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国王为什么会打败蒙古
㈠ 混江龙李俊后来成为暹罗国主在历史上是真的假的
在历史上是假的。
混江龙李俊是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庐州人氏,原为扬子江艄公,兼贩私盐,是揭阳岭一霸。
后参与营救宋江,大闹江州,是白龙庙二十九英雄之一。梁山大聚义时,排第二十六位,上应天寿星,担任水军头领。征四寇时统领水军,屡立战功。
平定方腊后诈病归隐,与童威等人远赴海外,成为暹罗国主。
(1)泰国国王为什么会打败蒙古扩展阅读:
人物出处:
宋元时期的《大宋宣和遗事》中,宋江三十六部下中有“混江龙李海”,便是李俊的原型。
而同时期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中,李俊亦在其中。
这两部文学作品都被认为是《水浒传》的雏形或蓝本,也应是李俊这一人物形象可考的较早出处。
有研究者认为,李俊出海称王的结局,借鉴了唐传奇《虬髯客传》的故事传说。
另外,百二十回本中“混江龙水灌太原城”的情节,可能取材自《宋史》中宋太祖赵匡胤水淹太原的史实。
此外,南宋初年的着名海盗郑广绰号”滚海蛟“,也被部分人认为可能是李俊的原型之一。
㈡ 花剌子模的战斗力也很强,为什么最后会败给蒙古呢
据史料记载,花剌子模在历史上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国家。在之后很长的时间里面,统治中亚的民族换了一个又一个,然而花剌子模扮演的角色始终是一样,就是给列强当附庸。那么拥兵四十万,军队战斗力又如此强大,称雄中亚的花剌子模在蒙古人面前为何又如此不堪一击,导致最后败给蒙古呢?
这样一来,蒙古军在整体兵力上的劣势就化为了局部的优势。再加上蒙古军在攻打金国和西夏的过程中,学会了使用炸药和攻城器械攻城的技术,花剌子模军根本就无力阻挡蒙古的攻城。最终花剌子模以失败而告终。花刺子模的灭亡,其实是当时所有国家的悲哀,但却又无能为力。
㈢ 泰国的政治局势这么混乱,泰王为什么会无动于衷
国王虽然没有实权,但是是绝对的精神领袖。
1932年政变,第7世王被迫退位。军人政权保留。名义上是民主主义国家,其实体制没变。社会依然是分为国王-官员-中层-低层。其中,大量华裔,华侨都是中层。
最有意思的是,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反政府组织,都是大量的华裔,华侨支持。
军队是为了自身利益而效忠国王的。因为国王拥有土地和很多资产。而且绝大部分是垄断。
包括泰国国家经济发展政策1-10都是由军方意愿制定的,不可能实现的经济发展政策。其目的还是垄断。
此次政变的反政府力量还提出废除选举制度,要求70%的推举制度。而且反政府力量的头目就是军人。
其实不过是军人和他信之间的利益冲突罢了。而国王也想保住王族的利益。所以没必要和军人冲突。
㈣ 概述泰国九世王主要历史功绩
泰国九世王的名字是普密蓬·阿杜德,普密蓬国王的主要历史功绩是:
六十年来,普密蓬国王足迹遍及泰国的各个角落。他用王室经费兴修水利、建电站,还在御苑内自种实验田,设立水稻、奶牛场、淡水鱼良种培育和研究中心。
最受国际社会所称道的是他在泰北山区实施的罂粟替代种植项目。过去,那里盛产鸦片,不仅贫困落后,而且许多人吸毒成瘾。国王1969年考察山地部落后成立基金,帮助山民推广种植油茶、夏威夷坚果、茶叶、咖啡等三百多种经济作物,超过十万人从中获益。
鉴于普密蓬国王在农业方面的突出贡献,2006年5月26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亲赴泰国,为普密蓬国王颁发了全球第一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终生成就奖”。
