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泰国资讯 » 泰国纳雅为什么不公开

泰国纳雅为什么不公开

发布时间: 2022-08-24 17:55:29

① 有什么关于爱心的名人事例

冯耀东、克拉拉·蔡特金、潘石屹、宋江、丛飞等。

1、冯耀东

其职业是钢琴教师,生与1981年2月27日,化名陈西,被评为中国好人襄阳市首届“十大爱心人物”,湖北省第五个、襄阳市第一个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人。

2、克拉拉·蔡特金

克拉拉·蔡特金(Clara Zetkin,1857.7.5-1933.6.20),原名克拉拉·艾斯纳,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第二国际左派领袖之一,国际社会主义妇女运动领袖之一,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无产阶级女权解放的灵魂人物 。1910年哥本哈根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

3、潘石屹

潘石屹意无意之中救助了朱晶平,朱晶因此而完全康复,为此,还上了北京电视台的一个节目当众感谢潘石屹。近年,潘石屹与一家专业的治疗白血病机构合作,捐款500万,希望能让更多的身患白血病的儿童活下来。

4、宋江

宋江(1073~1124),字公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着《水浒传》中的第一号人物,为梁山起义军领袖。宋江在一百单八将稳坐梁山泊第一把交椅,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绰号呼保义,为人急公好义,常救人于危难时刻所以又号及时雨,人称孝义黑三郎。

5、丛飞

丛飞(1969年10月29日-2006年4月20日),男,原名张崇,生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田庄台镇的农村,中国内地男歌手。曾资助了183名贫困儿童,累计捐款捐物共计300多万元,被评为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② 穷人相关资料

课文《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背景资料;
德国首相俾斯麦建立的欧洲秩序 论保加利亚危机期间的俾斯麦外交 柏林会议后五年的时间里,德国首相俾斯麦建立了一个包括俄国、奥匈、意大利、 罗马尼亚等国的复杂的同盟体系,欧洲的国际政治一时为俾斯麦同盟所左右,柏林成为欧 洲外交舞台的中心。1885年爆发的保加利亚危机却使俾斯麦同盟濒临破灭的边缘,本文拟就危机期间欧洲各大国间展开的激烈外交角逐,探究19世纪晚期欧洲大国外交和国际环境的某些特点。

(一)
普法战争后,统一而强大的德国在欧洲崛起,完成了对欧洲国际政治环境革命性的 改造,同时却造就了困扰世界达一个世纪之久的德国问题:德国的天然优势和其他欧洲国 家不接受这一优势的矛盾。1战败不仅使法国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剥夺了它在欧洲大陆 的主导地位,更大大恶化了它的地缘政治环境。这样法国对德国来说就成为一个无法和解 的国家。法国单凭自身的力量难以对付德国,无论是为了自保,还是准备复仇,法国都需 要同任何与德国敌对的国家结盟。这就使得涉及德国的危机均会加剧,而很难局部化,因 此也就限定了德国外交的基本走向。在俾斯麦看来,孤立法国、维护欧洲现状与保障德国 安全是一回事。俾斯麦面临的国际环境极其复杂:为了孤立法国就必须保持俄国、奥匈和 德国三个君主大国的保守联合,为此他还需要对俄奥关系发展施加影响,俄奥关系过于密 切以致于撇开德国,或者为争夺巴尔干发生冲突都会损害德国在欧洲的外交地位。在把俄 德友谊视为德国外交基石的同时,他还不能得罪在近东、中亚与俄国尖锐对立的英国。18 75年-1878年的近东危机,反映了俾斯麦政策相对于历史环境的局限性:俄奥矛盾的激化 ,使俾斯麦难以长期回避在俄奥间作出选择的问题。俾斯麦通过1879年的德奥同盟暂时找 到了出路。同盟的真正归宿是1881年6月结成的俄奥德三皇同盟,这就使德国得以继续保持 对俄奥关系的牵制及在两者之间的调停地位。

