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为什么叫地球
⑴ 地球什么时候诞生.为什么.由什么演变而来
球诞大约46亿年前
一、地球的诞生和它的童年
地球是太阳系的一个成员,它跟太阳系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这样,要认识地球形成和早期的演变历史,当然离不开探索整个太阳系的起源,而太阳系是众多恒星中的一员,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恒星演变的一般规律推测太阳系以至地球的起源了.
一颗恒星的演化可以大体上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引力收缩阶段,即弥漫星云间的相互引力而集中成一团团星云;第二阶段为核反应阶段,原始星云间相互碰撞发热,内部进行剧烈核反应;第三阶段是衰老阶段,即作为核聚变燃料氢和氮等逐步耗尽.
根据恒星演化一般规律,可推测大约在距今50~60亿年以前,一团星云开始集中,在引力收缩的过程中,这团星云的大部分物质进入中心,形成原始太阳,开始有了形体,并开始发光.之后,由内部核反应产生的巨大能量,使它每时每刻都在放射光和热.
地球最早可能是由大大小小的星云团集聚而成的,一般认为在距今47亿年前它已经增长到现代地球质量相近了.这时候的地球还只是许多微星的集合体,叫原地球,原地球在引力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的作用下,不断受热,当原地球内部温度达到足以使铁、镍等元素熔融时,铁、镍等元素迅速向地心集中,在46亿年前左右形成地核和地幔,地壳初步分异作用.原始地壳比较薄弱,而地球内部温度又很高,因此,火山频繁活动,从火山喷出的许多气体,构成原始大气,如CH4、NH3、H2、H2O(水蒸气)、H2S、HCH等,但无游离的氧(现在大气中的氧是光合生物蓝藻和绿色植物出现后长期积累起来的).这种还原性大气在闪电、紫外线、冲击波、射线等能源下,形成一系列有机小分子化合物,有氨基酸、核苷酸等(这已被美国科学家米勒设计的模拟雷鸣闪电的火花放电装置使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这个实验得到证实).这些有机小分子化合物或直接落入原始海洋,或经由湖泊、河流汇集到原始海洋,在海洋中层长期积累、相互作用,在适当条件下,进一步缩合成结构原始、功能不专一的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这些生物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积累,浓度不断增加,凝聚成小滴状,形成多分子体系.在一定的进化概率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再经过长期不断进化,大约在35亿年前终于形成了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繁殖能力的原始生命体.此为生命演化的第一阶段,即非细胞生命阶段,实现了从非生命到生命转变的过程.
地球的童年,从距今46亿年形成时期起,大约延续到距今30亿年左右,一共15.16亿年.当然,对于地球的童年,现在知道的还不多,仍然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二、地球的少年时期
从距今30亿年左右到5.7亿年这段时间,地球进入了少年时期,也就是前古生代时期.虽然这个时期延续时间十分漫长,大气、水、生物圈也都有很大发展,可是生物界的进化却很缓慢,直到前古生代末期,地球上也还只是有菌类、藻类和一些低等原生动物、腕足类动物等.这跟寒武纪以后生物界突飞猛进的发展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地球进入少年时期是以最早出现小块陆核作为标志的,后来大陆就是由陆核逐渐扩大而形成的,地球上发现的有确凿证据的小块稳定陆核形成于距今28亿年前,地点在非洲南部.直到25亿年前,各大陆内相继形成若干个小块稳定陆地.后来在距今17亿年左右,地球经历了一次最有意义的稳定大陆形成事件,稳定大陆的面积在相对比较短的历史阶段里大大增加,大陆差不多接近了它现在的规模.但形成的大陆岩石圈(也称原地台)还比较薄弱,保留有相当的活动性,没有达到真正的稳定.
从原地台到地台的转变时期是从距今17亿年到距今14亿年左右,根据科学家对资料的研究分析来看,原地台曾多次被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所打碎,又不断被下面涌上来的岩浆物质所胶结,变得越来越厚,越来越稳定,因此,距今14亿年左右是稳定大陆最终形成时期,地球岩石圈的演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此时期,生物界的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即原核细胞阶段,这一阶段生命已经有了细胞形态,有真正的细胞膜,但是还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分不出真正的核膜和核仁.主要以在28~20亿年前最为盛行的蓝藻为代表,它能进行真正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早期地球的还原性大气逐步被氧化型大气所替代,其后接着进入到第三阶段的进化,出现了真核细胞,从原核细胞发展到真核细胞是生物界完成的最重要的一次进化.
三、地球的古生代时期
古生代时期的地层可分成早、晚两期,早古生代分为寒武、奥陶、志留三个纪,从距今大约5.7亿年到4亿年;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石炭、三叠三个纪,距今4亿年到2.3亿年.这3.4亿年时间是最古老生命的时代,地球到这个时期已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演变.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结构跟今天地球情况差不嗔恕U飧鍪逼谒⑸牡刂首饔茫蘼勰诹Φ幕故峭饬Φ模裉斓厍虮砻婧屯敛阏诮械南啾龋惨丫芟嘟恕I锝肟涨胺笔⑹逼冢俊⒅秩嚎涨暗卦龀ぃ耸逼谥泻笃谒派锏锹匠晒Α?
