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未尔为什么叫土耳其之父
① 列宁、凯末尔和罗福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Ленин)(1870年4月22日 ——1924年1月21日),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和学说的继承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导师列宁同志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新的历史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规律。
穆斯塔法·凯末尔(Kemal,又译基马尔,1881.5.19~1938.11.10),土耳其共和国缔造者、第一任总统兼武装力量总司令(1923~1938),元帅。出生在马其顿港口城市萨洛尼卡(今属希腊塞萨洛尼基)的一个木材商家庭。从小酷爱军事。1893~1905年,先后毕业于萨洛尼卡幼年军校、马拉蒂尔预备军官学校、伊斯坦布尔军官学校和参谋学院。1905年被任命为上尉参谋。在此期间,他创建了秘密组织“祖国自由协会”。12年的军校生活,为他立足军界和从事革命活动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911~1913年,历任伊斯坦布尔总参谋部参谋、驻外国武官,参加过意土战争和巴尔干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任土军第19师上校师长。1915年率部参加达达尼尔海峡战役,成功地粉碎了装备精良的英法联军的进攻,年底升任军长,并成为土耳其人崇拜的英雄和偶像。1916年晋升为准将。1917年起任军团司令、集团军司令和军团督察使等职。
从1919年起,他统一各地以商业资产阶级为核心的护权协会,成立土耳其民族代表委员会,领导民族解放运动。
1920年3月,协约国军队占领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苏丹充当傀儡,屠杀本国人民。凯末尔于4月间到安卡拉召开大国民议会,成立反对奥斯曼苏丹的临时政府,被选为大国民议会议长和政府主席,并组建国民军,自任总司令。发表了被称为“土耳其独立宣言”的《国民公约》。
1921年8~9月,指挥萨卡里亚河战役,大败希腊国王亲自率领的近10万入侵军队,成为土耳其民族革命战争的转折点。9月,被授予“加齐”(胜利者)称号和元帅军衔。
1922年,实行义务兵役制和改革军队体制,组建了有10余万人的西方面军。1922年8~9月在伊兹密尔决战中,指挥土军向由英国支持的希腊侵略军发起总攻,一举将希军全部赶出了国境,取得了独立战争的完全胜利。11月1日,主持大国民会议通过法案,宣布结束奥斯曼帝国600多年的封建统治。
1923年7月与协约国签订《洛桑条约》。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凯未尔被选为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
1924年废除哈里发制度,着手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开创了土耳其历史的新时期。被誉为“土耳其解放者”。
1927年7月,他为适应新选举法而主动辞去军职,11月再次当选总统。执政期间,实行了行政、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改革。1934年颁布姓氏法后,授予他“阿塔图尔克”(意即“土耳其国父”)称号作为姓氏。1938年11月10日,因病逝世。着有《阿塔图尔克言论集》、《讲话(1927)》和《新土耳其之路》等书。
在学界,同样有很多人认为凯末尔丧失了旧有文化,比如他把原始民族文字改成拉丁文字。
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1882.1.30—1945.4.12),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20世纪美国最受民众期望和受爱戴的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4届总统的人,任职长达12年。他是身残志坚的代表人,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出生于纽约。父亲詹姆斯·罗斯福是一个百万富翁。母亲萨拉·德拉诺比父亲小26岁。罗斯福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10年任纽约州参议员。1913年任海军部副部长。1921年因患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致残。1928年任纽约州长。1932年竞选总统获胜。执政后,以“新政”对付经济危机,颇有成效,故获得1936年、1940年、1944年大选连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初,美国采取不介入政策,但对希特勒采取强硬手段,以“租借法”支持同盟国。1941年底,美国参战。罗斯福代表美国两次参加协约国“三巨头”会议。罗斯福政府提出了同盟国必须无条件投降的原则并得到了实施。罗斯福提出了建立联合国的构想,也得到了实施。63岁时由于脑溢血去世。
中年时,他因患病,双腿瘫痪,只能以轮椅代步。他任美国总统期间,实行新政,维护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领导美国参加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并取得胜利。
一、罗斯福是如何实施新政的
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爆发于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于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不可回避的要研究这段历史。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在此之前的 1929 年夏天,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 268 上升到391, 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人们见面时不谈别的,只谈股票,直至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还信誓旦旦地向公众保证:“这一繁荣的景象还将继续下去”。但是,10月24日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由5000多亿美元的顶巅跌入深渊,使5000多亿美元的资产,一夜间,化为乌有,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 86000 家企业破产,5500 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GNP 由危机爆发时的 1044亿美元急降至 1933 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 150 万猛升到 1700 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 1913 年。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农民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取代了焦头烂额的胡佛,当选为美国第 32 届总统。他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新政”, 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 , 即复兴 (Recover) 、 救济 (Relief) 、改革 (Reform) 。