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泰国资讯 » 潘石屹怎么去泰国

潘石屹怎么去泰国

发布时间: 2022-11-28 21:58:42

1. 一个上哈佛一个上耶鲁,潘石屹的两个儿子究竟谁会成为他的继承人

目前来讲,从我们已知的信息能够了解到继承潘石屹财产的应该是潘瑞,但在潘瑞16岁的时候,潘石屹非常严肃的对他说:

“孩子,我有很多钱,公司也做得很大,但是我不会把钱留给你。公司,更不可能交给你,未来的一切都需要你自己努力。”

靠自己,而不是靠父母,是潘石屹对儿子最重要的期望。或许是潘石屹的这番话,打消了潘瑞那颗做一个花天酒地富二代的心,16岁之后,他的成绩突飞猛进,家里人再也没有担心过他的学习。中学毕业过后,潘瑞考上了英格兰前五的名校:华威大学。

第一次创业,是一个非洲的项目,而他第一次去非洲的时候,就打了9针疫苗,还被一杯自来水加热冲的咖啡搞到昏迷48小时。但最后因为贿赂等事情,触碰他的底线,自己决定关停非洲的项目。身心俱疲的同时,甚至想过回老家当“麻辣教师”,不过,永远不要低估一个跑者的心,吸取失败的经验,也让他创立了现在的公司。

2. 80元打拼到300亿身价,潘石屹的成功秘诀究竟是什么

潘石屹的成功秘诀是他善于抓住一切机会,头脑灵活,加上他的胆识过人,善于发现商机,所以他成功了。

首先,我们都认为富人之所以成功,那是因为他们家里有矿,要是没有矿,就觉得是对方运气好,老天爷眷顾他,或者他是富二代等等,总之大家都会为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找借口,安慰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只能辛苦上班。但是想说的,也是有例外的,比如潘石屹。


最后,潘石屹转行做房地产,也是从事房地产让他挣到人生的第一桶金,之后他就去北京创业,成立了SOHO中国,开始走上他开挂的人生。而潘石屹成功背后,都离不开他眼光独到,善于发现商机,也敢尝试任何新的事物,不害怕失败,为自己积累大量的经验。

3. 她是祖国培养的留学生,在中国赚16亿,后来做了什么

说到潘石屹,大家都不会陌生,他是“房地产大亨”,曾不止一次地说,自己的钱赚够了,有钱人大概都是这样,因为不差钱。潘石屹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有一个好妻子张欣,两人在2019年时以225万人民币的财富排名第579位。

张欣还拿到了英国国籍,表示做生意比较方便,然而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大概也只有她自己最清楚了。两人的爱情事业都稳定下来,这时他们来到了哈佛,向其捐款6亿,一时间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而张欣则解释说,因为在这改变了我的一生。

这下指责她的声音就更收不住了,你之所以能来到英国,能改变你的人生,都是因为中国帮助你走出来的,不然又何谈改变。不管怎么样,她是在中国赚了这么多钱,但是现在却跑到国外去捐款,确实有些不妥,虽说这是她自己的赚的钱,我们无权干涉,但还是希望做人不要忘本。

4. 同样生于家庭贫困,为什么有人成为寒门贵子,有人依旧拮据生活

两个老农夫坐在田埂边闲聊,幻想着皇帝的奢华生活。

其中一人说,“我想皇帝肯定天天能吃到白馒头,想吃多少就有多少。”另一个说,“不止这样,皇帝下地干活儿,用的一定是金锄头。”

你或许会评价,贫富差异是人与人最大的鸿沟。

那么,为什么同样家庭贫困的孩子,有人长大后就能成为“寒门贵子”,有人依旧只能拮据生活?

答案是认知差异。

别以为梦想是公平的,梦想全部都依托在认知之上,超越不了认知。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距呢?