从寒武纪开始,地台经过长期风化、剥蚀、搬运等外力地质作用,地球表面高低差异减少(即平夷作用),低洼区域屡遭海水浸漫,浅海面积不断扩大.此时期是地球上最早出现可利用的煤的时期,如我国南方的一种煤—石煤,就是由生活在滨海、浅海的海生植物遗体大量聚集石化而形成的.到了志留纪末期,地台周围和地台之间的地槽区发生了加里东(英国的一个山名)运动的大变动,延续时间为几百万年.原来低平地区重新被抬高,简单地貌复杂起来.经过这场变动之后,有的地方发生了倾斜、褶皱,有的地方发生断裂,大陆总面积扩大.随着平夷作用的又一次进行,地球地势又逐渐趋向平缓,太平洋若干地区重新发生海浸,在石炭纪中期,海浸规模达到最大.从石炭纪晚期开始,强烈的构造运动使地槽里的沉积岩和火山岩层产生剧烈的褶皱,转化成褶皱山系,构造运动此起彼伏,一直延续到晚古生代末期才完成,这个运动叫华力西(阿尔卑斯山脉中的华力西山)运动.
华力西运动使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槽,东欧地台和西伯利亚地台之间的乌拉尔地槽、西伯利亚、中亚、中国地台之间的广大地槽区、北美、东缘的阿巴拉契亚地槽都转化成褶皱山系,海水退出,使欧亚大陆连成一片.全球大陆块达到最大程度的相互接近,这就形成了全球统一大陆——潘加亚大陆,大陆总面积已经跟今天地球上的大陆总面积相差无几了.
在前古生代末期,植物和动物已经分化.在植物界中,蓝藻和菌类繁盛;在动物界中,已经出现低等无脊椎动物,进入寒武纪,植物界中的红藻、绿藻等开始繁盛;动物界中,若干门类无脊椎动物,尤其是三叶虫突发性开始繁荣.奥陶纪的海洋里,植物界中藻类广泛发育,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以头足类居多,在奥陶纪晚期,已经出现了原始的没有颌的圆口鱼形脊椎动物——无颌类.真正的鱼类是出现在志留纪晚期.到了泥盆纪时,鱼类已经很繁盛,是当时最高等的动物.其中有一种总鳍鱼,以后发展成为两栖类.
由于加里东运动,使大陆面积扩大,某些海洋消失,环境剧烈变化,使那些适应性强的生物种类生存了下来.在泥盆纪中期,陆生植物得到很大的发展,许多种属已经长成大树,并且出现了昆虫、两栖类.到石炭纪中期,出现了森林,昆虫也进一步向空中发展,同时由两栖类进化而来的爬行类也出现了,后来的华力西运动,使海水退去,大陆面积更加扩大,使生物界向大陆进军的进程又大大推进了一步,总的来说,在古生代时期,植物界从低等的水生藻类进化成比较高等的陆生植物,动物界从比较低等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进化到鱼类和陆生爬行类动物,完成了向大陆进军.
四、地球的中生代时期
中生代时期分为三叠、侏罗、白垩三个纪,从距今2.3亿年起到6700万年前结束,延续时间大约1.6亿年.
中生代开始以后,地球史发展出现了新的转折,潘加亚大陆逐步解体,各个陆块渐渐趋向于漂移到现代所处的位置,岩石圈又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动.中生代开始经二三千万年,到了三叠纪末期,在北美、南美之间和欧亚、非洲之间发生了分裂,在南部的几个陆块之间也发生分裂,开始互相移开;到了侏罗纪晚期,各个陆块进一步分裂,在北美和欧亚大陆之间,南美和非洲之间产生了一条大体上是南北方向的巨大裂隙,陆块向两边移开,海水浸进去,这就是未来的大西洋;又过了七千万年,到了白垩纪晚期,情况又进一步变化,各大陆继续互相移开,最显着的是南美和非洲之间的距离加大,也就是说南大西洋有了明显的扩张.
以上所说的中生代时期大陆分裂的历史根据是什么?分裂原因又是什么?这得从下面的假说说起.
首先是奥地利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A.L.Wegenge,1880~1930)于1912年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他认为地球是一个由热变冷的天体,它的表层先冷却,凝结成固体的地壳,地壳的上层是较轻的硅铝层,它的下层是较重的硅镁层,处于熔融状态.如同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大陆也是浮在它的基底——硅镁层之上的.潘加大陆由于地球向东自转和潮汐力的作用,原始大陆缓慢地向西移动,以后出现了裂缝,崩解.他还认为,太平洋是古老的大洋,同原始大陆一起存在,后来因为美洲大陆向西漂移,它的范围逐渐缩小,缩小面积等于大西洋扩大的面积,印度洋是在澳大利亚和南极大陆分离后才出现的,至于北冰洋,它原来就是太平洋的一部分,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文献资料中找到了大陆漂移的论据:南美洲东岸的西依拉山脉和非洲西岸的开普山脉,不仅地质构造相同,而且它们的矿层成份和年龄都一样;其次是古生物资料,那时代的古生物研究证明,南半球的几个大陆上,石炭纪时期的爬行动物中,有64%的种是共同的,到了三叠纪时,也就是推测南半球的几个大陆已经分裂了一段时间之后,几个大陆爬行动物中共同种已经下降到34%;再次是根据古气候资料,用古气候条件的特殊沉积物,如反映古赤道气候的由热带植物形成的煤层、反映干热气候条件的盐类沉积等进行分析,发现其跑到了今天的高纬度地区,而反映古极区的冰碛却跑到了今天的赤道地区,也称为极移.但是,这个假说在盛行一时之后便遭冷落了.
