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红牛全年盈利多少
1. “红牛”是哪个国家的品牌
三十年前,红牛功能饮料最初诞生在泰国。经过红牛人长期不懈的辛勤耕耘,红牛已经成为 行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着名品牌 红牛功能饮料源于泰国,至今已有三十六年之行销历史,凭着卓着的品质与功能,产品行销全球五十多个国家与地区,成为世界销量第一的功能饮料。 全球年销量10亿美元 在欧洲,红牛占领一半以上功能饮料市场 泰国年销量10亿罐,是泰国第三大品牌 奥地利红牛市值达到100亿美元,成为奥地利最值钱的公司 美国功能饮料市场上,红牛名列第一,并通过FDA认证。
2. 红牛创始人身价50亿美元,11个儿女都不争气,去世半年孙子就逃逸
有句古话说得好“创业容易,守业难”。
古有扶不起的刘阿斗,将父辈打下的江山送入他人之手;民国时期,江西首富盐商周扶九,被两个儿子散尽千万家财;晚清首富盛宣怀之子盛恩颐,一生败光140多亿。
近年来,山西首富李海仓亲手打造的海鑫集团坐拥40亿资产,儿子李兆会仅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江山易主。
自古以来,人们似乎都逃不过“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的命运,泰国“饮料大王”许书标也是如此。
许书标是红牛创始人,曾以50亿美元的身价,位居泰国富豪榜第二,却因11个儿女都不争气,家族产业风雨飘摇,在他87岁时,竟想娶19岁秘书“冲喜”,他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
许书标出生在海南文昌一个小村庄,父亲为躲避战乱,摆脱贫困的生活,加入“下南洋”的行列,到泰国谋生。
就在许书标两岁时,父亲在泰国站稳脚,将一家人接到泰国一起生活。
开始的时候,一家人以养鸭子和卖水果为生,生活非常艰苦。 由于家里孩子多,许书标只读了几年书,就在家帮着喂鸭子、卖水果、照顾弟弟妹妹们 。
长大后的许书标做过公交车售票员,他工作努力,边工作边攒钱。
20岁出头时,许书标和哥哥一起到曼谷闯荡。涉世未深的他在一家名叫FECelie的医药公司做推销员工作,每天到大街上对路上的每一个人推销。
许书标工作努力勤奋,不仅赚到了他人生的第一财富——200元钱,还掌握药品行业的相关专业知识。
打工绝对没有出路,于是他自己开始创业,而那年,许书标已经40岁。
许书标拿着积攒的200块钱,在泰国的老城区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制药厂,其实就是小作坊,取名为天丝药厂。
别看“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药厂既销售药品,也搞药品研发。 刚起步时,许书标从领导到工人到推销员、研发人员,身兼数职,忙得热火朝天。
后来他的儿子在接受泰国《民族报》的采访时说: “父亲一生都在工作,却从没抱怨说自己累,他真的非常喜欢自己的工作,常常熬夜到晚上一两点。当他谈到自己的工作,永远是那么开心,那么兴奋。”
经过许书标的不懈努力,天丝药厂生产的抗生素在泰国的药品市场有了一席之地,但市场的竞争仍然异常激烈。
正愁找不到突破口的许书标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研发出一种含水、糖、咖啡因、纤维醇和维生素b等成分的药液,既可以提神,口感又很好,这让许书标豁然开朗。
他大胆假设,如果将这种药液作为饮料生产投放市场,不但躲避了药品市场竞争,又填补了功能饮料市场空白,有望异军突起,一举两得。
这可是个天大的商机,许书标依据他敏感的商业洞察力果断放弃药品生产,把加了咖啡因和维生素的饮料作为主攻市场。
为了体现饮料的“功能性”,他选了两头象征充满斗志的印度野牛做商标,并将其命名为“红牛”,“红牛”至此问世。
对于刚投放的红牛饮料,销量并不好,聪明的许书标注意到,泰国当时是亚洲橡胶出口大国,一线工人和卡车司机需要倒班工作,疲惫不堪。
结合自己商品的卖点,许书标以免费给卡车司机和工厂工人试饮的方式,推广红牛。
在地域选择上,许书标避开主导产品占领的曼谷市场,选择在曼谷周边城市投放红牛,这种以“农村包围城市”的营销方式取得预期效果。
外围市场打开后,红牛一举拿下曼谷市场,红牛销路在泰国市场彻底打开。
仅用一年时间,红牛在泰国的销量排名第二。
次年,红牛销量碾压排名第一的日本产品——力保健,成为当年的销冠。
红牛被大众所熟知并接受后,销售异常火爆,作为一个具有高瞻远瞩眼光的商人,许书标不甘心做土财主,红牛应该走向国际,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于是他开始大刀阔斧地在国外建厂,流水线24小时“人歇,机器不歇”地生产。
