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佛魔共存哪个国家
⑴ 去年跟团旅游去泰国,向四面佛许愿实现了。打算再去一次还愿,但是问题来了……听说泰国很多四面佛……除
泰国灵验的四面佛只有一处,就是位于曼谷爱侣湾Ratchadamri 路和 Phloen Chit 路交界,凯悦酒店边、崇光百货公司旁的马路转角处。
神像供奉在高约4米、工艺精细的花岗岩神龛内,正襟危坐,全身金碧辉煌,东南西北四面都同一面孔,同一姿态。据说,此神掌管人间的一切事务,其四面所求各不相同。一说是:四面分别代表事业、爱情、健康与财运。正面求生意兴隆,左面求姻缘美满,右面求平安健康,后面求招财进宝。另一说是:代表慈、悲、喜、舍。凡是祈求升天者必须勤修这四种功德。求神的信徒一般要有一套祭品,包括12柱香,1支蜡烛,4串花。拜神从正面开始,上烛祭拜,转左,再由右至后,转一圈,每面献花一串,上香3支(第一支是拜佛祖,第二支是拜佛经,第三支为拜和尚)。四面佛原名“大梵天王”为印度婆罗门教三大神之一,乃是创造天地之神、众生之父,天王在天界中法力无边,掌握人间荣华富贵,具备崇高之法力。大梵天王有四面、八耳、八臂、八手,每手所执之物均有其深长意义:一手持令旗(代表万能法力);一手持佛经(代表智慧);一手持法螺(代表赐福);一手持明轮(代表消灾、降魔、摧毁烦恼);一手持权仗(代表至上成就);一手持水壶(代表解渴、有求必应);一手持念珠(代表轮回);一手持接胸手印(代表庇佑)。大梵天王之性情温柔,充满慈悲、仁爱、博爱、公正这四种正直性格,佛教称之为婆罗门的四梵行,也是佛教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愿降福及济助—切天神及众生。四面佛有四面的原因是因为四面佛公正不阿,具有慈、悲、喜、舍之四梵心,无论“求事业”。祈爱情”、“盼发财”、“保平安”,皆能照顾到东西南北四方之世人及生灵。 据称四面神极为“灵验”,有求必应,因此朝拜者摩肩接踵,神台上火光通明,香案上青烟袅袅,串串鲜花堆积如山。每隔一定时间,仙乐骤起,一群头戴皇冠、身穿艳丽传统服饰的赤足少女,排成两行翩翩出场,绕神像起舞,欢快活泼。每年的11月9日是四面神生日,赶这天去上香叩拜的人很多。
⑵ 泰国四面佛有什么传说
四面佛起先是印度那边传过来 , 相传是有一位商人因为经营饭店没起色 , 因此听从高人的指点 , 从印度请来了一尊四面佛 , 就放在饭店的前面 , 当时饭店周边并没有很繁荣 . 饭店此时也大作整修 . 没想到饭店重新开张之后 , 生意特别好 , 间接带动的周边的发展 , 之后每天都有信徒来这边许愿 , 祈求愿望 . 神奇的是 , 达成愿望的还真多呀 ! 因此四面佛的灵验的传言就不迳而走了 . 现在每天都有无以计数的人去向四面佛祈求各种愿望 , 还愿的也不少 , 可见四面佛的灵验多灵呀 !
现今的四面佛不是原本的四面佛了 , 在2006/3/21时一名精神病患突然发狂似的狂砸四面佛神像,此一举动震惊泰国上下。当时政府当局担心此一事件会影响人心及旅游业,马上敦请国家艺术厅派遣工匠,将被砸毁的碎片重新黏合、上漆、涂覆金箔,并制作新的神龛,历时两个月,终于5月21日修复完成。可见四面佛在泰国人心中是无比的崇高 .
四面佛的四个面各有不同的代表涵义,以入口的方向为方向 , 正面代表平安,顺时针方向的第二面代表事业,第三面是婚姻,第四面是财富。参拜方式为,入口进去右边到底有贩卖祭品处 , 花20泰铢买祭拜品 < 另外还有40泰铢80泰铢100泰铢 ,看心意罗 ! 建议先从小的开始买 , 还愿时慢慢加上去 . >,里头装有香四枝,花圈四个,蜡烛一支,香和花圈四个面都要放,先从平安那一面开始拜 , 拜完后 , 蜡烛就点在你要求的那一面,完成后再用旁边的圣水洗洗脸、摸摸头和皮包,就算大功告成。记住喔 ! 许愿时 , 要有诚心 , 允诺还愿的东西也不要胡乱掰 , 万一真的实现时 , 会很麻烦罗 ! 常常会有耳闻没有还愿的下场 , 很恐怖的 !
旁边有舞者在跳舞 , 这就是还愿的 , 所以还愿可以自己准备,也可以请当地管理单位帮忙 , 不过大多数人都是买现场的花跟现场的舞者跳舞为主 , 因为最方便呀 ! 跳舞也有分价钱喔 , 基本的50泰铢 , 之后依照舞者人数不同而往上加 .