1885年9月,土属东鲁米利亚省发生革命,并宣布与保加利亚公国合并。素来以保加 利亚保护者自居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不能容忍经由不听命于他的亚历山大大公之手实现两 地的统一,从而巩固大公在保加利亚国内的地位。俄国试图通过大国协调迫使保加利亚取 消合并,但保加利亚统一的既成事实,已不可逆转。俄国的保加利亚政策面临空前失败, 巴尔干酝酿着新的危机。

1886年1月,狂热的沙文主义者布朗热就任法国陆军部长,在法国掀起了一场要求向 德国复仇的狂潮,德法关系骤然紧张。 两场危机同时发生,俾斯麦同盟面临严峻考验。与此同时,被俾斯麦视为德国外交根 基的三皇同盟即将期满,而且续约无望。国际局势有完全失控的可能,俾斯麦做梦都害怕 的东西夹击之势眼看就要成为现实。德国如果在俄奥巴尔干竞争中采取支持奥匈的政策,就要承受俄德关系破裂,并因此向法国提供潜在盟友的后果。而在当时环境下又完全排除 了放弃奥匈的可能性。 保存奥匈帝国的独立与大国地位,是俾斯麦欧洲秩序的重要环节。奥匈一旦在外部压 力下解体,不仅会危及欧洲均势,使德国外交失去回旋余地,也将打破德意志帝国内部微 妙的政治平衡。

1885-1887年的保加利亚危机,重新打开了东方问题,造成了俄奥对抗的前景。俄土 战争俄军浴血奋战,二十万将士丧命疆场,收获的却是难以下咽的苦果。1886年9月,亚力 山大大公在俄国压力下被迫逊位。11月,沙皇特使考尔巴斯未能迫使保加利亚摄政当局推 举出俄国中意的大公候选人,铩羽而归,俄保断交,俄国在保加利亚的影响丧失殆尽,沙 皇的“尊严”被践踏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巴尔干形成了俄军即将入侵,并引发大国冲突的危殆局面。

俄国一旦进军保加利亚,势必控制罗马尼亚。届时匈牙利将处于俄属波兰、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的三面包围之中。奥匈的多瑙河生命线也有被切断的可能。保持在巴尔干的势 力和影响,既是奥匈大国地位的象征,也是帝国生存之所系。11月13日,奥匈外相卡尔诺 基在匈牙利议会发表演说:俄国无权占领保加利亚并单独决定其命运,否则兵戎相见。俄 国舆论大哗,普遍认为俄奥协调已失去意义,俄军方和泛斯拉夫派考虑对奥匈实施军事打 击。

俾斯麦同盟最直接的目的是约束俄奥,防止两国冲突。他此时的基本策略是对两国实 施双向抑制,敦促两国在三皇同盟框架内解决分歧。针对奥匈在英国怂恿下可能采取的强 硬政策,他一再发出警告,保加利亚是俄国的势力范围,德奥同盟只具有防御性质,要帮 忙找英国去。3对于俄国,他再三表示,德国愿意支持俄国的保加利亚政策,但奥匈的大国 地位不容牺牲,出路在于俄奥就划分巴尔干势力范围达成妥协。

俾斯麦扮演“诚实的掮客”,虽然暂时回避了在俄奥间作出选择的问题,却暗含着 同时疏远两国的危险。奥匈不由要问:“德奥同盟究竟还有什么价值?”“德国有两个盟 友,奥匈只有半个。”5如果说德奥同盟在1879年的缔结加剧了俄国的孤立感,迫使它回到 与德奥结盟的轨道上来的话,那么在此时,它只能加深俄国的敌意。1886年11月,沙皇在 接见新任法国驻俄大使拉布莱时表示:俄国希望法国强大,两国需要并肩携手,共度难关 。这番表示,一方面是考尔巴斯使命失败,沙皇挫折感加深的结果,也是对卡尔诺基国会 演说的回应。要想按俄国的意愿解决保加利亚问题,就得排除奥国的阻挠。奥匈的实力并 不构成威胁,关键是德奥同盟。如果俄国要发动对奥匈的战争,或使俄国的战争威胁产生 效果,必须预先阻止德国的介入。唯一的希望在法国。有迹象表明,俄国军方和泛斯拉夫 派,通过着名报人、保守的民族主义者卡托科夫从10月末起已对沙皇的决策倾向施加了重 大影响。为了牵制德国,沙皇有可能急剧改变其欧洲政策,法俄结盟的前景已隐约可现。

