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弓一般拉力多少
⑴ 一石弓能射多远
一石弓能射30-45米左右。古人测弓拉力的方法和今天不同所导致的。我们今天测弓拉力,是将上弦后对弓弦施加力,测出这个力的大小作为弓拉力的读数。然而,这种测力方法直到明代才见于记载。之前的测法,并非如此。
《周礼注疏-考工记》中,汉代学者郑玄曾经做注解,简单记载了古人的测力方法:假令弓力胜三石,引之中三尺。弛其弦,以绳缓擐之,每加物一石,则张一尺。也就是说,古人测弓拉力的时候,是没有上弓弦的。具体的方法,今天已经无从知晓。
但是通过明代复原宋代神臂弓的拉力数据和记载的宋代神臂弓拉力数据做对比可知,明代以前的弓拉力数据,普遍比明代大一倍,需要换算后再将数据折半才行。
有个记载可以作为佐证:南宋兵书《翠微先生北征录》曾记载,箭头三钱重、箭身十钱重的箭,要用拉力“一硕”的弓去射。以此书前后文可知,一硕即一石。宋代一钱大约四克不到,折算下,这样的一支箭约51克重。
箭重和拉力是有关系的,拉力增加,箭重也要增加,箭如果过轻,则发射时作用在箭身上的能量少,作用在弓身上的能量多,会影响弓的寿命甚至直接导致弓的损坏。
一般来说,今天的最低标准是每磅拉力七格令,折合成常见的单位差不多一斤拉力的弓配半克重的箭。而战弓要想发挥更大的效能,更需要配重箭。
一石弓相当于现在的120斤是比较可信的,经过一至两年每周一次频率的训练,作为射箭爱好者能射120磅的弓是可以达到的。古代武举有拉一石弓的考试项目。
在12世纪诺曼入侵时期,使用160磅弓的Richard de Clare,就已经人称强弓理查,而到16世纪亨利八世本人则使用180磅的弓,这在当时是个很优秀的弓手的水平,但还没有到很需要大书特书一番的程度,否则亨利就该有类似强弓亨利这类的称谓了。
土耳其博物馆里面也有不少200磅以上的弓。现代的健美大壮经过训练则可以操控高达260磅的弓。
⑵ 现代弓箭和古代弓箭相比,哪种威力更大些拉力一般多少古代威力最大的单人用的弓箭是什么弓
绝对古代威力大,古代的弓箭拉力最小都是四五十斤,没这么多都不能上战场,而个别精锐弓兵用的那都是上百斤的拉力,那个威力啊,据欧洲记载古代攻城时很多外面士兵射的箭枝都插入了石头城墙上!!!就连欧洲重装的十字军重骑兵,他们都是穿着厚重的铠甲和拿着实心木头盾牌,但是有明文记载当时有一次在战场上一位十字军重骑兵发现了一个掉队的土耳其骑兵,这个十字军重骑兵就立马挥着重武器冲去,而这位土耳其骑兵就立马用尽全身力气拉满一支箭,这枝箭飞出后直接射穿了十字军骑兵厚重的木头盾牌后又射穿了他身上的链子锁铠甲直至肝胆,然后当场死亡!!! 而且现在的弓是射靶子,古代是杀人,你说呢
⑶ 运动员使用的弓箭最大射程有多少
比赛最远赛道是70米,竞技弓拉力小,拉里不会超过40磅,抛射估计也就200米左右吧,猎弓拉力大,量产反曲猎弓一般最大60磅,好的猎弓能抛300米左右。古代战弓拉力是最大的,都是120磅起,现在人没受过专门射箭训练的不可能拉开,最高纪录是土耳其的国王用180磅的土耳其飞弓打射远箭,射到了800外
⑷ 弓箭11拉多少磅
25磅、26磅都可以。弓箭是一种威力大、射程远的远射兵器。弓由有弹性的弓臂和有韧性的弓弦构成;箭包括箭头、箭杆和箭羽。箭头为铜或铁制(现代的箭头多为合金),杆为竹或木质(现代多为纯碳或铝合金),羽为雕,鹰或鹅的羽毛。
弓箭的发明和改进使得人们能够在较远的距离准确而有效地杀伤猎物,而且携带、使用方便,可以预备许多箭,连续射击。