普密蓬国王还是快艇和风帆好手,曾代表泰国参加国际快艇赛得过奖牌,还曾驾风帆横渡泰国湾。
(4)泰国国王为什么会打败蒙古扩展阅读:
泰国九世王的家庭情况
1、1950年4月与诗丽吉·吉滴耶功王后结婚,育有子女四人。
2、乌汶叻公主, 1951年4月5日生于瑞士洛桑。
3、玛哈·哇集拉隆功王储,生于1952年7月8日。
4、诗琳通公主女王储,生于1955年4月2日。
5、朱拉蓬公主,生于1957年7月4日。
泰国九世王的财富
普密蓬国王被评为世界上最富有领导人,但泰国政府对于国王被评为世界上最富有领导人却存在争议,他们认为那些并不都是国王的个人财富,而是国家的财富。
2015年2月,据《福布斯》周刊的最新统计数据,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个人财产在225.86亿欧元左右。除了属于泰国王室家族而非国家所有的数不清的王室住所,例如位于曼谷的富丽堂皇的皇宫,普密蓬还有很多不动产、私人银行股份以及农业用地和牧场,可谓资产无数。
㈤ 史上最狂的皇帝,狂妄程度超过成吉思汗,硬抗蒙古时还在四处挑衅吗
稍许对历史或军事有研究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大凡历史上的成功人士,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不会让自己树敌过多。
成功者即使面对很多敌人,也都会在能力范围内,或隐忍,或联合,绝不会在同一时间或同一事件中,同时对多个敌人发动进攻,帝王将相概莫如是。
国家也是如此,强如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发动对突厥的战争时,不会在进攻突厥的同时,也进攻契丹、高句丽,哪怕他们的实力比突厥弱。
当然,日本最后的结局也跟金国一样,金国在蒙古、南宋的联合攻击下灭亡,日本被美军攻占,如果他们能拉拢任何一个周边的国家做盟友,结果或许都会大不一样。实在想不通,在缺少钱粮、资源并面对不可抗的压力时,他们为何还要如此嚣张?
㈥ 关于泰国芒莱王及芒莱法典的信息
伟大的芒莱王生于公元1239年,卒于1311年。在1261-1296年作为Ngoen Yang城,现在的泰国清盛县第二十五位国王,在他治内于公元1296年创立了伟大的兰纳王朝(1296-1558),并成为首位兰纳王,并以清迈市为中心。
芒莱王出生在Ngoen Yang城,现在的泰国清盛县。芒莱王是当时统治者寮孟和允景洪(现在云南省景洪市)的公主Ua Ming Chommueang的儿子。芒莱王在公元1261年继承了父亲的王位,继位后,他统一了兰纳北部和老挝北部的城市,成为了第一个独立城的国王。在芒莱王统治下的王国,通过结盟和吞并邻国迅速向南方扩张,在1262年他创立他在角河流域新首都的清莱市。在公元1287年,芒莱王与素可泰国王兰甘杏和帕夭王甘孟缔结和平协议,共同抵御蒙古帝国的入侵。在公元1292年,芒莱王击败了骇黎朋猜国(现今的喃奔府),骇黎朋猜最后一位君主--伊巴,被迫逃往喃邦。
在公元1296年,芒莱王再次移建兰纳王国的首都位于萍河西岸的清迈城。几年后,伊巴的儿子喃邦王Boek率领大军攻打清迈城,但是芒莱王和他的二儿子克兰还以痛击。在靠近喃奔的一个名叫Khua Mung的小村庄,克兰王子驾下的大象和喃邦王Boek的坐骑进行了遭遇战。遭遇战中,喃邦王Boek丢失了他已经撤离的军队,因此,Boek在喃奔和喃邦之间的坤丹山脉中被俘获并处死了。在芒莱王的军队占领了喃邦之后,伊巴国王再次逃亡,这一次是彭世洛。
芒莱王于公元1311年在清迈逝世,他死得很戏剧性,是在清迈市的一个市场上被雷电所击中而死。他的儿子克兰继承了王位,作为猜颂克兰王成为兰纳国新一代君主。
