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国家哪个县发大水
⑴ 详细介绍下土耳其
风俗习惯:
1.土耳其虽是伊斯兰教国家,但作息时间与西方无异,除进入清真寺须脱鞋及肃静外,国内气氛非常自由,与其他中东地区伊斯兰国家迥异。
2.土耳其人好客,亦礼貌周到,小礼物颇能增进初识朋友间的友谊。中层阶级以上的土耳其人,大都自认为欧洲人。
3.土耳其英文并不普遍,除观光旅馆、饭店或商店外,洽商公务最好有翻译同行。
4.土耳其人至今仍极崇敬其国父凯末尔将军,不论公司行号、政府机关均悬挂有凯末尔的相片。
5.土耳其人在自家门口挂几头大蒜,认为会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吉祥。
小费:一流饭店及餐厅的帐单已加算15%的服务费,但习惯上仍支付5%-10%的小费;给机场饭店搬运行李的小费每件约1新里拉;旅馆房间服务员每天给1-2新里拉小费;计程车司机可不给小费。
电源规格: 220伏,50赫兹;插头为二孔圆插头,欧洲大陆标准。
气候、服装:气候方面,地域间有很大差别。高原地带的寒暑之差非常显着,冬天降到零下30℃,相反夏天却超过40℃;人口稠密的爱琴海沿岸,夏天气温会上升,但因北风吹袭,较为舒适,冬天也比较温暖。旅行旺季一般在5-9月月。一般来说,地中海、黑海沿岸为地中海型气候,温和宜人。安纳托利亚高原地区干燥,寒暑差异比较大。在土耳其境内做商务旅行,四季服装皆须携带。
国籍规定:现行土耳其国籍法于1964年生效。其中重要的规定有:
(l)在赋予原始国籍上采取血统主义与出生地主义相结合的原则。第一条规定:“土耳其籍父亲或母亲在土境内或境外所生的子女自出生之日起即为土公民。”第四条规定:“在土出生而不能随父母获得国籍者,自出生之日起即为土公民。”
(2)默认双重国籍,表现在并不笼统规定加入土籍者需脱离外籍和加入外籍者需脱离土籍。但持有双重国籍者如果“在土境外不间断居留七年以上未进行证明其与土保持联系及保留土籍之正式联系”,将丧失土籍。土耳其在德国有200 多万移民,其中多拥有土德双重国籍。
(3)国籍的加入或退出采取自愿申请和政府机关审批相结合的原则。第二十一条规定:“要求退出土籍或加入外籍者,在土境内应向当地最高行政长官或土境外的领事馆提出申请,由该机关将所需的案宗递交内政部”。
治安状况:士耳其社会稳定,社会治安良好。但在伊斯坦布尔这种国际大都市流动人口多、成分复杂,旅行时要注意防盗窃。土耳其东南部地区有少量暴力恐怖活动发生。
医疗条件:土耳其医疗卫生条件较好,各城市均有健全的医院和急救设施,治疗方式以西医为主。没有流行性传染病。具体的医疗保险信息可咨询专业人士。
交通安全和外出旅行注意事项:土耳其交通事故率较高,外出旅行最好选择大型运输公司的交通工具,以确保安全。
自然灾害情况:土耳其北部沿海地区位于地震带,属地震多发地区。
土耳其风俗
婚 浴
土耳其是穆斯林国家,伊斯兰教允许一夫多妻制。凯末尔革命后,法律禁止一夫多妻制。现在是一夫多妻与一夫一妻并存。对正式的、非宗教的结婚仪式不重视,而由教长主持的穆斯林仪式的婚礼则相当隆重。
农村和小城镇买卖婚姻仍然存在。抢来的婚姻屡见不鲜,往往是男青年把自己的意中人抢走藏起来。被抢的姑娘会被人们看作不洁的女人。等到姑娘的父亲成为外公时,两家的关系也就和解了。在土耳其,还有一种“劳役婚姻”,即家境贫困的男青年由于拿不起结婚聘金,常去当“入赘女婿”,在未来的岳父家服二、三年劳役后,再行结婚。土耳其还存在着一种两家互相交换新娘的婚俗。男青年家有已到结婚年龄的妹妹,他所看中的姑娘又有兄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实行换婚,在土耳其农村也流行弟弟娶兄长遗霜为妻的婚俗。因为寡妇再嫁是得不到聘金的,而且也避免寡妇外嫁带走家中的土地、牲畜和财产。在土耳其,有些地方婚礼要持续好几天,另一些地方,结婚仪式又非常简单文雅。前者主要是在农村一些地方。
骆 驼 斗
在土耳其骆驼格斗每年要举行两次,都是在雄骆发情的季节,格斗前,除了用饼喂骆驼外,还要用兑上酒精的水给它们喝。还不能让它接近异性,使其在斗前完全处于疯狂壮态。格斗开始前将一只雌驼带入场内,将要参加格斗的雄驼都想摆脱束缚冲向雌驼。然而雌驼却又被带出场外。使雄驼越发暴怒。在此情况下,两头雄驼相遇,分外眼红,于是互相拼命踢撞,直到一头雄驼把另一头雄驼踩在脚下,不能起来为止。每逢骆驼格斗季节,境内热闹非凡。
土耳其浴风俗
在蒸汽浴罩的浴室里,用毛巾围在腰间,躺在大理石的平台上,让身体出汗。之后会有服务员进行按摩,然后到另一房间,戴上粗毛的手套,擦洗全身的污垢。这就是历史悠久的土耳其浴,游客一定要体验。男女浴室各有男女服务员为您服务。~~
⑵ 甘肃省玛曲县大水(格尔珂)金矿床
大水金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境内的大水军牧场一带,距玛曲县城66°方向16km处,行政区划上隶属于玛曲县尼玛乡管辖(图1)。地理坐标为东经102°12′26″~102°15′04″,北纬:34°01′53″~34°04′01″,矿区面积为1.4689km2。该矿是由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原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队)于1990年发现后勘查评价的。
图1 大水金矿交通位置图
1996~2000年甘肃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队对大水金矿进行了勘查工作,2000年提交了《甘肃省玛曲县格尔珂金矿详查地质报告》。大水矿区累计探明C+D级金储量37 052 kg,平均品位12.67×10-6,为一大型微细浸染型(卡林-类卡林)金矿床。
2005年对大水金矿进行了资源潜力调查工作,该矿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总资源量预期可达100 t,达特大型规模。
1 区域成矿地质环境
1.1 大地构造单元
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位于秦-祁-昆成矿域秦岭-大别成矿省的西秦岭成矿带之南亚带,南与甘孜-松潘褶皱带相接,以略阳-玛曲断裂为界。其北为西倾山隆起带,其南为巴西复向斜。矿床位于西倾山隆起带南缘。
1.2 区域地层
区域内出露最古老地层为志留系,属潟湖相—浅海相沉积,分布在格尔括合褶皱束轴部。从轴部向南翼依次为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和下侏罗统。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分别由浅海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的碳酸盐岩组成;下侏罗统由湖沼相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及陆相火山岩组成;白垩系以碎屑岩为主,夹有少量的碳酸盐岩。其中,三叠系灰岩金平均丰度值30×10-9,高出同类岩石地壳丰度值6倍以上,表明三叠纪地层是本区一个富金岩系。