如今的万科,已经成为国内房地产巨头。少有人知道,1983年万科刚成立时,主营业务是贸易,做饲料生意。

那时是改革开放初期,搞外贸赚钱的机会很多,但是选择做什么样的生意,仍然有很大差别。

打算创业的王石去深圳南山区蛇口码头考察,发现那里存放着很多玉米。经打听,一部分玉米是从美国、泰国、阿根廷进口,经香港转运到深圳做饲料的。

王石是铁路子弟,对铁路运输很熟悉。了解到这个信息后,他脑海中浮现出一条商业思路:不如用自己的资源,成立一家饲料贸易公司,解决从国内北方城市到深圳的运输问题。

到了1993年,王石决定做房地产,也是因为信息领先。

深圳是经济特区,房地产大有发展前途。与此同时,彼时的房地产行业还没有形成门槛,即便是刚进场的企业,也有很大施展空间。

房地产投资,进场需要准确的信息和恰当的时机,做出急流勇退的决策,更需要对关键信息了如指掌。

SOHO创始人潘石屹曾在6年内抛售了250亿房产,这个重要决策基于两个数据,一是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到37㎡,二是办公楼的租金回报率约为3%。

而潘石屹却从这两个数据中得出结论,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房地产开发即将触碰天花板。与此同时,租金回报率又低于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约5%~6%),靠租金赚钱已是无利可图。

人都是依靠自己的认知来认识这个世界,但也认知束缚的生活着。

普通人看到信息,脑海里也只有信息,看到1是1,想不出2、3、4……

而 信息力极强的高手,不仅能获取到远超常人的信息量,更能在脑海中处理加工,作为关键决策的判断依据。

2015年,《羊城晚报》发了一篇报道,接受采访的深圳警察说:“天秤座、处女座、天蝎座的人更喜欢违章。”

为了支持这个观点,警方还公布了一组数据:在某年的8月3日至8月9日期间,在行人、非机动车违章总人数中,这3个相连的星座(出生日期为8月23日至11月22日)的违章人数分别占比10.5%、9.63%和9.0%,排在前三位。

有如此精准的数据,警方关于星座的推导听起来严丝合缝。

可是,交通违章和星座之间究竟是如何相互关联的呢?

让我们带上洞察力的眼镜,再往深处探究一步。

原来在北半球低纬度地区(比如深圳),9-11月恰好是生育高峰期,所以在深圳,天秤座、处女座和天蝎座这3个星座的人口比例偏高。

因此,对应的违章人数比例自然也更高。

人们总想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有时候,你看到的“本质”其实是另一件事的“现象”,而并对影响事件发生发展的最底层逻辑。

比如,你工作很努力,但是升职加薪的事总是轮不到你,一定是因为领导偏袒其他同事吗?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你不擅长汇报,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展现自己的实力,错失良机。

再比如,孩子白天上课打瞌睡,有些家长会认为孩子不好好学习,严厉责备孩子一顿;另一部分家长想到孩子上了课外提高班,作业负担更重,经常熬夜,反而影响了学校里的正课。

洞察力强的人,遇事有先见之明,能察觉别人的不觉,眼光独到,神机妙算。

培养洞察力的重点,在于带着好奇心,追问几个:为什么?

直至挖到揭露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底层逻辑。

泰国一个18岁少年,父母经商失败,亏了4000万,只好变卖家产、搬到异国他乡。

少年继承了父亲的商业头脑,怀着满腔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气儿,经过连续创业,最后通过卖海苔,用2年时间帮父母还清债务。

26岁时,他成为了亿万富翁,被视为“生意场上的奇迹”。

这是泰国海苔大亨艾提帕特的真实经历,后来被改编成电影《亿万少年的顶级机密》。

艾提帕特是天才吗?

并不是。

恰恰相反,他曾是父母老师眼中的“问题少年”。

高中时,同学们在认真听课,他却在老师的眼皮子底下打游戏。意料之中,艾提帕特高考落榜,恰逢父母经商不利,他只能选择复读。

即便有商业天赋,他的创业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高二他通过打游戏卖装备赚到第一桶金,结果短短一年就被封号,又因为投资盗版DVD而亏了第一笔钱。

高三时他不顾家人劝阻,买了台机器开始卖糖炒栗子,可是因为小摊位置不佳,生意冷淡。

之后,炒栗子的生意做不下去了,他又萌生了卖海苔的念头,可是花光了所有积蓄,甚至把心爱的电脑都卖了,等生意有了起色,100万的年营收额,也要40年也能还清债务。

艾提帕特的经历恰恰印证了:

