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眠电影是土耳其哪个城市
⑴ 私房推荐|凛冬将至,9部电影陪你过暖冬
大雪封门,长夜漫漫,怎么办!别急,本人为你呈上私家珍藏适合趴在被窝里慢慢享受的电影。这些电影或色调温暖,或主题平和而暖心,包你过一个思想深邃的暖冬。废话少说,星期五文艺上片:
《适合分手的季节》
导演:努里·比格·锡兰
国家:土耳其
上映时间:2006
推荐语: 一部关于爱情、等待、悲伤与希望的电影,所有这一切发生在大雪纷飞的土耳其,似乎更让人感受到那种爱情的苦涩。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导演:理乍得·沙因克曼
国家:美国
上映时间:2007
推荐语: 暖阳西下,郊区外的一栋别墅中,一群大学教授生起火炉,一场关于人类上万年的畅想讨论开始了...
《冬眠》
导演:努里·比格·锡兰
国家:土耳其
上映时间:2014
推荐语: 大雪纷飞的冬天,远在土耳其的异乡古城里,一间雅致的小酒吧中,泡上一杯暖咖啡,聊人生、聊哲学、聊生活...这就是这部戛纳大奖电影索要向我们展示的一切。
《史崔特先生的故事》
导演:大卫·林奇
国家:美国
上映时间:1999
推荐语: 一位耄耋老人,在突发中风后,开着自己的拖拉机,迎着暖阳,去寻自己千里之外几十年未见的兄弟,这部片子不但色调暖人,音乐也暖人,剧情也暖人,一切都暖人...
《茶之味》
导演:石井克人
国家:日本
上映时间:2004
推荐语: 一部关于日本的,郊外的,一家人的故事,整部电影平淡叙述,让人感觉心态平和,像是喝了一杯淡淡的暖茶。
《冬至》(国产电视剧)
导演:管虎
国家:中国大陆
上映时间:2002
推荐语: 难得一见的国产犯罪心理电视剧(陈道明主演)...值得一提的是,故事发生在冬天、江南水乡,看完像是做了一场异乡梦。
《醉乡民谣》
导演:乔尔·科恩 / 伊桑·科恩
国家:美国
上映时间:2013
推荐语: 一部关于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民谣艺人的电影,画面和音乐美到让人醉生梦死...
《八恶人》
导演:昆汀·塔伦蒂诺
国家:美国
上映时间:2015
推荐语: 如果你想舒舒服服地在家烤着暖气,看一部悬疑、室内犯罪、情节、动作于一身的电影,那就是昆汀的这部《八恶人》了!
《梦想照进现实》
导演:徐静蕾
国家:中国大陆
上映时间:2006
推荐语: 王朔的本子,徐静蕾导演,全剧就俩演员,场景就一个,时长101分钟...这会是部什么电影?一看便知!
⑵ 戛纳电影节史上土耳其获奖的电影有哪些
1、《冬眠》金棕榈大奖
2、《小亚细亚往事》平分评委会大奖
3、《远方》获得评审团大奖和最佳男主角奖
4、最佳导演奖《三只猴子》
5、戛纳最佳编剧奖《在人生另一边》
6、评委会大奖《乌扎克》
7、《乌扎克》
8、金棕榈奖《自由之路》
戛纳国际电影节在每年五月中旬举办,为期12天左右,其间除影片竞赛外,市场展亦同时进行。电影节分为六个单元:“正式竞赛”,“导演双周”,“一种注视”,“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和“会外市场展”。
自开办以来,戛纳国际电影节始终坚持其创立初衷即推动电影节发展,振兴世界电影行业,为世界电影人提供国际舞台。除了对电影节初衷的坚持,电影节也准备好接收新的概念想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电影节在保有其核心价值的基础上,也一直在进步发展,他们致力于发现电影行业新人并且为电影节创造一个交流与创造的平台。
⑶ 努里·比格·锡兰:在痛苦孤独和不自信中创作的土耳其人
“我其实并不是很了解我的电影是什么样子。”当努里·比格·锡兰跨越亚洲,来到海南岛电影节时,他坐在大师嘉年华首场主题论坛的椅子上,面对电影人关于他风格的探讨,露出了一点疑惑。
“导演需要以某种独特的感知方式来体察世界。对于电影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对导演来说,什么是重要的东西?可能在当前的电影中,你没有看到你想要去描述的重要事物。这促使你去跨入这个行业,我觉得这是我做电影的动力源泉。”
来自安纳托利亚的青年人
努里·比格·锡兰最早在2000年,以第二部作品《五月碧云天》首次入围柏林电影节正式竞赛单元。后来在2003年,他执导的《远方》在戛纳电影节上囊括评审团大奖和最佳男演员两项大奖,由此锡兰在世界范围内名声大噪,成为戛纳的热门新锐导演。2009年锡兰担任第62届戛纳电影节评委。2014年,他凭借《冬眠》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这位土耳其导演的童年在爱琴海北部的恰纳卡莱省耶尼杰乡村度过。1976年,他从高中毕业后开始在伊斯坦布尔技术大学学习化学工程。然而,他这一段大学生涯被时局的动荡所打断,抵制,冲突和政治两极化令他的大学生活无法继续。后来他在博斯普鲁斯选修了电气工程专业。1985年毕业后,锡兰经历了一些旅行,后来返回土耳其,在安卡拉马马克军队中服役的18个月里,他确定自己要以电影为生。随后,锡兰在伊斯坦布尔的米玛希南大学学习了两年的电影。
从1995年到2008年,他拍摄了5部长片,当他回忆起过去的时候,他称他会有一种惧怕感。缺乏自信,在这位多次提名金棕榈导演的成长路上,如影随形。
在刚开始成为导演时,锡兰说自己有自信危机:他更偏好一些他熟知的事物,这包括他的童年,他的个人经历,真实生活,还有他所熟悉的人。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锡兰早期一直在亲朋好友环绕中拍电影。在他的前三部影片《茧》《小城岁月》和《五月碧云天》中,锡兰没有接受投资,没有其他的资金来源。于是《茧》这部18分钟的影片,只有两个人出境,锡兰用自己的摄像机,用一年的时间,拍摄了一部没有声音的短片,并于1995年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最佳短片提名。
在《茧》获得成功之后,锡兰决定制作一部有声音的电影,于是他的剧组人数也翻了个倍:从两个人变成了五个人。对锡兰来说,他很显然享受这种旧日时光。