《芒莱法典》是以泰国历史上一位英武人物芒莱王的名字作法典之名,这是仿照古印度的《摩奴法典》以摩奴的名字命名的方式。但摩奴只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而芒莱却确有其人。
芒莱王所制定的法规,当时在西双版纳也长期保有法律效力。在西双版纳一部后人汇辑整理的傣文史书中称: “刀芒莱成人后聪慧过人,他对百官所定之训言沿袭至今。”这里指的就是芒莱王在世时所制定的《芒莱法典》,数百年后仍为人们所遵循。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芒莱法典》在西双版纳及孟连等地保存着很多抄本,书长41公分,宽21.5公分,,全书包括好多内容,《芒莱法典》占其中21页。与其他各种抄本相比,此一抄本主旨明确,语言古奥,文字简略,案例较少,而且纸质陈旧,字迹古朴,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本子,具有较大的文献价值。
这部《芒莱法典》所包含的内容,大体可分为断案的基本要求和处罚条文,在处罚条文中还包括一些案例分析。由于《芒莱法典》在傣族社会有很高的权威性,后来的许多法典法规大多以此典的内容和体例为规范来制定,所以将这部法典的内容和它所反映的社会情况作简单的介绍和分析,就可见傣族法律法规情况之一斑。
这部法典的第一部分是判断案件的一些基本要求。这部分分量不大,属于总纲性质。
首先,法典指出,众位文武官员要懂得正确判断各种案件,要遵守十二条法理:
1.要细心倾听人家的话,了解情况;
2.不发怒;
3.不偏袒一方;
4.不收受贿赂;
5.不对被告一方施加压力;
6.不该夜间断案;
7.不该在荒僻处断案;
8.不该有不娴熟经典者及不懂古规者陪同断案;
9.不要离开经典的规则;
10.不该想入非非,犹豫不决;
11.不该自己没有弄懂就断;
12.不该以催逼的方式定案。
此外,还强调断案人要像秤和天平那样公平,不应使该胜诉者败诉,使该败诉者胜诉,还特别规定不该牵扯教门中修行的僧人。其次,总纲中强调断案人的个人修养: 要去请教聪慧明智的学者;应该正确领会地方法规的精神;应该明察别人的伪装和伪证; 自己不要萎靡不振;不要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和不得要领的话;不要轻率、不要匆忙。接着,又要求断案人要善于观察犯罪人的表现,如:话多,哄骗;说话不稳实; 心发颤;愁容满面; 话多卖弄;惊慌失措; 耳朵发硬。有这些表现的,可能是有罪的。
无罪者有八种表现: 说话时不颤抖; 说话明智; 有威严; 较坚强;不吵不闹; 脸清; 气平;不随便发誓。
法典的第二部分是处罚条文。这部分占很大篇幅,如果按内容归类,大致有以下这些方面:对战争中逃跑或反叛者的处理;战争中立功奖赏的办法;借物不还所要赔偿数额;不同等级联姻其子女的地位;狭路相逢让路的规定,撞船的赔偿和处罚;大象伤人的处罚;奴隶逃跑及窝藏的处罚;偷盗的处罚;牲口破坏庄稼的赔偿数额;破坝偷水的处罚;放田水捉鱼的处罚;托带东西发生意外(被窃、火烧、沉船、战争等)的处理办法;不该杀者(即不该处以死刑者)的范围;不该受理的纠纷;离婚财产处理;破坏水渠的处理;破坏水神祭坛的处理;破坏田埂的处理;象、马、牛行道宽窄的规定;村社不动产不得作个人遗产的规定等等。其中有些是原则的规定,如对犯罪而不能处以死刑者的范围作如下规定:犯了罪不该杀者,有五种情况;
1.寺院中的出家人,医生,阴阳家(占卜者),地方史志的修撰人,审判官及有学问的博学者;
2.多年来多次多处出力或者屡建功勋的文臣武将;
3.妇女,儿童;
4.醉汉及失去理智的人;
5.国王亲属及其子侄。