一个人赚到的钱都是认知变现,亏掉的钱都是认知缺陷。

最后,帮助艾提帕特翻身的是认知升级。

他回顾了学校里的课程,意识到想要提高赚钱的速度,就要找到商业联盟伙伴。于是他说服连锁店7-ELEVEN 上架了自己的海苔,很快就赚得盆满钵满。

很多人认为读书无用,是误把知识的堆积,当做是认知升级。

实际上, 一个没有采取行动的人,不会有彻底的认知。

差生艾提帕特之所以能赚到钱,是因为他把知识实实在在运用在经商过程中,从和小摊小贩学叫卖声,到从课堂中学习如何建立商业联盟。

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而真正想要升级认知,必须知行结合,把理论运用在实践中。

世界上最完美的认知,就是不完整的认知。

因为你会始终不满于此,不断升级迭代,不给自己的思维设限。

向内认知,向外行动。

双剑合璧,改变命运。

5. 看了《非你莫属》,有几个疑问,希望大家可以帮忙解释一下

1、他们之间互相没有经济往来,只是“相互利用”,天津卫士邀请公司为的是把节目办好,收取节目间广告费用,公司来招聘无非是为了刷广告。绍刚讲话“把掌声献给越来越像明星的BOSS们”
2、应聘者与天津卫士之间也没有经济来往。想要人家给你报销路费?拜托……好多人想去还去不了,你还要路费??
3、台词?这不是拍电视剧,节目组会提前深入了解选手,但是台词……刚刚说过了,这不是拍电视剧。

6. 一个描述潘石屹的创业故事,故事是以当初和潘石屹一起打拼的人之口讲出来的。

潘石屹和李勇截然不同的人生路
一篇让我深有感触的文章,与朋友共勉!)
一起走深圳闯海南,一起挑过红砖,同吃过一盒饭,同喝过一瓶水。现在:潘石屹成了亿万富翁,我在潘石屹的工地当小工。

核心提示

这是一段多年前的回忆录,按说早已不算新闻。但讲述并刊登这段与亿万富翁潘石屹有关的回忆,揭示“富人之所以为富人,穷人之所以为穷人”的秘密,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讲述这段回忆录的是一个叫李勇的打工汉。21年前,他和潘石屹在深圳的南头边关相识,走深圳、闯海南,一起挑过红砖,一起抬过预制板,同吃过一份盒饭,同喝过一瓶矿泉水,成了一对共患难的“苦友”。然而,如今的李勇仍然辗转各地打工,而潘石屹却成了拥有300亿元的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联席总裁。他们的命运、人生道路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落差呢?他们的故事,能给我们什么启迪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打工汉的回忆和反思,从中寻找答案吧!

深圳,两个“盲流”南头边关检查站偶遇

李勇是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人,高中文化。1987年2月,21岁的他来到广州打工,可一直没有找到正式的工作。7月底的一天,他怀着碰碰运气的想法,来到深圳南头边关检查站,想去深圳打工,却没有边防证过关。没想到,在这里他认识了同样没有边防证却也想去深圳的一个年轻人,两人从此成了共患难的铁哥们。

那是上午11时,李勇在南头关口徘徊时,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的人突然拉着他的手说:“你想去深圳吗?我们去找个熟悉这里的人带我们去吧!”没多久,他们找到了一个专门干这种事的人,各交了50元钱后,在那人的指点下,从铁丝网下面的一个洞爬了过去。李勇当时还心痛花了50元钱,同伴却深深吸了两口气,兴奋地叫道:“深圳,我潘石屹来了!”

过了边防站,他俩这才开始了交谈。李勇得知,同路人叫潘石屹,比他大两岁,甘肃天水人,居然是从北京国家石油部管道局经济改革研究室辞职来闯深圳的!李勇吃惊地说:“你为什么放着好好的铁饭碗不干,来深圳啊?这不是瞎折腾吗?”潘石屹毫不在意地说:“深圳发展那么快,我们肯定能闯出一片更好的天地!”他俩越聊越投缘,很快就以兄弟相称。

李勇和潘石屹来到深圳市布吉镇。白天,他们四处找工作,晚上,就挤在3元一晚的招待所里。然而,他们走遍了布吉镇,也没找到工作。一个多星期后,两人把口袋翻了个遍,只剩下5元钱了。李勇沮丧地说:“这可怎么办哪?明天就得饿肚子了!”潘石屹看着桌上的5元钱,乐观地说:“我们不是有一身力气吗?明天去卖苦力,暂时解决生存问题吧!”