“第一部电影拍摄起来像是在度假,我觉得这是我最大的自由,如果延长拍摄时间,电影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但只有剧组人员很少的时候才可能实现,后来我在安纳托利亚拍摄,有很多剧组人员在一起工作,所以我只尽好快拍完这部电影。剧组人员少,对大部分电影来说,都是一个优势。”
在锡兰创作的后期,他的妻子埃布鲁·锡兰走进了他的生活。翻开锡兰的影片可以发现,他们在《小城岁月》中就有过合作,当时埃布鲁担任了他的美术指导。而在后期,他们开始一起创作剧本。
锡兰分享说,他的电影制作是和生活重合的。很多时候,在写作剧本的阶段,他的妻子发言权会更大:“我们经常会争吵,有时候很困难。她经常会坚持要做到些什么,我能怎么办呢?她是我能找到的最好的人选。”
这是一种曲折的成长,一个学习电气工程的男孩,通过旅行、18个月的兵役来思考自己的人生问题,然后他开始学习电影,在年过三十后拉来亲朋好友创作自己的电影,自己承担了几乎所有技术活儿……而在制作出三部曲式的《小城岁月》《五月碧云天》《远方》后,他收获了在电影道路上的成长,也收获了爱情。
“我现在觉得我已经有自信了,有勇气去走到更大的,我不太熟知的领域。电影创作现在对我来说像是一种 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够从更大的背景下了解我自己,了解人类,我觉得电影是在 探索 人类的本性。”
从孤独中生发出的灵魂对白
在面对自我之时,锡兰或许谨慎又小心。但面对电影的拍摄时,他又有一种执拗的劲头。
这种执拗的劲头表现在了他的作品中。锡兰近十年间的作品风格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早年的家庭作坊式的创作模式被打破,他开始更多地使用专业演员,更多地接触 社会 问题。同时,从《安纳托利亚往事》开始,锡兰电影中的对白逐渐增加,较之他早年的“沉默寡言”,有些影迷一度戏称,不知是什么改变了锡兰,让一位沉默的大师变成了有趣的话痨。
对于这类疑问,锡兰坦诚,他与以前相比,更为自信,也有了更多对文学和哲学的思考。他今年的新片《野梨树》再次提名金棕榈,在海南岛电影节上也对中国观众予以展映。
在这部影片中,他试图描述土耳其的年轻人,土耳其那些在思考的年轻人会遇到的信念危机、价值取向、亲情问题,宗教信仰,文学思考,都被囊括在这部时长188分钟的电影里。对于土耳其的年轻人来说,它够长,也足够丰富。
当然,作为导演,他清楚带有文学、哲学色彩的对白,对于电影比较危险,“甚至会看起来比较愚蠢”。
但他仍然在试图做一些尝试:“以一种我自己喜欢的方式,让我喜欢的那种对白,在我的电影里面占据更多的位置。我现在想要去做这种尝试,但是这也并不意味从此之后我所有电影都会有很多的对白,可能有一天我也想要重回我旧时候做电影的方式。”
他认为自我测试是制作新电影的一种动力:导演需要有挑战性,克服自己的恐惧,在这种制作过程中,才有继续做电影的动力。在做一个新的电影时,需要有很大的动力,才能够鼓舞你去这么做。”
锡兰说,他最新创作的一个剧本,两三个人一起花了近10月的时间写完。第一次拍出来的版本长达五个小时,在剪辑时剪到了三个小时的时长。他戏称自己不喜欢准备时间拖得太久,一写完剧本会立刻进行拍摄,有时候选角可能只需要15天。同时,他也不喜欢做太多的排练,坐在桌边和演员过台词,是他非常不喜欢的模式。
“如果我跟这个演员过台词,我感觉不到这个台词的灵魂,我不太喜欢那种情况下的台词,我觉得拍摄现场会更能表现台词背后的内容。”
但拍摄的过程,他也并非十分享受。“拍摄的时候,其实我不是非常确定的,我不知道它对不对,拍摄的时候我永远都缺乏绝对的自信。所以我一般拍摄时间都要超过三个月,就是因为我要拍好多不同的版本,作为替代的方案。在这部电影中,我至少拍了200个小时。”
“我更喜欢拍得多一点,如果拍的少,在拍之前你会做更好的准备。但是也会有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你会紧紧遵循剧本,你会没有更多 探索 的可能性,可能你在后期剪辑中就不能创造出一个新的东西来。”
即兴和控制的拍摄过程,成为锡兰电影里很重要的拍摄部分。他表示自己不会做分镜头。在早期拍摄时,他由于对于自己的不自信,每一个晚上我都想去详细地规划拍摄过程。但是当下他有了更高的自信度。“我会观察演员的状态,片场的其他工作人员状态怎样,在拍摄第三、第四部的时候我才会有更高的自信度,而在之前的几部里,我自己包揽了所有工作,所有东西都想得很具体。”
结语
在跨越整个亚洲后,来到海南,坐在电影人中间,与年轻的异国导演分享故事的时候,锡兰说;“我一直都感觉痛苦,这本来就是个痛苦的过程,而拍摄和写剧本最为痛苦。有人说拍电影需要协作,但是我其实觉得在片场非常孤单,没有人懂我试图要表达的是什么、试图要 探索 的是什么。”
他对年轻导演说:只有导演才会真正在乎这个电影拍成什么样,我想,你们也深刻地理解这一点。
-END-
⑷ 土耳其电影《冬眠》 知道么有中英双字幕的吗
使用网络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https://pan..com/s/1AsWyr5Bv46NYWVV2bd7-gQ
《冬眠》是由努里·比格·锡兰执导,哈鲁克·比尔吉奈尔、梅丽莎·索岑、戴美特·阿克拜格主演的一部土耳其电影。影片讲述了退休演员艾登的生活,他在安纳托利亚中部经营着一家小旅馆,和年轻妻子尼哈尔生活在一起,但他们的感情已经不复当初。他的妹妹则沉浸在离婚不久的痛苦之中。随着冬天的到来,白雪覆盖大地,旅店成为他们的庇护所,同时也成了一座舞台,上演出各种悲欢离合。影片于2014年6月13日在土耳其上映。
⑸ 跪求好心人分享冬眠2014年上映的由 哈鲁克·比尔根纳尔主演的免费高清百度云资源
《冬眠KışUykusu》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导演:努里·比格·锡兰
编剧:埃布鲁·锡兰、努里·比格·锡兰、契诃夫
主演:哈鲁克·比尔根纳尔、梅丽莎·索岑、迪米·阿克贝、艾贝尔克·佩克詹、塞尔哈特·穆斯塔法·柯力奇、内扎特·伊什莱尔、塔梅尔·莱文特、纳迪尔·萨里巴恰克、埃米尔汗·多鲁克图坦、埃克雷姆·伊尔汗、拉比耶·厄泽尔、法蒂玛·德尼兹·耶尔德兹、穆罕默德·阿里·努罗谷
