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泰国资讯 » 泰国大城王朝为什么灭亡

泰国大城王朝为什么灭亡

发布时间: 2023-01-28 19:20:58

㈠ 泰国国王拉玛一世简介拉玛一世是怎么建立曼谷王朝的

泰国国王拉玛一世简介拉玛一世是怎么建立曼谷王朝的?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虽然拉玛一世的帝位是举兵抢过来的,可是他的施政工作能力与郑信对比不遑多让,他奋发图强,加强曼谷王朝对泰国的执政,在政冶、经济发展、国防、文化艺术等都是有非常好的做为,是泰国在历史上的一代贤君。

直到公年1809年,当政27年的拉玛一世因病病逝,长年72岁,由与王后生的长子拉玛二世承继帝位。很多年以后,拉玛一世的子孙后代拉玛六世当政期内,引入泰国传说故事拉玛,把自己的君王头衔列入拉玛六世,而且追尊祖辈五代君王为拉玛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后面的曼谷王朝国王沿用迄今,因此直到那个时候,拉玛一世才被后人称之为拉玛一世。

㈡ 关于战象的资料

自古各国的兵家就十分注重利用本地的特有动物-------象来冲锋陷阵,这样做也常常收到出人意料的战绩。借此在某些特殊环境下产生了以“象”为基础的兵种,即为“象兵 ”或“战象”。“战象”是是古代一些地区的重要作战武器。在战场上主要用于冲散敌军的阵列以及踩踏敌军。战象都是公象,因为公象速度更快而且更好斗。战象也许算是战场上应用最早的恐怖武器了。它们主要的作用是在冲锋时踩踏并冲破敌军阵线。冲向敌军的战象不仅能在敌军中制造惊恐和慌乱情绪,而且还可利用马不习惯大象散发的气味这一特点,令敌军战马受惊失蹄。与骑兵的战马不同,战象的皮很厚,不会轻易受伤,即使步兵的长矛阵也很难挡住它。
一、历史
大约四千年前,印度河文明开始驯象。但是象并未完全家养化,人们必须在野外捕捉象来使用。首先被驯化的品种是亚洲象,主要用于农业。人类首次驱使象上战场是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古印度。当时吠陀时代的印度有几首圣歌对此加以记载。大约同时的中国商朝人也最先将象编入军队。商朝人驯化的是栖息于黄河流域的象。
非洲、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东南亚泰国、缅甸等国家都盛产大象,被称为象的故乡。我国的云南等热带丛林地区也是大象繁衍栖息的胜地。
象的躯体魁伟庞大,是世上现存最大的陆地动物。但象并不笨拙。它生性聪明,通人性。象虽行动缓慢,然而跋山涉水如履平地,陡峭山路视若坦途。所以,盛产大象的亚非地区自古就有利用象做运输工具、当邮差的传统。它那让人望而生畏的体态巨力更是兵家青睐的战斗力。
波斯帝国在数场战役中使用从印度获取的战象。公元前331年10月1日波斯帝国与亚历山大大帝的高加米拉会战,很可能是欧洲人首次面对战象。布置在波斯军队阵列中央的十五头战象给马其顿军带来极大的震撼。以致亚历山大在会战前夜感到有必要为此向恐惧之神献祭。高加米拉会战是亚历山大的辉煌胜利。但是他对敌军的战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征服波斯后,亚历山大认可了战象的使用,并将一队战象编入自己的军队。五年后,攻入印度的亚历山大在与皮鲁斯的海达斯佩斯河会战中,已经知道如何对付战象了。当时统治(如今的)旁遮普和巴基斯坦国的皮鲁斯在此会战中投入了八十五头战象,形成对亚历山大的巨大威胁。但是最终亚历山大战胜。正当此时,在当代孟加拉国和印度东北部的摩揭陀国拥有六千余头战象。不久之后,“旃陀罗笈多·孔雀”拥有九千多头战象。这两个巨大的数字是波斯人和希腊人使用的战象数量望尘莫及的。
战象的使用开始传播。亚历山大的继业者们在战争中投入了数百头来自印度的战象。托勒密王朝的埃及人和迦太基人开始为了战争驯化非洲象。努米底亚人和库什人也开始驯象。他们驯化的是非洲的森林象。可以肯定地说,北非残余的象因为人类的过度捕捉而最终灭亡。森林象这个品种比塞琉古王朝使用的亚洲象体型小。它们经常由于恐惧而无法被驱入战斗。非洲的草原象的体型比森林象和亚洲象大。事实证明,驯化草原象用于战争非常艰难,对其的使用也不广泛。公元前217年,托勒密埃及和塞琉古王朝之间的拉菲亚会战,埃及军队的森林象体型小于对手的亚洲象。但是塞琉古王朝的安条克三世(大帝)并未因此而胜利。
斯里兰卡的历史文献记载,战场上率领军队的国王们的坐骑是象。在两王公元前200年的历史上着名的遭遇战中,名为“Kanla”的象是“Dutugamunu”王的坐骑,名为“Maha Pabbata”的象是“Elahara”王的坐骑。古罗马历史学家“普林尼”提到,“Megastenes”记载了“Onesicritus”的一个说法。说是斯里兰卡象相对于其他品种的象体型更大性情更凶猛更适合在战场使用。这个原因加上斯里兰卡象生活的地域靠近海港使贩卖斯里兰卡象成为有利可图的贸易活动。甚至在和平时期,象踩踏的死刑使用于叛国者和其他违反国法侵犯王权的罪犯。
古代的战象参加演出亚历山大去世之后的数百年,欧洲战场上的各支军队使用战象对抗罗马。从公元前280年皮洛士的“Heraclea”会战,到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战象震慑着罗马军团。同亚历山大一样,罗马人找到了对付战象的战术。公元前202年的扎马会战,汉尼拔麾下的战象队的冲锋没有效果。因为罗马军的阵列给敌方战象的冲锋留出了通道。一百多年后,公元前46年的塔普苏斯会战中,恺撒以战斧装备第五军团,指挥军团兵集中攻击战象的腿。该军团抵挡住了战象的冲锋。之后战象成为第五军团的标志。塔普苏斯会战是西方战场上使用战象的最后一次比较重要的事例。据说猪是对付战象的有效武器。老普林尼记载:“战象对最小的猪的尖叫都会感到恐惧。”据说一次麦加拉城的成功解围。麦加拉人将滚油倒在一群猪身上,使得猪身上着了火,并把他们驱往敌人的战象队。面对身上有火苗的惨叫的猪群,战象在恐惧中四散奔逃。
