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泰国资讯 » 泰国威兰士多少钱

泰国威兰士多少钱

发布时间: 2022-06-11 14:55:08

A. 皮影的起源与历史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

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1)泰国威兰士多少钱扩展阅读:

皮影戏通过艺人制作的道具、影人来表现作品内容,这同古代傀儡戏一样。其他各地的戏曲通过脸谱、唱腔和剧本来展现内容。在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过程中,皮影戏与各种地方戏曲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影人的脸谱造型除了受宗教壁画和雕塑的影响之外,和地方戏曲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皮影戏中的角色也分生旦净丑诸行,不同谱式和纹样根据不同角色的身份、年龄、性格描绘样式。由于影人受表演形式的影响,只能显示一面在屏幕上,但正是由于侧面描绘的局限,反而带给它更具特色的美感,具有自身的特点,使形象更概括,更独特,凭借独有的形式美深深吸引了观众。

从民间艺人传承下来的影人我们可以发现,皮影的脸谱中可以找到许多在戏曲里已经失传的东西。如果从皮影出发来研究传统戏曲,会从不同方面发现其深刻价值。

B. 孝义皮影戏的具体内容

近几年,孝义市的皮影木偶剧不但演火了国内,而且还走红了国外,由孝义皮影木偶剧团所拍的120集《英雄出少年》的电视系列剧荣获国际影视剧奥斯卡铜奖,名震海内外。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孝义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皮影戏自诞生以来,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在国外也流传颇广。
明清时为孝义皮影的鼎盛期,孝义境内皮影班社多达60多家,随后逐渐衰落。1956年成立孝义市木偶皮影艺术团。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孝义市皮影研究会会长侯丕烈告诉记者,到清代,皮影戏除了西藏、新疆等少数几个省区外,在国内许多地方留下了痕迹。与此同时,皮影艺术从元代起,就开始远播海外。
据介绍,在元代,皮影戏随军队传到了南亚。波斯(伊朗)历史学者瑞士德·安定曾说:“成吉思汗的儿子在位时,曾有演员到波斯,能在幕后表演特别的戏曲,内容多为国家的故事。”实际上,这位波斯(伊朗)历史学者说的是中国皮影戏。
皮影戏还传播至土耳其、泰国、缅甸等国家。在土耳其,皮影戏有“卡拉格兹”的别称。
18世纪中叶,皮影戏传到欧洲,各国艺术家对中国的皮影戏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1774年,德国文学家歌德曾在威兰博览会上把中国皮影戏介绍给德国观众,并在1781年8月28日他生日那天主持演出了皮影戏《米拉瓦的生平》。
皮影艺术属于综合艺术,它融雕刻、绘画、戏曲、音乐为一体。然而,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这种传承千年的艺术格外脆弱。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馆长朱文告诉记者,因为皮影是一种综合的艺术,所以只要缺少其中一项,无论是乐手、表演者,还是雕刻艺人,便陷入瘫痪状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特别是电视机进入家庭后,这种曾经受宠的皮影戏被冷落了。
传承人老了,离去了,或者改从他业,那些老戏班里曾经传世的“家什”,竟然被搬到了古玩市场,变成了“卖品”。
“其实,老艺人看到无声电影时,就意识到危机来了。”朱文说。
据介绍,在皮影戏最繁荣的时期,仅山西省孝义市就曾有40多个皮影剧团,而现在早已不再演出了。

C. 皮影的起源与历史

起源: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

历史:

1、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2、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参加了演出。另传皮影自明中叶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河北涿州、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并形成东、西城两派。

3、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

4、到了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

5、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6、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

7、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3)泰国威兰士多少钱扩展阅读:

皮影传承下去的原因:

皮影戏是中国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中国西北部甘肃的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各县,较为集中的为东临陕西、宁夏的三角地带。

演皮影戏的操耍技巧和唱功,是皮影戏班水平高低的关键。而操耍和演唱都是经师父心传口授和长期勤学苦练而成的。在演出时,艺人们都有操纵影人、乐器伴凑合道白配唱同时兼顾的本领。有的高手一人能同时操耍七、八个影人。

武打场面是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凡。而文场的音乐与唱腔却又是音韵缭绕、优美动听。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在百戏中非皮影戏莫属。