第二天,他们在布吉镇的一家工地上找到了挑砖头的活儿,每天10元;晚上如果加班,每小时1元。李勇算了算,满足地说:“潘哥,我们在这里长干吧,每月能赚300多元呢!”潘石屹却说:“先在这干吧,解决了肚皮问题,以后再想其他法子。”

潘石屹以前没干过粗活,第一天便磨得肩头出血……令李勇想不到的是,潘石屹很快适应了这种苦生活。而且有一天干完活儿,当李勇准备休息时,潘石屹却向包工头支了30元钱,拉着李勇来到街头的一家书店,他一下买了3本经济方面的书,李勇却买了一本武侠小说《白发魔女传》。回工地后,李勇见潘石屹把经济书也看得津津有味,不禁好奇地问:“潘哥,这书有什么意思?你为什么看得这么带劲?”潘石屹笑了笑,说:“我看书,是学习;你看书,是消磨时间哪!”

两人在工地上干了一个月,每人领到了350元的工资。潘石屹对李勇说:“老弟,现在我们有些钱了,马上出去寻找更好的机会吧!”李勇觉得这年头能挣300多元钱,已经很不错了,不舍地说:“我们还是留在这里把工程干完吧,一年就可以存上好几千元呢!”潘石屹却说:“老弟,只要我们找到更好的机会,不要说几千元,就是几万元,也不值一提!”经过潘石屹一再劝导,李勇才跟着他一道向工头辞了工。

1987年11月,他们终于应聘为深圳市福田区正泰贸易公司的业务员。公司主要销售电话机,底薪200元,再按业绩提成。然而,由于两人不懂粤语,普通话也带着浓厚的方言,尽管他们很拼命,业绩却并不佳。有一次,他俩来到一家公司推销时,说了几遍人家也没听明白。对方恼了,说:“你们普通话都不会说,捣什么乱?出去!”李勇涨红着脸,背着电话机就准备走,可潘石屹示意他等一等,然后掏出笔和纸,飞快地写道:我们是推销电话机,而不是推销普通话,我们的普通话说得不好,但电话机的质量很好。对方接过字条看了看,点头说:“嗯,你说的有道理,那就看看产品吧!”后来,对方居然一下买了5部电话机。

第一个月,他俩一共只推销了20部电话机,一分钱的提成都没有。李勇埋怨道:“以前每月能挣300多元,钱来得多安稳,可现在,唉……”潘石屹却不以为然,说:“你眼界放开些,在工地上靠卖苦力,每天挣10多元钱,就满足了吗?只要找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每天何止10元,挣1万元也不足为奇!”李勇尽管觉得潘石屹的说法有点异想天开,但还是受到了感染,最终留了下来。

他俩随后果真打开了局面,月收入涨到了500多元,潘石屹还因为点子多,被提拔为业务经理。可李勇哪能料到,潘石屹还是不安心、不满足。有一天,潘石屹兴奋地对他说:“老弟,报纸上说海南建省了,成了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我们一起闯海南吧!”李勇大吃一惊,皱着眉头说:“潘哥,留在这里吧!去海南人生地不熟的,每月能挣五六百元钱吗?”潘石屹却说:“你放心吧,海南刚刚建省,机会多的是。我们去,一定不会错!”在潘石屹的劝说下,1988年5月底,两人各自带着1000多元的积蓄闯到了海口。

恨死“潘哥”,他除了折腾还是爱折腾

然而,他俩到海口住了半个月,还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李勇埋怨道:“潘哥,你就是喜欢瞎折腾。在深圳,你都是经理了,可你不知足,偏偏来海南。现在工作都找不到了……”潘石屹只得安慰他:“老弟,机会不需多,一个就可以改变我们的窘况,慢慢等吧!”

两个月过去了,他俩仍没找到好机会。眼看带的钱又要花光了,李勇心急如焚,看到潘石屹每天都要买报纸看,他又开始埋怨:“我们饭都没钱买了,你还看报?看报能赚到钱吗?”潘石屹却说:“我们不怕吃苦,有什么可怕的?万一没钱吃饭,就去卖苦力呗!”