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古地磁学的兴起,研究证明大陆漂移的轨迹与古地磁学是吻合的.地球磁场分南北两极,亿万年前形成的岩石层中,保留着当时的磁性纪录,利用精密仪器,对岩石剩余磁性的测定,可以知道不同大陆在不同地质时代的地磁北极的位置及其移动,研究表明,各大陆测定地磁北极在相应地质时代移动路线不同,最终都在今天会合于磁北极.
其次是六十年代初,美国学者赫斯(H.H.Hess,1906~?)和迪茨(R.S.Dietz,1914~?)提出了海底扩张假说,这个假说的基本思想是:热的、具有一定塑性的物质从下面的软流圈里上涌,通过岩石圈里的裂缝,在未来的洋脊轴部侵入,涌出的岩浆冷凝成新的洋底,并推动原始洋底向二侧扩张,大陆随之漂移.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新的洋底不断加宽,已经裂开的大陆壳被带到离大洋裂谷更远的地方.
既然新的大洋岩石圈不断地从每个大洋里产生,老的大洋岩石圈向外移开,大洋在扩张,长此下去,地球体积不是越来越膨大了吗?直到后来海底扩张假说和大陆漂移假说相互结合后,才说明了这个问题,那就是不断增生的大洋岩石圈在地球的另外一些地方又重新回到软流圈里去而消亡了,这跟全球性地震活动带的研究密切相关.从而使地球科学中形成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能从宏观上阐述地球上层发生的各种运动的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此学说把地壳分为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每板块又分成几个小块.所有的这些板块构成一层岩石圈.各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的活动地带,板块随着洋底扩张而移动.洋脊附近是板块生长带,有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东太平洋隆起这三处.海沟附近是板块消减带,就是太平洋东、西边缘海沟部分.当密度较大的板块向密度较小的板块俯冲时,引起强烈地震和火山作用;仰冲则形成岛屿或高大山系.
中生代的气候条件总的说来是有利于动植物发展的,中生代早期的植物以裸子植物松柏、苏铁、银杏以及某些真蕨为主.到中生代晚期,出现了能够真正开花结果的植物——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门类,它们在传播和繁殖后代方面具有显着优越性.在动物界里,中生代常常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其中以恐龙最为繁盛,到侏罗纪时期成为地球的霸主,但是在白垩纪却突然绝灭了,究其原因,至今还是得不到恰当解释的科学之迷.从爬行动物发展而来的两类更高级脊椎动物——鸟类和哺乳类,也在中生代时出现了.
五、地球的新生代时期
新生代时期是地质历史时期中最新的一个时代,包括现代在内整个新生代大约为6700万年,由第三纪和第四纪组成.
虽然新生代延续时间相对较短,但就在这个时期,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气候状况,生物界面貌逐渐演变到现代的样子.
新生代时期最突出的事件是非洲跟欧洲的接近和印巴次大陆跟亚洲的相撞,其结果使一部分岩石圈上层物质互相推挤,形成了横亘于南北半球之间,绵延几乎达到地球半周的最雄伟的山系和高原,它西起非洲北部的阿特拉斯山,经南欧的阿尔卑斯山,东延是喀尔巴阡山,接高加索山、土耳其和伊朗的高原和山地、帕米尔高原和山地,向东就是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再向东南去,中南半岛和印尼诸岛的山脉也都跟它相连.这就是阿尔卑斯山造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的产物.
太平洋跟周边大陆的相互挤压作用也使大陆边缘的构造带持续发生了强烈的变形和岩浆作用,并且伴有强烈的地震活动,这些作用一直到现代还在进行.以及被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运动所形成的断裂切割成大大小小的断块,在大陆边缘各种作用和岩石圈物质运动的影响之下,发生了互相推挤,拉开或相对升降,形成了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
新生代早期的动物主要有两大类:古有蹄类和古食肉类,随着它们的进化,到了第三纪中、晚期,古有蹄类先是有奇蹄类,如马、犀等,后有偶蹄类,如羊、牛等;古食肉类也渐渐进化成各种猛兽,如狮、豹、虎等.生物经过几十亿年的进化,走过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许多发展阶段,终于在最新地质历史时期产生了生命之花——人类.人类的进化是生物界长期演变的结果.