俾斯麦同盟体系面临崩溃的危险。布郎热运动为俾斯麦摆脱困境提供了良机。

(二)
第三共和国成立后,法国政局一直动荡不宁。80年代上半期,费理内阁当政期间,法 德关系还有过一段“殖民协约”的好时光。但是阿尔萨斯、洛林问题始终是两国关系中难 以弥合的创口。1885年费理“殖民内阁”倒台,标志着法国复仇主义势力的抬头。以着名 诗人戴鲁莱德为首的民族主义团体爱国者联盟到1886年7月成员已逾十万,成为法国政治和 社会生活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布郎热进入夏尔.费雷西内阁任陆军部长后,一时成为 法国复兴、收复失地、对德复仇的象征。1886年秋季起法德关系趋于恶化。

俾斯麦并不惧怕法国的实力,哪怕是一个复仇主义的法国。它的目光始终注视着东方 。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两场危机几乎同时发生。一旦德国卷入奥俄巴尔干冲突,很难指望法 国会袖手旁观。那时德国就必须正视两线作战的冷酷现实了。
1886年夏,戴鲁莱德访问俄国,鼓吹法俄结盟。6月,卡托科夫在《莫斯科新闻》上 撰文,批评外相吉尔斯的欧洲政策,呼吁从根本上改变俄国的外交路线。他指出俄国将抽 象的君主团结原则置于自身的国家利益之上,是犯了历史性错误。俄国必须摆脱束缚,在 外交上恢复行动自由。时称‘卡托科夫的攻击‘。

在当时的情况下,法俄政体悬殊,战略利益和战略重点存在严重分歧,两国并没有立 即结盟的可能。法国不会以牺牲自身在近东地区的长远利益,来支持俄国当下的巴尔干政 策。俄国更不可能帮助法国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而冒破坏现状并与德国交恶的风险。但 是如果压力和受挫感过强,法俄为了摆脱困境,就有可能形成利益的契合点。谁也不能保 证两国最终不会走到一起。1887年1月,俄国特使舒瓦洛夫为弥合分歧,修补俄德关系访德 后,来自俄国方面的沉默进一步证实了俾斯麦对俄国可能改变政策的猜疑。俾斯麦调整策 略,决心利用德国现有的外交资源和法国的事态发展,为重新组织德国的外交阵容寻求契 机。 保加利亚危机发生后,英德间展开了激烈的外交角逐。两国都不愿率先出面干预而结怨俄 国,同时又都需要避免在未来欧洲的外交竞技场上陷于孤立。若能造成对方与俄国的相互 制衡之势,本国外交将获得空前的主动权。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对俾斯麦的意图深感疑虑 ,担心英俄一旦为巴尔干问题发生对抗、冲突,而深陷于巴尔干事务,俾斯麦将趁机击破 法国。英国的策略是催促奥匈充当巴尔干的反俄先锋,以使对奥匈承担同盟义务的德国无 路可遁。俾斯麦则大肆渲染德法边境的紧张局势,制造战争迫在眉睫的舆论,恫吓法国政 府,扩军备战不要过分,与德国为敌不会有好结果。同时借此向英奥和俄国表明德国必须 全力应付法德危机,无暇东顾,巴尔干危机只能靠那些在该地区有切身利益的国家自己去 解决。