由于大萧条是由疯狂投机活动引起的金融危机而触发的。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也先从整顿金融入手。在被称为“百日新政” (1933年 3月9日至6月16日 ) 期间制订的15 项重要立法中 , 有关金融的法律占 1/3 。罗斯福于1933年3月4日宣誓就任总统时,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营业,支票在华盛顿已无法兑现。在罗斯福的要求下,3 月 9 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决定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 , 允许尽快复业。从 3 月 13日至15 日,已有 14771 家银行领到执照重新开业,与 1929 年危机爆发前的,25568 家相比,淘汰了10797 家。罗斯福采取的整顿金融的非常措施,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公众舆论评价,这个行动犹 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现的一道闪电”。罗斯福在整顿银行的同时,还采取了加强美国对外经济地位的行动。从 1933 年 3月10 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开始,采取一个接一个的重大措施: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 , 美钞停止兑换黄金 ;4月19日 , 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 6 月 5 日,公私债务废除以黄金偿付; 1934 年1月10日,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 30 亿美元纸币 , 并使美元贬值 40.94% 。通过美元贬值,加强了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这些措施 , 对稳定局势 , 疏导经济生活的血液循环,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在“百日新政”期间,罗斯福在解决银行问题的同时,还竭力促使议会先后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这两个法 律成了整个新政的左膀右臂。罗斯福要求资本家们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订出各企业生产的规模、价格、销售范围;给工人们订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原工人每周工作55个小时,工资一共只有60美分,调整后标准:工人每周工作40小时,最低周工资12美元),从而限制了垄断,减少和缓和了紧张的阶级矛盾。在得到大企业的勉强支持后,罗斯福随之又尽力争取中小企业主的支持。他说大企业接受工业复兴法固然重要,“而产生丰硕成 果的领域还在于小雇主们 , 他们的贡献将是为 1 至 10 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这些小雇主实际上是国家骨干中极重要的部分,而我们的计划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中小企业的发展,为美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复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新政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救济工作。 1933 年 5 月,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罗斯福执政初期,全国 1700 多万失业人员及其亲属维持生计全靠州政府、市政府及私人慈善事业的帮助和施舍。但这部分财源相对于如此庞大的失业大军,无异于杯水车薪。解决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只有联邦政府才能办到。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项措施,就是促请国会通过的民间资源保护队计划。该计划专门吸收年龄在 18 岁到 25 岁,身强力壮而失业率偏高的青年人,从事植树护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筑、开辟森林防火线和设置森林望塔,第一批招募了 25 万人,在遍及各州的 1500 个营地劳动。到美国参战前,先后有 200 多万青年在这个机构中工作过,他们开辟了 740 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平均每人每期干 9 个月,月 工资中拿出绝大部分作赡家费,这样在整个社会扩大了救济面和相应的购买力。对于千千万万依赖州、市养活的人们,罗斯福还敦促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救济机构,合理划分联邦政府和各州 之间的使用比例,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地方政府用来直接救济贫民和失业者。新政期间,全美国设有名目繁多的工赈机关,综合起来可分成两大系统:以从事长期目标的工程计划为主的公共工程署 ( 政府先后拨额 40 多亿美元 ) 和民用工程署 ( 投资近 10 亿美元 ) ,后者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了18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包括校舍、桥梁、堤坎、下水道系统及邮局和行政机关等公共建筑物 , 先后吸引了 400 万人工作,为广大非熟练失业工人找到了用武之地。后来又继续建立了几个新的工赈机构。其中最着名的是国会拨款 50 亿美元兴办的工程兴办署和专门针对青年人的全国青年总署,二者总计雇佣人员达 2300 万,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以上。到二战前夕,联邦政府支出的种种工程费用及数目较小的直接救济费用达 180 亿美元,美国政府借此修筑了近 1000 座飞机场、12000 多个运动场、800 多座校舍与医院,不仅为工匠、非熟练工人和建筑业是创造了就业机会,还给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是迄今为止美国政府承担执行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济计。这一笔钱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
从1935 年开始的第二期“新政”,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着重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公用事业法案等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巩固新政成果。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社会保险应该负责“从摇篮到坟墓”整个一生。为此,制定了《社会保险法》,法律规定,凡年满 65 岁退休的工资劳动者,根据不同的工资水平,每月可得 10 至 85 美元的养老金。关于失业保险,罗斯福解释说:“它不仅有助于个人避免在今后被解雇时去依靠救济,而且通过维持购买力还将缓解一下经济困难的冲击。”保险金的来源 , 一半是由在职工人和雇主各交付相当工人工资 1 %的保险费,另一半则由联邦政府拨付。这个社会保险法,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强烈愿望,受到美国绝大多数人的欢迎和赞许。
