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传统面具是什么意思
1. 曼谷旅游有什么礼物,当地特色的东西可以带回来给朋友
首先~说说纪念品之类的。泰丝在曼谷的MBK就有,想买好的就去金.汤姆逊。传统面具,木质锦盒在夜市就有。可以在清迈的周末市场买古典台灯,灯饰和挂饰,都是很精致的。不推荐在芭提雅买纪念品!记得回曼谷买就好了。还有泰国这边化妆品都是比国内便宜的,可以看准了入手。还是有很多芒果,芒果一年四季泰国都有,芒果一般2-3rmb一个,还有龙眼,市场价格是60泰币(6rmb一斤)一公斤,山竹和留恋就比较贵了。除了水果还有是泰国的名吃,一般是酸酸甜甜辣辣的,比如冬阴功,酸辣木瓜丝。就我个人而言身为甜品控,当然忘不了要去超级市场买榴莲干,榴莲糖啊~都是正宗味道超纯。当然有心的话给朋友寄上一张明信片也不失为贴心之举呢。
以下是部分价格供参考:
曼谷包(25泰铢到700泰铢),
泰丝(100泰铢到400泰铢),
传统面具(200泰铢到800泰铢),
木质锦盒(50泰铢),
古典台灯(70泰铢到150泰铢),
烛台(200泰铢到600泰铢),
银饰(20泰铢到500泰铢),
灯饰(200泰铢左右),挂饰(100泰铢左右)。
2. 面具的基本含义
面具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象征,它是一种横遍全球纵观古今的重要文化现象,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外在形式,为学术界所重视。面具是造型艺术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最早出现于十分遥远的古代。许多部落和部落的面具常是把雕刻和绘画结合在一起,创造出颇为精彩的作品,尽管奇形怪状,毕竟不是为造型艺术的一项重要的成就。面具文化也通常被称为傩文化。他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我国是面具产生最早、流行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直到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它的原型和影子,继续在我国民众心理上、民俗上、文化上和艺术上发挥作用。
面具是造型艺术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最早出现于十分遥远的古代。许多部落和部落的面具常是把雕刻和绘画结合在一起,创造出颇为精彩的作品,尽管奇形怪状,毕竟不失为造型艺术的一项重要的成就。面具文化也通常被称为傩文化。他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它表明人们已从表面思维开始向抽象思维迈进。
一般指演员的面部塑形化妆,又称“假面”、“脸子”。英文称“mask”。
人类戴面具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最早的面具可能产生于狩猎活动,为了便于接近猎物,猎人用面具把自己装扮成各种动物,在世界各地的民俗活动中,人们往往用面具把自己装扮成神鬼及各种奇禽怪兽,以表示对自然力的崇拜或在想象中征服自然力,在民间的一些戏曲表演活动中,面具至今仍是主要的化妆手段。比如贵州的地戏等。
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面具(下图),其材质为石料,可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现存放在巴黎圣经圣地博物馆。
面具,用丰富的表情及色泽讲述藏戏文化。
面具,藏语中称“巴”,主要用于各种民间表演活动,它与人们日常生活、劳动、娱乐有着直接的关系,遍及西藏各地。通到了清代,藏戏广泛普及到民间,其剧目、流派更加丰富多彩。藏戏面具与宗教面具相比,造型带有浓郁的世俗倾向和民间色彩。表现的题材主要包括历史故事和神话中的人物、神灵和动物。藏戏面具中的国王、大臣、喇嘛、老妇、老翁的面具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剧情中神灵、鬼怪和动物面具的塑造,尽管带有宗教面具影响的明显痕迹,但大都人格化,被赋予了人的情感。人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都在面具中得了具体的表现。面具多设色,不同的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如深红色象征国王,浅红色代表大臣,黄色象征活佛,蓝色代表反面人物,而半黑半白象征两面派等。藏戏开始时,最先登场的是戴猎人面具的角色。猎人面具多为蓝色或青色。 面具的使用在很多地区都很普遍。
现代戏剧的面具
十九世纪面具常被欧洲前卫艺术家使用。如歌剧魅影里的角色使用面具
仪式用的面具礼仪面罩出现在世界各地,虽然他们往往有着许多特点,极鲜明的形式发展。
在世界各地仪式与戏剧面具
非洲
许多非洲面具代表动物。
日本
日本面具属于相当古老的传统,至今成为高度精密和程式化的戏剧传统。有些戏剧如能剧的主角必须戴面具。
工作保护
焊工的面罩,以保护焊机操作员的脸和眼睛。击剑面罩。
3. 面具和头饰有什么差别
面具,指遮盖全部或部分脸并有眼睛开孔的覆盖物,通常作为舞会、狂欢节或类似的节日、戏剧等的伪装起遮挡保护作用的外罩。面具文化也通常被称为傩文化。
头饰,指戴在头上的饰物。与其它部位的首饰相比,装饰性最强,因而主要是女性首饰,包括发饰和耳饰、帽子。 古代女子头饰大多华丽精巧,更是美发的重要部分,梳好的发髻要用花和宝钿花钗来装饰。 宝钿花钗里包括发簪,华盛,步摇,发钗和发钿。