1882年缔结的德奥意三国同盟,1887年5月即将期满,缔约方对同盟的兴趣都不大。但随着 法德危机和保加利亚危机同时发生,意大利在俾斯麦心目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俾斯麦利 用1887年2月同盟续约的机会,以支持意大利北非扩张政策为代价,加强了三国同盟内部的 团结,阻止了敌对国家对意大利的拉拢,同时为奥匈对付俄国争取到了安全稳固的后方。

更意味深长的是,这就为以意大利为桥梁,建立同意大利在殖民地问题上有共同利益,并 保持密切合作的英国与三国同盟国家的联系创造了条件。

当时,英法间由于1882年英国单方面占领埃及后形成的埃及问题,存在尖锐矛盾。布郎热 运动的沙文主义鼓噪也同样针对英国。英国若能在埃及问题上争取到三国同盟国家的支持 ,将大大加强其与法国谈判时的地位。如果能促使英国在巴尔干采取一项坚定的维护现状 的政策,并在近东地区调动起足以遏制法俄的力量,奥匈的安全就有了保障,德国也就能 够避免直接卷入近东事务而与俄国发生冲撞。为了向英国施压,俾斯麦表示:德国在大陆 上看住法国,英意就获得了行动自由,英意在北非联合遏制法国,并与奥匈合作在近东共 同对付俄国,欧洲的均势及和平就可能保住。但是如果英国不参加欧洲政治,势必陷于孤 立,而德国也就没有理由要去反对法国在北非和俄国在近东的扩张原望。在俾斯麦的策动 下,1887年2月,英意互换照会,3月奥匈也以照会形式加入,三国订立了《第一次地中海 协定》,承诺共同维护地中海现状。

地中海联合结成后,法国政府进一步认识到与俄国结盟政策的非现实性和危险性。法 国的结盟愿望越迫切,俄国的要价也就越高,一旦不能满足俄国的要求,反而会招致无谓 的怨恨。更有甚者,还会诱发德国发动“预防性”战争。如果法国支持俄国的保加利亚 政策,就需要承受与所有欧洲国家对抗的后果。11法国政府必须主动缓和法德关系,以免 跌入俾斯麦设下的外交陷阱。5月,法国政府解除了布郎热的职务,法德危机趋于缓解。

(三)
德国地处中欧,一面临海,三面被围。积极有效的东方政策是德国外交的基石。如果 德俄长期对立,德国外交就是一盘死棋。反之,德国就可以在东西方之间操纵自如,进退 有余。在俾斯麦眼里,孤立法国与联合俄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保加利亚危机发生 后, 俾斯麦一方面鼓动俄国在巴尔干推行前进政策,一方面以此来动员抵制俄国扩张 的地中海联合。同时向深感孤立的俄国证明德国友谊的可贵。 俄国外相吉尔斯认为,无论是保障俄国黑海地区的安全还是解决保加利亚问题,俄 国都需要保留俄德奥三皇同盟,至少要维持与德国的友好合作。在目前,法俄结盟对俄国 不利,法国也不可能同俄国结盟。俄国如果失去了德国,将意味着彻底孤立。至于沙皇 亚历山大三世的态度,正如德国驻圣彼得堡大使施魏尼茨当时指出的那样:“沙皇从外交 政策的需要考虑,必须保持与德国的联合,从顺应民意和国内稳定考虑,他又必须在公开 场合表现出对德国的憎恶。”
卡托科夫3月发表的社论深深刺痛了沙皇,置沙皇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文章披露了三 皇同盟这个秘密,并予以猛烈抨击。这就迫使沙皇要么放弃与德国的联合,要么公开表态 支持三皇同盟,而这正是沙皇要竭力避免的结局。沙皇在震怒之余对卡托科夫提出惩戒。 卡托科夫影响的缩减,反衬出吉尔斯地位的巩固。