1937 年5月24日 , 罗斯福向国会提交了受到广泛注意的关于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立法的咨文。咨文承认“我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绝大多数从事农业或工业,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我们必须铭记我们的目标是要改善而不是降低那些现在营养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的那些人的生活水平。我们知道,当我们工人的一大部分还没有 就业的时候,超时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资是不能提高国民收入的。”由国会没有对法案采取行动, 1937 年 10 月 12 日,罗斯福再次提出,直到 1938 年 6 月 14 日通过。这就是《公平劳动标准法》 ( 又称《工资工时法》 ) ,它的主要条款包括每周 40 小时工时,每小时 40 分最低工资;禁止使用 16 岁以下童工,在危险性工业中禁止使用 18 岁以下工人。关 于最低工资的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日后陆续有所调整。这些社会立法,虽属社会改良的范畴,但对广大人民特别是工资劳动者甚有好处。为了解决社会保险制度的联邦经费来源问题,罗斯福破天荒地实行了一种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对 5 万美元纯收入和 4 万美元遗产征收 31 %, 500 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可征收 75 %;公司税过去一律是 13.75 %,根据 1935 年税法,公司收入在 5 万美元以下的税率降为 12.5 %, 5万美元以上者增加为 15 %。
到 1939 年,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政几乎涉及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多数措施是针对美国摆脱危机,最大限度减轻危机后果的具体考虑,还有一些则是从资本主义长远发展目标出发的远景规划,它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国避免了经济大崩溃,有助于美国走出危机。从 1935 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国民生产总值从 1933 年的 742 亿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 2049 亿美元,失业人数从 1700 万下降至 800 万 , 恢复了国民对国家制度的信心,摆脱了法西斯主义对民主制度的威胁,使危机中的美国避免出现激烈的社会动荡,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战以后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诚然,罗斯福的“新政”措施,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国家资本主 义,以克服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新政”是他医治资本主义社会的疾病在常规疗法不能奏效的情况下试用的一种试验性的疗法。事实上,“新政”的某些措施也有不足之处,这也每每成为他的政敌发难的理由。“新政”实施过程中利益受损的阶层也曾予以抵制和诽谤,甚至作为新政初期重要内容的《工业复兴法》及另外两项法案也在时隔两年后被最高法院裁定为违宪。但是,只要我们真正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审视“新政”,就不难看出,“新政”号准了美国经济 和社会生活的脉搏,“使人们能够重返工作,使我们的企业重新活跃起来”的口号,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充分唤起了他们的积极性。罗斯福把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保证公民就业作为政府的责任,尤其是以工赈的形式修建的一大批工程项目,不仅大大缓解了失业困难,刺激了经济的早日复苏,而且许多基础设施建设使美国经济受益无穷。新政留下了大量防止再次发生大萧条的措施和政策,为美国投入二次大战及战后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罗斯福也因此成为自亚伯拉罕·林肯以来最受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总统而永载史册。
二、新政实质:
用国家调节这只看得见的手,缓解资本主义内部矛盾。
三、主要措施:
1、稳定金融;
2、振兴工业;
3、调整农业政策;
4、推行“以工代赈”。
5、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时日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四、效果和影响:
美国经济回升,失业人数大幅度下降。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强。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
大胆借鉴社会主义的长处,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资本主义危机,避免了法西斯上台。
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五、我们应怎样借鉴新政
尽管我国经济已经实现软着陆,发展的势头良好,国家经济实力显着增强。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相当多的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下岗和失业人员增多,就业压力加大;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经济建设中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现象比较普遍,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金融监管不够健全,金融秩序在某些方面比较混乱;地区发展差距仍然明显存在,收入分配关系还没有理顺,城乡都有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对 5.8 万户国有工业企业追踪监测表明 , “ 1 至 4 月份国企指数再度下滑,达到- 109 点,比 1 至 3 月份下降 28 点,比上年同期下降 103 点……国有亏损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 , 亏损面扩大 , 亏损额上升 ,1 至 4 月份亏损额 上升 31.6 %,造成全部国有企业净亏 88.7 %亿元。”又据一九九七年 度劳动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公有经济吸纳就业人数减少,到去年年底全国国有企业尚有下岗未就业人员 634.3 万人” , 在全国 8.46 亿劳动力中,每年新增就业人员就有 710 万 , 占劳动力总数 80%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又常常处于间歇性待业状态。应当明确,这些问题的出现是我们在改革深化、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现象,是前进中的问题,根本不同于西方国家经济危机时期发生的大量失业现象,也有别于我国六十年代经济困难时出现的就业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解决这些问题,只能立足现阶段实际,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策、措施。现实是历史的重复和延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三十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的“新政”措施,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美国的国情和我国当前面临的情况也大不相同,但其对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尤其是启动市场和实施“再就业”工程,还有诸多可资借鉴之处。