1.3 区域构造格架
区域以翁尼-曲哈尔登断裂为界,西倾山隆起带分为2个次级构造单元,断裂以北为格尔括合褶皱束,断裂以南为郎木寺褶皱束,这2个次级构造单元相互平行呈带状延伸(图2)。
图2 西秦岭大地构造示意图
(据赵彦庆等,2003)
QLA—祁连构造带;NQL—北秦岭构造带;WQL—西秦岭构造带;SG—松潘-甘孜构造带;YZ—扬子板块;SF1—武山-天水-商丹缝合带;SF2—玛曲-南坪-略阳缝合带
区域内断裂发育,以EW向和SN-SE走向断裂为主,组成略阳-玛曲、翁尼-曲哈尔登、喀阿尔赛-杂尔加佐利等3组断裂,它们控制本区的地质构造发展。其中,略阳-玛曲逆冲断裂组是控制金矿带的一组主要断裂。略阳-玛曲断裂组成一个向南东方向突出的弧形构造,弧形构造西翼,主体构造线方向呈NW向或近EW向,沿断裂发生走滑作用,形成一系列NW向断裂破碎带,对金矿起明显控制作用。
1.4 区域岩浆活动
区域内岩浆活动较微弱,主要发生在晚印支-晚燕山期,具有多期次、多旋回活动的特点,空间分布上明显受断裂控制,岩浆活动由中性向中酸性演化,具有偏碱性和贫碱性特征,属正常系列和氧化铝过饱和系列。
区内岩浆活动以燕山早期岩浆活动为主,主要分布在大水-忠曲断裂的北缘,其中有忠格扎那岩体、忠曲岩体和格尔括合岩体,面积分别为4.8km2、0.05km2和1.76km2,呈岩株状、岩枝状产出,岩性以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闪长玢岩和正长斑岩为主,其中忠格扎那、格尔括合岩体分带明显,具有中心相和边缘相,围岩具明显大理岩化。
1.5 成矿单元
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位于秦-祁-昆成矿域秦岭-大别成矿省的西秦岭成矿带之南亚带。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层
矿区绝大部分被第四系残坡积所覆盖,基岩出露零星,分布的地层单一(表1),主要为中三叠统马热松多组,另有少量二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图3;表1)。中三叠统下岩组第一岩性段Ta-12是格尔珂金矿床的赋矿层位。
中三叠统下岩组第一岩段(
中三叠统下岩组第二岩段(
表1 矿区地层表
图3 大水金矿床地质略图
K—白垩系;T1—下三叠统;T2—中三叠统;P—二叠系;1—花岗闪长斑岩;2—花岗闪长岩脉;3—金矿体;4—不整合界线;5—构造角砾岩带;6—压扭性断层;7—地层产状;8—花岗闪长岩
2.2 矿区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活动一般,仅在大水金矿区北侧见到有规模较大的格尔括合花岗闪长斑岩体出露,在该岩体的南部见花岗闪长岩岩脉以放射状沿南北向构造侵入矿区。
2.2.1 格尔括合岩体
格尔括合岩体产于矿区北缘,侵入于中三叠统的灰岩地层中,出露面积1.76km2,呈近圆状,依据岩石矿物特征和岩石化学特征,可划分为2个岩性带,早期为黑云母闪长玢岩,晚期为花岗闪长斑岩。
1)黑云母闪长玢岩,形态不规则,零星分布于侵入体的北部、东部及西部,与围岩(灰岩)呈侵入接触关系。岩石呈浅灰绿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基质具隐晶质—显微晶质结构。斑晶占25%,斜长石12%~15%,角闪石3%~5%,黑云母8%;基质有硅质(次生石英)50%~60%,长石5%,钙质3%,氧化铁2%。斜长石具自形—半自形晶,个别呈熔蚀状,黑云母边缘被碳酸盐交代,呈锯齿状,角闪石呈长柱状,具纤闪石化。副矿物有磁铁矿(1%)、磷灰石、锆石及少许电气石等。
2)花岗闪长斑岩,分布于格尔括合侵入体的中部、南部,其围岩具大理岩化。南部内、外接触带具赤铁矿化及硅化等蚀变现象。岩石呈浅绿灰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基质具微晶结构,斑晶占20%~25%,主要为长石(>12%),具双晶结构;黑云母(6%左右);角闪石(>5%)呈长板状,具多色性,为普通角闪石。基质主要为玉髓(60%)、绿泥石(10%)及细脉方解石(5%)。副矿物有磁铁矿、磷灰石、锆石、电气石和黄铁矿等。
2.2.2 花岗闪长岩脉
在格尔括合岩株状花岗闪长斑岩的外侧,有大量花岗闪长岩沿南北向断裂破碎带或裂隙贯入,呈岩枝状产出,脉体呈0~10°、290°~310°展布,与SN向构造和金矿体展布方向大体相吻合。脉体长100~700m,宽10~50m,在矿床内组成一个很大的脉体。脉体形态很复杂,多呈港湾状、长条状和凸镜状,具有膨大缩小、分枝复合特征,与花岗闪长斑岩岩体是同源异相的产物。
格尔括合岩体的40Ar/39Ar坪年龄为235.4±1.3 Ma,等时线年龄为235.2±2.3 Ma(王平安等,2000),全岩K-Ar法年龄为190.0~190.6 Ma,Rb-Sr等时线年龄为174.3 Ma;格尔珂金矿床花岗闪长岩脉体40Ar/39Ar坪年龄为222.5±2.6 Ma,等时线年龄为223.0±2.8 Ma;花岗岩中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117.9±4.9 Ma至189.4±5.2 Ma(韩春明等,2004)。上述成岩成矿时代表明:大水金矿床成岩时代为印支至燕山期,成矿经历了两期成矿作用,即该矿床是多次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
2.3 矿区构造
大水矿区断裂发育,成矿作用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图3)。
2.3.1 NWW—EW 向的主断裂带
该断裂贯穿整个矿区,总体呈100°~110°方向展布,倾向S或SW,倾角60°~75°,张扭性。该断裂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很宽的破碎带,破碎带宽10~30m,发育有断层泥、断层角砾、构造透镜体和碎裂岩等。
2.3.2 NE—NNE 向断裂