鉴于沙皇断然拒绝续订与奥匈的条约,5月,俄德在柏林重开谈判,准备以俄德双边协 定取代原先的三皇同盟。在讨论中立条款时,俾斯麦试图通过全面支持俄国的近东政策诱 使俄国同意,在俄奥冲突的情况下,德国有条件的中立。为此俾斯麦向俄国谈判代表宣读 了1879年德奥同盟条约文本,以期表明德国无意承担与德奥同盟条约内容相悖的义务。

1887年6月18日,俄德在对中立条款涉及法奥遭缔约方进攻时情形均作了保留的条件 下,签订新约,即《再保险条约》。在俾斯麦看来,条约虽然未能确保在俄德冲突的情况下 俄国无条件的中立,鉴于法德两国对于1871年以来现状的不同态度,法国需要的同盟,必 须是进攻性的,《再保险条约》至少排除了这种可能。而法国若不能在事先争取到俄国的 支持,也就不可能独自挑战德国。现状、和平、德国的安全都有了保障。

通过《再保险条约》与先前的《德奥同盟条约》两相呼应,俾斯麦又重新确立了对 德奥的双向抑制。俾斯麦借此向俄奥表明,德国将始终与被进攻方站在一起,共同对抗侵 略。谁破坏欧洲和平,谁就是德国的敌人。但是,俾斯麦还必须正视另一个危险,俄国如 果挑动奥匈率先发动进攻,德国将怎样应付?15围绕《再保险条约》签订问题俄国内部的 争斗,沙皇立场的动摇,条约签订后俄国在保加利亚问题上对德国无休止的索求,使得俾 斯麦对条约的价值大打折扣。他对沙皇和德俄友谊的信心,从此不可挽回地动摇了。
1887年7月,在违背沙皇意愿的情况下科堡的斐迪南被推选为保加利亚大公,俄国诉 诸武力的可能增强。俄国报界充斥了对德国的谩骂。8月,戴鲁莱德借出席卡托科夫葬礼之 机,再次访问俄国。俾斯麦对时局深感忧虑。俄国既已靠不住,德国必须另谋出路,以防 万一。17 5月,法俄共同迫使苏丹放弃了英国特使沃尔夫与土耳其达成的,有关英国从埃及 撤军的方案。法俄合作之势,引起了了英德的共同警觉。索尔兹伯里担心,如果奥匈因得 不到援助而被迫同俄国妥协,就可能回到三皇同盟时期对英国极为不利的孤立被动局面。

18俾斯麦趁势将《德奥同盟条约》文本送交伦敦,并在11月22日致信索尔兹伯里。信中表 示:“如果奥匈帝国之独立受到俄国侵略的威胁,或者英意遭到法国入侵的危险,德国始 终有责任采取进入战线的政策。”19在英国确认了德国对奥匈支援的程度后,1887年12月 12日,和16日,英、奥、意三国互换照会,达成《第二次地中海协定》,基本上排除了俄 国占领保加利亚,或挟持苏丹,控制土耳其海峡的可能。俄国如果向奥匈挑衅,将遭到英 奥意围攻。在这一背景之下,俄国开始退却。1888年1月俄国在德国的支持下要求土耳其政 府宣布斐迪南当选为非法,遭到英奥意的联合抵制。4月土耳其满足了俄国的要求。俄国挽 回了一部分面子,此后保加利亚问题也就不了了之。

(四)
《再保险条约》和《地中海协定》造成了英奥意与法俄在近东和地中海地的相互牵制之势 ,同时又阻遏了法俄结合,保证了德国在欧洲大陆的主导地位。然而俾斯麦的体系却包含着极大复杂性和矛盾性,其促成的对德国有利的均衡局面本质上是脆弱的。20因而他的外 交归根结底仍 只是一种拖延问题的权宜之计。