帕提亚帝国在与罗马人的战争中偶而使用战象。不过继起的萨珊波斯帝国军队中战象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萨珊波斯在与其西方敌人的战争中多次使用战象。以此着名的“Vartanantz”会战,波斯战象导致亚美尼亚军的畏惧,进而粉碎了亚美尼亚的叛乱。另一个事例是“al-Qādisiyyah”会战,波斯军使用了为数众多的战象。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很少使用战象。查理曼大帝在804年征讨丹麦人的战争中,带上了他的战象“Abul-Abbas”。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的十字军在圣域俘获了一头象,并在1214年攻占“Cremona”的战斗中使用了它。
印度的一个伊斯兰教君主使用战象几乎终结了帖木儿的征战生涯。在1398年的一次战役中,帖木儿的军队面对敌军一百头以上的战象几乎因为恐慌而溃败。历史学家评论,这场战役帖木儿胜在了一个天才的计谋:交战前他命令在骆驼背上堆燃烧的麦秆,燃烧产生的烟尘驱使骆驼向前狂奔,使得战象受惊而向后溃散,并导致敌军撤退的企图失败。对本战役的另一种评价来自“Ahmed ibn Arabshah”,他说帖木儿使用大量的骑兵迟滞了战象队的冲锋。此战之后,帖木儿军使用战象对付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据记载国王“Rajasinghe the First”于1558年围攻位于科伦坡(当代斯里兰卡首都)的葡萄牙堡垒时,他麾下有一支由两千余头战象组成的方阵。国王“Rajasinghe”的王家马厩总管被称为“Gaja Nayake Nilame”。马厩总管的一名同僚是“Kuruve Lekham”。他负责统领驭象人即所谓的“Kuruwe”。驭象人的职责就是训练战象。
十五世纪后期开始,欧洲的战争进入火器时代。从此组织战象冲锋实在荒谬,因为火炮能轻易击败它们。人们从此不再驱使象冲锋陷阵,而是承担其他的军事任务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象在一些地区承担着机器无法完成的任务。
二、战术
象在军事上有诸多用途。象庞大的体型可运载沉重的物资,在近代机动车辆取代它们之前,象一直是一种有效的运输方式。在会战中,战象通常被布置在军阵的中央。位于中央使战象能有效地挫败敌方的冲锋,也便于它们自己发动冲锋。
战象在冲锋时可达到30千米每小时(2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战象的冲锋并不能简单地被装备长矛的步兵方阵化解,这一点与骑兵不同。战象冲锋的威力在于它们巨大的力量。它们冲垮敌人的阵型,践踏敌方的士兵,挥舞长牙破坏厮杀。敌方没有被冲垮的那部分军队,至少会被战象的冲锋驱赶到一边,或者是其压迫下后退。除此之外,战象并不需要与敌人接触就能引起恐慌,在它们的冲锋面前敌人会因为恐惧而望风披靡。即使是训练有素的罗马军团有时也不免如此。骑兵在战象面前也不能幸免,因为战马不熟悉象的气味,很容易在象面前受惊。
由于象的厚实皮肤,使得在战场上杀死或者击败战象极端困难。而战象高度和重量的巨大优势对它们的骑手们起了可观的保护作用。除了执行冲击敌阵的任务,战象为投射兵器稳固的发射阵地。战象队布置于战线中央,投射兵器在这个位置可以发现和攻击更多目标。战象驭手和位于象舆中的战士装备弓弩攻击敌军,另有长矛以供敌人近身时自卫。战象搭载的投射兵器愈加发达。若干高棉族国王和印度族国王为他们的战象装备了如同投石机那般巨大的床弩,用来发射能穿透甲胄的长矛攻击敌人的战象骑兵和战车。十六世纪后半叶,曾有人将大炮架在战象背上。但是,火器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这种行动缓慢易遭炮火打击的动物驱逐出火线。
然而有时在经受数创或者驭手死亡的情况下,战象会发狂。它们疯狂地奔跑,一视同仁地引发战斗双方的伤亡。发狂的战象会给双方带来巨大损失。经验丰富的罗马军团兵会试图砍断战象的鼻子,故意引起它们发狂从而使得使用战象的敌人阵线混乱。装备标枪的轻装散兵也被用来驱赶战象向后奔跑,因为标枪的打击能引发它们发狂。
斯里兰卡的历史记载,经训练的象能娴熟地用鼻子挥舞两端为铁球的铁链条。这样的象能够驱使军队在绝境中继续前进。
布匿战争中迦太基军的战象背部安有象舆。象舆中搭载三人,这三人要么是弓箭手要么装备六米长的长矛。非洲森林象比非洲草原象和亚洲象小的体型使得它们无法驮起如高塔台般的象舆,它们仅能搭载二到三人。战象必须由一名驭象人驾驭,驭象人被称为“mahout”,通常是努米底亚人。驭象人带有一带刃凿子和一锤子,在战象发狂的时候驭象人便使用凿锤切断象的脊骨杀死它。战象被比作二战时的坦克。不过战象和坦克的战术使用方式实在是相差太远。
“Jayantha Jayawardhene”1994年在他的《斯里兰卡的大象》中认为,战象是不可靠的武器,只能吓唬敌人。他说:“人们发现战象很敏感,容易被陌生的声音或者其他原因所影响而丧失意识,陷入疯癫四散奔逃。”
三、更多
刀枪不入的“象兵”
据传,公元前600余年,印度就开始训练“象兵”。古印度亚柏格皇帝曾驱遣三百余只“象兵”向敌八千余名重兵据守的希托安要塞进攻。群象冲来,黑压压的一片,刀枪不入,势不可挡;它那长长的鼻子轻轻地一点就将人卷起,然后将人摔得粉身碎骨:那巨大的象蹄踩到人身上,人便成为肉饼。敌军惊慌失措,丢盔弃甲,抱头鼠窜。亚柏格挥军一举夺占希托安要塞。