最初的弓仅用单片木材或竹材弯曲而成,缚上动物筋、皮条或麻质的弦,最初的箭只是削尖子的细木棍或细竹棍,弓箭一般由以下这些部分组成:
弓面(面向射手的一面):
为角制,角被来加强弓臂部分。因为水牛的角相对于其他动物的角比较有弹性,而且较长,所以两者以水牛角最受欢迎。
弓弦:
利用动物的腱、马鬃、或葡萄藤制造弦线,塞西亚人甚至曾用牛肠制造弦线。至于土耳其人,他们以采用蚕丝制的弦线而闻名。
箭:
中国的箭大部分箭镞有针,有别于在欧洲流行有套的箭镞。有史家指出这是为了自卫。假如箭镞只是被插入箭杆,会减低箭杆吸收冲击力的能力,箭杆很容易折断,因此骑弓手能够防止对手使用自己的箭反击。
⑸ 世界历史上比较着名的弓有哪些
因为古代弓是中国的发明,所以就说中国的吧。古代十大名弓
第十:龙舌
用龙筋制作弓弦的传说中的名弓,速度和准确性极高。三国时吕布用龙舌弓辕门射戟,见《三国演义》。吕布是三国中很牛的人,用的弓也很牛,但是他背信弃义,老做小人,只能排第十名了。
第九:万石
用比钢铁还要坚硬但非常轻的紫檀木制作而成的弓,为三国时黄忠所用,《三国演义》中黄忠能开二石力之弓,百发百中。战长沙时他本可以射杀关羽,幸二人都是义士,英雄惜英雄怎生下得了手。
第八:游子
力猛弓强,离弦之箭如游子归家般急切。北宋时花荣所用,花荣,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九,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第一员。原是清风寨副知寨,使一杆长枪,箭法高超,有百步穿杨的功夫。清风寨正知寨刘高陷害宋江,花荣得知后造反,大战黄信、秦明,救了宋江。花荣多次用箭法建立奇功。宋江三打祝家庄,花荣射落祝家庄的指挥灯,使祝家庄兵马自乱。
第七:神臂弓
史书记载——神臂弓 “实弩也。以山桑为身,檀为弰,铁为枪膛,钢为机,麻索系札,丝为弦”“射三百步,透重札”。
第六:灵宝
李广所用之弓,汉武帝时,匈奴侵入汉朝边境,杀死了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安国将军。后来,李广被封为右北平郡太守,匈奴人由于惧怕李广,数年不敢入侵右北平郡,称他为“汉朝的飞将军”。李广镇守右北平郡时,有一天外出打猎,远远看见草丛中有一只老虎,就拔箭射去,随后走近一看,原来是块石头,而箭已经射入石头中。唐代诗人卢纶还专门为此事写了一首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第五:震天弓
公元661年,薛仁贵奉命率军在大山一带与突厥人决战。突厥人为北方游猎民族,强悍善骑,素有弯弓射雕之风。突厥人方面率军作战的就是号称为“天山射雕王”的颌利可罕,率兵十多万。战斗一开始,对方突厥军就精选十几个骁勇强壮的将士向唐军挑战,颉利可罕最赏识的三员大将元龙、元虎、元风出现在前面。只见薛仁贵镇定自如,持此弓射击,三箭连发,龙、虎、凤应声倒下。顿时,突厥军吓得乱作一团,纷纷投降。唐军取得重大胜利,金军欣喜若狂,薛仁贵的威名大震。“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成为唐军长期传唱的歌谣。
第四:轩辕弓
本是轩辕皇帝所铸,选用泰山南乌号之柘,燕牛之角,荆麋之弭,河鱼之胶精心制作了一张弓,名叫轩辕弓,蚩尤被黄帝轩辕用此弓三箭穿心而亡!在封神演义中又名干坤弓,为李靖所用,骷髅山白骨洞碧云童子被这一箭正中咽喉,翻身倒地而死。