1 、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防止金融风险。
现代金融政策对国民经济具有极大的调节作用,而现代经济危机也多由金融界的混乱引起。去年以来,东南亚的金融危机波及许多国家,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保持了金融市场和人民币的汇率稳定。但必须从中吸取教训,采取积极措施,努力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实际上,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大量的产品以出口东南亚国家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会使一些企业的经营形势更加严峻,导致下岗、失业的职工人数越来越多。这也警示我们,要时刻注意虚拟资本急剧膨胀的负面影响,预防“泡沫经济”的出现,保持适度外汇储备,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和疏散金融风险,在开放外资和金融市场方面一定要慎重行事。同时,要在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上狠下功夫,尽快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消除投资膨胀、房地产和股市过热、低水平重复建设、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急剧增加等因素对经济发展造成的隐患,从多方面做好抵御金融危机的准备,防止由于金融政策的失误对国民经济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2 、以工代赈 , 启动市场。
政府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 通常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起到经济学上所说的“乘数效应”。这方面,“新政”通过兴办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促进经济复苏并借此帮助失业者的做法堪称典范,世人有目共睹。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仍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也使通过增加国内投资和国内需求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显得更迫切、更有必要。推行这个战略措施,我们有许多有利条件: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近 5 万亿元,储蓄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有外汇储备和外币存款 1800 多亿元,社会上还有数万亿元手持现金和流动资金;有各类库存、积压物资近千万元,粮食储备丰富;全国转产的国有集体企业有数万亿元资产的厂房、设备、场,有条块分割体制下形成的盲目建设、重复投资项目和半截子工程等等。同时,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亟需在这些领域施展才能,开辟新的就业门路。中央已经根据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需求,在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等方面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提出了三年增加政府投资 7500 亿美元的计划。现在要紧的是加强投资启动,集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向社会发行建设公债,在全国有计划地逐批兴建农田水利、铁路、公路、文化体育设施及其它公共工程项目,开发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全体国民的收入水平,有效地刺激合理消费,促进生产,尽快形成“经济增长、财富增加、收入提高、需求扩大”的良性循环链。
3 、注重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局面,由于国家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三资”这些年呈现出急剧上升的势头,对增强我国整体经济实力,促进企业科技进步、产品更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给民族工业的发展以挤压。
4 、重视农业,强本固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5 、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大力促进再就业工程。
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实际是自八十年代农村改革以来的第二次生产力解放运动。
6 、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我国的下岗分流人员中,国有企业职工占绝大多数。
7 、健全法律法规,保证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现代经济的发展与法律的逐步健全完善是分不开的。
8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公民充分就业是政府的应尽职责。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政府的正常干预和宏观调控。
六、罗斯福新政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1、相同点:
(1)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
(2)都缓解了危机,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巩固了统治。
(3)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
(4)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或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后的经济改革。
(2)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
(3)根本目的不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
(4)方式不同: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
(5)侧重点不同: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实行工业复兴法。
(6)作用不同: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巩固了工农联盟;罗斯福新政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② 为什么说土耳其是西亚病夫
第一次听说!