D. 有关皮影戏的研究报告

朱文告诉记者,在最繁荣的时候,现在基本都已不再演出。 记者了解到,目前皮影的传承发展面临三大难题。 首先,皮影艺术出现传承危机。在山西孝义市,会皮影的老民间艺人就剩两三个了,那些老戏班里传世的家什被搬到了古玩市场。由于学习皮影周期长,难度大,收入偏低,致使艺人不愿意花太多的精力学戏,导致皮影艺术的精华难以传承。 第二,剧目陈旧、精华难传。记者了解到,皮影剧目大多仍是老剧目,剧目创作停滞,剧目陈旧情况比较突出。 第三,皮影面临创新难题。朱文告诉记者,他现在改变过去以戏剧影人为主的皮影创作,开始做一些小动物,编一些孩子比较爱看的剧目。但是,皮影是多种艺术的集合体,如何打造出真正能吸引人的精品剧目依然很难。 古代皮影戏现代娱身心 新华网太原7月17日专电(记者原碧霞)“一口道出千古事,双手操纵百万兵”是对皮影戏的最形象形容。其实,皮影戏和皮影人不但是观看欣赏的,也是每个人都能自己玩的。 据专家介绍,玩影人可以锻炼手指的灵巧性和手脑配合能力,对培养人的手工操作能力十分有益,对老年人活动臂、腕和手指,防止老年关节僵化大有好处。 另外,玩皮影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是一种愉悦、放松身心的娱乐方式。当玩皮影时,可以放戏曲录音,用影人配表演,还可借影人之口和动作,来抒发自己平日不便表白的内心话语与情感,放松压力。 据了解,现在国外一些院校设有皮影艺术课程,在台湾的小学里也有影人制作课,校园皮影戏活动非常盛行。 皮影:海内外广泛流传的中国民间艺术 新华网太原7月17日专电(记者原碧霞)皮影艺术自诞生以来,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在国外也流传颇广。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孝义市皮影研究会会长侯丕烈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的元代起,成为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并远播海外,成为世界性的艺术。 据介绍,在元代,皮影戏便随军传到了南亚。波斯历史学者瑞士德·安定曾说,“当中国成吉思汗的儿子在位的时候,曾有演员来到波斯,能在幕后表演特别的戏曲,内容多为国家的故事。” 另外,皮影戏还传至土耳其、泰国、缅甸等国。在土耳其,皮影戏有“卡拉格兹”的别称,现在在一些城市里有时还举行皮影戏专门演出。 在18世纪中叶,皮影戏传到欧洲,各国艺术家对中国的皮影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767年,法国一名传教士将中国皮影视为宝贝带回法国;1774年,德国文学家歌德曾在威兰博览会上把中国皮影戏介绍给德国观众,并在1781年8月28日他生日那天主持演出了皮影戏《米拉瓦的生平》;1975年,美国艺术家还创办了“悦龙皮影剧团”。 皮影戏:流传两千多年的中国最古老“电影” 新华网太原7月17日专电(记者原碧霞)一百多年前,电影首次在中国出现,而在两千多年前,一种类似于电影形式的中国最古老“电影”--皮影戏就开始在中国出现并一直流传至今。 记者了解到,关于皮影戏的起源与形成,历史无明确记载。现在多数专家学者大都认为皮影戏始于汉朝,主要是依据《汉书·外戚传》的记载:相传汉武帝刘彻最宠爱的妃子李夫人过早去世,汉武帝思念不止,常常彻夜难眠。这时,有齐人少翁深知汉武帝心事,他花了三个昼夜,用皮子雕刻了和真人一样大的李夫人形象,涂上颜色,学着李夫人生前的动作,在室内挂起一块白色方形帷幕,点上灯烛,让汉武帝坐在方帷外观看。少翁贴着帷幕操纵皮人,那影子就像真人一样姗姗而动…… 从汉朝起,皮影戏开始在中国各地慢慢发展,它将各地的乐调、民歌、唱腔、戏剧、雕刻、剪纸等艺术因子融合其中,而因中国各地风俗文化的不同,皮影风格也相异,它成了一种地方民间文化的集合体。到清代,除了西藏、新疆等少数几个省区外,皮影戏在各地都有流传。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古代民间,这种有光有影有唱有演的皮影戏,带给人们无尽的文化享受,被现代人称为中国古代百姓的“电影”。 山西孝义皮腔纸窗影戏:中国发现的最古老的皮影戏 新华网太原7月17日专电(记者原碧霞)皮影戏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山西省孝义皮影木偶博物馆原馆长朱景义研究发现,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皮影戏是山西孝义皮腔纸窗影戏。 朱景义(已去世)的儿子、现任山西省孝义皮影木偶博物馆馆长朱文告诉记者,孝义皮腔纸窗影戏亦称“孝义皮腔纸影戏”,是流传在山西省孝义市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它在山西孝义土生土长,腔调、雕刻、演出剧目、影人造型等方面风格独特,至今在全国尚未发现与此雷同的皮影戏。

E. 想要入手一款大众朗逸1.4T自动挡的中配需要多少钱

以前觉得大众汽车贵,配置低,整体性价比不高,日系车和美系车相对便宜。但是从30年的江东、30年的江西、现在的10万级合资轿车市场来看,可以看出这种结构完全改变了。10万到15万的价格区间美系车已经出局,英朗太便宜,威兰三缸。这个等级比较畅销的车型主要是日系车和德系车。日系车主要有弦日和卡罗拉,两辆车的油耗经济可靠性高,但现在价格太贵,询问了我们地区4S店。

在开始阶段,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牵引感,影响动力输出的顺应性。除非你的车路况特别拥挤,否则这点瑕疵其实是无害的。现在开着1500公里,平均100公里油耗在6.8升左右,大众的涡轮车必须加95号油,这一点我想给予差评。日系车价格太贵,最终打折3万1000韩元,开始到大众廊,这个价格我买贵了吗?朗逸车的空间表现得很好,与10年前的中级车相抗衡。坐满4个成人空间也不拥挤,但坐满5个人后,后排中间的人会因为地板突出的原因感到舒服。成年人名言)郎的座位和底盘调整都是硬硬的种类,与日产高高舒适的感觉截然不同。我比较喜欢这种感觉。家里的沙发好像也买硬的。太温柔的感觉坐着很累,时间长了反而不舒服。