第三:落日弓
传说中后羿和嫦娥都是尧时候的人,神话说,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于封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还带着他的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后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从肩上除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只因为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才拦阻了后羿的继续射击。
第二:霸王弓
这把弓乃是当年楚霸王项羽的随身之物‘霸王弓’,威力无比,弓身乃玄铁打造,重127斤,弓弦传说是一条黑蛟龙的背筋。相传项羽15岁那年,乌江中有黑蛟龙作恶,危害四乡。项羽听说后,当夜单枪匹马来到乌江,找到黑蛟龙。与黑蛟龙搏斗了一天两夜,把黑蛟龙杀死,取得此筋搓股为弦。黑蛟龙乃至寒之物,坚韧异常,故此弦不畏冰火,不畏刀枪。”
第一:成吉思汗的射雕弯弓
成吉思汗用他的弓箭和铁骑打下了世界上最广大的国家,亚洲除日本以外,几乎占据了所有国家,他的军队到达了非洲的埃及,占领了欧洲的一些国家,甚至他的子孙贴木儿汗在旗帜上画了三个圈,象征占领了世界的四分之三。
⑹ 80磅以上的传统弓在50米处可射穿多厚的干松木板
我看你这问题已经问过很多次了,一直没人回答么?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弓和枪是不同的懂么?别拿枪的标准来衡量弓。没玩过弓吧,知道分体弓以及现代复合弓一个弓片损伤了就得整服弓片都换掉么?因为即使同一个厂家同样拉力的弓片,每个之间依然有不同,每副弓片都是从几百上千根弓片里挑出来基本一致的一对。更别说传统弓三个字有多笼统了,英格兰长弓是传统弓,日本和弓也是传统弓,土耳其弓也是传统弓,斯基泰弓也是传统弓,各国基本都有自己的传统弓型,而且不止一种。哪怕同一种弓型还分现代工艺制作的和传统工艺制作的。即便是同一把弓,不同的人来拉,威力也不相同,因为有的人胳膊长,有的人胳膊短,胳膊长的拉得更开,威力就更大。而且不同的箭威力也不相同,破甲箭,狩猎箭,靶箭,大飞箭,射远箭等等,不同的箭头威力也不一样,根本没法量化一个具体的数值。而且没人去射木板,箭杆受不了,会断的
⑺ 请问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的弓箭一般有效射程能到多少米国外又是什么水平
中国古代弓箭主要以步来算距离,宋朝的《武经总要》记录的步数大概在200左右,而且不是复合弓,主要是单弓,因此应该存在水分,看看历史上中国弓箭一直没有被作为主要演绎兵器也可知。如果有效射程可以的话不会这样的。
国外最牛的就是英国长弓了,紫衫为主要材料的复合弓。有效射程200米左右,百年战争中以极少胜极多的阿库金战役一战出名,长弓可以有效地杀伤法国重骑兵。
而且我国主要流行抛射,对空射箭,这的确能增加射程,但是威力就不能保证了。
对比下,国内的兵种没有比法国骑士装甲更好的了,因此弓箭必定没长弓那么好。
因此国内的肯定低于200米很多,国外的英国长弓在200米左右。
⑻ 古代战弓到底能有多大的力量