在泰国曼谷以北百十米,有个旅游名城素攀府,这里每年都要举行象节游行,纪念象战的伟大胜利。来这里观光旅游的人们,无不对那披红戴绿装饰得威武缤纷的“象兵”队列赞叹不已。那器宇轩昂的古泰王纳黎萱骑象雕塑更让人驻足仰目,遐想泰、缅象战的盛况。
泰缅“象兵”对决
历史追溯到1569年。泰国大城王朝被缅甸灭亡。泰王子纳黎萱不甘亡国屈辱,卧薪尝胆,积蓄力量,在爱国遗官志士的拥戴下,于1584年在肯城自立为王。缅甸国王闻讯大怒,但又一时无可奈何,经过八年时间的周密准备,于1592年派遣缅王储帕玛哈乌拔拉率“象兵”讨伐。早有准备的纳黎萱和其弟弟挥师奋起迎战。他们依托热带山岳丛林的有利地形,设下层层伏兵。当缅军进入泰军埋伏圈时,伏兵猛然蹿出。纳黎萱亲率“象兵”冲杀在前。霎时缅军死伤遍野,阵线大乱,四奔逃遁。哈在此时,纳黎萱及其弟所骑之象春情勃发,撒开四蹄没命地追赶奔跑中的缅军“象兵”。泰军乘“象兵”之威奋力追击,不料反陷入缅军阵列圈里。来到一处,泰王纳黎萱抬头环视四周,猛见缅王储帕玛哈乌拔拉骑在象背上,停在不远处的树阴之下,周围簇拥着众卫士,好一派笑傲天下的气势。纳黎萱不禁一愣,但很快便从惊愕中镇定下来,不失王者风范,激将之言脱口而出:“皇兄!为何呆立树下,敢来决一雌雄否?良机莫失啊!”
缅王储帕玛哈乌拔拉听罢此言,刚要发怒,却见纳黎萱身边只有寥寥几名侍卫,心想倘若即令部下上前拿下这落网之徒,岂不有恃强凌弱之嫌,便二话没说,挥鞭策象朝纳黎萱的骑象猛冲过去,一下将纳黎萱的坐象撞得横在面前。他就势举刀向纳黎萱猛力劈下去。泰王闪身躲过刀锋,但头盔已被砍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纳黎萱临危不惧急忙回过身来;使出全身力气,驱象撞向缅王储的骑象,并挥刀猛砍下去。这一刀从缅王储右肩斜劈下来,伤及中枢神经。缅王储当即毙命。帅亡兵溃。缅军见到这般情景丧魂落魄,惊慌逃遁。泰军大胜。从此,泰王纳黎萱名震四方。他与他的“象兵”以英勇无畏的气概,成为泰国男女老幼赞美的偶像,也使周边蓄意染指这个美丽国家的人望而却步。在这之后的150余年间,再无外敌敢来侵犯,对泰国的政局稳定、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影响。
“狮兵”退“象兵”
纵然,大象是当今地球上最大的陆生动物,体重超群力大无比。对一般的动物它不屑一顾。但是,它却惧怕狮子。聪明的兵家抓住这一点,来制服“象兵”。相传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刘义隆任命宗悫为振武将军,讨伐林邑国。林邑国王临危急令王牌军“象兵”部队迎战。这刀枪不入的庞然大物使宋军犹如现今的步兵遇见坦克,无法招架,死伤累累。但是,宗悫并不畏敌避战。他想到大象的劲敌是狮子,可是,又不可能马上驯化出一批“狮兵”与敌抗争,便灵机一动,命令部属连夜赶制了一批狮子模型,运到阵前,威慑敌“象兵”。这一招还真灵。当林邑国的“象兵”冲来时,大象猛见只只雄狮严阵以待,如临天敌,调头就跑,任凭驭手怎么鞭笞也不回头迎战。这时,宗悫一声令下,率兵紧迫不合,一举打败了林邑国。
邓子龙破“象阵”
讲起破“象阵”,倒是莫过于明朝骁将邓子龙。那是1583年,邓子龙被任命为云南永昌卫(今保山地区)参将,率兵反击由汉奸木邦部罕虔引入境内的缅甸侵略军。当时,缅军凭借十万重兵,尤其是浩荡的“象兵”、马队,所向披靡,涂炭百姓,危及云南全省。邓子龙临危受命,却不急不躁。不管敌人如何骂阵挑战、部下如何求战心切,他泰然自若。邓子龙到任后,先是遍察战场,筹谋降敌之良策。经过苦思运筹,他决定将敌诱人一狭窄的谷地,以扼制其“象兵”、马队的行动。这时,敌人有些不明底细,便派出说客,试图对邓子龙施以诈降,并查明有关军情和周围地形。邓子龙一眼就识破了敌人的诡计,便将计就计,不仅对说客款待备至,而且还任其在营区中随意走动察看,并指示将士们尽量显得松弛、涣散一些。说客看到,邓子龙的部队不足万人,而且武器不精、士兵厌战不羁,差点笑出声来。夜幕降临时,邓子龙又令部下在营中竖起两个巨大的纸糊怪物,里面点着油灯。说
客纳闷地问;“这是什么东西?”邓子龙认真地说:“是“怯象灯”。敌人的象队见到此物必然后退。”说客把邓子龙的营地看了个够,暗暗窃喜,心想,这样的部队真是不堪一击,便趁夜不辞而别。其实,他的一举一动全在邓子龙的洞察之下。他几乎看透了说客的心理,通知各处哨卡,佯装打瞌睡,疲塌厌战,让说客安然离去。
敌军统领听了说客的禀报后,大喜过望,当即派出“象兵”、马队、步兵浩浩荡荡有恃无恐地直扑邓营。哪知,邓子龙早已在谷口、狭道两旁设下了伏兵。敌军一到,火弩齐发,利箭如雨……霎时,“象兵”大乱。此时,邓子龙的伏兵猛然蹿出,手持利剑长矛,怒吼着冲向敌军,专照长长的象鼻子狠砍。被砍断鼻子的大象惨叫着乱窜,与马队相撞,人仰马翻。跟随在后的敌步兵还没明白过来,就被折返回逃的“象兵”、马队踩得血肉模糊。这时。邓子龙率大部队冲杀过去。入侵缅军一败涂地。后来,邓子龙率兵激战攀枝花,阵斩汉奸木邦部罕虔。这场英勇捍卫祖国边疆的驱敌之战永载史册。
古印度亚柏格皇帝以三百只“象兵”战胜依托要塞坚守的八千余名敌兵,得力于充分发挥“象兵”的独特威力。宗悫将军以狮像模型,隐真示假,智退林邑国的“象兵”。邓子龙靠智勇兼备、运筹用兵,而打败凭借“象兵”、马队十倍于己的十万人的入侵大军。这一切都生动地说明:兵家水平的高低就看其扬长抑短的功夫。
我国古代兵法曰:“能夺敌之所恃,则敌屈矣,能出敌之不意,则敌溃矣。总以所长攻所短,不以所短攻所长,勿舍易而图难,勿知己而忘彼。”这段话明白地告诉人们:能夺取敌人所依靠的条件,敌人就会屈服:能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敌人就会溃败。总要以我之所长攻击敌之短处,不要以我之所短攻击敌之长处,不要舍弃容易解决的敌人而谋求难以解决的敌人,不要只考虑自己而忽略对敌人的了解和研究。