类型: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土耳其、法国、德国
语言:土耳其语、英语
上映日期:2014-05-16(戛纳电影节)、2014-06-13(土耳其)
片长:196分钟
又名:冬日苏醒(港/台)、冬日甦醒、WinterSleep、KisUykusu
远离伊斯坦布尔的安纳托利亚,业已退休的戏剧演员艾登(HalukBilginer饰)以专栏作家的身份展开了新的人生。他故作关心地日复一日撰写宗教类的文章,沉浸陶醉在自我所营造的看似深刻的思考世界里无法自拔。艾登用退休金经营一家旅馆,名下还有多处正在出租的房产,在与普通民众的接触过程中让他看起来多了一份虚伪和冰冷。妹妹尼卡(DemetAkbag饰)早年离婚,经常蜷缩在艾登的书房内针对写作而争论,甚至彼此嘲讽攻讦。他的妻子尼哈尔(MelisaSözen饰)年轻独立,热衷各种公益事业。聚少离多且人生态度迥异的老夫少妻渐行渐远,感情出现裂痕……
⑹ 锡兰《小镇》 电影带来的世界8 2022-06-06
锡兰 《 小镇 》 电影带来的世界 8
这是一部土耳其导演锡兰在1998年拍摄的独立电影,是这位后来享誉世界的大导演的长片处女作。这一年,中国导演贾樟柯的长片处女作《小武》问世。早一年,即1997年,伊朗大师阿巴斯的巅峰之作《樱桃的滋味》问世。在独立电影的历史上,这应该是个巧合。
(一)《小镇》梗概
有人把此片翻译成《小城岁月》。在中国,感觉上小城与小镇还是有区别的,再小的县城也算城,再大的乡镇却只能是镇。直观上看,《小城岁月》比《小镇》文艺许多,但看过电影却觉得《小镇》更接近锡兰的本意。小城就是小城市了,而小镇却更靠近农村。影片中,树林与田野的交映,晨曦与暮霭的变幻,加上稀疏散落的房屋,实在构不成一个小城,更像村落。
影片中的田园牧歌情调,农村屋舍风格,无不体现出浓浓的乡土气息。结合锡兰的自述,说小镇更为贴切。
这部电影以两个孩子的视角,跟着季节更替,分四个段落叙述了一个土耳其小镇中的家庭故事。
故事的第一段是,一户人家中,11岁的女儿正在上小学,她还不习惯面对无情的社会现实以及生活给她的残忍伤害,但她必须学会适应。
教室里,迟到的小男孩脱下在雪地弄湿的袜子,挂到炉子上烘干。落下的水滴掉在烫热的铁板上,化为水蒸汽嗤嗤作响。小女孩由于午餐便当有异味,自尊心被刺伤,暗自落泪。她注意到黑板和老师以外的一切,比如那片飞在教室里头的鸭绒毛。个人的主观体验被慢慢放大,形成一种迷幻的、带有童年记忆的游离效果。老师让不同的学生朗读课文,小孩子们都很认真听话。不过是那种逐字照念,有气无力的样子。中年男老师不时驻足窗前,隔着玻璃,看着对面山坡上的积雪。镜头变焦,一下子就清扫了之前伊朗儿童电影的残旧错觉。比起伊朗人,锡兰还是有着个人专属的美学体系。出色的导演对于真实距离和窗框构图都着独特的表现力,称得上所见略同。隔着玻璃窗户的几组镜头,在《远方》和《适合分手的季节》等片里都有出色表现。
第二段发生在春天,女孩和小他四岁的弟弟相伴前往玉米地,他们的家人正在那里等着他们。穿越玉米地时,他们似乎体悟到了自然与旷野的神秘。
这时有了林中的风,一阵阵的风吹起,跑到姐弟俩人身边。他们忙着摘枝头李子,穿过树枝的阳光在地上投下了色块分明的阴影,明暗来回游走变化。时间流动迟缓,不为周围人察觉。整段的场面调度和视听语言都十分出色,游乐场里的叫喊声,音乐的高低变化,时有时无,像极转晕了头的人们,又是一旁人物百无聊赖的真实体验。空镜和特写镜头在这一段被多次运用,苍蝇侵犯着驴子的眼睛;一番争论后,火光下爷爷额头的皱纹、眼睛、耳部,父亲和堂叔因为据理争执表现出的不同神情,不耐烦或小沉默。
第三段中这对姐弟目睹了更多成人世界的复杂与黑暗。到了林间,一家人围坐在野外生起的篝火边上,夜幕下火光摇曳,简直有些难以想象的美好。篝火,夜晚的风,大人们的话,到后来的咳嗽,狗叫,放诸于我,找到一个契机圆了心中所往。孩子们把时间用在了长大后记不起来的顽皮事上,也会一直记得曾经捉弄过的疯子,出于人类本性里的欺凌弱小,他们捉弄的小动物,有时候也变成童年的梦魇。
影片在这一大段插入两段非现实的画面,一是小男孩在爷爷的一战故事里入睡,不管伊拉克和印度在何方。讲故事的声音再一次高低变化起伏,小男孩做了个噩梦,梦见母亲从窗台摔下。堂叔用牢骚表达着自己的不满,对其他人的讲话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他发表异见,讲起自己一人去当兵:路边松树的味道,眼前的黄土路,变得真实起来。
最后一段发生在家里,梦境与现实在这里平静地交错。借助爷爷等人口中的讲述,现下的时间被拉长,进入穿越几十年光阴的另外一个空间。讲述的时间超越了影片的时间,这部分的片长占用也是最长,也是锡兰小时候的独特记忆。锡兰的魅力在于不掩饰对小镇的认同与归属,里面包含着父亲带来的宝贵记忆财富,他所持有的不仅是一种尊敬加关爱。小镇给他成长带来的欢乐太多,它的变化与消逝,看在一个经历者的眼里,只会驱使他记得更深。这是怀旧情结的积累爆发,也是感性主义的培育。虽然没有外力的介入,锡兰成长后离开小镇。但小镇生活的美好却伴随着男孩的长大,在不可逆中的时间流动中催促着他去重拾,加以再现。
一条到处觅食的狗,一名路边静坐的老汉,寥寥几个画面,这就是锡兰记忆中的小镇和故乡。换作许多人,这样的情景人物也是亲近的,它们出现在每个人的记忆中又略有不同,有斑点的狗,抽烟、瞌睡乃至发愣的老汉。他们注定应该出现在成长过程中属于他们的合适位置上。你费尽心思去寻找记忆中不应忘记和错失的记忆,却不知这狗和老汉其实已是完整的解释。
( 二)导演锡兰
努里·比格·锡兰(Nuri Bilge Ceylan),1959年1月26日出生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之后在土耳其恰纳卡莱省的耶尼杰长大。从伊斯坦布尔海峡大学(osphorus大学)的电气工程专业毕业后,他花费了两年时间在米马尔希南(Mimar Sinan)艺术大学研习电影制作。而后锡兰经过了一个比较漫长和不太如意的的阶段,才开始拍摄电影。这在后面附录锡兰自述中有具体描述。
锡兰电影年表:
1995年,执导个人首部剧情短片《 茧 》,获得第4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短片金棕榈奖提名。
