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泰国佛界
㈠ 请问泰国佛教与中国佛教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首先,国情不同:泰国是政教合一的君主立宪制王朝国家,佛教成为其国教,教规完全等同于国法,公民必须信奉和遵守,没有信教与否的自由。中国是政教分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现阶段,宗教信仰自由是通过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来确保不信教群体的合法权益前提下来实现的。
其次,文化氛围不同:泰国佛教受东南亚佛教文化氛围影响逐渐形成上座部佛教,也称南传佛教。中国佛教除云南地区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的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以外,由于佛教传播与中国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中国佛教形成汉传佛教(汉语系)和藏传佛教(藏语系)两大派系。
南传佛教传承的是印度佛教早期形式的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传承的是印度中期的大乘佛教,喇嘛教传承的是印度晚期的密乘佛教。
㈡ 泰国佛教的特点
佛教是泰国代代相承的传统宗.教,也是泰国人的生活重心。在四千七百万.人口.中,佛教.徒占了百分之九十五。泰国95%以上的人信奉佛教,据说全国有3万多所寺.庙;而“天使之城”的首都曼谷便有“佛庙之都”之称。由于泰国历代国王都护持佛教,所以佛教成为泰国国教,僧侣倍受敬重,在社.会各阶层有很大的发言权。甚至王室仪式、国.民教育及生活种种,都以佛教作为规范,而且规定男子结婚前,必须要出家,一般为一周至一个月,每天清晨出外托钵、过午不食。大部分青年僧侣是学.生,泰国约有九千所教授巴利文和佛.学的佛.学院,另有两所佛教大学,只教授佛.学,长老比丘指导静.坐及修行,或致力于布教、教.会行政和心理咨询。在泰国,寺.庙是主要的社.会教育和慈善机.构,所以它有很多的社.会功能,如供奉僧侣、信.徒朝拜、摆设历.史文物、接待外宾和游客,甚至还收受社.会上无法生活的鳏寡孤独等穷人养老等。
㈢ 关于泰国佛教和人妖的问题
泰国是典型的南传佛教国家, 但是民间又同时流行原始信仰. 不管是恪守传统的南传佛教, 还是朴素的原始宗教, 对变性人(人妖)和同性爱者都有一定的包容度, 并没有严格禁止. 南传佛教讲究个人解脱, 特别重视佛祖亲传的教导和佛徒圣者的经论, 并且尊重个人自由和宣扬慈悲宽容的思想. 虽然南传佛教也以严格遵守戒律着称, 但是由于变性和同性爱这类与性有关的议题, 只是被认为不被许可, 再加上佛教本来的慈悲之心, 因而未像其他宗教那样赤裸裸的定罪和惩罚. 于是变性人存在的情况就一直延续到如今. 当初的宫廷阉人到现在的人妖小姐, 就是变性人这个特定人群随时代变化的结果.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也促使了更多的人妖出现, 并逐渐成为泰国旅游业的一大支柱. 泰国政府由于比较世俗化和经济原因, 因而也默许人妖产业的存在和壮大. 而泰国人民也是出了名的微笑民族, 因信仰南传佛教而更加宽容大度.
当然, 尽管如此, 人妖在泰国仍然是最饱受争议的人群, 社会地位依然得不到认可, 泰国人只是接受其存在但并未完全认可人妖. 在大部分泰国佛教徒看来, 变性不是件光彩的事. 而近年来泰国政府迫于佛教僧侣及社会道德力量的压力, 对青少年随意变性的情况进行了一些管制, 同时也进一步遏制泰国的性泛滥以及性疾病的传播. 佛教界在维护社会道德和社会稳定上有一定的作用.
至于周边的其他佛教国家, 因为历史上, 阉人等特定人群未成规模, 也未受印度阉人的较大影响, 再加上现在仍然比较保守, 所以并不存在人妖这样的旅游产业. 而且泰国开放较早, 社会经济较发达, 民众有更多的自由, 佛教虽然是国教, 但并未因此压制人妖, 而是较温和地看待, 因此形成了泰国独特的人妖现象.