作为现实政治的大师,俾斯麦将外交艺术发挥到了极至。现实政治促成了德国的统一 和巩固,俾斯麦对现实政治的迷恋,却最终使统一后的德国自食其果。尽管随着德国的统 一,俾斯麦由现状的破坏者转变成了现状的维护者,但形势已今非昔比。在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下,他鼓吹的君主团结原则已失去了维系力。对强权赤裸裸的追求已成为各国维护 自身安全与利益的基本手段,国际关系增添了新的不稳定因素。21“卡托科夫的攻击”就 是对俾斯麦富有讽刺意味的回敬。

在俾斯麦的时代,欧洲大国关系日趋僵化紧张。德国的统一,使中欧失去了历史上 的缓冲作用,它不再能为大国间争夺霸权的斗争,提供警戒和补偿的空间,以至于彻底改变了欧洲强权结构。22均势外交所赖以运作的大国关系的松散性正在消失,标志便是1879 年德奥同盟的缔结。事实上,德国已很难做出其他选择。俾斯麦的同盟,正是对这一变化的本能反映,它反过来也巩固强化了这一趋势。大国关系紧张,是俾斯麦同盟成立的缘由,也是它得以维持的必要条件。俾斯麦的外交风格,集中体现了自负与焦虑结合的心态。为了阻止敌对力量的联合,确立德国在欧洲大陆不可动摇的领导地位,保持大国关系适度的紧张是必要的。盟国间如果关系紧张,他就鼓励合作,一旦它们和睦相处,他就撤回支持,并制造摩擦。然而,俾斯麦的策略也许会为德国争得盟国,却也往往使德国失去了朋友。23当时的德国,从本质上说是属于现状的国家,对于正在崛起中的德国,不诚信的恶名,可能比好战更危险。欧洲国家对德国政策的信心、信任是保持德国外交地位的前提。而俾斯麦的谋略往往产生相反的效果。随着欧洲局势逐步紧张,一个充满敌意、猜疑和不安全感的国际环境已初现端倪。与大国关系开始僵化紧张同步的是德国政策逐渐丧失平衡和弹性。1886年 10月,俾斯 麦在给儿子的信中就已暗示:俄奥一旦开战,不论谁是进攻方,德国都别无选择,只能站 在奥匈一边投入战斗。24俾斯麦在台上时,尚可凭借自己高招的外交技巧和崇高威望,抵 消其政策的消极后果,在他之后,便后继无人了。
1890年俾斯麦去职,德国新当局放弃《再保险条约》,四年后法俄结盟,俾斯麦的欧 洲秩序也随之崩解。
回答者:心若浮云浪江湖 - 举人 五级 3-27 21:34

背景资料;
德国首相俾斯麦建立的欧洲秩序 论保加利亚危机期间的俾斯麦外交 柏林会议后五年的时间里,德国首相俾斯麦建立了一个包括俄国、奥匈、意大利、 罗马尼亚等国的复杂的同盟体系,欧洲的国际政治一时为俾斯麦同盟所左右,柏林成为欧 洲外交舞台的中心。1885年爆发的保加利亚危机却使俾斯麦同盟濒临破灭的边缘,本文拟就危机期间欧洲各大国间展开的激烈外交角逐,探究19世纪晚期欧洲大国外交和国际环境的某些特点。

③ 电影魔戒中最后精灵女王后说的3个戒指没有了,人类的时代到来了,那3个戒指是说的那3个戒指

精灵族的三位王者所持有的那三枚。

1、纳雅(Narya,昆雅语,意为“火的”),又称为火之戒(Ring of Fire)及红宝石魔戒(Red Ring) ,是精灵三戒之一。

纳雅可给予使用者抵抗压制、支配及绝望的力量,甚至可抵抗疲劳,瑟丹曾说:“拿走这只戒指吧,你的担子会变得沉重,但它在你疲劳的时候将会给予支持。这是火之戒,它会点燃你那发冷的心。”

