法收回资金了。于是,一场金融风暴蔓延开来。
(10)墨西哥无法偿债的后果是什么扩展阅读: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联系:
从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规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来看,大部分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都是相伴随的。也就是说,在发生经济危机之前,往往会先出现一波金融危机,最近的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也不例外。这表明两者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其主要缘由在于,随着货币和资本被引入消费和生产过程,消费、生产与货币、资本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以生产过程为例,资本在生产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投资阶段,便开始介入,货币资本由此转化为生产资本。
在第二个阶段里,也就是加工阶段,资本的形态由投资转化为商品;而在第三个阶段里,也就是销售阶段,资本的形态又由商品恢复为货币。
正是货币资本经历的这些转换过程,使得货币资本的投入与取得在时空上相互分离,任何一个阶段出现的不确定性和矛盾都足以导致货币资本运动的中断,资本投资无法收回,从而出现直接的货币信用危机,也就是金融危机。
当这种不确定性和矛盾在较多的生产领域中出现时,生产过程便会因投入不足而无法继续,从而造成产出的严重下降,引致更大范围的经济危机。这便是为何金融危机总是与经济危机相伴随,并总是先于经济危机而发生的原因所在。
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排除金融危机独立于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当政府在金融危机之初便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政策措施,比如,通过大规模的“输血”政策,有效阻断货币信用危机与生产过程的联系,此时就有可能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或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