㈣ 请问一下泰国佛教和中国佛教的区别
1、无论是中国佛教还是泰国佛教都是印度释迦摩尼佛教法的分支;所以共同认释迦摩尼佛为本师;中国佛教无论是藏传还是汉传都是大乘佛法,以利益一切众生为根本目的,最后果位为究竟佛果
2、泰国佛教偏向于小乘佛教,其以自身获得最终解脱为目的,最高果位为阿罗汉;大体就这些,阿罗汉以修四圣谛而成就,缘觉修十二因缘成就,大乘佛法以六度四摄成就菩萨道。
3、但是大乘佛法必须以小乘佛法为基础。主要是针对不同根性的众生而宣说的佛法,其实从究竟意义上都一样,法与法,佛与佛之间不违背。
更多关于泰国佛教和中国佛教的区别,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b91ad91615834650.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㈤ 如何理解泰国佛教文化
探寻泰国佛教文化与国民素质间的关系
2015年09月14日 13:43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吴建华
在阳光分外灿烂的午后,我去访问泰国文化专家黄玉发先生,我想知道佛教文化与国民素质之间的关系。
从前,我不敢想象这是怎样的一片微笑的国土,现在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昨天一下飞机,就看见跪成一排整齐的泰妹。她们身穿泰国风情服装,是蓝底白花而工艺细致的那种,其上又披着角状的红色肩饰,肩饰上同样绣着白色的藤纹和花朵,是那么素净而安祥。泰妹们的眼珠又黑又大,目光炯炯。她们的跪姿不是装装样子的,而是和霭可亲地微笑着,让你真真切切地感到她们真诚的跪拜礼节,然后才起身给你献上一串紫红色的鲜花,那鲜花朵是用线绳串成的一个花环,她那么热情的、大方的和虔诚地给你戴在了脖子上。就在这一霎间,有人给你拍下了泰妹献花的仪式照片,等你下榻不久,就会有人给你送上门来,是那瞬间即永恒的你与泰妹的合影照,并且装置在一个有漆花的圆盘上,他声明只需要一百泰珠,你如果看不上照片,完全可以拒付,丝毫没有强收强卖的意思。我的那张装在漆花盘上的合影照,至今还保留在书房的博古架上。
在泰国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身穿黄袍的僧人,金碧灿烂的寺庙,精美玲珑的佛龛,以及千姿百态的佛像。举目四望,真是无处不寺庙,户户是佛家,人人是佛徒。我问黄先生,佛教在泰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黄先生本来在寒喧之后,已经宽松地坐下,但一说起佛教,他就先去净了面手,然后站着向我介绍说:佛教是我们国家的精神支柱,是每个社会团体和家庭的道德规范准则,佛教认为生命是循环不断的,一个人的一生不是以生为始,以死为终的,而生死只是人生轮回中的一个环节,每个人都有前世及来生。使人联想到自己贪欲的结果只能招致痛苦,相反,怜悯与关爱别人会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幸福。只有戒除欲望才能得到心灵上的平静,经由涅而至臻圆满,这种教义,自西元前三世纪传入就非常符合泰国人的本性。
现在泰国约有4万余座寺庙,50多万僧人。并且和尚十分受人尊敬,连国王见了也要合十膜拜,但和尚只是受拜而不还礼。他们的生活靠“化缘”,曼谷平均500人养活一个和尚。
黄先生扳着指头数着,生怕我忘了似的,说僧侣们只有八件必需品,这八项是外面双层的袈裟,上身的袈裟,下身的袈裟,化斋的钵,缝补袈裟的针和线,束袈裟的腰带,剃刀和出游时间的滤水器。
我说他们托钵化缘是不是有乞讨之嫌?
黄先生瞪大眼睛,摇头道:他向谁化缘就是给谁植福或积功德,怎么是乞讨呢?