F. 美国共获得多少个诺贝尔化学奖

大概60个,不知道数清楚没

历届获奖者
年份获奖者国籍获奖原因
1901年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荷兰 “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 赫尔曼·费歇尔 德国 “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
1903年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 瑞典 “提出了电离理论”
1904年 威廉·拉姆齐爵士 英国 “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 阿道夫·冯·拜尔 德国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 亨利·莫瓦桑 法国 “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 爱德华·比希纳 德国 “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
1908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 英国 “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德国 “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1910年 奥托·瓦拉赫 德国 “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 玛丽·居里 波兰 “发现了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
1912年 维克多·格林尼亚 法国 “发明了格氏试剂”
保罗·萨巴捷 法国 “发明了在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
1913年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 瑞士 “对分子内原子连接的研究,特别是在无机化学研究领域”
1914年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 美国 “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 德国 “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未颁奖
1918年 弗里茨·哈伯 德国 “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 未颁奖
1920年 瓦尔特·能斯特 德国 “对热化学的研究”
1921年 弗雷德里克·索迪 英国 “对人们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上的贡献,以及对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质的研究”
1922年 弗朗西斯·阿斯顿 英国 “使用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1923年 弗里茨·普雷格尔 奥地利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
1925年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德国 “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并创立了相关的分析法”
1926年 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 瑞典 “对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年 海因里希·奥托·威兰 德国 “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研究”
1928年 阿道夫·温道斯 德国 “对甾类的结构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1929年 阿瑟·哈登 英国 “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
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 德国
1930年 汉斯·费歇尔 德国 “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血红素的合成的研究”
1931年 卡尔·博施 德国 “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
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 德国
1932年 欧文·兰米尔 美国 “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
1933年 未颁奖
1934年 哈罗德·克莱顿·尤里 美国 “发现了重氢”
1935年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法国 “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伊伦·约里奥-居里 法国
1936年 彼得·德拜 荷兰 “通过对偶极矩以及气体中的X射线和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
1937年 沃尔特·霍沃思 英国 “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
保罗·卡勒 瑞士 “对类胡萝卜素、黄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B2的研究”
1938年 里夏德·库恩 德国 “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1939年 阿道夫·布特南特 德国 “对性激素的研究”
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 瑞士 “对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的研究”
1940年 未颁奖
1941年 未颁奖
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乔治·德海韦西 匈牙利 “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
1944年 奥托·哈恩 德国 “发现重核的裂变”
1945年 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 芬兰 “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发明,特别是提出了饲料储藏方法”
1946年 詹姆斯·B·萨姆纳 美国 “发现了酶可以结晶”
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 美国 “制备了高纯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 美国
1947年 罗伯特·鲁宾逊爵士 英国 “对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 阿尔内·蒂塞利乌斯 瑞典 “对电泳现象和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
1949年 威廉·吉奥克 美国 “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超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
1950年 奥托·迪尔斯 西德 “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
库尔特·阿尔德 西德
1951年 埃德温·麦克米伦 美国 “发现了超铀元素”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 美国
1952年 阿彻·约翰·波特·马丁 英国 “发明了分配色谱法”
理乍得·劳伦斯·米林顿·辛格 英国
1953年 赫尔曼·施陶丁格 西德 “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发现”
1954年 莱纳斯·鲍林 美国 “对化学键的性质的研究以及在对复杂物质的结构的阐述上的应用”
1955年 文森特·迪维尼奥 美国 “对具有生物化学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
1956年 西里尔·欣谢尔伍德爵士 英国 “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
尼古拉·谢苗诺夫 苏联
1957年 亚历山大·R·托德男爵 英国 “在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研究方面的工作”
1958年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国 “对蛋白质结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胰岛素的研究”
1959年 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 捷克 “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法”
1960年 威拉得·利比 美国 “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考古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
1961年 梅尔文·卡尔文 美国 “对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
1962年 马克斯·佩鲁茨 英国 “对球形蛋白质结构的研究”
约翰·肯德鲁 英国
1963年 卡尔·齐格勒 西德 “在高聚物的化学性质和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发现”
居里奥·纳塔 意大利
1964年 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英国 “利用X射线技术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
1965年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美国 “在有机合成方面的杰出成就”
1966年 罗伯特·S·马利肯 美国 “利用分子轨道法对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所进行的基础研究”
1967年 曼弗雷德·艾根 西德 “利用很短的能量脉冲对反应平衡进行扰动的方法,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
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 英国
乔治·波特 英国
1968年 拉斯·昂萨格 美国 “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关系,为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奠定了基础”
1969年 德里克·巴顿 英国 “发展了构象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奥德·哈塞尔 挪威
1970年 卢伊斯·弗德里科·莱洛伊尔 阿根廷 “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
1971年 格哈德·赫茨贝格 加拿大 “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
1972年 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氨基酸序列与生物活性构象之间的联系的研究”
斯坦福·摩尔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威廉·霍华德·斯坦 美国
1973年 恩斯特·奥托·菲舍尔 西德 “对金属有机化合物,又被称为夹心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开创性研究”
杰弗里·威尔金森 英国
1974年 保罗·弗洛里 美国 “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5年 约翰·康福思 英国 “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 瑞士 “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1976年 威廉·利普斯科姆 美国 “对硼烷结构的研究,解释了化学成键问题”
1977年 伊利亚·普里高津 比利时 “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贡献,特别是提出了耗散结构的理论”
1978年 彼得·米切尔 英国 “利用化学渗透理论公式,为了解生物能量传递作出贡献”
1979年 赫伯特·布朗 美国 “分别将含硼和含磷化合物发展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
格奥尔格·维蒂希 西德
1980年 保罗·伯格 美国 “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特别是对重组DNA的研究”
沃特·吉尔伯特 美国 “对核酸中DNA碱基序列的确定方法”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国
1981年 福井谦一 日本 “通过他们各自独立发展的理论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
罗德·霍夫曼 美国
1982年 阿龙·克卢格 英国 “发展了晶体电子显微术,并且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
1983年 亨利·陶布 美国 “对特别是金属配合物中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的研究”
1984年 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 美国 “开发了固相化学合成法”
1985年 赫伯特·豪普特曼 美国 “在发展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法上的杰出成就”
杰尔姆·卡尔 美国
1986年 达德利·赫施巴赫 美国 “对研究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贡献”
李远哲 中国台湾
约翰·查尔斯·波拉尼 加拿大
1987年 唐纳德·克拉姆 美国 “发展和使用了可以进行高选择性结构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分子”
让-马里·莱恩 法国
查尔斯·佩德森 美国
1988年 约翰·戴森霍费尔 西德 “对光合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的测定”
罗伯特·胡贝尔 西德
哈特穆特·米歇尔 西德
1989年 悉尼·奥尔特曼 加拿大 “发现了RNA的催化性质”
托马斯·切赫 美国
1990年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 美国 “发展了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学”
1991年 理乍得·恩斯特 瑞士 “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谱学方法的贡献”
1992年 鲁道夫·马库斯 美国 “对化学体系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贡献”
1993年 凯利·穆利斯 美国 “发展了以DNA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
迈克尔·史密斯 加拿大 “发展了以DNA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对建立寡聚核苷酸为基础的定点突变及其对蛋白质研究的发展的基础贡献”
1994年 乔治·安德鲁·欧拉 美国 “对碳正离子化学研究的贡献”
1995年 保罗·克鲁岑 荷兰 “对大气化学的研究,特别是有关臭氧分解的研究”
马里奥·莫利纳 美国
弗兰克·舍伍德·罗兰 美国
1996年 罗伯特·柯尔 美国 “发现富勒烯”
哈罗德·克罗托爵士 英国
理乍得·斯莫利 美国
1997年 保罗·博耶 美国 “阐明了三磷酸腺苷(ATP)合成中的酶催化机理”
约翰·沃克 英国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 丹麦
1998年 沃尔特·科恩 美国 “创立了密度泛函理论”
约翰·波普 英国 发展了量子化学中的计算方法
1999年 亚米德·齐威尔 埃及 “用飞秒光谱学对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研究”
2000年 艾伦·黑格 美国 “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
艾伦·麦克德尔米德 美国
白川英树 日本
2001年 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 美国 “对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
野依良治 日本
巴里·夏普莱斯 美国 “对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
2002年 约翰·贝内特·芬恩 美国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软解析电离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
田中耕一 日本
库尔特·维特里希 瑞士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谱学来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
2003年 彼得·阿格雷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发现了水通道”
罗德里克·麦金农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的研究”
2004年 阿龙·切哈诺沃 以色列 “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
阿夫拉姆·赫什科 以色列
欧文·罗斯 美国
2005年 伊夫·肖万 法国 “发展了有机合成中的复分解法”
罗伯特·格拉布 美国
理乍得·施罗克 美国
2006年 罗杰·科恩伯格 美国 “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
2007年 格哈德·埃特尔 德国 “对固体表面化学进程的研究”
2008年 下村脩 美国 “发现和改造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马丁·查尔菲 美国
钱永健 美国
2009年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英国 “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
托马斯·施泰茨 美国
阿达·约纳特 以色列
2010年 理乍得·赫克 美国 “对有机合成中钯催化偶联反应的研究”
根岸英一 日本
铃木章 日本
2011年 丹·谢赫特曼 以色列 “准晶体的发现”
2012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1] 美国 “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
http://ke..com/view/29887.htm