㈢ 泰国历史,谁能帮我简单概述一下.

泰国目前之地方,于几千年前即有人居住,但并不是泰族。据一般的了解,泰族是发源于中国的南部,而于公元第十一与十二世纪才移居到目前的泰国。

考古学家在泰国东北部的曼清发现许多古老的遗迹,证明泰国的文化起源于大约五千年前的青铜文化期。史前正确的资料至目前仍然不明,因为泰国的风俗和残存的文化一直在变动,而且很少记载下来,尤其在第十八世纪,由于受到外族的侵略而毁了不少早期的文物。

公元第十三世纪末,泰国史上的第一位最英明的国王――盂莱大帝,就在目前泰国北部的清莱与清迈一带建立了一个繁荣的社会,当时所兴建的庙宇显示受到佛教很大的影响。一般而言,泰国除了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外,盂族、高棉族对泰国的影响也不小。泰国最大的民族是泰族,这些住在北部的民族,早期已能够自给自足,但他们的军事力量都相当薄弱,在公元十三世纪初,终被邻国吴哥王朝的高棉族所征服,不过,这段人侵时间并不长,泰族在1238年打了一次胜仗,从高棉人手中夺回素可泰城,并建立起泰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定都素可泰。

素可泰在巴利文里的意思是“幸福的黎明”。当时,泰国还没有统一的文字,因此用“素可泰”作为第一个王朝的年号,以表明新时期的开始。素可泰王朝的君主为兰甘杏大帝,他被泰国人尊称为“泰国之父”。其最大的贡献,是将国内通行的真腊(即高棉)文字,改创成泰国自己的文字。约在1283年,泰文开始在全国流行。兰甘杏大帝受人尊重的另一原因,是他团结各族,以平等方式对待泰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如高棉人、马来人和华人。他本身亦崇尚佛教,并派信徒到锡兰(今斯里兰卡)学习佛经,让他们回国后宣扬小乘佛教教义。素可泰王朝建立后,国泰民安,其势力开始向湄南河盆地流域扩展。到公元十四世妃初期,素可泰王朝的势力,已经影响整个马来半岛和老挝(即辽国)一带。兰甘杏去世后,强盛一时的王朝逐渐衰弱下去。此时,泰团东部的一股泰族势力,正在日益肚大,很快蔓延到中部地区。

1347年,一名太守的女婿拉玛铁菩堤,结集兵力在湄南河和巴塞河的汇合地方,建立了一座新城,取名阿育他耶(华人称之为大城),并立号为王,这就是后来的大城王朝。拉玛铁菩堤称王后,立即展开外交和军事攻势,有意占领整个湄南河流域,包括北部的素可泰王朝。他的精明思想和治国才能,为大城王朝的基业奠定了基础,且取代了素可泰王朝的地位。大城王朝维持了四百多年,经历三十三位君主。十五世纪末,绕非洲好望角至东方之航线开辟后,欧洲人开始前往泰国通商。首先到来的是葡萄牙人,他们占领了马六甲一带后,于1512年抵达大城。从此,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亦相继而来,企图在泰国这块富饶土地上获得利益。此外,泰国与邻国缅甸在这一时期经常发生冲突,持续了一段很长时间。

1767年,缅军再次攻入大城,城内的王宫、佛寺、民房和艺术宝藏均被摧毁。昔日的辉煌殿阁,如今只存残垣断壁,荒草遍地,谨供游人凭吊而已。大城王朝的京城在1767年陷落后,缅军仍留下士兵驻守,以镇压泰国人的反抗。但在泰国东南沿海一带,却崛起了一支抗缅部队,这支部队的主将原是大城王朝的将领郑信(在中国史书称郑昭)。郑信是华人后裔,其父郑镛原籍广东澄海,由于家贫才往泰国谋生,并与一泰族女子结婚,于1734年诞下郑信。郑信当日在大城被侵时,率领随从逃出大城,于泰国东南的罗勇府建立基地,组织力量,半年后部队分乘战船,沿湄南河而上,首先攻破了西岸吞武里,继而乘胜追击,到大城与腼军展开血战,最后终于收复渝陷的大城。郑信进城,目睹昔日首都大城只留下一片焦土,故决定迁都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建立起泰国的第三涸王朝一吞武里王朝,并削减了据地称雄的其他势力,收复失地,统一泰国。然而,宫廷内部的争权夺利,很快又再次出现。郑信在执政后期传说因妃嫔争宠而精神错乱,并于1782年一次倒戈事件中被杀。另一说称郑信被乱党困于宫中,后死在囚中,时为四十八岁。吞武里王朝就此覆灭,为时只有十五年。后人为纪念郑王的丰功伟绩,特在吞武里区域内建立郑王庙,并在大罗斗圈广场中央为郑倩塑造了一座纪念碑,碑上耸立着郑信的骑马戎装铜像,策马挥剑,极之英武。每年12月28日即郑王加冕之日,循例在铜像地区举行郑王朝祭大典,并封锁附近公路,举行两昼夜的文娱活动。

郑信的王朝被推翻后,其手下部将昭披耶节基登上王位,他就是拉玛一世王(拉玛是取自泰族民间傅说的一位英雄人物),也就是目前泰国的王朝,即当今皇上蒲美蓬大帝(拉玛九世王)之先祖。由于地方太小,加上国防上的理由,拉玛一世王把国都从吞武里移到昭拍耶河东岸,于是曼谷就成了泰国史上的第四个国都。至此泰国开始得到安定,曼谷王朝或称节基王朝或拉玛王朝至今已逾二百多年,而国都仍然是曼谷。

拉玛二世王,1809年登基,在位十五年,曾遣使赴北京二次,时为清朝道光及嘉庆年间。拉玛三世王(在位公元1824至1851年)开始又对西洋各国开放,甚至当时美国也派了首任官员出使泰国,接着美国的传教士也来了,他们同时也带来了印刷术,经过改良后使泰国开始有了泰文的印刷,另西欧医学、造船学也传人了泰国。拉玛四世王蒙库是节基王朝的英明国王之一,是泰国历史上第一位接受西方学术思想的国君,精佛学,重科学,知识广博。他通晓许多语言。如拉丁文、英文等。他是第一个准许平民可以亲近的国王。为了抵抗西方国家的侵人,他与邻国化干戈为玉帛,又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他曾写信给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林肯总统,声明以物质支援他。王位传到拉玛五世王,也就是泰国史上最着名的朱拉隆功大帝,他从事大力的改革和积极的建设。他废除奴隶制度,兴建学校、博物馆、国立图书馆,并在国内修建了第一条铁路,发展道路系统,创办邮电局和其他现代化设施。历史学家称他的执政时期为“维新时代”,实际上可说是泰国现代化的开端。他是引导泰国现代化的英明国王,在位直到公元1910年。朱拉隆功于1910年逝世,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在曼谷国会大厦前的广场摆放他的铜像。每年10月23日他的祭辰之日,此广场都有纪念活动举行。朱拉隆功去世之后,英、法便在泰国各自割分势力范围。由于拉玛六世王曾在英国剑桥求学,同时也曾服役于英军,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泰国就派兵到法国支援同盟国。大战结束后,暹罗也就加人了国际联盟。第一次大战以前’泰国人是只有名字而没有姓氏的。大战后拉玛六世王就宣布每个人可有姓,因此至今泰国人虽然有姓但很少用,而通常只叫名字。随着世界潮流之趋势,皇族的权力渐渐被宪法所限制,拉玛七位王执政后,结束了是达七百多年的君主专制,在1932年12月10日开始实行君主立宪,颁布宪法,于是泰国成了君主立宪的国家。由国会组织政府处理国家事务,一直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泰国为了保持国土的完整,勉强与日本签订友好条约,次年日本军队就进入泰国。泰国军民感到对日本抵抗并非上策,遂加入轴心国。战争结束,虽然轴心国(日本、德国等)失败,但泰国乃因“非原始发战国且没有出兵”而仍被邀加入联合国,目前泰国国内驻有联合国的分支机构。拉玛八世王,是五世王王子公摩銮宋卡王子之长公子。1934年继承王位,时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起,随王太后驻跸瑞士,1945年回泰准备举行登基大典。不幸翌年6月9日中枪驾崩。年甘,在位12年。