很快,红牛在东南亚、西欧和北欧遍地开花,许书标在泰国“饮料大王”的名头实至名归。
许书标与牙膏商人迪特里希·马特施茨的第一次握手,才为红牛进军国际市场真正地拉开了帷幕。
1982年,奥地利商人马特施茨首次来到亚洲,下了飞机后,他觉得很疲劳,进店购买饮料时,售货员向他推荐了一款能“提神”饮料——红牛。
喝完之后,马特施茨感觉疲惫一扫而空倍感精神,商人的直觉告诉他,商机不容错过。
马特施茨来到泰国主动找到许书标,把自己想把红牛推向欧洲市场的计划和盘托出,俩人一拍即合。
事不宜迟,1984年两人联合创立了奥地利红牛,二人各投50万美元,各占股49%,许书标儿子占剩余的2%。
考虑到欧洲人有饮用碳酸饮料的习惯,许书标同意奥地利在改良配方中加入碳酸,将红牛变成气泡饮料,也就是现在市面上出售的蓝装红牛。
马特施茨将红牛精准定位为运动能量饮料,在奥地利以红牛冠名赞助人造纤维滑翔翼的试飞运动,使得红牛在当地一炮走红。
红牛也远销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启了从泰国到世界的巅峰历程。
马特施茨无疑成为这次合作的最大受益者,身价达212亿美元,成为奥地利首富。
许书标是个执着的人,在他的印象里,就没有什么叫“太难了”,“不可能”。
为了将红牛饮料全球化,许书标一直坚持自学英语、法律,他认为,要将红牛打入国际市场并立于不败之地,会英语、懂法律是先决条件。
许书标的信心与红牛销量一样与日剧增,有着亿万人民币消费市场的中国,成为许书标接下来挑战的目标。
1991年,许书标带着许氏家族成员第一次回到家乡海南,进行实地考察,想要在琼州市三江镇建红牛饮料厂。
但由于红牛咖啡因含量超标,不符合中国饮料行业生产标准被拒之门外,此项目也一直被搁浅。
于是,泰国华裔严彬的出现,使得许书标在中国投资建厂的事情出现了转机。
曾经有卖血过活经历的严彬,和白手起家的许书标经历惊人相似。
俩人初次见面后相谈甚欢,随即敲定一份协议:在五十年经营期限内,严彬负责解决保健食品批准证书问题,负责红牛在中国的生产销售,天丝集团提供原材料,工艺配方获取利润,确保50年内中国红牛在中国的独家生产经营权。
为了得到批文,严彬将泰国红牛中牛磺酸含量的1/8作为国产红牛生产标准,每罐儿国产红牛咖啡因也减少30亳克。
配方调整后成功获批生产,海南红牛饮料有限公司成立,严彬旗下的华彬集团正式将红牛品牌引入中国。
1995到1998年间,严彬先后投入两个亿,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中央电视台春晚晚会上首次播放“红牛来到中国”的广告,但结果并不理想。
不服输的严彬带着他的团队,挨家挨户地推销,给出租车司机免费派发。
经过严彬的坚持和电视台黄金时间持续播放红牛广告的拉动,这款抗疲劳神水火爆神州大地。
“渴了喝红牛,累了、困了更要喝红牛!”简单粗暴的广告语可谓家喻户晓,红牛也一举成为中国功能性饮料第一品牌。
短短一两年时间,红牛受众群体也从司机、夜场 娱乐 人员,经常熬夜的工作人员扩展到青少年、运动爱好者等。
在国内市场,红牛从0到100亿用了16年,而从100亿到200亿,只用了两年。2019年《胡润百富榜》上,严彬以800亿身价排在中国第26位,在刘强东,雷军之前。
红牛不仅成就了“饮料大王”,也成就了严彬。
如今,红牛饮料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知名饮料,2010年,红牛在全球售出超过40亿罐,红牛每天为许书标带来35.8万美元。
2012年,许书标以价值50亿美元的净资产,被《福布斯》杂志评选为全球第205位富豪、泰国第二位。
许书标的一生,堪称励志典范,《曼谷邮报》说: “许书标是商业和营销奇才,他让全世界人知道了泰国的功能性饮料。”
2012年,90岁的许书标病逝,作为红牛集团的创始人许书标,走完了传奇的一生。依照泰国传统,许书标的家人在曼谷西部的一座寺院,为他举行为期一周的传统宗教仪式。
许书标为人低调,三十多年里从来不接受过媒体采访。 他对物质生活要求非常低,名牌服饰、豪车对他来说都是身外物。
许书标经常穿着破旧的衣服,骑着自行车到自己厂子巡视,有一次竟然很狗血地被新来的保安拦在自家工厂门外。
曹德旺把慈善当成是自己修行,发迹后的许书标,也一样很关注慈善公益事业。
他认为每个公司都有他应尽的 社会 责任,这个时代成就了他,他也要感恩 社会 ,回馈 社会 。
在小时候生活的小村庄,许书标修建寺庙、公路。 2011年洪水泛滥后,许书标又捐款捐物,帮助重建家乡,为当地孩子设立奖学金,资助贫困留守儿童继续上学读书。
宝芳启迪小学、宝芳中学、文昌中学等都得到过许书标的资助。许书标还安排村民在自己的工厂就业,现在一提起许书标的名字,村民都很感激。
