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为什么参加万隆会议
① 万隆会议内容
万隆会议
Banng Conference
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亚非会
议。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5国发起,邀请阿富汗、中国、柬埔寨
、老挝、泰国、埃及、菲律宾、尼泊尔、伊朗、约旦、伊拉克、黎巴嫩、土耳其、也门、沙特阿拉伯、
越南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苏丹、利比亚、利比里亚、黄金海岸(今加纳)、叙利亚、日本、南越等
国家和地区参加。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义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
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会议期间,某些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一些国家制造纷争
和矛盾,并对中国发出诋毁性言论,企图分裂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在中国和大多数与会国
努力下,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和关于促进世界和平
和合作宣言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这10项原则是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会议号召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
主义,被称为万隆精神。
最后公报还提出了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相一致的、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十项国际关系原则。这
十项原则是:
(1)尊重基本人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2)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3)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
(4)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
(5)尊重每一个国家按照《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
(6)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
(7)不以侵略行为或侵略威胁或使用武力来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
(8)按照《联合国宪章》,通过如谈判、调停、仲裁或司法解决等和平方法以及有关方面自己选择的任
何其他和平方法来解决一切国际争端。
(9)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
(10)尊重正义和国际义务。
② 万隆会议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没有帝国主义参加
背景:
1、国际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非拉地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风起云涌,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事业蓬勃发展。战后初期,东亚、东南亚成为反帝斗争的中心地区,广大前殖民地国家相继赢得独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连同二战前已独立的国家,在亚非两大洲已涌现出30个独立国家。
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解放运动的发展。一系列前殖民地的独立敲响了殖民统治的丧钟。这是几百年来国际关系史上一个空前未有的变化,它为亚非国家独立自主地召开一次大型国际会议创造了条件。
这十项原则体现了亚非人民为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而团结合作、共同斗争的崇高思想和愿望,被称之为万隆精神。十项原则包括了1954年由中国、印度和缅甸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被认为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基础
③ 万隆会议
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1954年4月,印度尼西亚政府提议召开亚非会议,同年12月,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5国总理在印尼茂物举行会议,就召开亚非会议问题达成协议并联合发起。应邀参加亚非会议的共29个国家,除以上5国 外,它们是:阿富汗、柬埔寨、中国、埃及、埃塞俄比亚、黄金海岸(今加纳)、伊朗、伊拉克、日本、约旦、老挝、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尼泊尔、菲律宾、沙特阿拉伯、苏丹、叙利亚、泰国、土耳其、越南民主共和国、南越(后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统一)和也门(今也门共和国)。会议由印尼总理阿里·沙斯特罗阿米佐约任主席,印尼总统苏加诺以《让新亚洲和新非洲诞生吧!》为主题致开幕词。两天大会之后,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委员会分别举行5天秘密会议,讨论了民族主权、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和反殖民主义斗争、世界和平、与会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会议就有关亚非国家的利害关系和共同关心的一些重大问题达成了一致,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内容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其他问题、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以及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等7部分,并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和促进各国人民友谊的精神,通称为?万隆精神?。此次会议促进了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对亚非各国人民反帝、反殖斗争的发展和团结的加强起了重要作用。
④ 万隆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万隆会议促进了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是和平共处的生动体现。万隆会议的成就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精神的结晶,是与会各国共同努力的结果。
万隆会议作为亚非团结反帝事业中的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事件载入史册。它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
会议内容
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万隆会议通过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涵盖了与会国在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等多个方面所达成的共识。公报中“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载入史册的十项原则,是亚非国家对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贡献,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划时代的里程碑。
⑤ 为什么要召开万隆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
原因:亚非会议的召开是战后国际形势和亚非地区形势变化,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亚洲民族独立运动勃兴,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推动了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解放运动的发展。一系列前殖民地的独立敲响了殖民统治的丧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亚非两大洲己涌现出30个独立国家。这是几百年来国际关系史上一个空前未有的变化,它为亚非国家独立自主地召开一次大型国际会议创造了条件。
亚非会议的召开也是亚非新兴国家与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矛盾和斗争的产物,反映了亿万亚非人民争取和保障民族独立、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共同愿望。
战后美苏之间日益加剧的冷战对峙局势,严重威胁着亚非国家的独立与安全。由于帝国主义对中间地带的争夺,亚非地区成为世界各种矛盾和冲突集中的地区。许多亚非民族主义国家从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出发,在对外政策方面,坚持执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政策,拒绝参加侵略性军事集团,反对在自己国家领土上建立外国军事基地。越来越多的亚非国家认识到,为维护政治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有必要加强国际合作,并要求与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 历史意义:
亚非国家万隆会议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产生的万隆精神和国际关系十项原则是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指针。万隆会议作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国际政治事件而永载史册。
一、万隆会议是第三世界崛起的开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政治面貌和国际关系格局。
万隆会议完全由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发起组织和参加,这在世界历史上是首次。此前所有的国际会议都是由大国、强国主要是西方列强发起、主导和参加,而没有弱小国家的份。万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兴民族主义国家开始以独立姿态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和世界事务完全由西方列强主宰与支配时代的终结,揭开了国际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万隆会议拉开了世界不结盟运动的序幕。万隆会议的一些倡导国和积极参加国的领导人,如印尼总统苏加诺、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理纳赛尔、缅甸总理吴努和柬埔寨领导人西哈努克亲王都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和主要领导人。万隆会议的29个参加国后来都成了不结盟的骨干成员。同时,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独立原则是不结盟运动和平、中立、不结盟原则的先声,不结盟运动的宗旨是万隆会议精神的继续和发展。可以说,万隆会议的召开为不结盟运动奠定了组织和思想基础。在万隆会议基础上兴起的不结盟运动和以不结盟国家为主体的第三世界国家是冷战时期反对美苏两超争霸世界及其扩张与战争政策、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从一定意义上说,万隆会议是第三世界国家作为独立于东西方两大集团的世界政治力量崛起的肇始,也是它们冲破美苏两极结构,开启世界多极化进程的前奏。
二、万隆会议"十项原则"是对《联合国宪章》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丰富与发展,加强了现代新型国际关系的法理基础。
"十项原则"突出了国家主权不可侵犯、不干涉内政、大小国家平等、维护国际正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各国互相尊重、互利合作、和平相处等原则。这些原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理想准则,是新型国际关系赖以建立的法理与道义保证,同旧的国际秩序赖以维系的旧国际法理彻底划清了界限。"十项原原则"所以能成为新型国际关系的法理基础,就在与它同旧国际法原则有着根本区别。
(一)旧国际法理是由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制定,旨在协调列强利益与相互关系,为它们"有序"瓜分世界与"和平"分赃服务。"十项原则"则是由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制定,体现了新兴国家反对外来干涉和侵犯、维护自己独立和主权;反对大国、强国凌驾于中小国家之上,争取自己的平等国格和平等权利;反对强权国家扩张和战争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共同意志和要求,是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整个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服务。
(二)旧国际法理虽然也提主权、平等、和平等国际法原则,但列强规定这些原则只适用于"文明国家",而不适用于所谓"非文明国家",实际上是将列强之外的弱小国家和弱小民族排除在国际法保护之外,而任由其宰割。而"十项原则"适用于所有国家,是整个国际社会都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维护所有国家尤其是中小国家正当权益的法理保障。
(三)旧的国际法理的本质是不平等。在其规范下,不但列强与弱小国家不平等,即使在列强之间也是不平等的,是根据实力大小排座次。而"十项原则"明确载明:"承认一切种族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平等",这是主张一切国家,无论强弱、大小、贫富在国际法面前一律平等,都有参与国际事务的平等权利和地位。
(四)旧国际法理是为列强对外侵略开绿灯的强盗逻辑。列强制定的国际法公开宣称列强发动的抢占殖民地的侵略战争是合法的,认可列强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和武力威胁;承认"征服和割让"是列强"取得领土之合法方式"。这是赤裸裸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十项原则"完全抛弃了这种强权法理,强调"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明确规定"不以侵略行为或侵略威胁或使用武力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这些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一切国家尤其是中小国家独立和主权的法理保障。
(五)旧国际法理是战争的催化剂。旧国际法不但为列强对弱小国家和民族进行侵略与征服战争开绿灯,而且种下了列强相互争夺与拼杀的祸根。拿破仑战争、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就都是因列强实力失衡和旧国际法理失范而引发的。"十项原则"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消除冲突与战争,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根本途径和法理规范,这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诉求,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
万隆精神
会后与会各国共同发表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布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
⑥ 简介一下万隆会议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 召开亚非会议 (Asian-African conference)。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由于这次会议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
这次会议由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五国发起。除了五个发起国之外,参加会议的还有阿富汗、柬埔寨、中华人民共和国、埃及、埃塞俄比亚、黄金海岸(加纳)、伊朗、伊拉克、日本、约旦、老挝、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尼泊尔、菲律宾、沙特阿拉伯、苏丹、叙利亚、泰国、土耳其、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国、也门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由周恩来总理率领。
万隆会议会场——万隆独立厅
会议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帝反殖斗争、世界和平以及与会各国的经济和文化合作等问题。经过充分的协商,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项内容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其中《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宣言》,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 。这十项原则体现了亚非人民为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而团结合作、共同斗争的崇高思想和愿望,被称之为万隆精神。十项原则包括了1954年由中国、印度和缅甸三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被认为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基础。
会议共同决议的达成并非一帆风顺。周恩来总理在会上异常鲜明地表示了中国代表团求同存异的立场,为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几十年来,十项原则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一直为妥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如今,万隆精神对指导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⑦ 万隆会议有哪些代表参加
万隆会议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5国发起,邀请阿富汗、中国、柬埔寨、老挝、泰国、埃及、菲律宾、尼泊尔、伊朗、约旦、伊拉克、黎巴嫩、土耳其、也门、沙特阿拉伯、越南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苏丹、利比亚、利比里亚、黄金海岸(今加纳)、叙利亚、日本、南越(今越南南部)等国家和地区参加。
中国的代表是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