当今王上拉玛九世王今年圣寿六秩晋九,1927年12月5日在美国麻省康毕城蒙奥本医院诞生,本生爵称蒲美蓬·亚偷耶益德亲王。1934年,拉玛七世王驻跸伦敦宣布逊位,因无所出,宫廷按谱立嗣君,奏请王兄继承大统,号称颂绿巴拉民他拉玛哈南他玛希隆陛下,简称拉玛八世王。1935年,当今王上以王上御弟身份加封昭华蒲美蓬亚伦耶益德王弟。1946年6月9日,拉玛八世王突告驾崩,当今王上以先王无嗣,按王族继承法规定宣布登基继承大统,号称拍昭裕华蒲美蓬?亚伦耶益德陛下,简称拉玛九世王。1950年,王上自国外回泰京都,三月钦命举行先王火葬御礼,同年四月甘八日赐定于十八涌宫殿举行大婚庆典,敕令册封诗丽吉?吉滴耶功女亲王为王后,号称颂缘拍拉·尼诗丽吉王后。1951年4月5日王后在瑞士洛桑之蒙瑞司医院院盆,诞生第一位公主,称号昭华鸟汶乐叻查干耶?诗丽越他那攀哇哩公主。1952年7月28日皇储太子诞生。1955年4月6日拍贴公主诞生。1957年7月4日朱拉蓬公主诞生。1956年10月22日王上剃度出家,皈依佛门,为期十五日,守戒于玉佛寺,政务方面敕命王后代为主政。还俗之后,鉴于王后秉政期间诸事有条不紊,循依古例敕封王后为正王后之位。溯自1946年,王上秉政以来,爱国爱民之圣怀,为国为民之圣务包罗万象,几乎日无稍懈,宣慰四方,视察民瘼,垂询当地官府军警详情,赐问各地民教卫生情况及生活实况。节基王朝第九世王蒲密蓬?阿伦耶勒陛下于1946年6月9日登基以来,至今已五十年,他是泰国有史以来在位世界最长的一位盛世明君。几十年来,王上以他超人的智慧,圣躬不屈不饶的毅力,为泰国的民主自由和繁荣进步建立了不朽的功绩。王上以坚定的决心,高度的热诚和德泽广被的亲和力,把全国经济地位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种族背景不同的各民族人民团结成一体,朝向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总目标。1996年6月9日是王上登基满五十周年之日,泰国全体臣民都以欢欣鼓舞的心情,热烈举行盛况空前的崇庆活勤,以颂扬王上登基五十周年的爱民若赤、圣泽广被和伟大仁政,表达全国万民感戴王恩浩荡的赤诚。

㈣ 为什么都说泰国国王传不过十世究竟是谣传,还是确有其事

在每个国家内,都有属于他们国家的传说和诅咒,在努尔哈赤起兵统一满清后,就曾被人赌咒说:“爱新觉罗家族的江山一定会败在叶赫那拉氏的手里”,结果在晚清的时候,慈禧太后便是叶赫那拉氏的族人,当时的大清也确实毁在了她的手里。而在大清朝的东南部,也有一个国家王室曾经被赌咒,这个王室便是泰国王氏。

而那个诅咒泰国王室的人,便是郑信,原因便是现在的皇室家族对郑信所作出的一切。

吞武里大帝

可以说,若是没有郑信,就不会有如今泰国的疆域,因为在那个时候,为了暹罗的统一、强大,他在在位的那些年里不遗余力的去建设,去把他的国家变得更好。这位泰国人人尊敬大英雄出生于1734年的时候,因为后来的政变,所以在1782年的时候便离开了这个世界。正是他的这些成绩,所以被人们尊称为泰国民众心中最为伟大的“五大帝”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郑信其实是中国人,但是在父亲死后因为楚楚可怜,所以被暹罗国大臣的收为义子,也正是如此,使得郑信从小的时候便接受了最为传统的泰国教育,因为从小便接受文化教育,而且养父又是大臣,所以他在长大成人后也进入到了王朝中为官。

死后赌咒

因为杀死郑信是秘密进行的,所以郑信究竟有没有说过“九世而斩”或是“十世而斩”我们便不得而知了,外界传出的大都是传说和传言。该诅咒具体的意思便是诅咒篡位者在泰国的位置传不过“十世”就会灭亡。

㈤ 泰国历史

国名
泰王国
泰国风光集萃(20张)(Kingdom of Thailand),简称泰国(Thailand,Thai)是东南亚的一个国家,民族特色中较奇怪的为长颈族。东临老挝和柬埔寨,南面是泰国湾和马来西亚,西接缅甸和安达曼海。在1949年5月11日以前,泰国的名称是暹罗。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由红、白、蓝三色的五个横长方形平行排列构成。上下方为红色,蓝色居中,蓝色上下方为白色。蓝色宽度相等于两个红色或两个白色长方形的宽度。红色代表民族和象征各族人民的力量与献身精神;泰国以佛教为国教,白色代表宗教,象征宗教的纯洁;泰国是君主立宪政体国家,国王是至高无上的,蓝色代表王室,蓝色居中象征王室在各族人民和纯洁的宗教之中。
国家简史
泰国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原名暹罗。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开始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先后经历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从16世纪起,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殖民主义者的入侵。19世纪末,曼谷王朝五世王大量吸收西方经验进行社会改革。1896年,英、法签订条约,规定暹罗为英属缅甸和法属印度支那之间的缓冲国,从而使暹罗成为东南亚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1932年6月,人民党发动政变,建立君主立宪政体。1938年,銮披汶执政,1939年6月更名为泰国,意为“自由之地”。1941年被日本占领,泰国宣布加入轴心国。1945年恢复暹罗国名。1949年5月又改称泰国。
节日
国庆国王诞辰日12月5日(1927年,国王普密蓬·阿杜德诞辰) 宋干节(公历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水灯节(泰历十二月十五日)。


泰国国徽
国徽
泰国国徽是一个极富宗教神秘色彩的图腾图案。深红色的大鹏是泰国民间传说中鹰身人面的神灵。
语言
泰语(Thai)是泰国的官方语言,属壮侗语系侗台语族。泰语是一种分析型语言,不同的声调有区分词汇和语法的作用。
宗教
佛教为国教,其信徒占95%,其次伊斯兰教占3.8%,基督教占0.5%,其他0.7%。泰国南部的陶公府、北大年府和惹拉府以回教徒为主。另外亦有信奉天主教教和印度教的信徒。
泰国风景
民族
全国共有30多个民族,泰族为主要民族,占人口总数的40%,其余为老挝族,华族,马来族,高棉族,和苗、瑶、桂、汶、克伦、掸、塞芒、沙盖等山地民族。泰语为国语。95%的居民信仰佛教,马来族信奉伊斯兰教,还有少数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和锡克教。华人是泰国的一个重要族群,约有7,300,000(2003年)人,占总人口的12%.主要信仰汉传佛教、道教、儒教。
编辑本段地理
历史地理
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中南部。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接壤,东南临泰国湾(太平洋),西南濒安达曼海(印度洋)。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分为热、雨、凉三季,年均气温24~30℃。
1238年开始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先后经历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原名暹罗,1652年(顺治九年)暹罗派遣使节到清朝进行朝贡,开始了两国的友好往来。1767年,缅甸军队入侵暹罗,攻破了暹罗的国都大城。大城王朝的达府太守披耶·达信组织暹罗人民击退了入侵的缅军,重新统一了暹罗,被拥立为王。1768年,达信派遣使节到清朝,请求清廷封他为暹罗国王,但清政府认为他是乘机篡位,予以拒绝。