主要发育在矿区西部,总体呈10°~30°方向展布,其断层规模不大,长600~1400m,倾向SE,倾角60°~75°,该组断裂切割近EW向断裂,张扭性。在断裂破碎带内有大量花岗闪长岩脉和方解石脉充填,脉体有明显膨大缩小现象,形成许多串珠状分布的局部低压张性空间,为热液活动和金的沉淀提供了良好场所。在SN向断裂的旁侧,发育一组100°~110°方向羽状裂隙,与断层破碎带呈锐角相交,递错排列,构成梯状控矿构造。特别是它们二者交会处,是矿体最集中、最富集部位。因而,SN向断裂对本矿床起着定位作用,控制了矿体的分布和产出。
2.3.3 NW 向断裂
该断裂产状220°~240°∠50°~60°,断层面呈舒缓波状,断裂破碎带内有构造透镜体,在断层旁侧见有张扭性节理组合,力学性质为张扭性。
大水矿区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叠加和改造。矿区NWW向主断裂带不仅控制了岩浆岩的分布状态,也是本地区的导矿、控矿构造。容矿构造主要是NWW次级断裂,其次是NNE向和NNW向断裂,此外岩溶构造也是一个重要的容矿构造。
大量资料表明,EW向构造主要定型时期为燕山早期,表现为EW向构造的压性断裂内充填有花岗闪长岩,动力变质及大水-忠曲断裂的形成,奠定了本区构造的基本格架,并对成矿起了一定的控制作用。SN向构造切割EW向构造,是白垩纪末期EW向挤压外力作用的结果,是燕山晚期运动在本区的反映,主要表现为断块的升降运动。
2.4 围岩蚀变
矿区围岩蚀变严格受到断裂及破碎带的控制,蚀变以中低温热液蚀变为特征。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赤铁矿化和碳酸盐化,其次为高岭土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次生褐铁矿化和少量汞砷硫化物矿化。
硅化是指富含硅质的热液对围岩碳酸盐岩、中酸性脉岩进行交代,使其在围岩中的含量增加,同时原岩组构、矿物成分发生相应变化的热液蚀变作用。因此,硅化蚀变作用不包括铁硅质热液在开放空间直接沉淀而成的硅质岩和角砾岩的铁硅质胶结物。硅化是大水金矿区最重要的一种蚀变矿化作用,它贯穿于成矿作用的全过程。主要有两期,早期为面状、带状蚀变,蚀变范围广、强度大。主要表现为灰岩或白云质灰岩被交代成含量不等的硅化灰岩、似碧玉岩,花岗闪长斑岩的基质大部分被交代成微晶石英、长石斑晶玉髓化。晚期转化为线型蚀变,以含方解石的石英细脉或网脉形式充填早期蚀变矿化体的构造裂隙中。
赤铁矿化是大水金矿区所特有的一种蚀变矿化类型。主要有2种产出形式:一种呈尘状或质点状弥散分布于微晶-细晶石英颗粒中,与早期硅化作用密切伴生;另一种呈不规则团块状、短脉状沿构造裂隙分布。
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及高岭土化等主要是花岗闪长斑岩中的暗色矿物、长石斑晶及基质成分等为热液交代形成绿泥石、绢云母等。
与金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蚀变是硅化和赤铁矿化,所有的主要金矿体均产在硅化、赤(褐)铁矿化和网脉状方解石化最强烈的范围内。硅化、赤铁矿化和方解石化蚀变作用贯穿整个热液期,金矿化是在多期矿化热液叠加富集的基础上形成的。硅化、赤铁矿化最强烈地段,也是金矿化最富集部位。广泛发育的微细网脉状碳酸盐化和粗晶-伟晶方解石脉指示着大规模的成矿流体活动的存在,是寻找深部隐伏矿体的重要标志。
3 矿床(体)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大水金矿区现已圈出金矿体127个,矿体主要产于中三叠统马热松多组的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中,其次产于燕山期花岗闪长岩脉的内外接触带、侏罗系砾岩地层,具有分段集中的特点。矿体走向近EW,NW及近SN向,矿体倾角较陡,倾角在45°~80°之间,矿体形态复杂,呈不规则枝杈状(追踪几组断裂形成)、似层状、透镜状、囊状、筒状和脉状等,并具有膨大缩小、分枝复合及尖灭再现等特征。
矿体严格受到断裂构造和古岩溶的控制,矿体与围岩界线明显。矿体长20~220m,最大长度达280m,控制矿体延深20~330m,矿体分布标高3342~3854m,厚度0.84~41.19m。金品位一般为1.0×10-6~29.36×10-6,个别地段高达100×10-6,平均品位8.52×10-6。矿体厚度变化系数为82%~134%,品位变化系数为38%~160%。
大水矿区虽然矿体众多,但主要储量集中在Au7和Au20-1A等几个大矿体上。
3.2 矿石成分
根据大量岩矿石光薄片的显微镜观察,结合人工重砂及电子探针等手段研究表明,大水金矿床矿石矿物组合比较简单。金属矿石矿物以赤铁矿、黄铁矿、自然金及褐铁矿为主,含微量的辰砂、雄黄、雌黄、辉锑矿、磁铁矿、白钨矿和菱锰矿等,总含量不超过5%。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玉髓质石英、微晶—细晶石英和方解石,其次为白云石、绿泥石、绢云母和重晶石等。
石英是各种类型矿石的主要组成矿物,可分为隐晶—微晶玉髓状石英、细粒石英、细脉或网脉状粗粒石英。
赤铁矿是大水金矿的主要金属矿物,也是特征性矿物。关于赤铁矿的成因问题,有2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闫升好等(2000)认为有2种产出形式,一种呈尘状或质点状弥散分布于微晶-细晶石英颗粒或方解石内,见于各种硅质岩型和交代成因的矿石内,赤铁矿化是伴随石英颗粒沉淀而成的;第二种赤铁矿呈不规则团块状、短脉状、环带状或皮壳状沿构造裂隙及其交叉部位或孔洞分布,系由本身富含铁质的成矿热液在开放氧化环境下沿构造裂隙充填沉淀而成。由此说明,大水金矿富含赤铁矿的硅质岩矿石并非表生环境下次生氧化所致,而是原生成因的。而李红阳等(2007)则认为大水金矿浅部地表氧化矿中广泛分布的赤铁矿和褐铁矿,为微细粒稠密浸染状和网脉状黄铁矿等硫化物表生氧化作用所致。
大水金矿床矿石按矿物成分、矿化原岩及结构构造可分为赤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岩型、交代似碧玉岩型、赤铁矿化硅化花岗闪长岩型、纹层状、条带状硅质岩型和角砾岩型5种类型。其中前3种为主要矿石类型,尤以赤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岩型分布最为广泛。而纹层状、条带状硅质岩型和角砾岩型矿石则分布较少。
3.3 矿石组构及成矿阶段划分
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状、交代残余、微晶-细晶、变余斑状、胶状和鲕(豆)状;矿石构造主要有致密块状、纹层状和条带状、浸染状和细脉浸染状、细脉和网脉状、碎裂—角砾状、气孔(孔洞)状及蜂窝状等。
