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什么时候和土耳其谈判
Ⅰ 土耳其独立战争的和平时期
伦敦会议是第一次各方参与的和谈,以失败告终。三国协约承诺会与土耳其革命者达成协议,和平时期就在这时开始。与三国协约的和谈开始前,土耳其人透过与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签订亚历山德罗波尔条约解决东部的边境纷争,但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成立让高加索地区的局势产生变化,需要进一步的磋商。结果,卡尔斯条约的签订取代了1921年的莫斯科条约。该条约是土耳其及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双方在卡尔斯签订,条约在1922年9月11日于叶里温被正式认可。 1922年10月3日,位于马尔马拉海的旅游胜地穆丹雅举行停战协定的和谈。土耳其西部的军事司令伊斯麦特·伊诺努代表土耳其出席。这次会谈与《穆德洛斯停战协定》大不相同,英国和希腊在这一次处于被动一方,希腊则代表协约国进行会谈。
英国依然希望大国民议会作出让步。在初次讲话里,安卡拉政府要求兑现全国契约的举动让英国吃了一惊。在会议举行期间,伊斯坦布尔的英军严防土耳其人的袭击。在土耳其人越过海峡之前,希腊军队已撤出色雷斯东部。伊斯麦特向英国所作的唯一让步是承诺土耳其不会进犯达达尼尔海峡,让英军可以保有一个安全的港口。会谈较预期的远为冗长。最终英国同意安卡拉政府的提议。
穆丹雅停战协定于1922年10月11日被签署。根据协定,希腊须撤到里查河以西,清空色雷斯东部。着名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当时正在色雷斯,他掩护希腊希腊人民撤出色雷斯东部。他写了几篇有关色雷斯及伊兹密尔的故事,记载在《在我们的时代里》里。穆丹雅停战协定在1922年10月15日正式实施。协约国军队可在色雷斯东部驻扎一个月,以维持治安,安卡拉则承认英国控制伊斯坦布尔及海峡地区,直到签订最终的条约。
瑞菲特·贝尔被指派前往接收色雷斯东部,他是首位抵达君士坦丁堡的安卡拉代表。英国不允许他的一百名宪兵随同,这冲突在翌日得到和解。 安卡拉政府拒绝承认鄂图曼政府签订的色佛尔条约。1922年11月,协约国及土耳其安卡拉政府在瑞士洛桑举行会议,商讨以另一个条约来取缔《色佛尔条约》。大国民议会以伊斯麦特·伊诺努等人为代表。
会议长达十一周,土耳其同意开放达达尼尔海峡。法国代表却因未能达到目的而拒绝谈判,土耳其亦因此而拒绝签署。
1923年2月,洛桑会议一度因土耳其人抗议而被迫中断。4月重新开始会谈,7月24日,会议最终达成共识,签订《洛桑条约》。
条约承认土耳其共和国接替奥斯曼帝国成为主权国家。 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宣布成立,首都是安卡拉。阿塔土克获选为首任总统,组成新政府,他委任费夫齐·恰克马克、卡辛·奥扎拉普及伊斯麦特·伊诺努出任重要职位,协助他进行改革。
Ⅱ 乌俄为何宣布无限期暂停和平谈判
当地时间5月17日,据路透社、《华尔街日报》等外媒报道,俄罗斯和乌克兰双方于当天均表示,两国之间的和平谈判已被“无限期搁置”,并相互指责对方导致了谈判陷入僵局。
俄方指责乌方在谈判中立场太过强硬,同时批评西方国家对乌克兰提供了支持,点名美国、英国和欧盟希望利用乌克兰来对俄罗斯形成“战略压制”。莫斯科方面表示,“重启谈判可能会很困难”。
乌方则声称,俄方没有考虑到俄乌局势发展至今的变化,俄乌冲突已不再按照克里姆林宫的规则进行。不过,对于谈判,乌总统办公室顾问仍然强调,这会是结束当前俄乌冲突的方式。
俄乌两国谈判代表团最近一轮直接谈判,是于3月29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进行的。据《华尔街日报》的说法,自那以后,俄军放弃了接管乌克兰最大城市基辅和哈尔科夫的努力,转而将重点放在了确保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的安全之上。
而乌总统泽连斯基本月则表示,乌方最终目标是恢复对包括克里米亚在内的“所有乌克兰领土”的控制。
美国国会将批准一揽子对乌军事和经济援助计划
据报道,在俄罗斯这一边,俄方指责乌方立场太过强硬,且西方国家在支持基辅当局。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17日说,美国、英国和欧盟希望利用乌克兰形成它们的“战略优势”。
拉夫罗夫认为,如果谈判代表试图把对话的重点转移到“西方国家必须说的话题”之上,而非乌克兰当前局势,那么就不可能快速达成协议。他补充称,这些问题阻碍了谈判取得进展的可能性。
“我们总是说,我们准备好谈判了……但我们没有其他选择。”拉夫罗夫说道。
而据俄新社报道,俄罗斯副外长安德烈·鲁登科(Andrey Rudenko)同日也表示,俄乌双方的谈判没有在进行,乌克兰方面实际上已经退出了谈判进程。
俄罗斯谈判代表列昂尼德·斯卢茨基(Leonid Slutsky)则说:“美国国务院不应该试图通过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来创造‘(谈判)条件’,这是没有用的。”
路透社指出,近几周以来,西方对于乌克兰的武器援助总量大幅增加,预计美国国会本周将批准一项价值400亿美元的一揽子对乌军事和经济援助计划。
以上内容参考 观察者-俄乌双方同时证实:两国之间的和平谈判已被“无限期搁置”,责任在于对方
Ⅲ 俄叙联军进攻伊德利卜叛军,土耳其为什么要找俄罗斯谈判
土耳其以和俄谈判方式阻止俄叙联军收复伊德利卜。
俄罗斯对土耳其的宽容不会影响俄美全球博弈的总体情况,但一旦俄罗斯取代美国在中东的霸权地位,俄罗斯必然会回到土耳其的扩张。在土耳其成为俄罗斯最大的问题之前,俄罗斯必须依赖土耳其。但是,现在不是俄罗斯完全停止土耳其崛起的时候。为了对抗美国,俄罗斯认识到土耳其对伊德利卜的利益,俄罗斯继续安抚土耳其对叙利亚领土的不安扩张野心。
Ⅳ 请问:俄罗斯与土耳其、伊朗的历史纠葛和现实政治状况
土耳其、伊朗与俄罗斯有着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独立后,土耳其、伊朗也非常重视与这些独联体国家发展关系,力图成为对该地区各个国家有影响力的政治经济伙伴。
一、历史联系与合作的基础
地处西亚的土耳其、伊朗在地理上与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毗邻,历史联系非常紧密。中亚五国和阿塞拜疆的居民大都信奉伊斯兰教,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历史传统与邻近的土耳其、伊朗非常接近。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与土耳其、伊朗也有很多接触和历史恩怨。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土库曼、阿塞拜疆等民族同属突厥民族,语言属突厥语系,与土耳其近似。塔吉克斯坦民族语言则属波斯语系,与伊朗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历史上土耳其和伊朗为争夺外高加索地区曾经多次进行过战争。中亚、外高加索地区与土耳其、伊朗在历史上经常被同样的强国所征服,频繁接触,文化上相互影响,直至近代才由于欧洲列强的瓜分被分割开来。