曾经强大的帝国虽已衰落但还不至于得此称谓……无聊之人茶余饭后闲谈而已!
这要是一国有影响的重要人物随口说的,这又会成为一场外交风波(大嘴川普,推特,每天烦恼未断)!
小民过好自己日子,不敢妄议!
2003年,埃尔多安率领正义与发展党上台执政,成为了土耳其政府的总理 。此后,他又接连在2007年和2011年两次大选中获胜,长期把持土耳其政权直到现在。
在埃尔多安的领导下,土耳其愈发的豪横,甚至是无理。它不仅在周边地区动作频繁,而且还多次硬怼俄罗斯和美国,对于中国也是颇有微词,屡屡在军售和石油问题上作妖。
作为中东地区的第一大经济体,土耳其拥有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尤其是重工业基础。而且,它的战略位置极其关键,位于连接欧洲和亚洲的十字路口,地缘和政治战略意义都非常重要。
土耳其历来就非常重视军事,除了陆军以外,空军和海军的纸面实力也比较可观。1952年2月加入北约后,土耳其虽然与美国、法国等成员国龌龊不断,但毕竟也算是北约的正式成员,混成了中东一带的区域强国。
那么问题来了,就是这样一个豪横到无理的国家,为何会被称为“西亚病夫”呢?
欧洲的 历史 和文明,最早可以追溯于古希腊时期和古罗马时期。后来,罗马帝国内部发生了分裂,变成了东罗马和西罗马。其中,西罗马存续时间很短,但东罗马却一直存在了一千多年,直到奥斯曼帝国的出现。
1453年,曾经不可一世的东罗马被奥斯曼所消灭,接着它还进一步的扩张,成为地中海一带的区域霸主,疆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
中国自汉武帝开拓了丝绸之路后,所有的货物比如茶叶、瓷器、丝绸、药材等,必须途径土耳其才能进入到欧洲市场。之前,罗马人统治期间较为开明和通融,但野蛮无理的土耳其人却极不讲理。他们征收了高额“过路费”,就像《水浒传》中的黑旋风李逵那样 “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财”, 搞得中国和欧洲都很气愤。
所谓的 “西亚病夫” ,是和 “东亚病夫” 相对应的。提起“东亚病夫”,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因为这是资本主义列强对我们国家的蔑称和侮辱,最早出现于1896年10月上海的 《字林西报》。
而在“东亚病夫”得名的同时,彼时的土耳其还非常强大,谁都没想到它会在短短数十年后成为“西亚病夫”。一战爆发前,奥斯曼帝国绝对无人敢轻视,仅陆地面积就630万平方公里,凭借自己的国力和地理位置左右通吃,非常滋润。
奥斯曼帝国的蛮横不讲理,既体现在经济上,又体现在文化和宗教上,终于激怒了欧洲人。可是,数次较量后欧洲人发现自己打不过这帮游骑兵,只能是 “打不过,躲得过” ,开辟了海上航线以绕开奥斯曼帝国。
就这样,原先的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被替代,越来越多的贸易改走海上航线。而奥斯曼帝国也失去了自己的经济来源,自身发展的步伐明显迟滞。伴随着经济的衰落,麻烦也就开始了,一个无赖被一个强盗给盯上了,这个强盗就是沙俄。
我们都很清楚,沙俄历来就喜欢蚕食别国领土,而且食量越来越大,胃口越来越好。在它的野蛮 “圈地远动” 中,周边国家纷纷受害,除了中国的满清政府,俄国人开始惦记上了奥斯曼帝国。
在众多诱因下,沙俄联合了英国、法国结盟与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交战,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次豪赌中,奥斯曼帝国战败了,只能接受 《凡尔赛合约》 ,被迫进行割地和赔款。
结果,一场战争下来,奥斯曼帝国被硬生生地割让出了80%以上的领土。原来6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经过分裂分裂再分裂,到现在只剩下了70多万平方公里,因此得名 “西亚病夫”。
于是,曾经的奥斯曼帝国,变成了现今的三流国家土耳其,国际重大事务中已经几乎听不到它的声音。唯一剩下的,或许就只有埃尔多安的 “蛮不讲理” 了, 煮熟的鸭子就嘴硬!