我说我想知道佛教寺庙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
黄先生当下就很兴奋,有点如数家珍的样子,说寺庙不光是佛门之地,它充当着乡村宿舍、职业介绍、学校、医院诊所和民众联络中心,当然还有旅游的效益价值。而僧侣总是忙忙碌碌承担学习教义、潜心修行,并传播教义。泰国人热情、宽厚、善良的本性是与自己的宗教信仰分不开的。教育追求“自净其意”,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就是别做坏事,多做好事,这跟你们中国人的宋明理学“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说法一样,主张善恶的问题,人心总是自有分辨能力的。
黄先生居住在湄南河水上人家旁边的一坐红色的小楼上,透过临水的窗口,可以尽览宽阔的湄南河上往来的各种大小船只,和船只上各种不同肤色的游客,他们从泰妹的手中买到各种喂鱼的面包,像抛球似的扔了出去,立即就能看见数尺长的大鱼像足球运动员顶球似的从水中跃起,张大嘴巴在空中接个正着。还有同时跃起数条鱼来的动作,让游客只感到手中的东西远远不够丰富。可是游客太多,喂鱼的总量总是不会少的。
黄先生见我看得入神,便说这些鱼是万万不可捕捉的,因为这里靠近寺庙和王宫,鱼的身上就有了一定的灵性,在这里喂鱼是对自然生命的尊重,更是对泰国文化的敬重。
我笑着说:这里的鱼真是太幸福了。
黄先生也笑着说:这是佛教文化的力量。
他在说话之后,就去给家中佛像上香。黄先生敬的是四季佛,烧的是平安香,空气里弥漫着印度檀香的香气,使我陶醉在佛教王国美好的境界之中。
在以后的访问中,我逐渐发现泰国的大象也活得非常幸福,一问才知道,大象是泰国的国宝,无论什么人只要捕了大象,都要交给国王来定级,并且可以获得一份大奖。
我在巴他耶看见一群驯化后的大象,它能分辨出游人给它的钱是泰币,还是外币。如果是外币,它就用鼻子接过交给了背上的主人,如果是泰币,它就送到水果摊上去买来香蕉吃。我还看见一头小象,它会打篮球,如果投中了篮框,会兴高采烈地摇头摆尾。使人不由地想到佛教文化对万物生命的珍惜和敬重。连同街头上大大小小的石雕像,木雕像,统统都没有因为它是公共场所的公有财产而被人为的乱画乱写,甚至打乱和推倒。
由于佛星高照,泰国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总是充溢着生命的和谐美,真是一片微笑的土地,其笑容总是自然而真诚的,就连收取许多服务性的小费,只要过得去,他们决不计较。我在以后的日子,每每想起这段生活的情景,脑子里总是弥漫着一种扑鼻的檀香的味道。
㈥ 泰国的佛教与中国的佛教有哪些不同之处
1、从基本教义来说,没有区别。
2、从传教方式来说,有一些区别:
(1)佛教传入泰国后,基本保持了佛教的原始状态和传教方式,被称为:小乘佛教。其特征:最大限度的保持了佛教的原始状态,以自渡修行为主,辅之以传教渡众生;修行者的修行目标是阿罗汉。从国家政府层面来讲,泰国小乘佛教在传教方式上,以国家政府强制力给予保障,在教义上国家政府给予尊重。
(2)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融合,形成了适用中国的传教方式,被称之为:大乘佛教。其特征:具有农耕特点,且以传教普度众生为主,自渡修行并行。修行者的修行目标是菩萨、佛。从国家政府层面来讲,国家和政府对佛教传教方式和教义均给予尊重,并以民间发展为主,国家和政府给予一定支持。
(3)另外,佛教传入西藏后,与西藏苯教相融合,形成了适用西藏地区的传教方式,被称之为:藏传佛教。其特征:师徒秘传为支柱,普度与自渡为补充。修行者的修行目标是佛。从国家政府层面来讲,藏传佛教是政教合一,或者说其宗教和行政基本融合在一起,国家和政府对其给予管理和支持。
㈦ 为什么佛教在泰国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泰国成就阿罗汉果的太多了!你自己网络看看,泰国肉身菩萨,其实这个叫法不准确啊!泰国主要信奉上座部佛教,是不承认菩萨的存在的,这个道理大家要搞清楚思路。