促成地球演变的因素,总的来说,不外乎内外两个方面.外部因素就是在地球外部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里的作用力,它所引起的地质作用就是风化、剥蚀、沉积等作用.它的主要能源是太阳能、地球的重力.另外还有太阳、月亮对地球的引潮力,以及地球时期历史中的陨石冲击作用等.内部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蕴藏在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一是由重力能转变而来的能.内外两方面的因素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共同决定着地球表层和内部的物质运动.
⑵ 地球上所有的国家分别叫什么
世界国名大全:
亚洲: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蒙古-蒙古国
朝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韩国-大韩民国
日本-日本国
越南-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老挝-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柬埔寨-柬埔寨王国
缅甸-缅甸联邦
泰国-泰王国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
新加坡-新加坡共和国
文莱-文莱达鲁萨兰国
菲律宾-菲律宾共和国
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东帝汶-东帝汶民主共和国
尼泊尔-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
不丹-不丹王国
孟加拉国-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印度-印度共和国
斯里兰卡-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
马尔代夫-马尔代夫共和国
巴基斯坦-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阿富汗-阿富汗伊斯兰国
伊朗-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科威特-科威特国
沙特阿拉伯-沙特阿拉伯王国
巴林-巴林国
卡塔尔-卡塔尔国
阿联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阿曼-阿曼苏丹国
也门-也门共和国
伊拉克-伊拉克共和国
叙利亚-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黎巴嫩-黎巴嫩共和国
约旦-约旦哈希姆王国
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国
以色列-以色列国
塞浦路斯-塞浦路斯共和国
土耳其-土耳其共和国
乌兹别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
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吉尔吉斯斯坦-吉尔吉斯共和国
塔吉克斯坦斯坦-塔吉克斯坦斯坦共和国
亚美尼亚-亚美尼亚共和国
土库曼斯坦-土库曼斯坦
阿塞拜疆-阿塞拜疆共和国
格鲁吉亚-格鲁吉亚
欧洲:
冰岛-冰岛共和国
丹麦-丹麦王国
挪威-挪威王国
瑞典-瑞典王国
芬兰-芬兰共和国
俄罗斯-俄罗斯/俄罗斯联邦
乌克兰-乌克兰
白俄罗斯-白俄罗斯共和国
摩尔多瓦-摩尔多瓦共和国
立陶宛-立陶宛共和国
爱沙尼亚-爱沙尼亚共和国
拉脱维亚-拉脱维亚共和国
波兰-波兰共和国
捷克-捷克共和国
匈牙利-匈牙利共和国
德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奥地利-奥地利共和国
列支敦士登-列支敦士登公国
瑞士-瑞士联邦
荷兰-荷兰王国
比利时-比利时王国
卢森堡-卢森堡大公国
英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爱尔兰-爱尔兰共和国
法国-法兰西共和国
摩纳哥-摩纳哥公国
安道尔-安道尔公国
西班牙-西班牙
葡萄牙-葡萄牙共和国
意大利-意大利共和国
梵蒂冈-梵蒂冈城国
圣马力诺-圣马力诺共和国
马耳他-马耳他共和国
克罗地亚-克罗地亚共和国
斯洛伐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斯洛文尼亚-斯洛文尼亚共和国
波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
马其顿-马其顿共和国
塞尔维亚-塞尔维亚共和国
黑山-黑山共和国
科索沃-科索沃国
罗马尼亚-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保加利亚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希腊-希腊共和国
非洲:
埃及-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利比亚-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突尼斯-突尼斯共和国
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
摩洛哥-摩洛哥王国
毛里塔尼亚-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
塞内加尔-塞内加尔共和国
冈比亚-冈比亚共和国
马里-马里共和国
布基纳法索-布基纳法索
佛得角-佛得角共和国
几内亚比绍-几内亚比绍共和国
几内亚-几内亚共和国
塞拉里昂-塞拉里昂共和国
利比里亚-利比里亚共和国
科特迪瓦-科特迪瓦共和国
加纳-加纳共和国
多哥-多哥共和国
贝宁-贝宁共和国
尼日尔爾尔-尼日尔爾尔共和国
尼日尔爾利亚-尼日尔爾利亚联邦共和国
喀麦隆-喀麦隆共和国
赤道几内亚-赤道几内亚共和国
乍得-乍得共和国
中非-中非共和国
苏丹-苏丹共和国
南苏丹-南苏丹共和国
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
吉布提-吉布提共和国
索马里-索马里共和国
肯尼亚-肯尼亚共和国
乌干达-乌干达共和国
坦桑尼亚-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
卢旺达-卢旺达共和国