G. 本田CR-V和丰田威兰相比,谁的产品力表现更强呢

本田CR-V和丰田威兰相比,谁的产品力表现更强呢?

这两个品牌的本田和丰田都是日本品牌。丰田是“商界人士”,本田是“科技奥特库”,节省耐用,是他们的共同特征。这两个品牌已经到了世界之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和共同发展。今天,我们将在同一级别的丰田WANTA和HONDA CR-V下取出他们的品牌来制作PK。谁是最强的王?本田CR-V在外观上没有改变,主要在前后周围和身体材料,丰田的露面是时尚,本田CR-V正面标志'H'的单词徽标围绕着一个淡淡的蓝色,整体而言,这一领域是非常截然的,没有平稳的三维方式。

Toyota Wantaby是Cr-V的领域,谁是最强大的王?就仪表板而言,Willanda的尺寸比本田CR-V更好,Willanda的功能也更加全面。在空间座位方面,两辆汽车不是太多,本田CR-V的空间略大。在电力方面,本田CR-V使用2.0L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46 HP,最大扭矩为175 n·m。丰田哈兰达使用2.5L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78马力,最大扭矩为221N·m。这两辆汽车和匹配都是E-CVT无级变速箱,这显然是强大的,而汉兰达更强大。

H.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属于哪个洲

澳大利亚属于大洋洲的国家。

澳大利亚所属大洲是大洋洲,位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由澳大利亚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等岛屿和海外领土组成。它东濒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西、北、南三面临印度洋及其边缘海。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

澳大利亚联邦,简称澳大利亚。其领土面积7692024平方公里,四面环海,是世界上唯一国土覆盖一整个大陆的国家,因此也称“澳洲”。拥有很多独特的动植物和自然景观的澳大利亚,是一个奉行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澳大利亚一词,原意为“南方的大陆”,由拉丁文terraaustralis (南方的土地)变化而来。欧洲人在17世纪发现这块大陆时,误以为是一块直通南极的陆地,故取名“澳大利亚”。

拓展资料:

澳大利亚原为澳大利亚土着的居住地。17世纪初,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人先后抵此。1770年沦为英国殖民地,1901年组成澳大利亚联邦,成为英国的自治领。1931年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首都堪培拉,最大城市悉尼。