我们说劝一个小乘人念佛很难,为什么呢?他自己以为已经修道圆满了,因为他可以舍报入涅槃,自觉“不受后有”,所以说阿罗汉根据自己的判断能力,他不会把自己得救的希望寄托在菩萨身上,佛教是到了中国才开始大乘的,可是大乘佛法实修之中,是于别人益处多,对自己益处未必多,比如布施吧,是大乘提出来的,我也经常布施,可是我现在生活并没有多大改善,同样的,也有人说自己念佛很久了,一点感应也没有,还有网友因此怒斥佛教,说念到死也没用,这个问题大家千万不要乱说造口业,念佛有没有用,是看你自己修持的,你什么功夫都没有,要感应有何用?再就是我的一些布施,财布施得财,可是结果不一定在这辈子圆满,可能是来生、百生、千生以后得到其果报,其实这点我虽然知道,也仍然在继续布施,佛教中有个故事就是,一个国家的公主,过去供养一个圣僧一辈子,这辈子才有财源滚滚的果报,这个道理你要说清楚太难了,供养僧人和发财有何关系?它就有关系!因果关系!你想想供养一辈子,受了一辈子穷苦,这个女人坚信因缘果报,后来果然得到了!不过不是在那一辈子,而是在后来一世做国家公主的时候成熟的果报。这个因果是最难信的一部分,因为一般人会觉得这道理是无稽之谈,说不出道理,那个道理不容易会道,只能说这是因果,你要把这个道理弄清楚,至少你要修证阿罗汉,因为阿罗汉的神通,入定是可以看过去未来的,那时候你对因果的了解就清清楚楚了。
和大乘佛教不同,小乘佛法修行是不靠别人,修行者的发心是完全靠自己的,因为他知道外界的人、事靠不住,所以靠自己,我们有没有听过哪个阿罗汉是念观音菩萨成就的?如果有,你拿出来,引经据典,在我记忆中,没有这种例子,阿罗汉修行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结果都是大阿罗汉果,比如安那般那、白骨观成就法、四谛法,因为现在人善根太薄弱,所知障太大,所以这时候修这些法不容易成就,比如四谛,就四个字,苦集灭道,听懂的就成就阿罗汉果了,大家身为佛教徒,这四个字听了多少遍?有没有一个证初果的?这是因为大家的善根都不够,过去的慧根都没有,这时候听了,意会的不是慧,而是一种所知障,不能理解苦集灭道的真谛,过去的迦旃延尊者就是这样,佛祖的上首弟子逐一给他讲苦集灭道四谛,他感觉完全听不懂,无法证悟,迦旃延尊者也是大学问家,可是证悟和做世间的学问是两码事。
㈧ 泰国的佛教和我国的佛教有何不同点
实际上,这就是大乘佛教(我国)与小乘佛教(泰国)的区别。简单的理解,最大区别如下:
1、境界不一样:大乘佛教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小乘佛教则认为“佛只有一个,我们顶多只能修到阿罗汉境界,甚至连释迦牟尼都被他们称为“大阿罗汉”
2、修行步骤不一样:大乘佛教追求既度人又度己,小乘佛教则先度己再度人。
3、地域也不同:大乘佛教以汉地为主,小乘佛教则以东南亚为主。
4、教材不同:小乘佛教只承认早期结集形成的经典佛经(譬如《阿含经》),对后出的大乘经典,如《阿弥陀经》、《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一概不承认。但是大乘佛教却承认小乘经,认为那是佛对小根器人说的不了义经,大乘佛经才是根本经典。
5、对菩萨的认识不同。小乘认为菩萨是成佛前的状态,释迦牟尼佛前世是菩萨,大乘的文殊、普贤、观音等菩萨都是虚构。大乘认为,一切众生,发愿成佛,自利利人都是菩萨,菩萨修行有不同等次,文殊、普贤、观音都是真实存在。
5、对涅槃的认识不同。小乘认为涅槃是“灰身灭智”,即灭除肉体和精神,不再有来生。大乘认为涅槃是“常、乐、我、净”。
㈨ 泰国的佛教和中国的佛教有什么区别
1、流派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也不一样。
泰国属于南传小乘佛教,为佛早期所说入门根基,只可自度,济不得别人,所证之最高果位为阿罗汉、辟支佛。中国属于北传大乘佛教,实为如来本意。自度度人,可证佛果。
2、泰国礼佛和泰国佛牌与中国是不一样的。