闫升好等(2000)根据热液脉体宏观与微观穿切关系及其共生矿物组合,将成矿作用过程划分为热液期和次生风化期。热液期分5个成矿阶段:①微晶石英-赤铁矿阶段,为含矿热液早期面型蚀变矿化,是金重要成矿阶段;②微晶石英-赤铁矿-方解石阶段,为含矿热液充填沉积阶段,是主要成矿阶段;③石英-方解石阶段,形成石英-方解石细脉或网脉,伴随少量的辰砂、雄黄、雌黄及辉锑矿等硫化物,是次要成矿阶段;④粗晶方解石阶段,形成白色、杂色粗晶-巨晶方解石和少量菱铁矿;⑤条带状梳状方解石阶段。
次生风化期主要表现为原生灰岩矿在风化环境下形成岩溶红土型矿石,此外原生灰岩型矿石可见少量褐铁矿化。
4 矿床成因分析
4.1 流体包裹体特征
大水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形态为不规则的菱形、长条形、圆粒形、米粒形和不规则的长管形。从镜下观察可知,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较为发育,且形态各异。形态各异包裹体的共存现象说明了大水矿床在形成过程中可能遭受了后期热动力作用。
方解石中原生流体包裹体大小为3~90 μm,大多集中于10~25 μm,而粒径较小的包裹体主要是一些单相包裹体和部分气液包裹体,尤其以次生包裹体更为明显。大水金矿床石英粒度很小(0.05~0.1mm),且石英内多数含有杂质、尘状铁质和泥状物,包裹体不发育。似碧玉岩或硅质岩矿石主要由隐晶、微晶质石英组成,其中的流体包裹体个体非常小。方解石中的包裹体大多数无色透明,气、液相之间界线十分清楚。少部分包裹体中液相成分呈暗灰色,大部分气相成分呈现灰色、灰黑色。包裹体气液比大小有差异,大多数为5%~10%,仅有少部分≤5%。
4.2 物理化学条件
闫升好等(2000)测得的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105~386℃,峰值为150~200℃;韩春明等(2004)测得的成矿流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100~400℃,成矿温度峰值区间变化范围为150~200℃。从测温结果来看,该矿床属于中低温热液矿床。韩春明等(2004)测得的成矿压力范围为40.50~101.30 MPa,成矿压力范围较大。由地球内部0~35km压力平均增长率为28.5×106Pa/km,可以计算出大水金矿区成矿的深度介于1.40~3.55km之间,结合含矿围岩为斜长花岗岩和灰岩,认为该矿床形成于中浅成深度。
盐度变化范围为2.70%~9.10%,平均为4.88%,大部分成矿流体盐度集中于2%~5%之间,表明该矿区成矿流体盐度都很低。根据 Roedder(1980)编制的 NaCl-H2O 体系中 P(压力)-T(温度)-D(密度)图解,韩春明等(2004)求得大水金矿床成矿流体密度为0.875~970 g/cm3,闫升好等(2000)求得的流体密度在0.817~0.972 g/cm3之间,测量结果均反应属于中等密度流体。
4.3 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
4.3.1 硫同位素
矿床内δ34S值变化范围较窄(-1.8‰~4.1‰),极差为5.9‰,平均值为2.4‰,塔式分布特征明显(图4),以2‰~3‰为塔峰,反映硫的深部来源特征。
图4 大水金矿床硫同位素组成直方图解
(据韩春明等,2004)
4.3.2 碳、氧同位素
碳酸盐的碳、氧同位素分析采用100%磷酸法,用MAT251 EM质谱仪测定,δ13C以PDB为标准,δ18O分别以PDB和SMOW为标准,分析精度为±0.20‰。灰岩δ13CPDB介于-1.2‰~+3.4‰之间,平均值为0.83‰;δ18OPDB为-21.6‰~-5.4‰,平均值-13.29‰(韩春明等,2004)。
4.3.3 氢、氧同位素
据韩春明等(2004)对大水金矿床10件方解石的氧同位素和氢同位素结果的研究表明,方解石矿物的δ18OSMOW分布于6.63‰~19.42‰之间,根据同一样品流体包裹体资料,按照O'Neil(1969)同位素分馏方程(即1000lnα=2.78×106T-2-2.89),计算所得
4.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对矿区硅质岩、脉岩矿石、热液方解石以及赋矿地层、岩浆岩体(脉)等各种地质体进行了系统采样和稀土元素测试分析,综合分析这些数据可以获得如下几点认识。
1)大水金矿区岩浆岩、灰岩、各种矿石及热液方解石等不同地质体稀土元素总量系统差别明显。岩体ΣREE最高,变化于148.32~352.79×10-6,平均为186.56×10-6。脉岩稀土元素总量在100.21~170.05×10-6之间,平均为127.32×10-6。灰岩ΣREE最低,为1.97×10-6。而各种蚀变矿化岩石及热液方解石ΣREE介于灰岩和岩浆岩之间。
图5 成矿流体氢氧同位素组成图解
(据韩春明等,2004)
2)所有样品的ΣLREE/ΣHREE,(La/Yb)N,(Ce/Yb)N比值均远>1,为轻稀土富集型,配分曲线右倾(图6)。与富含轻稀土的碱性—偏碱性岩浆岩稀土组成相似。
图6 大水金矿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图
(据闫升好等,2000)
3)自灰岩→硅化灰岩矿→硅质岩矿,随着蚀变矿化作用增强,ΣREE、ΣLREE和ΣHREE均呈显着增高的变化特点:即ΣREE 从1.97→20.77→54.46×10-6;ΣLREE 从1.73→17.59→49.09×10-6;ΣHREE从0.24→3.18→5.37mg/g。热液方解石ΣREE也明显高于灰岩。这些都充分说明成矿作用过程中伴随有大量稀土元素的带入。
4)由围岩到矿石,ΣLREE/ΣHREE、(La/Yb)N及(Ce/Yb)N等特征参数变化规律也非常明显,即从灰岩至矿石逐渐升高,从脉岩到矿石则逐渐降低。
5)从稀土配分曲线和δEu,δCe值看,岩浆岩和脉岩具较明显的弱—中等Eu负异常,δEu值在0.58~0.85之间,平均为0.67;Ce异常不明显,δCe值分别为0.78和0.85。灰岩则具较明显的Eu正异常和Ce负异常,δEu和δCe值分别为1.23,0.49。脉岩矿δEu和δCe值为0.69,0.82,硅质岩矿δEu和δCe值为0.69,0.84,硅化灰岩矿δEu和δCe值为0.89和0.84。因此,各种矿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和δEu,δCe值均与岩浆岩类似或接近(图6),而与灰岩存在较大差别,说明成矿物质来源与岩浆活动有关。
4.5 成岩和成矿时代