2008年汶川地震中,许书标第一时间捐赠人民币111万元,与汶川人民共度时艰。
泰国政府也得到许书标捐赠的1.5亿泰铢,用于兴办 社会 福利公益事业,泰国国王对许书标为国家做的贡献给予嘉奖。
许书标也喜欢赞助和举办各种赛事,在中国红牛多次赞助中国青少年三人篮球赛,所有赛事,极限运动都有红牛的身影,这也进一步彰显了红牛的品牌力, 许书标还被文昌县政府授予第一批“特别荣誉市民”称号。
如今,许书标时代不复存在,但天丝集团回报 社会 的信念没有变,新冠疫情期间,天丝集团捐赠了1200万人民币和大量的红牛产品,支持疫情防控工作。
许书标的生意如鱼得水,但他的家庭并不如意。他一生娶了两个妻子,育有11个儿女。许书标作为商业奇才,儿女们并没有遗传他的优秀基因。
或许是许书标保护欲太强,使得他的儿女们都是些只会享乐的平庸之辈。
这也让许书标不得不把继承权交给自己的长孙——沃拉育,始料未及的是,聪明一世的许书标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
沃拉育的表现也让离世的许书标颜面尽失,无数次曝光在公众视野之下。
87岁高龄的许书标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曾一度把感情倾注在一个年仅19岁的女秘书身上,并试图迎娶女秘书,这一荒唐的举动,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
无奈之下,这场“冲喜”的婚事也就不了了之了,这件事也成了许书标光辉一生中的一大败笔。
2012年9月,亿万富翁许书标的孙子沃拉育,驾驶银色法拉利撞死一名警员后逃逸,这起案件将红牛集团和许氏家族推上风口浪尖。
据《曼谷邮报》多家外媒报道,泰国警员威先格兰巴硕正在曼谷知名的素坤逸陆上驾着摩托车巡逻时,被法拉利跑车撞上。
跑车将他拖行了超过100m后逃逸,当警察追踪到许氏豪宅时,许家人竟然想推出司机来顶包
最后警察还是确认,逃逸司机就是许氏家族未来接班人沃拉育,沃拉育仰仗自己家的财势地位,肆无忌惮。 他爱上自己家的女佣,为了得到她,将女佣的丈夫也就是警员威先格兰巴硕开车撞死。
这件恶性事件距离许书标去世不到半年,案件发生后,这位许氏太子就被他的父亲,泰国红牛集团的现任老总以五十万泰铢保释出狱。
21
之后,沃拉育就乘坐自家豪华商务机和母亲一起到英国观看银石赛道F1赛车比赛;在伦敦最顶级的餐厅庆生日;在卡萨布兰卡的海边看美女;在日本滑雪声心情享乐。
泰国法院先后七次向沃拉育发来传票,但律师都是以各种理由回绝。
再后来,沃拉育和家人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老挝琅勃拉邦圣城,到寺庙烧香拜佛,然后继续各种高调消费享受假期。
在有钱人的眼中,平民的生命有如草芥,对于许氏太子来说,杀人只是小事一桩。
几年里,检方地办事不利未将沃拉育告上法庭,引发泰国民愤,有人在社交媒体上,甚至在大学,在街头发起抵制红牛饮料以示抗议,应和者寥寥,也都无济于事。
泰国法律规定,超速驾驶追诉期为一年,泰国检方以事故发生一年为由,就不再以超速起诉沃拉育。
五年后肇事逃逸也过了追诉期,在自由自在的奢靡的生活中,沃拉育的罪行也烟消云散。英国 历史 学家克里斯贝克及其泰国妻子,也曾写过很多关于泰国普遍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和权钱关系。
他说: “沃拉育至今没有被审判,他一点儿都不奇怪,在泰国有权或者有钱的人,逃避法律的惩罚,是很常见的事儿,常见到已经成为泰国文化的一部分。”
《海峡时报》的报道还称,泰国民众也已经对此见怪不怪。
在舆论的压力下,2017年泰国检察院首次发出对沃拉育的逮捕令,但许氏太子早已提前远走高飞,不知所踪。
2020年,泰国警方“不把沃拉育捉拿归案誓不罢休”的气势突然消失,竟莫名其妙地宣布撤销对许氏太子的指控。
境外专家称: “有权有钱者在泰国‘只手遮天’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
随着许书标的离世,严彬和许书标时代一去不返,协议“50年”的生产经营权被天丝集团新的接班人否定。
泰国红牛和中国红牛在商标,股权和分红方面的官司不断升级,天丝成华彬也都在纠纷的旋涡中挣扎,两败俱伤再所难免,红牛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由原来的87%降到50%。
泰国红牛为抢占中国市场,不惜“敌死一千,自损八百”,拉来养元六个核桃加入来分一杯羹,并计划在北京投资10.6亿建厂,正式向中国红牛宣战。
奥地利蓝红牛不甘示弱,在中国蠢蠢欲动,中国红牛至此失去半壁江山。
未来,在软饮的红海中谁主沉浮还真不一定。
凭200元把自己推上神坛的许书标走了,或许没有培养出合格的继承人才是此生最大的遗憾,不知由他创造的神话,还能延续多久?