1998年,执导剧情长片处女作《 小镇 》,获得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卡里加里电影奖、第1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青年电影银奖 。
2000年,执导《 五月碧云天 》,获得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熊奖提名。
2003年,执导《 远方 》,获得第5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
2006年,自导自演《 适合分手的季节 》,获得第5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
2008年,执导《三只猴子》,该片获得第6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锡兰凭借此片获得第61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第2届亚太电影大奖最佳导演奖。
2009年,担任第6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
2011年,执导《 安纳托利亚往事 》,获得第59届 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并凭借此片获得第25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导演奖提名。
2014年,执导《 冬眠 》,获得第6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锡兰凭借此片获得第27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导演提名。
2018年,执导剧情片《 野梨树 》,该片入围了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第9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
2019年6月,锡兰出任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
( 三)锡兰电影
上列锡兰的电影中,《 小镇 》、《 五月碧云天 》和《 远方 》为其故乡三部曲,《小镇》的故事在《五月碧云天》和《远方》中得到了延续,这是一组以时间为线索、展现土耳其城市化状貌的三部曲。职业演员穆扎菲·奥德默在《五月碧云天》中饰演拍摄《小镇》的导演,他在《小镇》中扮演了片头被孩子玩弄的疯子。艾明·托普拉克饰演没考上大学、在工厂打工的年轻人是贯穿三部曲的一个线索。在《远方》中,他来到了伊斯坦布尔,寄居在穆扎菲·奥德默饰演的导演家中。我觉得其中《 五月碧云天 》最精彩。
而在锡兰所有的电影中,《 冬眠 》应为最佳,金棕榈奖不是浪得虚名。另外还比较喜欢《 安纳托利亚往事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锡兰电影,有点先入为主。
这里单说《小镇》,还是因为它是锡兰的第一部长片,类似于贾樟柯的《小武》。一个导演的起点电影往往是最重要的。
《小镇》取材自他父亲艾岷·锡兰的故事,并加入自己的童年回忆和家庭往事。电影中出现的两个孩子还原的是童年时期的努里·比格·锡兰和他的姐姐。艾岷·锡兰和妻子在电影中扮演了自己,锡兰则完成电影的掌镜工作。这是一部家庭作坊式电影,像锡兰所有的电影那样,由极简的团队(往往有亲友的加入)制作完成。
《小镇》中美轮美奂的黑白影像令人赞叹,这得力于锡兰本人的摄影功底。在从事职业导演之前,锡兰的身份是摄影师。因此毫不奇怪,《小镇》中的画面更多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静态摄影,而不是流动的影像。同时,特写的大量运用也暴露出锡兰没有接受正规电影教学的经历,极少有的叙事性段落则以生硬的蒙太奇完成。不过,锡兰找到了规避短板的办法,即放大影像的感染力,减少叙事。
如果说《小镇》焕发出某种诗意,其原因不只在于画面自身带有的诗情画意,同样也出自影像以诗的逻辑剪辑。据说,这来自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小镇》所参考的电影主要是《伊万的童年》和《镜子》,前者在孩子的世界和雪地场景中能明显感觉到,后者则是影片中的自然风景(雪、树、份……)及多处幻觉与梦境。可以说,《小镇》是锡兰作为塔可夫斯基忠实粉丝的致敬之作。
锡兰后来形成的风格,不少都能在《小镇》中找到影子。家庭生活是锡兰大多数电影刻画的主题,《小镇》已经具备。随着人物突然从近景中出现或消失,镜头的焦距发生急剧的变化,这类极富视觉冲击力、显示静态人物与动态环境之间张力的镜头将成为锡兰电影的标志性镜头,在《远方》和《三只猴子》中将得到登峰造极的发挥。
锡兰心目中的另一偶像一定是契柯夫。很多人都认为《冬眠》对于锡兰不啻一次自我突破,因为他放弃了擅长的影像造型能力,转而尝试开发电影的文学性。但频繁的对话在《小镇》已经出现,家人围着篝火各顾各的真挚与对话以某种类似于契诃夫的方式进行着。锡兰曾在《五月碧云天》中题词献给契诃夫,并且众所周知的是,《冬眠》就改编自契诃夫的小说。
附录1 :锡兰自述
2019年6月20日,锡兰担任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期间,参加了一个两个小时的对谈和互动活动。锡兰敞开心扉,讲述自己走上电影之路的曲折经历,鼓励年轻人从事艺术创作,并毫无保留地和大家分享拍摄电影的经验。
锡兰当年60岁,他的作品并不多。一共拍了《小镇》、《五月碧云天》、《远方》、《气候》、《三只猴子》、《小亚细亚往事》、《冬眠》、《野梨树》八部电影。其电影有着独特风格,观众很容易被他电影的深沉、忧郁和诗意打动。而原本学工程的锡兰,他的电影之路可以说十分曲折。