布隆迪-布隆迪共和国
刚果(金)/民主刚果-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刚果(布)-刚果共和国
加蓬-加蓬共和国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
安哥拉-安哥拉共和国
赞比亚-赞比亚共和国
马拉维-马拉维共和国
莫桑比克-莫桑比克共和国
科摩罗-科摩罗伊斯兰联邦共和国
马达加斯加-马达加斯加共和国
塞舌尔-塞舌尔共和国
毛里求斯-毛里求斯共和国
津巴布韦-津巴布韦共和国
博茨瓦纳-博茨瓦纳共和国
纳米比亚-纳米比亚共和国
南非-南非共和国
斯威士兰-斯威士兰王国
莱索托-莱索托王国
厄立特里亚-厄立特里亚国
大洋州: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联邦
新西兰-新西兰
巴布亚新几内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
所罗门群岛-所罗门群岛
瓦努阿图-瓦努阿图共和国
斐济群岛/斐济-斐济群岛共和国
基里巴斯-基里巴斯共和国
瑙鲁-瑙鲁共和国
密克罗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马绍尔群岛-马绍尔群岛共和国
图瓦卢-图瓦卢
萨摩亚/西萨摩亚-萨摩亚独立国
纽埃-纽埃
帕劳-帕劳共和国
汤加-汤加王国
北美洲:
加拿大-加拿大
美国-美利坚合众国
墨西哥-墨西哥合众国
危地马拉-危地马拉共和国
伯利兹-伯利兹
萨尔瓦多-萨尔瓦多共和国
洪都拉斯-洪都拉斯共和国
尼加拉瓜-尼加拉瓜共和国
哥斯达黎加-哥斯达黎加共和国
巴拿马-巴拿马共和国
巴哈马-巴哈马国
古巴-古巴共和国
牙买加-牙买加
海地-海地共和国
多米尼加共和国-多米尼加共和国
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基茨和尼维斯联邦
安提瓜和巴布达-安提瓜和巴布达
多米尼加国国-多米尼加国国
圣卢西亚-圣卢西亚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巴巴多斯-巴巴多斯
格林纳达-格林纳达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
南美洲:
哥伦比亚-哥伦比亚共和国
委内瑞拉-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
圭亚那-圭亚那合作共和国
苏里南-苏里南共和国
厄瓜多爾尔尔-厄瓜多爾尔尔共和国
秘鲁-秘鲁共和国
巴西-巴西联邦共和国
玻利维亚-玻利维亚共和国/玻利维亚多民族共和国
智利-智利共和国
阿根廷-阿根廷共和国
巴拉圭-巴拉圭共和国
乌拉圭-乌拉圭东岸共和国
⑶ 都说土耳其是最浪漫的地方,可为何却被游客称为地球上最不像地球的地方
之前一段时间有首歌的歌词就写道:“我想要带你去浪漫的土耳其”,事实上土耳其确实是一直以浪漫着称,它也是因为这个特点吸引了不少的游客前往。而说它“不像地球”主要还是因为土耳其的卡帕多西亚拥有着非常多独特的地貌特征,而这些地貌特征又和我们现在发现的月球上的很多地方都十分相似,所以才有了这样的说法。
2.卡帕多西亚的热气球
除了非常独特的地貌特征之外,卡帕多西亚还有一个非常着名的旅游项目就是热气球。在卡帕多西亚热气球项目已经成了一个标志性的东西,很多的游客也都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慕名而去的。本身光是乘坐热气球这一点就非常令人兴奋了,而且因为卡帕多西亚群山环绕,拥有各种独特的地貌,从热气球上往下望去真的是美的不像话,这些因素对于游客的吸引力真的太大了。
⑷ 为什么在土耳其的亚洲部分,被称为小亚西亚呢
土耳其,面积78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比我国的青海省略大,但在今天的世界各国中并不算小。
从此,小亚细亚由基督教世界变成了伊斯兰世界,至今不变。从此,小亚细亚在文化上逐渐脱离了欧洲。塞尔柱帝国衰落之后四分五裂,在小亚细亚的是罗姆苏丹国,罗姆苏丹国有36个侯国,其中之一便是奥斯曼。当罗姆苏丹国被蒙古人灭掉之后,奥斯曼一世在公元1299年建立了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持续了600多年,至一战后,公元1922年解体。奥斯曼帝国的继承者便是今天的土耳其,塞尔柱帝国~罗姆苏丹国~奥斯曼帝国~土耳其,这便是土耳其历史的变迁。当土耳其在追溯其的历史时,其更愿意讲述其祖上突厥人的辉煌,而公元11世纪之前的小亚细亚历史,与今日的土耳其几乎毫不相干。
⑸ 古代土耳其叫什么名字
土耳其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Turkey)。土耳其”一词由“突厥”演变而来。在鞑靼语中,“突厥”是“勇敢”的意思,“土耳其”意即“勇敢人的国家”。
公元前7000年以前,安纳托利亚便开始有人居住,公元前1900年左右被印欧赫梯人占领,他们随后建立了一个世界强国,直到公元前1200年左右灭亡。后来弗里吉亚人和吕底亚人侵入安纳托利亚,但其东部则由当地的亚美尼亚王国统治。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前550~前330)占领了这个地区,随后又经历了马其顿—希腊人的统治,最后于公元前l世纪还经历了罗马人的统治。亚美尼亚王国一直是敌对的罗马人(后来是拜占廷人)与安息人以及后来的萨萨尼亚人之间的分界国。拜占廷人统治时,君士坦丁大帝把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
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陵11世纪时,突厥游牧部落“乌古思”侵入安纳托利亚。“乌古思”部落的一支凯伊人在 12世纪占领了安纳托利亚东部和中部。凯伊人奥斯曼一世建立了奥斯曼王朝。奥斯曼人在其扩张的最初阶段,曾经是土耳其人维护伊斯兰信仰反对拜占廷帝国的主要力量。13~14世纪,奥斯曼人夺取了西安纳托利亚和东南欧的拜占廷领土,使这些基督教巴尔干国家成为他们的封臣,同时征服了东安纳托利亚的土库曼公国。15世纪,奥斯曼苏丹强行对巴尔干国家实行直接统治,并征服君士坦丁堡(1453),将东至幼发拉底河(1468),西至匈牙利的领土都划归其统治范围之内。16世纪末,奥斯曼帝国处于鼎盛时期,其版图包括大多数巴尔干国家、中欧的匈牙利大部分领土和中东及北非的大部分地区。苏莱曼一世(1494~1566)统治以后,帝国在政治、行政和财政上开始衰落。到1718年,奥地利已经把土耳其人赶出匈牙利,俄国于1783年吞并了克里米亚。