公元10世纪,中亚古老的民族是东伊朗的各个部落,他们实际上是今天塔吉克斯坦人的祖先。公元前6至前4世纪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曾由伊朗阿契米尼德王朝所统治。数百年后,中亚的操突厥语民族人数逐渐增加,并与中亚原来的居民不断接近、融合。11世纪下半叶统治河中地区的卡拉汗尼王朝同塞尔柱突厥人发生过战争。16世纪以后乌兹别克人在中亚地区上升为占有一定优势的民族,进入波斯北部,与波斯人等周边民族间既有战争,又有交流。18世纪30年代,波斯曾短暂征服中亚地区。
外高加索的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民族由一些古老的土着居民融合而成,曾受到过希腊马其顿人、罗马人的侵扰和影响,与土耳其、伊朗等地的早期国家联系紧密。阿塞拜疆民族形成较晚,大约是在11-13世纪,长期接近南方的伊斯兰世界。到16世纪,外高加索地区成为奥斯曼土耳其与波斯(伊朗)争夺的对象。两个国家战事频繁,最后形成了土耳其占领西格鲁吉亚的一部分和亚美尼亚、波斯占领阿塞拜疆的格局。1722年彼得大帝的“波斯进军”使沙皇俄国也成为一个“竞争者”。由于同时遭到土耳其的进攻,波斯被迫与俄国订立了城下之盟。随后,三方围绕外高加索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一个世纪,1828年和1829年,俄罗斯与波斯、土耳其分别签订条约,夺得了外高加索。[1] 南阿塞拜疆仍属伊朗,西亚美尼亚则有一部分为土耳其所有。被土耳其政府视为“异教徒”的亚美尼亚人在近代史上曾几度受到大规模迫害。[2]
沙俄吞并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后,中亚和外高加索土着居民依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持了过去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就人种、风俗来说,多数中亚和外高加索民族更接近波斯人和土耳其人。本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苏联逐步打开国门和各共和国自主权的增加,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同邻近土耳其、伊朗很快实现了高层接触和经贸往来。而当时苏联领导人对土耳其现代化模式的“兴趣”也推动一些共和国的领导人把土耳其视为足以信赖的“样板”。1991年,土耳其总统厄扎尔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曾进行过互访,签署了多项双边合作协议,明确哈土两国将在各个领域建立长期互利合作关系。独立后,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重新寻找自己的文化渊源,开始了一种“本土化”的回归。在“非俄罗斯化”的过程中,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很容易、也很自然会与土耳其、伊朗等国接近。地理上的便利,文化上的相近,语言、风俗习惯上的相似,加上经济上的互相需要,使双方的合作关系发展较快。
90年代初,对土耳其模式的“充分肯定”使土耳其成为中亚国家和阿塞拜疆最受欢迎的“朋友”,甚至一些中亚国家和阿塞拜疆聘请土耳其专家作总统的顾问。1991~1993年,一些中亚国家决定改用拉丁字母,与土耳其在文化、教育、干部培养等方面的联系空前地增加了。对于年轻的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来说,独立初期难以找到一种把国家凝聚起来的力量,难以找到可供依赖的发达的、有着历史延续性的国家传统。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政治上的“真空”,添充进来的有各种各样的思潮,其中占有优势的自然是当地居民最容易接受的伊斯兰思想和突厥主义思想。伊朗和土耳其则被视为这二者的代表。
多数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因考虑本身的内外部因素,与伊朗关系一般,如担心影响与美国的关系,政治取向上也很不一致。尽管在交通方面伊朗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伊朗对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的影响不是很大,因为它既不能提供中亚国家所需的资金,也不能提供新工艺。伊朗不可能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市场上有引人注目的一席之地,只能希望在该地区同外部世界,准确地说,是同欧洲和东南亚国家的交通运输方面起到特殊的“桥梁”作用。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同样也想起到这样一个联系世界上两个经济增长中心的作用,成为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枢纽。伊朗由于处于中亚与波斯湾、地中海之间,其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对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来说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邻国多数中亚国家领导人对土耳其、伊朗抱有好感并寄予了较大的期望,想借助于这个有着血缘、语言、宗教联系在一起的“穆斯林兄弟”,使自己早日成为国际大家庭中的一员,同时在经济上、特别是交通运输方面解决本国面临的现实困难。外高加索国家在发展对外联系时,伊朗、土耳其作为南边的两个邻居也不容忽视。而土耳其、伊朗等国也希望与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建立密切的关系,打算借助于这些独联体国家的经济、科技潜力为自己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扩大国际活动空间,为在国际事务和国家争端中处于有利位置奠定更加良好的基础。土耳其、伊朗1992年把中亚五国和阿塞拜疆拉进“中西亚经济合作组织”。多数中亚和外高加索国家把同土耳其、伊朗发展合作关系作为外交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土耳其和伊朗对中亚国家的政策
由于地理上和文化上占有一定的优势,土耳其、伊朗丝毫不隐瞒向中亚和外高加索输出自己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战略意图,借此来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甚至土耳其和伊朗国内有的政治势力梦想恢复再现“突厥帝国”和“泛伊斯兰国家”的辉煌,试图在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找到市场。