网络《许书标生平》
智库《许书标》
界面新闻《泰国红牛继承人撞死警察却被撤销指控,泰国警方:将彻查》
《肇事逃逸全球通缉!案发8年,“红牛”创始人之孙却被泰国赐予“免罪符”》
3. 关于泰国红牛的问题。。
我在泰国经常喝,一般的小店都有卖,各种包装的,买对多的是那种小玻璃瓶装的,跟止咳糖浆似的瓶子,我喝了也没觉得什么不适,什么东西都别喝多就是了,肯定有副作用的,小包装的也不贵,好像也就十几泰铢,两块多吧
4. 红牛大败局
“困了累了喝红牛。”
在这句广告席卷中国二十年后,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 金色 的小 易拉罐上印 着 两头红牛 激烈角斗的场面,已经成为当下一场巨大的闹剧。
其中一头“红牛”,是以严彬为首的华彬集团——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严彬与红牛配方创始人许书标达成授权合作,联合成立红牛维他命饮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红牛”)入局中国市场并掌权以来,这一金色的红牛小罐,以6元定价,每年几十亿罐销量,让华彬集团这家外企赚的盆满钵满。
而另外一头“红牛”,则是红牛创始人许书标为首的泰国天丝(以下简称“泰国天丝”)——与严彬达成合作后,随着2016年授权期限到来,天丝一纸状告华彬集团鸠占鹊巢,冲突在近些年持续爆发:围绕着红牛授权年限、红牛中国的股份、以及分红等系列问题,双发展开了旷日的法律诉讼。
两头“红牛” 浴血相争, 市场落得遍地鸡毛。
那么,究竟谁在说谎?
两头红牛的 角力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
可实际上,如此口水战已算是个中常态 ——两头“红牛”近些年围绕着商标、经营权、分红、授权书、股权等方面爆发了大规模的冲突,累计诉讼几十起。
可最关键的是, 自2016年 开始,泰国天丝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 却 是获胜的那一方。 而反观北京红牛的表现,则更像是胡搅蛮缠—— 包括其中最关键的两次节点,一审和二审。
今年10月,双方二审开庭审理——北京红牛在二审中强调,其诉求是确认北京红牛对红牛商标的所有者合法权益,商标所有者合法权益是通过使用而自然产生的权益。
对此,不少网友就评论:
“按照北京红牛的意思,这相当于 租房20年 , 就把自己当成 了 房东 , 如今时间到了不愿退房,还要房东全额返还房租。 ”
“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下庭审现场,你会知道什么叫理屈词穷,什么叫无理取闹。这是一个很明摆的事实,非要扯东扯西混淆视听,还打民族感情牌更恶心。”不少知情人甚至如此爆料。
而在一审判决中,北京红牛输得则更加彻底——在2019年7月,北京红牛请求法院确认其对17个红牛系列商标享有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并要求天丝医药向其支付共计37.53亿元的广告宣传费用。
按照 北京红牛 的诉求,这意味着: 作为红牛创始者的 泰国天丝集团,在与严彬集团合作成20年后,不仅将失去自己的商标,并且将承担这些年红牛的大部分营销费用。
但最终,北京红牛输了个底掉 ——北京高院驳回了北京红牛的全部诉讼请求,还判决由北京红牛承担全部案件受理费人民币1880.68万元。
但至今,这份非常关键的“50年协议”,在天丝和华彬集团诉讼进展了近2年后才突然出现,成为华彬集团要求继续经营红牛的 “救命稻草”。
但是,这份忽然出现的“50年协议”无论从公信力,还是合法性,都存在巨大的疑问。