大水金矿北部格尔括合岩体的40Ar/39Ar坪年龄为235.4±1.3 Ma,等时线年龄为235.2±2.3 Ma(王平安等,2000),全岩K-Ar法年龄为190.0~190.6 Ma,Rb-Sr等时线年龄为174.3 Ma;大水金矿床花岗闪长岩脉体40Ar/39Ar坪年龄为222.5±2.6 Ma,等时线年龄为223.0±2.8 Ma;大水地区花岗岩中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117.9±4.9 Ma至189.4±5.2 Ma(33件)。上述成岩成矿时代表明:大水金矿床成岩时代为印支至燕山期,成矿经历了两期成矿作用,即该矿床是多次构造-岩浆活动的产物。
4.6 矿床类型
大水金矿床为浅成—超浅成氧化环境下形成的热液矿床,其热液方解石、硅质岩矿石、硅化灰岩及原岩、岩浆岩等地质体的碳、硅、氧、氢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物质中碳为氧化作用改造的深成岩浆碳,硅具深部岩浆或岩浆热水来源的特点,成矿流体兼有岩浆水与建造水混合之特点。
各种矿石和热液方解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和δEu,δCe值均与富轻稀土的碱性—偏碱性岩浆岩相似,而与地层灰岩差别较大,成矿流体富含稀土、特别是轻稀土元素,成矿物质来源与岩浆活动有关,岩浆侵入和矿液上升就位可能是燕山期陆内造山阶段同一构造-岩浆-热液体系演化的系列产物。
参考文献
韩春明,袁万明,于福生等.2004.甘肃省玛曲大水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地球学报,25(2):127~132
李红阳,李英杰,袁万明等.2007.甘肃大水闪长岩型金矿床的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地质与勘探,43(4):41~45
孙保平,潘振兴.2007.格尔珂金矿大水矿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内蒙古石油化工,(1):128~130
闫升好,王安建,高兰等.2000a.大水式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矿床地质,19(2):126~136
闫升好,王安建,高兰等.2000b.大水式金矿床稳定同位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矿床地质,19(1):37~45
赵彦庆,叶得金.2003.西秦岭大水金矿的花岗岩成矿作用特征.现代地质,17(2):151~156
(李文良编写)
⑶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有座被视为“恶魔之地”的宫殿,建于公元4世纪,殿中的大水涨落极有规律,一昼夜涨落6
未解之谜
⑷ 土耳其人口和国土面积
土耳其国土面积783600平方公里,人口8000多万。
土耳其地形复杂,从沿海平原到山区草场,从雪松林到绵延的大草原。这里是世界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阿勒山高达5,165米,山顶终年积雪覆盖,景色最为壮观,吸引了众多游客。此外,这还是一个河流湖泊众多的国度,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均发源于此。
⑸ 诺亚洪水历史上确有其实吗
挪亚方舟的遗址
大洪水和挪亚方舟的神话,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不息。去年10月,由香港人袁文辉带领的首支华人探险队,在土耳其亚拉腊山的冰山上,发现许多民族历史书籍中记载的挪亚方舟遗址,也证实方舟内部结构确实是木制的!
千百年来,世界许多地方一直流传着大洪水和挪亚方舟的神话,因为有了那艘大船,人类和动物才能逃脱上帝愤怒的惩罚。
无数探险家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想探寻有关挪亚方舟的一切:它到底有多大?用什么材料建造?在哪里停泊等?
去年10月,由香港人袁文辉带领的首支华人探险队,在土耳其亚拉腊山(Mt.Ararat)的冰山上,发现许多民族历史书籍中记载的挪亚方舟遗址,也证实方舟内部结构确实是木制的!
袁文辉联同10名攀山专家和库尔德族人组队,费时2年多,在亚拉腊山军事禁区前后搜索五次,终于在4200公尺的冰山上发现挪亚方舟遗址。
探寻挪亚方舟,对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和众多热衷于从宗教角度进行“方舟考古”的爱好者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要寻找挪亚方舟,除了需要科学和文化方面的知识外,还要冒着攀登亚拉腊山的巨大风险。
亚拉腊山也称圣山
亚拉腊山位于土耳其东部与伊朗边境,是当地最高山脉和世界最高雪峰之一,高5165公尺,山顶常年积雪。这座高山的名字在《圣经》和《可兰经》中都出现过,据说是挪亚方舟的所在,因此也被称为“圣山”。
在2001年7月27日,我国登山好手邱瑞昭与6名外国登山好手组成的和平登山队,也曾征服亚拉腊山。
袁文辉接受本报香港越洋访问时说:“近200年来,西方科学家和探险家积极寻找挪亚方舟,并写下不少目击证据,然而往往发现地点不一,又没有清晰的影像为证,方舟始终是个谜团。”
他说,亚拉腊山经常发生雪崩和山崩,有终年隐匿在烟雾中的大裂缝,以及地震和火山爆发(亚拉腊山是一座活火山,最后一次爆发是在1965年)。
在边防敏感地带
由于火山活动产生的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还有雷击的危险,加上土耳其政府下达的禁令和被库尔德游击队员擒获的危险(亚拉腊山位于临近亚美尼亚共和国和伊朗的敏感地带),使过去人们几十次探险以失败告终。
不过,探险家设法继续寻找,而且在有关卫星照片被公布和传播之后更加热了起来。这些在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和苏联间谍飞机拍摄的照片和由卫星传回的图像,证实了在亚拉腊山上确实存在一种“异物”。
袁文辉说:“使问题更复杂的是,土耳其政府基于边防安全等问题,一直不给西方探险家和科学家开方便之门,多次拒绝他们的攀山申请。虽然有少数探险家登山,但由于规模与装备有限,难有收获。”
掌握方舟确实位置
2003年8月,他连同梁燕城博士和圣地专家李志光牧师,首次踏足亚拉腊山,并得悉当地人流传山上有个长形木盒,埋藏在冰雪之下。他们经过多次尝试后,取得当地库尔德族领袖的信任。
他说:“在踏足亚拉腊山多次后,得到当地库尔德族领袖的信任,充分掌握了挪亚方舟的确实位置。我们随即向土耳其军方申请许可证,并同攀山专家和库尔德族人组成一支亚洲探险队出征。如果没有他们的协助,整个过程无法这么顺利。
“听当地人说,他们的曾祖父曾进入方舟,看过里头的房间,这信息令人感到非常兴奋与期待!”