(一)土耳其对中亚五国的政策
土耳其是同中亚五国关系非常密切的“南方”穆斯林国家。土耳其在发展经济和推行社会政策方面有成功之处,其世俗模式对中亚国家有吸引力。[3] 其经验也受到中亚各国的重视。中亚国家希望土耳其成为联系西方大国的“桥梁”,土耳其也很注意在中亚施加影响,关心中亚的能源开发和政策取向。土耳其是第一个承认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独立的国家,非常重视发展与这些国家的全面合作关系。[4]
土耳其对中亚的政策包括:
积极与中亚国家的高层接触,通过签署文件和经常性的磋商确立友好合作关系。如1992-1997年,土耳其总统3次访问哈萨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签订了包括《友好合作条约》在内的共56项文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人文等各个领域。其中1995年6月,土耳其总统德米雷尔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签订两国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合作宣言和48项合作协议、备忘录和会谈纪要。土耳其与其他中亚国家也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等许多项协议,还多次邀请中亚国家的领导人到本国访问。1992年10月,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国的总统应邀出席土耳其举行国庆活动。每年都有中亚国家的领导人访问土耳其。苏莱曼·德米雷尔当选为土耳其总统后,非常重视保持和发展同中亚国家的关系,仅在1996-1997年他就对中亚地区进行了5次访问。
扩大经济贸易合作,鼓励本国企业对中亚进行投资。土耳其与中亚国家签署了经济贸易合作协定、鼓励和相互保护投资协议、避免双重课税协议、银行间相互理解备忘录等合作文件。至1995年6月,土耳其向哈萨克斯坦投资的大型项目即达34个,1998年在哈的2200家外国公司中来自土耳其的有319家;1992-1996年土耳其向土库曼斯坦的投资达到15亿美元,合资项目超过60个。1997年土耳其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协调委员会来监督、协调对中亚的投资和政策。土耳其在中亚的主要投资方向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工程承包,土耳其公司往往能够在众多对手中一举中标,优势在于与这些中亚国家政府有着良好的关系,加之其价格和施工质量都具有竞争力;二是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中的加工生产领域;还有是旅馆业和旅游等;三是借助于投资土耳其的国际资本进入中亚地区,土耳其公司作为世界上的大跨国公司在中亚的中介与合作伙伴,如同西门子公司联合取得在哈萨克斯坦建设电站权,与可口可乐公司联合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建立工厂。
希望在解决中亚原料和资源的开发和运输方面发挥作用。1992年7月,土耳其电力和自然资源部与哈萨克斯坦动力和燃料资源部签署了在勘探开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矿藏以及建设动力项目等方面进行合作的备忘录。
1994年6月,土哈两国签署石油合作协议。根据该协议,土耳其在36年中可得到21.6亿桶石油和2089亿立方米天然气,总价值达490亿美元。1995年土耳其和哈萨克斯坦成立了工作小组对运输哈石油及土石油公司参与哈石油工业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方案。哈方认为经过土耳其的这条运油线路所经地区政局较稳定,因此是很有前途的运油线路。土耳其对土库曼斯坦与伊朗合作的“跨世纪管道工程”持积极态度,土耳其总统德米雷尔在1994年10月亲自前往土库曼斯坦,参加该工程的动工典礼。1995年1月,土库曼总统尼亚佐夫访问土耳其以后,十分赞赏土耳其对中亚在改善交通运输状况的支持。土耳其计划铺设一条经里海海底的输油管道,以把石油从哈萨克斯坦的油田输送到土耳其在地中海的港口。1998年10月底,中亚国家的领导人联袂参加土耳其建国75周年庆祝活动。在安卡拉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与土耳其、阿塞拜疆、格鲁吉亚领导人就铺设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道问题签署一项联合声明。
在国际事务中加强合作,力图在中亚的稳定与发展方面发挥作用。土耳其对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提出的亚信会议和乌兹别克斯坦领导人提出中亚安全与合作论坛达倡议都表示支持。与中亚国家签署反对恐怖活动、非法扩散武器和麻醉品的协议,帮助中亚国家培训军人。土耳其首倡“突厥语国家首脑会晤”机制,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等国的领导人定期举行最高级磋商。
重视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土耳其向中亚国家在科技、文化领域投入很多,如通过卫星无偿为中亚国家播放土耳其的电视节目。土耳其每年接纳大批来自中亚国家的留学生,出资在中亚建立国际大学。
(二)伊朗对中亚国家的政策。
由于拥有地缘和文化上的便利,伊朗进入中亚比较早,土库曼斯坦因为与伊朗有长达1700公里的共同边界,而且政治经济中心都靠近伊朗,因此,土库曼斯坦领导人认为,伊朗是土库曼斯坦实施新经济计划的“最有利的伙伴”,土库曼斯坦“在各个方面同伊朗扩大和加深紧密的合作,这对整个地区都是有益的”[5] 。但由于伊朗的经济实力有限,尤其是无法满足中亚国家对资金和技术的需求,因此伊朗与中亚国家在经济联系方面进展缓慢,在中亚各国的对外贸易额中只占有1%左右的比例,甚至远远落在邻国土耳其的后面。伊朗于是改变策略,充分发挥其地缘优势,把重点放在帮助解决中亚国家的交通困难方面。在1997年哈塔米当选总统后,伊朗对中亚地区的跨国合作表现得更为积极。[6]
伊朗对中亚五国的政策表现为:
通过成为帮助中亚国家走向世界市场的“纽带”来确立自己的影响。中亚五国同西方国家、亚太国家的贸易额逐年增长,伊朗积极促进亚欧陆路运输走廊的建设。中亚国家都属内陆国家,缺乏海洋通道,伊朗可以为中亚国家提供便捷的通道,使中亚国家走向波斯湾。1994年8月24日,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与伊朗领导人签订一项“跨世纪工程”协议,商定修筑一条经伊朗到土耳其,长约4000公里的输气管道,投资额达70亿美元。1996年5月,从伊朗的马什哈德经萨拉赫斯到土库曼斯坦的捷詹的铁路通车,这使中亚国家有了一条到达出海口的最近的铁路,也使从中国连云港到波斯湾的“大陆桥”全线贯通。1996年哈萨克斯坦经伊朗运输的石油产品达到200万吨。1997年12月,伊朗总统哈塔米和土库曼总统尼亚佐夫同时出席了分别在伊朗和土库曼斯坦举行的长度为140公里的土伊天然气管道克尔佩泽-库尔特库姆的开通仪式。这是第一条中亚国家独立后修筑的天然气管道,投资近2亿美元。伊朗在交通方面的努力受到中亚国家的欢迎。