8月26日中午,李勇和潘石屹两人仍没找到门路,手中仅剩下6元钱了。潘石屹拿着5元钱,去买了一份盒饭,两人分吃了盒饭后,冒着太阳继续走在大街上找工,渴得嗓子都冒烟了。潘石屹拿着最后的1元钱,买了一瓶矿泉水,说:“兄弟,喝两口吧,太渴了!”就这样,两人你一口我一口,很快就把一瓶水喝得一滴不剩。潘石屹擦了擦嘴巴,提议说:“这里到处办砖厂,去砖厂打工吧!”

当天下午,他们来到海口市东英镇的一家砖厂寻工。砖厂的老板姓王,对他俩说:“你们穿得清清爽爽,一看就不是做砖的样子,走吧!”李勇见人家连卖苦力的机会也不给,急得快哭了。潘石屹却挽起裤管,往黄泥中一站,对王老板说:“我这样像做砖的样子了吧?你放心,只要来了砖厂,我们就不会比其他人差!”老板来了兴趣,收留了他们。

砖厂建在山上,不通电,只能点煤油灯照明,挖土、和泥、脱砖坯和垒砖墙全靠人力,一天下来,不但满身满脸是泥,而且全身酸痛。李勇很后悔,说:“潘哥,在深圳时安稳轻松,挣的钱也多。现在倒好,这活既脏又累,而且挣不了几个钱……”潘石屹还是乐观地说:“老弟,闯天下哪有一帆风顺的呢?我以前根本没做过什么苦力活,都没埋怨,你还埋怨什么呀?休息吧!”虽然潘石屹一直硬扛着,但他毕竟身体单薄。李勇看到他实在吃不消,便劝他少干点,自己等一会儿帮他干。没想到潘石屹说:“我们这样干下去,的确不是办法。明天我去和老板谈谈。”李勇不解地问:“我们刚来这里,能谈什么?”潘石屹笑了,说:“现在不告诉你,你明天跟着我去就知道了!”

第二天,潘石屹就叫上李勇一起找到了王老板,他一条一条地给老板提建议:把水引到砖厂,提高工作效率;雨季搭建雨篷烧砖……最后,他说:“老板,我不会一辈子都在这里卖苦力,如果你信任我,就让我帮你来管理这个砖厂,第一个月暂时付200元钱的工资,保证比现在的效益好得多!一个月后,我让你心甘情愿地付我500元一个月!如果你不信任我,那就算我没说!”王老板听了,说:“我想想,明天再给你们答复吧!”

告别王老板后,李勇说:“潘哥,你可真大胆,和老板刚见了一面,就向他提建议,要当厂长……”潘石屹说:“他如果答应,我觉得我能管理好;不答应,我也不会亏什么。但不试试,怎么知道呢?”第二天,王老板叫潘石屹和李勇一起去吃饭,说有事情商量。饭桌上,王老板表示潘石屹说得有道理,答应让他做砖厂的厂长。就这样,潘石屹刚到砖厂20多天,摇身一变成了厂长。李勇佩服地说:“潘哥,你真有胆识,一来就想当厂长,还当成了。”

潘石屹做了砖厂的厂长后,立即在管理上开始改革:花几百元钱买来水管,从山上引水到砖厂和泥;又买来了小型的发电机,方便夜间照明和加班……这样,效率提高了很多,每天的生产量也提高了不少。潘石屹把砖厂管理得有声有色,老板第二个月便把他的工资提高到每月500元,3个月后再次提高到800元。

多年后,他怎么就成了亿万富翁

一年后,潘石屹的月工资已涨到了1000多元,而李勇也被他提拔为管理20多人的组长,每月也有300多元收入。李勇终于松了口气:只要不再折腾,每月能挣几百元,多好啊!