弩弓一般使用多层竹、木片胶制的复合弓,形似扁担,所以俗称“弩担”。它的前部有一横贯的容弓孔,以便固定弓,使弩弓不会左右移动,木臂正面有一个放置箭簇的沟形矢道,使发射的箭能直线前进。木臂的后部有一个匣,称为弩机;匣内前面有挂弦的钩,钩的后面装有瞄准器,称为“望山”;匣的下面装有“悬刀”(扳机)。发射时,先将箭矢放在矢道上,把弓弦向后拉,挂在钩上,瞄准目标后,一扣扳机,就将箭射出。
几种着名的弩:
一、汉代的大黄弩,汉代的弩强度按石来计算,分一石至十石,(大约引满一石弩需27-30公斤的力量)其中十石弩最强又被称为黄肩弩,大黄力弩。只有十分强壮的人才能使用,史记中“李广列传”中就有李广持大黄弩射敌将的记载。据后世的考证估算,它的射程能达到四百米左右。
二、诸葛连弩:三国时诸葛亮制作了一种连弩,称作元戎弩,一次能发射十支箭,火力很强,但是体积、重量偏大,单兵无法使用,主要用来防守城池和营塞;并且与当时的强弩相比这种连弩射程较短,杀伤力较低作战时一般与蹶张弩配合使用。后来大发明家马钧对其进行了改进,改成了一种五矢连弩,使其体积、重量大大减轻,成为一种单兵武器,但是因为生产很复杂,所用的箭矢也必须特制,所以没大量生产,后失传。
三、神臂弩,北宋神宗时发明,弓身长三尺三,弦长二尺五,射程远达三百四十多步;威力强大,矢可入榆木半杆。号称威力强于汉代大黄,其他器械都及不上,成为宋军弩手的制式兵器之一。
四、豆+寸子弩,这是一种强力的连弩,是宋代三弓床弩的一种。一次可以发射十余支箭(古代火箭炮?)射到千步远。(射程最大的冷兵器)张开弦需用七十五至一百余人用绳索绞动借用机械的力量,是一种威力极大的武器。
五、连弩车,战国时就有连弩车,该弩属于弩炮的一种,置于车上,可进可退。车上驾十二石大弩,每弩一发七矢,中矢为主矢略大,两边各三矢略小,可射七百步,中处墙倒城摧,势不可挡。大概可以算古代的火箭炮。
六、最大的弩-秦弩,秦代弩的种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秦俑坑发现的弩弓遗迹多达数百处。从完整的弩弓遗迹判断至少应有三种不同形制的弩,弩弓为木质均已腐朽,朽木残长130至140厘米,弩臂也已腐朽,末端安有青铜弩机,弩机通高16.5厘米,望山高5.5厘米。
⑼ 铠甲问题:链甲,鳞甲,锁甲,锻甲,板甲,环甲的区别和特点,HELP...
鳞甲是全球出现最早的联体盔甲。
其早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就已出现,一个个铜铁鳞片的镶嵌,特点是技术简单——相对中世纪链甲的镶嵌和板甲的锻造。
优势:
1。制作工艺简单。
2。装备通用性好(关你多不同的铁片,尽管往上搭)
缺点如下:
1。联体制作时间长。你慢慢镶啊,我只在板甲熔炼时花点时间就可以用钩子、活门搭在一起。
2。防御强度低,缝隙大,易被突破——很多人说鳞甲防御效力好,我一直持否定意见。请大家看看图中罗马和蒙古两个不同时期、质量大大改进的鳞甲产品:
它们的共同点是——鳞片之间都有明显的缝隙。即使合得很密,依然有显而易见突破口,而面对我重骑兵的长矛直刺,矛头即使刺中甲——光滑的铁片容易让让矛尖瞬间滑过——刺入身躯。 如果选择用甲片层层相叠、!加多层数来解决问题——那累加的重量就全身板甲还大——您会累死在弯弓搭箭上。
3。很难维护——无数鳞片即使通过精密的工艺相互串连、镶嵌于布、棉上,如果小角度遭受较大的打击——比如我条顿骑士的重剑尖刃小角度滑过你的骑射手鳞甲,就容易被划!烂。