I. 炼金术是不是伪科学

炼金术是起于12世纪欧洲的一个名字。到公元八世纪,炼金术真正开始了。早期的炼金术者的生活时代是从公元一世纪到五世纪。西方最早的炼金术着作是委托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的名字写的(约公元100年)。西方炼金术认为金属都是活的有机体,逐渐发展成为十全十美的黄金。这种发展可加以促进,或者用人工仿造。所采取的手段是把黄金的形式或者灵魂隔离开来,使其转入进金属;这样炼金属就会具有黄金的形式或特征。金属的灵魂或形式被看作是一种灵气,主要是表现在金属的颜色上。因此贱金属的表面镀上金银就被当作是炼金术者所促成的转化。 西方的炼金术可追溯到希腊化时期,最早、最可靠的代表人物是佐西默斯。大约生活在公元350至420年的佐息摩斯相信存在着一种物质,它能魔术般地使金属出现人所企望的变化。他对这种物质的称呼,经阿拉伯传入拉丁语系后,叫做“Elixirvitae”(长生不老药),也就是类似于中国所说的“能令人不老不死”的“上品之神药”———“金丹”。另一位炼金术士,活动于公元三世纪的赫尔墨斯,是埃及的僧侣。作为一切有用的技艺的发明者,赫尔墨斯受到普遍的尊重,被看作与埃及的月神有沟通,后来慢慢地被神化为“三次最伟大的赫尔墨斯”(Hermes Trismegistus),以至于他的名字,最后就直接演变成为“炼金术”。 炼金术士相信,“炼金术”的精馏和提纯贱金属,是一道经由死亡、复活而完善的过程,象征了从事炼金的人的灵魂由死亡、复活而完善,炼金术能使他获得享福的生活、高超的智慧、高尚的道德,改变他的精神面貌,最终达到与造物主沟通。不用说,这样的目标是无法达到的。炼金术士也明白这一点,因而从各方面来作出“说明”。例如,一部炼金术着作解释长生之难求说:“由于它是人世间一切幸事中的幸事,所以我认为它只能由极少数人通过上帝的善良天使的启示而不是个人的勤奋才获得哲人石的。”而且对服用“哲人石”能否治病长生的方法,也故意说得非常微妙。 埃及神陶斯传授给人们的技艺。陶斯的另一个分身是希腊神赫尔墨斯,赫尔墨斯是许多行业的守护神,拥有长着羽翼的凉鞋、魔杖、催眠笛等宝物,炼金术师常贴赫尔墨斯封条在他们的原料上,现代的炼金术士为了表达敬意,则用某种配方“贴了赫尔墨斯封条”来表示机密不可外泄。 铅或铜这样的贱金属,怎样才能变成黄金?炼金家认为,铅或铜之所以不像黄金那样的高贵和耐久,是因为在性质上有缺欠的地方。因而就需要设法用各种物质来加以补充。一些人又认为在亚里士多德所主张的四元素以外,作为各种金属的最常见的共同元素,还有汞、硫和盐这三种。根据这三种元素的配比的不同,就可以得到铅、铜或黄金。于是他们就以不同的方法并按不同的比例把三种元素相混合,或是在贱金属中加入某一种元素,以试验能否制出黄金。 另外,还有人认为,有一种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的神秘之“圣石”。它可以随心所欲地把铅变成金或银。这种“圣石”究竟在何处,虽然尚未得知,但是要想制出黄金,就必须首先找到它。他们把这种“圣石”称之为所谓“哲人石”。 炼金术的道具伊斯兰炼金术体现了一种关于本质的哲学,它与古希腊赫耳墨斯的哲学和中国的炼金术,以及关于矿物和金属转变成金的特殊原理都有密切的关系。伊斯兰教历史上,穆斯林学者对炼金术的效能长期争论不休。正统的宗教学者大多反对炼金术,而多数自然学科的学者,尽管他们也不相信一般金属能变成黄金,却接受了炼金术的基本观点。着名的伊斯兰医学家伊本·西那在他的《治疗书》中关于金属构成的学说,便是以炼金术的理论为基础。 穆斯林最早的炼金术者是倭麦亚王子哈立德·伊本·亚连德(Khalid ibn Yazid)。8世纪初,炼金术甚为流行,其代表人物是扎比尔·伊本·海扬(Gabir ibn Hayyan)。他的着作《七十论》和《平衡书》,被视为伊斯兰炼金术的基础理论着作,是用阿拉伯文写成的关于炼金术最重要的文献。穆斯林医生兼炼金术拉齐被誉为将炼金术发展为古代化学的奠基人。 但是尽管如此,由于长生的诱惑力,直到用化学方法制金的可能性未能被科学证据否定的19世纪之前,它一直都有广阔的市场,甚至像艾萨克·牛顿这样的大科学家都认为,通过实验来制取黄金,是值得做的。西方的不少国王,也与中国的那些皇帝一样,一心希望通过炼金术使自己达到长寿永生。如英国国王亨利六世、法国国王查理七世、查理九世、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腓特烈·威廉二世,都是炼金术的忠实信徒。其中特别有趣的,像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对炼金术士约翰·迪真是宠幸得无以复加,甚至特许他在宫中从事炼金术活动。在号称“炼金术的中心”的布拉格,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鲁道夫二世把炼金术士迈克尔·梅尔特封为伯爵。 近代化学的出现,使人们对制金的可能性产生了怀疑,到了17世纪以后,炼金术遭到了批判。炼金术的希望破灭了。
编辑本段炼金术年表
公元前13世纪,古埃及、巴比伦的冶金术高度发展; 中世纪的炼金术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的自然哲学繁盛; 公元前1~3世纪,以埃及都市亚历山大为中心形成了赫尔墨斯主义。古代宝石工匠记载金属混合技术书籍在埃及出土。用希腊语记载在莱顿纸和斯德戈摩纸两种纸上。这个宝石工匠具有丰富的希腊自然哲学知识,同时也是一个炼金术师。《赫尔墨斯文书》产生。 公元3世纪末,希腊语的炼金术书籍出现。 公元7世纪,叙利亚成为赫尔墨斯主义的根据地,炼金术在阿拉伯地区普及。 公元9世纪,扎比尔(Geber阿拉伯炼金术鼻祖)的《百十二书》中提出了《硫磺水银理论》(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不即不离)奥斯曼(Uthman伊斯兰第三代正统继承人)《哲学家们的争论》。 公元10世纪,《秘法之黑暗》出版(强调物质面),《黄金的培养》出版(强调精神面),《诸学目录》出版。 公元12世纪,炼金术在12世纪传入西欧(阿拉伯的炼金术书籍被相继翻译成拉丁语),翠玉录也于同期被翻译。 公元13世纪,戈贝尔(Goebel)着的《金属贵化指导大全》引起了教会学哲学家大阿尔伯特(Albertus Magunus)与自然哲学家罗杰·培根的关注。 公元14世纪,尼古拉斯·弗拉梅尔的《解说尼古拉斯·弗拉梅尔刻在巴黎圣婴公墓第四室拱墙上的难以理解的符号》在巴黎出版 公元15世纪后半期,马里西欧翻译了《赫尔墨斯文书》等新柏拉图主义文献。 公元16世纪前半期,帕拉塞尔苏斯在“硫磺&水银”的理论中追加了“盐”的概念。这就是医科学派的诞生,内科学的起源。 公元16世纪后半期,《自然魔术》在那不勒斯出版。 公元17世纪,《被正视,被完善,被增补的炼金术》在法兰克福出版。帕拉塞尔苏斯的得意门生叫哈因里希·昆拉特发表了《永远的智慧圆型剧场》。 公元17世纪以后,炼金术的意义被众多研究者传达至今。现在,以帕拉塞尔苏斯的研究为主出版了很多研究书籍。牛顿是炼金术师的事实也为公众所知。 现代物理学家已经找到了通过核化学来炼金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成本极高,产生的金子价值远远低于所要使用的器材、原料、能量所需的费用,是绝对赔本的买卖。