四面佛地处曼谷商业区市中心 , 周边百货公司饭店跟办公大楼林立 , 除了南边是美国总统布什曾经下榻的五星级君悦酒店之外,东边的So Go百货现改为Amarin百货,北边是精品旗舰店云集的Gaysorn百货及集合伊势丹百货,Central百货的世界贸易中心,东边为去年底刚开幕的大型百货Paragon,以及老字号的Siam Square、Siam Discovery、MBK。 下次若是要来这边的话,可以搭乘BTS捷运到Chit Lom(E1)站下车。愿大家愿望成真 !
⑶ 泰国佛与西藏佛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西藏佛教起源:西藏的佛教是在公元七世纪,同时由我国内地和印度、尼泊尔传入的。由我国内地传入的主要是大乘佛教,由印度、尼泊尔传入的主要是密教。佛教传入西藏后,曾经为苯教所不容,佛教和苯教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后来终于战胜了苯教,同时也融合了苯教的一些教义、神祗和仪式,并形成了自己浓厚的地方特色。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西藏佛教,后来被外地人俗称为“喇嘛教”
8世界中叶,印度密宗大师莲花生应藏王赤松德赞之请,来到西藏传播佛教。他巧妙地运用密宗的义理和法术降服了本教,并封本教所奉神祇为佛教护法神,将本教最基本的仪式——火祭接受下来,使之等同于佛教的烧施。这样就消除了藏地民众对佛教的陌生感,使佛教在西藏传播开来。桑耶寺正建于此时,与之同期建造的还有昌珠寺等。
泰国属于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国家。上座部佛教,巴利语Theravàda。thera,意为长老,上座;vàda,意为说, 论, 学说, 学派, 宗派, 部派。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
1、此系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圣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故称“上座部佛教”。
2、上座部佛教是由印度本土向南传到斯里兰卡(Sri Lanka,锡兰)、缅甸等地而形成的佛教体系,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印度之南,故称“南传佛教”。又或因其主要流传于东南亚、南亚一带地区,故也称为“南方佛教”。
3、上座部佛教所传诵的三藏经典使用的语言属于巴利语,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巴利佛教”。
巴利语(pà?i-bhàsà)是由佛陀在世时中印度马嘎塔国(Magadha,摩揭陀国)一带使用的方言变化而来,它属于与古印度正统的雅语——梵语(Sanskrit)——相对的民众方言——布拉格利语(Pràkrit)的一种。[1]南传上座部佛教认为巴利语是佛陀当年讲经说法时所使用的马嘎塔口语,故又称为“马嘎底语”(Màgadhika, Màgadh?,摩揭陀语)。在正式的用法上,“巴利”(pà?i)一词乃是专指圣典、佛语、三藏,以区别于作为解释圣典的文献——义注(a??hakathà)和复注(??kà)。也因如此,记录圣典、佛语的专用语“马嘎底语”到后来也就逐渐成了“圣典语”、“佛经语”的代名词。[2]
上座部属于佛教中的“保守派”,甚至就连用来记录佛经的语言都不敢随意改动。巴利语在古印度只是一种口头语言,并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当使用巴利语传诵的三藏圣典传入斯里兰卡后,当时的比库[3]们以极尊重的态度把它们记诵下来,便形成了上座部传诵的巴利语三藏圣典。公元前一世纪开始,斯里兰卡长老们又用新哈勒(Sinhalese,僧伽罗)字母来拼写巴利语,并刻写在棕榈树[4]叶 (tàla patta)上,一直保存到今天。当巴利语圣典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地时,这种传统保持不变,也相应地出现了以缅文、泰文、高棉文、寮文等字元音译的巴利语三藏圣典。所以,现在上座部佛教弟子在读诵佛经时,都采用巴利语。一位上座部佛教比库除了要懂得本国语言以外,还必须学习巴利语。假如现在尚存一种巴利文字母的话,这些不同文字版本的经典都可以还原为巴利文原典。然而,从印度传到中亚细亚、中国汉地和西藏等地的经典就不一样,它们都被译成了当地的语言文字。
传统上,上座部佛教主要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云南省靠近泰缅边境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一带地区;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上座部佛教也传播到欧美澳等西方国家,并有持续发展之势。
注:[1]巴利语与梵语同属于印欧语系的古印地语。但梵语属于雅语,巴利语属于俗语;梵语是贵族语,巴利语是民众语;梵语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标准语,巴利语则是佛陀及圣弟子们的用语。
[2] 将马嘎底语称为“巴利语”(pà?i-bhàsà)应该是在公元五世纪的佛音时代。由于南传上座部佛教所流传的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母语或本族语,这种只用来学习和记诵佛教圣典而平时很少用来沟通交流的外来语,就干脆将之称为“巴利语”(圣典语)。
[3] 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有行乞者、持割截衣者、见怖畏等义。即于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之男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bhikùu音译为“比丘”、“苾刍”等,含有破恶、怖魔、乞士等义。其音、义皆与巴利语有所不同。
现在使用“比库”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而使用“比丘”、“比丘尼”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北传僧尼。
[4] 棕榈树:旧译作多罗树,属棕榈科植物,常见于热带地区。其茎干直立,叶片大,呈掌状深裂,晒干后可用来制作扇子或盖屋顶。古代的佛教僧人在其晒干后的叶片上刻写经文,古代讹称为“贝叶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