4。重量大——在宋朝时期,公元11世纪左右,宋朝的中装步兵的鳞甲重量远>圣殿骑士的链甲——但前者的防御效力真的好么,值得商榷(见前面的观点)——但显然重量大了很多。蒙古、中原的鳞甲装备往往镶嵌于厚布重棉上,布棉可以保护免受划伤和寒冷,但很重,特别是当雨水淋失后——重量暴增,这也是岳家军屡战屡胜但终究没有消灭威胁的原因——他的中装步兵太重了,当鳞片棉球们用长矛方阵打垮骑兵冲锋时,他们没有足够的速度追赶来敌。
链甲优势:
1。联体制作技术含量不高,联体时间<鳞甲。
2。铁链呈DNA双螺旋结构环环相扣(牛皮,形象说法)——密度高,抗砍、劈等刃击能力强
3。比易脱落的链甲易于维护
4。覆盖性强,防御范围大——柔韧。
5。隐蔽性强,消声性能好——因为不是鳞甲的铁片相扣,本身金属光泽就弱了很多;鳞甲行动时鳞片相互撞击声音是装甲中最大的(参见《勇敢的心》英格兰士兵片断),而链甲行动时声音很小(参见《天国王朝》南主角行动片断)
6。双层结构。细心的朋友会发现骑士链甲一般是双层相连的。双层质密的链甲提供更好的防护。(见《天国王朝》)
劣势:
1。昂贵。虽然制作工艺不高,但很麻烦——人工成本大。
2。抗刺击、弓箭能力弱——与缝隙多的鳞甲一样
总结(同一时期,双层链甲对比蒙古鳞甲)
防御效力:
抗穿刺性: 链甲 约等于 鳞甲
抗砍击性: 链甲 约等于 鳞甲
全身保护: 链甲 > 鳞甲
总结: 链甲 优于 鳞甲
敏捷性:
重量: 链甲 < 鳞甲
反光性: 链甲 < 鳞甲
总结: 链甲 优于 鳞甲
成本:
链甲 劣于 鳞甲
完全总结:
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二选一
偶会稀饭链甲。
注:
请各位严肃区分链甲与锁子甲。这是2个不同概念。——通俗来说,锁子甲比链甲密度低很多
很多人认为欧洲中世纪出现的整体式板甲是铠甲发展的顶峰,其防护力最好,而且认为中世纪西方用钢做弩也是弓弩射击兵器的发展顶峰, 事实上这是两个完全错误的认识。
如果想比较板甲和鳞甲的防护力,只要分析一下它们受打击后能量的去向就可以了:
1.受到箭击之后,箭的能量去向是: 击中前箭能量=穿透后箭能量+甲动能+甲撕裂变形的能量
如果我们在制作材料一样的情况下比较,受到同样的箭的打击受力面积也相同,那么甲撕裂变形的能量可以看作相同,因此穿透后箭能量也就是人体所承受的能量就取决于甲动能的大小。
根据机械能动量守恒定律列方程:
m为箭质量,v为箭打击前速度,为一定的数值。
M为铠甲质量,E为刺入势能。V为铠甲移动的速度。
由于板甲面积大,质量大,于是受到打击后的速度V就小,而动能和M成正比,而和V的平方成正比,这样质量大的板甲相对来说动能就小多了。 如假设板甲的质量是鳞甲的10倍,那么代入上面的方程,根据动量守恒,碰撞后它获得的速度是后者的1/10,速度的平方,就是1/100,尽管它 的质量大10倍,但算下来动能仅为鳞甲的1/10。
举个例子,假设鳞甲面积是板甲的1/10
假设穿透同样材料的甲需要的能量是50焦耳,
箭的能量是70焦耳,打中甲后,鳞甲的动能是30焦耳(这个30焦耳就是向人体压迫的能量,但它的作用面积比箭头大多了,不对人体构成伤害)这样剩余的能量仅有40焦耳,达不到使甲穿透的能量。
而板甲的动能仅3焦耳,这样还剩67焦耳,板甲绝对要打穿了。
显然板甲分散的动能比鳞甲低的多,剩余了更多的能量用于穿透,因此板甲更容易被箭穿透。“南北战争时期的钢制胸甲,二战时期用赫德费尔特钢制成的防弹夹克,都是整体式钢质防弹衣,是早期防弹衣的代表.”