首先,这份“50年协议”公信力存疑 ——按照北京红牛及华彬集团的主张,这份“50年协议”是在1995年由合资公司、天丝,以及其他合资方:中国食品工业总公司、深圳中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
但最大的问题是,该 协议从未有过 任何 公开可查的相关行政机关的登记记录 , 以及法院的实质性效力认定。
其次,这份至关重要的“50年协议”没有原件 ——华彬集团虽然在今年建立红牛博物馆里公开展示了这个协议,不过其展示的“协议书”仅是一份复印件,既无原件也无公章。
而在 最高院关于红牛商标权属的网络直播庭审中,北京红牛也承认了无法提供原件。
再者,“50年协议”的签署方,并非北京红牛。
实际上,这份协议书的丙方和合资合同里的丙方并不一致。在协议书中,经过合资公司发起人大股东红牛维他命饮料(泰国)有限公司的批准,签署协议的几方也并非如今合资公司的股东。
由此可以推测,北京红牛不是当初“五十年协议”中的合资企业,“协议书”合法有效与否,要打一个巨大的问号。
反观以上种种,不难看出北京红牛从法律角度而言,似乎败局已定。
可令人不解的是,为何以华彬集团为首的北京红牛,对于这一场胜负已分的战争,仍是如此执着,甚至,近乎于胡搅蛮缠呢?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华彬集团,这家外资企业一直试图把自己装点成中国的民族企业,大打感情牌,悲情牌,从而混淆了基本的商业逻辑——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这,才是红牛故事的真正开头。
在1995年,天丝老板许书标与严彬的相遇,在华彬集团于中国铺天盖地的营销中,早已传成了一段“民族企业家实业报国”的佳话。
按照华彬集团的说法,严彬是第一批中国华侨企业家的杰出代表,早年南下到泰国讨生活,甚至一度卖血。而“筚路蓝缕”后终创立了华彬集团,并“偶然”与许书标相遇,出于对祖国的热爱与熟悉,一举开拓了中国功能饮料市场......
这样的描述一多,就会给中国消费者一个倾向,从而忽略了根本: 即,夸大了严彬的个人作用,淡化了许书标的开创意义,刻意将家国情怀摆在首位,而罔顾商业基本逻辑。
先看第一个问题:夸大了严彬的个人作用,淡化了许书标的开创意义 。
实际上,红牛创始人许书标,同样也是泰籍华人,祖籍海南文昌。白手起家的他,在40岁那年(1962年)创立了一家制药厂。
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彼时泰国迎来高速发展期(这点正与90年代中国趋同),上班族以及工人成为了 社会 主力军。看准商机的许书标,便在自己的制药厂研制一款“滋补性饮料”,取名Krating Daeng,这便是红牛的前身。
随后,到了1981年,凭借多年的营销与品牌积淀,红牛饮料在泰国终于打开市场,开始进军世界—— 据许书标自传称:“红牛为我带来每日1100万泰铢(约合人民币212万元)的收入”。
换句话说,在1995年前泰国红牛不仅畅销泰国,在世界也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正因如此,1987年许书标便率先授权奥地利红牛,自此红牛在海外有了第一个“代言人”。
有趣的是,泰国红牛畅销世界168个国家,授权对象只有两个:一个是奥地利红牛,时间是1987年;一个是中国红牛,时间是1995年。
如此看来,严彬与许书标的相遇是否为偶然呢?进一步说,彼时这一门生意,算不算一个风口?
可有意思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严彬在泰国主业是房地产,这位靠着亚洲金融危机在泰国房圈大赚特赚的精明商人,又岂不知:
房地产跨界跨国进军功能饮料市场,若没有成功先例,潜在的商机,技术的加持,谁敢尝试?
