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建筑的代表是土耳其的什么大教堂
⑴ 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后来有哪些改建
圣索菲亚大教堂这座大教堂被认为是拜占庭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当15世纪拜占庭陷落以后,土耳其人只在教堂外的四个角上添了四条尖顶圆柱,就很自然地改造为清真寺了。
⑵ 圣索菲亚大教堂,为啥被称为世界上唯一的“混血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由于曾经之前是东正教,后来又融入了伊斯兰教,因此被称为世界上唯一的“混血教堂”。其实从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外观,我们都会觉得这里绝对是典型的东正教,但是让我们意外的是,这里竟然曾经被改造为清真寺,因此对于很多游客来说,进入圣索菲亚大教堂真的是傻傻不清楚,不知道这里实际是什么教会。
由于圣索菲亚大教堂曾经安放过不同宗教的文化,因此被称为“混血教堂”。
⑶ 拜占廷教堂最具代表性的是哪个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5世纪开始,在拜占廷修建了一系列纯拜占廷风格的大教堂,其典型代表,当推公元532—538年兴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它的设计者据传为小亚细亚人安太留斯和伊索道罗斯。它以用砖和三合土砌成的墙壁构成主体,逐渐上升到庄严的圆顶,圆顶直径33米,由4根支柱与4个大圆拱支持。侧面回廊向中央集中,使视线自然引向巨大的穹窿形圆顶,圆顶下面有一圈通光窗口,阳光从这里投入教堂内部,把大理石柱和壁面的镶嵌画照耀得金碧辉煌。抬索菲亚大教堂内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头仰望,透过光线的迷雾,蓝色穹顶上闪烁着图案的光彩,造成一种虚幻飘渺的神秘境界,出色地体现了作为宗教建筑所要求的精神感召力量。诚如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卡尔莫斯所说:“教堂是尘世间的天国,神们在这里生息活动”。这个教堂在土耳其人占领君士坦丁堡后被改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外面加了4座高高的尖塔,里面画上了阿拉伯图案和文字装饰。
⑷ 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建筑风格属于
楼主说的是土耳其的伊斯坦堡(君士坦丁堡)的圣索非亚大教堂(St. Sophia Church)吗?
典型的拜占廷式教堂
哈尔滨的也是拜占廷式
公元330年5月11日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此后一千年,君士坦丁堡一直是全世界最华丽与最富有的都市。君士坦丁建造他的城市是为了夸耀罗马帝国的声势,同时吸引各国来归,于是他使用了各种华丽的装饰方式来美化君士坦丁堡:在街道上装饰喷泉和廊柱,又将来自丝路的丝绸、非洲的珠宝、欧洲的雕刻与工艺用品、埃及法老王的方尖碑、世界各地的香料、瓷器等等全搬过来,此外,公元325年,君士坦丁还盖了一座大教堂,这座美丽的大教堂的身世与君士坦丁堡的历史紧紧相系,她就是圣索非亚大教堂(St. Sophia Church)。
圣索非亚大教堂顶部
圣索非亚大教堂的特别之处在于平面采用了希腊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间上,则创造了巨型的圆顶,而且在室内没有用到柱子来支撑。更仔细的说,君士坦丁大帝请来的数学工程师们发明出以拱门、扶壁、小圆顶等设计来支撑和分担穹隆重量的建筑方式,以便在窗间壁上安置又高又圆的圆顶,让人仰望天界的美好与神圣。由于地震和叛乱的烧毁,圣索非亚大教堂经历过数次重修,尤其公元532年查士丁尼大帝投入一万名工人、32万黄金、并花费六年光阴将圣索非亚大教堂装饰得更为精巧华美。神圣的教堂是当时的城市中心,而统治者对教堂所投注的心力不难看出统治者借由对宗教的奉献、夸示帝国的权力与财富,而对周遭地区施与影响力的用心。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大圆顶离地55公尺高,而且在十七世纪圣彼得大教堂完成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教堂内壁画
圣索非亚大教堂内部的装饰,除了各种华丽精致的雕刻之外,也包括运用有色大理石镶成的马赛克拼图。从公元四到六世纪开始,教会逐渐对教义与救赎的观念有渐深的认知,同时希腊罗马文化圈重视肖像与肉体美的传统也逐渐对基督教产生影响,信徒除了透过传统的谕言故事与象征手法来理解教义,也逐渐产生将圣母、圣子、圣徒等人物画像化的需求。教会中认为圣人的人物画像就等于触犯圣经中不得膜拜偶像的规定的一派,与另一派认为人物画像可以让信徒更容易理解神的精神、有助传教,两派间的歧异日渐加深。公元692年教会会议中授与基督人像化的合法性,但公元730年罗马皇帝里奥三世(Leo III)颁布禁令,禁止圣母、圣子、圣徒、天使以人物形象出现,自此揭开了两派人马长达二百年间的血腥斗争,教堂里的画作遭破坏,画像的持有者和作画的工匠们也都遭到各种形式的迫害,更糟的结果是造成人与人的信赖关系瓦解,社会动荡不安。一直到九世纪中叶,教会重新解释,愿对画像给予敬意、信仰崇拜,这才逐渐消揖两派间的纷争,而这个日子也被称为“正统的胜利”(The Triumph of orthodoxy),每年在信仰东正教的国家里被盛大庆祝。然而雕刻艺术从来不曾得到教会的认可,因此可以说拜占庭艺术里,雕刻艺术并不存在。