′土耳其是西亚病夫,奥斯曼帝国土耳其的衰落,也是欧美的一条疯狗,土耳其夜郎自大的本性不改,总想着过去辉煌,鼠目寸光,心胸狭隘民族主义:诚而不信,受人指许,看不到谁友谁敌,就连老邻居的战机也击落,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这些弱智,导致奥斯曼帝国走向衰落,走向失败,这就是土耳其西亚病夫称号。
“东亚病夫”这个词,其实就是源于形容奥斯曼土耳其的“西亚病夫”。
在19世纪,奥斯曼土耳其被形容为是 欧洲病夫 (Sick man of Europe)。
当时,奥斯曼帝国陷入经济危机和政治改革困境,故而被其他欧洲国家所嘲讽和揶揄,称其为“病夫”(Sick man),随后这个词也进入到东亚。
例如,在1898年英国的Punch杂志刊登了一篇讽刺漫画,照片上的主角就是奥斯曼苏丹和“满大人”(mandarin)。苏丹对旁边的愁眉苦脸、依靠两根拐杖支撑的满大人说道:
老伙计,你要分崩离析了吗?胡说!你所需要的就是服用一帖‘欧洲协调’解药。为什么?——看看我就知道了!!
但我必须要说的是,病夫最初被指代中国时,用法和奥斯曼帝国是一样的,其实是用于批评清帝国的腐败与无能。
但在晚清民族主义的影响下,对这个词进行了曲解,加入“进化论”与种族歧视的因素,虚构了许多与身体有关的故事,用于指代中国人身体素质低下,以此激励同胞的羞耻心。
所以,以后再看到“病夫”这个词的时候,大家可以多想想它的来历。
总而言之,这就是病夫的 历史 。
奥斯曼帝国最强大的时候国土面积达到了600多万平方公里。欧洲,亚洲,非洲,之全世界霸主。横扫全球的军事强国。不过现在的土耳其就是脱毛的凤凰不如鸡。
可是土耳其人骨子里突厥血脉膨胀,他们不甘心现状,梦想强大的奥斯曼帝国,
与世界最强大的西方说不,他们一生都在战斗,每个男人都是为国而战,我们欣赏他们突厥人不怕死的精神,土耳其是西亚病夫这是西方人一厢情愿称呼,
1915年是谁把西方人打得屁滚尿流。现在的的土耳其不是谁都可以敢欺负的,他们就像洪水猛兽,。
土耳其是奥斯曼帝国统一征战崛起,将黑海里海地中海据为已有,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在冷兵器骑兵征战中是欧洲霸主地位,但近三百多年来的,妄自尊大,不思进取,靠昔日的荣光度日,但在葡西大航海时代,欧洲宗教改革下,崔生了资产阶级的兴起,手工工场广泛的兴起,火器热兵器到来,这个以政教合一逆时代之国,在国运与民族命运竞争中逐渐衰落,在俄罗斯彼得大帝的改革中兴起,在日耳曼民族的兴起中,开始收复失地,而土耳其采取逐渐闭观自守,在几次对奥地利与沙皇俄国对战中均以失败告终,对外奉行割地赔款,对内拒绝改革,镇压民族要求改革浪潮,工业革命后的欧洲发生翻天复地的变化中,土耳其仍然拒绝接受资本主义改良,最后被欧洲列强蚕食肢解,仍然想复仇,拒绝改变现实,又参与了德奥发动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国内爆发了资产阶级的救国运动革命,凯未尔新兴世俗化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党国家,全面向西方学习与开放,想螎入西方经济体系。土耳其被列强戏称为西亚病夫。
强大的奥斯曼帝国一度是欧洲基督教国王的噩梦,然而这一切到了十七世纪出现了转变。欧洲人不再把土耳其看作洪水猛兽,土耳其风格和题材的音乐、饮食以及戏剧成为了 时尚 。到了十八世纪以后,土耳其已经成为了落后野蛮的代名词,昔日的毫不起眼的俄罗斯在一口一口的吞噬帝国领土,甚至于竟然是靠着英法这样的基督徒出兵搭救才使帝国免于沦亡。
究其原因, 奥斯曼帝国是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所以一人可以兴邦,一人可以亡国。公元1566年苏莱曼大帝去世,这标志奥斯曼帝国由鼎盛开始滑向衰败。大帝之后的奥斯曼帝国先是后宫干政,继而以后历任苏丹昏庸无能,造成国事糜烂军民离心。苏莱曼大帝之后的奥斯曼帝国历任苏丹懦弱无能,基本上是由后宫、权臣、太监、近卫军轮流当政。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苏莱曼时代强大的国力带来的惯性,使得奥斯曼帝国在十七世纪对于欧洲人仍然占有优势。然而这种优势因为两次战役而彻底消失,直接造成了奥斯曼帝国与欧洲人的攻守易势。请记住这两场战役,很重要:
1571年的勒班陀海战,奥斯曼人丧失了在东地中海的海上霸权。
1683年奥斯曼大军兵败维也纳城下,从此奥斯曼帝国再无力入侵欧洲。
横跨欧亚,钳制黑海和地中海、里海的土耳其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现在土耳其的前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曾称雄西亚数百年。不过,进入近代后,土耳其一落千丈故被西方嘲笑为“西亚病夫”。
话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曾无比辉煌过,巅峰时期势力横跨亚非欧三大洲,根本没有把欧洲放在眼里,甚至比同时期的明清还要厉害。不过,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奥斯曼帝国衰落后混得还不如清朝。特别是在欧洲殖民扩张开始后,奥斯曼越来越衰落。再后来就成为了“西亚病夫”,谁都可以欺负一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亚病夫“土耳其”又跟着德国混成了战败国变成了砧板之肉。更要命的是英国撺掇“土耳其世仇”希腊出面追击土耳其残兵,这群残兵里就有土耳其国父
凯末尔。就是在凯末尔的带领下拦住希腊,保住了现在的土耳其。
现在的土耳其有重新崛起的梦想,可惜这国家除了地理位置重要以外,经济实力撑不起一个大国 。
③ 安卡拉是哪个国家的首都
安卡拉(ankara)是地处欧亚之交的国家——土耳其的首都。它位于小亚细亚半岛上安纳托利亚高原的西北部,是一座海拔900米左右的高原城市。
安卡拉成为土耳其的首都还是近代的事情。在显赫一时的奥斯曼帝国时期,土耳其的首都是博斯普鲁斯海峡边上的伊斯坦布尔。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日益衰落和俄、英、法等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土耳其面临被瓜分的危险。首都伊斯坦布尔也经常处于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的炮舰威胁之下,1920年还被英军占领过伊斯坦布尔市。被尊为“土耳其之父”的穆斯塔法·凯末尔便到小亚细亚半岛组织对外反抗外国侵略、对内推翻苏丹封建帝制的资产阶级革命。由于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安卡拉逐渐成了斗争的中心。同时也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革命胜利以后,安卡拉便被定为共和国首都。
安卡拉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世纪。有些历史学家认为,早在公元前13世纪以前,赫蒂人就在安卡拉建立了城堡,当时称为“安库瓦”,或其变音“安基拉”。另一种传说则认为这座城市是在公元前700年左右为弗里吉亚国王米达斯所建,由于他在那里发现了一个铁锚,这便成了这座城市的名字。之后,几经变化就成了“安卡拉”。
共和国成立以前,安卡拉不过是个小城,现在已发展为约有370万人口的现代化都市,仅次于经济中心、古都伊斯坦布尔。安卡拉市区分新旧两部分,老城以修建在一座小山丘上的古城堡为中心;新城环绕在老城东、西、南三面,尤以南面的城区最为整齐,这里均是欧式建筑,大国民议会和政府主要部门都集中在该区,再往南是使馆区和总统府所在地——羌卡亚。贯穿南北的主要街道是以共和国奠基人凯末尔的尊称命名的,叫阿塔图尔克大道。这条大街上的民族广场、胜利广场和红新月广场上都建有凯末尔的塑像,他或高踞马背,或昂首挺立,形象逼真。
安卡拉以行政中心和商业城市闻名,工业不很发达,经济上的重要性远不如伊斯坦布尔、伊兹密尔、阿达纳等城市。这里只有一些中小规模的工厂。安卡拉地势起伏不平,气候属半大陆性气候。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麦、豆类、水果、蔬菜、葡萄等。牲畜主要有绵羊、安哥拉山羊、黄牛。安卡拉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冲,铁路和空中航线通向全国各地。