其次:华彬集团刻意突出自己家国情怀,并借此混淆商业的基本逻辑。
在华彬集团于中国的宣传资料中,人们可以频频看到:严彬怀揣着家国情怀,建设祖国心切才选择开辟中国功能饮料市场。
但是,同属华侨的许书标与严彬身份性质上并无区别。而一味将情怀作为商业的出发点,这多少有些尴尬。
实际上,1995年后的中国与80年代的泰国处境相似——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体力劳动者数量大量攀升。可以说,这正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急切盼望外资与企业进入,也成了那个时代的常态。
可令人疑惑的是,严彬团队与泰国天丝合作成立北京红牛后,后者不仅为严彬提供了品牌授权,以及系列技术和专家支持,但严彬团队却一味邀功自赏:只用了数月时间,就完成了谈判、签约、投产、上市等一系列工作——这些宣传话语,就频繁出现在各类媒体之中。
从这点上说,一味忽略时代的力量,忽略前人成功经验与帮助,将一门生意说到国家的高度,一味给自己戴高帽子,这样的说辞,实在令人害臊。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是严彬的经典用语。
可事实上,这20年来严彬作为红牛在中国的“代言人”,甚至据《 财经 》报道,北京红牛在2015年之前、长达20年时间内从未开过一次董事会,作为第一大股东,许氏家族至今未拿到过一分钱分红。
如此看来,这似乎不像是遇水架桥,倒像极了过河拆桥。
对严彬集团来说,红牛在中国市场巨大利润,已经让这家企业变得“疯狂”。
甚至,据许氏家族的律师介绍:在过去20年里,红牛中国从未对许氏家族进行任何分红不说,而当天丝集团对分红提出质疑时,严彬甚至提出调高自己在红牛泰国的股权比例,作为分红的条件。
不得不说,这吃相难免过于难看。
当然,这块蛋糕也足够诱人——实际上,在20多年来中国红牛产品累计产量已超800万吨,累计销售额1453亿元。严彬也借此大赚特赚,身家暴涨:在2018年富豪排行榜上,其身价达到了780亿。
但是, 商业核心是利润,可达成利润的前提,则是诚信。
或许,也正是利益分配问题,也从侧面印证了“华彬”内部文化层面的价值观缺失。但肉眼可见的是,华彬集团与泰国天丝的矛盾,已经从诉讼全面上升为市场博弈,刀戎相见。
与华彬集团闹僵之后,泰国天丝通过新的合作伙伴——广州曜能量饮料有限公司和普盛食品销售有限公司运作“红牛安奈吉饮料”,同时又将自己在泰国生产的“红牛维生素风味饮料”引入中国。
在今年5月,泰国天丝宣布未来三年将对在华业务进行一系列投资,投资总额为10.6亿元,包括深化在华合作伙伴战略关系、在中国设立新的代表处、组建国内团队、扩建新的生产基地以及推出该集团旗下更多新产品等。
到了7月,泰国天丝则宣布西北红牛生产基地正式投产、8月全面启动市场营销活动、9月宣布新增养元为红牛安奈吉长江以北的分销商,10月宣布成为中国田径协会官方合作伙伴.....
在泰国天丝一系列的攻势下,天丝旗下的红牛产品市场占有率逐渐攀升。
值得一提的是,天丝集团提到:“目前,天丝集团已经在全国一百余个地方开展了200多次针对合资公司违法产品的维权行动,并取得了各地行政执法机关的支持。”
由此 可见,北京红牛 的 生存状态 , 已经 不 大 乐观。
相形之下,天丝猛烈的攻势也蔓延到整个市场——在中国各大电商平台,泰国天丝的“红牛安奈”与“泰国红牛”步步紧逼,以大规模的促销优惠,掀起一轮轮的价格战,蚕食市场;在线下市场,泰国天丝的两款红牛更是凭着对经销商与零售商的优惠政策,开始在大街小巷铺开自己的产品,直接与红牛中国比邻......
双方 已 无法回头 ,争斗也必有结果。
但令人好奇的是,华彬集团——这一家在法律与道义上占尽下风的外资企业,在这场输不起的市场战争中,究竟表现如何呢?