“在我小时候,电影的影响很大,通常看了一部电影,不管好坏,至少会讨论三天。我很喜欢电影,但大学学的是工程。大学第三年的时候我发现不适合做工程师,就开始做摄影。”
但大学毕业后,锡兰就陷入了迷茫期。
“虽然我得到了工程学位,但很困惑,不知道人生该做什么,接下来该怎么走。在那个年代的土耳其,大家觉得摄影不可以当饭吃的,只能是一个业余爱好。”
“我先去了伦敦求学,第一个工作是在餐厅做服务生,钱很少。我经常会去超市里偷书来看,偷小磁带来听古典音乐。但有一天我被抓住了,从那以后我就不偷了。因为当时的这种耻辱感,是非常严重的。”锡兰被抓了两次,有一次是偷牛奶,他被一个15岁的孩子一把抓住,然后推出了店外。“我走啊走,突然之间看到了一面大的镜子,我在镜子里看到了自己的脸,是和过去那么不同。那一次的经历,教会了我很多。”
“羞耻和耻辱感,是生活中的好老师。”锡兰说。
锡兰属于大器晚成,36岁才开始做第一部电影。
“在36岁之前的十年,我都是很迷茫的,是一种流浪的生活,完全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也没有目标,当时看电影也只是一种消遣时间的方式。我在伦敦时,经常一天看三部,从晚上六点一直看到半夜十二点,但也没决定要成为一个导演。”
而真正让他下决定做电影,是在服兵役的时候。
“我服了大概一年半的兵役,因为我不喜欢社交,孤独让我读了非常多的书,这些阅读的过程指引了我,把我引向了电影之路。我发现做摄影不够,需要一些媒介来更好地表达人类的深度和复杂性。我非常喜欢文学,但又不是很擅长文学,因此选择了当导演。”
锡兰坦言俄国文学巨匠契诃夫,对自己影响巨大。
“契诃夫教我怎样看待生活,怎样对待生活。基本上他的故事,我都读了,而且很多遍。他有着独特的视角和方式。对他而言,每一个人都有故事,而且与众不同。我的电影里面,都可以看到契诃夫的影子,都携带了一些他的特点,《冬眠》里两个小故事就来自于契诃夫的文学。”
在鼓励年轻电影人时,锡兰说:“如果你觉得害怕,这是很正常的,这其实会成为动力的源泉,所以害怕是一件好事。不要被害怕所打倒,继续向前走,即便很孤单。如果你感觉不到孤独,那你就不想做电影了,因为做电影就是打发孤独的一种方式。”
锡兰拍电影很慢,大部分时候,三年才完成一部电影。
“我不急,我不是多产的,不是那种在短时间里拍很多电影的导演。不是我去找灵感,而是灵感找到我。我拍了一部电影,这部电影会影响我,改变我。我要等到这部电影先拍完,改变了我,然后,它会给我指明方向,让我拍另外一部电影。如果我第一部电影还没拍完,就开始写第二部电影,可能我就不那么喜欢我拍的第一部电影了。”
那灵感怎么来?
“灵感没有公式可言的,大部分是一种机遇,一种随意的机遇。写剧本就像一个蒙太奇一样,很多的点子汇聚成一体。开始的起点是最难的,因为你要决定做什么,一部电影要花三年拍,所以一定要是真的让你感到很兴奋又热情的,不然你就没有这些激情去开始了。”
作为一个已经蜚声海内外的世界级艺术片导演,锡兰会拍土耳其以外的故事吗?
“到现在还没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我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有哪些细节,细节对于导演来说,就是我们表达的语言。比如,我看一个中国人,我不知道他是来自中国的哪一个地方。但如果是中国电影人,通过这个人的方言、穿着、动作,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来自哪里,这些细节都非常重要,我只了解土耳其的东西。”
锡兰鼓励年轻人从事艺术创作,认为这也是一种自我治愈。
“如果你要去坦白一些东西,艺术是一个很好的领地。在这里是非常安全的,你可以去坦白一切,而坦白也是一个治疗。这对于观众以及艺术者、创造者本身,都是一个治愈的过程,我很享受其中。”
附录2:贾樟柯谈锡兰
远在他乡的故乡——贾樟柯谈锡兰
1998年,我带着《小武》去参加柏林影展青年论坛。那年我已经二十八岁了,这是我第一次出席国际电影节,也是我的首次欧洲之行。
一个人从北京搭乘汉莎航空的航班出发,起飞后不久大多数乘客就都睡着了。机舱里异常安静,我却睁大眼睛不肯入眠,脑子里不时闪过法斯宾德或文德思镜头下的柏林,近十个小时的航程我是在冥想中度过的,一会儿柏林、一会儿北京、一会儿我的故乡汾阳。
多年之后我想,我之所以到现在还热爱所有的远行,一定跟故乡曾经的封闭有关。而所有远行,最终都能帮助自己理解故乡。的确,只有离开故乡才能获得故乡。
那时候两德统一还未满八年,人们习惯上还把目的地称为“西柏林”。可我偏偏对“东柏林”感兴趣,放下行李拿上一张酒店的地址卡,我便在暮色中坐一辆公共汽车出发了。
每到陌生之地,我都喜欢这样漫无目的地游荡,喜欢在偶然中遭遇一座城市,公共汽车从动物园附近出发,穿过城市向东而行,没有跟当地人说一句话,车窗外的建筑像是能告诉我一切。西边的马路基本上呈放射状分布,路边建筑的设计也表现出开放的状态。可一到东边,横平竖直的街道和平板的办公大楼就似曾相识了,国营体制的感觉毫不掩饰地经由建筑表现出来。
我下了公共汽车,遥望西柏林方向,远处大厦上奔驰汽车的广告在夜幕中旋转闪烁。那时,我脑子里冒出一个词:资本主义的柏林。这里的观众能理解社会主义的汾阳?我问自己。《小武》拍摄于我的老家汾阳,那里尘土飞扬、城外的军营每天军号阵阵。电影的世界是真奇妙,再过两天,我就要将故乡的风景人物,放映给异乡人看了。1998年的柏林电影节还有一个导演,也用电影把他的故乡带到了柏林。这部电影叫《小镇》,导演是来自土耳其的锡兰。锡兰1959年出生在伊斯坦布尔,他是在当兵期间看了波兰斯基的自传,开始爱上电影的,他常自编自导自演,和他的妻子一起出现在自己的电影中。
在看《小镇》之前,我从来没机会知道土耳其的小镇会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那里的人们怎样生活的。 坐到电影院里,灯光暗下、银幕闪亮的时候,才知道《小镇》是一部黑白电影。电影开始于一场漫天大雪,原来土耳其小镇上的孩子们跟我一样,只有天气的变化才能给一成不变的生活带来新鲜感。这时,银幕上一个孩子穿过山峦去上学,他进入教室,把雪打湿的鞋子脱下来,烤在火上。火炉温暖,窗外寒冷,这不就是我小学时冬天的记忆吗?接着,孩子脱下他的袜子,挂在火炉上,袜子上的水滴,掉在火炉之上,“吱吱”蒸发的声音,一点一点滴在心头。