编辑本段炼金术简史
埃及的炼金术
众所周知,炼金术起源于埃及,最初是有人试图将贱金属伪造成贵金属,比如将铜和锌制成合金可以在外观和硬度上很接近黄金。 后来这种技术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因为可能得到物质的转换,竟获得了神的地位,于是炼金术诞生了。 埃及人留给炼金术最重要的东西是《翠玉录》(Emerald Tablet),是刻在一块翡翠石板上的最早的炼金术典籍
古希腊的炼金术
希腊时期对炼金术最大的贡献,就是炼金术的哲学化。 古希腊着名的雅典学派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建立了一套自然科学哲学体系,其代表人物有着名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在这一时间对炼金术影响深远的“元素论”正式确立,即世间万物由四种元素组成:气、水、土、火;其中每种元素都代表四种基本特性(燥、湿、冷、热)中两种特性的组合。土=燥+冷;水=湿+冷;气=湿+热;火=燥+热。 这种思想为炼金术的物质转化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以说炼金术的主要思想就来源于这一时代。 这一时期实践炼金术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大约公元1世纪,在亚历山大的炼金术士已经基本确立了炼金术实践的基本步骤: 原料—(黑化)→死物质—(转化)→产物 这就是后来炼金术“理解、分解、再构筑”思想的原型。 同时炼金术士们还提到了通过在“转化”中加入“种子”来完成转化的构想,我们认为这就是最早对“贤者之石”的追求。 但此时的“种子”和“贤者之石”的区别在于,炼金术士认为得到不同的产物需要不同的“种子”,比如得到黄金需要“黄金种子”,还没有产生一种“万能物质”的思想。 这个时代另一件对炼金术意义深远的改变就是炼金术符号的出现,这直接导致了庞杂的炼金术公式一定程度上的简化,同时也为炼成阵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通常采用的炼金术符号最早是直接使用的占星术符号,如用太阳代表黄金,月亮代表银,后来又对其稍作改变,比如水银的蒸馏就是将水星的符号和蒸馏的符号结合,但不同的炼金术士通常使用不同的符号体系,使得炼金术符号曾一度混乱,直至近代化学确立,用化学符号替代了炼金术符号。 这一时期炼金术的成果主要用于制造合金和染料,这一时期制造的合金已经能在外观上与真金极其接近,以至于阿基米德为了鉴定叙拉古国王希耶隆二世金皇冠的真伪而发现了浮力定律。 古代炼金术相关资料图(20张)阿拉伯的炼金术
炼金术:Alchemie 这个拉丁文单词就来源于阿拉伯语。更早的词源,很多人相信来自希伯来语的词组:Ki mi-Jah 意思是:上帝的启示。 西方世界在经历了短暂的文化繁荣之后,希腊衰落了。随着罗马的崛起,炼金术士不再具有之前的那种自由开放的研究气氛,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处于停滞状态。 大约公元7世纪,阿拉伯世界崛起,并在接下来的300年内迅速攻灭了波斯,击败拜占庭,占领西班牙,俨然成了站在欧洲东方的强敌。 关于阿拉伯炼金术的起源,公认的第一个大师是大马士革的王子哈立德·伊本·亚连德(Khalid ibn Yazid)。这位王子大约生活在在公元7世纪中叶。历史记载哈立德王子是从一本名为《智者克拉索斯之书》开始炼金术的学习的。有趣的是,这位王子公认的老师却是一位拜占庭的基督教僧侣。从这个传说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阿拉伯世界的炼金术是由西方的基督教世界传入的。 大约在公元9世纪,扎比尔·伊本·海扬(Gabir ibn Hayyan)出现在阿拉伯炼金术大师名录中。史学界也存有争议,究竟是一位扎比尔,还是数位扎比尔(在传说中合为一人)共同带来了炼金术史上最深远的变革。从他(或者他们)开始,炼金术正式由一门“技术”变为一门“学问”。 扎比尔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的一支——伊斯梅伊派(Ismailiya)的传人,这一派最大的特点就是坚信在世间经典中,存在着“真理背后的真理”。 扎比尔留下了炼金术历史上第一批传世的炼金术着作:《七十论》、《中和论》、《论同情》等。在这些着作中,我们终于发现上一讲提到过的那些希腊先哲的思想是怎样影响了炼金术的发展。在这些着作中,扎比尔详细地阐述了四态(冷热干湿)和四大元素(气水土火)的理论,并将其作为炼金术的基础理论。在继承希腊哲学思想的同时,扎比尔提出了炼金术中的“硫-汞”理论,认为世间一切金属都是由硫磺和水银组成的,只是因为组成的比例不同。通过炼金术调整金属中硫磺和水银的比例,就可以使之发生“嬗变”而由贱金属(铅)得到贵金属(金)。 扎比尔的着作中还屡次提到了“唯一之物”——“炼金药”或者叫“万用灵药”,具有诱发嬗变的能力。他同时叙述道:“世间万物皆来自哪个共同的源头,‘唯一之物’,又都能还原到那‘唯一之物’之中……”。“一即是全,全即为一”炼金术的箴言展示了宇宙的法则,这说明炼金术士已经由对黄金的追求转为了对宇宙的探索。 扎比尔还试图通过整理物质的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所以扎比尔又被后人称为:“化学之父”。 阿拉伯还有一位炼金术大师,虽然他更多的是一名医生,不过这使得他可以将生物学材料,比如草药和动物组织引入炼金术。他就是阿尔·拉齐(Ar-Razi)。他着有《秘密中的秘密》一书,继承了扎比尔的炼金术理论。从这部书中我们得知最晚在公元10世纪初,炼金术已经有一套自己专用的仪器和工具。他详细阐述了物质在炼金术中的转变过程,论述了在“嬗变”中加入炼金药是成败的关键之举。但可惜这位拉齐在历史上的记载实在太少,我们不能对他有更深入的了解了。
中世纪的炼金术