最担心雪崩
登山之途艰辛难行。袁文辉说:“当地气候不好,多数时候得攀爬45度的斜坡,而且一人牵绑着另一人,好像扣环一样,万一有一个人跌倒,我们全部就会被拖下山去,一定没命的!还有,我们最担心的是雪崩,因为山顶都是雪。由于气候太冷,大概是摄氏零下10度,拍摄时又发生机器故障,折腾很久后,才顺利完成拍摄的工作。
“我们分阶段扎营,吃那里的兔子、山鸡等过活。我们看到有女爬山者因高山症而死掉,被抬着下山!这里是活火山,在那里三个月,我们经历了大大小小约500次的地震!”
证实方舟木制结构
几番探索,终于拍摄到挪亚方舟的遗骸外貌,也证实方舟内部结构恰如所描绘的全以木制而成。熔岩包住了木舟,变成石化结构。
他说:“多年来经过无数次的火山爆发,把方舟炸成几截,我们看到的,只是方舟其中一角。”
他说:“可惜我们不能从方舟仅有的一个窄口进去,因为地上只是薄冰,大概只有一英寸的厚度,下面全是水,走动不小心造成冰裂的话,全部会掉进冰水里。”
近年来亚拉腊山探险者
现代第一个有据可查的登上亚拉腊山的探险者是德国医生弗里德里希帕罗特,他在1829年上了那座山,但并未找到挪亚方舟留下的明显遗迹。
不过,他欣赏到了埃奇米阿津修道院中(它在亚拉腊火山1840年的一次爆发时被毁),东正教神甫们顶礼膜拜的一个十字架,它很像是用《圣经》里记载的那艘船上的木材制成的。到1955年为止的历次探险中,探险家未能成功寻获方舟。
随后,法国工业家弗尔南纳瓦拉到亚拉腊山进行第三次探险后,带回一根橡木梁,他断言隐约看见了冰川下有一只船,这根梁便是从船上掉下来的。
最初的一些分析证实这名业余考古学家的叙述:利用碳14(carbon-14)所做的检验,证明这件发现物的年代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
不过,一个专家组反驳说,如果它在如此长的时间里都被深埋在海拔4000公尺的冰川之下,那么释放的碳14与分析中所显示的结果会完全不同。有关论战和分析延续至今。
袁文辉也是香港影音使团总干事,他带领的华人摄制队登亚拉腊山近距离拍摄实况。他说:“这次的探索是基督徒和当地回教徒的合作,充分表现出和谐与包容的精神。”
为了进一步证实挪亚方舟遗骸的真实性,他说:“我们除了把实际情景拍成影片外,也正向全世界公开招募考古学家、地质学家和科学家,安排再度前往探索和考证,希望有兴趣的人能一起去探个究竟。”
影音使团实地考察摄制的《挪亚方舟》纪录片电影自年初推出的短短几个月内,在港、台、加、美、澳等地引起热烈回响。影片导演杨永祥曾制作《寻找他乡的故事》、《影响世界的中国人》等节目,曾获香港“最高欣赏指数电视节目大奖”六连冠及纽约电视节优异奖。
方舟与洪水灭世典故
根据《圣经》的《创世纪》第6至7章记载,古代人类曾犯大罪,造物者以洪水灭世。神吩咐义人挪亚建造一只方舟,要他一家八口,连同地上所有动物,一公一母带进方舟,并要预备足够的食粮。
挪亚用了120年,以歌斐木,外涂上松香,建成一艘3层高的方舟。雨降40昼夜,所有地上的活物无一生还。方舟在海上飘流150天。洪水退后,方舟便停泊在土耳其亚拉腊山上。上帝与挪亚立虹为记,从此不再以洪水灭世。
按记载,方舟300肘,阔50肘,高30肘,以今日计算单位,约长135公尺,宽22.5公尺,高13.5公尺。这个比例,在风浪中倾斜60度,也不致翻覆。估计其可用平面空间超过10万平方英尺,比20个篮球场还要大。立体空间151万8000立方英尺,最少等于569个现代货运火车的容量。
现今,地球动物及水上生物共90多万种,据专家统计,放入方舟的陆上动物约有3万5000种,其中少数是巨型的,如长颈鹿和大象,大部分为小动物,如老鼠、猫等。所有动物进入方舟后,约等于方舟37%的体积,仍有大量空间存放粮食及活动。
⑹ 土耳其属于地震高发地段吗,当地近二十年来发生过几次较大地震
三、2006年5月12日,当地时间18时57分,土耳其境内发生里氏7.2级强烈地震,至少造成120人死亡,1600多人受伤。
这次强烈地震中心发生在离安卡拉约200公里的博卢省迪兹杰城地区,30多栋楼房倒塌,有些建筑着火,不少居民被埋在废墟里。当时许多震中灾区的居民涌向街头,以躲避随时可能发生的余震。
四、2010年3月8日,土耳其东部发生里氏6.0级地震,导致57人死亡,至少100人受伤。
地震发生于土耳其当地时间8日凌晨4点32分,震中位于土耳其东部埃拉泽省拉考昌县附近,波及6个村庄,震源深度为5公里。震后当地发生超过20次余震,余震最大强度达到5.5级。
⑺ 这座城市发大水,日本人幸灾乐祸,结果怎样
天津在历史上曾拥有九国租界,是我国租界最多的城市。
1898年8月29日,日本以甲午中日战争战胜者的身份相威胁,与中国在天津签订了《天津日本租界条款》,正式划定了天津日租界范围。 1939年对于天津人民来讲是黑暗无比的,一方面处于日伪政权残酷统治下,另一方面,这一年发生了一次百年不遇的水灾。 这一年七八月份,天津连降3 次暴雨,各河上流同时暴涨,洪水以不可抵挡之势冲入天津,天津卫陷入一片汪洋之中。
日军海光寺营房也因大水漫溢,所备存军粮完全浸毁,军用汽车、坦克车等各种战品因无法运走而不得不纵火焚毁,只能放弃。日租界及市区敌商各业完全毁灭,日本在天津经营的公大纱厂,损失惨重,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吴羽、仓敷、双喜等纱厂,因厂址浸淹,机器毁损,均无法兴办。
日方于1939年8月29日公布,承认其侨商损失一亿五千万元,但实际超过两三倍。敌方自称“华北最重要经济都市之天津,今后欲恢复需相当财力”,可见此次洪水对日本打击之重。
⑻ 诺亚大洪水是不是真的
不是真的,是传说~
⑼ 大洪水传说背景是什么
壁画,280×570cm,梵蒂冈西斯廷教堂天花板,创作于1508-1509年间。
《创世记》神话中的九个故事装饰了西斯廷教堂天花板的最高部分。其中五个画面稍小些,周围有四个裸体人像各占一角。这些画面分别是:《诺亚之醉》《诺亚的献祭》《创造夏娃》《分开海水与陆地》以及《分开光明与黑暗》。另外四幅大一些的画面被安排在几对拱弧之间,即:《大洪水》《原罪》《创造亚当》和《创造众星》。
米开朗基罗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历史画面,而是以大洪水这一有强烈震撼力的场面和两幅有关诺亚的壁画开始。此幅作品在构图上被分为一系列单独的群体,并呈曲线状分布,在单调的、铅灰色背景衬托下,这些人群显示出浮雕效果。