我不喜欢跟踪电影的情节,我看电影最大的乐趣,是看导演描绘的诗意氛围,没有诗意的电影对我来说才是沉闷的电影。锡兰的《小镇》是一部用电影语言超越语言的电影:不用听懂对白看懂字幕,仅仅通过电影画面,已经能够理解导演的世界。
记得在黑泽明导演生前,侯孝贤去拜访他,黑泽明问自己的助手: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侯孝贤的电影吗?他的助手用哲学命题来解释,黑泽明摇摇头说:不是,我在他的电影里,能看到尘土。
锡兰导演呢?在他的电影里,能看到天气。雪后的寒冷,自雪地上玩耍的孩子们身体里散发出的热气,被雪冻得麻木的双脚,袜子上掉下来的水和炙热的火炉相碰撞冒出来的蒸汽……都是这部电影的诗句。
锡兰在《小镇》中拍了很多微观世界的镜头:小动物、一草一木的细节、纹路、肌理。我们从未这样专注而细心地凝视过那些与我们共存于这个世界的生命。透过锡兰的摄影机,我们看到自己内心的粗糙,以及逐渐丧失的耐心。
锡兰营造的声音世界也让我迷醉,他从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里将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声音提取出来,加以夸张,给我们熟悉的陌生感。水滴在火炉上被炙烤蒸发的声音,大自然里面动物的鸣叫声,远处隐隐约约人的喊叫声……鸟啼虫叫,风声雷鸣,这些原本被我们在日常中忽视的声音,在影片中被提炼出来。它们帮我打开了记忆之门,让我想起已经淡忘的岁月。
通过锡兰的电影,会发现我们还有一个故乡远在他乡,它也解答了我的疑惑:在资本主义的柏林一定有人看懂了我的《小武》,他们在我的电影里同样可以遭遇乡愁。(原文载于《中国周刊》)
⑺ 如何评价土耳其导演锡兰的电影《冬眠》
《冬眠》 (土耳其语:K Uykusu) 是一部努里·比格·锡兰执导的土耳其电影,入围2014年第6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得最佳影片金棕榈奖。剧情简介电影以安纳托利亚为故事背景。长达3个多小时的...
⑻ 戛纳20年,只有6部金棕榈电影拿下场刊最高分
电影《寄生虫》主演宋康昊和导演奉俊昊。
新京报讯(记者 滕朝)法国当地时间5月25日晚,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落下帷幕,之前媒体和影迷呼声最高的韩国电影《寄生虫》不负众望,终于拿下金棕榈大奖,创造了 历史 ,成为韩国影史上首部获得金棕榈大奖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在本届电影节上拿下了3.5分(满分4分)的最高场刊分数。戛纳电影节场刊评分是多家媒体、影评人对主竞赛影片打出的平均分,最高分往往与评审团的审美趣味不相吻合,很多观众还因为《寄生虫》拿下场刊最高分而担心影片可能错失金棕榈大奖。
新京报记者独家整理了最近20年来,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与场刊最高分的对比情况,发现20年来,只有6部金棕榈影片同时拿下了最高场刊分数(包括并列最高在内),甚至有金棕榈影片场刊分数与最高分相差10分以上。
除了奉俊昊导演的《寄生虫》外,还有2013年的《阿黛尔的生活》(3.4分)、2012年的《爱》(与《山之外》并列最高,3.3分)、2008年的《课室风云》(3.3分)、2007年的《四月三周两天》(与《老无所依》并列最高,3.2分)以及2001年的《儿子的房间》(3.3分)。
最近20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与场刊最高分对比:
2019年 【金棕榈】《寄生虫》(韩国)3.5分
最高分: 《寄生虫》3.5分
2018年 【金棕榈】《小偷家族》(日本)3.2分
最高分: 《燃烧》(韩国)3.8分
2017年 【金棕榈】《魔方》(瑞典/丹麦/美国/法国)2.7分
最高分:《无爱可诉》 (俄罗斯) 3.2分
2016年 【金棕榈】《我是布莱克》(德国/奥地利)2.4分
最高分: 《托尼·厄德曼》3.7分
2015年 【金棕榈】《流浪的迪潘》(法国)2.5分
最高分: 《卡罗尔》(英国/美国)3.5分
《刺客聂隐娘》(中国)3.5分
2014年 【金棕榈】《冬眠》(土耳其/法国/德国)3.4分
最高分: 《透纳先生》(英国)3.6分
2013年 【金棕榈】《阿黛尔的生活》(法国)3.4分
最高分: 《阿黛尔的生活》3.4分
2012年 【金棕榈】《爱》(法国)3.3分(并列最高分)
《山之外》(罗马尼亚/法国)3.3分(并列最高分)
2011年 【金棕榈】《生命之树》(美国)2.8分
最高分: 《小亚细亚往事》(土耳其/波黑)3.3分
2010年 【金棕榈】《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泰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2.4分
最高分: 《又一年》(英国)3.4分
2009年 【金棕榈】《白丝带》(德/法/意/奥地利)3.3分
最高分: 《预言者》(法国/意大利)3.4分
2008年 【金棕榈】《课室风云》(法国)3.3分
最高分: 《课室风云》3.3分
2007年 【金棕榈】《四月三周两天》(罗马尼亚)3.2分(并列最高分)
《老无所依》(美国)3.2分(并列最高分)
2006年 【金棕榈】《风吹麦浪》(爱尔兰/英/德/意/西/法)2.4分
最高分: 《回归》(西班牙)3.4分
2005年 【金棕榈】《孩子》(比利时/法)3.2分
最高分: 《隐藏摄像机》(法/奥地利)3.3分
2004年 【金棕榈】《华氏911》(美国)2.7分
最高分: 《2046》(中国/法/意/德)3.3分
2003年 【金棕榈】《大象》(美国)2.1分
最高分: 《狗镇》(丹麦/瑞典/挪威)3.1分
2002年 【金棕榈】《钢琴家》(法/德/英/波兰/美)2.5分
最高分: 《没有过去的男人》(芬兰/法/德)3.3分
2001年 【金棕榈】《儿子的房间》(法/意大利)3.3分
最高分: 《儿子的房间》3.3分