19世纪,奥斯曼帝国丧失了对埃及、马格里布(的黎波里塔尼亚、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和大多数巴尔干国家的控制。最初“米勒特”制度允许宗教信仰不同的少数民族实行地方自治,但在19世纪末,这种制度开始瓦解,导致骚乱增加,终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亚美尼亚人遭受种族灭绝性大屠杀。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发动革命,企图恢复帝国,然而在巴尔干地区却继续遭受军事失败和领土丧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土耳其站在德国和奥匈帝国一边。战后,土耳其丧失了其阿拉伯行省和小亚细亚部分,但是在经过残酷的内战和对希腊的战争之后,土耳的疆土在1923年的洛桑会议上被确定,土耳其成为一个共和国,由凯末尔为第一任总统。奥斯曼的苏丹制和哈里发制被取消,土耳其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凯末尔从根本上改革了土耳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他提倡一种新的民族认同思想,使土耳其社会非宗教化,降 低伊斯兰教的主导地位,并用拉丁字母取代阿拉伯字母书写土耳其语。他还实施一项由国家控制的经济发展政策,以后证实此项政策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凯末尔死后,议会政治和多党制在土耳其已逐步建立,尽管曾出现过不稳定时期和短时期的军人统治。
⑹ 土耳其改名后叫什么
Türkiye。
2022年6月1日,联合国正式批准土耳其将其外文国名由Turkey更改为Türkiye的请求,更名从收到土耳其外长恰武什奥卢致信的那一刻起生效。
土耳其在各种正式场合用Türkiye取代Turkey、Turkei、Turquie等各类拼写。
相关信息:
土耳其全称土耳其共和国,使用土耳其语单词Türkiye作为简称。Türkiye意为“土耳其人的家园”,词根Türk有“突厥人”之意,符合很多土耳其人自认为突厥后代的身份认同。
不过,国际社会更习惯用英语单词Turkey称呼土耳其。尴尬的是,首字母小写的turkey意思是火鸡,甚至还带有一些贬义,带来不少困扰。
⑺ 土耳其正式向联合国要求改名,新名字有何深意
土耳其当前经济形势严峻,埃尔多安所领导的执政党正义与发展党支持率相对低迷,土耳其政府此时提出“改名”有一定打“感情牌”的因素。
⑻ 为什么土耳其叫土耳其 原来真的是有来源的
1、土耳其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Turkey)。“土耳其”一词由“突厥”演变而来。在鞑靼语中,“突厥”是“勇敢”的意思,“土耳其”意即“勇敢人的国家”。
2、土耳其共和国(土耳其语:Türkiye Cumhuriyeti,英语:The Republic of Turkey),简称土耳其,是一个横跨欧亚两洲的国家,北临黑海,南临地中海,东南与叙利亚、伊拉克接壤,西临爱琴海,与希腊以及保加利亚接壤,东部与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伊朗接壤。土耳其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战略意义极为重要,是连接欧亚的十字路口。
3、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中部,海拔978米,人口约369万,是土耳其的第二大城市。公元前13世纪,赫梯人在安卡拉建立了城堡,当时被称为“安库瓦”或者变音“安基拉”,之后几经演变就成了“安卡拉”。该地区先后被弗利吉亚人、高卢人、罗马人和拜占庭人占领。
⑼ 什么是地球
地球
拼音:di qiu
简介地球,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
自转和公转
1543年,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一书中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此后,大量的观测和实验都证明了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巴黎成功地进行了一次着名的实验(傅科摆试验),证明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周期约为23时56分4秒平太阳时,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的半长径为149597870公里,轨道的偏心率为0.0167,公转周期为一恒星年,公转平均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黄道与赤道交角(黄赤交角)为23°27′。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和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区分。地球白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有长期变化、季节性变化和不规则变化。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变化,即岁差和章动、极移和黄赤交角变化。
形状和大小
地球是球形这个概念的出现,可上溯到公元前五、六世纪。当时,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只是从球形最美的观念出发产生这一概念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球上地影是一个圆,第一次科学地论证了地球是个球体。中国早在战国时期,哲学家惠施已提出地球是球形的看法。