表现人类绝望和受上天惩罚的戏剧性场面是通过那些迷途罪人的姿态和表情展现出来的,他们有的互相帮助和照顾,另一些则在为苟延性命而苦苦挣扎。绿色、蓝紫色和粉红色之间的色彩反差增强了大难临头的气氛。看着这些由于受磨难而表情滞重的人物向前行进,我们几乎能听到狂风摇撼树枝时的呼啸,几乎能感觉到上帝愤怒时的恐怖气氛。
大洪水
[编辑本段]
大洪水是世界多个民族的共同传说,在人类学家的研究中发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印度、中国、玛雅等文明中,都有洪水灭世的传说。当中,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各民族的传说很明显有同一来源,基督教徒相信并声称由于往后各民族的居住地逐渐分散,使这个传说也变得变化多端。而另一方面,随着世界各地重新认识他们过去的文化和传说,大家都惊奇地发现原来这个“大洪水”传说在世界各地都有流传。因此,历史学家现在都致力找寻各地的传说,并试图从当中找出一些过去的信息。
不过也有一些有久远历史之民族,如蒙古、朝鲜、日本及中亚地区的民族则完全没有“洪水灭世”的传说,引起反对者之质疑。
传说的历史意义
[编辑本段]
由于大多的大洪水传说是带有民族性,所以它未必与基督教有关。很多基督徒声称大洪水是上帝用来毁灭世界的腐败人类的。但不见得世界上其他民族有大洪水之传说。因此有部份人士认为,基督徒将世界的大洪水传说串联在一起,不过是一种穿凿附会和一厢情愿。
但是,这一个出现的特殊现象引起了基督徒为主的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之兴趣,使他们决意找出造成这个传说的普遍性的原因。
现时,一个比较可信的理由,是由于在7000-8000年前,全球的海平面曾经大幅上升超过一米。这一次海平面上升,使不少近岸及地势较低的地方都被水淹浸。
大洪水与诺亚方舟
[编辑本段]
各个大洪水传说当中,最为世人所知的,定当是《圣经·创世记》第6至8章的记载。《圣经》记载由于人类在地上作恶,所以使上帝决心要毁灭这个世界的文明。上帝命令义人诺亚建造一个巨型的方舟,把世上每一种生物都留下至少一对,放入方舟里。这只方舟长130米,宽22米,高13米,分上、中、下三层,每层都有一间间隔开的小舱房。然后天上降下暴雨,使水位不断上升。大水涌来,把地上一切的生物都消灭掉,唯有在诺亚方舟里的得以保存。于是,水退之后,诺亚一家就在片新土地上继续生活。他们并成为了中东地区的各个民族的祖先。
苏美尔传说
[编辑本段]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传说和圣经很近似。有不少民族在故事开始之前,还有一段天上诸神就是否要用洪水毁灭世人而展开过一段激烈的辩论。
苏美尔人神话中,风之神与众神之王恩尼尔觉得人类太吵闹,于是放出洪水、干旱和瘟疫来消灭他们。但是,个性良善的水神恩基传授阿拉哈西斯灌溉、贮存谷物以及医药的知识,人类因此得以存活下来。恩尼尔相当生气,决定秘密召几位神来放一次巨大的洪水完全灭绝人类,但是还是被恩基知道,并且事先安排乌塔那匹兹姆 (Utnapishtim)搭船避难,日后便予乌塔那匹兹姆永生的能力,嘱其隐居深山。恩尼尔大怒,控告恩基妨碍他的计划,恩基则向他解释,为了必须的平衡,不应该完全灭绝无辜的人类,让剩下来的人类进行节育即可。但是,相对地,如果人类不信神只而堕落,就可以任凭众神屠杀。这是大洪水记载的最早版本。
玛雅人传说
[编辑本段]
玛雅印第安人有一部他们视为命根子的神圣典籍《波波武经》,其中也有关于这场天神发怒惩罚人类的洪水记载。书中讲到天神在开天辟地初创造了人类,然而这是一场不那么顺利的试验,天神先用木头雕成人像,并让他们开口说话。这些木头人后来失去了他的欢心,因为他们忘记了造物主的存在。于是天神决定发起一场洪水,以毁灭人类……
大禹治水
[编辑本段]
在中国也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讲述从大禹的父亲开始,就已经开始着手于防洪的工作。但由于工作没有成效,所以被尧帝杀了。到舜帝接任,他叫鲧的儿子禹继续父亲的工作(有另外两个版本: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祝融曾奉黄帝之命,将大禹的父亲鲧杀死在羽山;另一说是鲧被帝舜杀死在羽山的)。由于这次工作成效很好,使百姓安居乐业,舜于是禅位于禹,开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
现时根据中国的考古学家在中国东海沿岸的发掘,都指出曾有一段时间,海岸线比现在的海岸离开得更远。
我国上古的这次大洪水的记载:
《山海经·海内篇》记载:“洪水滔天,鲧窃息壤以湮洪水。”
《孟子·滕文公》记载:“当饶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
女娲补天
[编辑本段]
除大禹治水外,我国另一次着名的大洪水出现在女娲补天的故事里。《淮南子·览冥训》曰:“望古之际,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炎炎而不灭,水泱泱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台湾原住民的大洪水传说
[编辑本段]
阿美族
阿美族的大洪水传说,又称作撒基拉雅的洪水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神要人们在重要的节日前必需要祭祠神灵,但是连年丰收让人们遗忘了敬神,神明大怒降下洪水,淹没了许多部落,其中一位部落酋长带领他的人民爬到撒基拉雅高山上避难,但是洪水还是不停地向上涨,后来酋长接到了神明的指示,要一对男女当作祭品,酋长的女儿和一位青年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让撒基拉雅人得以繁衍。
泰雅族
泰雅族的传说中,他们的祖先诞生在太古时代的Pasvakan,Pasvakan意指石头裂开,人由此诞生,诞生的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生下泰雅族的祖先,并繁衍许多子孙。一日,天忽然降下大雨,到处都受到洪水的侵袭,人们逃到了大霸尖山山顶后,发现有一对兄妹,触犯了禁忌结为夫妻,族人将他们丢入水中,大水立即退去,并形成了两条河,一条是雄河(大安溪),另一条则是雌河(大甲溪)。