2、南雅(Nenya,昆雅语,意为“水的”),又称为水之戒(Ring of Water)及钻石魔戒(Ring of Adamant),是精灵三戒之一。

南雅是由秘银打造的,镶上一颗白石,推断可能是钻石(虽然“钻石魔戒”已暗示这是钻石,但仍未可明确地肯定)。南雅是由罗斯洛立安(Lothlórien)的凯兰崔尔(Galadriel)使用,南雅的光芒可媲美星晨。

佛罗多·巴金斯(Frodo Baggins)作为魔戒持有者,可以看见凯兰崔尔手上的南雅,山姆·詹吉(Sam Gamgee)却对凯兰崔尔说“有颗星辰停留在你的手上”。

3、维雅(Vilya,昆雅语,意为“空气的”),又称为气之戒(Ring of Air),是精灵三戒之一。

索伦入侵伊瑞詹之前,维雅同纳雅被转移到林顿(Lindon)的吉尔加拉德那里。吉尔加拉德稍后于第二纪元1701年把维雅交给爱隆(Elrond),在第二纪元末及第三纪元,爱隆一直是维雅的持有者。索伦败亡后,维雅的力量消失。第三纪元末,爱隆携带维雅离开中土大陆。

(3)泰国纳雅为什么不公开扩展阅读

由来:

由伊瑞詹(Eregion)精灵打造,是二十枚力量之戒(Rings of Power)中的三枚。

第二纪元1590年,在“天赋宗师”索伦(Sauron)离开了伊瑞詹后,凯勒布理鹏(Celebrimbor)铸造了精灵三戒。索伦并没有介入精灵三戒的制造,精灵三戒因此未受玷污,但凯勒布理鹏也是依索伦的知识而铸造出精灵三戒,故精灵三戒也受至尊魔戒(One Ring)束缚。

当精灵察觉到索伦的真正意图时,精灵一直隐藏着精灵三戒的下落。在第三纪元末,至尊魔戒被摧毁后,精灵三戒被带离中土大陆。

④ 人们为什么爱戴列夫托尔斯泰

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因为,他是一个思考型人物的代表。他是19世纪俄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公认放入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创作生涯长达约60年。他和巴尔扎克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中两座最高、最辉煌的峰峦。
他虽然出生在一个贵族伯爵家庭,但是他却对这种既定的享受生活表示质疑。他在自己的农场,企图通过改革以缓解农民和地主的关系,但由于农民的误解而失败。
70年代末80年代出,是他精神上最痛苦的阶段。他的内心矛盾趋于尖锐化,为了找到出路和答案,他广泛接触、考察现实生活,阅读了大量有关社会、哲学、道德和宗教方面的书籍。经过紧张激烈的冲突,他的世界观反而升了根本性转变,彻底与贵族决裂,站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他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为上帝、为灵魂而活着,爱一切人,勿以暴力抗恶,通过自我完善摆脱罪恶达到最后幸福的托尔斯泰主义形成了。
我最喜欢他的晚年。他晚年致力于平民化地工作,生活非常俭朴,而且希望放弃,贵族特权和财产。他的平民化思想,得不到自己家人的理解,促使他在极度苦闷的情况下,离家出走,途中患上肺炎,病逝于一个火车站。
可见他的一生,始终在思考,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全人类,也就是通常讲的:作家的使命感、责任感。他对人类充满了爱和终极关怀。就像一个思想上的灯塔,试图照亮我们对生命、生活的认识。他在《论生命》里说过,单独为个人幸福而奋斗的人,不真正的拥有生命,只有使用理性,为了跟自己一样的人,而痛苦思索的人,才有生命。他就是这样做的。
所以我说,他的人才是让人爱戴的原因。

⑤ 纳雅最后去了哪里下一部熊出没的电影里还有她吗

《熊出没·奇幻空间》中的女主角纳雅最后留在了守护金鹿角的那片森林里,因为她的使命就是守护金鹿角,所以纳雅并没有去别的地方。按照《熊出没》系列的安排来看,纳雅以后大概是不会再以“女主角”的身份出现了,但是有可能会以客串或回忆的方式继续出现在《熊出没》的其他影片中。