1989年10月,王老板把经营重点转到了房地产上,准备转让砖厂。潘石屹得知后,对李勇说:“老弟,我们把砖厂承包下来,干不干?”李勇一听,连忙摇头,害怕地说:“潘哥,我们刚过上几天安稳日子,你又要折腾啊!到时如果倒欠一身债,如何是好?”潘石屹劝道:“你怎么老是缩手缩脚?我们来海南不是寻找机会的吗?承包砖厂就是不错的机会!你不干,我也要干!”李勇不好意思再拒绝了,说:“我不投入钱,只帮你做事。到时赚得多,你就多给我点工资;亏了,算我白干。”潘石屹点头答应了。两人马上找到老板,通过一番谈判,以每月8000元承包了砖厂。承包后,潘石屹把砖厂经营得更加红火,第一个月交了承包款后,还净赚了1万多元,给了李勇1000元工资。很快,砖厂得到了发展,员工从最初的100多人增加到了400多人,每月都赢利两三万元,李勇的收入也涨到了两三千元——这在当时可是老板级的待遇啊!李勇乐得像做梦一样。

有了钱后,李勇虽然工作仍认真负责,但他的生活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学会了抽烟和喝酒,工余去街上的录像厅看录像。有一次,当他准备上街看录像时,潘石屹叫住他,说:“老弟,看什么录像?我们骑自行车绕着海口看风景吧!”那天,潘石屹骑着自行车,饶有兴趣地在街上到处逛,相陪的李勇却感到既热又累,心里暗暗埋怨:好不容易才休息一天,看录像多舒服,潘哥却要骑自行车折腾,找罪受,完全是精神病……此后,潘石屹再叫他骑自行车去逛时,他便拒绝了。

谁知好日子刚刚开始,1990年初,海南经过两年迅猛的大兴土木后,房地产市场跌入了低谷,红砖根本卖不出去,而砖厂每个月的开支却要数万元。到了5月底,两人所有的积蓄都花光了,可砖厂的销路仍没转机。又坚持了一个多月后,潘石屹只得低价处理了所有的砖瓦,勉强付清了员工的工资。这次打击,让李勇变得很消沉。他坐在地上,一个劲地埋怨自己:明明知道潘石屹过不了安稳日子,自己为什么要跟着他这样瞎折腾啊?

但是,潘石屹却站在砖厂门口和手下的员工一一道别。当最后一个员工走后,他居然泪流满面地痛哭了,可到了晚上,他提着瓶白酒,对李勇说:“老弟,我们今晚一醉解千愁,酒醒后重新开始!”那晚,潘石屹足足喝了8两白酒,醉得一塌糊涂,直到第二天中午才醒来。看到李勇仍在发呆,他说:“老弟,不要伤心了,经历过,失败过,才能成功……”可李勇想:你说得轻巧,这次我可亏了1万多元钱,你亏了好几十万哪!谁还敢和你继续折腾啊?当潘石屹再次要他跟自己闯荡时,李勇摇头了,说:“我不愿再过这种担惊受怕的日子了,不想再跟你折腾了!”潘石屹见李勇铁心不再闯荡,只得作罢。1990年8月25日,两人在破败的砖厂握了握手,互道珍重后便分道扬镳了。

与潘石屹分别后,李勇又去海口的一家建筑工地上干活儿,每月200多元。1993年5月,在建筑工地打工的李勇,在大街上碰到了潘石屹。潘石屹一见到他,便热情地请他到附近一家饭店吃饭。席间,潘石屹告诉李勇,自己和几个合伙人已经贷款500万元,以2000元1平方米的价格买了8栋别墅,准备高价转手卖掉赚钱。李勇一听,顿时说:“潘哥,500万哪!万一亏了,一辈子就完了……”潘石屹却笑道:“老弟,你不必为我担心。我即使失败,也是轰轰烈烈地失败……”

果然,潘石屹此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3年8月,山西老板韩九吉上门购买别墅,潘石屹开价4000元/平方米,韩九吉嫌房价太高,犹豫了。可再有人上门洽谈时,潘石屹居然开价4100元/平方米……韩九吉坐不住了,以每平方米4000元的价格买了3栋。不久,潘石屹又以每平方米6100元的价格卖了两栋……年底,他来到北京发展,成立了万通公司,生意越做越大。而李勇在海南打了两年工,回到老家结婚生子后,仍然四处打工,养家糊口……一晃十几年过去,两人的差距竟然有了天壤之别!