广泛开展经济合作。仅1992年一年中,伊朗在土库曼斯坦的合作项目就达30多个。两国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旅游和经贸合作协定等多项合作文件。双方还在开放边界、简化通行手续、建立边防货站,开设阿什哈巴德-德黑兰空中航线,建立共同的汽车联运公司,建立信贷机构等诸多方面采取措施,以图进一步密切两国关系。1992年10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访问伊朗,两国签订《哈伊相互理解和合作宣言》,建立了经济、交通、文化、科学合作混合委员会,签署在石油采运、能源开发和银行合作的备忘录。1993年10月,伊朗总统拉夫桑贾尼访问哈萨克斯坦,签署《哈伊相互关系与合作备忘录》等9项文件。1992年11月,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访问伊朗,签订关于乌伊两国关系基础的联合宣言、两国中央银行间合作协议、在经济、工业、科技领域合作备忘录、政府间贸易合作协议、货物运输合作备忘录、邮电通讯协议、政府间航空运输协议等。1993年10月,伊朗总统拉夫桑贾尼回访乌兹别克斯坦,与卡里莫夫总统签署关于建立乌伊两国经贸、工业、科技领域合作混合委员会议定书、货运、汽车运输、道路建设、开辟两国首都间航空线路、解体、石油、天然气、农业、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协议。
1997年5月,伊朗总统拉夫桑贾尼访问塔吉克斯坦斯坦,双方签署了塔伊合作声明和6个备忘录,备忘录涉及两国外交、经济、交通和工业部门之间的合作问题。1998年12月,塔吉克斯坦斯坦总统拉赫莫诺夫对伊朗进行正式访问,签署两国在国防、能源和运输等领域合作的共16项协议。
在中亚地区安全、特别是调解冲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伊朗在调节塔吉克斯坦斯坦冲突中十分活跃,在伊朗首都德黑兰1997年5月举行了塔吉克斯坦斯坦对立两派之间的和平谈判。伊朗还曾表示要在土库曼斯坦的军队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与中亚国家密切在宗教、文化方面的交往。伊朗与中亚国家签订电视广播、文化交流等合作协议。伊朗帮助土库曼斯坦在各地修造清真寺并派遣神职人员,大量资助土库曼斯坦的宗教、文化活动。但中亚国家领导人比较谨慎,表示与伊朗的关系不是建立在宗教因素的基础上。[7]
(三)土耳其、伊朗发展与中亚五国关系中的困难
尽管占有一些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但土耳其、伊朗在中亚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与其他外部势力的竞争和中亚国家的戒心有关。首先,土耳其和伊朗经济实力有限,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下风。如伊朗和土耳其经过几年的努力,在中亚五国的外贸伙伴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但很难有大的突破。1994年中亚地区向俄罗斯的出口供货超过土耳其30倍,超过伊朗上百倍。进口也差不多是这样的比例。土耳其、伊朗同中亚国家的贸易水平低,方式落后,非常不稳定。如1996年土库曼斯坦同土耳其的双边贸易额达到近2亿美元,成为土库曼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但1997年两国的进出口额急剧下降,仅为7000万美元。伊朗70年代末80年代初伊斯兰革命以后,完全“脱离”西方,国内私人资本发育缓慢,生产状况不佳,很少能给中亚国家的市场提供所需要的商品。而且对于中亚国家急需引进的先进工艺和设备,伊朗不具有优势。
其次,土耳其和伊朗在国际上分别属于不同的集团,前者追随美国和西欧大国,后者与俄罗斯有特殊的关系,两国都无力成为在国际上发挥重要影响的国家,只能在作为联系国或者中介国。在经济和政治上土耳其和伊朗能够给中亚五国的援助都是相当有限的,俄罗斯与土耳其之间存在着矛盾,伊朗受到美国的排斥,也使中亚国家在发展同土耳其、伊朗关系时,要考虑俄罗斯对土耳其以及美国对伊朗的态度。 中亚国家都远离石油、天然气、棉花等自己“拳头”产品的销售市场,而且到出海口都要跨越相邻的国家,交通问题亟待解决。土耳其和伊朗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却与其他大国的利益难以相容,如土耳其与俄罗斯是宿敌,伊朗同美国对抗了近20年。修管道和铁路都需要联合一些国家,投入数十亿乃至于上百亿美元的资金,伊朗和土耳其的国力都有限,独木难支,想处于优先的地位都很困难。
再次,中亚国家与土耳其、伊朗在发展“伙伴”关系方面理解不同。土耳其、伊朗在政治合作上热情很高,而中亚国家在经济上对土、伊的期望很大,双方发展关系时不容易“合拍”。在中亚,按居民的情况划分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斯坦被认为是应属“穆斯林国家”的行列,伊斯兰教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伊斯兰教有自己的特点,它们与伊朗的伊斯兰教都有较大的差别。即便是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斯坦,当局对“泛伊斯兰”主义也持坚决抵制的态度,如乌兹别克斯坦领导人对伊斯兰极端势力十分戒备,中亚国家的宪法几乎无一例外地接受了西方的原则,而不是伊斯兰的原则。另外,中亚国家对伊斯兰教介入政治和“泛突厥”思想持反对态度,也限制了伊朗、土耳其同这些国家发展关系。
中亚国家与土耳其、伊朗的关系在经过一个“蜜月”阶段后趋于冷静。1991~1992年,土耳其就开始为这些国家提供贷款,土耳其和伊朗商品的涌入也缓解了中亚市场的贫乏。中亚国家出现的与土耳其、伊朗发展双边关系的热潮到9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降温,主要原因是受经济实力的限制和其他国家的竞争。中亚国家开始学会在国际交往中优先考虑自身的利益和需要,转而采取一种现实的态度,从而把同土耳其、伊朗的关系放到一个适当的位置。
三、土耳其、伊朗对外高加索国家的政策
土耳其和伊朗是外高加索国家的邻居,与该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联系。土耳其与阿塞拜疆同属突厥民族,文化上彼此亲近,又与美国等西方大国有着军事政治同盟关系;伊朗则可以利用宗教、地理及跨界民族方面的优势,背后又联着整个伊斯兰世界,可以为外高加索地区的穆斯林架起一座“信仰”桥梁。独立后,伊朗、土耳其成为外高加索三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如土耳其在格鲁吉亚对外贸易中占第一位,超过了俄罗斯。由于自己的经济实力有限,土、伊两国无法对外高加索国家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加之土耳其与亚美尼亚、伊朗与阿塞拜疆历史上有“宿仇”,因此与外高加索国家在经济联系方面障碍重重,进展缓慢。