这 炼金术师的情况一时期的早期,在西班牙,这个被阿拉伯人占领的基督教国家,处于阿拉伯和基督教夹缝中的犹太人开始了第一批翻译工作,不过由于他们并不是炼金术士,也不甚精通拉丁文,所以当时翻译的诸如《七十论》这样的着作的译文晦涩难懂,甚至完全失义。后来,基督教世界的一些学者开始接触炼金术,才正式宣告了炼金术欧洲时期的开启。 这第一位贤者就是大阿尔伯特(Albertus Mangus)(1193~1280),他一生留下了大约30部炼金术着作。他继承了扎比尔的硫-汞理论,同时提出了他的炼金术步骤:第一步是要“消灭特征”,将金属还原回纯粹的硫和汞,然后挖掘金属的潜力,使之重新融合,就得到了新的金属。在他的着作中,我们还找到了这样一段话:“但愿我们能得到那块既不能被火烧毁也不会腐坏的石头吧,然后我们将摆脱所有的恐惧。”这,就是“贤者之石”最早的书面记述。 接下来的第二位贤者是大阿尔伯特的学生,托马斯·冯·阿奎那(Thomas von Aquinas)(1225~1274),他继承了大阿尔伯特的思想,同时他认为水银是炼金术的“精神”,是纯粹的物质,从他开始,汞一直在炼金术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留下的炼金术着作最着名的是《论物种的多样性》,当然,这里的“物种”指的是“物质的种类”,而不是生物上的“物种”的意思。同时他还留下了两部神学着作《神学大全》和《旭日初升》。可正是由于这两部着作,在他死后第3年,也就是1277年,教皇宣布其为“异端”。因为所有人都相信,在他的着作中隐藏着“真理背后的真理”。 这第三位贤者,是罗杰·培根(Roger Bacon)(1214~1292),他的着作有《大着作》、《小着作》和《第三着作》。有人说他是欧洲自然哲学的先驱,因为他的主张是:任何学说都要有理论研究作为指导,再加上实践操作进行验证。他同时将这种思想引入炼金术,并宣称:“炼金术是诸多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正因为此,同样在1277年,教皇宣布其为巫师和“异端”,并判处入狱14年。 第四位贤者,是阿诺德·冯·威兰诺瓦(Arnals von Villanova)(1240~1311),着有《哲人的玫瑰园》。就像拉齐一样,威兰诺瓦更多的是一个医生。他认为就像人在四液不平衡时就会生病一样,贱金属就是由于四大元素和硫汞不平衡导致的一种病态现象,所以只需要平衡金属中的四大元素和硫汞的比例,就可以将其“治愈”,成为“健康”的贵金属。 最后一位先贤,是雷蒙德斯·卢勒(Raimuns Lullus)(1235~1316),他的着作是《大自然的奥秘之书:第五元素》。理论上炼金术只承认四大元素,所以这里的“第五元素”就是贤者之石。同时卢勒也是第一个试图将卡巴拉(Cabbala)引入炼金术理论的人,但是我们知道这一融合还要推迟到几百年以后才最终完成。 弗拉梅尔的炼金术——哲人石 尼古拉斯·弗拉梅尔(Nicolas Flamel)(1330~1417?) 他是唯一一个历史明确记载练成了哲人石的炼金术士。 1382年是奇迹发生的一年。1月17日中午,基于贤者之石的“汞——银”转化成功;4月25日下午5时,“汞——金”转化成功。 后来的故事就是弗拉梅尔成为世人皆知的一夜暴富。他先后捐建了14所医院,3所礼拜堂,7所教堂及其墓地,以及圣婴公墓那着名的壁画。 1417年3月,弗拉梅尔的葬礼举行。 1719年,保罗的书《土耳其之旅》在巴黎出版。其中一段他碰见一个奇怪的土耳其人,他对保罗说:“你真得相信他已经死了吗?不,我的朋友,尼古拉斯·弗拉梅尔还活着。无论是他还是他的妻子,都还不曾尝到死亡的滋味。” 1761年,塞缪在巴黎歌剧院的拱门下看到了弗拉梅尔夫妇。 1929年,在巴黎,路易·保威尔讲道一个酷似弗拉梅尔的老人。 这就是尼古拉斯·弗拉梅尔和贤者之石的故事。
文艺复兴以来的炼金术
这是中世纪的结束之时,从佛罗伦萨开始了一场席卷整个欧洲的思想变革:文艺复兴。文艺复兴颠覆了天主教告诉大家的世界,于是哲人们不得不寻求其它的途径来寻求世界的解释。一些人复兴了一度遭受封禁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自然哲学主义,就像罗杰·培根宣扬的一样——另一些人开始试图重构柏拉图的思想,并由此产生了新柏拉图主义——形而上学和神秘主义的共同开端。 转回炼金术领域,这一思想上分歧也深刻地影响了炼金术的发展方向,我恐怕是由于赫尔墨斯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的气味相投,因而“赫尔墨斯的学说”——炼金术更多的接受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 几乎是在同时,犹太神秘主义的思想也开始进一步地渗透到了炼金术当中,尤以卡巴拉的传入为标志。炼金术士们开始利用卡巴拉的教义来理解世界。构建世界的卡巴拉之树,或者生命之树,被认为是上帝炼成世间万物的基石。 帕拉塞尔苏斯这一影响在炼金术士中最着名的表现者,就是人们所说的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原名菲利普斯·奥里欧勒斯·德奥弗拉斯特·博姆巴斯茨·冯·霍恩海姆(Philippus Aureolus Theophrastus Bombastus von Hohenheim)(1493~1541),这恐怕是我见过的最长的名字,比“阿不思·帕西瓦尔·伍尔弗里克·布莱恩·邓布利多”还要长。我不得不说这一个霍恩海姆有极端的自恋倾向。他给自己起得外号——帕拉塞尔苏斯——如果拆开来就是Para Celsus,意为“超越塞尔苏斯”,而塞尔苏斯是一位着名的古罗马医学着作家。霍恩海姆如同他的前辈拉齐和威兰诺瓦一样,同时是一个医生,我恐怕是因为当时解剖学的发展使得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四液平衡理论”越来越站不住脚,于是帕拉塞尔苏斯在医学上抛弃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而这种抛弃同样延伸到了他的炼金术研究中,他放弃了亚里士多德主义而去坚决捍卫赫尔墨斯神秘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他相信世间万物都具有灵魂,而最高的灵魂是整个宇宙。他在炼金术领域的成就,主要在于他对“硫-汞”体系的发展,他在这一体系中加入了一个新的元素:盐。同时他还对他的“盐-硫-汞”体系做出了全新的定义:盐是肉体,硫是灵魂,汞是精神,这三基构成了世间万物。 