严彬 , 这位精明的商人 , 似乎早就已料想到了翻脸的一天 。
在2014年,华彬集团收购美国椰子水品牌“维他可可”25%的股权,并将产品推向市场试水。到了2015年,华彬集团又以1.0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挪威高级瓶装水品牌“VOSS”51%的股份。
时间往下推,更到2016年,华彬集团推出“亲儿子”:战马功能饮料。可是,作为严彬集团最为看重的产品,“战马”一直表现平平——在2018年,严彬为战马制定合计15亿元的销售目标,但同年销售额为8.3亿元,到2019年战马销售到13.3亿元。
此外,从市场与用户的双重反馈来看,战马表现也远不及预期。一个直观的例子是,对于二级代理商而言,即使战马饮料优惠颇多,还实行“百搭五”政策(即一百件赠五件),不过大多数商家还是愿意卖红牛,而非战马。
从这一点上来说,华彬 集团力吹的 “战马”要想在短期内要独挑大梁,并不现实。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功能性饮料市场已经变天——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我国功能饮料零售额达到了456.7亿元,而零售量增长至139.6亿升左右。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该领域市场规模将达到680亿元。
回看整个市场,东鹏特饮、乐虎、魔爪、体质能量、焕醒源、卡拉宝、启力等众多品牌也纷纷加入竞争。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中国市场上新推出的功能性饮料就多达20多种。
更加微妙的是,在华彬集团和泰国天丝激情互撕的同时,东鹏特饮、乐虎等品牌则开始暗度陈仓——东鹏特饮选择以瓶装显示差异化,又将零售价定位3.5元,远低于红牛6元的单价,以上打法也为在近年斩获超50亿元的年销售额,并在2019年6月提交IPO申请。
此外,借由跨境电商等渠道入驻中国的进口的功能性饮料,由于成本、难度逐渐降低,国外的各大品牌也开始加速布局中国市场,这场战争的激烈程度逐渐加大。
从这点上来说,上无资深品牌加持,下无市场认知托底,左有“红牛”力压,右有其他品牌围攻,腹背受敌的“战马”,处境也非常尴尬。
这样看来,华彬集团仅凭着“战马”破局难度过大。更为难堪的是,近几年华彬集团的基本盘似乎也开始动摇起来——据尼尔森数据显示,过去的两年红牛中国的营收持续下跌,跌幅分别为7%和19%,其市场占有率也从2016年的63%,跌至如今的58%。而到了2020年上半年,华彬快消品运营的五个品牌销售额总计143.26亿元,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约4.7%,红牛销售额达133.93亿元,较去年下降约3.6%。
从这一点上来说,只有意识到企业深层的文化和价值观问题,认真总结反思,华彬集团或许才可能找到破局之道。
可是,华彬集团 的 企业文化却令人 侧目 。
如果要问, 华彬集团 在中国 最大的王牌 是什么?
那一定离不开两个字:宣传。
而且,是铺天盖地的洗脑宣传,大肆营销,甚至是在歪曲事实。
如今,有心人只要细看各大媒体平台的严彬创业故事,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桥段—— “为了让大家能够喝到红牛,严总甚至在大冬天里亲自带领团队,在长安街上将一罐一罐的红牛送给每一位路过的出租车司机。”
可以说,诸如此类的轶事层出不穷 ,在 北京红牛的宣传里反复出现。但是,某种程度上说,这仅仅是 一个自导自演 的故事。
更夸张的是,近年来涌现的民族企业之类的噱头、营销梗,正是北京红牛率先叫出:
但为什么, 一款饮料 要 捆绑到民族层面 ?
又为什么, 华彬集团意识 要将产品与 形态建设 相挂钩?
难道, 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之下, 任何产品,任何企业,只要资本到位,就能吃上民族企业这碗饭了吗?
甚至,在与泰国天丝屡次对簿公堂期间,在判决结果已经如此明晰时,华彬集团却依旧摆弄着这一套民族企业的玩法,打悲情牌,演苦情戏,层层加持,试图在法律下浑水摸鱼,更在各大平台频繁公关,为自己不断造势。
这 难道不可疑吗?
而据数据统计,在创业当年,严彬为推广中国红牛就花费了2亿元广告费,而当年的北京红牛在全国销量不到2亿元——从这点上说,早在1995年华彬集团对营销的重视程度,就已经超越如今洗脑营销的各类公司,按照一种有趣的说法:
华彬集团 真是把 营销 , 放在了企业顶层设计 里 。
而在 大规模 的营销 投入,几十年来对用户的心智 的 控制 下 , 中国消费者 或许早已忽略了严彬的 发家史 ——这位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抄底泰国楼市,又巧妙离场 的 精明侨商,是否与李嘉诚有神似之处?
更夸张的是,在华彬集团多年来的营销倾向下,将民族主义与自己牢牢捆绑,那么,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不买 ( 北京 ) 红牛,就 不是中国人?
实际上,这是一个相当值得反思,并值得好好聊聊的话题:
即, 商业是否应该如此与民族捆绑? 按照营销学上的解释,这是用户心智建设。可令人难以接受的是,诸如此类的说辞,在当下的中国市场早已水漫为患。
值得一提的是,华彬集团对待员工的方式,其中透出所谓企业文化也令人难以信服——在2017年5月,中国经营报报道称,4月中旬北京红牛再次传出“裁员”消息,对象主要是基层业务人员,比例将近20%。
报道中提到,北京红牛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快消品集团营业单位2017年度标准薪资管理》的通知,称“根据每个人在北京红牛的不同职级,降薪比例从5%-10%不等”。上述员工表示,工作多年没有涨过工资,但消费水平却在提高,因此准备辞职。
无独有偶,据公众号快消的独家消息,2018年1月-2019年4月,华彬集团共离职3200名员工,其中6%去了竞品,4.5%去了“安奈吉”。
更重要的是,一切妄图在商业层面以民族道义去绑架消费者的群体,千万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毕竟,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强调的是合作共赢、知恩图报,而非唯利是图,卸磨杀驴。
至此,一个巨大的问题也在面前:
北京红牛 是否会退出中国?