2007年10月,李勇来到北京建国门外的SOHO工地上做小工。当他听说SOHO的老板是潘石屹时,内心顿时掀起了狂澜:如果一直和潘石屹在一起,自己怎么可能还在工地上卖苦力!本来,他的内心涌起一阵阵的冲动,想去找找昔日的“潘哥”,但不知是出于自卑还是自尊,惭愧还是懊恼,他犹豫再三,最终并没有去见“潘哥”。2008年春节过后,李勇来到广州的一家工地打工,他和拥有300亿元的潘石屹的交情,也只能让他在打工之余独自回忆了。

18年时间,能让潘石屹成为众人瞩目的亿万富翁,也可以仍然把李勇困在工地上打工。接受采访时,李勇感慨地说:“以前,我以为潘石屹的成功很偶然,可现在不这样认为了。因为每当在生活的岔道口,我只图安稳,满足于第二天就明白自己干什么工作,害怕失去现有的一切。当初,我还觉得潘石屹每次都是瞎折腾,其实他每次再折腾时,都有了更高的起点,终于折腾成了拥有几百亿的富翁!这就是我跟他的区别呀!”李勇的反思的确有道理,穷人之所以是穷人,是因为穷人贪图安逸,只要能吃着馒头,就不会再奢求蛋糕!而潘石屹的成功,与他“能折腾”息息相关。因为,只有敢于折腾,永远不满足现状,才能赢得机会,才能不断占据更高的人生新起点,获得新的成功!这样的人生虽然充满了动荡与坎坷,但正应了“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诗,经过磨砺的人生才能大放异彩啊!李勇和潘石屹的人生之所以产生这么大的落差,其原因难道不在于此吗?

7. 潘石屹是个什么东西啊,是个人么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联席总裁潘石屹简介

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联席总裁潘石屹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娱乐化地产商人 潘石屹,人称老潘,甘肃天水人,身不高,体不壮,头发不浓密,但身手头脑均敏捷矫健。年龄未及不惑,吃过文革的苦,享过改革的福,故能上能下,可屈可伸。一个已经基本娱乐化、善玩概念、精于反策划的地产商人,潘石屹--永远不做大多数。
潘石屹先生,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联席总裁

潘石屹,出生于甘肃,大学毕业后到国家石油部工作,1987年起开始在深圳和海南

开创自己的房地产开发生涯。1992年,潘先生与人合作共同创建了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开发出一系列房地产项目,包括北京万通新世纪广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大厦、北京万通理想世界(现改名为新城国际)。

1995年潘石屹先生与妻子张欣女士共同创立了SOHO中国有限公司。自公司创建以来,两人共同开发了一系列房地产项目,分别为:SOHO现代城(10幢30层高的大厦,共包括2200套公寓和商铺,于2000年竣工);博鳌蓝色海岸(115栋河畔豪华别墅,2002年竣工);建外SOHO(北京心脏地带规模最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之一,为北京引领创建了一个时尚现代化的商业社区,目前该项目尚在建设之中);长城脚下的公社(由12位亚洲建筑师设计完成的一个当代私人住宅建筑艺术收藏馆,并在2002年威尼斯双年展上荣获大奖。项目一期已经完成,并作为一个公社风格酒店经营,二期还在建设之中)。

2002年潘石屹先生受到国内外媒体的普遍关注和热门报道,其中有时代周刊、CNN、中央电视台、华尔街日报以及南华早报等等。时代周刊曾在2002年11月刊中这样报道潘石屹,“房地产商潘石屹给中国一贯单调的公寓和写字楼带来了明快的色彩……潘石屹的楼盘在品位上已国际化。”

潘石屹先生个人近期获奖情况:

l、2003年被“世界经济论坛”邀为主讲人;

l、2002年和2003年两度被“博鳌亚洲论坛”邀为主讲人;

l、被评选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士”之一;

l、2001年被深圳住交会评选为“中国地产十大风云人物”;

l、建外SOHO被评为“京城2002年度十大影响力楼盘”之一;

l、建外SOHO荣登新浪网“2002年京城十大畅销楼盘排行榜”榜首

8. 作为房地产大亨的潘石屹,到底是如何发家的

作为房地产大亨的潘石屹,他先后供职于高盛集团和华尔街投资银行旅行者集团,负责中国的直接投资项目。之后,他通过大胆高息举债1000多万元用于房地产投机,在海南省第二波经济繁荣的中半程赚了1000多万元。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潘石屹自己大胆、独特的投资眼光,和超凡的能力。