礼佛礼仪泰国的拜佛姿势和我们不同,僧人的“五体投地”式,双肘,双膝,头都要着地,手掌张开向下三拜。男女跪拜脚的姿势不同,男立女平。跪拜时要遵循好看、文雅、大方,不可过快或过慢。
3、佛教派别不同。泰国为上座部佛教,中国为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其实是比较传统的佛法,就是释迦摩尼佛在传道的时候所宣扬的佛法。而中国大乘佛教有一些规矩更加的本土化了。
在泰国小乘佛法是允许吃肉的,释迦摩尼佛在传道的时候也是可以吃肉的。因为施主所布施给你什么你就吃什么。而中国是不能吃肉的。
4、国内地位不同。
泰国95%的人信奉佛教,因而佛教是其国教。佛教在中国只是众多信仰教派中的一种。
(9)如何看待泰国佛界扩展阅读:
中国佛教的宗派:
1、三论宗
依据鸠摩罗什(343—413)传译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而研究讲习而形成的学派名 “三论宗”。它的宗义,是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从真空的理体方面揭破一切五蕴诸法虚妄不实,彻底破除三毒(贪嗔痴)迷惑,以建立一切无所得的中道正观。
隋末的吉藏大师系统地阐发了这一理论。这一宗,实际就是印度中观系统的的流派,龙树、提婆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2、瑜伽宗
依弥勒讲说、无着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名瑜伽宗。我国玄奘法师(600一664)译传此宗,并糅译十师解释世亲《唯识三十颂》之作为《成唯识论》,故此宗又称法相唯识宗,亦称慈恩宗。
他的宗旨是广泛分别万有性相皆不离识。阐述诸法因缘体用,修唯识观行以转识成智(转依)。此宗由玄奘法师译传而成立,是印度无着、世亲学说的直接继承者。
3、天台宗
天台宗是以罗什译的 《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因为创始人智顗(538~597)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
4、华严宗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根据,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发,是在前人(三论、天台、慈恩、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创始人是七世纪末的贤首国师(法藏),所以又名贤首宗。
此宗以五教来判摄整企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观为中心思想,着重阐明法界缘起的道理和观行的方法。
天台、华严的宗义虽说导源于《法华》、《华严》,而实际上为中国所独创。天台的一心三观、圆融三谛的学说和华严的法界缘起,一切无碍的学说都大大发展了印度传来的大乘思想,展现了中国独创的的大乘精神。
5、禅宗
禅学方面,在中国有一支异军突起,那就是所谓“教外别传"的禅宗。这个宗所传习的,不是古来传习的次第禅,而是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的祖师禅。
相传此宗的禅法是五世纪初的菩提达摩由印度传来。虽有单传心印,不立文字之说,实际上禅宗是以《楞伽》、《金刚》和以后出现的《六祖坛经》以及许多的 “语录”为依据的。
在八世纪,它又分为南北两宗。北宗神秀一派主张渐修,盛极一时,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慧能主张顿悟,后世尊为六祖,弘传甚盛。
从唐至宋,南宗的禅师辈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出了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宗,临济下又分出黄龙、杨岐两派,合前五宗称为七派,都曾盛极一时,后来的禅宗只有临济、曹洞两派流传不绝,临济宗尤为兴盛。