不少观点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毕竟,在商标与配方上失去法律支撑的华彬集团,极有可能步王老吉后尘,迎来慢性死亡。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北京红牛体量过大,利益牵扯过多,兹事体大,不可能就此别过。
但肉眼可见的是,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如今步入商店,又一次看到金色的红牛小罐时—— 花样百出的红牛,带来的不仅 是迷惑,也是失望。
当其他品牌都在积聚能量、聚焦认知,集中火力将品牌做大做强之时,“红牛”如今则是利字当头冲昏头脑,在内斗中用尽全力,去不断稀释品牌势能,模糊着消费者认知。
而市场的反映,也似乎预示着北京红牛的溃败似成定局——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北京红牛销售额超过230亿,市场占有率接近80%。但从2016年漫长诉讼开始,北京红牛就陷入了增长停滞,年销售额长期徘徊在190-230亿之间。
最近几年,北京红牛的市场份额,更是从80%一路下滑到50%多——据欧睿国际于2019年12月发布的《Energy Drinks in China》,按照非现场消费渠道终端销售金额口径计算,红牛目前在国内能量饮料占据的市场份额约为57%。
从80%的市场占有率跌落到57%,红牛只用了三年时间——下一个三年,北京红牛是否会从57%变成0%呢?
【钛媒体作者介绍: 袁国宝,互联网趋势观察家、知名 财经 作家、新盟创始人、资深媒体人、新媒体营销和品牌传播专家。】
5. 现在为什么泰国红牛还在中国市场销售
因为现在市场经济比较融洽,各国的物质都和本科的物质融合在一起,形成分不清的原因,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泰国的红牛还在中国市场销售,极为正常。
6. 为什么泰国红牛没国产红牛贵'能量还是国产红牛的8倍
红牛(Red Bull)是全球着名的能量饮料品牌。1966年诞生于泰国,据说中国红牛是国内自己抢注的牌子,导致泰国红牛无法进入国内。(泰国红牛也叫8倍红牛,就是牛磺酸的含量是国产的8倍,声称更能提神)但另一种说法:泰国红牛跟中国红牛的成分基本一致,但是由于国家食品安全的标准各不相同,所以成分含量会有差别,泰国红牛一些成分含量不符合中国的标准,所以泰国红牛不允许在中国销售。但是泰国红牛便宜,所以一些商家会走私产品到中国售卖,如果你看到的泰国红牛是正品的话,应该是可以放心饮用的,对人体没有伤害。
7. “红牛”到底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加多宝”
红牛是中国最成功的饮料品牌之一。20年来,它一直垄断着功能饮料的最高地位,没有受到挑战。它在全国有300多万个销售点,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商业网络之一。2015年,其收入超过可口可乐,达到230.7亿元,成为中国中国销量第一的饮料。然而,最近它并不太平。随着20年商标许可在2016年底到期,中国红牛和泰国红牛的合并目前陷入僵局。红牛是泰国许书标创造的。他在1966年创办的企业诞生了红牛。因为红牛在泰国卖得太多,许书标一度成为泰国第二富豪。红牛品牌具有天然优势。从它的名字可以看出,“红”和“牛”充满力量和能量,符合消费者对能量的认知。此外,红牛的品牌故事和背景地图实际上代表了泰拳,泰拳本身就是一种相对激烈的拳击,代表着无与伦比的能量。
另一方面,奥地利红牛在2014年3月进入中国,并“潜伏”下来“大踏步前进”。奥地利红牛进入中国,成立了Reboot饮料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可以说奥地利红牛在中国市场是“沉默的”。它没有进行太多的营销、品牌推广、渠道拓展和团队拓展,销量一直不冷不热。2016年底,中国红牛的商标许可将到期。当泰国红牛、奥地利红牛和中国红牛的“奶牛”都坐在谈判桌上时,“真相”似乎出现了。当然,外人无法检查会谈的所有细节,但从新闻来看,中国红牛确实非常被动。如果商标许不能延长,中国红牛市场可能会被奥地利红牛“接受”。如果商标授权继续下去,中国红牛可能会放弃很多利益,奥地利红牛自然会分得一杯羹。这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的“分享”。企业怎么会更喜欢商标转让呢。在红牛商标授权的具体案例中,它选择转让商标的可能性也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