后来,潘石屹和妻子张欣于1995年创办的SOHO中国有限公司成为北京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和中国最大的甲级写字楼开发商。2007年10月8日,它成功地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首次筹集了19亿美元,创造了亚洲最大的商业地产IPO。

其实,潘石屹能有今天的成功,其实和过去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当然这也和潘石屹的大胆分不开。

9. 曾身上穷得只有80多块钱的潘石屹,他究竟是如何赚得第一桶金的

潘石屹依靠自己的头脑,善于发现商机的眼光,不断尝试,失败又再来过,从而在房地产取得人生的第一桶金。

首先,说起中国的富豪,大家印象中不是李嘉诚,就是马云,再不济就是刘强东等这些大佬。他们都在不同的领域各自成就,也拥有不菲的家产。而在地产界也是有首富,比如恒大集团的许家印、碧桂园的杨惠妍,不过这两个大佬创业经历都不如潘石屹传奇,因为潘石屹是从80多块钱到成为房地产大亨,所以让人觉得他经历实在是太传奇了。


最后,他遇到人生贵人冯仑等朋友,他们一起在海南折腾房地产,成立了海南万通。就是海南万通让潘石屹在短短半年时间内,他们一共挣到了上千万的资金,从而取得人生的第一桶金,是非常励志的。

10. 有舍才有得,清零思想,更新自我

人,必须要学会放弃,适时地给自己清零。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只有让自己处在一种空灵的状态,处在一种没有负担的状态,处在一种没有污染的状态,才能像一个空杯子一样,给杯子里装进智慧,装进创造力。如果一个杯子满了,没有空间了,它就变成了一个没有用的杯子。

着名的当代大提琴演奏家波罗·卡萨尔斯,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在每一天里重新诞生,每一天都是我新生命的开始。明天将是新的一天,应当重新开始,振作精神,不要使过去的错误成为明天的包袱。”

卡萨尔斯的话折射出这样一个道理:人生需要磨砺,也需要及时为自己“清零”。这样,人们便多了一分清醒,多了一分淡泊。撇开既得的名利地位,一无所有地从零做起,使我们看到“清零”蕴含着更深层的价值。

清零思想,就是要更新自我。自我更新是生命的本质属性,地球上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生命体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的剧增,人们忙于自己的追求,无暇去思考自我、更新自我。事实上,人生最有价值的投资就是磨练自我,不断地自我更新,使自己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更新自我是生存的选择,是认知的升华,是观念的突破。更新自我就是要跳出传统低效工作的巢臼,放下旧的包袱,学习新的技能,掌握新的知识,创造新的未来。

为了给自己重新装进智慧,早在“现代城”时期,潘石屹就让自己做了一次“清零”。

在现代城销售初期,潘石屹就把所有工作安排妥当,他决定要到西部走一走。2003年3月9日,在参加完前一天的“妇女节”活动后,潘石屹一行四人在卫星定位系统的指引下,从北京一直驶到了新疆境内的火焰山。这段行程沿北纬40度西行25度,从东经116度一直西行到东经91度,总共用了12天,全程2250公里。潘石屹则给这次西行起名为“西行25度”。

在说起这次西行时,潘石屹表示:人活到了三四十岁之后,头脑中一定会有各种世俗的看法、固有的观念,有各种各样的污染。正是这种污染使我们的生命不再年轻,让我们丧失了许多的创造力和生命的生机。人们开始担心失去已有的名誉、地位和各种关系的资源,要放弃这些东西,让自己回到最原始的状态,变成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正是这种担心,使人变得越来越世俗,阿谀奉承、不求上进,千方百计地在讨好着这个世界,一步步地失去着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失去了人性中最有创造力的东西。

潘石屹决定去西部,就是为了让自己的思想回到“零”的状态,就像一台电脑在使用一段时间以后需要格式化一样。

我们知道,只有空茶杯才能装进茶水。只有被“清零”的头脑才有空间装入新的知识和智慧,如果我们被陈规与偏见占据大脑,鲜活灵魂的思想就无法再进入。

所以,清零思想,就是更新自我。我们只有让自己适时地“清零”,让自己处在一种空灵的状态,才能像给空杯子注水一样为自己的思想注入智慧,填装创造力。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392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733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1027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289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350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1031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985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840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1012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