这里有着名的安卡拉大学、中东技术大学等高等学府。在老城区的一个山坡上,建有一座赫蒂博物馆,里面陈列着许多浮雕、青铜器等。这些属于公元前六、七世纪的历史文物,充分显示出古代赫蒂人的高度文明。安卡拉建有许多清真寺。这些清真寺是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 土耳其又让人另眼相看,轮到埃尔多安表现了吗
这是因为埃尔多安宣布要将圣索菲亚大教堂改成清真寺,圣索菲亚大教堂对土耳其来说有着非凡的历史地位,而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教堂。埃尔多安这一系列操作是想让土耳其的国民全部信奉伊斯兰教吗?当然目的肯定不是这么单纯的。
埃尔多安上台以后,就一路向着宗教治国的道路狂奔。通过宗教埃尔多安成功的稳定了军队,然后把凯未尔努力了半个世纪的成果,全部推翻了,现在要让自己国家的大教堂改成清真寺,埃尔多安这一操作确实让人“另眼相看”。
⑤ 基马尔——土耳其之父
穆斯塔法·凯末尔(Kemal,又译基马尔,1881.5.19~1938.11.10),土耳其共和国缔造者、第一任总统兼武装力量总司令(1923~1938),元帅。出生在马其顿港口城市萨洛尼卡(今属希腊塞萨洛尼基)的一个木材商家庭。从小酷爱军事。1893~1905年,先后毕业于萨洛尼卡幼年军校、马拉蒂尔预备军官学校、伊斯坦布尔军官学校和参谋学院。1905年被任命为上尉参谋。在此期间,他创建了秘密组织“祖国自由协会”。12年的军校生活,为他立足军界和从事革命活动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911~1913年,历任伊斯坦布尔总参谋部参谋、驻外国武官,参加过意土战争和巴尔于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任土军第19师上校师长。1915年率部参加达达尼尔海峡战役,成功地粉碎了装备精良的英法联军的进攻,年底升任军长,并成为土耳其人崇拜的英雄和偶像。1916年晋升为准将。1917年起任军团司令、集团军司令和军团督察使等职。
从1919年起,他统一各地以商业资产阶级为核心的护权协会,成立土耳其民族代表委员会,领导民族解放运动。
1920年3月,协约国军队占领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奥斯曼苏丹充当傀儡,屠杀本国人民。凯末尔于4月间到安卡拉召开大国民议会,成立反对奥斯曼苏丹的临时政府,被选为大国民议会议长和政府主席,并组建国民军,自任总司令。发表了被称为“土耳其独立宣言”的《国民公约》。
1921年8~9月,指挥萨卡里亚河战役,大败希腊国王亲自率领的近10万入侵军队,成为土耳其民族革命战争的转折点。9月,被授予“加齐”(胜利者)称号和元帅军衔。
1922年,实行义务兵役制和改革军队体制,组建了有10余万人的西方面军。1922年8~9月在伊兹密尔决战中,指挥土军向由英国支持的希腊侵略军发起总攻,一举将希军全部赶出了国境,取得了独立战争的完全胜利。11月1日,主持大国民会议通过法案,宣布结束奥斯曼王朝600多年的封建统治。
1923年7月与协约国签订《洛桑条约》。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凯未尔被选为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
1924年废除哈里发制度,着手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开创了土耳其历史的新时期。
1927年7月,他为适应新选举法而主动辞去军职,11月再次当选总统。执政期间,实行了行政、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改革。1934年颁布姓氏法后,授予他“阿塔图尔克”(意即“土耳其国父”)称号作为姓氏。1938年11月10日,因病逝世。着有《阿塔图尔克言论集》、《讲话(1927)》和《新土耳其之路》等书。
在学界,同样有很多人认为凯末尔丧失了旧有文化,比如他把原始民族文字改成拉丁文字.