其说明是佛教僧人犯了罪应予放逐,使逃离本地;妇女犯了大罪,要给以别种惩罚;小孩不懂事不该杀;醉酒而忘我的人不应杀;失去理智的人也不该杀,国王亲属及其子侄犯大罪,要按其亲族身份给予惩罚。而对这五种人之外的普通人,该杀的就要杀,如果他拿银子给官员来赎身,那是不应该要的。再如官员们不必受理的纠纷有:父子纠纷,夫妻纠纷、兄弟纠纷、主奴纠纷、祖孙纠纷、师徒纠纷等,认为这些纠纷都不应该受理。此外,对断案者还要求细心明察和区分功过,说到有人犯罪而不知道有罪,有些人有功
而不知道自己有功,有些人把别人的罪当成是自己的罪,有些人把自己盲从当成是领头的,有些人把自己领头当成是盲从。因此,断案人必须细心分别是非轻重。在其他具体条文中,比较突出的是对战争中逃跑或反叛者的处理,对财产纠纷的处理,对破坏生产的处理和对偷盗者的处理。例如在战争中有任何逃跑或反叛行为,一般都格杀勿论;对破坏生产者的惩罚还包括防止牲口破坏庄稼等,但重点是维护水利设施,严禁破坏水渠和破坝偷水、放
水捉鱼行为,要保护水神祭坛,因为水神是保护水利设施的。对偷盗行为规定很细,处理较重,一般是偷一样东西要罚九倍的钱,而规定得比较细的是偷盗猪、狗、鸡、鸭、鹅及首饰等物。狗还分有主人的狗、无主人的狗、官家跑出来的狗。偷无主人的狗只罚狗价的两倍,偷有主人的狗要罚狗价的九倍,再如偷一只鸡330铢,如果是抱蛋的鸡要罚3000铢,若是斗鸡则要罚900拔银子。可见维护私有财产在当时已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法典中有些规定是属于道德范围内的事情,如狭路相逢要让路,到底谁让谁?其规定很有意思,例如在村子里年轻人要让村老(寨老),空手人要让挑担人。另外,商人要让衙门中人,步兵要让骑兵、骑兵要让象兵,象兵要让驾牛车的驾车手,驾车手又要让商人,好像是个大循环。
㈦ 二战时期的为数不多的中立国蒙古、瑞士、瑞典、西班牙、泰国、土耳其是如何躲避了战争的祸害
蒙古中立了吗?它可是出兵参加了苏联红军对德作战了哦。况且当时承认蒙古是个独立国家只有苏联和日本两国。其它国家连承认它是个国家不是,何谈承认其为中立国呢?日本在诺门罕被苏军暴打一顿,就断了对外蒙的念头,后来签订《苏日中立条约》,苏联承认满洲国,日本承认蒙古。
西班牙是德意扶持的佛朗哥执政的法西斯国家,德意当然不会动它了。但是佛朗哥挺鬼,只是派出志愿军参加德军进攻苏联。所以它名义上是中立国,但是德意伙伴国。二战结束后,苏联曾经提议动西班牙,但是被担心西班牙赤化的英美断然拒绝。所以直到1975佛朗哥挂了,才把政权交还给前西班牙王朝的王子胡安卡洛斯,西班牙恢复君主制。
瑞士长期为德国提供金融服务,帮助其从国际市场采购重要战略物资,瑞士常常和瑞典一起作为德国的外交利益代表出面处理德国在交战盟国的领事事务。
瑞典也是一个亲德国的国家,不仅公开允许本国的法西斯政党活动,而且是德国铁矿石的主要供应国。
泰国更可笑。本来泰国是英法共同的保护国,但是在1940年5月英法大溃败后,为了自保,泰国宣布中立。但是在日本进兵法属印度支那后,日本以仲裁人身份在处理柬埔寨和泰国边界纠纷中强压法国印支殖民当局吧柬埔寨西部6省割让给泰国。泰国得日本这个恩情,开始亲日,亲日派军人上台执政。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泰国。日本勾结泰国亲日军人集团暗杀了国王拉玛八世,泰国军政府宣布加入轴心国,对英美中宣战。但是在1945年8月9日,日本驻瑞士外交机构向盟国通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后,次日,8月10日,泰国军队解除驻泰日军武装,宣布退出轴心国。美英出于对东南亚战后安排的考虑,宣布不承认泰国为交战国,让泰国逃脱了战败国的命运。
至于土耳其,它一直是德国拉拢的对象,它也和德国打得火热,对其予取予求。不过它在一战压错宝惨败后,心有余悸,一直没敢参战。
所以你说这几个中有2个不是中立国,3个有中立国之名而无其实,基本都是德国的准盟国。