曼谷奢华
然而,达信继续向清政府表示友好,清政府终于在1777年承认了达信建立的王朝,准许暹罗使节到清廷朝贡。在1823年(道光三年),清政府向暹罗国王拉玛二世赠送了“永奠海邦”的匾额。19世纪,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殖民主义者先后入侵。1855年,英国代表、香港总督鲍林强迫暹罗签订了《英暹通商条约》(《鲍林条约》),此后法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也纷纷效法英国,强迫暹罗签订了类似的条约。暹罗沦为了西方殖民国家的半殖民地,1896年英法签订条约,规定暹罗为英属缅甸和法属印度支那间的缓冲国,与清朝的宗藩关系也渐告结束。19世纪末,拉玛四世王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拉玛五世王借鉴西方经验进行社会改革。1932年6月,拉玛七世王时期,民党发动政变,改君主专制制为君主立宪制。1939年更名泰国,后经几次更改,1949年正式定名泰国。
泰国的意思是“自由之地”,在其800年的历史中,泰国可以引以为自豪的是它是东南亚唯一的一个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泰国的历史分为五个主要的时期:
南朝时期
(公元650-1250)
泰族人在中国南部,即现在的云南、广西和广东,建立了他们的国家。许多人向南移居到湄南河盆地,并在高棉帝国统治下的中央平原定居了下来,并可能接受了高棉帝国的文化。泰族人在约公元1238年时建立了独立的国家素可泰,标志着素可泰王朝的开端。
素可泰时期
(公元1238-1378)
13世纪时泰族人开始成为这个地区的统治力量,并逐渐宣布从当时存在的高棉和孟王国独立出来。统治者称之为“幸福的黎明”,这也常常被认为是泰国历史的黄金时期,这是理想的泰国,物产丰富,君主像父亲般慈善,其中最着名国王的是兰甘杏大帝。然而在1350年,更加强大的大城对素可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城时期
(1350-1767)
大城的君主从一开始就接受了高棉文化的影响。他们不再是素可泰王朝时父亲般慈善、平易近人的君主,而是专制帝王,并采用devaraja(神王)的头衔。在这个时期的早期,大城的统治向邻近的泰公国扩张,并与其邻国发生冲突。17世纪时,暹罗开始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和商业关系。
1767年,缅甸入侵成功攻陷了大城。尽管缅甸人取得了胜利,但是他们对暹罗的统治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年轻的Phya Taksin将军和他的随从突破了缅甸人的重围,逃到了尖竹汶(Chantaburi)。大城沦陷七个月后,他和他的军队乘船返回到都城,赶走了缅甸驻军,收复了大城。
吞武里时期
(1767-1772)
着名的Taksin将军决定将都城从大城迁移到靠近海的地点,这样有利于对外贸易,保证武器的采购,并且万一缅甸重新进犯,便于防守和撤退。他在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建立了新都城。Taksin的统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城沦陷后缺少中央权威导致王朝迅速瓦解,Taksin统一各府的统治覆灭了。
曼谷时期
(1782至今)
Taksin死后,查库里将军成为查库里王朝的第一世国王,即拉玛一世,从1782年统治到1809年。他即位的第一项举措就是将王室都城从吞武里迁到河对岸的曼谷,并建造了大王宫。拉玛二世(1809-1824)继续修建工作。拉玛三世Nang Klao国王(1824-1851)重新开始了同西方国家的联系,并发展同中国的贸易。“国王与我”中的拉玛四世Mongkut国王(1851-1868)与欧洲国家缔结条约,避免沦为殖民地,并建立了现代泰国。在他统治期间,开展了许多社会和经济改革。
拉玛五世朱拉隆功(Chulalongkorn)国王(1869-1910)继承父亲进行改革,废除奴隶制,改进公共福利和行政制度。拉玛六世Vajiravudh国王(1910-1925)推行义务教育其他教育方面的改革。Prajadhipok国王(1925-1935)统治期间,泰国从君主专制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国王于1933年退位,由他的侄子Ananda Mahidol国王继位(1935-1946)。国家由暹罗更名为泰国,1939年起实现民主政治制度。现任国王普密蓬·阿杜德是查里库王朝的拉玛九世国王。
泰国古称暹逻,南宋末年,宰相陈宜中兵败走占城,以后又转避暹逻,终老暹地。元代国势强盛,锐意向外发展,东南亚各国纷纷向元廷朝贡,泰国也不例外。
依据元史记载,元代(自公元1277至1368年)暹逻巨象及万物进贡。元帝嘉许她的归顺,奖赐中土珍品,而元廷也遣使暹逻宣慰三次,关系良好。
公元1350年,泰族一名叫拉玛铁菩提的酋长,在湄南昭披耶河下游的阿瑜陀耶崛起,甚至征服了北部的素可泰而建立王国,马来西亚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缅甸海岸的顿逊区均为所有。拉玛铁菩提王死于1369年,也就是明洪武二年。洪武十年(1377年)暹逻王子昭禄群膺,承其父命来朝,明太祖大喜,令礼部员外郎王恒,颂赐暹逻国王大印,并赠世子衣币及路费。自此以后,阿瑜陀耶王朝始称暹逻。洪武廿八年,昭禄群膺又遣使朝贡,并告父丧。太祖命中官前往致祭赦世子嗣继王位,赐赏有加。
明永乐元年,成祖又赠暹逻王金银大印,暹逻王也遣使谢恩。
郑和南下时留暹逻者甚多
明初,中国的海外活动是非常频仍的。明成祖为宣扬国威,曾派郑和率领舰队,南巡七次,走的是西洋航线。暹逻位于越南至马来西亚的海程之中,为必经之地。当时,东南亚各地已有华人商贾,居处其间。随郑和南下的马欢,着有《瀛涯暹胜览》一书,其中记述暹逻的情形道:"国周千里,外山崎岖,内地潮湿。土瘠少堪耕种,气候不正,或寒或热。其王居之屋,颇华丽整洁。民庶房地造如楼,一不通板,却用槟榔木劈开如竹片楼,密摆用藤扎缚甚牢固。上铺藤簟竹席,竹卧食息皆在其上。王者之扮,用白布缠头,上不穿衣,下围丝嵌手巾,加以锦绮压腰。出入骑象或乘轿。一人执金柄伞,茭草叶做,甚好。王崇信释教。国人为僧为尼姑者甚多。僧尼服色与中国颇同。亦住庵观,持斋受戒。其俗凡事皆是妇人主掌。其国王及下民,若有谋议轻重买卖一应巨细之事,皆决于妻。
君主制
普密蓬·阿杜德国王陛下是查库里王朝的第九世国王。他于1927年12月5日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他的父亲,宋卡的玛依多王子在哈佛大学学习医学,普密蓬国王于1946年继承王位,是泰国统治时间最长的君主。作为君主立宪政体,他在危机时期保持中立。