土耳其积极发展同阿塞拜疆的政治、经济、军事关系;对亚美尼亚则采取了敌视的政策。1993年初土耳其参与对亚美尼亚的封锁,决定对亚美尼亚的所有飞机关闭其领空,并停止从陆路向亚运送人道主义援助物资。
在阿塞拜疆人民阵线垮台后,土耳其失去了在外高加索的阵地。俄罗斯强有力的行动也使土耳其被迫退却,但土耳其并不想放弃能够争取到的利益。1994年土耳其开始强调与俄联合调解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尽可能不与俄罗斯在外高加索正面对抗。同时,土耳其也批评俄罗斯的“扩张主义”,运用经济手段改善同包括亚美尼亚在内的所有外高加索国家的关系,土耳其和亚美尼亚两国关系虽然难以实现正常化,但民间贸易往来有所增加。土耳其在美国的支持下争取敷设一条经本国港口运出阿塞拜疆石油的管道。这条管道计划途经格鲁吉亚通往土耳其,有绕开俄罗斯的政治目的,同时也使外高加索各国都能在经济上受益。
土耳其对格鲁吉亚也十分友好。2000年1月,土耳其总统德米雷尔访问格鲁吉亚,在与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会谈时,双方一致表示,维护高加索地区的安全是格鲁吉亚和土耳其两国对外政策的优先任务。两国领导人讨论了有关地区形势问题,以及两国在政治、经济、能源领域的合作的问题,并签署了联合声明、两国政府间开展技术合作协议备忘录等4项文件。在会见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德米雷尔提出了有关国家缔结旨在加强高加索地区稳定与和平的“高加索公约”的倡议,谢瓦尔德纳泽对德米雷尔的倡议表示赞赏,并称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伊朗由于同阿、亚两国都接壤,曾力图在调解纳-卡冲突中发挥重要作用。1992年5月伊朗总统在德黑兰与阿亚两国领导人签署和平解决冲突的声明。伊朗既可以帮助阿塞拜疆解决石油出口的“新交通线”问题,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亚美尼亚对能源的需求,伊朗境内又有阿塞拜疆少数民族。因而,格、阿、亚等外高加索国家虽然都避免与伊朗发展密切的关系(主要因为伊朗同美国尖锐对立,而这些新独立国家又极其需要美国等西方大国的经济、政治支持),但也需要伊朗的帮助。
Ⅳ 模拟联合国历史会 可能有关于土耳其独立战争后的洛桑条约
您好,我也是搞模联(中文模联)的,也很乐意为我的同仁解答你的疑惑。不过在此先建议你可以网络一下,网络或维基网络介绍的很详细,我当时协助别人写BG也是先自己做查询的。
一、巴尔干战争的详细内容,以及奥斯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作为(具体见网络)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10~1913.5):
巴尔干同盟对土耳其的战争。意土战争(1911~1912)期间,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结成巴尔干同盟,1912年10月9日 ,门的内哥罗首先向土宣战,17、18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先后参战。10月底保军逼近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至11月中旬,土耳其在巴尔干的属地只剩君士坦丁堡等5处。11月初,土耳其请求欧洲列强调停,并于12月3日与保、塞、门三国签订休战协定。在欧洲列强斡旋下,1912年12月16日土耳其与4个交战国在伦敦开始议和谈判。1913年1月23日,土耳其国内发生政变,新政府在德意志帝国(1871~1918)的支持下,态度强硬,和谈破裂。2月3日,战事再起。3月5日,希军攻克亚尼纳。3月26日,保 、塞联军攻陷亚得里亚堡。4月22日,斯库台奥斯曼帝国军队投降。土耳其帝国再次求和。5月30日,土耳其与巴尔干4国签订《伦敦条约》。条约规定,埃内兹至黑海的米迪耶一线以西的土耳其欧陆属地(阿尔巴尼亚除外)和克里特岛割让给巴尔干同盟国家;阿尔巴尼亚独立,但须受俄、英、法、德、奥、意6大国监督;爱琴海诸岛问题则由德、奥、英、俄4国处理。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1913.6~1913.8):
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门的内哥罗和土耳其为另一方的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塞尔维亚由于未得到通往亚得里亚海出海口,要求得地最多的保加利亚划出马其顿的一部分作为补偿;希腊要求领有马其顿的南部和西色雷斯。未参加同盟的罗马尼亚则要求占有南多布罗加。1913年6月1日,塞 、希秘密订立反保同盟,罗马尼亚旋即加入。6月29日,保对塞、希发动突然攻击,遭到猛烈抵抗。土耳其欲乘机收复失地,于7月16日向保加利亚发动进攻。7月29日保加利亚力屈乞和。8月10日签订了《布加勒斯特条约》。依约,塞取得马其顿的大部,希取得马其顿南部(包括萨洛尼卡)、色雷斯西部和克里特岛,罗取得南多布罗加,土收回东色雷斯和亚得里亚堡,门的内哥罗的领土也有扩充。通过两次巴尔干战争 ,塞尔维亚实力大为增强。这就加深了塞与奥匈帝国(1867~1918)的矛盾,终于使巴尔干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
结果:
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即黑山)所组成的“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控制和压迫所进行的战争。盟国由于向奥斯曼帝国提出给予马其顿和色雷斯自治权的要求遭到拒绝,在沙皇俄罗斯帝国(1547~1917)支持下于1912年10月9日对土耳其宣战。盟军为民族解放而战,士气旺盛。经过激战,塞、门两军进占马其顿和亚得里亚海沿岸;保军控制伊斯坦布尔以西地区;希军进占爱琴海诸岛;奥斯曼帝国军队败退到埃迪尔内、约阿尼纳和斯库台等地。11月3日土耳其被迫请求欧洲列强进行和平调处。由于盟国得到俄罗斯帝国(1547~1917)支持,土耳其得到德意志帝国(1871~1918)和奥匈帝国(1867~1918)支持,在大国影响下,直到1913年5月30日签订《伦敦条约》,战争宣告结束。战败国土耳其丧失了在欧洲的大部领土。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使巴尔干半岛各国人民摆脱了土耳其的长期封建统治,具有进步的民族解放的性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使巴尔干各国重新分化,罗马尼亚与英、法、俄协约国靠近,保加利亚则加入德奥同盟国。战争中,由于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飞机、装甲车、无线电)的使用,作战方法也有新的变化:战斗队形更加疏开;军队行动更注意隐蔽;进攻多采取机动作战和迂回包围;防御多采取阵地作战。巴尔干战争导致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奥斯曼在一战的作为:
奥斯曼参战的原因是双方都需要他参战。做为欧洲列强中最弱的,向北可以牵制沙俄,向西可以搞掉保加利亚并支援塞尔维亚。甚至切断苏伊士运河。他参战的直接原因是原本英国准备出口土耳其的几艘战舰被英国征用。而德国被封在地中海的俩艘战舰意外进入达达尼尔海峡,并宣布加入土耳其海军。英国外交的渺视和德国的支持让土耳其选择了同盟国。但境内的阿拉伯人认为这是脱离土耳其主人的好机会,所以,土耳其在战争中主要承担的就是消灭阿拉伯叛军及支援他们的英军。
奥斯曼帝国是在追击戈本号及布累斯劳号及介入中东战线后正式参战。在战争初期,奥斯曼帝国取得多次重要的胜利,如加里波利之战和卡塔之围。奥斯曼帝国也遭遇不少挫败,如在高加索战役败予俄国。1916年的阿拉伯起义让奥斯曼帝国在中东战线的良好形势逆转。至1918年,也门和麦地那是奥斯曼帝国在阿拉伯半岛仅存的领地,《穆德洛斯停战协定》签订后,奥斯曼帝国被迫交出也门和麦地那,而在1917年俄国革命后奥斯曼帝国夺取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及阿塞拜疆都须一并交出。《色佛尔条约》的条约确立了奥斯曼帝国的分裂。现时,在奥斯曼帝国土地上建立起来的新国家达40个(包括备受争议的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战后安那托利亚地区的农民仅及战前的四成,第一次世界大战奥斯曼帝国的伤亡重大。
二、土耳其卫国战争和洛桑会议的详细记述(具体见网络)
土耳其独立战争是由土耳其革命开展抵抗瓜分奥斯曼帝国的一场政治及军事对抗,紧接着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土耳其大国民议会的成立让阿塔土克能成功动用议会,土耳其国民运动至此达致顶峰。对希腊的军事行动,以及土亚战争及法土战争结束后,土耳其革命者迫使协约国放弃《色佛尔条约》,于1923年7月订立《洛桑条约》,土耳其共和国正式在1923年10月于安那托利亚及色雷斯东部成立。土耳其的独立运动最终导致奥斯曼米利特制度的终结,让阿塔土克改革创造了现代、世俗的国度。
东部战争: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及《巴统条约》界定了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及奥斯曼帝国之间的边界。不过在《穆德洛斯停战协定》签订后,土耳其东面的边界已与条约订立的有所不同。三国协约谈论海外亚美尼亚人的诉求及重塑边界的事情。十四点和平原则可作为亚美尼亚的动机,如果亚美尼亚人能够证明他们在土耳其东部占多数的人口,他们就能占据这些地区。亚美尼亚人在边界的活动经常被用作重塑边界的论据。伍德罗·威尔逊同意将这些地区转让给亚美尼亚,因为这些地区主要由亚美尼亚人控制。这些讨论的结果都写在色佛尔条约上。有一股从东南面来的亚美尼亚人获得法国的支持,法国-亚美尼亚协定承认亚美尼亚在西利西亚的主权,法国则可建立亚美尼亚籍法国军团,以联合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及获法国支持的那股亚美尼亚人。亚美尼亚可得到更多的资源,以抗衡布尔什维克的扩张。
独立战争其中一场重大的战役在亚美尼亚及土耳其的边境上展开,虽然希腊在西面威胁着土耳其人,但土耳其人仍能在这里发动攻势。卡兹姆·卡拉贝克尔分别在两份报告上论述土耳其东部的形势,详述亚美尼亚民主共和国的活动。俄国政府向土耳其人传送一个讯息,俄国与亚美尼亚、俄国与伊朗的边境已置于俄国的控制下。当时的土耳其较为落后,并没有本土的军事工业,俄国的协助至关重要。巴基尔·森米·贝伊被派往与俄国会谈,俄方要求土耳其割让凡城及比特利斯予亚美尼亚,这对土耳其民族主义者来说不可接受,他们还要面对另一些难题,包括对亚美尼亚人侵袭的迟缓反应引起土耳其人不满、希腊的威胁以及外交联系需要协调。
土亚战争:
外交照会还没有开始,亚美尼亚为了增加谈判筹码,驱军到奥尔图,引致奥尔图之战。奥尔图之战终止了土耳其人与俄国的会谈,不久后鄂图曼政府签署色佛尔条约。1920年7月25日,乔治亚占领阿尔特温。
卡兹姆·卡拉贝克尔率军把亚美尼亚军赶出奥尔图,并且反攻亚美尼亚,迫使亚美尼亚签署停火协议。
西部战争:
战事起因是因为协约国,特别是英国首相大卫·劳合·乔治向希腊保证,只要希腊站在协约国一方,希腊就能得到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包括色雷斯东部、伊姆罗兹岛、特内多斯岛以及安那托利亚西部伊兹密尔附近的地区。希腊还想占据昔日拜占庭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达成伟大理想,但协约国不允许。
三国协约决定让希腊占领伊兹默尔附近的地区及小亚细亚西部的艾瓦勒克,原因是想要抢先意大利染指土耳其的南海岸,当中包括安塔利亚,三国协约担忧意大利的扩张,于是让希腊占领这些地区作为解决办法。
1921年5月28日,希腊人在艾瓦勒克登陆,艾瓦勒克在巴尔干战争之前是一个通行希腊语的小镇。主要来自克里特的希腊人进驻艾瓦勒克,赶走这里的土耳其居民。曾经是奥斯曼帝国的中将阿里·锡天卡耶组织土耳其群众进行抵抗,还有一些土耳其人加入了雷希特、铁菲克、泽克兹·伊泽姆,这些部队有很强的决心抵抗希腊,因为他们已经后无退路。雷希特、铁菲克及泽克兹·伊泽姆是高加索人,他们在故乡高加索被俄国及亚美尼亚驱赶出来,来到爱琴海海岸附近定居。希腊军首次与这些人爆发战斗。阿塔土克命劳夫·奥尔贝协助阿里·锡天卡耶、雷希特、铁菲克及泽克兹·伊泽姆。劳夫·奥尔贝也是高加索人,他设法联系这些抵抗团队,让他们切断希腊军的补给线。
由于意大利早前在安塔利亚登陆,协约国遂决定允许希腊在伊兹密尔登陆。为了应付意大利吞并有大量希腊人的小亚细亚地区,希腊总理韦尼泽洛斯取得协约国的准许,让希腊军队在伊兹密尔登陆,宣称是要保护人民免受骚动影响。土耳其人认为韦尼泽洛斯想吞并希腊人在土耳其的居住地,但韦尼泽洛斯指出,希腊军队在伊兹密尔的目的是保护当地居民:“希腊不是要向伊斯兰开战,而是反对过时的鄂图曼政府,以及它腐败、可耻及血腥的统治,我们要解放那些主要是希腊人居住的地区。”
希土战争:
希腊军队在伊兹密尔登陆,民族主义者向他们开火,结果引来希腊军的粗暴报复。希腊军以此为藉口驱军深入土耳其。阿塔土克不能容忍希腊军队占据伊兹密尔。双方在争夺伊兹密尔时犯下不少暴行,例如杀害无辜平民,甚至有儿童被害。最终土耳其人将希腊军队驱赶出伊兹密尔。
决议当时土耳其东部及南部的边界已透过条约及协议确定,阿塔土克在和谈上具有发言权。民族主义者提出,希腊须无条件撤出色雷斯东部、印布洛斯岛及忒涅多斯岛,而色雷斯的里查河则作为边界,重返1914年的状况。
法国、意大利及英国邀请阿塔土克到威尼斯商讨停火。阿塔土克要求在穆丹雅举行会谈。1921年10月3日,停火会谈在穆丹雅展开,最终签署穆丹雅停战协定。
法土战争:
法国希望在叙利亚殖民,西利西亚在法国的压力底下很容易会失守,因此紧守托鲁斯山脉对阿塔土克来说至关重要。法国的士兵远道而来,他们利用亚美尼亚军队获取情报。土耳其民族主义者则与当地的阿拉伯部落合力抗衡。阿塔土克曾经说:“法国军队将会撤出。”阿塔土克认为法国的军事威胁仅次于希腊。他认为如果希腊的威胁扩大,法国也不会无动于衷,他的见解在后来得到了证实。