公元七世纪之后,阿拉伯半岛上出现新兴势力伊斯兰文明,接着十字军东征来到君士坦丁堡,但此时统治者已无力阻止联军与战争对城市的蹂躏。接着是土耳其人的登场,东罗马帝国正式宣告结束。公元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堡,并将圣索非亚大教堂改为供奉阿拉的清真寺。今天,圣索非亚大教堂做为一座雄伟壮丽的建筑古迹,冷眼旁观过政治兴迭,宗教斗争与历史的沧桑,而她的美丽庄严,依然撼动每一个参观者的心。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TR-c/231736.htm
下面是哈尔滨的圣·索非亚大教堂http://www.hsrs.cn/scene_display.asp?prono=101
⑸ 拜占庭风格的代表建筑是哪个
毫无疑问,是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位于现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宗教建筑,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长历史,因其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是一幢“改变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式建筑典范。
⑹ 教堂的建筑风格有哪些
1、古希腊建筑(公元前8~前1世纪)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先河。古希腊的发展时期大致为公元前8~前1世纪,即到希腊被罗马兼并为止。古希腊建筑的结构属梁柱体系,早期主要建筑都用石料。
虽然古希腊建筑形式变化较少,内部空间封闭简单,但后世许多流派的建筑师,都从古希腊建筑中得到借鉴。
2、古罗马建筑(公元1~3世纪为极盛时期)
古代罗马建筑是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了古希腊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凸显地中海地区特色,同时又是古希腊建筑的一种发展。
罗马建筑与其雕塑艺术大相径庭,以建筑的对称、宏伟而闻名世界。
3、巴西利卡(公元前185年)
巴西利卡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形,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
4、拜占庭式(公元395年)
拜占庭式建筑是一种建筑的艺术形式,以基督教为背景。该建筑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其突出特点是屋顶的圆形。“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殖民地,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的一种建筑文化。
5、土耳其圣索菲亚大教堂
从历史角度上看,他是建立在古罗马建筑风格文化的基础上。(继承罗马风格)其中蕴含着东方阿拉伯,波斯文化色彩。
拜占庭代表作:索菲亚大教堂,希腊十字教堂。拜占庭帝国(395年-1453年)因此建筑风格也停止了快速发展的步伐。
6、罗曼式(10-12世纪)
罗曼式又称罗马式,继承了巴西利卡的形制。巴西利卡的结构适合天主教的仪式需要,随着信徒的增多,为了增加空间,双臂得到发展,横竖两臂形成了教堂的焦点,突出圣坛的位置。再加上长长的大厅,又主次分明,更适合于宗教仪式。
后面便演变成中世纪教堂的平面形制——拉丁十字平面。
7、拉丁十字
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券、拱而得名。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对后来的哥特式建筑影响很大。
罗曼式教堂的施工质量不如古罗马时期,为了使建筑寿命更长,墙体一般都很厚重,窗户被挤压得很小。加之十字拱作为最主要的承重结构,会产生很大的侧推力。所以中庭两边的扶壁需要建得很高来抵抗侧推力,也导致了无法开很大的窗户,内部采光不足。
8、哥特式建筑(1140年产生于法国,发展期间12-16世纪)
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义。
⑺ 拜占廷教堂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什么
公元330年前后,最早的东罗马教堂差不多均采取初期基督教的巴雪利卡式构造。5世纪开始,在拜占廷修建了一系列纯拜占廷风格的大教堂,其典型代表当推公元532年~538年兴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它的设计者据传为小亚细亚人安太留斯和伊索道罗斯。它以用砖和三合土砌成的墙壁构成主体,逐渐上升到庄严的圆顶,圆顶直径33米,由4根支柱与4个大圆拱支持。侧面回廊向中央集中,使视线自然引向巨大的穹窿形圆顶,圆顶下面有一圈通光窗口,阳光从这里投入教堂内部,把大理石柱和壁面的镶嵌画照耀得金碧辉煌。抬头仰望,透过光线的迷雾,蓝色穹顶上闪烁着图案的光彩,造成一种虚幻缥缈的神秘境界,出色地体现了作为宗教建筑所要求的精神感召力量。诚如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卡尔莫斯所说:“教堂是尘世间的天国,神们在这里生息活动”。这个教堂在土耳其人占领君士坦丁堡后被改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外面加了4座高高的尖塔,里面画上了阿拉伯图案和文字装饰。