2000年 【金棕榈】《黑暗中的舞者》(丹麦/西班牙/阿根廷等)2.5分
最高分: 《花样年华》(中国香港)3.2分
⑼ 韩国电影《海雾》没有入围87界奥斯卡外国语影片吗
入围了,但是没有获得奖项。
第87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将于明年2月22日举行,提名名单将在1月15日公布。
以下是完整名单:
《几立方米的爱》(A Few Cubic Meters of Love,阿富汗)
《荒蛮故事》(Wild Tales,阿根廷)
《查理之国》(Charlie's Country,澳大利亚)
《黑暗山谷》(The Dark Valley,奥地利)
《纳巴特》(Nabat,阿塞拜疆)
《萤火虫的光》(Glow of the Firefly,孟加拉)
《两天一夜》(Two Days, One Night,比利时)
《被遗忘的》(Olvidados,玻利维亚)
《和妈妈在一起》(With Mom,波黑)
《爱,简单》(The Way He Looks,巴西)
《保加利亚狂想曲》(Bulgarian Rhapsody,保加利亚)
《妈咪》(Mommy,加拿大)
《去杀一个男人》(To Kill a Man,智利)
《夜莺》(The Nightingale,中国大陆)
《马泰奥》(Mateo,哥伦比亚)
《红色公主》(Red Princesses,哥斯达黎加)
《牛仔》(Cowboys,克罗地亚)
《飞不起来的童年》(Concta,古巴)
《公平竞争》(Fair Play,捷克)
《悲喜人生》(Sorrow and Joy,丹麦)
《克里斯托雷》(Cristo Rey,多米尼加共和国)
《寂静的梦幻之海》(Silence in Dreamland,厄瓜多爾尔尔)
《工厂女孩》(The Factory Girl,埃及)
《金橘》(Tangerines,爱沙尼亚)
《绑架式婚姻》(Difret,埃塞俄比亚)
《水泥之夜》(Concrete Night,芬兰)
《圣罗兰传》(Saint Laurent,法国)
《庄稼之岛》(Corn Island,格鲁吉亚)
《被爱的姐妹》(Beloved Sisters,德国)
《小英格兰》(Little England,希腊)
《黄金时代》(The Golden Era,香港)
《白色上帝》(White God,匈牙利)
《生活在鱼缸里》(Life in a Fishbowl,冰岛)
《大话骰》(Liar's Dice,印度)
《苏加诺》(Soekarno,印度尼西亚)
《在今天》(Today,伊朗)
《马丹》(Mardan,伊拉克)
《这个礼物》(The Gift,爱尔兰)
《薇薇安的审判》(Gett: The Trial of Viviane Amsalem,以色列)
《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意大利)
《只在那里发光》(The Light Shines Only There,日本)
《三扇窗户一个挂子》(Three Windows and a Hanging,科索沃)
《库尔曼江·达特卡》(Kurmanjan Datka: Queen of the Mountains,吉尔吉斯斯坦)
《口袋里的石头》(Rocks in My Pockets,拉脱维亚)
《甘地》(Ghadi,黎巴嫩)
《大赌徒》(The Gambler,立陶宛)
《永远年轻》(Never Die Young,卢森堡)
《破釜沉舟:荒野东部》(To the Hilt,马其顿)
《西姆沙号沉船》(Simshar,马耳他)
《廷巴克图》(Timbuktu,毛里塔尼亚)
《鬼马戏王》(Cantinflas,墨西哥)
《低沉的天空》(The Unsaved,摩尔多瓦)
《来自马克思与恩格斯大街的男孩们》(The Boys from Marx and Engels Street,黑山)
《红色月亮》(The Red Moon,摩洛哥)
《拒绝天堂》(Jhola,尼泊尔)
《被告护士》(Accused,荷兰)
《死亡之地》(The Dead Lands,新西兰)
《1001克》(1001 Grams,挪威)
《女儿啊》(Dukhtar,巴基斯坦)
《窃贼之眼》(Eyes of a Thief,巴勒斯坦)
《入侵》(Invasion,巴拿马)
《凡躯的福音》(The Gospel of the Flesh,秘鲁)
《历史的终结》(Norte, the End of History,菲律宾)
《艾达》(Ida,波兰)
《然后呢?告诉我》(What Now? Remind Me,葡萄牙)
《日本狗》(The Japanese Dog,罗马尼亚)
《利维坦》(Leviathan,俄罗斯)
《梦的味道:蒙德维地亚见》(See You in Montevideo,塞尔维亚)
《我的最爱》(Sayang Disayang,新加坡)
《步入黑暗》(A Step Into the Dark,斯洛伐克)
《诱惑我》(Sece Me,斯洛文尼亚)
《伊娃妮要出嫁》(Elelwani,南非)
《海雾》(Haemoo,韩国)
《闭上眼睛活着很容易》(Living Is Easy with Eyes Closed,西班牙)
《本能反应》(Force Majeure,瑞典)
《圈子》(The Circle,瑞士)
《冰毒》(Ice Poison,台湾)
《教师日记》(The Teacher's Diary,泰国)
《冬眠》(Winter Sleep,土耳其)
《向导指南》(The Guide,乌克兰)
《小小幸福》(Little Happiness,英国)
《卡普兰先生》(Mr. Kaplan,乌拉圭)
《解放者》(The Liberator,委内瑞拉)
⑽ 《冬眠》影评
网络:
《冬眠》是由努里·比格·锡兰执导,哈鲁克·比尔吉奈尔、梅丽莎·索岑、戴美特·阿克拜格主演的一部土耳其电影。影片于 2014年6月13日在土耳其上映。该片获得第6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是有史以来在戛纳摘得金棕榈的影片中片长最长的一部。
影片到底有多长?3小时16分钟,我用了2晚的时间看完,而选择看这部电影的原因也是看到了3小时的片长,猎奇心理打开了它。
《冬眠》是什么被沉睡了吗?