法国对于土耳其人的顽抗感到相当意外,法国责备英国未能遏止抵抗力量。希腊及英国军队在土耳其西部受挫后,法国利用亚美尼亚人在南部对抗土耳其人的策略亦告失败。亚美尼亚藉法国军团不能按计划联合当地的亚美尼亚人对抗民族主义军队。多数当地的亚美尼亚人只得跟随法国军队迁移。法国要求阿土克塔的土耳其政府赔偿一百五十万枚金币,但被拒绝。
洛桑条约:
亦称《洛桑和约》,Treaty of Lausanne。全称《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土耳其和约》。1923年7月24日,以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希腊、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国等7个协约国为一方,以土耳其为另一方在瑞士洛桑缔结,次年8月6日生效。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与战败国土耳其签订《色佛尔和约》。根据该和约,土耳其原有领土缩小了3/4,本土也被瓜分,黑海海峡由国际委员会管理。土耳其为反对《色佛尔和约》进行了武装斗争,并取得了胜利。1923年7月24日,协约国被迫与土耳其签订新的和约,即《洛桑条约》。《洛桑条约》第3条第2款规定,土耳其与英国委任统治地伊拉克的边界应由土、英两国以“友好的协议”划定。如果两国在《洛桑条约》规定的协约国军队从其占领的土耳其领土撤出的期限届满后9个月内仍未能达成划界协议,则应将有关争端提交国际联盟行政院。在上述期限内,土、英两国对土、伊边界的大部分达成了协议,但对摩苏尔地区的归属问题,双方未能取得共识,因此,根据条约的规定,两国将该问题提交国联行政院解决。摩苏尔是着名的石油产地,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面积3.5万平方公里,人口当时约80万。
内容
参加《洛桑会议》的土耳其代表团
条约共143条,主要内容有:①宣布协约国与土耳其之间自条约生效之日起正式恢复和平。②协约国承认土耳其在小亚细亚本土范围内的独立和领土完整,确认土耳其从黑海到爱琴海、地中海至波斯(今伊朗)之间的边界;东色雷斯和伊兹密尔地区归还土耳其,亚美尼亚和库尔德斯坦等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归土耳其所有;石油产地摩苏尔的归属问题留待以后解决(1926年《英土协定》将摩苏尔地区划给英国代管的伊拉克)。③土耳其放弃被英、法、意等国瓜分的前属奥斯曼帝国的埃及、突尼斯、摩洛哥、利比亚等地的领土要求,并承认英国对塞浦路斯、意大利对佐泽卡尼索斯(今南斯波拉泽斯)群岛的兼并。④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协约国武装干涉土耳其所造成的损失,双方相互放弃赔偿要求;土耳其偿还前奥斯曼帝国的部分外债;缔约各方宣布取消在土的一切治外法权和财政、关税监督权,土耳其实行海关自主。⑤海峡地区实行非军事化,缔约各国声明同意在海峡地区海上和空中通过及航行自由的原则;海峡地带不得设防和派驻武装力量,由国际委员会(又称海峡委员会)实行监督。
1922年秋,凯末尔领导土耳其大国民会议政府战胜英国和希腊侵略军,废黜土耳其国王,取得民族革命的胜利,迫使协约国放弃1920年强加于土耳其的奴役性《色佛尔条约》(《塞夫尔条约》),并同意签订《洛桑条约》。该约承认土耳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土耳其民族独立斗争的重大胜利。
解释问题
国联行政院接受土耳其和英国提交的争端后,请求常设国际法院就以下问题发表咨询意见:
(1)行政院根据《洛桑条约》第3条第2款作出的决定具有什么性质?是仲裁裁决,还是建议抑或单纯的调停?
(2)行政院的决定必须一致通过,还是可以多数通过[1]
(3)有关当事国的代表能否参加表决?
1925年11月21日,常设国际法院发表对上述问题的咨询意见。法院的意见认为,《洛桑条约》第三条第2款百六十行的目的是达到边界的最后确定,它反映了当事国的意图。从对该条款的语法的和逻辑的解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即当事国愿意接受行政院作出的最终的和有拘束力的边界决定。根据《国际联盟盟约》第15条的规定,行政院对当事国提交的争端有权提出建议。但行政院将要对土、伊过境作出的决定不能被认为是该条所指的建议。法院考虑到,根据普遍接受的概念,仲裁裁决要根据法律标准作出,鉴于本问题涉及的具体情况,法院倾向于将行政院的决定作为仲裁裁决,尽管将国联行政院说成仲裁法庭是不适当的。
法院对第一个问题的结论是:本问题是一个由当事国事先达成协议,同意接受国联行政院决定的拘束力的个别例证。虽然按照《国际联盟盟约》第15条的规定,行政院只能对解决争端提出建议,但这一规定并不阻止当事国在特殊情况下根据协议承担更广泛的义务并赋予行政院作出有拘束力的决定的权力。
至于第二个问题,法院指出,《洛桑条约》第3条第2款只简单提到将未解决的划界问题提交行政院,并未具体说明如何解决。按照《国际联盟盟约》第5条第 1款的规定,行政院的决议,除盟约特别规定者外,均需一致通过,弃权和争端当事国的票数不计算在内。由此可见,行政院作出决定时,一致同意是必须的,只有在盟约或者《凡尔赛和约》有其他规定的情况下,才可能有例外。
对于第三个问题,法院认为,根据《国际联盟盟约》,特别是其中有关争端解决的规定,争端当事国代表的投票不影响必要的全体一致,这是全体一致规则的例外情况之一。人们不能审判自已的案件,这条规则依然有效。
一战以后的土耳其和黑海海峡问题
一战以后,不幸的土耳其成为了战败国,在巴黎和会上成为任人宰割的东方战败国,土耳其被迫签订了《色佛尔条约》,根据这个条约,黑海海峡实现国际化处于英国的实际控制之下,土耳其的领土遭到了严重的瓜分,亚洲部分只剩下小亚细亚半岛,欧洲部分只剩下伊斯坦布尔及其周围地区,中东和巴尔干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分割出去,成为一个亚洲国家。
严重的民族危机使土耳其人民觉醒,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推翻了苏丹的封统治,摆脱了民族危机,迫使协约国废除了《色佛尔条约》,重新与土耳其签订《洛桑条约》,土耳其获得了一定的独立。
二战中的土耳其和黑海海峡
1936年蒙特勒国际会议讨论修改《洛桑条约》的附件《海峡制度公约》,土、苏、希、保罗等黑海沿岸国家和英法日等国际大国出席会议,签订了新的《关于海峡制度的公约》,恢复了土耳其对海峡的主权和控制权,也扩大了黑海沿岸国家通过黑海海峡的航行权,对非黑海国家作了较大的限制。
二次大战当中,土耳其迫于德国的威胁而允许德国舰队进入黑海,对蒙特勒国际公约有所违背。为苏联战后挑起苏土争端埋下了伏笔。
二战以后的土耳其和黑海海峡
战后,美苏两强对峙的局面已经事实上形成,为了争夺世界霸权,打通黑海的出海口,1946 年,苏联提出修改《蒙特勒公约》的要求,并且要求苏土共同保卫和管理黑海海峡,遭到土耳其的拒绝,苏土关系紧张,土耳其实行全国动员。