6、净土宗
净土宗是依据《无量寿经》等提倡观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为净土宗。五世纪的慧远是它的创始者,六世纪的昙鸾和七世纪的善导是它的重要的弘扬者。
修学此宗不一定要通达佛经,广研教乘,也不一定要静坐专修,只要信愿具足,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由于简便易行,不拘形式,能摄受广大群众,因而使净土宗在中国得到特别广泛的流行。
7、律宗
在戒律方面,依据昙无德部四分律而加以大乘教义的解释,在中国形成了一个“律宗”的学派。它的重要人物是与玄奘同时的道宣。由于这一宗的盛行,中国僧人们在修习岁乘三学中,仍注重上座部戒律的止作二持的遵行。
8、密宗
八世纪时印度的密教,由善无畏(637—735)、金刚智(669—741)、不空(705—774)等传入中国,形成密宗。此宗依《金刚顶经》、《大日经》建立“金刚界”、“胎藏界”两部三密瑜伽。此宗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
这便是中国汉语系佛教的八大宗派。此外还有专宗俱舍论的俱舍宗,专宗成实论的成实宗,以及专宗摄论、地论、涅槃经的各宗派,于东晋南北朝时期兴起;盛行一时,但不久便失去传承,或并入他宗了。
㈩ 简述泰国佛教的地位
泰国,全称泰王国(The K1ngdom Of Thailand),别称:佛之国、黄袍佛国、大象之邦。国花:睡莲。大多数泰国人信奉小乘佛教,佛教徒占全国人口九成以上。泰国南部的陶公府、北大年府和惹拉府以回教徒为主。另外亦有信奉基督教和印度教的信徒。
13世纪以前,境内已流行北传大乘和南传上座部佛教。
13世纪中叶,素可泰王朝建立,由于君王的崇奉,上座部佛教逐渐占主导地位。
1361年第五代国王,昙摩罗阗.里泰王亲自受戒出家,是为帝王出家之始,里泰王精通上座部佛学,撰写了泰国第一部佛书《三界论》。至逻迦王时举行第一结集三藏,召集一百多位高僧,译述了大量的佛经及论疏。泰国的佛教僧阶制度初步形成。
14世纪阿瑜陀王朝(1350—1767)渐兴,征服北方的素可泰王朝。阿瑜陀诸王扶持佛教,仅京都地区就有佛寺千余所,男子一生须至少出家一次已成为习俗。
18世纪,曼谷王朝崛起,曼谷王.拉玛一世极其崇奉佛教,重新结集三藏。僧王那勒巴用巴利文撰写的《三藏结集史》是重要的佛教史名着。
拉玛二世,佛教隆盛,有黄袍佛国之美誉。
1851年已出家二十七年的拉玛四世接替兄位做了国王。拉玛四世博通三藏,通晓梵、英、意大利、巴利等文字,对佛教进行了改革。
20世纪初,拉玛五世颁布了僧管理法令,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僧伽制度。还创办了佛学院和佛学月刊,把贝叶经三藏改为现今世界流通的开本,镌刻经藏,分送世界各国图书馆流通保存。
拉玛六世,撰写了《什么是佛陀正觉》推广佛法,该书成为现在泰国普通中学使用的佛教课本。
拉玛七世重新刊印一千五百部大藏经。
拉玛八世,泰国改为君主立宪国家,佛教为国教,国家的议会、内阁、法庭“三权分主”体系完成。
现代的泰国国王是拉玛九世,50年代中代,世界佛教复兴运动进入高潮。国王尊僧王金刚智为师,出家十五天,1957年庆祝佛陀涅盘2500周年,曼谷王宫前广场,僧人连续七天诵经,全国放假禁屠三天,举行大赦,2500名男子集体出家。
泰国现有95%的人口信仰佛教,4%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宪法规定:“国王必须是佛教徒,且为佛教之最高赞助人。泰国国旗中的白色代表佛教。泰国采用佛教纪年(佛陀涅盘的日期)。国王和百姓见了出家人要致礼,僧人不必回礼。比丘们是人民日常生活的精神导师。僧王是佛教界的最高领袖。但僧人不参与政治,不行使选举权。出过家的男子,才能取得社会的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