此外,美国印第安人中最大的一支阿风族的蒙登亚人以及加州南部属于诺瑟族的印第安人都有类似的洪水传说。在人类神话记忆中,这场大洪水铺天盖地,非常辽阔壮观。据有关专家统计,全世界已知的洪水神话和传说有50多则。大多脉络清晰,叙事完整,而且经考证,绝大部分洪水传说各自独立形成,即纯粹是本民族的口头传叙,与某一类主导地位的文化毫无关系。
关于大洪水传说的争论
[编辑本段]
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上:一是远古初民时代究竟有没有一场世界大洪水?二是世界上普通流行的大洪水传说是怎样起源的?比较有影响的说法有3种:
克莱默等学者认为:世界性的大洪水纯系子虚乌有;各地的洪水传说大多起源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他们依据是考古发现。本世纪初发现了载有最早洪水传说的苏美尔泥饭;尔后在苏美尔古城乌尔的发掘中,又在地下发现了11英尺厚的沙层。据考是公元前4500年前后两河流域的一次特大洪水堆积出来的,洪水还淹没了一个叫乌博地安的史前民族。故克莱默等人深信,苏美尔的洪水故事是这一次大灾难留下的记忆,经民间传说夸大为世界大洪水。这一故事通过在古巴比伦人、犹太人等许多民族中的流传而逐步演化为世界性文化现象。
另一种意见截然相反。他们认为,地球第四纪冰期在12020年前开始退却时,气候转暖,冰河大量融化泛滥,海水不断上升,吞没了出露的大陆架和陆桥,并发生普遍的大海浸,淹没了许多海岸和部分陆地。故世界性的大洪水确实发生过,但并没达到淹没一切的程度。当时靠海及靠水的人们损失巨大,被迫向高地迁徙,随之带去了可怕的洪水故事。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地方都有关于世界大洪水的传说。许多淹没在海水之下的文明遗迹及大海浸的痕迹成为此说的有力论据。
以英国富勒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世界大洪水是不可能的。他们认为各种洪水故事的起源不尽相同,并不是共出一源。在古代世界的各个地方,火山地震引起的海啸、飓风掀起的海水猛涨、大雨或融雪造成的大泛滥,都有可能被深受其害的人们传说为世界大洪水。并且,不少故事纯粹是神话,是主观想象的结果,因而是不足信的。
大洪水的成因
[编辑本段]
传说中的原因
《圣经》里说:“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极大,于是宣布将使用洪水,毁灭天下地上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无一不死!”
在我国的传说里,大洪水的原因是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发生战争,共工在一怒之下,撞折了支撑天的大柱子不周山以致于天崩地陷,洪水滔天。
而犹太人的传说里有另一种传说,认为是“主改变了两个星辰的位置”。
在巴比伦有这样的预言:“当各大行星会聚在天蝎座的时候,排列成一条贯穿它们轨道的直线时,地球上的一切人类将被毁掉;而同样的聚会发生在魔蝎座的时候,地球上将再次发生大洪水的灾难,前者将在盛夏,而后者将在严冬。”而欧洲着名的预言家诺查丹玛思在1555年给家人的信中写到:“在世界毁灭之前,汹涌的潮水将吞没一切。持久不退。而残留在水面上的几块陆地也将被从天而降的火焰和石块覆盖,美丽的世界将毁于一旦!”
现在主要的解释有三,即外来撞击说、地球火山说、星球异动说。
外来撞击说: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太平洋造成海啸、地震等灾难,造成大洪水。
地球火山说:地球火山爆发引起了大洪水。
星球异动说:地轴移动造成南北极改变,气候剧变,原来的温带变成极地,极地冰雪融化,海面上升,整个过程大气变化剧烈,形成超级暴风雨,从而形成大洪水。
以上解释都是从地球内部出发的。
随着研究人们又提出了新的解释,即星球间的相互作用引发地球上的大洪水。
但是以上所有关于洪水的解释都不能令人信服。传说中所包含的未知之迷依然需要我们来解答。
⑽ 土耳其全镇消失是怎么回事
是假的,是谣言,因为视频里的建筑物是日本的,不是土耳其,明明就是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发了海啸的视频被人谣传是土耳其,最明显的就是那些建筑物跟土耳其的建筑完全不符合。
指的是当地时间2011年3月11日14:46:21(北京时间13:46)发生在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日本称此处为“三陆冲”)的强烈地震。此次地震的矩震级Mw达到9.0级(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为Mw9.1),为历史第五大地震。
震中位于日本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距仙台约130km,震源深度20公里。此次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对日本东北部岩手县、宫城县、福岛县等地造成毁灭性破坏,并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
(10)土耳其国家哪个县发大水扩展阅读: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北京时间13时46分)发生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域的里氏9.0级地震, 震中位于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震源深度约10公里。日本气象厅随即发布了海啸警报称地震将引发约6米高海啸,后修正为10米。根据后续研究表明海啸最高达到23米。
北京小部分区域有震感,但对中国大陆不会有明显影响。不过,此次地震可能引发的海啸将影响太平洋大部分地区,由于此次地震发生在西太平洋,距离中国大陆比较远,且中国大陆架性质决定了在这段距离中有一片相对较浅的海域,所以对大陆不会有明显影响。但应该注意环太平洋地区由此引发的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