㈥ 泰国王朝先后经历了哪几个王朝

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公元1356年)-大城王朝 (1350~1767)- 吞武里王朝(1767~1782)-曼谷王朝 共计4个王朝。更多的详细内容可以自行搜索网络

㈦ 简要阐述泰国古代封建国家的朝代更替

素可泰时期
泰国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原名暹逻。
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开始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先后经历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
泰国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国历史上第一个独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语中意为“幸福的黎明”,原来只是柬埔寨吴哥王朝下辖的一个城市;后来当地泰族人起义,夺城掠地,在这里创建起泰国的开国王朝。历史记载,素可泰王朝时期的泰国繁荣昌盛,疆域远远超过现版图,尤其是兰甘杏大帝在位时首创泰国文字和暹罗最早的宋加洛陶瓷业,开创了泰国历史的新纪元。 南宋末年,宰相陈宜中兵败走占城,以后又转避暹逻,终老暹地。

大城时期
元代国势强盛,锐意向外发展,东南亚各国纷纷向元廷朝贡,泰国也不例外。
1350年,乌通王在大城府建都,脱离素可泰王国宣布独立,建立阿瑜陀耶王国,不久吞并素可泰王国,被中国明朝封为暹罗国王。1767年,缅甸军队攻陷大城,阿瑜陀耶王国灭亡。 大城时代历417年,共有33位君主。
明永乐元年,成祖又赠暹逻王金银大印,暹逻王也遣使谢恩。
郑和南下时留暹逻者甚多。明初,中国的海外活动是非常频繁的。明成祖为宣扬国威,曾派郑和率领舰队,南巡七次,走的是西洋航线。暹逻位于越南至马来西亚的海程之中,为必经之地。当时,东南亚各地已有华人商贾,居处其间。随郑和南下的马欢,着有《瀛涯暹胜览》一书,其中记述暹逻的情形道:"国周千里,外山崎岖,内地潮湿。土瘠少堪耕种,气候不正,或寒或热。其王居之屋,颇华丽整洁。民庶房地造如楼,一不通板,却用槟榔木劈开如竹片楼,密摆用藤扎缚甚牢固。上铺藤簟竹席,竹卧食息皆在其上。王者之扮,用白布缠头,上不穿衣,下围丝嵌手巾,迦以锦绮压腰。出入骑象或乘轿。一人执金柄伞,茭草叶做,甚好。王崇信释教。国人为僧为尼姑者甚多。僧尼服色与中国颇同。亦住庵观,持斋受戒。其俗凡事皆是妇人主掌。其国王及下民,若有谋议轻重买卖一应巨细之事,皆决于妻。
从16世纪起,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殖民主义者的入侵。
大城的君主从一开始就接受了高棉文化的影响。他们不再是素可泰王朝时父亲般慈善、平易近人的君主,而是专制帝王,并采用神王的头衔。在这个时期的早期,大城的统治向邻近的泰公国扩张,并与其邻国发生冲突。17世纪时,暹罗开始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和商业关系。
1767年,缅甸入侵成功攻陷了大城。尽管缅甸人取得了胜利,但是他们对暹罗的统治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年轻的郑信将军和他的随从突破了缅甸人的重围,逃到了尖竹汶。大城沦陷七个月后,他和他的军队乘船返回到都城,赶走了缅甸驻军,收复了大城。

吞武里时期
阿瑜陀耶王国灭亡后郑信重建王国,将首都南迁至吞武里。 郑信将军决定将都城从大城迁移到靠近海的地点,这样有利于对外贸易,保证武器的采购,并且万一缅甸重新进犯,便于防守和撤退。他在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建立了新都城。郑信的统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城沦陷后缺少中央权威导致王朝迅速瓦解,郑信统一各府的统治覆灭了。

曼谷时期
郑信死后,查库里将军成为查库里王朝的第一世国王,即拉玛一世,从1782年统治到1809年。他即位的第一项举措就是将王室都城从吞武里迁到河对岸的曼谷,并建造了大王宫。拉玛二世(1809-1824)继续修建工作。拉玛三世国王(1824-1851)重新开始了同西方国家的联系,并发展同中国的贸易。“国王与我”中的拉玛四世国王(1851-1868)与欧洲国家缔结条约,避免沦为殖民地,并建立了现代泰国。在他统治期间,开展了许多社会和经济改革。
19世纪末,曼谷王朝五世王大量吸收西方经验进行社会改革。1896年,英、法达成利益妥协,间接使得暹罗成为东南亚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
拉玛五世朱拉隆功国王(1869-1910)继承父亲进行改革,废除奴隶制,改进公共福利和行政制度。拉玛六世国王(1910-1925)推行义务教育其他教育方面的改革。拉玛七世国王(1925-1935)统治期间,泰国从君主专制政体转变为君主立宪政体。
1932年6月,人民党发动政变,建立君主立宪政体。1938年,銮披汶执政,泰国国王于1933年退位,由他的侄子阿南塔·玛希敦国王继位拉玛八世(1935-1946)。1939年6月由暹罗更名为泰国,意为“自由之地”。1939年起实现民主政治制度。1946年6月9日拉玛八世在王宫不幸遭枪击身亡,而王弟年仅19岁的普密蓬继承王兄王位,成为拉玛九世。也就是现任国王。
第二次世界大战暹罗倾向日本,1941年被日本占领,宣布加入轴心国。 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日本和暹罗签订《日泰攻守同盟条约》。1942年1月25日泰国宣布向英美宣战,日本曾将部份在缅甸和马来亚半岛北部占领地割让给暹罗。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暹罗随即在翌日宣布“暹罗1942年1月25日对英美宣战宣言无效”,暹罗的“宣战无效”宣言被同盟国承认。1949年改名泰国。泰国的意思是“自由之地”,在其历史中,泰国可以引以为自豪的是它是东南亚唯一的一个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泰国成为美国在东南亚的主要军事盟国。在东南亚地区,泰国亦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首都曼谷是该区域中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都会区。另外,泰国是东盟始创国之一,亦在东南亚区内事务有积极的参予。

㈧ 郑信是如何统一泰国成千古一帝

郑信,又称达信,公元1734年出生于当时的泰国首都阿瑜陀耶城(华人称为“大城”),公元1769年统一了当时被外敌入侵而四分五裂的暹罗(今泰国)全国,建立吞武里王朝,奠定了今天泰国疆域的版图,郑信被泰国后人视为“泰国五大帝之首”,其在泰国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秦始皇。直到今天的泰国王室依然以郑信的后代自居,每年12月28日是泰国的郑王节,泰国首都曼谷会在这天举行场面壮观的郑信朝祭大典,以此来纪念这位民族英雄。