很快,霍恩海姆的追随者出现了,他们更加坚定地推崇赫尔墨斯神秘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传言是一名叫做克里斯蒂安·罗森克罗伊茨(Christian Rosenkreutz)的德国修道士创建了这个被称为玫瑰十字会(Fraternity of the Rosy Cross)神秘组织,作为帕拉塞尔苏斯学派和赫尔墨斯主义的传承者的秘密社团,目前已知的成员有:佩特努斯·西弗瑞勒斯(Petrus Severinus),丹麦国王御医,着有《哲学医学的观念》;约瑟夫·迪歇纳(Joseph Duchesne),法国国王御医,着有《论古代哲学家的旧医药学原料》;利奥纳特·特恩内瑟尔·扎姆·特恩(Leonhardt Thurneysser zum Thurn),勃兰登堡选帝侯御医,着有《第五元素》;托马斯·蒂姆(Thomas Thymme),英国作家,着有《迪歇纳的化学医学和赫尔墨斯医学实践》;吉拉德·多恩(Gerad Dorn),德国炼金术士;琼·巴普提斯塔·梵·海尔蒙特(Joan Baptista van Helmont),炼金术士、医生,着有《医学的曙光》;巴西尔·瓦伦丁(Basil Valentine),炼金术士,着有《锑之凯旋车》、《十二把钥匙》……显然,我不知道这个名单还有多长,名单上的很多人选择了隐去自己的真名实姓,而冠以一个统一的名号:玫瑰十字会员(Rosicrucian)。 但是,同样还有一部分炼金术士仍然在坚持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这种坚持及其引发的炼金术士们对物质、对世界的思考,最终导致了一个伟大的炼金术时代的终结。
牛顿的炼金术
艾萨克·牛顿爵士(Sir Isaac Newton)(1643~1727)显然是人尽皆知的最典型的科学家的代表。 艾萨克·牛顿恐怕牛顿对神秘学才有更深的追求,他有一句被世人选择性遗忘的名言:“我的一生,就是在为证明上帝的存在而工作。” 事实上,牛顿接触炼金术甚至比他接触科学还要早,他幼年就曾大量阅读亚里士多德的着作,并对其元素论十分感兴趣,而众所周知亚里士多德的元素论就是炼金术的基础理论之一。在进入剑桥学习的时候,他的第一位导师就是一名炼金术士亨利·莫尔(Henry More,着有《灵魂不朽》)。 牛顿的手稿表明,它曾逐字逐句誊写和翻译了许多炼金术着作,同时还编辑了一份详细的,大约包含7000个名词的炼金术词汇表。在他的手稿中,他将他拉丁文名字Iasscus Neuutonus通过一种古老的换音造词法改写为Jeova Sanctus Unus,意为“神选之子”。 牛顿曾进行过大量的炼金术实验,其中包括参照瓦伦丁《锑之凯旋车》中的方法,成功制造出了一种被称为“星锑”的美丽晶体,并认为“这种星没有宝贵到包含贤者之石,但是其中隐藏着一种绝妙的药物”。 他观察炼金术坩埚中物质的运动,从炼金术的动力上,他认为之所以天体会具有引力这一奇妙的性质,正是因为我们的宇宙正是身处于上帝的巨大而奇妙的坩埚之中,炼金术就是推动我们世界运行的本源动力。换言之,如果没有牛顿对炼金术的研究,就没有万有引力,甚至我们可以说牛顿的科学成就只是他研究炼金术的副产品而已。 在牛顿之后,炼金术并未消亡,可是牛顿是最后一个对炼金术理论作出过贡献的炼金术士,所以我们称其为“最后一位贤者”。 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le)(1627~1691),牛顿在剑桥的导师兼同事,于1661年发表了《怀疑派化学家》。波义耳在本书中提出了新的元素论:只有那些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的简单物质才是元素。这正是现在出现在我们的化学教材中关于元素的定义的最早版本。他同时还提出:“化学,为了完成其光荣而又庄严的使命,必须抛弃古代传统的思辨方法,而像物理学那样,立足于严密的实验基础之上。”这就完全去除了炼金术中的神秘学思想,而将自然哲学思想独立出来一门新的学科:近代化学。波义耳也由此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 自此,炼金术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分裂,失去了自然哲学思想的炼金术从此完全被归为神秘学的范畴之内。
20世纪炼金术
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席卷全世界,整个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拜金主义充斥着整个世界,上层社会的人们都陷入了对金钱无休无止的追求中,完全无暇顾及那些古老的文化。 炼金术似乎就要这场忙碌中被人们淡忘了。 但是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本家们,或者说最早的那批拜金主义者的后代们,发现似乎这世界上存在着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于是一股说普遍的猎奇思想子在当时散播开来 在这一时期,为了满足这种猎奇思想,一些人开始寻求古老的,神秘的东西,来满足大众的好奇心。 美国人亚瑟·爱德华·韦特(Arthur Edward Waite)(1857~1942)便是这些人中最着名的一个。他翻译并创作了大量的神秘学着作,他向世人介绍了卡巴拉和犹太神秘主义,他还详细描述了玫瑰十字会,并将古代炼金术的一些着作翻译出来。当然,韦特为世人所知最重要的还是他将吉普赛人的占卜纸牌中融合了神秘主义的思想,并设计出了任何一个玩塔罗牌的人都不可能不知道的“韦特经典塔罗”。 于是如今的炼金术就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 无论是尼古拉斯·弗拉梅尔,还是牛顿的炼金术研究,就像失落的亚特兰蒂斯城或者UFO一样,都是猎奇者绝妙的谈资,以及小说家和电影人经久不衰的赚钱法宝,不是么?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200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534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526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112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167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821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741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332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797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