“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研究军需防护装备的专家周国泰和他的同事们研制成功"护神"系列防弹背心,是国产防弹衣的代表."护神"防弹衣以特种钢为防弹材料,采用"鳞片"结构,使硬体得到"软化",具备了其他硬体防弹衣无法比拟的特性”
(《防弹衣的性能与发展趋势》《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2卷第4期)
事实上现代防弹衣也是早就抛弃了分散动能弱的板甲式设计,多数采用鳞甲模式,少数使用整体式硬甲的也是比较低档的产品,或者使用特殊材料是整体式硬甲甲板的质量在2KG以内,比当年的中世纪板甲轻了10倍,分散动能的能力也是强了10倍。
2.至于甲片分散的动能的最后去向,这个动能就被甲衣的垫层吸收,虽然鳞甲获得了远比板甲高的多的动能,对人体产生压力,但由于鳞甲的面积是箭头面积的成百上千倍,这样造成的压强很小,对人体不产生伤害。
鳞甲也有多种,如有用牛筋绳连接的,也有镶在皮革上的,它们有足够的上下活动空间,当一个鳞甲活动时通过绳带动其他甲片活动,这样就会将动能传递到更大的范围。
而如图的板甲,前后两块接触,而且紧贴,显然运动空间小多了,对于分散动能更加不利。
3.至于板甲的弧型设计,
像二战后苏制T-55坦克的半球蛋型炮塔也是弧型,对一般枪弹确实有打滑的作用,但长杆型脱壳尾翼穿甲弹出现之后,这种坦克很快过时了,现在俄国和中国都已经陆续抛弃了这种半球蛋型炮塔设计,显然这种弧型设计对长杆带尾翼的打击物的分散效果并不有效,而箭就是典型的长杆尾翼型设计。
而且从上图可见,这种板甲的弧度并不大,平坦的地方不小,甚至有凹痕,可见对箭的稳定性不会有多大影响。
4.还有制作材料。
制作铠甲的材料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太硬的话太脆,而甲必须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受到打击后能适当变形抵消一部分能量。
如要说硬,陶瓷和生铁够硬了吧,但可没有人用它们做甲。
钢铁要经过淬火后才有足够的硬度,但淬火后铁也会变脆,对做甲不利。
最好的办法就是冷锻,冷锻即可以大幅度提高铁的硬度,又能够保持良好的韧性。
西汉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就有出土的炒钢冷锻甲,此外当然就是《梦溪笔谈》上记载的宋代的瘊子甲了,50步强弩都射不穿。
5.欧洲板甲的出现,与当时骑士阶级的作秀作风分不开,而且当时骑士用兵器多数是重剑巨矛等,对于这类打击面积大的兵器,面积大的板甲的分散能量效果就好多了。 当时欧洲的射击兵器都很落后,如十字弓用钢来做,事实上钢是最差的做弓蓄能材料,
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ncient Archery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ling Antiquity 71271) 124{134 (1997)
在这篇论文给出了不同材料的蓄能情况:
steel 1300 kgf cm/kg
sinew 动物腱 25000 kgf cm/kg
horn 动物角质 15000 kgf cm/kg
yew 紫杉 11000 kgf cm/kg
maple 枫木 7000 kgf cm/kg
glassfibre 玻璃钢 43000 kgf cm/kg
可见钢是最差的,
钢臂的蓄能仅为复合弓材料的1/15.