不过这位对泰国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君主其实是一位拥有一半中国血统的华人。郑信的父亲郑镛在清朝康熙年间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府澄海县(今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郑镛在雍正年间下南洋到暹罗谋生,以海为生的潮汕人在当时就有大量的人出海下南洋到东南亚各国赚钱。郑镛头脑灵活,来到泰国后做起了承包赌税生意而逐渐发达起来,并娶了暹罗女子洛央为妻,在公元1734年生下了郑信。

郑信出生后不久,郑镛就去世了。当时暹罗大城王朝的财政大臣见拍见到郑信聪明伶俐而且相貌不凡,决定收他为义子。郑信幼年入寺院受教育,学习十分刻苦,十三岁完成了全部课程,精通泰语、汉语、巴利文和越语。21岁剃度为僧,还俗后在义父的扶持下进入了宫廷当御前侍卫。由于郑信聪慧和能干,尤其是精通多国语言,深得朝堂上下大臣的喜爱,后来郑信获封爵为披耶,晋升达城军政长官。不过此时的大城王朝已经是国势渐衰,摇摇欲坠了。

1767年,当时强大的缅甸军队攻陷了暹罗都城大城,大城王朝正式灭亡,整个国家陷入了四分五裂的战乱。不过在两年后一个机会却让暹罗人重新看到了希望,那就是中缅战争的爆发。当时的清朝发动了对缅甸入侵中国云南的反攻,此时的缅甸刚灭了暹罗就遇上清军的反攻,所以缅甸只留九千兵力驻扎在暹罗,其余皆返国抵御清军的进攻。

一腔热血的郑信誓死要赶跑缅军,光复暹罗。并且以尖城为复国基地,打造战船,招募士兵,开始了复国大业。郑信的复国行动得到了众多华侨商人的资金支持,遭到灭国的暹罗人也不愿就此做亡国奴,纷纷加入到郑信所统率的军队中,有了长足的资金和兵力,并且经过充分的准备,郑信只用了短短七个月的时间就成功将驻扎在暹罗的缅军打败,光复了国土,但此时的大城早就被缅军破坏得不堪入目,所以郑信将首都定到吞武里城,并在吞武里正式称王,开启了吞武里王朝。当然,清朝在往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是自己造成中南半岛的这一巨大的变局,既削弱了缅甸又挽救了暹罗。

虽然光复了暹罗,但国家的实力在此时还是比较虚弱,为了防止缅甸人再次入侵,郑信决定与清朝建立朝贡关系,并在1781年派出使团出使清朝,借此来得到中国的军事保护。此举确实有力地保护了国家,使缅甸不敢再进攻暹罗。

1782年,野心勃勃的大将军昭披耶却克里策划了一场暹罗的国内政变,怂恿民众起来反抗郑信,进而发生严重的暴乱,郑信最终被迫下台,并且被昭披耶却克里装进麻袋里乱棍打死。就这样,昭披耶却克里成功篡位,将都城迁到曼谷,建立曼谷王朝,并自称“拉玛一世”。

但是,拉玛一世害怕清朝不肯承认其合法地位,谎称自己是郑信的儿子郑华,并称郑信是因病逝世,所以此后历代的泰国国王都有一个中文名字,并延续郑信的姓氏,当前在位的泰国国王拉玛十世,他的中文名字就是郑冕。

郑信虽然死于非命,但在泰国威望极高,每年12月28日的郑王节,泰国除了举行盛大的朝祭大典以外,民众也会举行各种活动纪念郑信。

郑信虽然没有出生在中国,但毕竟中国是他的祖根。郑信被杀害后,其后人将他生前所常穿的泰服和华服各一套,通过船只运到中国的故乡安葬。故乡也建立起了郑王衣冠墓,至今犹存。

㈨ 关于泰国的资料

泰王国,简称“泰国”(Thailand)。是一个位于东南亚的君主立宪制国家。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中部,其西部与北部和缅甸、安达曼海接壤,东北边是老挝,东南是柬埔寨,南边狭长的半岛与马来西亚相连。

泰国旧名暹罗,1949年5月11日,泰国人用自己民族的名称,把“暹罗”改为“泰”。

泰国实行自由经济政策,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较快,跻身成为“亚洲四小虎”之一。是世界的新兴工业国家和世界新兴市场经济体之一。

(9)泰国大城王朝为什么灭亡扩展阅读:

泰国实施了自由经济政策。中国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发展迅速,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然而,它在“1998年经济危机”中遭受重大挫折,然后陷入衰退和停滞。它是世界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之一。

制造业、农业和旅游业是经济的主要部门。泰国是亚洲唯一的粮食净出口国,也是世界五大农产品出口国之一。电子工业和其他制造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汽车产业是支柱产业,东南亚汽车制造中心,也是东盟最大的汽车市场。

泰国是世界上最着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大多数泰国人信奉全面佛教。佛教徒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

泰国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员和创始成员之一。它还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㈩ 今泰国的前身是哪个国家或由哪几个国家合并而来的

泰国的国土是由其历史上各王朝-----特别是现在的曼谷王朝不断扩张形成的,现今泰国版图上最后一块被并入的领土是清迈(1803年)。1765 下半年,缅甸雍籍牙王朝的统治者孟驳派出军队,对暹罗发动新的进攻。缅甸军分三路,一路从清迈,一路越过三塔关,另一路从南边的土瓦直接向大城逼进。1766年2 月,缅甸军开始围攻大城。1767年4月7 日,大城被攻陷,末代大城王波隆摩罗者三世(厄迦陀)乘乱出逃,活活饿死。城中 3 万居民成了缅军的俘虏,缅军在城中进行了 15 天的烧杀抢掠,大城被焚毁,统治暹罗 417 年的阿瑜陀耶(大城)王朝至此灭亡。

热点内容
西班牙8号球员有哪些 发布:2023-08-31 22:08:22 浏览:1303
怎么买日本衣服 发布:2023-08-31 22:08:20 浏览:647
新西兰有哪些人文景点 发布:2023-08-31 22:06:06 浏览:799
皇马西班牙人哪个台播 发布:2023-08-31 22:05:05 浏览:1215
新加坡船厂焊工工资待遇多少一个月 发布:2023-08-31 22:01:05 浏览:1275
缅甸红糖多少钱一斤真实 发布:2023-08-31 21:57:45 浏览:935
缅甸200万可以换多少人民币 发布:2023-08-31 21:57:39 浏览:885
新西兰跟中国的时差是多少 发布:2023-08-31 21:53:49 浏览:1605
中国哪个地方同时与老挝缅甸接壤 发布:2023-08-31 21:52:06 浏览:904
土耳其签证选哪个国家 发布:2023-08-31 21:37:38 浏览: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