查士丁尼大帝西征时在拉文那修建的圣·维塔里教堂,也是穹窿形结构,不过外部采取八角形。它的镶嵌壁画《查士丁尼与随从》和《西奥多拉皇后与女官》远远超过它在建筑上的成就。
⑻ 以下哪座中世纪教堂是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
圣索菲亚大教堂(希腊语:Ἁγία Σοφία,(意思是:Holy Wisdom);俄语:Собор Святой Софии;英语: Hagia Sophia;拉丁语:Sancta Sophia or Sancta Sapientia;土耳其语:Ayasofya)是位于现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宗教建筑,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长历史,因其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是一幢“改变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式建筑典范。
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希腊语里的意思是上帝智慧。其拉丁语名称则为Sancta Sophia,希腊语全名是“Ναός τῆς Ἁγίας τοῦ Θεοῦ Σοφίας”,解作“上帝圣智教堂”,教堂供奉在正教基督教神学里的耶稣。大教堂称为“圣索菲亚”(Ἁγία Σοφία),是特别献给天主圣智的那一位,即圣三中的圣言。这种对耶稣的称呼可能源自保禄从(保罗)对基督的描绘,格前1:24 “基督却是天主的德能和天主的圣智(Σοφία)”。
在该教堂伫立的地点曾经存在过两座被暴乱摧毁的教堂,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第三所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国力支持之下,由物理学家米利都的伊西多尔及数学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设计的这所教堂在公元537年便完成了其建造。刚竣工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正教会牧首巴西利卡形制的大教堂,在1519年被塞维利亚主教座堂取代之前圣索菲亚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参考资料:http://wapke..com/subview/443658/11119557.htm?fr=aladdin&ref=wise&ssid=18e8c1acc7e1c8cbc2bdd2e9f429&from=2001a&uid=0&pu=sz@1320_2003,ta@iphone_1_7.0_1_10.7,usm@5&bd_page_type=1&id=&tj=Xv_1_0_10_title
⑼ 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大教堂建于什么时候
圣索菲亚大教堂(SantaSophia)建于公元532年至537年。这是查士丁尼皇帝在6世纪为他的首都而建的东正教中心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一个传奇也是一个象征”(西里尔·曼戈语)。这座教堂的设计没有先例,它是将当时各种建筑技术融合在一起的集合体。它有纵向的轴线,中庭两侧有排柱。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7米,构成一个方形的平面,上面有一个高55米的中心圆顶,因此被称之为一种圆顶的巴西利卡。它完全可以与罗马万神庙和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相媲美。这个巨大的圆顶稳定地搁在四个拱形门上,圆顶的两侧有两个直径相等的半圆顶,这两个半圆顶又各有3个附属圆顶来做支撑。这座大教堂被认为是拜占庭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当15世纪拜占庭陷落以后,土耳其人只在教堂外的四个角上添了四条尖顶圆柱,就很自然地改造为清真寺了。
在落成典礼上,保罗说道:“这圆顶好像是从天国上用金链子吊下来的。”查士丁尼皇帝则称赞道:“噢!所罗门主,吾终于胜过汝。”当时的拜占庭历史学家普洛科皮乌斯(Procopius)说道:“它们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技巧在半空中彼此上下飘动,最后在这些部件上面矗起的工程表现出无比的和谐。”“人们觉得自己好像来到了一个可爱的百花盛开的草地,可以欣赏紫色的花,绿色的花;有些是艳红的,有些闪着白光,大自然像画家一样把其余的染成斑驳的色彩。一个人到这里来祈祷的时候,立即会相信,并非人力,并非艺术,而是只有上帝的恩泽才能使教堂成为这样,他的心飞向上帝,飘飘荡荡,觉得离上帝不远……”宗教哲学家费尔巴哈指出:“……在当时祭神的祈祷室里,光线不是通过纯洁无瑕的、清澈透明的媒介物,而是通过涂上各种色彩的窗户射入的。……仿佛自然的光芒与祈祷的光芒不相容,仿佛精神只有在把自然界遮蔽起来的黑暗中才能被祈祷的烛光所激发。”爱尔兰现代诗人叶芝在《驶向拜占庭》一诗中,表明了他对于拜占庭的向往:
可是没有教唱的学校,而只有
研究纪念物上记载的它的辉煌,
因此我远渡重洋而来到
拜占庭神圣的城堡。
查士丁尼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