而且钢的变形能力相对差,欧洲的钢弩尺寸都很小,弓臂很少超过80厘米的,所以限制了弦的初速度,开弓距离也很短,有的仅十几厘米,做功距离短释放的能量更小。
钢弩弓身的质量很大,如一个弓臂80厘米的十字弓已经是非常大的型号了,比一般实战的十字弓还大的多,弓臂重近4公斤,然而它的蓄能极限仅相当于0.27KG的复合弓,而且做弓距离可小多了,三十多厘米而已。 弓或弩释放的能量转化的方向是箭能量+弦能量+弓臂能量,弓臂越重越不利,而如此重的十字弓臂消耗的能量占了很大一部分,而且弓臂太重,弓臂的运动速度就小多了,因此弦速度也被大大限制,箭的初速度就更小。
出土的秦弩弩臂长75厘米,弓身长达125厘米,无论是箭导轨长度、做功距离还是蓄能能力,远比十字弓强的多。
小尺寸大拉力的弩当然无法用坐姿蹶张法开弩,因为腿根本伸不开,无法用到最大蹬力,用绞盘开确实是明智的选择。
根据当时人的身高推算,这个实战的弩弓身不过50厘米,弩臂倒是很长,达1米以上,可是大部分当作手持的托,弩机在一半的位置上,做箭导轨的不过是弩臂一半的长度,肯定精度不好,而且拉开距离更短,看来不超过20厘米,这样的弩威力是比较弱的。
还是在那篇论文里给出了不同弓的蓄能情况:
“长弓 9000 kgf cm/kg (882 J/Kg)
***弓 20000 kgf cm/kg (1960 J/Kg)
土耳其弓 20000 kgf cm/kg (1960 J/Kg)
现代弓 30000 kgf cm/kg (2940 J/Kg)” 上面也看出,长弓紫衫木的蓄能还不到复合材料的一半,其威力和效率是远不能和复合弓比的。在这篇论文里:On the Mechanics of some Replica Bows.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er-Antiquaries 36:14-18 (1993) 提到660g重的长弓,拉力能达到36公斤,
而满清武举用的中等弓,重量650g,拉力达50多公斤,效率和威力比长弓强的多。(《清代满 族弓箭的制作及管理》《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03期 )
而明朝的弓效率比清弓还高,明弓比清弓短,而材料相似,而大家都知道物体越短的话越不容易弯,因此拉力更大,复合弓弹性好能提供足够的变形空间,明弓的长度和土耳其弓差不多,拉弓距离也就是也在70厘米以上,而比后者还要稍轻一点,因为明复合弓的弓胎用竹,竹材料比木材料更轻一些,而强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过大家不要以为这是一般的竹木材料,制弓时,要经过油漆浸渍->干燥->油漆->干燥等复杂的工序,油漆干燥时,其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被氧攻击而打开,互相间形成醚键而交联。木、竹纤维的主要官能团羟基也可以攻击双键,在干燥条件脱水而与油漆互相交联。这样形成的复合材料,和纯木、竹全然不同。还有其他的如角、筋、胶等材料的参与,远比单一材料要强劲的多。 《天工开物》中记载,“上力挽一百二十斤”,“上力挽强者,角与竹片削就时,约重七两,筋与胶、漆与缠约丝绳,约重八钱。”,明朝的一斤为16两,相当于现在的590克。这样一个加上弦总重不过300多克的复合弓,拉力达到70公斤,效率和威力更是长弓不可比。
就是这两种威力不过而而的长弓和十字弩,在整体式板甲面前可是风光了数百年,把整体式板甲逼到重的变态的程度。
⑽ 奥斯曼帝国弓箭漫谈,最远射程可达820米!
奥斯曼帝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早期国土扩张剧烈,因为征服了很多国家,吸收了不少其他民族的文化,导致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复合弓有各种不同的形制。其中包括现在称呼的土耳其弓、鞑靼弓、波斯弓、波斯—北印度弓(螃蟹弓)等等,这些弓在土耳其各大博物馆里均有保存。
▲拆解后的土耳其弓
与多数有机物一样,这四种材料也显示出某些相似处:在压力和拉力范围内, 它们富有弹性, 但如超出范围,就会显出不可逆转的塑性变形。这种变形叫作“滞后作用”,意思是材料一旦被压,会变得更软,从压力中恢复会有个滞后现象。它们还有一个相似的重要特性:如果力是顺着纤维的方向施加的,那么它们的硬度就会更强;如果力与纤维方向相反,则硬度变弱。
本文经指纹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对刀剑感兴趣可加龙泉铸剑师沈师傅的私人微信:LQLSSFB,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微信公众号:LBQY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