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的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成功地用三角测量法测量了阿斯旺和亚历山大城之间的子午线长。中国唐朝时期,在一行的指导下,由南宫说率领的测量队在河南省黄河南北的平原地带进行了最早的弧度测量,算出了北极的地平高度差一度,相当于南北地面距离相差约 351里80步(唐朝的长度单位5尺=1步,300步=1里),从而可算出地球的半径。这项工作比阿拉伯人的类似工作约早100年。在现代,除用大地测量方法外;还可用重力测量确定地球的均衡形状。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地球动力学测地方法得到很大发展。各种方法的联合使用,使得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测定精度大大提高。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天文常数系统中,地球赤道半径α为6378140米,地球扁率因子1/f为298.257。地球不是正球体,而是扁球体,或者说,更象个梨状的旋转体。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个椭圆,据此可认为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地球自转产主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形状,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 21公里。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进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状的不规则性。在大地测量学中,所谓的地球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在这个面上重力位各处相同,是个等位面。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气产生潮汐现象,也使固体地球(在某种程度上是个弹性体)发生弹性形变,这就是所谓“固体潮”。
质量和重力加速度
地球的质量为5.976×l027克,这是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测定的。地球质量的确定提供了测定其他天体质量的依据。从地球的质量可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为 5.52克/厘米3。地球上任何质点都受到地球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二者的合力就是重力。重力随高度递增而减小,也随纬度而变化。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为978.伽(厘米/秒2),两极处为983.2伽。有些地方还会出现重力异常现象,这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重力异常同地质构造和矿床有关。地球因受到日、月引潮力的作用,它的重力加速度也有微小的周期变化,最大的可达十分之几毫伽。
构造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磁层和大气圈阻挡着来自空间的紫外线、X射线、高能粒子和众多的流星对地面的直接轰击。
地球表面十分之七以上为蓝色的海洋所覆盖,湖泊、江河只占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地球表面的液态水层,叫做水圈,从形成至今至少已有30亿年。地球的表层由各种岩石和土壤组成,地面崎岖不平,低洼部分被水淹没成为海洋、湖泊;高出水面的陆地则有平原、高山。地球固体表面总垂直起伏约为20公里,它是珠穆朗玛峰顶(据中国登山队测定,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为 8844.43米) 和最深的海洋深度(马里亚纳海沟深度约11公里)之间的高差,它超过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的一半。洋底象陆地一样不平坦,也不平静。洋底岩石年龄要比陆地年轻得多。陆地上大多数岩石的年龄小于二十几亿年。陆地上到处可以找到沉积岩,说明在远古时期这些地方可能是海洋。地表虽有少量的环形山,但难以找到类似月球、火星和水星那样多的环形山,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受到外力(水和大气)和内力(地震和火山)的作用,不断风化、侵蚀和瓦解的结果。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地壳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地面的隆起和沉降,以垂直运动为主,水平运动是次要的。近十多年来,愈来愈多的科学家认为,地球上部不仅有垂直运动,而且还有更大的水平运动,海洋和大陆的相对位置在地质时期也是变化着的。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此后,有的地质学家认为,地球早先存在两块古大陆——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和北半球的劳亚古陆。但在很长时期里许多科学家拒绝承认大陆漂移假说,因为当时人们很难相信有这么大的力量把原先的大陆块撕开,使各碎块分别逐渐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六十年代初,黑斯和迪茨提出了洋底扩张假说,认为全球大地构造是洋底不断扩张的直接结果。正是由于洋底扩张假说和板块运动理论的发展,又使大陆漂移学说重新受到重视。
地球最上层约几十公里厚的一圈是强度很大的岩石圈,其下几百公里厚的一层是软流层,强度较小,在长期的应力作用下这一层的物质具有可塑性。岩石圈漂浮在软流圈上。在地球内部能量(原始热量和发射性热)释放时,地内温度和密度的不均匀分布,引起地幔物质的对流运动。地幔对流物质沿着洋底的洋中脊的裂隙向两侧方向运动,不断形成新的洋底。此外,老的洋底不断向外扩张,当它们接近大陆边缘时,在地幔对流向下拖曳力的作用下,插入大陆地壳下面,致使岩石圈发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这种对流作用可使整个洋底在三亿年左右更新一次。岩石圈被一些活动构造带所割裂,分成几个不连续的单元,称为大陆板块。勒比雄把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海底的扩张导致大陆板块发生运动。板块的相互挤压造成了巨大的山系,自阿尔卑斯山经过土耳其和高加索,最后到喜马拉雅山的山系正是属于这种情况;也有的地方,两个板块的岩石同时下沉,造成洋底的深渊,此外,板块的运动还造成了火山和地震。关于板块运动的理论,目前还在不断发展之中,同时也存在许多有争论的问题。
起源和演化