4. 面具是做什么的是如何演变的我国传统面具主要有哪些
面具作词语解释是起遮挡作用的外罩,是节日欢乐或戏剧上用来伪装的。面具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象征,它是一种横遍全球纵观古今的重要文化现象,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外在形式,为学术界所重视。面具是造型艺术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最早出现于十分遥远的古代。许多部落和部落的面具常是把雕刻和绘画结合在一起,创造出颇为精彩的作品,尽管奇形怪状,毕竟不是为造型艺术的一项重要的成就。
现代面具比如特殊工种的防护面具
传统面具,1,假面,是为生活中最常见,用途最广泛且造型最丰富的面具。人们通常所说的面具大多指假面。2,假头,为主体中空的套头式面具,佩戴时一般将整个头颅罩住,只留出眼睛和嘴巴部位,但也有佩戴于以上者,以方便说唱表演
3,面饰,为系佩在身上用做装饰和辟邪的小型面具,系佩位置通常在胸前、臂上或腰间,长度一般宽在2-8CM左右,顶部或两侧钻有小孔,以供穿系之用。造型可分为人面和兽面两类,而以人面型居多。4,面罩,盖在死人脸上的面具,又称“死面”。大小与人面相仿,或略大于人面。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在死人脸上覆盖面罩的习俗,5,脸谱,远古时期,与面具关系最密切者莫过于脸谱。脸谱和面具一样,都是用以改变人的形貌的化装手段和文化符号。因此,脸谱又被称为“软性面具”。脸谱可分为戏剧脸谱和社火脸谱两大类。
5. 为什么泰国一家医院看病前先戴上面具
最近在泰国有一家医院却让很多人表示有点可怕。因为在这家医院,你看到的病人的画风是这样的。面带一个面具。原来近段时间,泰国甘烹碧地区的一些医院为30到70岁的女性做子宫颈抹片检查,为了避免尴尬才想出了这个办法。
院方的灵感来源于“蒙面歌王”,有很多妇女因为羞于检查,因此戴上面具会让她们不那么尴尬。
6. 各国面具有什么特点
五彩缤纷的面具
记者能赶上这趟热闹,完全是因为工作的关系。不过一入威尼斯的水巷,一看满眼色彩斑斓的面具,大概没有谁不会被狂欢中的水城吸引。各色各样的面具是威尼斯狂欢节的一大特点,在中国人看来它们有点像京剧脸谱。满大街都是勾着脸的人在又唱又跳,好像上演大戏,这就是威尼斯狂欢节给记者的印象。威尼斯大街小巷有数不清的面具店,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收集着时髦的斗篷,有的专卖高顶硬帽,还有的现场展示面具的制作工艺。“面具”可以简单到直接画在脸上,也可以经过复杂的程序,用纸浆、布料、瓷器、玻璃甚至塑料等等制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夸张、华丽、戏剧化,看得你眼花缭乱、不知身在何处。
据说,威尼斯狂欢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到18世纪时已成为欧洲最着名的狂欢节,由于王孙贵族纷至沓来又不想暴露身份,戴面具和乔装改扮就成了一直延续的传统。有面具和一身戏装的遮扮,人们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幻想和激情,肆无忌惮地狂欢。
“天使”降临圣·马可广场
前来参观狂欢节的人们穿小巷,过小桥,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圣·马可广场。这里成了面具与服饰的展示会,不少人从头到脚全副武装,有的扮成17世纪的贵族,有的扮成电影中的角色。记者看到一位贵夫人打扮的女士,想上前探问她这身行头的来历,但她听不大懂意大利语,看来是位外国游客,专门到水城凑热闹的。
中午12时,偌大的圣·马可广场被上万名前来狂欢的人挤得水泄不通,身着古代服饰的仪仗队来到大公府门前,一些人装扮成古代威尼斯达官显贵登上主席台,圣·马可教堂的钟声齐鸣,主持人宣布威尼斯狂欢节正式开始,广场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时,位于广场中央一侧的100米高的钟楼上,世界女子击剑金牌得主、意大利击剑运动员弗里达扮成天使,银装素裹,挥动着翅膀,徐徐从天而降,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祝愿。
狂欢节欢而不狂
与巴西狂欢节及意大利其它地方的狂欢节相比,威尼斯的狂欢节独具特色,给人的感觉是欢而不狂,人们更倾向于享受放松愉悦的生活。记者在圣·马可广场周围看到数百名在现场给游人画脸谱的年轻人,他们中有不少是从外地赶来的艺术系学生,趁着节日赚点小钱。不少游客和当地人坐在这些画家提供的小板凳上,晒着太阳,闭目养神,花上5个欧元,只需几分钟,就可让自己面目全非,合格地融入狂欢的人群,既经济又实用。一对意大利青年男女别出心裁,在每人的脸上分别画了半颗心,然后热吻在一起,两颗心紧贴在一起,变成了一颗心。
经过乔装打扮的人们在广场上漫步游逛,吸引着往来者的视线,让人们拍照留念。一位意大利妇女身着18世纪的服装,手中拿把扇子。她告诉记者,她是威尼斯本岛人,这套服装她已经用了好几年了,价格是2000欧元左右。这些人大部分都跟演员一样,根据不同的着装,进入不同的角色。在外人看来他们可是相当的神秘,一般都不开口讲话,你只能看到他们未被遮住的眼睛,连真实性别都难以分辨。这样娱己娱人的游戏要持续10多天,然后人们摘下面具,暴露原形,重新回归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