为了遏制苏联,美国打着“反对集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正义”的幌子,宣布支持土耳其反对苏联,——出台了着名的杜鲁门主义。它标志着东西方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冷战的正式开始。受两极格局的制约,苏联始终没有打破关于黑海海峡的《蒙特勒公约》,其它国家更没有对词此提出异议,这一公约坚持到现在。
附:土耳其共和国
出生于马其顿的穆斯塔法·凯末尔实现了'青年土耳其党'多年以来的梦想: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土耳其民族国家。1923年《洛桑条约》的签订,洗刷了《色佛尔条约》的耻辱,并使外国势力撤离了土耳其领土。 现代土耳其的边境确定下来。
土耳其人从此开始了对自己政务的管理,他们进一步巩固安卡拉,并将其设为首都,废除了伊斯兰教君主政体。穆斯塔法·凯末尔成为新建立的世俗共和国的总统以及共和国人民党。之后,他被授予''土耳其之父'的姓氏。阿塔尔图克建立起民主政体。
阿塔图尔克的继任人,伊斯梅特·伊纳尼小心翼翼地不让土耳其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战争结束后,土耳其却发现自己成了美国的同盟国。 当时亚美尼亚边境就是苏联边界的标志,由于土耳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成为对抗苏联的前沿阵地,故随之开始接受美国援助。 后来土耳其军队参加了韩战,与美国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 此后不久,土耳其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
Ⅵ 历史上,土耳其与俄罗斯有什么恩怨纠葛
1、过去的241年里,土耳其与俄罗斯之间先后爆发了12次战争,平均19年一次,这在世界历史上来说,可以认为是标准的“世仇”。
2、“二战”结束后,俄罗斯与土耳其之间的关系逐渐平稳向好,但是直到2015年11月24日,俄罗斯一架苏-24战机在土耳其与叙利亚边境坠毁。事后,双方确认了这一消息,并先后表示,该架战机系被土耳其F-16军机击落。这一行为将俄罗斯与土耳其之间的关系推到了冰点。
作为回应,俄罗斯2016年1月对土耳其实施包括禁止从土进口农产品在内的一系列经济制裁。
2016年6月,埃尔多安向普京就击落俄战机事件道歉,两国关系开始解冻,俄方逐步取消对土制裁。
(6)俄罗斯什么时候和土耳其谈判扩展阅读:
这两个国家的恩怨则还要早得多,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纪,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占了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并宣称自己是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
而同一时期,俄罗斯帝国的沙皇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娅·帕列奥罗格公主,因此沙俄继承了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标记,直到今天双头鹰图案还是俄罗斯的国徽。
同时奥斯曼土耳其在几百年的征服和统治中对东欧巴尔干各民族(主要是斯拉夫民族)以及东正教信徒的残酷压迫,加上沙俄本身对于扩张领土的强烈愿望,这些都是两国日后几百年战争不断的因素。
Ⅶ 放话了!土耳其声称要购买苏-35,究竟是真心的还是信口雌黄
本人觉得土耳其这么做是真的,毕竟苏-35战斗机性能强大,能增加土耳其国防力量。
据报道,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对媒体表示,土方已经与俄罗斯军工公司进行了洽谈,这是土耳其政府的选择。土方希望获得苏-35战机,因为其将能有效地提升土耳其空军战力。而在本月13日的时候,达乌德曾宣布购买16架法国空军的幻影-2000D5歼击机和24架阵风- M战机。随后有报道称,达乌德可能会将阵风- M装备土耳其,但这笔交易将于今年夏天或8月份签署。
三、苏-35是第五代战斗机
从目前的公开资料来看,第五代战斗机技术水平已经比较成熟了,无论是采用新技术还是使用新材料。在此之前,还没有第五代战斗机的任何公开资料中提到。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国防科技领域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战斗机一定会向隐身、多用途方向发展。
Ⅷ 土耳其买S-400比红旗-9便宜吗
11月3日,据报道,俄国家技术公司(ROSTEC)总经理切梅佐夫表示,向土耳其出口的S-400导弹系统,价格”超过20亿美元”。
而据2015年土耳其媒体报道,当时该国与中国谈判购买红旗-9导弹系统中标价格为34.4亿美元。而当时的报道还指出,中国当时提出的报价比其他竞争对手价格低约10亿美元,俄罗斯S-300VM导弹当时也参加了竞标。当初有报道曾说中国红旗-9导弹的报价是“跳楼价”,那么如今俄罗斯这个价格,大概就只有普京总统和艾尔多安总理之间的“友情价”能够解释了。
Ⅸ 普京与埃尔多安长谈6小时,俄土同意在叙利亚伊德利卜停火意味着什么
根据最新的消息,俄罗斯和土耳其在叙利亚北部地区宣布了停火,虽然双方在谈判的时候历经6个小时,但是最终还是将停火协议签了下来。其实这次停火只是暂时性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首先就是这次停火意味着双方开始重新积蓄属于自己的力量,从而在再次开火的时候,能够对对方进行更有效的打击。其次就是土耳其率先示弱,有可能是因为土耳其在近几次行动中都没有占据过上风。最后就是双方停火实际上会形成更加僵硬的局势,而且这种局势依靠传统的停火基本上无法破局。
最后就是双方停火实际上会形成更加僵硬的局势,而且这种局势依靠传统的停火基本上无法破局。毕竟土耳其希望打击叙利亚境内的库尔德人,而俄罗斯则希望完全掌控整个叙利亚,所以双方的矛盾点发生了冲突,所以即使停火协定签署了,也未必能够形成长久的和平。甚至可以说能够做到像朝鲜,韩国之间的关系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Ⅹ 俄罗斯和乌克兰什么谈判代表在土耳其打仗
土耳其外长:明年春季前俄乌谈判的前景将更加清晰
央视新闻客户端2022-12-03 07:11
当地时间12月2日,土耳其外交部长恰武什奥卢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的地中海对话论坛上表示,明年春季之前,俄乌谈判的前景将更加清晰。他还表示,土耳其不会放弃和谈努力。
恰武什奥卢11月23日曾表示,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持续不断的冲突应该通过外交手段解决,而不是通过战斗,“无论如何,这场冲突将在谈判桌上结束。”
此前恰武什奥卢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土耳其希望通过谈判结束俄乌冲突,而其他一些北约成员国则希望看到冲突继续下去,以此作为削弱俄罗斯的一种方式。(总台记者 顾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