㈧ 蒙古人在欧洲是被哪个国家打败的
蒙古帝国西征过程中并未受到战略性失败。
蒙古帝国共有三次西征,战略目标全部达成。三次西征的终止都是因为领导人(大汗)过世,继承者回国争权导致的。
蒙古帝国的三次西征中,由太宗窝阔台领导的第二次西征在攻打匈牙利地区时,因为对帛斯忒城久攻不下,形成持久战,导致蒙古军军力损失严重,虽然在后面的赛约河之战歼灭匈牙利主力,但是蒙军已无力继续进行西征。不久后太宗窝阔台病逝,拔都为回国争夺汗位,率军返回,第二次西征结束。
㈨ 泰国历史上被称为七大帝的是哪几位
依序为开国祖蓝甘杏大帝,纳黎萱大帝、纳莱大帝、郑皇,一世皇、四世皇和五世皇。
泰国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原名暹罗。
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开始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先后经历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泰国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国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语中意为“幸福的黎明”。
原来只是柬埔寨吴哥王朝下辖的一个城市;后来当地泰族人起义,夺城掠地,在这里创建起泰国的开国王朝。历史记载,素可泰王朝时期的泰国繁荣昌盛,疆域远远超过现版图。
尤其是兰甘杏大帝在位时首创泰国文字和暹罗最早的宋加洛陶瓷业,开创了泰国历史的新纪元。南宋末年,宰相陈宜中兵败走占城,以后又转避暹逻,终老暹地。
(9)泰国国王为什么会打败蒙古扩展阅读
泰国是华人移民(以汉族为主)在“下南洋”中一个重要的迁入地。与暹罗女子通婚融合历史由来已久。最早移民泰国的大多是少数在当时泰国境内各港口作短期停留或中长期侨居的汉民族商人。
13世纪,在泰国北部先后形成过三个以泰族为主体的国家。素可泰王国、清迈王国、帕耀王国。国力最强、疆域最广的素可泰王国在中国文献中被称为“暹罗”。
在素可泰王朝时期(公元1238年~1438年),华人移居泰国的情况主要有两种:
1、是宋元之际不愿向元帝国投降而逃到暹罗的宋帝国遗民。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不少遗民因不服蒙古人统治而逃到国外去。郑所南《心史•大义略叙》:“诸文武臣流难海外,或仕占城,或婿交趾,或别流远国。”
等到元兵攻安南、征占成的时候,流亡在这二地的宋人有的就走入暹国。《宋史•陈宜中传》云:“益王立,复以(陈宜中)为在丞相。井澳之败,宜中欲奉王走占城,乃先如占城谕意:度事不可为,遂不反。二王累使召之,终不至。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大军伐占城(今越南南部),宣中走遏,后没于暹。”与此同时,与南宋丞相陈宜中一起逃到暹国的人中,还有一批他的亲信和随从。
2、是聘请到暹罗从事陶瓷业的中国工匠。据泰国文献记载,素可泰王朝第三位国王蓝甘杏大帝在位时期(公元1287~1317年),“泰国国内政治统一,局势稳定,经济发展,贸易昌盛。
在其与中国来往的贸易货品中,陶瓷器具成为最受注意的东西,大帝决心在泰国进行生产,特地聘请中国技师,并在素可泰、彭世洛及北榄坡等处建立制作火炉进行生产。”
传说中国陶瓷师傅发现素可泰北面50英里处的宋加洛瓷土,是制作瓷器的优质材料,经蓝甘杏大帝批准,把窑址迁移到宋加洛。宋加洛烧瓷窑,是素可泰王朝时代中国元代工匠到泰国烧制瓷器处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