电影取景地是位于土耳其中部的卡帕多西亚,世界上最像月球的地方。这一独特地貌是由火山灰经过几亿年的沉积风化形成,岩质疏松,当地人因地制宜建造了类似我国西北的窑洞,电影中呈现了唯美,古朴,贫瘠,荒凉,阴冷的背景画面。
男主艾登是一名喜剧演员,退休后经营世袭的酒店生意,是地主是有钱阶层。多金有事业,社会经济的萧条同样逃不掉碌碌无为的单调生活,因阶层贫富的差距反遭穷人憎恶蔑视。有才华却鲜有欣赏者唯有孤芳自赏,自傲自大,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尼哈尔是他的妻子,年轻貌美,老夫少妻,善良有追求,与一潭死水的生活盲目斗争,与唯我独尊的老公分居独立,现实的弱小只能是金丝雀,离开家离开她厌烦的丈夫,马上回归毫无尊严的贫困中。
冗长沉闷的节奏,大篇幅人物对话,看似枯燥乏味却冲突不断,高潮迭起。
(冲突一)伊利亚斯打破车窗险酿车祸,他父亲伊斯梅尔宁可击碎自家的玻璃也不愿意屈服,无赖式的对抗。这里富人艾登是无辜的,他并无意为难穷人,而且表现了仁爱和大度。但穷人却倔强维护卑微的尊严,仇富情绪高涨。
(冲突二)艾登因他文章的崇拜者祈求捐助动了恻隐之心,与妻子和朋友商量如何处理希望得到支持,但妻子冷冰冰的否定了他慈善的动机,揭穿了他不过是享受崇拜者的膜拜而已。
(冲突三)伊斯梅尔带着伊利亚斯步行十里地来给艾登道歉,但伊利亚斯却没悔悟更不想低头认错,心急攻心晕倒了。
(冲突四)尼哈尔与丈夫姐姐的争吵,姐姐悔悟自己不该离婚,却又不断的谴责丈夫各种行为。尼哈尔却认为姐姐应该更独立,既然已经离婚了好马不吃回头草,让自己强大不依附任何人。尼哈尔明明因自己的金丝雀身份感同身受肺腑之言好言相劝,姐姐却刻薄的以为尼哈尔是嫌弃她。
(冲突五)姐姐刻薄的挖苦艾登的文章过于高冷,空洞,虚伪,根本吸引不了观众。而艾登反击姐姐不过一个喋喋不休的寄生虫。
(冲突六)这应该是影片的高潮,最贴近“冬眠”的场景。尼哈尔为募捐在家办了个聚会,艾登却一无所知闯了进来,心里不快也想要让尼哈尔难堪,特别是男教师的到来让他感到了危机四伏。尼哈尔半祈求半命令的支开了艾登。这段场景比较特别的不知谁喊了一句“下雪了”,大雪纷纷扬扬,是到了万物冬眠的时节,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是一场冬眠的历练吗
(冲突七)或是男教师给了艾登强烈的压力,妻子所谓的募捐真的那么单纯吗?艾登决定反击,来到尼哈儿的房间,一派好心人的做派劝导尼哈尔的善意小心中了坏人的计,让自己无法脱身,“你给予别人的未必是他想要的”,不断挖苦尼哈儿的没头脑,做事的不严谨,自作主张。尼哈尔给丈夫下了一个最终定义:“令人不堪忍受的男人”——他傲慢、主观、吝啬、厌世。
(冲突八)艾登假意离家实际找了理由去会了男教师,在酒精的怂恿下两人由正人君子变得相互诋毁,教师引用莎士比亚的话:良心,无非是懦夫们所用的一个名词,他们害怕强有力者,借他来搪塞。钢筋铁骨是我们的良心,刀枪是我们的法令。而男主回击:我们疲于奔命,作出好似大有可为的假象。每天秒早上我都有绝妙的想法,整天却都在无所事事。
(最后的冲突)伊利亚斯的爸爸烧掉了尼哈尔给他们的钱,尼哈尔绝望的啕哭,正应了丈夫抛给她的那句“你所给予的未必是别人想要的”
影片的最后在茫茫原野上打猎,贫瘠之地依然可以满载而归。返回家中,在院子里深情凝视着窗内的妻子,一大段对妻子深沉的爱的告白,最后,影片定格在男主安心的开始编写他的小说。
每个人都深深的陷入孤独,谁也走不进谁的内心世界,是谁的错?谁是坏人?其实,没有谁对谁错,不过是每个人都筑起一座坚固的堡垒,只有堡垒内是真实的正确的,城堡外只有危险和反抗。各种负面情绪渗透到人物的血液中骨子里,各自为政,严防死守,孤独的享受“冬眠”的苦楚。这不仅让我投射到自己的家庭,安静的家,何尝不是如此。导演最终给了一个乐观色彩的答案,不论个体之间曾经经历怎样伤害和误解,冰封的心灵也许会重新盼到回暖的那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