综上所述,《熊出没·奇幻空间》作为熊出没系列的一个分支,而熊出没的每一个分支都是一次全新的冒险,所以说纳雅也不会继续出现在下一部影片中了。但是这也并非是绝对说法,因为如果纳雅的呼声太高,熊出没的导演和编剧是有继续创作纳雅这个分支剧情的可能性的,到那时候纳雅就能够再次出现在熊出没系列的新影片中了。

⑥ 列夫托尔斯泰是不幸的人、为什么不幸

晚年托尔斯泰遇到了很多不幸的事,内心的转变也极为痛苦,你看看下面材料就知道了。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着名的大文豪,其一生创作颇丰。他的作品对欧洲文学影响极深,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晚年却做了一件让世人皆惊的事,即离家出走。托尔斯泰为何要离家出走,这还得从他晚年的思想变化及其生活说起。

晚年的托尔斯泰开始笃信宗教,宗教观、社会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73岁时,托尔斯泰回到了故乡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然而晚年的托尔斯泰对他庄园的看法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他开始习惯于关注在他的农田上辛苦劳作的农民们,这些贫苦可怜的农民让托尔斯泰感到不安与自责。

为了减轻自己的内疚感,托尔斯泰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开始自我折磨:他变得厌恶人情世故和亲友间的应酬,也拒绝出席贵族的宴会。他经常戴着草帽,穿上旧衣服,脚踏树皮鞋,在农田里干活。

到了后来,托尔斯泰想要解放他的那些农民,把田地分给他们。同时,他也打算把他全部着作的版权,无偿地献给社会。

托尔斯泰不顾妻子反对,最终公开发表声明:从1881年以后他出版的任何作品,可以由任何人免费出版。

在这样一个阶级社会里,托尔斯泰的朋友亲人都不理解他的社会观、宗教观。在家里,家人不时与他发生冲突;在社会上,许多报刊攻击他;科学家、家教界、沙皇政府都表示对他不满。

正在作家受到了孤立与打击之时,切尔特科夫出现了,他用花言巧语取得了作家的信任,在作家生命的最后9年,切尔特科夫在老人众多家人、随从者中地位最特殊,对老人的思想也影响最大。

其实这个家伙的真正目的,是要夺取托尔斯泰那些作品的继承权,尽管作家自己的许多朋友都知道切尔特科夫的险恶用心,但他们都没有敢直接告诉托尔斯泰。

本来,作家的日记都是由妻子保管的。但由于与妻子产生了矛盾,再加上切尔特科夫的花言巧语,托尔斯泰把他最后10年的全部日记都交给了切尔特科夫这个骗子。

妻子索菲亚也敏感地猜到了发生的事情,她对此非常痛苦,脾气也越来越坏,把怒气全都撒在了作家的身上。

1910年8月30日晚,她又和作家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她甚至愚蠢地说她并不是痛恨切尔特科夫,而是不能原谅托尔斯泰。对于妻子的愤怒与谴责,作家采取的是宽容谅解的态度,因为他在晚年一直奉行“不抵抗主义”,他总是把错误都想到自己身上,而尽量原谅别人的种种不对。在作家的最后一段岁月里,他的生活并不美好,他的周围充满了责难。为了能够平和地过完后面的日子,作家开始打算离家出走,以躲避这些纷争。

10月28日还不到早晨5点,作家就带着私人医生离开了波良纳。在火车上,作家病倒了。寒冷的天气使他不停咳嗽,并开始发高烧。他们在阿斯塔波瓦车站下了车,7天后他就病逝在这个荒凉的小站里。

有关托尔斯泰离家出走一事,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曾对此进行过研究,许多复杂的因素纠合在一起促使这位巨匠作出了令人震惊之举,但这并不会影响这位文学巨匠在我们心中的地位。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224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562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573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135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191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843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771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381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819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