对地球起源和演化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提出多种学说。现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它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地球胎形成伊始,温度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只是由于陨石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才使地球温度逐渐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地球内部物质也就具有越来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现象。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分异开始,地球外部较重的物质逐渐下沉,地球内部较轻的物质逐渐上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地震波的观测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态的)。物质的对流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就逐渐形成现今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气逃逸殆尽。伴随着物质的重新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内部的各种气体通过火山喷发等作用上升到地表成为第二代大气,后来,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大气。另一方面,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内部结晶水汽化。随着地表温度逐渐下降,气态水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水圈。约在三、四十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单细胞生命,然后逐步进化为各种各样的生物,直到人类这样的高级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圈。
地球数据
轨道长半径(天文距离单位) 1.000
轨道长半径(百万公里) 149.6
公转的恒星周期(日) 365.26
公转的会合周期(日) -
轨道偏心率 0.0167
轨道倾角(度) 0.0
升交点黄经(度) 0.0
近日点黄经(度) 102.3
平均轨道速度(公里) 29.79
赤道半径(公里) 6371
地球周长(公里)40030
扁率 0.0034
质量(地球质量=1) 1.000
密度(克/立方厘米) 5.52
赤道引力(地球=1) 1.00
逃逸速度(公里/秒) 11.2
自转周期(日) 0.9973
黄赤交角(度) 23.44
反照率 0.30
最大亮度 -
卫星(已确认的) 1
⑽ 为什么土耳其又叫火鸡国
今天亚欧君跟大家研究一下火鸡名称——这个美食界最复杂的名称的由来。火鸡的英文名为“turkey”,与土耳其(Turkey)相同。英文中的国名不乏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中国(China)意为“瓷器”、日本(Japan)意为漆器。瓷器与漆器分别是中国与日本的名产,这样的一词多义倒也颇有异国风情;而火鸡原产与北美洲,与土耳其足足相距了半个地球——为什么在英语中土耳其的国名会与火鸡相同呢?
这个偶合其实跟阿拉伯数字源于印度相似,但却有着更为复杂的情节。15世纪至16世纪,亚欧非三洲交界处崛起了一个强盛而庞大的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简称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土耳其”这一名称由开国君主“奥斯曼一世(Osman I)”与兼具族名、地名的“土耳其(Turkey)”结合而成,其叫法与中国古代“李唐”、“赵宋”、“朱明”等称呼颇有相似之处。
奥斯曼帝国鼎盛时面积达五百余万平方公里,甚至大于整个欧洲西部的总和;而这五百余万平方公里几乎尽数延伸于亚欧非三洲的地理要冲,使得土耳其商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控制或切断欧洲通向东方的各条商路。直到新航路开辟前,在近两个世纪的漫长时期里,土耳其商人充当了欧洲市场上那些新奇事物的绝大部分来源——这些见多识广的穆斯林如同一个个魔术师,将遥远而神秘的世界沾染上沉重的“土耳其色”。
源于非洲中西部几内亚地区的珍珠鸡,就是这样变成了欧洲人眼中的“土耳其鸡”。原产于北美洲的火鸡与珍珠鸡在形体上的确有相似之处:羽毛褐黑而斑驳,头颈裸露而且似乎都有着颜色艳丽的肉髯——更重要的是,两种禽类都古怪而陌生。考虑到16世纪版画泰斗丢勒笔下的犀牛都长着鳞,当欧洲人踏上新大陆时将火鸡认成“土耳其鸡”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
不过欧洲人面对火鸡时的“麻糜不分”却同时引出另一个叫法。法国人最早称火鸡为“印度鸡(poulet d’Inde)”,法语中的雌火鸡(dinde)便来源于此;荷兰人更进一步将其称为“卡利卡特鸡(kalkoen)”——卡利卡特(Calicut)正是印度南部的一座城市。
很多知道火鸡既不是土耳其“本地鸡”也不是珍珠鸡的土耳其人也接受了火鸡来自印度的说法,考虑到哥伦布曾视北美洲为印度,这个误解倒也能自圆其说。只是误解还在继续接力。阿拉伯人称火鸡为“罗马鸡(dik rumi)”,希腊人称火鸡为“法国鸡(galopoula)”,马来西亚人称火鸡为“荷兰鸡(Ayam Belanda)”,而作为“事主”的印度人,居然称火鸡为“秘鲁鸡(peru)”……
到了“秘鲁鸡”这一步,火鸡名称的神秘面纱终于逐渐揭开。印度卡利卡特于15世纪初成为葡萄牙人的殖民地。葡萄牙人开辟了西至美洲、东至印度的海上航线,原产于美洲的火鸡在这一期间传入印度,所以印度人才会给这个遥远的物种冠以相对贴切的名称。卡利卡特之后易手于荷兰,荷兰人很可能在这一过程中看到到被葡萄牙人引进的火鸡,故称之为“卡利卡特鸡”。而对于欧洲人来说,卡利卡特太过于抽象,只有印度这个概念才显得清晰——这或许便是火鸡辗转演变成“印度鸡”的历史脉络。
无论是“土耳其鸡”还是“印度鸡”,都是大航海时代背景下的独特文化产物。火鸡因为新航路的开辟到达地球的另一侧,但很快,这种动物也将在文化领域踏上更远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